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构建微流控器官芯片,并评估其在模拟骨关节炎进程中软骨下骨骨重塑的能力。
方法 基于微流控技术和细胞共培养技术设计芯片主体,MC3T3⁃E1细胞贴壁培养在细胞接种小室的内部,在细胞接种小室的底部以0. 5 ml/min的流速灌流培养基。评价指标:(1)微流控器官芯片的评价:灌流生长培养基,采用模拟仿真实验测试不同时间点细胞接种小室内部和底部液体的浓度差和平衡时间;活死染色观察细胞在设定流速下连续培养3、7 d的生物相容性,分为3 d组和7 d组。(2)微流控器官芯片的促成骨作用:灌流成骨诱导培养基,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PCR比较细胞在静态和灌流条件下3、7 d的黑色ALP阳性细胞数量和成骨相关标志基因成骨特异性转录因子2(RUNX2)、Ⅰ型胶原(COL1A1)、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骨钙素(OCN)的表达情况,分为静态未诱导组、静态诱导组和灌流诱导组。(3)三种成骨细胞亚型外泌体(EVs)的形态和大小表征及生物相容性:获取三种不同细胞亚型[内皮型成骨细胞(EnOB)-EVs、基质型成骨细胞(StOB)-EVs和矿化型成骨细胞(MinOB)-EVs],通过透射电镜和粒径分析获取形态和大小;灌流含有三种不同细胞亚型EVs的生长培养基,通过细胞增殖/凋亡检测实验比较添加不同EVs浓度(1、1. 25、2. 5、5 μg/ml)24 h的生物相容性,分为EnOB⁃EVs组、StOB⁃EVs组、MinOB⁃EVs组。(4)三种成骨细胞亚型EVs的促成骨作用:灌流含有三种不同细胞亚型EVs的成骨诱导培养基3 d,通过ALP染色和PCR比较黑色ALP阳性细胞数量和
成骨相关标志基因RUNX2、COL1A1、BMP⁃2、OCN 的表达情况,分为无EVs 组、EnOB⁃EVs 组、StOB⁃EVs组和MinOB⁃EVs组。
结果 (1)微流控器官芯片的评价:模拟仿真结果显示,在持续灌流12 h后,上室最上层浓度达到下室浓度的95%以上,最下层为下室浓度的96. 5%左右,上下室的浓度差达到平衡状态。活死染色结果表明,芯片在0. 5 ml/min的流速下,生物相容性好,灌流3 、7 d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9. 48±0. 12)%、(97. 07±1. 05)%(P<0. 01)。(2)ALP染色结果显示,3 d时灌流诱导组黑色ALP阳性细胞最多,静态诱导组其次,静态未诱导组最少;7 d时静态诱导组黑色ALP阳性细胞最多,灌流诱导组其次,静态未诱导组最少。PCR 结果显示,3 d 时静态未诱导组RUNX2、COL1A1、BMP⁃2、OCN表达水平分别为1. 00±0. 03、1. 00±0. 12、1. 00±0. 01、1. 00±0. 02,静态诱导组分别为1. 80±0. 04、4. 05±0. 37、9. 80±1. 94、4. 38±0. 89,灌流诱导组分别为2. 45±0. 23、5. 48±0. 42、91. 50±4. 56、10. 82±4. 96(P<0. 01)。7 d 时静态未诱导组RUNX2 表达水平为1. 00±0. 01,静态诱导组为1. 46±0. 46,灌流诱导组为1. 11±0. 08(P>0. 05);静态未诱导组COL1A1、BMP⁃2、OCN表达水平分别为1. 00±0. 03、1. 00±0. 13、1. 00±0. 09,静态诱导组分别为9. 38±0. 25、14. 27±4. 35、84. 01±4. 02,灌流诱导组分别为2. 39±0. 08、133. 64±8. 87、86. 64±8. 36(P<0. 01)。3、7 d时静态未诱导组、静态诱导组和灌流诱导组相互比较,均为灌流诱导组的促成骨能力最强。(3)三种成骨细胞亚型EVs的形态和大小表征及生物相容性:透射电镜下EnOB⁃EVs、StOB⁃EVs、MinOB⁃EVs均为典型的茶托状形态。粒径分析结果显示,EnOB-EVs、StOB-EVs、MinOB-EVs的大小分别为(91. 3±14. 7)nm、(106. 0±16. 0)nm、(68. 1±10. 7)nm。细胞增殖/凋亡检测结果显示,EnOB⁃EVs、StOB⁃EVs、MinOB⁃EVs 的最佳给药浓度均为1. 25 μg/ml。(4)微流控器官芯片对于三种EVs促成骨功能验证:ALP染色结果显示,无EVs组黑色ALP阳性细胞最少,添加EnOB⁃EVs组其次,StOB⁃EVs组再者,MinOB⁃EVs组最多。PCR结果显示,无EVs组RUNX2、COL1A1、BMP⁃2、OCN 表达水平分别为1. 00±0. 01、1. 00±0. 03、1. 00±0. 02、1. 00±0. 02,EnOB⁃EVs 组分别为1. 95±0. 11、6. 78±2. 04、7. 99±0. 57、6. 93±3. 83,StOB⁃EVs 组分别为0. 79±0. 12、5. 68±1. 53、12. 59±3. 15、25. 59±0. 95,MinOB⁃EVs组分别为0. 68±0. 10、4. 36±0. 69、18. 75±3. 21、34. 74±3. 98(P<0. 01)。无EVs组、EnOB⁃EVs组、StOB⁃EVs组和MinOB⁃EVs组相互比较, MinOB⁃EVs组促成骨效果最明显。
结论 基于微流控技术和细胞共培养技术所构建的微流控器官芯片能够维持MC3T3⁃E1细胞的正常生长、促进MC3T3⁃E1细胞的增殖和成骨诱导分化能力。不同时期的成骨细胞所释放的EVs具有促成骨作用,加速骨关节炎进程中软骨下骨骨重塑中骨硬化的现象。
|
|
|
[1] |
. 中文目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2): 1-2. |
[2] |
. 英文目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2): 3-4. |
[3] |
王庆德 贺园 陈伯华 初同伟 都金鹏 董健 冯皓宇 范顺武 冯世庆 高延征 官众 郭华 海涌 贺利军 蒋电明 姜建元 林斌 刘斌 刘宝戈 李淳德 李放 李锋 等. 成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下颈椎骨折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2): 97-106. |
[4] |
杨理坤 陈涛 王玉海. 控制减压术治疗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手术操作的相关问题[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2): 107-110. |
[5] |
刘克洪 董天华 韩春 周卫 王晓阳 胡晓华. 丰富环境量化刺激与常规康复治疗对创伤性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效果比较[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2): 111-117. |
[6] |
曹铖 徐海诚 王嘉辰 赵红杰 石源 陈雨舟 吴伟 高恒.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后预后不良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2): 118-126. |
[7] |
丁春龙 陈俊杰 奚少东 周勤伟 王辉军 邱杰 刘慧泽 张叶磊 郑昀旭 董富康.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术后发生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其预警效能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2): 127-132. |
[8] |
郭彦谷 叶益超 史汉童 侯晓翔 张丹枫 侯立军. 颅脑海水浸泡伤损伤机制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2): 133-139. |
[9] |
胡楠荼 李岩 狄海波. 睡眠结构在创伤性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意识状态评估及恢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2): 140-145. |
[10] |
张俊 厉国定 王健 禹宝庆. 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固定垂直不稳定骨盆后环脱位的生物力学特性比较[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2): 146-153. |
[11] |
赵谦 胡文晋 吴疆 陈啸 任富继 郑慧锋 黄竞敏. 基于胫腓骨重建的单股骨隧道技术治疗Fanelli C型后外侧复合体损伤的疗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2): 154-161. |
[12] |
赵廷崴 李箭 蔡武峰 陈坤豪 李棋. 自体半束腓骨长肌腱移植重建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伴缺损的疗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2): 162-167. |
[13] |
刘育杰 姜凯 魏文生 屈晓妍 刘明明 于龙华. 数字化辅助多个游离组织组合移植重建治疗手严重毁损伤的效果[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2): 168-172. |
[14] |
魏岚 卢锴璇 康永生 陈丽丽 赵宁. 基于达标理论的出院准备服务在颈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2): 173-178. |
[15] |
刘东 陈林 胡超 王志强. 骨盆骨折经改良Stoppa入路术中发现髂外静脉走形变异1例[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2): 190-19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