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5年 41卷 3期
刊出日期:2025-03-15
专家论坛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共识与指南
创伤护理
目录
胸部损伤
目录
1
中文目录
2025 Vol. 41 (3): 1-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79KB] (
66
)
3
英文目录
2025 Vol. 41 (3): 3-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293KB] (
19
)
专家论坛
225
黄跃生 付小兵
我国创面修复学科创建5年面临的困难与取得的成就
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导致的各种慢性创面日趋增多,不仅迁延难愈,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致其生存质量低下,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实践证明,建立创面修复科对慢性创面进行专科化治疗是提高治疗水平的有效途径。我国创面修复科作为一个新的外科三级学科已经创建5年,笔者对创面修复学科创建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进行梳理。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提高思想认识、建设标准病房及探索多种学科建设模式、推动研究型学科建设、明确收治范围、争取服务项目与推动专科四级手术体系建立、制订系列共识指南规范治疗、创面修复系列新技术研发与转化应用、创面修复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学术交流与合作、推进名科建设等方面探讨重要举措及取得的成就,为持续推进创面修复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2025 Vol. 41 (3): 225-23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73KB] (
96
)
231
张元维 陈晓 苏佳灿
未来10年骨科疾病诊疗的挑战与机遇
骨科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健康问题,发病率逐年上升,给社会和医疗系统带来巨大负担,其诊疗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笔者综合国内外前沿文献,结合自身临床工作经验与研究经历,归纳出未来10年骨科疾病诊疗领域面临的6大国际性挑战,包括骨坏死、骨感染、软骨损伤、难愈性创面、脊髓损伤和遗传发育性骨病。此类疾病普遍具有高发病率、病因复杂不明、危害严重和治疗手段有限等特点,在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方面迫切需要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类器官、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基因编辑和干细胞疗法等新技术的相继涌现和转化应用,正深刻改变着传统骨科疾病诊疗模式与研究。为深入理解和把握骨科疾病诊疗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而推动该领域的革新与发展,笔者从骨科疾病诊疗研究难点与痛点、潜在机遇与对策等方面进行阐述,为相关领域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启发,助力攻克6大国际性挑战。
2025 Vol. 41 (3): 231-23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83KB] (
118
)
237
付慧娟 熊晨 张殿英
基于杠杆重建平衡与支撑牵张效应理论的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创新产品研发
股骨头坏死及骨折不愈合是股骨颈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当前认为其主要原因为骨折后局部血运遭到破坏、复位质量不佳和内固定选择不合理等。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明显减少,但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并未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使在治疗股骨颈骨折时,到底选择何种手术方式成为临床治疗的难题。股骨颈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科学的防治手段仍需进一步研究与探索。笔者拟从股骨近端骨折的杠杆重建平衡与支撑牵张效应理论出发,分析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并提出科学的治疗方法及一种创新的内固定产品 — —“动力加压抗牵张钉”,旨在为如何有效降低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供思考,并完善股骨颈骨折的治疗策略。
2025 Vol. 41 (3): 237-24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96KB] (
57
)
共识与指南
243
王庆德 初同伟 董健 杜良杰 冯皓宇 范顺武 冯世庆 高延征 海涌 何达 蒋电明 姜建元 林斌 刘斌 刘宝戈 李放 李锋 李利 李危石 李方财 刘晓光 等
急性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诊疗指南(2025版)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CSCIWFD)是指临床特征表现为创伤性脊髓功能障碍与影像学无明显骨性结构异常的一种特殊颈脊髓损伤类型,首诊时易漏诊,可能导致进行性神经功能恶化甚至完全性瘫痪,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目前,CSCIWFD的诊疗方案尚未达成共识,如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缺乏循证标准,且存在继发性神经损伤风险,而手术治疗的最佳手术时机及不同手术入路的适应证均存在争议。为此,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学组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遵循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制订《急性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诊疗指南(2025版)》,从命名、诊断、评估、治疗及康复等方面提出11条推荐意见,为规范CSCIWFD的诊疗提供指导。
2025 Vol. 41 (3): 243-25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67KB] (
160
)
253
李律宇 李川 邢丹 王斌 李宁 颜炎 陈卫衡 徐永清 董玮
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中西医协同诊疗临床实践指南计划书
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ODRF)是老年患者常见的一种脆性骨折,因其高发病率与高致残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中医和西医均在ODRF的诊断、治疗和康复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然而,关于如何将2种体系的优势进行协同整合,目前尚缺乏具体指导方案。为了规范ODRF的中西医协同诊疗方式,2024年9月,由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昆明市中医医院)牵头、全国多家医疗单位参与,共同组建“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中西医协同诊疗临床实践指南”工作组,并撰写《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中西医协同诊疗临床实践指南》计划书,详细介绍指南制订的各个关键环节,并阐述相关流程,旨在促进本指南制订工作规范、有序、透明化地开展。
2025 Vol. 41 (3): 253-25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970KB] (
91
)
脊柱脊髓损伤
259
邵哲 姜文涛 苏锴 郭润栋 王龙 李毅力 李骁腾 潘强强 梅伟 王庆德
O形臂导航辅助与常规肌间隙入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 O 形臂导航辅助与常规肌间隙入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EOL)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CSCIWFD)的疗效。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60例CSCIWFD患者的临床资料,压迫节段均为C 3 ~C 6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30例采用O形臂导航辅助肌间隙入路CEOL治疗(导航辅助组),30例采用常规肌间隙入路CEOL治疗(常规手术组)。比较2组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总失血量。术后2周复查CT评估2组手术节段门轴或开门位置制备准确率。比较2组术前和术后2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肩部视觉模拟评分(VAS)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共纳入CSCIWFD患者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35~77岁[(50.9±8.6)岁]。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6.9±3.1)个月]。导航辅助组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21.6±17.9)min、(144.7±44.2)ml,均低于常规手术组的(132.3±14.6)min、(178.7±48.7)ml (P<0.05);而2组术后引流量、手术总失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复查CT显示,导航辅助组手术节段门轴或开门位置制备准确率为 99.2%(119/120),高于常规手术组的 86.7%(104/120)(P<0.01)。术前和术后2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导航辅助组颈肩部VAS分别为5.0(4.0,7.0)分、3.0(2.0,4.0)分、2.0(1.0,2.0)分、1.0(1.0,2.0)分,JOA评分分别为(8.7±2.8)分、(10.2±2.5)分、(13.0±1.8)分、(13.9±1.5)分;常规手术组颈肩部VAS分别为5.5(5.0,6.3)分、4.0(3.0,4.0)分、2.0(1.0,3.0)分、2.0(1.0,2.0)分,JOA评分分别为(8.8±2.6)分、 (10.4±2.5)分、 (12.9±2.2)分、 (13.8±2.0)分(P>0.05)。2组术后2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 颈肩部VAS、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肩部VAS、JOA评分均较术后2周进一步改善(P<0.05);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时,颈肩部VAS、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辅助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颈肩部轴性疼痛症状,并发症发生率为7%(2/30);常规手术组7例患者术后出现颈肩部轴性疼痛症状,1例患者术后发生脑脊液漏及低压性头痛,并发症发生率为27%(8/30)(P<0.05)。 结论 与常规肌间隙入路相比,O形臂导航辅助肌间隙入路CEOL治疗CSCIWFD可缩短手术时长、减少术中失血量、提高手术节段门轴或开门位置制备准确性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025 Vol. 41 (3): 259-26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58KB] (
35
)
骨与关节损伤
267
钱玺文 孟晓 孟唯浩 李雨河 韩成华 张子韬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心力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效能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心力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效能。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 2018年 7月至 2022年 7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163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7例,女106例;年龄63~98岁[83.3(78.0,87.0)岁]。按照入院24 h内首次血清B型利钠肽(BNP)是否超过100 pg/ml,将患者分为心力衰竭高危组(66例)和非高危组(97例)。收集2组性别、年龄、骨折AO分型、骨折侧别、合并基础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脑梗死)、既往骨折史、既往手术史、受伤至入院时间<48 h、入院首次血压、入院首次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入院首次血生化检查[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白蛋白、血糖、血钙、肌酐、肾小球滤过率(GFR)]、入院首次其他相关检查[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C⁃反应蛋白(CRP)]。通过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独立危险因素单独或两两联合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心力衰竭的预测效能。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心血管疾病、既往骨折史、受伤至入院时间<48 h、Hb、肌酐和GFR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心力衰竭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而性别、骨折 AO 分型、骨折侧别、糖尿病、脑梗死、既往手术史、血压、WBC、NEUT、淋巴细胞计数、PLT、CRP、ALT、AST、LDH、白蛋白、血糖、血钙、D⁃二聚体、PT及CRP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心力衰竭不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95%CI 1.02,1.15,P<0.05)、合并心血管疾病(95%CI 1.31,5.88,P<0.01)、Hb(95%CI 0.96,1.00,P<0.05)和 GFR(95%CI 0.97,1.00,P<0.05)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合并心血管疾病、Hb和GFR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心力衰竭均有预测作用,其中合并心血管疾病联合GFR的预测能力较强(AUC=0.76,95%CI 0.68,0.84)。 结论 年龄、合并心血管疾病、Hb和GFR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心血管疾病联合GFR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心力衰竭预测效能较高。
2025 Vol. 41 (3): 267-27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948KB] (
64
)
274
万得恩 颜永周 双峰 李浩 曾智 黄牡丹 韩露 彭祥 杨迪 陈明 刘启欣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预警效能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预警效能。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医院收治的203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4例,女 149例;年龄65~100岁[(80.5±7.7)岁]。股骨颈骨折9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07例。AO/OTA分型:31A型107例,31B型96例。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81例,半髋关节置换术6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52例,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5例。根据术后15 d内是否发生并发症(主要包括谵妄、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下肢深静脉血栓),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65例)与无并发症组(138例)。记录2组性别、年龄、年龄段、文化程度、致伤原因、术前合并基础疾病、AO/OTA分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改良衰弱指数(mFI‑5)评分、预后营养指数(PNI)、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长等。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评估上述指标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并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危险因素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预警效能。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年龄段、术前合并基础疾病、AO/OTA分型、ASA分级、mFI‑5评分、PNI、手术方式、住院时长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而性别、文化程度、致伤原因、麻醉方式、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不相关(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合并基础疾病(OR=5.46,95%CI 1.33,22.39,P<0.05)、mFI‑5 评分(OR=15.90,95%CI 5.36,47.15,P<0.01)、PNI(OR=0.70,95%CI 0.60,0.81,P<0.01)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显著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FI‑5评分(AUC=0.85,95%CI 0.80,0.91)和PNI (AUC=0.87,95%CI 0.82,0.93)均具有中等预警效能,而术前合并基础疾病预警效能较低(AUC=0.54,95%CI 0.45,0.62);上述危险因素联合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预警效能更优(AUC=0.95,95%CI 0.92,0.98)。 结论 mFI‑5评分、PNI、术前合并基础疾病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mFI‑5评分和PNI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预警效能较高,术前合并基础疾病的预警效能较低,而上述危险因素联合的预警效能更优。
2025 Vol. 41 (3): 274-28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79KB] (
57
)
282
张晓艳 徐永清 王毅 黄原宁
3D打印微孔钛假体修复股骨开放性骨折后骨感染致股骨中下段大段骨缺损的疗效
股骨中下段开放性骨折后骨感染导致骨膜破坏、死骨形成,外科治疗需要彻底清创、切除死骨并消灭死腔,最终造成大段骨缺损。目前治疗超过临界长度(≥5 cm)的大段骨缺损的手术方法主要有Ilizarov骨搬移技术和Masquelet膜诱导技术,但这些技术步骤相对繁琐且周期较长,术后难以即刻修复骨缺损及实现早期负重和功能锻炼。近年来,3D打印微孔钛假体为修复股骨中下段大段骨缺损提供了可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但3D打印微孔钛假体用于修复股骨开放性骨折后骨感染致股骨中下段大段骨缺损临床疗效的报道极少,相关治疗方案及预后尚缺乏依据。为此,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 2021年 1月至 2024年 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13例股骨开放性骨折后骨感染致股骨中下段大段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3D打印微孔钛假体修复的疗效,为此类患者术式选择提供参考。
2025 Vol. 41 (3): 282-28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41KB] (
54
)
胸部损伤
289
毕磊 晨正宇 邓意平 艾成 杨富瑜 吕忠柱
全胸腔镜下腔镜接骨板内固定与剖胸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多发肋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全胸腔镜下腔镜接骨板内固定与剖胸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多发肋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璧山医院收治的65例多发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23例;年龄19~75岁[(51.6±7.0)岁]。33例行全胸腔镜下腔镜接骨板内固定(胸腔镜组),32例行剖胸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剖胸组)。比较2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带管时长、术后胸腔引流量、住院时长;术后6、12、24、48、72 h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术后7 d、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最大呼气峰流速(PEF);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骨折愈合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5.2±2.2)个月]。胸腔镜组手术切口长度为(4.3±1.5)cm,术中出血量为(65.2±15.0)ml,手术时长为(68.8±13.1)min,均短于或少于剖胸组的(7.2±1.7)cm、(93.3±16.3)ml、(93.7±15.9)min(P<0.01)。胸腔镜组术后带管时长为(3.8±1.5)d,术后胸腔引流量为(357.3±38.6)ml,住院时长为(12.3±1.7)d,均少于或短于剖胸组的(5.9±1.8)d、(424.9±45.4)ml、(18.6±2.5)d(P<0.01)。术后 6、12、24、48 h,胸腔镜组 VAS 分别为(5.1±1.6)分、(4.7±1.5)分、(4.2±1.5)分、(3.9±1.3)分,均低于剖胸组的(8.4±1.8)分、(7.3±1.5)分、(6.3±1.3)分、(5.2±1.2)分(P<0.01);2组术后72 h 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FVC、FEV1和P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7 d,胸腔镜组 FVC 为(4.17±0.25)L,FEV1 为(2.24±0.24)L,PEF 为(5.53±0.50)L/s,均高于剖胸组的(4.01±0.23)L、(2.12±0.21)L、(5.23±0.42)L/s(P<0.05)。术后6个月,胸腔镜组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4%(31/33),剖胸组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7%(31/32)(P>0.05);末次随访时,2组骨折愈合优良率均为100%(P>0.05)。胸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5/33),低于剖胸组的41%(13/32)(P<0.05)。 结论 与剖胸接骨板内固定相比,全胸腔镜下腔镜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多发肋骨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早期疼痛减轻且肺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2025 Vol. 41 (3): 289-29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59KB] (
51
)
创伤护理
297
卢锴璇 陈丽丽 张静 刘欣茹 魏岚
思维导图式健康教育在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思维导图式健康教育在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8月至2023年9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64例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13例;年龄20~75岁[(52.7±12.5)岁]。损伤节段:C 3/4 8例,C 4/5 18例,C 5/6 22例,C 6/7 16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3例,B级15例,C级18例,D级28例。患者均行颈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32例术后接受常规护理健康教育(常规教育组),32例术后接受思维导图式护理健康教育(导图式教育组)。出院前4 h采用出院准备度量表(RHDS)评分和出院指导质量量表(QDTS)评分比较2组出院准备度和出院指导质量。健康教育前、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评分比较2组焦虑、抑郁及创伤后成长水平。出院后6个月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出院前4 h,导图式教育组RHDS总分和QDTS总分分别为(86.5±7.8)分、(142.9±2.7)分,均高于常规教育组的(75.2±5.3)分、(125.3±2.3)分(P<0.01)。健康教育前,两组SAS评分、SDS评分及PTGI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导图式教育组 SAS 评分和 SDS 评分分别为(41.6±0.9)分、(41.4±1.1)分,均低于常规教育组的(47.2±0.8)分、(47.0±0.7)分(P<0.01);PTGI总分为(72.4±4.3)分,高于常规教育组的(53.8±2.3)分(P<0.01)。出院后6个月,导图式教育组SAS评分和SDS评分分别为(31.2±0.8)分、(31.0±1.0)分,均低于常规教育组的(44.6±1.1)分、(42.4±0.9)分(P<0.01);PTGI总分为(85.8±1.9)分,高于常规教育组的(68.0±1.6)分(P<0.01)。出院后6个月,导图式教育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32),低于常规教育组的34%(11/32)(P<0.05)。 结论 与常规护理健康教育比较,思维导图式护理健康教育能提高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出院准备度和出院指导质量,减轻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改善心理状况,促进创伤后成长,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025 Vol. 41 (3): 297-30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82KB] (
55
)
基础研究
305
刘圳 聂超 袁梨嘉 杨玲 蒋慧 钱程 蔡凌虎 张翼 刘明华
创伤早期不同剂量氨甲环酸治疗急进高原兔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创伤早期不同剂量氨甲环酸(TXA)治疗急进高原兔创伤失血性休克(THS)的效果。 方法 25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平原对照组(5只)和急进高原THS组(20只),其中平原对照组全程不进行THS建模操作,急进高原THS组置于体积分数10%的低氧模拟仓内饲养3 d,即于仓内构建THS模型。根据急进高原THS建模后30 min静脉缓慢推注TXA剂量的不同,将急进高原THS组分为4个亚组:急进高原THS+0 mg/kg TXA组、急进高原THS+45 mg/kg TXA组、急进高原THS+90 mg/kg TXA组和急进高原THS+135 mg/kg TXA组,每组5只。分别在失血前、失血后30 min和失血后120 min记录兔的生命体征[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肛温]和血液样本中血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凝血四项[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栓弹力图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值)、血凝块形成时间(K值)、血凝块最大强度(MA值)]、多配体蛋白聚糖⁃1(Syndecan⁃1)、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THS后6 h,取兔的肺、回肠末端和肾等组织观察组织损伤情况,并检测肺组织湿/干重比(W/D)和总含水量(TLW)。结果 (1)生命体征:失血前,急进高原THS各组较平原对照组MAP、心率和肛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血后30 min和120 min,急进高原THS各组较平原对照组MAP、心率和肛温均降低(P<0.05);急进高原THS各组间各时间点MAP、心率和肛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进高原THS各组内MAP、心率及肛温在失血后30 min和120 min时较失血前均降低(P<0.05),失血后120 min较失血后30 min均降低(P<0.05)。(2)血细胞计数:失血前,急进高原THS各组较平原对照组RBC均增加(P<0.05),PLT均减少(P<0.05)。失血后30 min,急进高原THS各组较平原对照组RB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均降低(P<0.05)。失血后120 min,急进高原THS各组较平原对照组RBC均降低(P<0.05),急进高原THS各组间RB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进高原THS+0 mg/kg TXA组较其余急进高原THS组PLT均减少(P<0.05);急进高原THS+45 mg/kg TXA组较急进高原THS+90 mg/kg TXA 组和急进高原THS+135 mg/kg TXA组PLT均减少(P<0.05),急进高原THS+90 mg/kg TXA组较急进高原THS+135 mg/kgTXA组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凝血四项检测:失血前,急进高原THS各组较平原对照组D⁃二聚体均增加(P<0.05),FI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T和PT均缩短(P<0.05);失血后30 min,急进高原THS各组较平原对照组D⁃二聚体均增加(P<0.05),FIB均减少(P<0.05),APTT和PT均延长(P<0.05)。失血后120 min,急进高原THS+0 mg/kg TXA组较其余急进高原THS组D⁃二聚体均增加(P<0.05),FIB均减少(P<0.05),APTT和PT均延长(P<0.05);急进高原THS+45 mg/kg TXA组较急进高原THS+90 mg/kg TXA组和急进高原THS+135 mg/kg TXA组D⁃二聚体均增加(P<0.05),FIB均减少(P<0.05),APTT和PT均延长(P<0.05);急进高原THS+90 mg/kg TXA组较急进高原THS+135 mg/kg TXA组D⁃二聚体、FIB、APTT和P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栓弹力图参数:失血前,急进高原THS各组较平原对照组R值均缩短(P<0.05),K值和M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血后30 min,急进高原THS各组较平原对照组R值和K值均缩短(P<0.05),M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血后120 min,急进高原THS+0 mg/kg TXA组较其余各组R值和K值均延长(P<0.05),MA值均降低(P<0.05);其余急进高原THS组较平原对照组R值和K值均缩短(P<0.05),MA值均降低(P<0.05);急进高原 THS+45 mg/kg TXA 组较急进高原 THS+90 mg/kg TXA 组和急进高原 THS+135 mg/kg TXA组R值和K值均降低(P<0.05),MA值均降低(P<0.05);急进高原THS+90 mg/kg TXA组较急进高原THS+135 mg/kg TXA组R值、K值和M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Syndecan⁃1、炎症因子和PAI⁃1变化:失血前,急进高原THS各组较平原对照组Syndecan⁃1均增加(P<0.05),IL⁃6、TNF⁃α和 PAI⁃1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血后 30 min,急进高原 THS 各组较平原对照组Syndecan⁃1、IL⁃6、TNF⁃α和PAI⁃1均增加(P<0.05)。失血后120 min,急进高原THS各组较平原对照组Syndecan⁃1、IL⁃6、TNF⁃α和PAI⁃1均增加(P<0.05);急进高原THS+0 mg/kg TXA组较其余急进高原THS组Syndecan⁃1、IL⁃6、TNF⁃α和PAI⁃1均增加(P<0.05);急进高原 THS+45 mg/kg TXA 组较急进高原 THS+90 mg/kg TXA 组和急进高原 THS+135 mg/kg TXA 组 Syndecan⁃1、IL⁃6 和 TNF⁃α 均增加(P<0.05),PAI⁃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进高原THS+90 mg/kg TXA组较急进高原THS+135 mg/kg TXA组Syndecan⁃1、IL⁃6、TNF⁃α和PAI⁃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组织损伤:THS 后6 h,急进高原THS+0 mg/kg TXA组肺间质显著增厚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局部肠道纹状缘缺失伴细胞破裂并出现肾小体结构破坏明显伴局部细胞损伤坏死,其肺损伤评分、Chiu氏肠道评分和肾损伤评分较其余各组均增加(P<0.05),其余各组肺、肠和肾脏组织损伤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HS后6 h,急进高原 THS+0 mg/kg TXA 组较其余各组肺 W/D和TLW均增加(P<0.05);急进高原THS+45 mg/kgTXA 组较急进高原 THS+90 mg/kg TXA 组和急进高原 THS+135 mg/kg TXA 组肺 W/D 和 TLW 均增加(P<0.05);急进高原THS+90 mg/kg TXA组较急进高原THS+135 mg/kg TXA组肺W/D和TLW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兔急进高原3 d时,血液呈高凝状态伴随内皮细胞屏障受损;在急进高原THS 30 min时,单次静脉缓慢推注90 mg/kg和135 mg/kg剂量的TXA较45 mg/kg更能有效地改善兔的凝血纤溶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缓解内皮细胞损伤及减少肺水肿发生风险。
2025 Vol. 41 (3): 305-31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32KB] (
27
)
综述
318
周新越 王妍 方向明
炎症反射在脓毒症器官损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机体反应异常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至今仍缺乏有效的预警和治疗技术。近年来,神经与免疫系统交互作用对脓毒症发生发展的影响颇受关注,但脓毒症引发脏器损伤的具体机制及器官交互作用等问题仍不明确。炎症反射即中枢神经系统整合传入的炎症信号并对外周炎症反应产生反射性调节,是中枢神经网络调控外周免疫的重要起点。通过调控炎症反射进而改善其免疫功能紊乱将是治疗脓毒症的突破点。然而,脓毒症中炎症反射如何引起机体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免疫系统改变,以及炎症反射如何参与脓毒症中的器官损伤仍有待探讨。为此,笔者对炎症反射在脓毒症器官损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脓毒症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5 Vol. 41 (3): 318-32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67KB] (
59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