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5年 41卷 1期
刊出日期:2025-01-15
基础研究
综述
中华创伤杂志刊文综述
共识与指南
多发伤
创伤护理
目录
创伤并发症
总编寄语
缅怀杂志创始人王正国院士
新质创伤研究·脊柱脊髓损伤
新质创伤研究·骨与关节损伤
目录
1
中文目录
2025 Vol. 41 (1): 1-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81KB] (
136
)
1
英文目录
2025 Vol. 41 (1): 1-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296KB] (
86
)
缅怀杂志创始人王正国院士
1
付小兵院士 蒋建新院士 张英泽院士 夏照帆院士 李校堃院士 等
缅怀杂志创始人王正国院士
2025 Vol. 41 (1): 1-1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800KB] (
186
)
总编寄语
15
刘国栋 张连阳
内涵发展,打造世界一流创伤医学期刊 ——《中华创伤杂志》创刊40周年之际
今年是《中华创伤杂志》(以下简称“杂志”)创刊40周年。40年来。杂志在历届编委会的学术引领下,不断总结和提炼办刊的宝贵经验、丰富杂志内容、提升杂志质量,实现杂志可持续发展。本文简要回顾杂志发展历程,重点总结发展经验。未来杂志将继续聚焦创伤医学前沿,报道最新研究成果,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建成世界一流创伤医学期刊不懈努力。
2025 Vol. 41 (1): 15-1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307KB] (
141
)
共识与指南
19
许正伟 程黎明 陈其昕 董健 范顺武 方忠 冯世庆 冯皓宇 关海山 姜为民 蒋电明 海涌 贺利军 贺园 李波 李建军 李锋 李利 李危石 李淳德 廖琦 等
成人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康复治疗循证指南(2025版)
胸腰椎骨折常导致严重的疼痛、功能受限及神经损害,且伴有复杂的脊柱和脊髓损伤,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有效恢复脊柱的结构稳定性。而在脊髓损伤时,切开减压复位内固定术有助于解除脊髓压迫、改善脊柱功能。尽管手术能够增强脊柱稳定性,患者术后仍可能出现慢性疼痛和功能障碍。术后康复治疗对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及降低二次损伤风险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物理治疗、功能训练和疼痛管理等康复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存在效果差异较大、患者依从性较低及康复周期较长等问题,迫切需要规范的康复治疗策略。为此,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学组和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脊柱健康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和国内外先进康复理念,共同制订《成人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康复治疗循证指南(2025版)》,就多模式镇痛、心理干预、深静脉血栓预防、核心肌群及四肢锻炼、合理应用支具、早期下地活动、设备支持的康复锻炼、神经调控疗法和康复团队提出14条推荐意见,旨在规范内固定术后康复流程、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2025 Vol. 41 (1): 19-3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73KB] (
602
)
新质创伤研究·脊柱脊髓损伤
33
荆峰 陈超 赵栋 刘钢 张银光 董强 刘天盛 王敬博 赵嘉国 徐宝山 苗军 马信龙 杨强
闭合复位内固定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
目的 比较闭合复位内固定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非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5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43例;年龄66~91岁[(80. 2±6. 8)岁]。伤椎节段:T 10 3例,T 11 9例,T 12 18例,L 1 17例,L 2 8例,L 3 4例。椎体骨折Genant半定量分级:1级42例,2级1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AO分型:A1型33例,A2型21例,A3型5例。患者均行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其中26例术后3 d行PKP治疗(PKP组),33例术后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组)。观察2组内固定术后2周髋部切口愈合和术后6个月股骨转子间骨折愈合情况。比较2组PKP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AS);PKP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凸Cobb角。比较2组内固定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观察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2组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0~46个月[(25. 5±9. 9)个月]。2组内固定术后2周髋部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6个月股骨转子间骨折均骨性愈合。2组PKP术前腰背痛VAS、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PKP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PKP组腰背痛VAS分别为(2. 6±0. 6)分、(2. 4±0. 9)分、(1. 5±0. 5)分,均低于非手术组的(8. 2±0. 8)分、(3. 7±1. 2)分、(3. 3±0. 6)分(P<0. 01)。PKP 术后 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PKP 组 ODI 分别为(21. 4±6. 9)%、(16. 2±6. 3)%,均低于非手术组的(38. 6±11. 6)%、(32. 7±12. 0)%(P<0. 01)。2组PKP术后各时间点腰背痛VAS、ODI均较术前逐渐改善(P<0. 05或0. 01)。2组PKP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凸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PKP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分别为(79. 8±9. 6)%、 (79. 3±9. 4)%,均高于非手术组的(73. 4±9. 3)%、 (62. 0±10. 4)%(P<0. 05或0. 01);伤椎后凸 Cobb 角分别为(12. 6±3. 6)°、(12. 0±3. 3)°,均低于非手术组的(15. 5±2. 6)°、(20. 4±4. 9)°(P<0. 01)。PKP组PKP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凸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非手术组PKP术后各时间点伤椎前缘高度比均较术前降低,伤椎后凸Cobb角均较PKP术前增加(P<0. 01)。内固定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PKP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76. 4±3. 4)分、(87. 7±4. 5)分,均高于非手术组的(57. 0±6. 8)分、(76. 3±8. 9)分(P<0. 01)。2组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较内固定术后3个月改善(P<0. 01)。PKP组骨水泥渗漏5例,均为侧方渗漏,无下肢放射痛症状发生。PKP组内固定术后1个月下肢DVT发生率为19. 2%(5/26),低于非手术组的57. 6%(19/33)(P<0. 01)。 结论 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后非手术治疗相比,内固定术后PKP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OVCF可早期显著缓解腰背部疼痛、促进脊柱功能恢复、维持椎体高度、防止后凸畸形,同时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下肢DVT的发生。
2025 Vol. 41 (1): 33-4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50KB] (
126
)
43
李力 尹振 高杰 许飞 谢涛 孔祥安 储建军
经横突‑椎弓根外侧入路与弯角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经横突⁃椎弓根外侧入路与弯角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12月至2023年6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57例;年龄60~89岁[(75. 6±7. 5)岁]。损伤节段:T 11 17例,T 12 17例,L 1 17例,L 2 15例。33例行经横突⁃椎弓根外侧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外侧入路组),33例行弯角椎体成形术治疗(弯角组)。比较2组手术时长、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住院时长,以及术后2 d椎体高度恢复率和脊柱侧弯Cobb角矫正度;术前及术后2 d血清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应激因子水平的变化;术前和术后2 d、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背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4个月[(13. 2±0. 5)个月]。外侧入路组手术时长、X线透视次数分别为(30. 9±4. 1)min、(5. 9±3. 3)次,均显著少于弯角组的(35. 8±3. 9)min、(9. 9±4. 4)次(P<0. 01)。2组骨水泥注入量、住院时长、术后2 d椎体高度恢复率和术后2 d脊柱侧弯Cobb角矫正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外侧入路组术后2 d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分别为(57. 3±4. 8)ng/ml、(49. 9±4. 2)ng/ml、(159. 3±20. 5)nmol/L,均显著高于同组术前的(42. 3±3. 5)ng/ml、(38. 5±2. 8)ng/ml、(128. 4±12. 3)nmol/L(P<0. 01);弯角组术后2 d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分别为(64. 3±4. 5)ng/ml、(58. 3±4. 4)ng/ml、(183. 5±21. 2)nmol/L,均显著高于同组术前的(42. 0±3. 5)ng/ml、(39. 0±3. 0)ng/ml、(128. 5±12. 3)nmol/L(P<0. 01)。术前2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2 d外侧入路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均显著低于弯角组(P<0. 01)。外侧入路组和弯角组腰背部 VAS在术后 2 d[3(2,5)分、5(3,6)分]、术后6个月[3(2,4)分、3(2,4)分]及末次随访时[2(2,3)分、2(2,4)分]均显著低于术前[7(7,9)分、8(6,9)分](P<0. 05),且VAS随术后时间延长进一步降低(P<0. 05)。外侧入路组和弯角组ODI在术后2 d[(33. 4±4. 4)%、(33. 7±4. 3)%]、术后6个月[(23. 8±1. 6)%、(23. 8±1. 7)%]及末次随访时[(15. 6±0. 9)%、 (15. 6±0. 9)%]均显著低于术前[(67. 4±4. 3)%、 (67. 5±4. 3)%](P<0. 05),且ODI随术后时间延长进一步降低(P<0. 05)。术前和术后2 d、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间腰背部VAS、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外侧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 1%(4/33),显著低于弯角组的51. 5%(17/33)(P<0. 05)。 结论 对于OVCF患者,经横突⁃椎弓根外侧入路椎体成形术与弯角椎体成形术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前者手术时长更短,X线透视次数更少,术后2 d创伤应激水平更低,且并发症更少。
2025 Vol. 41 (1): 43-5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00KB] (
115
)
新质创伤研究·骨与关节损伤
51
曹发奇 谢旭东 周武 米博斌 胡益强 薛航 刘梦非 张英泽 刘国辉
双平面固定联合植骨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复杂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目的 比较双平面固定联合植骨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复杂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28例重度骨质疏松性复杂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5例;年龄70~91岁[(79. 4±6. 3)岁]。骨密度T值-2. 5~-4. 1 SD[(-3. 3±0. 6)SD]。AO分型A2. 2~A3. 3型,均合并股骨大转子外侧壁骨折。16例行双平面固定联合植骨治疗(双平面固定组),12例行PFNA内固定治疗(PFNA组)。患者术后均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术后 3 d血红蛋白水平、下地负重时间;术后 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6个月[(14. 1±1. 4)个月]。双平面固定组手术时长为(75. 1±15. 3)min,长于PFNA组的(45. 6±14. 2)min (P<0. 01);术中失血量为(234. 1±11. 8)ml,多于 PFNA 组的(170. 0±13. 4)ml (P<0. 01);术后 3 d 血红蛋白水平为(82. 6±9. 3)g/L,高于 PFNA 组的(64. 8±6. 8)g/L(P<0. 01);下地负重时间为(1. 1±0. 7)周,早于PFNA组的(3. 2±1. 2)周(P<0. 01)。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VAS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且2组VAS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随术后时间延长逐渐改善(P<0. 05或0. 01)。2组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双平面固定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 3%;PFNA组发生下肢DVT 2例,坠积性肺炎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0. 0%(P<0. 05)。 结论 与PFNA内固定相比,虽然双平面固定联合植骨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复杂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长延长、术中失血量增多,但具有术后出血少、下地负重锻炼早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
2025 Vol. 41 (1): 51-5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09KB] (
172
)
58
孟飞 刘敏 袁明刚 崔林江 吕成昱 张海宁 李利昕
倒三角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
目的 比较倒三角与正三角空心螺钉内固定(CSIF)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FNF)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 2020年 1月至 2022年 1月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收治的52例FN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34例;年龄28~60岁[(45. 7±9. 3)岁]。骨折Garden分型:Ⅰ型11例,Ⅱ型34例,Ⅲ型7例。骨折Pauwels分型:Ⅰ型33例,Ⅱ型13例,Ⅲ型6例。28例行倒三角CSIF治疗(倒三角组),24例行正三角CSIF治疗(正三角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行核医学三相骨显像及骨断层显像,比较2组骨折近端血供状况。比较2组术前和术后1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及术后 3个月股骨头后倾角;末次随访时骨折不愈合率、股骨头缺血坏死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8~30个月[(24. 2±5. 6)个月]。术前2组骨折近端均存在广泛血供缺损;术后3个月,倒三角组骨折近端血供恢复优良率为92. 9%(26/28),显著高于正三角组的70. 8%(17/24)(P<0. 05)。术前倒三角组与正三角组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44. 1±4. 1)分、(43. 5±5. 1)分(P>0. 05);术后1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倒三角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71. 7±3. 6)分、(87. 0±3. 6)分、(88. 7±2. 6)分,均显著高于正三角组的(65. 0±5. 4)分、(80. 5±5. 2)分、(82. 6±4. 0)分(P<0. 05)。末次随访时,2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与同组术后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均显著高于同组术后1 d(P<0. 05)。术前倒三角组和正三角组股骨头后倾角分别为(16. 9±4. 4)°、(16. 8±5. 0)°(P>0. 05);术后 3个月,倒三角组和正三角组股骨头后倾角分别为(8. 9±1. 9)°、(9. 0±1. 8)°(P>0. 05)。术后3个月,2组股骨头后倾角均小于同组术前(P<0. 05)。末次随访时,2组骨折不愈合率和股骨头缺血坏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与正三角CSIF比较,倒三角CSIF治疗青壮年FNF具有骨折近端血供与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的优势。
2025 Vol. 41 (1): 58-6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437KB] (
142
)
65
罗欢 周田华 李川 浦路桥 蔡兴博 王腾 孟晨 张耀林 徐永清
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保留后上支持带股方肌骨瓣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
目的 比较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保留后上支持带股方肌骨瓣与单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83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6例,女27例;年龄28~55岁[(42. 7±3. 2)岁]。骨折Garden分型:Ⅲ型22例,Ⅳ型 61例;骨折Pauwels分型:Ⅰ型15例,Ⅱ型38例,Ⅲ型30例。40例行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改良股方肌骨瓣治疗(空心螺钉联合骨瓣组),43例行单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空心螺钉组)。比较2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住院时长、切口愈合情况;术后1、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0~70个月[(40. 0±1. 2)个月]。空心螺钉联合骨瓣组手术时长为(105. 2±2. 7)min,术中出血量为(100. 6±16. 3)ml,均长于或多于空心螺钉组的(92. 4±4. 7)min、(92. 5±14. 6)ml (P<0. 01)。空心螺钉联合骨瓣组下地负重时间为(12. 1±1. 4)周,早于空心螺钉组的(23. 6±1. 2)周(P<0. 01)。2组住院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2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个月,2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空心螺钉联合骨瓣组VAS分别为(6. 6±0. 2)分、(4. 5±0. 3)分、(3. 2±0. 5)分、(2. 6±0. 4)分,均低于空心螺钉组的(7. 0±0. 1)分、(5. 2±0. 2)分、(3. 9±0. 4)分、(3. 3±0. 1)分(P<0. 05或0. 01)。术后1、3个月,2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空心螺钉联合骨瓣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82. 2±1. 7)分、(90. 0±1. 4)分、(91. 6±1. 0)分,均高于空心螺钉组的(75. 2±1. 7)分、(83. 4±1. 9)分、(85. 2±0. 7)分(P<0. 01)。末次随访时,空心螺钉联合骨瓣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32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92. 5%;空心螺钉组优20例,良13例,可10例,优良率为76. 7%(P<0. 05)。空心螺钉联合骨瓣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 0%(2/40),低于空心螺钉组的23. 2%(10/43)(P<0. 05)。 结论 与单纯空心螺钉内固定相比,虽然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保留后上支持带股方肌骨瓣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时长延长、术中出血量增多,但具有下地负重时间早、疼痛减轻、髋关节功能恢复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
2025 Vol. 41 (1): 65-7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56KB] (
131
)
多发伤
72
牟思曈 朱晓玲 阳世雄 杨合月 罗科 吴显 占智群 滕红丽 叶力 李明 唐华民
多发伤合并胸部损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的构建及评价
目的 构建多发伤合并胸部损伤患者死亡的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4月至2023年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收治的184例多发伤合并胸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9例,女55例;年龄19~85岁[(46. 1±13. 7)岁]。根据出院后3个月随访的预后结局,将患者分为生存组(145例)和死亡组(39例)。记录2组患者入院时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实验室检查:收缩压、血氧饱和度(SaO 2 )、血红蛋白(Hb)、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乳酸;合并损伤部位与数量:合并损伤数量、肋骨骨折数、双侧肋骨骨折、第一肋骨折、胸骨骨折、胸椎骨折、双侧肺挫伤、双侧气胸、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颅骨骨折、颅底骨折、颈椎骨折、脑疝、脑挫伤、腰椎骨折、腹盆腔积血、肝损伤、肾损伤、脾损伤、锁骨骨折、肩胛骨骨折、股骨骨折、骨盆骨折;创伤评分:休克指数(SI)、修正休克指数(MSI)、损伤严重度评分(ISS)、修正创伤评分(RT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胸部创伤严重程度评分(TTS)。采用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多发伤合并胸部损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多发伤合并胸部损伤患者死亡的预测变量和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回归方程,并利用R语言构建基于回归方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对ROC曲线采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 000次进行内部验证。采用Hosmer⁃Lemeshow(H⁃L)拟合优度检验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校准度。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和临床影响曲线分析(CIC)评价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 生存组和死亡组收缩压、SaO 2 、NLR、乳酸、合并损伤数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颅骨骨折、颅底骨折、脑疝、肝损伤、SI、MSI、ISS、RTS、GCS、TT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或0. 01)。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排除收缩压后,上述相关变量与多发伤合并胸部损伤患者死亡显著相关(P<0. 05或0. 01)。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5个预测变量,分别是TTS、GCS、脑疝、ISS和乳酸。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CS(OR=0. 70,95%CI 0. 58,0. 83)、脑疝(OR=46. 18,95%CI 4. 27,499. 26)、TTS(OR=1. 71,95%CI 1. 30,2. 24)和乳酸(OR=1. 35,95%CI 1. 01,1. 80)是多发伤合并胸部损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或0. 01)。依据上述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回归方程:P=e x / (1+e x ),其中x=-0. 36דGCS”+3. 83ד脑疝”+0. 53דTTS”+0. 30ד乳酸”-11. 03。在基于此建立的多发伤合并胸部损伤患者死亡预测模型的 ROC曲线下面积(AUC)为 0. 97(95%CI 0. 93,1. 00)。Bootstrap法抽样1 000次对AUC进行内部验证,AUC为0. 97(95%CI 0. 91,1. 00)。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模型偏倚校正曲线与实际曲线一致性良好,且均接近理想曲线。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价中,DCA结果显示,预测模型可获得良好的临床净获益。CIC结果显示,阈概率>0. 7,模型判定为死亡的高风险患者与实际发生死亡的患者高度匹配。 结论 基于GCS、脑疝、TTS和乳酸构建的多发伤合并胸部损伤患者死亡预测模型,具备良好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
2025 Vol. 41 (1): 72-8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55KB] (
207
)
创伤护理
82
袁书逸 汤路路 王安素 冯加义 刘晓童 夏同霞
负压伤口疗法治疗骨创伤患者创面感染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 探讨负压伤口疗法(NPWT)治疗骨创伤患者创面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和CINAHL有关NPWT对骨创伤感染创面愈合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队列研究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10月。应用RevMan 5. 4软件进行Meta分析。将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干预组,采用负压伤口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指标包括临床疗效、创面愈合质量、住院时长、创面愈合时长、并发症发生率、二次手术率和抗菌药物使用时长。采用Begg和Egger检验对观察指标进行发表偏倚分析。 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包括RCT 11篇和队列研究2篇,共3 538例患者,其中干预组1 762例,对照组1 77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临床疗效更好(OR=7. 08,95%CI 5. 31, 9. 45,P<0. 01),创面愈合质量更高(MD=4. 15,95%CI 3. 99,4. 32,P<0. 01),住院时长更短(MD=-13. 38,95%CI -14. 39,-12. 38,P<0. 01),创面愈合时长更短(MD=-8. 11,95%CI -10. 22,-6. 00,P<0. 01),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二次手术率更低(OR=0. 22,95%CI 0. 09,0. 57,P<0. 01),抗菌药物使用时长更短(MD=-7. 61,95%CI -8. 06,-7. 16,P<0. 01)。同时,以上指标均无明显发表偏倚(P>0. 05)。 结论 与常规治疗比较,NPWT可提高骨创伤患者创面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创面愈合质量,缩短住院时长和创面愈合时长,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二次手术率,缩 短抗菌药物使用时长。
2025 Vol. 41 (1): 82-8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85KB] (
209
)
创伤并发症
90
王晖 李涛 李扬 蔡贵泉 李德 韩修国 王栋梁 张培培
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体会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IT)是在应用肝素类药物过程中出现的、由自身抗体介导的肝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临床上以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伴周围血栓形成为特点。股骨转子间骨折常见于中老年,围术期需要常规抗凝,易诱发HIT,如不能及时诊断及处理,可导致四肢血栓广泛形成,致残致死率较高。因此,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如何及时诊断HIT并给予有效处理,对骨科医师是一项挑战。笔者报告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发生HIT并引发下肢静脉血栓广泛形成最终救治失败的患者,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HIT的诊疗方法及治疗体会。
2025 Vol. 41 (1): 90-9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39KB] (
166
)
94
杨超 丁威威 王新宇 李丽丽
胰腺损伤术后并发大网膜坏死的救治体会
胰腺损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并发大网膜坏死罕见,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大网膜坏死会导致患者腹腔脓肿形成、脓毒症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生命。目前,对于胰腺损伤术后并发大网膜坏死的相关治疗经验未见相关文献报道。为此,笔者报告1例胰腺损伤术后发生大网膜坏死患者的治疗过程及预后,探讨胰腺损伤术后大网膜坏死的临床处理措施。
2025 Vol. 41 (1): 94-9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39KB] (
116
)
基础研究
97
贾志博 董阳辉 宋翔宇 左浩辰 杨占程 陈恒 彭熙为 杨博尧 李鹏凯 米召迪 李申 崔梦一 许文静 彭江
常温机械灌注对猪离断肢体骨骼肌的保护作用
目的 比较静态冷保存(SCS)和常温机械灌注(NMP)对猪离断肢体骨骼肌的保护作用。 方法 选取长白猪4头,截取8只离断肢体,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CS组(5只)和NMP组(3只)。颈动脉取血后于肩胛骨⁃肱骨关节处离断,建立离断肢体模型。SCS组离断肢体使用无菌布巾包裹后放入4 ℃环境中保存24 h。NMP组离断肢体使用含血红细胞灌注液于37 ℃下机械灌注24 h,每6 h更换70%灌注液。NMP组实验前采用盐水介质交叉配血法检测供受体猪血液凝集情况以评估其血液安全性,制备同种异体血红细胞灌注液并检测灌注液pH、Na + 、K + 、Cl ⁃ 、Ca 2+ 、葡萄糖(Glu)、红细胞压积(Hct)、乳酸(Lac)和渗透压水平情况。灌注 0、6、12、18、24 h,监测 NMP 组皮肤温度和血氧饱和度(SaO 2 ),并通过检测灌注液pH、Glu、肌酸激酶(Ck)、K + 、Ca 2+ 、Na + 水平以评估离断肢体骨骼肌代谢情况。灌注0、24 h,取NMP组和SCS组离断肢体骨骼肌行HE染色、TUNEL染色,分别对平均细胞间距离和肌细胞凋亡指数进行量化分析,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灌注结束后比较NMP组和SCS组离断肢体增重率,评估其肿胀程度,观察离断肢体状态。结果 供受体猪血液交叉配型试验为阴性。制备的含血红细胞灌注液 pH(7. 38±0. 04)、Na + [(138. 30±4. 48)mmol/L]、K + [(3. 50±0. 26)mmol/L]、Glu[(6. 11±2. 08)mmol/L]、渗透压[(305. 67±3. 79)mmol/L]等指标基本维持在正常范围,但Cl ⁃ [(118. 34±12. 00)mmol/L]、Ca 2+ [(2. 00±0. 15)mmol/L]略高于正常参考范围,Hct(0. 30±0. 03)、Lac[(1. 54±0. 38)mmol/L]均低于正常参考范围。离断肢体灌注期间,NMP组平均皮肤温度为(36. 13±0. 98)℃,其中灌注6、12、18、24 h皮肤温度均较0 h明显升高(P<0. 01),而灌注6、12、18、24 h皮肤温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NMP组皮肤平均SaO 2 均为95%以上,其中灌注0、12、18、24 h皮肤SaO 2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而灌注6 h SaO 2 较0 h显著升高(P<0. 05)。灌注0、6、12、18、24 h NMP组 灌注液pH、Glu、Na + 、Ca 2+ 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灌注18、24 h Ck水平均较6 h显著升高,且 6、12、18、24 h Ck水平均较0 h 明显升高(P<0. 05);K + 水平随灌注时间延长逐渐升高,且灌注18、24 h K + 水平均较0 h显著升高(P<0. 05)。HE染色结果显示,0 h NMP组和SCS组骨骼肌肌纤维连续性好且排列规则,细胞间距离均为(8. 95±0. 60)μm;24 h NMP组骨骼肌肌纤维有少部分断裂,肌纤维稍有肿胀,间隙稍增宽,细胞间距离为(14. 75±0. 90)μm,较同组0 h显著增大(P<0. 01);24 h SCS组骨骼肌肌纤维明显断裂、肿胀,间隙明显变宽,细胞间距离为(23. 51±1. 49)μm,较同组0 h和NMP组24 h显著增大(P<0. 01)。TUNEL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0 h NMP组和SCS组骨骼肌含有微量凋亡细胞,凋亡细胞指数均为(4. 26±1. 62)%;24 h NMP 组骨骼肌含有少量凋亡细胞,凋亡细胞指数为(25. 94±2. 69)%,较同组0 h显著升高(P<0. 01)。24 h SCS组骨骼肌含有大量凋亡细胞,凋亡细胞指数为(62. 97±3. 22)%,较同组0 h和24 h NMP组显著升高(P<0. 01)。与SCS组离断肢体比较,灌注24 h NMP组皮肤颜色红润,皮下层稍有水肿,未出现缺血性肌挛缩症状,关节活动良好。24 h NMP组离断肢体增重率为(15. 82±0. 89)%,显著高于24 h SCS组的(0. 97±0. 28)%(P<0. 01)。 结论 与SCS相比,利用同种异体血制备的含血红细胞灌注液对猪离断肢体进行NMP,可通过持续稳定供能供氧、平衡离子稳态和灌注液酸碱度维持骨骼肌代谢,减轻肌纤维缺血性损伤及抑制肌细胞凋亡。
2025 Vol. 41 (1): 97-10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65KB] (
139
)
综述
106
吕向心 周弘 严子能 倪常茂 余锦波 罗锐 黄立 叶哲伟
脑机接口在脊髓损伤康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SCI)是指脊髓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损伤后发生的一种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常导致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SCI患者因其神经功能受损常瘫痪在床,目前尚无针对SCI后肢体瘫痪的有效治疗措施。脑机接口(BCI)是一项涉及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工程、电子工程和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沿技术,能打破传统的大脑信号输出通路,实现大脑和外接设备的直接联系,为SCI患者的康复提供新的方案。为深入了解BCI在SCI康复中的应用情况,笔者对 BCI分类和工作原理及该技术在SCI康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加速BCI的临床转化提供参考。
2025 Vol. 41 (1): 106-11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98KB] (
376
)
111
黄申博 方跃 何帅 黄涵禹
腹膜外填塞术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急救止血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是由钝性外力导致的骨盆骨折,并伴有低血压,需要大量输血,病死率可达40%~65%。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早期治疗的关键在于控制出血,目前主要的止血手段包括骨盆支架固定、腹膜外填塞术、髂内动脉结扎或髂内动脉栓塞等。但由于急救止血时间紧迫、出血部位难以确定等问题,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依然是创伤外科医师面临的严峻挑战。腹膜外填塞术是在紧急情况下用于控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出血的一种治疗方法,能有效控制骨盆骨折后的静脉和骨折端出血,降低病死率,且操作简便快捷,尤其适用于无法迅速行血管造影栓塞或患者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的情况。但临床上关于腹膜外填塞术与血管造影栓塞术等其他止血方法的选择仍存在争议。为此,笔者对腹膜外填塞术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急救止血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此类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5 Vol. 41 (1): 111-11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50KB] (
218
)
中华创伤杂志刊文综述
117
林昊阳 刘国栋 向勇 胡鹭 邵献丽
2024年《中华创伤杂志》重点刊文内容综述
2024年《中华创伤杂志》全年专题主线为“严重创伤”,共刊出153篇文章,涵盖共识与指南、院士/专家论坛、创伤中心建设、创新与争鸣、类器官、多发伤、骨与关节损伤、脊柱脊髓损伤、颅脑损伤、软组织损伤、胸部损伤、泌尿系损伤、创伤并发症、麻醉与复苏、创伤护理等内容,基本反映我国创伤相关领域各专业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笔者对主要刊文内容进行整理与分析,供读者参阅。
2025 Vol. 41 (1): 117-12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92KB] (
417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