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O形臂导航系统辅助与徒手置钉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下颈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
苏锴 姜文涛 邵哲 刘沛霖 康永生 张振辉 王庆德 梅伟 |
|
|
摘要 目的 比较O形臂导航系统辅助与徒手置钉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下颈椎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6月至2024年9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29例成人AS合并下颈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7例;年龄35~72岁[(52.3±11.1)岁]。骨折节段:C5~6 6例,C6 8例,C6~7 8例,C7 7例。骨折AO分型:B3型22例,C型7例。患者均行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其中15例采用O形臂导航系统辅助置钉(导航置钉组,120枚螺钉),14例采用徒手置钉(徒手置钉组,112枚螺钉)。比较2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置钉准确率、置钉皮质穿破率;骨折愈合时长;术前和术后3 d Cobb角;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57个月[(29.3±14.1)个月]。导航置钉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66.0±31.4)min、(256.7±70.7)ml、(91.0±14.4)ml,均短于或少于徒手置钉组的(219.29±31.7)min、(342.1±60.7)ml、(123.2±20.7)ml(P<0.01)。导航置钉组置钉准确率为98.3%(118/120),置钉皮质穿破率为5.8%(7/120),均优于徒手置钉组的89.3%(100/112)、18.8%(21/112)(P<0.01)。2组骨折愈合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和术后3 d Cobb角、术前和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 Cobb角、末次随访时ASIA 分级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前和术后1 周、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导航置钉组VAS分别为8.0(7.0,9.0)分、4.0(3.0,4.0)分、2.0(1.0,2.0)分、0.0(0.0,1.0)分,徒手置钉组分别为8.0(7.0,9.0)分、4.0(3.0,4.0)分、1.5(1.0,2.0)分、0.0(0.0,1.0)分(P>0.05);导航置钉组JOA评分分别为(7.5±1.4)分、(10.9±1.2)分、(13.2±1.5)分、(15.7±1.0)分,徒手置钉组分别为(7.2±2.8)分、(10.1±3.2)分、(11.8±3.8)分、(14.1±4.3)分(P>0.05);导航置钉组NDI分别为48.0(44.0,56.0)%、30.0(30.0,34.0)%、18.0(16.0,22.0)%、8.0(6.0,10.0)%,徒手置钉组分别为44.0(40.0,52.0)%、30.0(29.0,34.5)%、17.0(16.0,20.0)%、8.0(5.5,10.0)%(P>0.05)。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VAS、JOA 评分、NDI均较术前改善,且均随随访时间延长逐步改善(P<0.05)。导航置钉组1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对症治疗后痊愈,并发症发生率为7%(1/15);徒手置钉组2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硬脊膜破裂,对症治疗后痊愈,并发症发生率为14%(2/14)(P>0.05)。随访期间,2组均未发生断钉、内固定松动、矫正丢失等并发症。
结论 与徒手置钉相比,O形臂导航系统辅助置钉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AS合并下颈椎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长、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量、提高置钉准确率、降低置钉皮质穿破率。
|
|
|
[1] |
. 中文目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7): 1-2. |
[2] |
. 英文目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7): 3-4. |
[3] |
黄云飞 李帅 都金鹏 贺宝荣 高延征 梅伟 鲁世保 赵志刚 闫亮 杨小彬 贺园 昌震. 经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疗效比较: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7): 635-644. |
[4] |
杨勇 周晓光 陈其昕 陈建 董健 杜良杰 范顺武 凡进 方忠 冯皓宇 冯世庆 关海山 高爱国 高延征 海涌 何达 何登伟 贺海怿 蒋电明 康学文 林斌 等. 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强化术术后椎体再骨折诊疗指南(2025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7): 613-626. |
[5] |
姜楠 余斌. 骨折相关感染诊疗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7): 627-634. |
[6] |
赵斌 马存祥 沈安捷 刘奇 李金奇 杨帆 苏永刚 韩巍 王军强. 机器人辅助经皮复位螺钉与经跗骨窦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7): 653-662. |
[7] |
丁仰坤 于嘉智 牟鹏飞 刘祥飞 刘涛 苗莉莉. X线片骨折阴性儿童急性Kemmochi Ⅴ型距腓前韧带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效能[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7): 663-668. |
[8] |
韩飞飞 田静 乔玲艳 尹海丽 韦兴 冯丽丽.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7): 675-681. |
[9] |
肖杏玲 郑宏婷 向海波 段鑫艳 张美茹 曾先彩. 焦点解决护理模式在骨盆骨折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评价[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7): 682-687. |
[10] |
谢晓飞 景小博 梅伟 申毅 程富礼 杨晨辉 谢祎 申子龙 胡腾龙 郑冰冰. 胫骨远端骨骺骨折患儿术后骨骺早闭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效能[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7): 669-674. |
[11] |
杜幸 秦宏玖. 电刺激在周围神经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7): 688-693. |
[12] |
宋咸锐 王恒 赵玉麟 周煜辰 陈晓庆. 锌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7): 694-701. |
[13] |
彭朝贵 郭彦谷 史汉童 桑贤正 侯立军.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对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7): 702-708. |
[14] |
赵坤 刘嘉 魏可为 徐耕 韩佳月 齐梦迪. 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并发硬膜囊撕裂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效能[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6): 542-548. |
[15] |
代宣宣 左仲琪 董子倍 葛爽 王芳 谷冠镛 李航博 李丽青 安婷婷 徐兰娟. 创伤性颈髓损伤患者伤后早期并发呼吸衰竭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6): 549-55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