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5年 41卷 7期
刊出日期:2025-07-14

专家论坛
综述
共识与指南
创伤护理
目录
新质创伤研究·脊柱脊髓损伤
新质创伤研究·骨与关节损伤
   
目录
1
中文目录
2025 Vol. 41 (7): 1-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54KB] ( 381 )
3
英文目录
2025 Vol. 41 (7): 3-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295KB] ( 355 )
共识与指南
613 杨勇 周晓光 陈其昕 陈建 董健 杜良杰 范顺武 凡进 方忠 冯皓宇 冯世庆 关海山 高爱国 高延征 海涌 何达 何登伟 贺海怿 蒋电明 康学文 林斌 等
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强化术术后椎体再骨折诊疗指南(2025版)
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OTLCF)患者行经皮椎体强化术(PVA)术后发生椎体再骨折临床常见,可导致疼痛复发、椎体高度丢失、后凸畸形加重,甚至引发神经功能障碍,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其诊治存在诸多挑战,如漏诊率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方案选择困难、术式操作缺乏规范、强化椎体内部骨水泥对手术存在操作干扰、骨质疏松条件下内固定稳定性不足、抗骨质疏松治疗率低下且依从性差等,亟需建立规范化诊治体系。为规范老年OTLCF患者PVA术后椎体再骨折的诊疗流程、提升诊疗效果,由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学组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基于现有文献及临床经验,遵循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制订《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强化术术后椎体再骨折诊疗指南(2025 版)》,从诊断、治疗及康复方面提出11 条推荐意见,旨在为老年OTLCF患者PVA术后椎体再骨折的规范诊疗提供依据。
2025 Vol. 41 (7): 613-62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43KB] ( 704 )
专家论坛
627 姜楠 余斌
骨折相关感染诊疗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骨折相关感染(FRI)是指开放性骨折伤后或内固定术后,致病菌污染、宿主自身免疫力低下所致的骨折部位或与内置物接触部位的骨组织感染,伴或不伴周围软组织感染。FRI是四肢骨创伤后灾难性并发症,目前其临床诊疗仍面临诸多挑战。诊断方面,影像学检查易受创伤、手术等混杂因素的干扰,传统的血清学炎性标志物缺乏特异性,传统的实验室培养方法致病菌检出率较低,组织病理学检查仍缺乏专属的诊断标准;治疗方面,清创范围仍存在不确定性,感染早期内置物的去留问题仍缺乏统一的判定标准,全身抗生素应用的给药途径与疗程仍存在争议,大段骨组织缺损修复重建手术仍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为此,笔者就当前FRI临床诊疗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展开探讨,旨在进一步提高广大骨科医师对FRI的认知。
2025 Vol. 41 (7): 627-63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533KB] ( 583 )
新质创伤研究·脊柱脊髓损伤
635 黄云飞 李帅 都金鹏 贺宝荣 高延征 梅伟 鲁世保 赵志刚 闫亮 杨小彬 贺园 昌震
经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疗效比较: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目的 比较经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SCIWORA)的疗效。 方法 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2月至2023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西安市第五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市骨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135例颈椎SCIWOR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5例,女60例;年龄35~78岁[(55.3±8.1)岁]。损伤节段为C3~C6。患者均在导航辅助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其中70例采用经肌间隙入路治疗(肌间隙入路组),65例采用后正中入路治疗(后正中入路组)。比较2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长;术前和术后3、6、12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Barthel指数、颈椎Cobb角和颈椎关节活动度(ROM);术前和术后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5~19 个月[(16.3±1.6)个月]。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长为(125.0±23.0)min,术中出血量为(210.4±34.8)ml,术后引流量为(165.3±23.7)ml,住院时长为(5.3±0.1)d,均短于或少于后正中入路组的(168.0±27.6)min、(260.23±45.3)ml、(196.4±31.6)ml、(6.4±0.2)d(P<0.01)。2组术前VAS、JOA 评分、NDI及Barthel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VAS、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NDI和Barthel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肌间隙入路组NDI分别为(15.4±2.5)分、(11.8±2.1)分、(8.6±1.5)分,均低于后正中入路组的(19.1±3.4)分、(14.3±2.4)分、(11.9±1.4)分(P<0.01)。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肌间隙入路组Barthel指数分别为(71.4±6.2)分、(83.4±5.8)分、(89.2±7.1)分,均高于后正中入路组的(59.6±4.7)分、(74.2±3.9)分、(78.8±6.2)分(P<0.01)。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VAS、JOA评分、NDI及Barthel指数均较术前改善(P<0.05);VAS、NDI及Barthel指数均随随访时间延长进一步改善(P<0.05);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JOA 评分均较术后3个月改善(P<0.05),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颈椎Cobb角和颈椎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2组颈椎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肌间隙入路组颈椎Cobb角为(13.6±2.4)°,大于后正中入路组的(10.4±2.8)°(P<0.01)。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肌间隙入路组颈椎ROM分别为(34.1±6.4)°、(32.6±7.3)°、(31.8±9.1)°、(29.6±8.7)°,均大于后正中入路组的(23.7±8.3)°、(22.3±7.8)°、(22.5±8.1)°、(20.6±9.3)°(P<0.01)。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肌间隙入路组颈椎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后正中入路组颈椎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P<0.05);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后3、6个月减小(P<0.05);术后3个月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2个月减小(P<0.05)。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肌间隙入路组颈椎ROM均较术前减小,且随随访时间延长进一步减小(P<0.05)。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后正中入路组颈椎ROM均较术前减小(P<0.05);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后3个月减小(P<0.05);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后6、12个月减小(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间ASIA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ASIA分级均逐渐改善(P<0.05)。肌间隙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6/70),低于后正中入路组的48%(31/65)(P<0.01)。 结论 与后正中入路相比,经肌间隙入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SCIWORA,手术与住院时长短、术中出血与术后引流量少、术后颈椎功能障碍减轻、日常生活质量高、颈椎曲度维持和颈椎活动度保留良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2025 Vol. 41 (7): 635-64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359KB] ( 390 )
645 苏锴 姜文涛 邵哲 刘沛霖 康永生 张振辉 王庆德 梅伟
O形臂导航系统辅助与徒手置钉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下颈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O形臂导航系统辅助与徒手置钉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下颈椎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6月至2024年9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29例成人AS合并下颈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7例;年龄35~72岁[(52.3±11.1)岁]。骨折节段:C5~6 6例,C6 8例,C6~7 8例,C7 7例。骨折AO分型:B3型22例,C型7例。患者均行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其中15例采用O形臂导航系统辅助置钉(导航置钉组,120枚螺钉),14例采用徒手置钉(徒手置钉组,112枚螺钉)。比较2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置钉准确率、置钉皮质穿破率;骨折愈合时长;术前和术后3 d Cobb角;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57个月[(29.3±14.1)个月]。导航置钉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66.0±31.4)min、(256.7±70.7)ml、(91.0±14.4)ml,均短于或少于徒手置钉组的(219.29±31.7)min、(342.1±60.7)ml、(123.2±20.7)ml(P<0.01)。导航置钉组置钉准确率为98.3%(118/120),置钉皮质穿破率为5.8%(7/120),均优于徒手置钉组的89.3%(100/112)、18.8%(21/112)(P<0.01)。2组骨折愈合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和术后3 d Cobb角、术前和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 Cobb角、末次随访时ASIA 分级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前和术后1 周、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导航置钉组VAS分别为8.0(7.0,9.0)分、4.0(3.0,4.0)分、2.0(1.0,2.0)分、0.0(0.0,1.0)分,徒手置钉组分别为8.0(7.0,9.0)分、4.0(3.0,4.0)分、1.5(1.0,2.0)分、0.0(0.0,1.0)分(P>0.05);导航置钉组JOA评分分别为(7.5±1.4)分、(10.9±1.2)分、(13.2±1.5)分、(15.7±1.0)分,徒手置钉组分别为(7.2±2.8)分、(10.1±3.2)分、(11.8±3.8)分、(14.1±4.3)分(P>0.05);导航置钉组NDI分别为48.0(44.0,56.0)%、30.0(30.0,34.0)%、18.0(16.0,22.0)%、8.0(6.0,10.0)%,徒手置钉组分别为44.0(40.0,52.0)%、30.0(29.0,34.5)%、17.0(16.0,20.0)%、8.0(5.5,10.0)%(P>0.05)。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VAS、JOA 评分、NDI均较术前改善,且均随随访时间延长逐步改善(P<0.05)。导航置钉组1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对症治疗后痊愈,并发症发生率为7%(1/15);徒手置钉组2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硬脊膜破裂,对症治疗后痊愈,并发症发生率为14%(2/14)(P>0.05)。随访期间,2组均未发生断钉、内固定松动、矫正丢失等并发症。 结论 与徒手置钉相比,O形臂导航系统辅助置钉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AS合并下颈椎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长、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量、提高置钉准确率、降低置钉皮质穿破率。
2025 Vol. 41 (7): 645-65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53KB] ( 374 )
新质创伤研究·骨与关节损伤
653 赵斌 马存祥 沈安捷 刘奇 李金奇 杨帆 苏永刚 韩巍 王军强
机器人辅助经皮复位螺钉与经跗骨窦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机器人辅助经皮复位螺钉与经跗骨窦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82例(90足)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4例,女8例;年龄24~87岁[(46.4±12.1)岁]。骨折Essex‑Lopresti分型:舌型骨折型43足,关节塌陷型47足;Sanders分型:Ⅱ型69足,Ⅲ型21足。47例(52足)行机器人辅助经皮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螺钉固定组),35例(38足)行经跗骨窦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钢板固定组)。比较2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及下地负重时间;术前与术后1 d跟骨宽度、高度、长度和Böhler角及Gissane角;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踝部功能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内固定去除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9~60个月[(30.0±14.5)个月]。2组手术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固定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下地负重时间分别为10.0(10.0,20.0)ml、7.0(5.0,8.0)d、(5.0±0.8)周,均少于或短于钢板固定组的30.0(20.0,50.0)ml、8.0(6.0,11.0)d、(6.9±0.7)周(P<0.05)。术后1 d,螺钉固定组跟骨宽度、高度、长度、Böhler角、Gissane角分别为(43.4±4.2)mm、(46.2±4.0)mm、(81.6±5.1)mm、27.1(20.4,30.4)°、(113.4±10.1)°,均较术前的(47.8±4.6)mm、(39.3±4.8)mm、(79.2±5.9)mm、9.5(0.0,16.5)°、(119.3±13.4)°改善(P<0.01);钢板固定组跟骨宽度、高度、长度、Böhler角分别为(41.6±5.7)mm、(48.4±4.8)mm、(83.1±5.7)mm、27.3(21.3,31.6)°,均较术前的(47.8±5.0)mm、(41.7±5.1)mm、(80.1±5.9)mm、12.9(7.2,19.8)°改善(P<0.01),Gissane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1 d,2组跟骨宽度、长度、Böhler角及Gissane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固定组跟骨高度均低于钢板固定组(P<0.05)。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Maryland足踝部功能评分、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和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螺钉固定组Maryland 足踝部功能评分为(79.7±3.8)分,高于钢板固定组的(74.7±2.8)分(P<0.01);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为(77.1±5.0)分,高于钢板固定组的(70.1±3.6)分(P<0.01);VAS为1.0(1.0,2.0)分,低于钢板固定组的2.5(2.0,3.0)分(P<0.01)。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 钉固定组内固定去除率为10%(5/52),低于钢板固定组的29%(11/38)(P<0.05)。 结论 与经跗骨窦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相比,机器人辅助经皮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具有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长短、下地负重锻炼早、早期功能恢复与疼痛缓解好和内固定移除率低的优势。
2025 Vol. 41 (7): 653-66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554KB] ( 387 )
663 丁仰坤 于嘉智 牟鹏飞 刘祥飞 刘涛 苗莉莉
X线片骨折阴性儿童急性Kemmochi Ⅴ型距腓前韧带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效能
目的 探讨X线片骨折阴性儿童急性Kemmochi Ⅴ型距腓前韧带(ATFL)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效能。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3年6月至2025年3月济南市儿童医院门诊就诊的92例急性ATFL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5例,女37例;年龄5~14岁[8.8(7.0,11.0)岁]。致伤原因均为低能量踝关节扭伤,X线检查无骨折表现即骨折阴性。根据ATFL损伤的Kemmochi分型标准,其中Ⅴ型42例(Kemmochi Ⅴ型组),Ⅰ~Ⅳ型50例(非Kemmochi Ⅴ型组)。记录2组性别、年龄、损伤侧别、受伤至首次就诊时间、首次就诊时体检状况[踝关节内翻试验阳性、负重程度分级、视觉模拟评分(VAS)]、首次就诊时X线检查(存在腓骨下副骨)、首次就诊时肌骨超声检查(ATFL肿胀厚度、踝关节腔积液、ATFL血流增加)。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并确定X线片骨折阴性儿童急性Kemmochi Ⅴ型ATFL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独立危险因素对Kemmochi Ⅴ型ATFL损伤的预测效能。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年龄、VAS、ATFL肿胀厚度、踝关节腔积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损伤侧别、受伤至首次就诊时间、踝关节内翻试验阳性、负重程度分级、存在腓骨下副骨、ATFL血流增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0.79,95%CI 0.65,0.97,P<0.05)和ATFL肿胀厚度(OR=6.97,95%CI 1.38,35.32,P<0.05)与X线片骨折阴性儿童急性Kemmochi Ⅴ型ATFL损伤显著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年龄、ATFL肿胀厚度预测X线片骨折阴性儿童急性Kemmochi Ⅴ型ATFL损伤的AUC分别为0.65(95%CI 0.54,0.75)、0.78(95%CI 0.68,0.86);年龄联合ATFL 肿胀厚度的AUC 为0.83(95%CI 0.74,0.90)。年龄和ATFL 预测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9.3 岁、1.0 mm。 结论 年龄和ATFL肿胀厚度是X线片骨折阴性儿童急性Kemmochi Ⅴ型ATFL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和ATFL肿胀厚度均有较高的独立预测效能,且两者联合的预测效能更高。
2025 Vol. 41 (7): 663-66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29KB] ( 365 )
669 谢晓飞 景小博 梅伟 申毅 程富礼 杨晨辉 谢祎 申子龙 胡腾龙 郑冰冰
胫骨远端骨骺骨折患儿术后骨骺早闭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效能
目的 探讨胫骨远端骨骺骨折患儿术后骨骺早闭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效能。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216例胫骨远端骨骺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6例,女80例;年龄2~16岁[11.8(9.8,13.3)岁]。左侧112例,右侧104例。骨折Salter⁃Harris分型:Ⅰ型14例,Ⅱ型97例,Ⅲ型38例,Ⅳ型64例,Ⅵ型3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胫骨远端骨骺早闭,将患儿分为骨骺早闭组(38例)和骨骺正常组(178例)。记录2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致伤机制、损伤侧别、骨折Salter⁃Harris分型、骨折端初始移位距离、骨折线是否累及内踝、手术固定方式、手术时长、复位方式及复位质量。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并确定胫骨远端骨骺骨折患儿术后骨骺早闭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独立危险因素对胫骨远端骨骺骨折患儿术后骨骺早闭的预测效能。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Salter⁃Harris分型、骨折线累及内踝、手术固定方式、复位方式及复位质量与胫骨远端骨骺骨折患儿术后骨骺早闭有一定相关性(P<0.05);性别、BMI、致伤机制、损伤侧别、骨折端初始移位距离、手术时长与胫骨远端骨骺骨折患儿术后骨骺早闭不相关(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骨折线累及内踝(OR=0.18,95%CI 0.04,0.76,P<0.05)、复位质量(OR=43.18,95%CI 10.71,174.05,P<0.01)与胫骨远端骨骺骨折患儿术后骨骺早闭显著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骨折线累及内踝对胫骨远端骺骨折患儿术后骨骺早闭的预测效能较低(AUC=0.53,95%CI 0.43,0.63),复位质量的预测效能良好(AUC=0.81,95%CI 0.72,0.91),且两者联合的预测效能更高(AUC=0.83,95%CI 0.74,0.91)。 结论 骨折线累及内踝、复位质量是胫骨远端骨骺骨折患儿术后骨骺早闭的独立危险因素。复位质量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骨折线累及内踝的预测效能较低,且两者联合的预测效能更高。
2025 Vol. 41 (7): 669-67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56KB] ( 360 )
675 韩飞飞 田静 乔玲艳 尹海丽 韦兴 冯丽丽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中建库至2024年6月30日收录的有关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预测模型的文献,语种限定为中文和英文。由2名研究者按照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并基于预测模型研究的系统评价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表(CHARMS)提取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模型构建特征及模型效能评估相关数据。评估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因子、验证方法、呈现方式、预测性能。采用预测模型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PROBAST),对所纳入的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和适用性评价。 结果 共纳入11项研究,包含16个预测模型,总样本量为283~1 508例,肺部感染发生率为5.4%~16.25%。纳入模型最终报告的重复独立预测因子为年龄、美国麻醉医师(ASA)分级、术前合并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术前白蛋白值、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值。7项研究进行过内部验证,3项研究进行过外部验证。7项研究采用列线图的方式呈现模型,1项研究采用风险网络计算器的方式呈现模型。模型预测性能分析:(1)在区分度方面,9项研究报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整体AUC 为0.664~0.905。(2)在校准度方面,5项研究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其P 值均>0.05;2项研究报告模型的校准曲线图,其校准曲线斜率接近于1,且模型的Brier评分分别为0.016分、0.112分;4项研究报告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其灵敏度为73.91%~92.40%,特异度为57.10%~92.41%。根据PROBAST,11项研究均存在一定的偏倚风险,但整体适用性较好。 结论 年龄、ASA分级、术前合并症、COPD、术前白蛋白值、WBC、CRP值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报告的重复独立预测因子。现有模型的整体预测性能较好,但均具有一定的偏倚风险。
2025 Vol. 41 (7): 675-68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25KB] ( 403 )
创伤护理
682 肖杏玲 郑宏婷 向海波 段鑫艳 张美茹 曾先彩
焦点解决护理模式在骨盆骨折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 比较焦点解决护理模式(SFNM)与常规护理在骨盆骨折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3年2月至2023年7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62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1例,女21例;年龄26~63岁[(44.1±15.7)岁]。患者均行切开或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根据围术期不同护理模式,31例实施常规护理(常规护理组),31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SFNM 干预(SFNM 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出院时、术后6个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焦虑程度(SAS)评分、抑郁程度(SDS)评分;末次随访时Majeed骨盆功能评分优良率、护理满意度;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5个月[(13.5±0.9)个月]。术前2组GSES评分、BI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SFNM组GSES评分、BI评分分别为(29.0±3.8)分、(37.4±8.7)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的(20.9±3.0)分、(31.5±12.1)分(P<0.05);SFNM组SAS评分、SDS评分分别为(41.9±5.1)分、(40.6±4.9)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组的(53.7±9.1)分、(42.9±7.5)分(P<0.01)。术后6 个月,SFNM 组GSES 评分、BI 评分分别为(34.0±4.0)分、(40.3±9.0)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的(25.2±3.7)、(35.7±10.5)分(P<0.05);SFNM组SAS评分、SDS评分分别为(45.8±5.0)分、(38.2±3.0)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组的(50.0±8.5)分、(40.7±6.5)分(P<0.01)。末次随访时,SFNM 组和常规护理组Majeed骨盆功能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0%(28/31)和87%(27/31)(P>0.05);SFNM组护理满意度为100%(31/31),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7%(24/31)(P<0.05)。SFNM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2/31),低于常规护理组的38%(12/31)(P<0.05)。 结论 与常规护理比较,SFNM对骨盆骨折患者进行围术期干预,可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减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升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2025 Vol. 41 (7): 682-68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29KB] ( 422 )
综述
688 杜幸 秦宏玖
电刺激在周围神经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周围神经损伤可导致相应神经支配区域发生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修复、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和物理康复等,但治疗效果均不理想。神经及肌肉的电刺激治疗是一种对周围神经或肌肉施加脉冲电刺激的技术。电刺激能加速损伤神经的再生、延缓失神经的肌肉萎缩和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但存在作用机制复杂且不明确、参数设置不统一等问题,导致疗效存在争议。为此,笔者就电刺激在周围神经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后续基础研究及临床转化提供参考。
2025 Vol. 41 (7): 688-69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11KB] ( 312 )
694 宋咸锐 王恒 赵玉麟 周煜辰 陈晓庆
锌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治疗周期长、神经再生难、功能恢复慢,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受损神经因所处微环境恶劣、自身状态差难以有效恢复。现行的早期复位、椎板切开减压、静脉注射或脊髓灌注甲基强的松龙等方案均难以同时调控微环境与改善神经状态。锌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含量丰富,广泛参与基因表达调控、突触塑造和神经活动。临床证据显示,血清中锌浓度越低的脊髓损伤患者预后越差,动物实验结果也揭示锌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然而,补锌疗法尚未形成成熟的临床方案,相关动物研究也缺乏系统认识。为此,笔者就锌的生物学特性和给药途径及其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为后续相关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 提供参考。
2025 Vol. 41 (7): 694-70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96KB] ( 471 )
702 彭朝贵 郭彦谷 史汉童 桑贤正 侯立军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对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进展
创伤性脑损伤(TBI)包括原发性机械损伤和难治愈的继发性损伤,致残率高、患者预后差。对于TBI的主要治疗方式有手术干预、神经保护剂、亚低温和脊髓电刺激等,但大部分治疗手段仅停留在损伤表面的控制,未能深入伤后炎症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具体发病机制,效果不太理想,故其治疗亟须制订针对病理机制的新策略。TBI后内源性大麻素系统(ECS)通过调节神经炎症、抑制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及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等通路的方式,发挥多维度神经保护作用。针对ECS各组分特性及相关通路的研究,可能为开发TBI的神经保护药物提供新方向,但利用ECS治疗TBI的药物仍然较少,且大多处于动物实验或临床试验阶段。若要在该领域实现突破,需要更深入了解ECS及其在TBI中的作用机制。为此,笔者综述ECS的组成和功能及其对TBI后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进展,为ECS靶向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2025 Vol. 41 (7): 702-70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94KB] ( 391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