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5年 41卷 10期
刊出日期:2025-10-15
专家论坛
综述
院士论坛
共识与指南
创伤护理
目录
新质创伤研究·骨与关节损伤
新质创伤研究·颅脑损伤
目录
1
中文目录
2025 Vol. 41 (10): 1-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62KB] (
45
)
3
英文目录
2025 Vol. 41 (10): 3-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294KB] (
16
)
院士论坛
925
唐佩福
智慧骨科技术赋能战创伤救治前沿进展
现代战争形态正经历深刻变革。随着高动能武器系统与智能化弹药的大规模集群化应用,战创伤呈现出伤情模式多元化、复合伤比例显著上升、黄金救治窗口期大幅压缩、时效性要求更为严苛、医疗资源配置高度碎片化等典型特征。这些新变化对传统战创伤救治体系构成了系统性挑战,暴露出传统体系在伤情评估滞后、救治决策依赖经验、多环节协同效率低下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战创伤救治智慧技术以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脑机接口等为核心支撑,为解决传统救治体系短板提供了新路径。笔者从现代战创伤救治面临的新挑战出发,重点阐述智慧骨科技术在院前、院内、院后等关键救治环节的应用,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为智能化战创伤救治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2025 Vol. 41 (10): 925-93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307KB] (
30
)
共识与指南
932
司海朋 李乐 钮俊杰 张文灿 魏富鑫 袁金秋 杨强 王洪立 王光超 陈诗鸿 陈允震 程晓光 董健文 冯世庆 顾锐 海涌 侯天勇 黄博 江晓兵 臧磊 李春海 等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临床诊疗指南(2025版)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F)不愈合多见于老年人,可导致顽固性疼痛、椎体塌陷、进行性加重的后凸畸形和神经功能障碍,极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OVF的诊断与治疗面临诸多争议,包括OVF不愈合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手术指征把握与术式选择、术后康复方案制订等关键问题。目前,国内针对OVF不愈合的诊疗仍缺乏规范的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为此,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微创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质疏松工作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及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骨科微创分会组织国内脊柱外科、内分泌科及康复领域的相关专家,基于现有文献及临床经验,遵循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制订《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临床诊疗指南(2025版)》,针对OVF不愈合的诊断和治疗提出13条推荐意见,为OVF不愈合的规范诊疗提供依据。
2025 Vol. 41 (10): 932-94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59KB] (
109
)
专家论坛
946
关红亚 连鸿凯
创伤性腹盆腔大出血救治的关键问题与优化策略
创伤性腹盆腔大出血因解剖结构复杂、出血部位深在且多为不可压迫性出血,早期识别困难、病情进展迅速,患者常伴有休克与凝血功能障碍,救治时效性要求极高。尽管救治技术不断进步,但在临床实践中仍存在早期预警不敏感、评估手段局限、止血手段选择与时机欠精准、多学科团队(MDT)协作不足及基于解剖分层的止血策略不完善等难点。笔者围绕“预警⁃评估⁃止血⁃支持”的救治链条,针对腹盆腔大出血的救治难点展开论述,内容涵盖早期预警标准的确立、创伤超声重点评估(FAST)的标准化与智能化、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REBOA)的规范应用、MDT协作机制的完善及基于解剖分层的止血策略整合,并提出优化路径,旨在提升创伤性腹盆腔大出血的救治成功率。
2025 Vol. 41 (10): 946-95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184KB] (
43
)
新质创伤研究·骨与关节损伤
952
宋奇锋 刘鹏 刘振豪 王江平 张圣洁 乔永杰 宋晓阳 曾健康 李嘉欢 庄凯鹏 周胜虎
后内侧联合外侧Frosch入路与前侧内外双切口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后内侧联合外侧Frosch入路与前侧内外双切口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4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收治的41例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34~79岁[(50.7±7.7)岁]。23例采用后内侧联合外侧Frosch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入路组),18 例采用前侧内外双切口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前入路组)。比较2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和术后7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关节面塌陷深度、胫骨平台宽度;术后7 d、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胫骨近端后倾角(PPTA);术前、术后7 d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7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评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末次随访时骨折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6 个月[(14.3±2.1)个月]。后入路组手术时长为(119.6±11.8)min,短于前入路组的(140.3±10.6)min(P<0.05)。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关节面塌陷深度及胫骨平台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后入路组关节面塌陷深度分别为0.8(0.6,1.0)mm、0.6(0.5,0.8)mm、0.6(0.5,0.7)mm,均小于前入路组的1.1(0.9,1.3)mm、0.8(0.7,1.0)mm、0.8(0.7,1.0)mm(P<0.05);后入路组胫骨平台宽度分别为71.0(69.1,73.5)mm、70.5(69.2,72.9)mm、70.5(69.3,72.5)mm,均小于前入路组的73.0(72.3,74.2)mm、71.5(71.0,73.0)mm、71.5(71.1,72.6)mm(P<0.05)。术后7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后入路组MPTA分别为(87.4±0.7)°、(87.7±0.6)°、(87.9±0.5)°,均大于前入路组的(85.2±2.5)°、(86.0±2.2)°、(86.3±2.0)°(P<0.01);后入路组PPTA分别为(9.5±0.7)°、(9.0±0.5)°、(8.6±0.4)°,均小于前入路组的(11.2±1.0)°、(10.3±0.8)°、(9.8±0.7)°(P<0.01)。2组术前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及末次随访时,后入路组VAS分别为4.0(3.0,5.0)分、0.5(0.0,2.0)分,均低于前入路组的5.0(4.0,5.0)分、1.0(1.0,3.0)分(P<0.05)。术后7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后入路组KSS评分分别为62.5(57.0,67.5)分、75.5(72.0,82.5)分、87.0(82.5,93.5)分,均高于前入路组的61.5(54.5,63.0)分、74.0(68.0,79.0)分、85.5(78.0,88.5)分(P<0.05);后入路组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分别为90.0(85.0,95.0)°、115.0(109.0,122.0)°、126.0(120.0,130.0)°,均大于前入路组的80.5(75.2,85.8)°、110.0(104.0,115.0)°、119.0(113.0,122.0)°(P<0.05)。末次随访时,2 组骨折均愈合。2 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前侧内外双切口入路相比,后内侧联合外侧Frosch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在手术时长、复位质量、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方面更具优势,且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
2025 Vol. 41 (10): 952-96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405KB] (
39
)
961
张凯 李勇 常佳 林志强 黄小龙 邓泽群 刘健 韩江博 谭飞 曾健康 周胜虎
Ilizarov环形外固定与单臂轨道外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术后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Ilizarov环形外固定与单臂轨道外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术后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收治的50例胫骨骨折术后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13例;年龄19~59岁[(42.2±8.8)岁]。28例清创截骨术后采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Ilizarov组),22例清创截骨术后采用单臂轨道外固定(单臂固定组)。2组患者骨搬移术前均接受胫骨骨折钢板或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待感染控制成功、截骨1周后开始为期3阶段的骨搬移。比较2组骨搬移术后带架时长、愈合指数;骨搬移术后6个月焦虑自评量表(SAS)分级;末次随访时Paley评分及Ilizarov方法研究和应用协会(ASAMI)评分;入院时、拆除外固定架后及末次随访时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及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8~36个月[(32.5±1.6)个月]。2组骨搬移术后带架时长和愈合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搬移术后6个月,单臂固定组SAS分级(轻度焦虑13例,中度焦虑8例,重度焦虑1例)优于Ilizarov组(轻度焦虑6例,中度焦虑19例,重度焦虑3例)(P<0.01)。末次随访时,2组Paley评分和ASAM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去除外固定架后及末次随访时,2组HSS膝关节评分及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针道感染、愈合不良、骨延长区域感染、再骨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lizarov组术后力线偏移发生率为0,低于单臂固定组的18%(4/22)(P<0.05)。 结论 Ilizarov环形外固定与单臂轨道外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术后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但前者力学稳定性更优,便于术后力线偏移矫正;后者则因心理负担更轻,有助于提升治疗耐受性。
2025 Vol. 41 (10): 961-96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982KB] (
29
)
969
刘鹏 张浩强 乔永杰 宋晓阳 常彦峰 李生贵 庄凯鹏 周胜虎
生物型加长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终末期股骨头坏死合并同侧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生物型加长柄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终末期股骨头坏死(ONFH)合并同侧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收治的18例终末期ONFH合并同侧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8髋),女10例(10髋);年龄56~79岁[(69.4±7.0)岁]。均为国际骨微循环研究协会(ARCO)Ⅳ期ONFH 合并同侧股骨转子下骨折(Seinsheimer 分型Ⅱ~Ⅳ型)。采用生物型加长柄THA治疗。记录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下地部分负重时间与完全下地负重时间。比较术前和术后1周垂直偏心距、双下肢长度差(LLD),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髋关节活动度(屈曲、外展)、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观察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70个月[(36.4±16.2)个月]。手术时长为(116.4±18.1)min,术中出血量为(334.4±121.3)ml,住院时长为13.0(10.0,16.3)d,下地部分负重时间为术后5.0(3.0,7.0)d,完全下地负重时间为术后5.0(4.0,5.3)周。术后1周,垂直偏心距为(58.9±4.1)mm,较术前的(49.3±3.3)mm增加(P<0.01);LLD为(4.2±3.1)mm,较术前的(16.2±5.8)mm减少(P<0.01)。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分别为3.0(2.0,3.3)分、2.0(1.0,2.0)分、1.0(0.0,2.0)分,均低于术前的6.0(5.0,6.3)分,且随随访时长延长逐步降低(P<0.01);髋关节屈曲活动度分别为(50.4±6.5)°、(94.3±6.4)°、(104.7±7.4)°,髋关节外展活动度分别为(21.5±4.4)°、(34.9±4.5)°、(42.9±4.9)°,均较术前的(32.9±6.4)°、(13.4±4.9)°增加,且随随访时长延长逐步增加(P<0.01);HHS分别为(58.1±4.9)分、(83.1±2.9)分、(90.7±2.6)分,均高于术前的(33.4±4.4)分,且随随访时长延长逐步增加(P<0.01)。末次随访时HHS:优5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为89%。所有患者围术期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二次骨折或感染等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2周发生下肢深静脉(腘静脉)部分血栓形成,口服利伐沙班片等规范治疗后治愈。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未出现畸形愈合或假体松动、下沉、脱位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 生物型加长柄THA治疗终末期ONFH合并同侧股骨转子下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早期下地、早期疼痛缓解、关节活动范围和功能改善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2025 Vol. 41 (10): 969-97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58KB] (
41
)
新质创伤研究·颅脑损伤
975
聂梦沙 冯波 鲁月 吴琼宇 李敏肖 陈晓刚 章宇朕 成黎明
体温控制疗法对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体温控制疗法对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检索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选择sTBI患者体温控制和常规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检索时限为2016年1月至2025年6月。应用RevMan 5.3软件行Meta分析。评价指标包括治疗前和治疗后3、5 d颅内压、治疗后6个月内预后良好率和病死率,治疗期间肺部感染、颅内感染、癫痫、急性胃肠功能紊乱、深静脉血栓、凝血功能异常、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发表偏倚。 结果 共纳入33项研究,涉及3 322例患者,其中体温控制组1 696例,常规治疗组1 626例。2组治疗前颅内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95%CI -0.13,0.14,P>0.05),治疗后3、5 d体温控制组颅内压均较常规治疗组降低(SMD=-2.29,95%CI -2.76,-1.82,P<0.01;SMD=-2.66,95%CI -3.43,-1.89,P<0.01)。体温控制组治疗后6个月内预后良好率高于常规治疗组(RR=1.41,95%CI 1.32,1.50,P<0.01),治疗后6个月内病死率低于常规治疗组(RR=0.64,95%CI 0.55,0.75,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体温控制组治疗期间癫痫发生率、急性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均降低(RR=0.33,95%CI 0.13,0.83,P<0.05;RR=0.43,95%CI 0.25,0.74,P<0.05)。2组肺部感染发生率(RR=0.96,95%CI 0.85,1.08,P>0.05)、颅内感染发生率(RR=0.56,95%CI 0.20,1.56,P>0.05)、深静脉血栓发生率(RR=0.93,95%CI 0.69,1.25,P>0.05)、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RR=1.19,95%CI 0.43,3.31,P>0.05)和心律失常发生率(RR=0.51,95%CI 0.23,1.12,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gger检验提示存在发表偏倚,行剪补法分析后结果稳定。 结论 对于sTBI患者,体温控制疗法较常规治疗不仅可以降低颅内压和治疗后6个月内病死率、提高治疗后6个月内预后良好率,还可降低治疗期间癫痫、急性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但对治疗期间肺部感染、颅内感染、深静脉血栓、凝血功能异常、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优势。
2025 Vol. 41 (10): 975-98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660KB] (
24
)
987
韩明阳 宋庆华 魏鹏 韩溟 宋志 吴强 李丽明 邓永强 李星瀚 冯骅 孙焱芫 荣轩 包璐皓 王子豪 吴佳宁
金属异物经口鼻致穿透性颅脑损伤的诊治体会
金属异物经口鼻进入颅内所致穿透性颅脑损伤的危害大,常伴有颅底重要神经、血管损伤,还可能导致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等继发性病理改变。金属异物因其形态和位置差异,常导致术前精准评估困难及手术难度增高。采用多学科团队(MDT)诊疗模式可有效整合相关专科资源,实现多部位协同操作,从而在缩短手术时长、提高操作效率的同时,确保异物安全、完整取出,大幅提升手术成功率,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笔者报告1例金属异物经口鼻致穿透性颅脑损伤患者,探讨MDT联合治疗模式的效果,为类似复杂病例的临床处理提供参考。
2025 Vol. 41 (10): 987-99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478KB] (
20
)
992
常海刚 王雅潇 李志军 刁玉领 张志永 王树仁 惠磊
电动自行车事故致创伤性脑损伤的临床特征分析
电动自行车事故致创伤性脑损伤(TBI)是神经外科就诊住院的主要病因,给公共卫生带来了巨大负担,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为明确电动自行车事故致TBI的临床特征,笔者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4年3月至2025年5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5例电动自行车事故致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致伤机制、损伤类型、头盔佩戴情况、手术治疗及预后等关键信息,重点探讨不同年龄组患者在致伤机制、损伤类型、伤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方面的差异,揭示电动自行车事故致TBI的潜在危险因素,为电动自行车事故致TBI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2025 Vol. 41 (10): 992-99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26KB] (
25
)
创伤护理
998
李潆 魏岚 赵宁 陈丽丽 张静
脐灸联合多组分运动方案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伴衰弱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脐灸联合多组分运动方案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伴衰弱患者围术期康复质量的影响,为优化临床康复护理路径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采用类实验研究设计,便利抽样选取2024年1月至2024年10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伴衰弱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常规护理组、脐灸组(常规护理+脐灸)、运动组(常规护理+多组分运动)及联合组(常规护理+脐灸联合多组分运动),每组31例。均在麻醉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脐灸方案以神阙穴为核心,结合补益肝肾中药粉,每次20 min;多组分运动分阶段设计,涵盖抗阻、平衡及有氧训练。比较4组术前和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Tilburg衰弱量表(TFI)评分、国际版跌倒效能量表(FES‑I)评分及中文版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 结果 共纳入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伴衰弱患者124例,其中男50例,女74例;年龄60~80岁[(71.8±5.0)岁]。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广义估计方程结果显示,术前和术后1、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4 组HHS、TFI 评分、FES‑I 评分及SF‑36评分比较,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4组术前HHS、TFI总分、FES‑I评分及SF‑36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HHS脐灸组分别为(54.3±5.1)分、(65.7±6.3)分,运动组分别为(61.3±5.3)分、(74.5±6.8)分,联合组分别为(66.5±5.2)分、(86.3±6.7)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的(50.2±4.5)分、(60.7±5.1)分(P<0.05),且联合组高于脐灸组和运动组(P<0.05)。末次随访时,常规护理组HHS为(77.3±6.0)分,脐灸组为(77.0±5.9)分(P>0.05);运动组为(83.8±4.7)分,联合组为(91.4±3.5)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且联合组高于脐灸组和运动组(P<0.05)。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脐灸组TFI总分分别为5.0(3.0,7.0)分、3.0(1.0,5.0)分、3.0(0.0,4.0)分,运动组分别为4.0(1.0,6.0)分、2.0(0.0,5.0)分、2.0(0.0,3.0)分,联合组分别为2.0(0.0,5.0)分、1.0(0.0,2.0)分、0.0(0.0,1.0)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组的7.0(5.0,10.0)分、7.0(5.0,9.0)分、6.0(5.0,8.0)分(P<0.05),且联合组低于脐灸组和运动组(P<0.05)。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脐灸组、运动组和联合组TFI躯体维度及社会维度评分较常规护理组均降低(P<0.05),且联合组低于脐灸组和运动组(P<0.05)。术后1个月,4组TFI心理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脐灸组、运动组和联合组TFI心理维度评分较常规护理组均降低(P<0.05),且联合组低于脐灸组和运动组(P<0.05)。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脐灸组FES‑I评分分别为(45.3±4.3)分、(40.9±3.9)分、(33.9±2.8)分,运动组分别为(38.7±3.8)分、(32.9±3.6)分、(30.3±2.2)分,联合组分别为(34.2±3.6)分、(30.2±2.6)分、(27.9±1.3)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组的(50.9±4.9)分、(50.0±4.9)分、(40.7±4.2)分(P<0.05),且联合组低于脐灸组和运动组(P<0.05)。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脐灸组SF‑36躯体健康评分分别为(60.6±3.7)分、(76.1±3.5)分、(78.4±2.6)分,运动组分别为(57.6±3.7)分、(78.4±3.7)分、(80.4±3.1)分,联合组分别为(65.7±3.1)分、(85.9±2.9)分、(87.4±2.2)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的(47.5±4.6)分、(65.9±4.6)分、(68.3±4.4)分(P<0.05),且联合组高于脐灸组和运动组(P<0.05)。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脐灸组SF‑36心理健康评分分别为(59.7±4.1)分、(74.5±3.6)分、(76.2±3.0)分,运动组分别为(59.4±4.6)分、(74.1±3.8)分、(74.4±3.9)分,联合组分别为(66.9±4.1)分、(81.6±3.3)分、(79.9±3.7)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的(52.8±5.2)分、(64.0±4.9)分、(65.3±5.1)分(P<0.05),且联合组高于脐灸组和运动组(P<0.05)。 结论 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伴衰弱患者,脐灸联合多组分运动方案可显著改善髋关节功能、降低衰弱程度及跌倒风险,并提高 生活质量。
2025 Vol. 41 (10): 998-100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48KB] (
33
)
综述
1008
朱建辉 马越 韩兴文
肠道菌群失调对四肢开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干预策略研究进展
四肢开放性骨折多由高能量创伤引起,因开放性骨折多伴有细菌感染,易发生创面愈合延迟、骨折愈合延迟或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四肢开放性骨折后随着患者病理生理的改变,会引起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发生一系列改变,使得肠道菌群失调,对骨折愈合产生不利影响。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可以调控患者免疫反应及骨骼代谢,促进四肢开放性骨折愈合。目前,肠道菌群与四肢开放性骨折的关系及肠道菌群干预策略对骨折愈合的调控机制尚无全面总结。为此,笔者就肠道菌群失调对四肢开放性骨折愈合影响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建立基于微生态调控的骨折综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2025 Vol. 41 (10): 1008-101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61KB] (
59
)
1015
周煜辰 韩未 徐涛
人羊膜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应用方式的研究进展
中枢神经损伤多由交通伤、坠落伤等所致,常引发瘫痪、认知功能障碍、呼吸衰竭等不可逆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早期手术、激素注射和神经营养药物应用等,均未能兼顾神经稳态和机体功能的综合恢复。近年来,生物材料的应用为中枢神经损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人羊膜(HAM)作为人胎盘来源的基底膜,富含胶原蛋白、透明质酸和多种生长因子,具有良好的促血管生长、抑制瘢痕增生和引导神经发育能力,能够满足中枢神经损伤的复杂治疗需求。但HAM治疗中枢神经损伤的研究仍处于临床前研究的起步阶段,且大多直接照搬其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治疗方法,缺乏对中枢神经损伤特异性病理微环境的具体分析。为此,笔者就HAM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应用方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中枢神经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2025 Vol. 41 (10): 1015-102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34KB] (
28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