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19年 35卷 7期
刊出日期:2019-07-15
专家论坛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基础研究
个案报告
专题综述
专题综述
共识与指南
多发伤
创伤护理
讲座
共识与指南
577
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脊柱脊髓损伤疾病预防与控制学组 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基础研究学组
急性脊柱脊髓损伤围术期管理临床指南
急性脊柱脊髓损伤的发生率逐年增加,但对于围术期管理仍缺乏临床规范或指南.为加强急性脊柱脊髓损伤围术期的规范化管理,由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脊柱脊髓损伤疾病预防与控制学组和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基础研究学组共同组织专家,本着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原则,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以会议讨论和调查问卷形式,制定了“急性脊柱脊髓损伤围术期管理临床指南”.本指南从入院评估、入院诊断、合并症管理、术前准备、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选择、手术方式选择、并发症管理、疼痛管理、药物治疗、快速康复、护理等12个急性脊柱脊髓损伤围术期管理问题,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针对急性脊柱脊髓损伤后的围术期管理提出科学性建议,以期提升脊柱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2019 Vol. 35 (7): 577-58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496KB] (
567
)
专家论坛
588
陈宏 何信坤 滕晓峰 袁辉宗
创伤性单纯月骨无菌性坏死分期及治疗方法选择
月骨无菌性坏死是临床上导致腕部疼痛的常见原因。经历超过1个世纪的研究,关于月骨无菌性坏死的病因学、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虽然都有进展,但是其发病机制仍然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创伤导致月骨血供破坏是造成月骨无菌性坏死的病因之一。根据不同分类,治疗方式有很多种,但仍无统一和明确的治疗方案。腕关节镜技术是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的新方法。笔者从创伤性单纯月骨无菌性坏死的不同分期、治疗方式等方面进行阐述,为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参考。
2019 Vol. 35 (7): 588-59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56KB] (
352
)
593
贺宝荣
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的相关问题探讨
脊髓损伤常伴有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功能的丧失,预后差,常导致终身残疾,甚至死亡。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从根本上修复已损伤的脊髓功能。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潜能的细胞,通过弥补或替代受损神经元、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抑制损伤局部炎症反应等发挥治疗作用。常用于移植的干细胞类型较多,各有优缺点,移植方法主要包括蛛网膜下腔注射、静脉注射及病灶内注射等。笔者就实验常用的干细胞类型、干细胞移植方式、移植时间及治疗效果,以及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能机制等进行阐述,以期对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2019 Vol. 35 (7): 593-59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22KB] (
345
)
644
陈彦震 叶森 赖晓榕 陈序汉 钟凌剑 卢文 余长章 谢治泉
顺势双反牵引器联合超声在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股骨交锁髓内钉已成为成人股骨干骨折髓内钉治疗的金标准,由于股骨周围肌肉丰富,术中骨折往往难以复位并维持,如何快速微创地获得良好的复位是手术的关键及难点。近年来,张英泽教授发明的顺势双反牵引器提高了骨折复位的效率,但其仍需过多地依赖C形臂X线机。笔者将顺势双反牵引器与超声联合起来应用于股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中,探讨其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效果。
2019 Vol. 35 (7): 644-64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79KB] (
323
)
脊柱脊髓损伤
597
潘肃 齐治平 郑爽 马悦 付川 孔维健 余双奇 杨小玉 张卓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氧化石墨烯纳米纺丝膜搭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
目的
探讨搭载有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氧化石墨烯(GO)纳米纺丝纤维膜对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
方法
制备PLGA/GO纳米纺丝膜并物理吸附BDNF,采用扫描电镜观察PLGA/GO纺丝膜的微观结构。采用ELISA测定BDNF在PLGA/GO纺丝膜上的搭载效率和释放曲线。将NSCs接种在PLGA/GO和PLGA/GO/BDNF材料表面,采用MTT法对各组的吸光度值进行测定,利用免疫荧光和PCR对β3微管蛋白(Tuj-1)表达进行观察。随后将30只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损伤对照组(10只)、PLGA/GO组(10只)和PLGA/GO/BDNF组(10只),利用维纳斯剪切割T9脊髓组织建立脊髓半切损伤动物模型,PLGA/GO组和PLGA/GO/BDNF组分别将对应的纳米纺丝膜原位移植覆盖于损伤处。造模后1,7,14和28 d利用BBB评分对大鼠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于伤后1个月时取材,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
结果
扫描电镜结果显示,PLGA/GO纺丝膜为不规则的光滑纤维样结构,纤维直径(987.5±176.3)nm,NSCs可以在纺丝膜上正常分化为神经元。ELISA结果显示,PLGA/GO纺丝膜对BDNF的负载率约为47.5%;释放曲线显示,BDNF在第1天首先释放30%左右,随后至第21天释放至60%左右。MTT和PCR结果显示,PLGA/GO/BDNF组的吸光度(A)值和Tuj-1表达显著高于PLGA/GO组(P<0.05)。造模后28 d,PLGA/GO/BDNF组BBB评分为(15.3±0.7)分,显著高于损伤对照组的(11.8±0.8)分和PLGA/GO组的(12.7±0.8)分(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PLGA/GO/BDNF组NeuN表达为(13.7±2.2)个,显著高于损伤对照组的(4.3±2.9)个(P<0.05);PLGA/GO/BDNF组GFAP表达为(25.6±4.3)%,显著低于损伤对照组的(38.5±6.2)%和PLGA/GO组的(36.7±7.3)%(P<0.05)。
结论
搭载有BDNF的PLGA/GO纳米纺丝纤维膜可以在体外有效促进NSCs增殖和神经元向分化,并通过体内损伤处原位移植有效修复脊髓损伤。
2019 Vol. 35 (7): 597-60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380KB] (
391
)
605
贺园 闫亮 李亮 赵松川 郝定均 贺宝荣
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后纵韧带骨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目的
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对后纵韧带骨化(OPLL)成骨作用的影响及其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通路的关系。
方法
分别构建野生型pcDNA3.1-BMP2(WT)、突变型pcDNA3.1-BMP2(37G)、突变型pcDNA3.1-BMP2(190T)和突变型pcDNA3.1-BMP2(37G/190T)表达载体并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在脂质体介导下,将构建载体导入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C3H10T1/2,检测细胞内BMP2的表达情况。采用脂质体介导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1-BMP2转染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C3H10T1/2。根据转染情况共分为6组:未转染组、空载体pcDNA3.1转染组、pcDNA3.1-BMP2(WT)转染组、pcDNA3.1-BMP2(37G)转染组、pcDNA3.1-BMP2(190T)转染组和pcDNA3.1-BMP2(37G/190T)转染组。根据是否包含BMP2多态性定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未转染组和空载体pcDNA3.1转染组为对照组,余为实验组。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信号传导通路中磷酸化Smad1/5/8和Smad4蛋白表达水平;利用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成骨特异性蛋白碱性磷酸酶(ALP),比较实验组中蛋白表达差异。
结果
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双酶切后可形成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2 kb和5.4 kb条带,测序验证与目标序列完全相符,表明载体构建成功。BMP2基因在C3H10T1/2细胞内可以成功转染并且稳定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表明,实验组转染后磷酸化Smad1/5/8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实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转染后Smad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cDNA3.1-BMP2(37G)转染组和pcDNA3.1-BMP2(37G/190T)转染组Smad4蛋白表达水平增加明显,与其他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转染4周时细胞ALP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实验组转染后ALP活性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cDNA3.1-BMP2(37G)转染组和pcDNA3.1-BMP2(37G/190T)转染组ALP活性分别为(30.56±0.46)nmol·min-1·mg-1和(29.62±0.68)nmol·min-1·mg-1,与其他实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P2基因的外显子2中的Ser37Ala(T/G)多态性与稳定转染的C3H10T1/2细胞中的ALP活性呈正相关。
结论
BMP2基因外显子2上的Ser37Ala(T/G)多态性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促进小鼠OPLL成骨,可能机制是上调Smad4和ALP蛋白表达水平。
2019 Vol. 35 (7): 605-61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14KB] (
338
)
612
许正伟 郝定均 董亮 刘团江 郭华 贺宝荣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大鼠表皮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的作用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大鼠表皮干细胞(ESCs)分化为神经细胞的作用。
方法
分离获得饲养1~3 d的新生SD大鼠表皮基底层组织,利用快速贴壁法消化、分离获得ESCs,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ESCs的形态。ESCs的培养基为角质细胞无血清培养基(K-SFM),然后按照不同密度ESCs进行分组处理(A组:0.1×107/ml, B组:0.3×107/ml, C组:0.5×107/ml, D组:0.1×106/ml),每组加入含20 ng/ml的bFGF培养基进行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并计数,连续观察7 d;培养7 d后利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标志物巢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
结果
成功分离得到SD大鼠ESCs。bFGF诱导后,A组和B组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的数量第1~6天均较C组和D组多(P<0.05);第7天A组较其他三组多(P<0.05);C组第3天组内比较细胞数量最多(P<0.05);D组未出现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巢蛋白和NSE检测均呈阳性。
结论
bFGF有助于诱导ESCs向神经细胞的分化,而且该诱导作用与细胞的培养密度存在一定关系。
2019 Vol. 35 (7): 612-61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66KB] (
327
)
专题综述
618
吴承杰 马勇 郭杨 郑苏阳 潘娅岚 涂鹏程 徐桂华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发生机制及诊疗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SCI)后常并发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BD),出现便秘、大便失禁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发生机制与中枢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肠道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肠道微生物构成改变、神经递质含量异常有关。评估方法主要是未有统一标准的评分及影像学方法,采用的治疗手段是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笔者从NBD的发生机制、评估方法、治疗手段及护理四个方面归纳总结,以期为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为评估方法提供新参考,以及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新的关注点。
2019 Vol. 35 (7): 618-62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46KB] (
379
)
骨与关节损伤
625
孙健平 张堃 王鹏飞 薛汉中 孙亮 刘曙光 张斌飞 李忠 林华
骨折患者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骨折患者围术期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7月— 2017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47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或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的骨折所致DVT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血栓累及的部位进行分组,累及腘静脉及其以上静脉的血栓为近端血栓组(56例),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38~89岁,平均67.8岁。骨盆髋臼骨折3例,髋部骨折39例,股骨干骨折10例,膝关节周围骨折3例,胫腓骨骨折1例。根据累及部位,4例仅限于近端静脉,52例近端血栓同时合并远端血栓。左侧血栓44例,右侧血栓12例。血栓位于股静脉及以上20例(其中髂外静脉7例),位于腘静脉36例。腘静脉以远的血栓为远端血栓组(91例),其中男51例,女40例;年龄21~92岁,平均63.6岁。骨盆髋臼骨折12例,髋部骨折39例,股骨干骨折4例,膝关节周围骨折16例,胫腓骨骨折12例,踝关节周围骨折8例。左侧血栓43例,右侧血栓48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输血率、血栓侧别、术前术后D-二聚体水平、合并内科疾病。筛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近端血栓组髋部骨折及股骨干骨折分别为70%(39/56)和18%(10/56),远端血栓组髋部骨折及股骨干骨折分别为43%(39/91)和4%(4/91)(P<0.05)。近端血栓组血栓在左下肢为79%(44/56),远高于远端血栓组的47%(43/91)(P<0.05)。近端血栓组输血率为77%(43/56),高于远端血栓组的39%(35/91)(P<0.05)。近端血栓组术前术后D-二聚体水平[(8.5±8.1)mg/L、(12.8±9.7)mg/L]高于远端血栓组[(4.6±3.8)mg/L、(7.2±7.5)mg/L](P<0.05)。而两组性别、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合并内科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髋部骨折及股骨干骨折、左下肢、输血、术前术后高D-二聚体水平与近端血栓形成显著相关(P<0.05)。
结论
近端静脉血栓多合并远端静脉血栓;髋部骨折及股骨干骨折、左侧下肢、输血、术前术后高D-二聚体水平是近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2019 Vol. 35 (7): 625-63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16KB] (
294
)
631
吴毛 严松鹤 俞云飞 王建伟
可调锁扣TightRope微创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目的
探讨可调锁扣TightRope微创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 2018年1月无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2例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18~71岁,平均43.7岁。32例采用可调锁扣TightRope微创重建喙锁韧带(TightRope组),30例采用传统双Endobutton技术重建喙锁韧带(Endobutton组)。比较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14个月,平均10.4个月。与Endobutton组比较,TightRope组手术切口长度更小[(1.6±0.9)cm ∶(7.7±2.6)cm]、手术时间更短[(45.7±21.1)min ∶ (58.3±16.7)min]、术中出血量更少[(12.2±7.3)ml ∶(76.6±12.2)ml](P均<0.05)。两组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术后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而术后6个月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dobutton组发生内固定松动导致肩锁关节复位部分丢失2例,患者无明显症状,未作进一步处理;1例术后1个月出现喙突骨折,再次行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TightRope组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结论
与传统双Endobutton技术比较,采用可调锁扣TightRope微创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19 Vol. 35 (7): 631-63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81KB] (
307
)
638
蔡俊 戚盈杰 顾晓民
钢板固定尺神经原位还纳与前置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尺神经原位还纳与前置在经尺骨鹰嘴入路钢板治疗C2、C3型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6月— 2017年1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3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6例;年龄19~56岁,平均41.2岁。AO分型:C2型15例,C3型8例。均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钢板内固定。11例行尺神经松解前置术(前置组),12例行尺神经松解原位还纳(原位还纳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肘关节Mayo评分及优良率。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5~43个月,平均26.7个月。患者均未输血。前置组和原位还纳组手术时间[(219.1±15.1)min ∶(211.2±17.1)min]、术中出血量[(263.6±35.3)ml ∶(237.5±25.6)ml]和骨折愈合时间[ (18.2±2.4)周∶(18.9±1.7)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肘关节屈曲度[(120.3±7.1)° ∶ (120.3±4.1)°]、伸直度[(3.7±2.7)° ∶(4.1±2.4)°]、Mayo评分[(89.09±9.17)分∶(86.67±10.29)分]及优良率[91%(10/12) ∶83%(10/12)]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出现感染、异位骨化、尺神经炎、肘内外翻畸形或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
结论
对于肱骨髁间骨折,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钢板固定尺神经原位还纳与前置均具有手术创伤较小、固定坚强、并发症少、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尺神经前置与否并不影响尺神经炎的发生,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2019 Vol. 35 (7): 638-64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16KB] (
338
)
多发伤
647
王翔 杨帆 解杰 陈驾君 宋先舟 白祥军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多发伤合并Gustilo ⅢC型开放性骨折患者保肢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在多发伤合并Gustilo ⅢC型开放性骨折患者保肢救治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5年10月— 2015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02例多发伤合并Gustilo ⅢC型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6例,女36例;年龄17~65岁[(34.2±10.1)岁]。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8~26分[(19.8±3.2)分]。骨折部位:股骨骨折34例,胫/腓骨骨折66例,股骨+胫/腓骨骨折35例。58例急诊术后使用VSD技术治疗(VSD组),44例急诊术后使用常规换药法治疗(常规组)。比较两组创面活动性出血,再次血管探查、骨筋膜间隔综合征、创面感染坏死、气性坏疽、延迟截肢、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症、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人均清创次数、住院时间、植皮/皮瓣率、骨折内固定率、难愈创面发生率、骨不连发生率、神经完全损害发生率、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BMRC)评分优良率及截肢率/保肢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14个月[(8.4±2.1)个月]。两组术后保肢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保肢治疗的指标比较中,两组创面活动性出血、气性坏疽、再次血管探查和延迟截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和VSD组的创面感染坏死率分别为32%和15%(P<0.05),骨筋膜间隔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22%和7% (P<0.05)。住院期间,DVT发生率和骨折内固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和VSD组SIRS发生率分别为92%和73%(P<0.05),脓毒症发生率分别为28%和10%(P<0.05),人均清创次数分别为4.2次和3.2次(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42.1 d和30.2 d和(P<0.05),植皮/皮瓣率分别为69%和46%(P<0.05);随访结果中,两组伤后截肢率和保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和VSD组难愈创面发生率分别为28%和10%(P<0.05),骨不连发生率分别为22%和6%(P<0.05),神经完全损害发生率分别为36%和12%(P<0.05),BMRC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3%和96%(P<0.05)。
结论
VSD技术可促进术后创面愈合,预防并发症,继而减少清创手术次数并缩短住院时间,明显提高患者预后效果和肢体功能,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多发伤合并Gustilo ⅢC型骨折的方法。
2019 Vol. 35 (7): 647-65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47KB] (
350
)
创伤护理
653
邓丽 丁永清 张旭 陈小华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胸腰椎骨折伴神经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胸腰椎骨折伴神经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11月— 2017年11月重庆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双节段胸腰椎骨折伴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12例;年龄26~62岁,平均43岁。损伤节段:T11~T12 28例,T12~L115例,L1~L210例,L2~L311例。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14例,B级18例,C级24例,D级8例。患者均采用小切口直视置入普通椎弓根螺钉联合穹隆状椎管减压治疗。32例采用ERAS康复护理(ERAS护理组),32例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常规护理组)。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术后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8~12个月[(10.2±1.3)个月]。ERAS护理组发生肺部感染1例;常规护理组发生伤口感染1例,褥疮1例,下肢静脉血栓1例(P<0.01)。ERAS护理组住院时间较常规护理组显著缩短[(9.3±1.2)d ∶(15.6±1.8)d](P<0.01)。ERAS护理组住院费用较常规护理组显著减少[(5.2±1.3)万元∶(6.3±1.7)万元](P<0.05)。ERAS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84%(27/32)和56%(18/32)(P<0.05)。术后3个月,ERAS护理组VAS[(2.6±1.2)分∶(3.8±1.5)分]和ODI(11.4±2.1 ∶15.8±2.5)均较常规护理组显著降低(P<0.05或0.01)。术后3个月,ERAS护理组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5例,C级9例,D级5例,E级12例;常规护理组分别为A级3例,B级7例,C级7例,D级9例,E级6例。ERAS护理组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1级及以上恢复率较常规护理组显著提高[97%(31/32) ∶91%(29/32)](P<0.05)。
结论
与常规护理比较,ERAS康复护理有利于减少胸腰椎骨折伴神经损伤患者围术期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减少疼痛、促进功能恢复并提高神经功能恢复率,同时也可获得更高的患者满意度。
2019 Vol. 35 (7): 653-65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91KB] (
279
)
基础研究
659
张兵钱 唐全 张东霞 李雪涛 凌斌 罗超 王广
依达拉奉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预后的改善作用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预后的改善作用。
方法
150只健康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TBI组(70只)、依达拉奉组(70只)(依达拉奉注射液剂量5.4 mg·kg-1·d-1,每日1次腹腔注射,连续应用2周)。分别于伤后6,12,24,48,72 h、1,2周共7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10只)监测大鼠神经行为学及运动功能评分变化。处死大鼠收集血清、脑脊液标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血清和脑脊液β-内啡肽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含量。
结果
伤后6,12,24,48,72 h、1, 2周,依达拉奉组神经行为学及运动功能评分较TBI组升高。其中伤后48 h,TBI组与依达拉奉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分别为(8.2±0.9)分和(10.3±0.7)分(P<0.05),运动功能评分为(5.9±1.0)分和(6.9±1.2)分(P<0.05)。正常对照组血清和脑脊液β-内啡肽含量分别为(50.2±9.5)pg/ml和(16.2±2.8)pg/ml,GnRH含量分别为(75.2±11.2)pg/ml和(36.2±10.8)pg/ml。TBI组伤后6,12,24,48,72 h、1, 2周血清及脑脊液β-内啡肽和GnRH含量均明显升高;依达拉奉组血清及脑脊液β-内啡肽和GnRH含量较TBI组降低。其中伤后72 h,TBI组与依达拉奉组血清β-内啡肽含量为(165.2±8.5)pg/ml和(109.5±6.3)pg/ml (P<0.05),脑脊液β-内啡肽含量为(63.3±3.1)pg/ml和(38.2±2.3)pg/ml(P<0.05);血清GnRH含量为(203.7±17.1)pg/ml和(110.4±19.2)pg/ml(P<0.05),脑脊液GnRH含量为(153.0±13.4)pg/ml和(93.2±10.5)pg/ml(P<0.05)。
结论
在TBI急性期及恢复期连续应用依达拉奉可明显降低β-内啡肽和GnRH水平,有利于减轻大鼠TBI后继发性脑损伤,促进神经和功能恢复,从而改善预后。
2019 Vol. 35 (7): 659-66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95KB] (
365
)
讲座
665
高劲谋
钝性心脏损伤诊治的相关问题
钝性心脏损伤(BCI)是创伤死亡重要原因。损伤类型多样而临床类型各异,心肌挫伤可无特殊表现或仅有心律失常,多见为心动过速;较重者可出现传导阻滞直至心力衰竭。冠状动脉损伤时则可出现心绞痛。心脏震荡多在球类运动员胸部遭撞击后诱发心室纤颤和心搏骤停。心内结构损伤多出现缺氧和心杂音。心脏破裂时多有心脏压塞[影像学发现血和(或)气心包],或为大量血胸伴休克。心包疝则多为突发心源性休克。BCI由于表现多样,因此缺乏统一诊断标准,给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带来困难;尤其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高度警惕、尽早诊断、迅速手术是改善结局的关键。笔者拟就BCI诊断方法,以及非手术和手术治疗的要点予以阐述,目的在于提高钝性心脏损伤的救治成功率。
2019 Vol. 35 (7): 665-66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27KB] (
348
)
个案报告
670
李智强 咏梅 许玉柱 吴喜
颅底骨折致硬膜外大量积气一例
颅底骨折致硬膜外大量积气临床少见,多发生于年轻患者,易与硬膜下积气混淆,有继发感染的可能性,合并血肿或积气较多需手术治疗。以临床外伤后头痛、精神症状、脑脊液鼻漏等症状辅以头颅CT即可诊断。笔者介绍1例颅底骨折致硬膜外大量积气患者,探讨该类损伤的发病机制和诊治要点,以供临床医师鉴别并避免误诊误治。
2019 Vol. 35 (7): 670-67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0KB] (
196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