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5年 41卷 8期
刊出日期:2025-08-14
专家论坛
基础研究
综述
共识与指南
多发伤
创伤护理
目录
新质创伤研究·脊柱脊髓损伤
新质创伤研究·骨与关节损伤
新质创伤研究·颅脑损伤
目录
1
中文目录
2025 Vol. 41 (8): 1-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46KB] (
14
)
3
英文目录
2025 Vol. 41 (8): 3-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293KB] (
4
)
共识与指南
709
陶扶林 董金磊 王钢 马献忠 王光林 王建东 石展英 冯卫 朱仕文 吕刚 刘光耀 孙大辉 孙玉强 李明 李伟栩 庄岩 陈开放 周大鹏 周琦石 林涨源 易成腊 等
骨盆骶髂复合体损伤临床诊疗指南(2025版)
高能量创伤所致骨盆骨折多伴有骶髂复合体损伤,而不同类型的骶髂复合体损伤在治疗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制订治疗方案时面临诸多挑战,成为创伤骨科领域的难点。骶髂复合体损伤的临床诊疗存在以下主要问题:血管及内脏合并伤有一定的漏诊率;针对不同损伤类型,手术入路及复位固定方式选择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伴有腰骶丛神经损伤的手术干预指征及时机选择仍存在争议。目前,国内外尚缺乏针对骶髂复合体损伤的系统性临床诊疗指南。为此,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骨盆髋臼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原则,制订《骨盆骶髂复合体损伤临床诊疗指南(2025版)》,从骶髂复合体损伤诊断、治疗理念和技术、腰骶丛神经损伤的治疗策略、疗效评价及术后康复等方面提出11条推荐意见,为规范骶髂复合体损伤的诊疗提供指导和参考。
2025 Vol. 41 (8): 709-72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77KB] (
59
)
专家论坛
721
袁轶恺 孙彤 关俊文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所致慢性意识障碍诊疗的华西医院经验
慢性意识障碍(pDoC)是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后的严重并发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持续意识丧失超过28 d,目前pDoC面临诊断与评估准确性不足、促醒治疗有效率不高的问题。一方面,神经影像学、电生理技术及神经调控等创新手段为pDoC的诊断和促醒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但标准化诊疗流程和大规模临床证据仍然缺乏。另一方面,pDoC的系统化治疗需多学科协作,而国内专门促醒中心的数量不足增加了系统化治疗的难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通过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构建了pDoC全流程管理体系。为此,笔者系统总结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在pDoC促醒诊疗领域的探索与进展,为国内同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共同推动pDoC诊疗的优化与发展。
2025 Vol. 41 (8): 721-72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444KB] (
2
)
728
杨帆 高伟 李占飞 白祥军
建设省域大容量急重症创伤中心的必要性
创伤已成为目前45岁以下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社会危害性极大。我国创伤中心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存在部分省域创伤中心数量相对不足、绝大多数创伤急重症患者均局限于省域内的救治和转诊、部分区域内县域“小而全”模式难维系、区域性创伤救治能力参差不齐、省域缺乏实体化创伤中心和创伤专业人才培养受限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区域内的创伤救治效果。为此,笔者结合我国创伤中心建设的现状及同济医院创伤中心3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经验,进而提出建设省域大容量急重症创伤中心的设想,以期加速提升省域创伤救治能力。
2025 Vol. 41 (8): 728-73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284KB] (
22
)
新质创伤研究·脊柱脊髓损伤
732
王坤 梅伟 张振辉 代耀军 陈爽 常晓盼 李毅力 王金炉 杨勇
O形臂导航辅助与C形臂引导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Kümmell病术后伤椎再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O形臂导航辅助与C形臂引导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Kümmell病术后伤椎再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9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48 例Kümmell 病术后伤椎再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 例,女32 例;年龄51~85 岁[(69.8±6.6)岁]。Kümmell病Ⅰ期21例,Ⅱ期27例。伤椎节段:T8~T10 4例,T11~L2 29例,L3~L5 15例。25 例行O 形臂导航辅助PVP 治疗(O 形臂导航组),23 例行C 形臂引导PVP 治疗(C 形臂引导组)。比较2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伤椎骨水泥填充饱和率;术前和术后1 d、1个月、6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时MacNab标准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13.3±3.5)个月]。2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骨水泥注入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形臂导航组伤椎骨水泥填充饱和率为96%(24/25),高于C形臂引导组的65%(15/23)(P<0.05)。术前和术后1 d、1个月,O形臂导航组VAS分别为(8.4±1.0)分、(1.9±0.7)分、(1.8±0.6)分,C形臂引导组分别为(8.3±0.8)分、(2.0±0.6)分、(1.9±0.5)分(P>0.05);O 形臂导航组ODI 分别为76.6±8.2、20.4±4.5、19.8±4.1,C 形臂引导组分别为74.9±9.1、21.3±3.6、20.9±3.2(P>0.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形臂导航组VAS分别为(1.4±0.5)分、(1.5±0.5)分,均较C形臂引导组的(1.8±0.4)分、(1.9±0.3)分改善(P<0.01);O形臂导航组ODI分别为17.8±3.2、18.2±3.5,均较C 形臂引导组的19.9±3.1、21.3±4.0改善(P<0.05)。2组内术后1 d、1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ODI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术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O 形臂导航组MacNab 标准优良率为100%(25/25),高于C 形臂引导组的74%(17/23)(P<0.05)。O形臂导航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1/25),低于C形臂引导组的35%(8/23)(P<0.05)。 结论 与C形臂引导相比,O形臂导航辅助PVP治疗Kümmell病术后伤椎再骨折,具有骨水泥弥散充 分、疼痛缓解、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及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的优势。
2025 Vol. 41 (8): 732-73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17KB] (
15
)
740
邹鹏 黄研生 于小钧 张新亮 李凌江 郝一光 卜蕊蕊 薛留洁 王晓东 贺宝荣 黄小强 赵元廷
3D打印技术联合计算机导航辅助置钉治疗寰枢椎不稳合并椎动脉变异的疗效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联合计算机导航辅助置钉治疗寰枢椎不稳(AAI)合并椎动脉变异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23例AAI合并椎动脉变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19~70岁[(51.0±13.3)岁]。椎动脉变异类型:单侧椎动脉高跨伴一侧优势14例,双侧椎动脉高跨伴一侧优势6例,寰椎沟环3例。所有患者术前使用带有椎动脉的寰枢椎3D打印模型进行术前规划,术中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3 d 采用Gertzbein⁃Robbins分类法评估椎弓根螺钉准确性。比较术前和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末次随访时通过颈部CT三维重建评估骨融合情况。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9 个月[(15.1±1.9)个月]。手术时长为125~167 min[(140.6±10.9)min],术中出血量为200~600 m[l(295.7±77.8)ml]。术后3 d,66枚椎弓根螺钉均为安全置钉,其中0级螺钉60枚(91%),1级螺钉6枚(9%)。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分别为(4.0±1.0)分、(2.0±0.6)分、(1.3±0.5)分,JOA评分分别为(14.2±1.2)分、(16.0±0.8)分、(16.6±0.5)分,均较术前的(5.6±1.3)分和(12.8±1.5)分改善(P<0.05),且随着随访时长延长进一步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22例(96%)患者寰枢椎骨融合情况满意。患者均未发生椎动脉、脊髓、神经损伤或脑脊液漏、螺钉松动等并发症。 结论 对于AAI合并椎动脉变异,3D打印技术联合计算机导航辅助置钉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置钉准确率高、疼痛缓解、神经功能改善、骨融合率高及并发症少的优势。
2025 Vol. 41 (8): 740-74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52KB] (
18
)
新质创伤研究·骨与关节损伤
746
孙博 李科伟 王少华 王爱国 梅伟 王金良
经骨折线入路与改良Harding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经骨折线入路与改良Harding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7月至2024年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79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62例;年龄80~96岁[(84.0±9.6)岁]。AO分型:A2型61例,A3型18例。均行半髋关节置换术,其中33例采用经骨折线入路治疗(经骨折线入路组),46例采用改良Harding入路治疗(改良Harding入路组)。统计切口长度、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下地负重时间;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脱位率、骨折不愈合率、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如血管损伤、神经损伤、假体松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切口感染)及术后12个月病死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36个月[(18.0±5.1)个月]。经骨折线入路组手术时长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8.2±8.4)min、(286.6±63.7)ml,均短于或少于改良Harding入路组的(72.4±6.7)min、(321.3±76.2)ml(P<0.05)。2组切口长度、输血量和下地负重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Harris评分和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骨折线入路组术后脱位率为0,优于改良Harding入路组的13%(P<0.05)。2组骨折不愈合率、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2 个月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改良Harding入路相比,经骨折线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长、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脱位率。
2025 Vol. 41 (8): 746-75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65KB] (
13
)
新质创伤研究·颅脑损伤
754
刘雨辰 仲亿 杨海玲 柏振江 刘锋 王杭州
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儿并发早期创伤性凝血病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目的 分析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msTBI)患儿并发早期创伤性凝血病(TIC)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效能。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4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90例msTBI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8例,女102例;年龄0.2~15.7岁[5.2(2.8,9.3)岁]。根据入院时凝血功能检验结果,将患儿分为TIC组(162例)和非TIC组(128例)。将患儿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203例)和验证集(87例)。收集患儿的人口学信息、临床资料、生命体征、影像学检查、动脉血气分析和凝血功能结果。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asso回归分析筛选影响msTBI患儿并发早期TIC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msTBI患儿并发早期TIC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Hosmer⁃Lemeshow(H⁃L)检验和校准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及校准度。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预测模型的临床适用性。 结果 TIC 组和非TIC 组年龄、体质量、受伤至入院时间、儿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CGCS)、儿童创伤评分(PTS)、休克指数、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鹿特丹CT评分、脑室内出血、脑挫伤、脑疝、长骨骨折、骨盆骨折、血气胸、肺挫伤、腹腔脏器损伤、实际碳酸氢根、碱剩余、细胞外液碱剩余、血糖、血红蛋白(Hb)、渗透压、血钙、阴离子间隙、血乳酸、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及血小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去凝血功能指标,采用Lasso回归筛选出特征变量,包括CGCS、PTS、心率、收缩压、长骨骨折、血糖和Hb。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GCS≤8 分(OR=3.05,95%CI 1.65,5.63)、PTS>5 分(OR=0.45,95%CI 0.23,0.89)、收缩压(OR=0.98,95%CI 0.97,0.99)、长骨骨折(OR=2.47,95%CI 1.13,5.42)和血糖(OR=1.09,95%CI 1.01,1.17)是msTBI患儿并发早期TIC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构建预测模型的回归方程:Logi[t P(/ 1-P)]=1.01דCGCS≤8分”-0.69דPTS>5分”-0.02ד收缩压”+0.89ד长骨骨折”+0.08ד血糖”+1.32。ROC曲线显示,训练集AUC 为0.86(95%CI 0.78,0.94),灵敏度为76.6%,特异度为92.5%;验证集AUC 为0.80(95%CI 0.74,0.86),灵敏度为75.7%,特异度为79.6%。H⁃L 检验结果显示,训练集χ²=8.18,P=0.416,验证集χ²=5.30,P=0.216。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校准曲线与实际曲线拟合良好,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接近一致。DCA结果显示,训练集与验证集的阈值概率分别在10%~100%、15%~96%区间内,表现为正的净效益。 结论 CGCS≤8分、PTS≤5分、低收缩压、长骨骨折和高血糖是msTBI患儿并发早期TIC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
2025 Vol. 41 (8): 754-76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788KB] (
7
)
多发伤
764
杨晓 蔡济民 葛新 王燕 周维亚 芮永军
以严重肢体创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围术期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其诊断效能
目的 探讨以严重肢体创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围术期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及其诊断效能。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12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155例以严重肢体创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4例,女91例;年龄13~95岁[(52.1±16.9)岁]。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IS)5~15分[(7.4±2.1)分];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7~59分[(21.3±6.5)分]。根据围术期是否发生下肢DVT,将患者分为术前DVT组17例(11.0%)、非术前DVT组138例(89.0%);术后DVT组24例(15.5%)、非术后DVT组131例(84.5%)。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ISS、损伤部位[颅脑损伤、胸腹部损伤、上肢损伤、下肢损伤(包括股骨骨折、髌骨骨折、胫骨或腓骨骨折、足部骨折、下肢血管损伤)、骨盆骨折]、手术等待时长、手术部位(骨盆及下肢、其他部位)、手术方案(骨盆及下肢内固定术、下肢外固定术、下肢截肢术)、手术时长是否≥2 h、术中失血量、术中是否输血、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方案(药物、机械)、住院时长。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上述指标与以严重肢体创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围术期并发下肢DVT的相关性并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危险因素对以严重肢体创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围术期并发下肢DVT的诊断效能。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D‑二聚体、胸腹部损伤、骨盆骨折、手术等待时长及住院时长与患者术前并发下肢DVT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1.05,95%CI 1.00,1.10,P<0.05)、骨盆骨折(OR=5.03,95%CI 1.09,23.20,P<0.05)、手术等待时长(OR=1.10,95%CI 1.00,1.22,P<0.05)及住院时长(OR=0.89,95%CI 0.81,0.98,P<0.05)与患者术前并发下肢DVT显著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D‑二聚体、ISS、足部骨折及住院时长与患者术后并发下肢DVT有一定的 相关性(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1.05,95%CI 1.01,1.08,P<0.01)、D-二聚体(OR=1.05,95%CI 1.00,1.10,P<0.05)、ISS(OR=1.09,95%CI 1.01,1.17,P<0.05)及足部骨折(OR=3.51,95%CI 1.25,9.87,P<0.05)与患者术后并发下肢DVT显著相关(P<0.05)。ROC 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手术等待时长(AUC=0.83,95%CI 0.75,0.91)对患者术前并发下肢DVT的诊断效能最佳,骨盆骨折(AUC=0.75,95%CI 0.65,0.85)及年龄(AUC=0.70,95%CI 0.59,0.82)的诊断效能依次下降;D-二聚体(AUC= 0.71,95%CI 0.61,0.81)对患者术后并发下肢DVT的诊断效能最佳,年龄(AUC=0.70,95%CI 0.59,0.81)、ISS(AUC=0.64,95%CI 0.51,0.76)及足部骨折(AUC=0.62,95%CI 0.49,0.74)的诊断效能依次下降。 结论 对于以严重肢体创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年龄、骨盆骨折及手术等待时长是术前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D‑二聚体、ISS及足部骨折是术后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手术等待时长对术前DVT的诊断效能最佳,骨盆骨折和年龄的诊断效能依次下降;D‑二聚体对术后DVT的诊断效能最佳,年龄、ISS和足部骨折的诊断效能依次下降。
2025 Vol. 41 (8): 764-77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193KB] (
16
)
创伤护理
773
韦小梅 钱会娟 岳慧玲 何丹 胡三莲
脊髓损伤患者出院准备服务的最佳证据总结
脊髓损伤是一种致残率高、并发症风险高、康复周期长的疾病。住院时长短、出院准备不足常导致脊髓损伤患者出院后面临神经源性膀胱/肠道功能障碍、压力性损伤、呼吸系统感染等问题,且非计划再入院率高,严重阻碍康复进程,降低生存质量。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出院准备服务虽可有效降低再入院率,但目前脊髓损伤患者的出院准备管理多依赖碎片化的临床经验,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的最佳证据。为此,笔者通过全面检索与筛选国内外脊髓损伤患者出院准备服务相关文献,总结脊髓损伤患者出院准备服务的最佳证据,为临床进行脊髓损伤患者出院准备服务管理提供参考。
2025 Vol. 41 (8): 773-77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85KB] (
14
)
基础研究
778
毕研驰 袁丁 朱亮 赵海波 江帆 肖晓 于腾波
负载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复合水凝胶促进膝关节软骨再生的效果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负载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hUCMSC⁃Exos)的可注射光固化高孔隙率甲基丙烯酸明胶(Porous GelMA)/甲基丙烯酰化丝素蛋白(SilMA)复合水凝胶(PSE)促进膝关节软骨再生的效果及其机制。 方法 将60 g/L Porous GelMA与200 g/L SilMA溶液按6∶1体积比混合,紫外照射30 s固化,制得Porous GelMA/SilMA水凝胶(P/S6)。hUCMSC⁃Exos通过差速离心联合超滤法提取,以200 μg/ml与Porous GelMA/SilMA复合溶液混合后紫外固化30 s形成负载Exos的PSE。将大鼠软骨细胞(P1代)分为对照组、P/S6组和PSE组,检测PSE的孔隙率、抗压强度及Exos缓释特性。软骨细胞分为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组、P/S6组、PSE组;IL⁃1β组、P/S6组和PSE组细胞经10 ng/ml IL⁃1β处理24 h构建体外软骨缺损模型,分别与完全培养基、P/S6提取液和PSE提取液共培养3 d,对照组细胞不作处理;通过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软骨蛋白聚糖抗体(ACAN)、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OX9)、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Ⅱ型胶原(COLⅡ)的表达水平。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分为对照组、P/S6组、PSE组,分别用完全培养基、P/S6、PSE提取物培养基培养3 d,通过qRT⁃PCR检测精氨酸酶1重组蛋白(ARG1)、甘露糖受体(CD206)、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水平。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PSE促进软骨细胞再生的差异基因,富集分析关键信号通路。选取24只SD大鼠建立软骨缺损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损伤对照组、P/S6组、PSE组(每组8只)。暴露大鼠右膝关节,随后用钻头在大鼠股骨髌骨沟中心钻一个直径2 mm、高1 mm的孔。损伤对照组用磷酸盐缓冲液处理,P/S6组和PSE组注入对应水凝胶后光固化,随后逐层缝合切口,伤后6、10周取标本行HE染色、番红固绿染色观察各组软骨缺损再生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软骨损伤区域COLⅡ、MMP13、ARG1和CD206的阳性细胞面积。 结果 PSE具有与天然软骨匹配的抗压强度(0.41 MPa)、高孔隙率(85%)及Exos缓释能力(14 d释放率约85%)。软骨细胞修复实验中,与IL⁃1β损伤组相比,PSE组显著上调软骨合成代谢标志物表达(COLⅡ提升2.1倍,ACAN提升1.8倍,SOX9提升1.5倍(P<0.01),同时显著抑制分解代谢标志物表达(MMP13降低52%)(P<0.01)。巨噬细胞极化实验中,相较于对照组,PSE组诱导巨噬细胞ARG1表达量提高68%(P<0.01),促进巨噬细胞的M2极化。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PSE通过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和细胞外基质(ECM)受体互作通路促进ECM合成,并抑制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动物实验中,组织学显示PSE组缺损区形成表面光滑连续的透明软骨。PSE组术后10周新生软骨标志物COLⅡ阳性细胞面积为(9.94±0.26)%,大于损伤对照组的(1.67±0.11)%(P<0.01),同时M2巨噬细胞标志物CD206阳性细胞面积达(14.44±0.23)%,大于损伤对照组的(3.41±0.36)%(P<0.01)。 结论 成功构建的PSE通过“ECM合成代谢增强⁃炎症微环境重塑”双重作用机制,显著促进膝关节软骨缺损的再生修复。其核心机制在于PSE负载的Exos特异性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软骨细胞增殖与存活)和ECM⁃受体互作通路(驱动ECM合成与组装),同时有效诱导巨噬细胞向M2抗炎表型极化,从而协同调控软骨ECM代谢并抑制炎症反应。
2025 Vol. 41 (8): 778-78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59KB] (
10
)
789
朱丽娟 曹婷 田少华 曹先保 王钧 张文龙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 选取成年SD大鼠9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24只)、脊髓损伤组(24只)、bFGF组(24只)、bFGF自噬通路验证组(6只)、bFGF+雷帕霉素组(6只)及bFGF+MHY1485组(6只)。采用自制Allen打击装置损伤T10脊髓,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于后背正中切开3 cm而不损伤脊髓。bFGF组伤后立即在蛛网膜下腔注射20 μg/L bFGF溶液100 μl;假手术组和脊髓损伤组伤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bFGF自噬通路验证组处理同bFGF组;bFGF+雷帕霉素组处理同bFGF组,同时腹腔注射雷帕霉素4 mg·kg⁃1·d⁃1;bFGF+MHY1485组处理同bFGF组,同时腹腔注射MHY1485 10 mg·kg⁃1·d⁃1。伤后28 d处死大鼠,在距离损伤中心点5 mm处取出脊髓组织,HE染色并观察病理学变化。伤后7、14、21 和28 d,采用BBB 评分评估各组大鼠双下肢运动功能;记录P 波潜伏期和P1⁃N1 波波幅,评价神经电生理变化;采用Western blot 检测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及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LC3⁃Ⅱ)表达水平,评价mTOR 信号通路和自噬活性的变化。伤后28 d,检测bFGF 自噬通路验证组、bFGF+雷帕霉素组和bFGF+MHY1485组行为学改变、神经电生理变化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伤后28 d,假手术组细胞核形态规则,脊髓损伤组细胞结构紊乱,bFGF组细胞核形态较为正常。伤后7、14、21和28 d,脊髓损伤组和bFGF组BBB评分均低于假手术组(P<0.01),bFGF组均高于脊髓损伤组(P<0.01)。伤后7、14、21和28 d,脊髓损伤组和bFGF组P波潜伏期均长于假手术组,P1⁃N1波波幅均低于假手术组(P<0.01);bFGF 组P 波潜伏期均短于脊髓损伤组,P1⁃N1 波波幅均高于脊髓损伤组(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伤后7、14、21和28 d,脊髓损伤组p⁃mTOR/mTOR均低于假手术组和bFGF组(P<0.01),LC3⁃Ⅱ表达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和bFGF组(P<0.01);bFGF组p⁃mTOR/mTOR均高于脊髓损伤组但低于假手术组(P<0.01),LC3⁃Ⅱ表达水平均低于脊髓损伤组但高于假手术组(P<0.01)。伤后28 d,bFGF自噬通路验证组和bFGF+MHY1485组BBB评分均高于bFGF+雷帕霉素组(P<0.01),bFGF+MHY1485组高于bFGF自噬通路验证组(P<0.01);bFGF自噬通路验证组和bFGF+MHY1485组P 波潜伏期均短于bFGF+雷帕霉素组(P<0.01),bFGF+MHY1485 组短于bFGF 自噬通路验证组(P<0.01);bFGF自噬通路验证组和bFGF+MHY1485组P1⁃N1波波幅均低于bFGF+雷帕霉素组(P<0.01),bFGF+MHY1485组低于bFGF自噬通路验证组(P<0.01);bFGF自噬通路验证组和bFGF+MHY1485组p⁃mTOR/mTOR 均高于bFGF+雷帕霉素组(P<0.01),bFGF+MHY1485 组高于bFGF 自噬通路验证组(P<0.01);bFGF自噬通路验证组和bFGF+MHY1485组LC3⁃Ⅱ表达水平均高于bFGF+雷帕霉素组(P<0.01),bFGF+MHY1485组高于bFGF自噬通路验证组(P<0.01)。 结论 bFGF可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的病理状态、动作行为和神经电生理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mTOR通路活性下调细胞自噬功能,抑制过度自噬反应并促进神经元再生与修复。
2025 Vol. 41 (8): 789-79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71KB] (
20
)
综述
798
赵松川 闫亮 贺宝荣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极高骨折风险患者的诊疗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胸腰椎骨折占比近50%。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发生后,患者致残甚至致死的风险显著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近年来,骨质疏松性极高骨折风险概念的提出与应用,为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分级分层治疗开拓了思路。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骨折风险分层制订诊疗策略,能够使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大限度获益。然而,我国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面临患病率高而知晓率、诊断率、治疗率低的严峻形势,这导致分层诊疗的实施存在较大困难。为更好地对极高骨折风险患者进行筛选与诊疗,笔者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极高骨折风险患者的诊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此类患者的治疗策略的制订提供参考。
2025 Vol. 41 (8): 798-80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52KB] (
18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