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节镜下内减张技术辅助解剖单束重建后交叉韧带结合快速康复治疗后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疗效 |
余洋 赵正吕 谢冰 施政良 王国梁 熊波涵 谷梓铭 刘津瑞 李彦林 |
|
|
摘要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内减张技术辅助解剖单束重建后交叉韧带(PCL)结合快速康复与解剖单束重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PCL断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9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8例P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5例,女23例;年龄18~55岁[(39. 3±10. 8)岁]。44例采用关节镜下内减张技术辅助解剖单束重建PCL结合快速康复治疗(减张组),44例采用关节镜下解剖单束重建PCL结合常规康复治疗(传统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12,24 个月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Lysholm评分、膝关节的运动周期(最大步长、最小步长、步频)和膝关节6个运动学指标(前屈后伸角、内外旋角、内外翻角、上下位移、内外位移、前后位移)。比较两组术后12 个月二次关节镜检查Marburger关节镜评分(MAS)和敖英芳教授改良评分。观察围术期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4~36 个月[(25. 5±6. 3)个月]。术后3 个月减张组和传统组IKDC 评分分别为(71. 8±9. 8)分、(68. 5±6. 5)分,术后12个月分别为(87. 6±6. 0)分、(87. 6±5. 5)分,术后24个月分别为(95. 5±3. 1)分、(92. 8±11. 6)分,较术前的(48. 1±16. 9)分和(47. 1±15. 0)分逐渐升高(P 均<0. 05);各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3个月减张组和传统组HSS评分分别为(74. 2±6. 2)分、(68. 4±9. 5)分,术后12个月分别为(91. 9±5. 4)分、(88. 4±4. 7)分,术后24个月分别为(97. 1±2. 0)分、(96. 2±2. 8)分,较术前的(57. 5±17. 7)分和(56. 8±14. 3)分逐渐升高(P 均<0. 05);术后3,12个月减张组HSS评分显著高于传统组(P 均<0. 01),其余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3个月减张组和传统组Lysholm评分分别为(74. 2±14. 9)分、(70. 3±7. 5)分,术后12个月分别为(90. 9±6. 1)分、(88. 7±4. 7)分,术后24个月分别为(96. 9±3. 0)分、(96. 3±2. 8)分,较术前的(48. 7±20. 7)分和(48. 2±19. 9)分逐渐升高(P 均<0. 05);各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3,12,24个月两组膝关节的运动周期(最大步长、最小步长、步频)和6个运动学指标(前屈后伸角、内外旋角、内外翻角、上下位移、内外位移、前后位移)较术前明显改善(P 均<0. 05);术后3,12,24个月减张组前后位移较传统组显著降低(P 均<0. 01),其余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12个月减张组二次关节镜MAS优良型14例,中差型2例,优良率为87. 5%(14/16);传统组优良型11例,中差型3例,优良率为78. 6%(11/14)(P>0. 05);减张组敖英芳教授改良评分综合评分为(10. 6±1. 5)分,高于传统组的(9. 6±2. 3)分(P<0. 05)。均未见围术期并发症。 结论 与解剖单束重建结合常规康复比较,关节镜下内减张技术辅助PCL重建结合快速康复治疗PCL断裂的主观功能评分更高,膝关节运动中前后向稳定性更好,二次镜检结果更优。
|
|
|
[1] |
. 中文目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3, 39(7): 1-02. |
[2] |
. 英文目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3, 39(7): 3-04. |
[3] |
李庆达 贺宝荣. 数字骨科技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J]. 中华创伤杂志, 2023, 39(7): 577-582. |
[4] |
杨贤光 张艳 李彦林 蔡国锋 余洋 施政良 王国梁. 3D打印导板辅助定位与C形臂X线机透视定位股骨隧道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比较[J]. 中华创伤杂志, 2023, 39(7): 583-592. |
[5] |
张振辉 王庆德 邵哲 姜文涛 刘沛霖 苏锴 宋亚 康永生 梅伟. 精准靶向与传统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Kümmell病术后伤椎再骨折的疗效比较[J]. 中华创伤杂志, 2023, 39(7): 603-610. |
[6] |
姜文涛 梅伟 王庆德 朱彦谕 张振辉 刘沛霖 苏锴 康永生. 后路长节段固定联合伤椎打压植骨与联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疗效比较[J]. 中华创伤杂志, 2023, 39(7): 611-618. |
[7] |
尹新华 郝定均 刘仲凯 惠华 闫亮 杨小彬 孔令擘 昌震 贺宝荣. 机器人辅助与徒手长节段置钉联合楔形截骨治疗Ⅳ型陈旧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J]. 中华创伤杂志, 2023, 39(7): 619-626. |
[8] |
张锴 高延征 王红强 朱卉敏 邢帅 张广泉 胡巍然. 前后联合入路卫星棒翻修治疗严重胸腰椎后凸后路全脊椎截骨术后断棒的疗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3, 39(7): 627-635. |
[9] |
王昭瑞 田海林 李兴彬 王邦 黄爱兵. 基于三维CT重建模型的C7椎弓根螺钉置入解剖学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 2023, 39(7): 636-642. |
[10] |
苗振军 张登奎 梁亚鹏 周峰 刘志祯 蔡华忠. 多发伤患者院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J]. 中华创伤杂志, 2023, 39(7): 643-651. |
[11] |
何磊 徐伟 何满兰 王芳 季翠玲 柏晓燕 赵春霞 陈璐. 脊髓损伤患者肢体痉挛护理管理的最佳证据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 2023, 39(7): 652-658. |
[12] |
吴全兴 周阿香 龙在云 王永堂 余瑛 杨策. 组蛋白乳酸化在创伤性脑损伤免疫调控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3, 39(7): 659-664. |
[13] |
王昊 曲峰 丁声龙 孙颂民 张明珠. 细胞移植技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3, 39(7): 665-672. |
[14] |
熊元 米博斌 闫晨晨 李卉 周武 孙云 夏天 曹发奇 侯志勇 于腾波 喻爱喜 赵猛 谢肇 赵劲民 吴新宝 蒋协远 余斌 张殿英 吴丹凯 刘光耀 刘国栋 等. 创伤骨科慢性难愈性创面诊疗指南(2023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3, 39(6): 481-493. |
[15] |
陈晓 胡衍 苏佳灿. “三位一体”骨修复策略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 中华创伤杂志, 2023, 39(6): 494-49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