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氧化石墨烯纳米纺丝膜搭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 |
潘肃 齐治平 郑爽 马悦 付川 孔维健 余双奇 杨小玉 张卓 |
|
|
摘要 目的
探讨搭载有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氧化石墨烯(GO)纳米纺丝纤维膜对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
方法
制备PLGA/GO纳米纺丝膜并物理吸附BDNF,采用扫描电镜观察PLGA/GO纺丝膜的微观结构。采用ELISA测定BDNF在PLGA/GO纺丝膜上的搭载效率和释放曲线。将NSCs接种在PLGA/GO和PLGA/GO/BDNF材料表面,采用MTT法对各组的吸光度值进行测定,利用免疫荧光和PCR对β3微管蛋白(Tuj-1)表达进行观察。随后将30只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损伤对照组(10只)、PLGA/GO组(10只)和PLGA/GO/BDNF组(10只),利用维纳斯剪切割T9脊髓组织建立脊髓半切损伤动物模型,PLGA/GO组和PLGA/GO/BDNF组分别将对应的纳米纺丝膜原位移植覆盖于损伤处。造模后1,7,14和28 d利用BBB评分对大鼠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于伤后1个月时取材,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
结果
扫描电镜结果显示,PLGA/GO纺丝膜为不规则的光滑纤维样结构,纤维直径(987.5±176.3)nm,NSCs可以在纺丝膜上正常分化为神经元。ELISA结果显示,PLGA/GO纺丝膜对BDNF的负载率约为47.5%;释放曲线显示,BDNF在第1天首先释放30%左右,随后至第21天释放至60%左右。MTT和PCR结果显示,PLGA/GO/BDNF组的吸光度(A)值和Tuj-1表达显著高于PLGA/GO组(P<0.05)。造模后28 d,PLGA/GO/BDNF组BBB评分为(15.3±0.7)分,显著高于损伤对照组的(11.8±0.8)分和PLGA/GO组的(12.7±0.8)分(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PLGA/GO/BDNF组NeuN表达为(13.7±2.2)个,显著高于损伤对照组的(4.3±2.9)个(P<0.05);PLGA/GO/BDNF组GFAP表达为(25.6±4.3)%,显著低于损伤对照组的(38.5±6.2)%和PLGA/GO组的(36.7±7.3)%(P<0.05)。
结论
搭载有BDNF的PLGA/GO纳米纺丝纤维膜可以在体外有效促进NSCs增殖和神经元向分化,并通过体内损伤处原位移植有效修复脊髓损伤。
|
|
|
[1] |
张英泽.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骨科不断发展壮大——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7): 577-579. |
[2] |
付小兵. 中国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健康发展的思考与实践[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7): 580-585. |
[3] |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专业委员会. 过伸性颈脊髓损伤诊疗临床循证指南[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7): 586-592. |
[4] |
薛宝宝 李军 祝勇刚 邹继伟 杨照 徐超 毕龙 薛英森 赵广跃. 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转移联合膜诱导技术治疗合并骨缺损的胫骨中上段前内侧Gustilo-Anderson ⅢB损伤[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7): 593-599. |
[5] |
朱跃良 蔡明 徐永清. 骨外固定减张牵引对肢体创面愈合的作用[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7): 600-605. |
[6] |
刘艾琳 陈为民 彭峰 张莉 贾潇天 虞聪 陈琳. 高频超声诊断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高位损伤的价值[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7): 606-612. |
[7] |
程琳 沙艳东 杜伟力 陈忠 沈余明. 不同皮瓣修复骶尾部创面的效果比较[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7): 613-617. |
[8] |
郝定均 贺宝荣 闫亮 都金鹏 亓晓 于石成 张娇娇 郑文静 张荣强 黄大耿 杨俊松 朱铭 欧阳佳伟 赵赫 丁柯元 师浩东 曹阳 张鹰 唐清华 刘元 张子龙 等. 2018年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流行病学特点[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7): 618-627. |
[9] |
商广前 项帅 张鹏军 王鹏 张海宁 王英振 徐浩. 3D打印骨小梁金属臼杯用于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的效果[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7): 628-634. |
[10] |
马玉海 刘彧 陈长松 胡晓华 尹华东 何剑星 朱晓峰 邬春虎. 自体带骨膜髂骨移植治疗重度距骨软骨损伤[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7): 635-640. |
[11] |
白真龙 周哲坤 张广程 胡庆翔 黄燕峰 程邦君 张晓峰 陈道运 余伟林 何耀华. 关节镜下喙突转位缝线钢板固定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7): 641-645. |
[12] |
章兵 李功科 王玉荣 吴飞 时素琴 冯庆玲 杭欣 苗润丰 夏乐 段成 冷俊岭 李勇. 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早期气管切开时机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7): 646-652. |
[13] |
赵海波 赵夏 高甲科 宋文联 单正宜 于腾波 张英泽.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肌腱细胞损伤修复的影响及其机制[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7): 653-661. |
[14] |
袁洁 何凌霄 廖灯彬 龚仁蓉 蒋艳. 国外创伤高级实践护士培养现状及其借鉴价值[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7): 662-665. |
[15] |
李石旦 王绍川 李又彬 谢晓瑜 邢伟 费军. 骨感染导致骨稳态失衡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7): 666-67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