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13年 29卷 2期
刊出日期:2013-02-15

专家论坛
述评
骨与关节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颌面部损伤
   
专家论坛
97 杨小锋,詹仁雅
外伤性脑积水的概念和流行病学
2013 Vol. 29 (2): 97-99 [摘要] ( 1207 ) [HTML KB] [PDF 0KB] ( 43 )
述评
100 高亮
正确评价颅内压监测在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地位
2013 Vol. 29 (2): 100-102 [摘要] ( 1008 ) [HTML KB] [PDF 0KB] ( 51 )
脑损伤
103 吴雪海,高亮,胡锦,金毅,吴惺,周良辅
颅内压监测指导双额脑挫裂伤高冠状开颅脑挫裂伤清除术79例

目的 通过颅内压监测提高双额脑挫裂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12年4月收治的79例双额脑挫裂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颅内压监测组(40例),未颅内压监测组(39例)。分析高冠状切口手术的时机、手术策略、颅内压监护在诊治中的重要性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颅内压监测组与未颅内压监测组比较,渗透性脱水时间[(14.24±7.93)d∶(21.61±11.97)d, P<0.01]、ICU监护时间[(14.38±7.56)d∶(24.71±17.94) d, P<0.01]、总住院时间[(17.20±8.09)d∶(33.92±21.70)d, P<0.01]明显缩短;6个月时GOS 评分明显好于未颅内压监测组[(4.15±1.22)分∶(3.69±1.56)分,P<0.05]。 结论 高冠状开颅手术尤其去骨瓣减压术是双额脑挫裂伤,特别是中重度双额脑挫裂伤患者最重要的控制颅内压、保障脑灌注压的治疗手段之一。颅内压监护有助于手术时机的选择,合理指导渗透性治疗、颅内压控制及脑灌注压保障等综合治疗。

2013 Vol. 29 (2): 103-106 [摘要] ( 1359 ) [HTML KB] [PDF 0KB] ( 47 )
107 黄齐兵,张源,宋承明,苏雨行,张泽立,王广辉
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特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对特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2年1月收治40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 3~5分,均行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将40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三组,即A组:12例先置入脑室型颅内压探头再开颅手术;B组:15例先开颅手术再置入脑室型颅内压探头;对照组:13例行单纯性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术。比较各组颅内压控制、脱水剂使用时间、剂量及预后。 结果 A、B组控制颅内压<15 mm Hg明显优于对照组,甘露醇的剂量及时间明显减少,预后较好(P<0.05);A组重残及植物生存7例,B组3例(P<0.05)。 结论 应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可有效控制颅内压,提高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成功率,减少甘露醇的使用剂量。

2013 Vol. 29 (2): 107-110 [摘要] ( 973 ) [HTML KB] [PDF 0KB] ( 40 )
111 雷晓峰,金毅,高亮,吴雪海
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监测正常下意外瞳孔散大

目的 分析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监测正常情况下,出现突发瞳孔散大病情恶化的原因并验证针对性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2年3月收治的473例颅脑损伤患者中4例患者在颅内压正常情况下,出现突发意外的瞳孔散大原因,观察针对性治疗后患者病情的变化和监测指标的变化。结果 颅内压正常情况下的异常瞳孔散大主要源于经历一定时限的颅内高压后进行充分减压,脑灌注压持续>110 mm Hg;或者脑脊液引流过多或颅内压控制过低(<10 mm Hg),造成脑灌注压过高;合并出现低血浆渗透压状态和二氧化碳蓄积等因素。4例患者经特定流程治疗后,颅内压正常,脑肿胀好转,病情稳定,瞳孔恢复正常,6个月后随访GOS 4分3例, 5分1例。结论 降低外周血压、控制灌注压、维持高渗性治疗目标、缓解脑水肿能够有效降低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监测正常情况下瞳孔散大的发生率。

2013 Vol. 29 (2): 111-115 [摘要] ( 1104 ) [HTML KB] [PDF 0KB] ( 51 )
综述
118 梁玉敏,高国一,陈磊,江基尧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积水的诊治现状
2013 Vol. 29 (2): 118-121 [摘要] ( 1480 ) [HTML KB] [PDF 0KB] ( 45 )
190 倪涛,姚敏
过氧化氢在创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2013 Vol. 29 (2): 190-192 [摘要] ( 1135 ) [HTML KB] [PDF 0KB] ( 40 )
颌面部损伤
122 巩玺,张益,贺洋,冯志强,安金刚,刘筱菁,郭传斌
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在单侧陈旧性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computer-assisted navigation system, CANS)手术与传统手术比较能否提高单侧陈旧性颧骨复合体(zygomatic complex, ZMC)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4例需手术矫治的单侧陈旧性ZMC骨折患者,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回顾性研究,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导航手术组,12例)和对照组(传统手术组,12例)。通过术后CT测量、患者术后满意度自评及临床检查,评价CANS的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三维CT测量显示,研究组双侧颧骨突度及宽度差值分别为1.58 mm、 1.47 mm,对照组分别为3.58 mm、3.63 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研究组患者均对疗效满意,对照组2例患者要求进一步手术修整颧骨外形。 结论 CANS手术可提高单侧陈旧性ZMC骨折的治疗效果。

2013 Vol. 29 (2): 122-126 [摘要] ( 1071 ) [HTML KB] [PDF 0KB] ( 42 )
骨与关节损伤
127 王少林,谭祖键,周明全,吴钢,张胜利,龙祥明
应用生物型普通柄(短柄)假体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 探讨和分析应用生物型普通柄(短柄)假体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321例中获得随访280例患者,其中男102例,女178例;年龄72~98 岁,平均82.5 岁。骨折类型按偏髓分型:Ⅰa型65例,Ⅰb型215例。患者多合并内科疾病,相关内科协同治疗后,对所有患者采用标准生物型普通柄假体(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术后早期进行康复锻练。 结果 321例患者都顺利度过围术期,住院期间无死亡患者,术后并发症均在住院期间治愈。术后1~3周下床活动。28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6个月,平均28个月,患者均能生活自理。按Harris评分标准:优129例,良121例,可22例,差8 例,优良率达89.3%。 结论 施行生物型普通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13 Vol. 29 (2): 127-131 [摘要] ( 1596 ) [HTML KB] [PDF 0KB] ( 54 )
132 戴鹤玲,孙天胜,刘智,张建政,周猛,李士权
应用ACUMED自主定向肘关节骨板系统治疗成人肱骨远端C型骨折

目的 探讨ACUMED自主定向肘关节骨板系统治疗成人肱骨远端粉碎性(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5月-2010年10月采用切开复位平行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32例,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21~85岁,平均60岁。左侧15例,右侧17例。全部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伴尺神经损伤2例。骨折按照AO分型:C1型12例,C2型12例,C3型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5.6 d。手术均采用肘后正中切口,经尺骨鹰嘴“V”形截骨入路显露肱骨远端。术后24 h内进行肌肉舒缩功能锻炼。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 MEPS)及X线片评估疗效。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全部患者经X线片证实均获Ⅰ期骨性愈合;术后3例C3型骨折发生异位骨化;均未发生感染、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8°~140°,平均85°;MEPS评分平均90分(60~100分),其中优13例,良15例,可1例,差3例,优良率88%。结论 ACUMED平行双钢板固定技术利用拱门结构稳定的原理,坚强内固定治疗成人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重建肱骨远端的骨性结构,配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有效恢复肘关节功能,疗效满意。

2013 Vol. 29 (2): 132-135 [摘要] ( 1134 ) [HTML KB] [PDF 0KB] ( 42 )
136 皇甫小桥,何耀华,杨星光,刘闻欣
部分腓骨长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自体部分腓骨长肌腱移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MPFL)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 2009 年5月- 2010 年4月治疗46例53膝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 关节镜下进行外侧髌股支持带松解后,采用自体部分腓骨长肌腱游离移植重建MPFL,调整移植肌腱在不同角度下屈伸活动时的张力,关节镜下观察髌骨运动轨迹和股骨滑车与髌骨的对应关系,然后采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将肌腱端固定于股骨内侧髁的骨道内,同时行胫骨结节内移抬高术。了解髌股关节的稳定情况、脱位复发、患膝主观症状以及患肢整体功能康复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18个月( 12~24个月),膝关节稳定性增加,髌骨脱位无复发。恐惧试验阴性,髌骨轴位X线片和CT示髌股关节解剖关系恢复正常。手术前后Kujala髌骨稳定度问卷评分术前(54.6± 5.4 )分,术后(92.3± 8.9)分(t=55.41,P<0.01)。所有患者运动能力均较术前有所改善。术后CT检查对比发现, 髌骨与股骨滑车适配角从术前的(27.8±8.1)°改善为(2.3± 9.4)° (t=20.87,P<0.01)。肌腱供区踝关节活动良好,功能没有影响。结论 关节镜下外侧髌股支持带松解与自体部分腓骨长肌腱移植重建MPFL,结合胫骨结节内移抬高术能够有效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并且避免了膝关节周围切取肌腱的潜在并发症。

2013 Vol. 29 (2): 136-140 [摘要] ( 1033 ) [HTML KB] [PDF 0KB] ( 46 )
141 韦旭明,孙振中,宋骁军,宋升,王建兵,马运宏,刘军,刘宇
经皮微创和Henry入路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nimal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PO)和常规前臂Henry入路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MIPPO技术和常规前臂Henry入路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3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IPPO组(20例)和Henry组(1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及上肢功能评定标准(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 DASH)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5.5个月。按照DASH评分:MIPPO组(6.16±2.45)分,优于Henry组的(10.94±4.25)分(P<0.05)。MIPPO组手术时间较Henry组短(P<0.05),术中出血量较Henry组少(P<0.05)。两组在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腕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IPPO和Henry入路掌侧锁定钢板均能有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2013 Vol. 29 (2): 141-145 [摘要] ( 1191 ) [HTML KB] [PDF 0KB] ( 65 )
146 周海燕,梅浩,李文虎,禹宝庆,李文锐,苏佳灿,袁艾东
有限切开治疗骨盆骨折44例

目的 探讨有限切开入路治疗骨盆骨折的手术方式及其疗效。 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1月44例骨盆骨折患者采取有限切开进行治疗,其中男31例,女13例;年龄21~70岁,平均38.3岁。骨折按Tile分型:Tile B型25例(B1 11例,B2 14例), Tile C型19例(C1~2 14例,C1~3 4例,C2 1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单独采用Stoppa入路切开10例,Stoppa入路联合部分髂腹股沟入路切开13例;Stoppa入路联合后方微创入路切开13例;单独采用间断切开髂腹股沟入路切开5例;间断切开髂腹股沟入路联合后方微创入路切开3例。结果  骨盆骨折前后环损伤患者术中复位均优(骨折部位分离<4 mm)。随访6~35个月,平均17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完全负重行走,X线片均提示骨性愈合。未出现骨折移位及内固定松动。有限切开入路的切口长度、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均优于常规髂腹股沟入路。结论  采用有限切开入路治疗骨盆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的优点,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手术方式。

2013 Vol. 29 (2): 146-151 [摘要] ( 1163 ) [HTML KB] [PDF 0KB] ( 53 )
基础研究
156 江曦,陈爱民,杨迪,朱磊,李永川,张志凌,鹿楠,李菁,沈笛,朱清华,林浩东,赵良瑜,叶添文
大鼠骶丛撕脱伤后脊髓前角退变规律

目的  研究大鼠单侧骶丛撕脱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元的退变规律。方法  选用体重200~250 g成年SD大鼠60只,建立单侧骶丛撕脱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后2,4,6,8,10,12周取大鼠脊髓L4~6节段切片,行HE染色检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TUNNEL染色检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凋亡指数。结果  撕脱后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2周(92.1±4.7)%,4周(83.6±3.7)%,6周(43.6±4.2)%,8周(32.1±3.5)%,10周(18.4±3.7)%,12周(12.1±3.3)%。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随着损伤时间延长逐渐降低;而凋亡指数随着损伤时间延长逐渐升高,6周时升高比较明显。结论  大鼠骶丛撕脱损伤术后6周可作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化的时间节点,神经修复术宜在此前完成。

2013 Vol. 29 (2): 156-159 [摘要] ( 1058 ) [HTML KB] [PDF 0KB] ( 42 )
160 黄思琴,漆伟,孙善全,汪克建,卓飞,陆蔚天
脊髓压迫性损伤后脱髓鞘病变及caspase-12表达变化 Hot!

目的 研究脊髓压迫性损伤(compressed spinal cord injury, CSCI)后脱髓鞘病变与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2(caspase-12)表达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CSCI后脱髓鞘病变机制。方法 成年SD大鼠7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正常组、对照组、压迫1 d组、3 d组、7 d组,每组15只。采用自行设计制作的脊髓压迫模型,通过电镜和TUNEL染色、免疫荧光双标分别检测各组CSCI后神经纤维脱髓鞘的超微结构以及少突胶质细胞凋亡情况;运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与细胞凋亡有关的caspase-12表达。结果 CSCI后神经纤维出现脱髓鞘病变,并随着压迫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脊髓损伤后出现少突胶质细胞凋亡,压迫7 d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12表达也随压迫时间延长而上调。结论 caspase-12介导了少突胶质细胞凋亡,是CSCI后神经纤维脱髓鞘病变的机制之一。

2013 Vol. 29 (2): 160-164 [摘要] ( 1170 ) [HTML KB] [PDF 0KB] ( 41 )
165 方欢,张丽梅,张索飞,朱京慈
重型颅脑损伤后肠动力障碍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  采用改良的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小鼠重型颅脑损伤后肠动力障碍(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s, IMD)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损伤后IMD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采用自制圆柱套杆撞击器对小鼠致伤,于伤后1,6 h、1,3,7 d各时相点观察脑、肠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检测脑含水量、小肠推进率。 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后在脑组织出血水肿时期,肠道亦有急性炎症、充血等表现;脑含水量于6 h增加,24 h达高峰;损伤后1 h即出现小肠推进率的下降,6 h达最低值。 结论  小鼠重型颅脑损伤后存在IMD,本装置采用改良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法可成功建立重型颅脑损伤后IMD的小鼠模型。
2013 Vol. 29 (2): 165-169 [摘要] ( 1634 ) [HTML KB] [PDF 0KB] ( 46 )
170 周帅,蒋理,程崇杰,殷成,孙晓川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在星形胶质细胞缺氧性损伤后早期凋亡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 APOE)基因多态性在星形胶质细胞缺氧性损伤后早期凋亡中的作用。  方法   原代培养APOE基因野生鼠、APOE转基因鼠(ε3、ε4)的星形胶质细胞,并纯化鉴定;利用缺氧法构建星形胶质细胞缺氧损伤模型,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及线粒体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率及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情况。  结果   缺氧6 h后,通过电镜观察到各组细胞足突肿胀,线粒体形态不规则、空泡化、嵴不规则,各组细胞之间形态变化无明显差异;APOEε4组细胞早期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程度明显高于APOEε3组、APOE野生组(P<0.05)。  结论   缺氧损伤后早期,与APOEε3组、APOE野生组比较,APOEε4组星形胶质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程度更大,这可能是导致更多的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的原因之一。

2013 Vol. 29 (2): 170-174 [摘要] ( 910 ) [HTML KB] [PDF 0KB] ( 52 )
175 刘荣福,高加胜,杨宇峰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DMCSs)是否能分化为肾小管上皮细胞,用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治疗。  方法   体外分离和培养ADMSCs,用一种携带有荧光素酶和红色荧光蛋白(fluc-mrfp)报告基因的慢病毒转染ADMSCs;构建SD大鼠缺血再灌注诱导的AKI模型,将病毒转染ADMSCs直接从肾实质注射移植2×106 细胞量。使用生物发光成像仪(bioluminescence imaging, BLI)示踪移植后的ADMSCs在大鼠体内的分布;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ADMSCs在体内的分化。  结果   ADMSCs高表达CD29、CD90,不表达CD31、CD45、CD34;慢病毒转染后的ADMSCs稳定表达fluc和mrfp报告基因。体内ADMSCs移植后,BLI可以检测到荧光信号一直持续到第14天;免疫荧光结果进一步证实移植的ADMSCs可能分化为肾小管上皮细胞。  结论   ADMSCs在体内可以分化为肾小管上皮细胞,为进一步研究ADMSCs治疗AKI提供实验基础。

2013 Vol. 29 (2): 175-179 [摘要] ( 941 ) [HTML KB] [PDF 0KB] ( 49 )
180 王邵华,王晋,陈熹,阮征,张洁,郑瑾
改良大鼠肺挫伤模型的制作方法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特异的大鼠单纯双肺挫伤模型,并确定最大亚致死损伤能量。方法 以自由落体砝码产生能量,通过特制的心前区保护平板将能量传导至大鼠双侧后胸壁。根据不同能量分为4组:2.1,2.4,2.7,3.0 J组。伤后4 h,通过动脉血气分析、三维计算机成像(3DCT)测定肺挫伤占双肺容积百分比评价肺挫伤后肺损伤程度,并行肺、心肌病理学检查确诊肺挫伤和排除心肌挫伤。 结果 损伤能量3.0 J组大鼠死亡率高达33%,2.4 J组死亡率11%;2.7 J组PaO2明显低于2.4 J组(P<0.01),肺挫伤容积百分比明显高于2.4 J组(P<0.01);各组PaO2与3DCT肺挫伤容积百分比均呈负相关(R2=0.762)。肺活检可见出血、肺不张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心肌活检未见明显肌纤维断裂等变化。结论 本研究方法可复制满意的单纯双肺挫伤模型,2.7 J可视为本模型的最大亚致死损伤能量。

2013 Vol. 29 (2): 180-184 [摘要] ( 1061 ) [HTML KB] [PDF 0KB] ( 47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