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3年 39卷 12期
刊出日期:2023-12-15

脊柱脊髓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技术与方法
共识与指南
创伤护理
目录
运动损伤
   
目录
1
中文目录
2023 Vol. 39 (12): 1-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51KB] ( 500 )
3
英文目录
2023 Vol. 39 (12): 3-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51KB] ( 547 )
共识与指南
1057 宋志明 郭军华 陈检明 钟京 窦燕 孟加榕 张国民 刘国栋 梁华平 陈和忠 许硕贵 张宇峰 王志农 钟代星 姜涛 薛志强 周飞虎 梁志欣 刘阳 吴旭 蔡开灿 等
肺爆震伤临床救治指南(2023版)
肺爆震伤已成为现代战创伤中主要伤类,具有外轻内重、病情发展迅速及早期病死率高等特点。其伤情复杂,多发伤和复合伤多,目前无有效的防护材料,少有精准的出血检测仪器和轻便的监测转运设备等,各临床医疗中心没有标准的救治规范,国内外缺乏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指南,从而导致肺爆震伤的病死率较高。因此,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和《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军内外胸外科和创伤外科等相关领域的专家,综合有效证据和临床一线救治经验,共同制订《肺爆震伤临床救治指南(2023版)》,就肺爆震伤的定义和特点、院前诊断和救治及院内救治等提出16条推荐意 见,为各级医院开展临床救治提供依据。
2023 Vol. 39 (12): 1057-106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19KB] ( 1434 )
脊柱脊髓损伤
1070 李帅 贺园 高延征 蒋电明 舒均 陈建 都金鹏 朱雷 黄云飞 昌震 闫亮 惠华 杨小彬 孔令擘 贺宝荣
不同时期颈椎减压手术治疗不完全性颈脊髓损伤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不同时期颈椎减压手术治疗不完全性颈脊髓损伤的疗效。 方法 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等6家医院收治的96例不完全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0例,女36例;年龄28~42岁[(35. 2±6. 7)岁]。损伤节段:C3 7 例,C4 15 例,C5 20 例,C6 23 例,C7 31 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B 级 59 例,C 级27 例,D 级10例。36例伤后24 h内行颈椎减压手术(早期组),33例伤后24~72 h行颈椎减压手术(晚期组),27例伤后4~14 d内行颈椎减压手术(延迟组)。比较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3 d Cobb角、椎间隙高度、椎管占位;术前,术后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ASIA运动评分、ASIA轻触觉评分、ASIA针刺觉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1个月[(16. 4±4. 2)个月]。三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早期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分别为(312. 5±5. 2)ml、(165. 3±45. 8)ml,多于晚期组的(253. 5±40. 0)ml、(120. 4±60. 6)ml 和延迟组的(267. 3±36. 8)ml、(130. 4±38. 6)ml(P 均<0. 01);晚期组和延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早期组住院时间为(5. 2±1. 6)d,短于晚期组的(7. 6±2. 3)d和延迟组的(8. 0±1. 3)d(P均<0. 05);晚期组和延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三组术前及术后3 d Cobb角、椎间隙高度、椎管占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三组术前ASIA分级,ASIA运动评分、轻触觉评分、针刺觉评分,VAS、JOA评分、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早期组术后 3 个月、1 年及末次随访时 ASIA 分级优于晚期组和延迟组(P<0. 05或0. 01),晚期组和延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早期组术后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ASIA运动评分分别为(56. 4±4. 5)分、(76. 3±3. 6)分、(85. 4±6. 5)分,高于晚期组的(52. 3±2. 4)分、(60. 3±8. 6)分、(72. 3±2. 4)分和延迟组的(51. 9±2. 3)分、(62. 8±4. 6)分、(71. 9±1. 3)分;轻触觉评分分别为(70. 2±2. 9)分、(72. 6±4. 3)分、(78. 3±2. 3)分,高于晚期组的(66. 2±3. 7)分、(68. 3±1. 6)分、(73. 3±1. 6)分和延迟组的(65. 2±2. 1)分、(67. 8±1. 9)分、(72. 3±2. 5)分;针刺觉评分分别为(71. 9±3. 1)分、(80. 1±3. 8)分、(89. 1±7. 6)分,高于晚期组的(67. 4±2. 7)分、(72. 6±3. 7)分、(77. 9±1. 8)分和延迟组的(68. 3±2. 2)分、(72. 6±3. 1)分、(77. 2±1. 9)分(P 均<0. 05)。早期组术后 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VAS分别为(4. 3±0. 6)分、(2. 4±0. 3)分、(1. 6±0. 2)分,低于晚期组的(5. 1±1. 3)分、(4. 1±0. 6)分、(3. 0±0. 6)分和延迟组的(5. 0±1. 7)分、(4. 0±0. 8)分、(3. 1±0. 2)分;JOA 评分分别为(12. 8±1. 6)分、(14. 4±2. 6)分、(17. 9±3. 3)分,高于晚期组的(11. 9±1. 9)分、(13. 3±1. 6)分、(8. 9±1. 3)分和延迟组的(11. 6±1. 8)分、(13. 2±1. 4)分、(9. 3±2. 1)分;NDI 分别为 12. 1±3. 3、10. 1±2. 1、7. 3±1. 4,低于晚期组的14. 4±3. 1、12. 3±1. 6、8. 9±1. 3和延迟组的14. 1±2. 3、12. 9±1. 9、9. 5±2. 1(P均<0. 05)。术后3个月、1 年及末次随访时晚期组和延迟组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早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 0%(9/36),晚期组为 27. 3%(9/33),延迟组为 37. 0%(10/27)(P 均>0. 05)。 结论 与伤后 24~72 h和4~14 d内相比,伤后24 h内行颈椎减压手术治疗不完全性颈脊髓损伤,可缩短住院时间、改善脊髓神经功能、减轻疼痛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2023 Vol. 39 (12): 1070-107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05KB] ( 762 )
1079 赵松川 闫亮 惠华 刘忠凯 昌震 李亮 郝定均 贺宝荣
O形臂导航系统辅助上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失稳
目的 探讨O形臂导航系统辅助上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失稳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 2021年 1月至 2022年 6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61例寰枢椎失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27例;年龄20~77岁[(50. 2±13. 1)岁]。38例采用徒手置钉(徒手组),23例采用O形臂导航系统辅助置钉(导航组)。徒手组按照手术医师的经验(是否具有 20年及以上脊柱外科手术经验,并独立完成寰枢椎手术 100例以上)分为经验丰富组(20例)和经验不丰富组(18例)。记录各组置钉时间、手术时间。术后7 d复查颈椎CT,根据Neo分级标准评价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满意率和皮质穿破率。术前、术后7 d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颈椎神经功能。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9~25 个月[(16. 3±4. 2)个月]。导航组置钉时间和手术时间与徒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导航组置钉时间为(41. 0±7. 8)min,较徒手组中经验丰富组的(23. 6±6. 8)min长(P<0. 01),较经验不丰富组的(50. 1±10. 1)min短(P<0. 05)。导航组手术时间为(101. 9±9. 9)min,较徒手组中经验丰富组的(67. 6. ±8. 3)min长(P<0. 01),较经验不丰富组的(126. 1±16. 4)min短(P<0. 01)。导航组置钉满意率和置钉皮质穿破率分别为 98. 9%、4. 3%,优于徒手组的 94. 1%、17. 8%,且优于徒手组中经验丰富组的 96. 2%、13. 8% 和经验不丰富组的 91. 7%、22. 2%(P<0. 05 或 0. 01)。导航组和徒手组术前、术后7 d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和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与徒手组中经验丰富组和经验不丰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导航组和徒手组术中均未见脊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 O形臂导航系统辅助上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失稳在置钉时间、手术时间、术后神经功能等方面与徒手置钉无明显差异,但具有更高的置钉准确率。O 形臂导航系辅助置钉与经验丰富医师徒手置钉比较,具有更高的置钉准确率,但置钉时间和手术时间更长;与经验不丰富医师徒手置钉比较,不仅具有更高的置钉准确率,同时有更短的置钉时间和手术时间,增加手术安全性。
2023 Vol. 39 (12): 1079-108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68KB] ( 366 )
运动损伤
1086 方晶华 汪斯衡 朱苏南 祝磊波 余新宁 宋红云 戴雪松
全缝线锚钉与带线锚钉治疗肩袖撕裂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比较全缝线锚钉与带线锚钉修复肩袖撕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分析 2019年 7月至 2021年 9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 50例肩袖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分配表将肩袖撕裂患者分为两组:25例采用带线锚钉单排缝合肩袖(对照组),25例采用全缝线锚钉单排缝合肩袖(试验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度。术后 6个月,根据 Sugaya分级标准评定两组肩袖再撕裂率情况。观察两组术中锚钉断裂、松动情况;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感染或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 3、6 个月锚钉位置变化和置入点骨反应情况。 结果 共纳入肩袖撕裂患者50例,其中男17例,女33例;年龄40~73岁[(59. 1±10. 3)岁]。患者均获随访 6~9个月[(6. 7±1. 0)个月]。术前两组 VAS、UCLA肩关节评分、ASES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照组VAS分别为2. 0(2. 0,4. 0)分、2. 0(0. 0,2. 0)分,试验组分别为 2. 0(2. 0,2. 0)分、2. 0(0. 0,2. 0)分(P 均>0. 05)。术后 3 个月对照组UCLA 肩关节评分、ASES 评分及末次随访时 ASES 评分分别为(25. 1±4. 5)分、78. 8(71. 6,85. 8)分、85. 8(85. 8,93. 0)分,试验组分别为(26. 8±4. 7)分、85. 8(82. 3,85. 8)分、92. 8(85. 8,100. 0)分(P 均>0. 05)。末次随访时对照组 UCLA 肩关节评分为(29. 2±3. 9)分,低于试验组的(31. 6±2. 4)分(P<0. 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两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UCLA肩关节评分、ASES评分分别较术前显著改善(P均<0. 05),且末次随访时较术后 3个月进一步改善(P 均<0. 05)。术后 6个月对照组肩袖再撕裂率为 16. 7%(4/24),试验组为 4. 3%(1/23)(P>0. 05)。术中无锚钉松动、断裂等。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或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3、6个月两组均未出现锚钉置入点骨反应为Ⅱ~Ⅲ级患者,其中术后3个月对照组锚钉置入点骨反应程度为 0级的患者占 4. 2%(1/24),低于试验组的 30. 4%(7/23)(P<0. 05)。 结论 全缝线锚钉和带线锚钉均能有效修补肩袖,其中全缝线锚钉可获得更好的肩关节功能,早期锚钉置入点骨反应更小。
2023 Vol. 39 (12): 1086-109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82KB] ( 565 )
1094 胡波 沈洋 曹守宇 耿宝峰 林枫 郭新年 覃健
基于机器学习模型评估关节摩擦音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基于机器学习模型评估关节摩擦音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0年8月至2022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收治的17例半月板损伤(半月板损伤组)和招募的 75例无膝关节疾病健康受试者(健康组)的临床资料。在相对安静(峰值不超过40 dB)的环境下采集受试者膝关节摩擦音,将屈-伸-屈运动方式下所得关节摩擦音分割后得到的音频按 4∶1的比例进行随机分层抽样,得到训练集(半月板损伤组 125段,健康组 187段)和测试集(半月板损伤组 33段,健康组 47段);将坐-站-坐运动方式下所得关节摩擦音分割后得到的音频按 4∶1 的比例进行随机分层抽样,得到训练集(半月板损伤组 81 段,健康组 164 段)和测试集(半月板损伤组 20段,健康组 40段)。建立线性核支持向量机、径向基函数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极端随机树 4种机器学习模型。分别对训练集数据进行模型的学习训练,通过测试集数据对模型性能进行验证。记录受试者单次采集所需时间和数据分析判读所需时间。分别在试验前及试验后1 d采用Lysholm评分评估受试者膝关节功能。根据测试集结果比较两种运动方式下关节摩擦音诊断半月板损伤的准确率得出更优运动方式。基于更优运动方式下4种模型下所得关节摩擦音诊断半月板损伤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F1分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模型的有效性,找出适合本研究数据框架的最佳机器学习模型。观察更优运动方式的最佳机器学习模型下关节摩擦音对半月板损伤的诊断准确率、误诊率及漏诊率。 结果 单次关节摩擦音采集所需时间为 5~10 min[(7. 1±1. 3)min],数据分析判读所需时间约为1 min。试验前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半月板损伤组分别为(75. 6±4. 0)分和(77. 7±3. 7)分(P>0. 05),健康组分别为(99. 6±0. 9)分和(99. 5±1. 0)分(P>0. 05)。在线性核支持向量机的模型下,屈-伸-屈和坐-站-坐运动方式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 0. 775和0. 817,径向基函数支持向量机模型下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0. 813和0. 900,随机森林模型下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0. 800和0. 867,极端随机树模型下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0. 800和0. 900,坐-站-坐的诊断准确率均高于屈-伸-屈。在坐-站-坐运动方式下,极端随机树模型的诊断准确率为 0. 900、灵敏度为0. 900、特异度为0. 950、F1分数为0. 900、AUC为0. 942,均高于其余3种模型,极端随机树表现出更好的机器学习效能。在坐-站-坐运动方式下的极端随机树模型中,60 段测试集音频(半月板损伤组20 段,健康组 40 段)诊断为半月板损伤组 22 段(真阳性 18 段,假阳性 4 段),健康组 38 段(真阴性36 段,假阴性 2 段)。关节摩擦音诊断半月板损伤的准确率为 0. 900,误诊率为 0. 100,漏诊率为0. 100。 结论 关节摩擦音诊断半月板损伤可缩短诊断时间,增强检查过程的安全性,其基于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的诊断模式更加快速、稳定,可以作为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诊断标志物。
2023 Vol. 39 (12): 1094-110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72KB] ( 451 )
创伤护理
1101 苏豫囡 李方方 赵红玉 张新艳 高延征
全程无缝链接护理与常规护理在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颈椎骨折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全程无缝链接护理与常规护理在强直性脊柱炎(AS)后凸畸形合并颈椎骨折围术期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AS后凸畸形合并颈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27例;年龄27~73岁[(49. 8±14. 6)岁]。骨折部位:椎体骨折 43 例,椎间隙骨折 21 例。患者均行复位固定术或矫形固定术。2017年4月至2019年8月入院的32例采用常规护理(常规护理组),2019年9月至2022年12月入院的32例采用全程无缝链接护理(无缝链接护理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2 h、24 h、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9. 8±3. 2)个月]。两组术前 VAS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无缝链接护理组术后 12 h、24 h、1 个月、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 VAS 分别为(3. 9±1. 9)分、(4. 2±0. 7)分、(2. 7±0. 9)分、(2. 6±0. 6)分、(1. 7±0. 8)分,低于常规护理组的(5. 7±1. 2)分、(5. 8±1. 1)分、(3. 6±1. 2)分、(3. 2±1. 1)分、(2. 4±1. 0)分(P<0. 05或 0. 01)。无缝链接护理组术后 12 h、24 h、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 VAS低于术前(P均<0. 05),术后 1、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 VAS 低于术后 12、24 h,且末次随访时 VAS 低于术后 1、3 个月(P 均<0. 05)。常规护理组术后 12、24 h 与术前 VAS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低于术前和术后12、24 h,且末次随访时VAS低于术后1、3个月(P均<0. 05)。两组术后24 h与术后12 h VAS比较、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两组术前ASI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无缝链接护理组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较常规护理组显著改善(P<0. 05)。两组术前SF‑36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末次随访时无缝链接护理组SF‑36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评分分别为(47. 4±6. 2)分、(99. 5±1. 2)分,高于常规护理组的(42. 2±7. 3)分、(98. 1±1. 6)分(P均<0. 05)。末次随访时,无缝链接护理组末次随访时SF‑36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术前(P均<0. 01);常规护理组SF‑36评分高于术前(P<0. 01),患者满意度评分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无缝链接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6. 3%(2/32),低于常规护理组的 25. 0%(8/32)(P<0. 05)。 结论 对于 AS 后凸畸形合并颈椎骨折患者,全程无缝链接护理较常规护理可更好地缓解术后疼痛、改善脊髓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023 Vol. 39 (12): 1101-110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87KB] ( 482 )
技术与方法
1109 楼超 陆志剀 林剑 潘孝云
关节镜下可调节扩张器治疗肩关节后脱位伴关节盂骨缺损
肩关节后脱位伴关节盂骨缺损是导致肩关节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旦发生很可能会增加再次脱位的风险,导致肩部变得更加不稳定和慢性疼痛,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脱位后关节盂骨缺损往往需行较大的外科手术治疗,传统的软组织修复对于伴大关节盂骨缺损的患者治疗效果不佳,故通常需行骨重建。而将骨移植物顺利有效地输送至肩关节盂是临床医师面临的挑战。因此,笔者设计关节镜可调扩张器作为一种新型手术工具,可以在不造成损伤的同时方便地将骨移植物送入关节腔,利用关节镜进行骨移植和固定来治疗肩关节后脱位伴关节盂骨缺损。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4例肩关节后脱位伴关节盂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关节镜下可调节扩张器修复该类损伤的效果。
2023 Vol. 39 (12): 1109-111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50KB] ( 395 )
1114 杨健 赵猛 尚锋 周小锐 王希 赵星 肖彭剑 徐圣康
临时血管通血在肢体大血管损伤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肢体大血管损伤常造成患者严重的肢体伤害,如救治不及时,将导致肢体坏死,最终造成肢体遗留严重的功能障碍。因此,肢体的存活及后期的功能恢复与肢体的缺血时间密切相关。目前,常规手术需先清创及骨折临时固定,最后吻合血管,存在缺血再灌注损伤、骨折不稳定导致的二次损伤等诸多缺陷。临时血管通血术(TIVS)可在最短的时间恢复肢体远端血流灌注,减少肢体远端缺血时间,可为清创、骨折固定等其他环节争取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目前,此方法用于修复肢体大血管损伤的报道极少。为此,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15例肢体大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 TIVS 在肢体大血管损伤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2023 Vol. 39 (12): 1114-111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78KB] ( 689 )
基础研究
1118 丁轶群 毛腾飞 李喜功 杨晓慧 张钦
大鼠脊髓损伤后线粒体自噬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目的 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线粒体自噬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方法 将96只健康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48只)和脊髓损伤组(48只),每组分为 1、3、7、14、21、28 d共 6个时间点,各时间点 8只。假手术组将 T8~9棘突及椎板切除但不损伤脊髓,脊髓损伤组采用Allen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采用BBB评分评估两组伤后各时间点运动功能;HE染色观察两组伤后各时间点脊髓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荧光观察两组伤后各时间点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蛋白1(VDAC1)分别与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E3泛素连接酶(Parkin)、多泛素结合蛋白(p62)共定位阳性细胞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各时间点线粒体LC3Ⅱ/LC3Ⅰ、细胞质Parkin、线粒体Parkin、细胞质 p62、线粒体 p62、细胞质细胞凋亡蛋白(Bax)、线粒体 Bax、细胞质细胞色素 C(Cyt C)、线粒体Cyt C的表达情况。 结果 (1)假手术组伤后各时间点BBB评分均为(21. 00±0. 00)分,脊髓损伤组伤后1、3、7、14、21、28 d BBB评分分别为(0. 94±0. 50)分、(1. 69±0. 70)分、(4. 13±0. 99)分、(11. 81±1. 03)分、(15. 06±1. 12)分、(18. 38±0. 83)分(P<0. 01)。(2)与假手术组比较,脊髓损伤组伤后1、3 d 脊髓组织结构明显破坏,可见大量出血灶,炎性细胞浸润,神经元肿胀,空洞形成;伤后 7、14 d出血灶较前明显减少,神经元胞体肿胀,炎性细胞浸润,存在大量空洞;伤后21、28 d可见大量细胞参与修复,细胞排列紊乱。(3)与假手术组比较,脊髓损伤组伤后 1、3 d VDAC1 分别与 LC3Ⅱ、Parkin、p62共定位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此后共定位阳性细胞数逐渐减少。(4)假手术组和脊髓损伤组伤后1、3、7、14、21、28 d 线粒体 LC3Ⅱ/LC3Ⅰ表达量分别为 0. 56±0. 05 和 1. 00±0. 05、1. 19±0. 11、0. 86±0. 05、0. 80±0. 08、0. 66±0. 13、0. 51±0. 11,细胞质Parkin表达量分别为0. 80±0. 13和0. 47±0. 08、0. 29±0. 06、0. 57±0. 07、0. 70±0. 05、0. 97±0. 09、0. 88±0. 12,线粒体Parkin表达量分别为0. 67±0. 09和1. 07±0. 18、1. 27±0. 15、0. 82±0. 12、0. 59±0. 09、0. 53±0. 13、0. 57±0. 14,细胞质 p62 表达量分别为 1. 25±0. 08 和 1. 04±0. 04、0. 94±0. 05、1. 09±0. 05、1. 19±0. 06、1. 20±0. 04、1. 27±0. 05,线粒体 p62 表达量分别为0. 61±0. 06和0. 88±0. 07、1. 09±0. 09、0. 98±0. 07、0. 70±0. 08、0. 68±0. 08、0. 60±0. 09,细胞质Bax表达量分别为 0. 92±0. 08 和 0. 67±0. 07、0. 36±0. 08、0. 48±0. 08、0. 69±0. 06、0. 88±0. 11、0. 94±0. 08,线粒体 Bax 表达量分别为 0. 57±0. 04 和 0. 74±0. 04、0. 91±0. 05、0. 76±0. 05、0. 63±0. 08、0. 61±0. 05、0. 57±0. 05,细胞质 Cyt C 表达量分别为 0. 28±0. 05和 0. 81±0. 07、1. 12±0. 08、0. 64±0. 07、0. 67±0. 13、0. 60±0. 11、0. 37±0. 06,线粒体 Cyt C 表达量分别为 1. 02±0. 07和 0. 91±0. 14、0. 37±0. 07、0. 73±0. 06、0. 91±0. 11、0. 95±0. 13、1. 10±0. 15。与假手术组比较,脊髓损伤组线粒体 LC3Ⅱ/LC3Ⅰ在伤后 3 d表达最高,细胞质 Parkin 在伤后 3 d表达最低,线粒体 Parkin 在伤后 3 d表达最高,细胞质 p62在伤后3 d 表达最低,线粒体 p62 在伤后 3 d 表达最高,细胞质 Bax 在伤后 3 d 表达最低,线粒体 Bax 在伤后3 d 表达最高,细胞质 Cyt C 在伤后 3 d 表达最高,线粒体 Cyt C 在伤后 3 d 表达最低。 结论 大鼠脊髓损伤后线粒体自噬及凋亡均增强,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细胞质 Parkin、p62 转移至受损线粒体以增强线粒体自噬,而 Bax 从细胞质转移至受损线粒体内,促使线粒体中大量释放 Cyt C 以增强细胞凋亡。
2023 Vol. 39 (12): 1118-112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306KB] ( 502 )
1130 陈哲远 韩晓 曹滨验 游平飞 胡安 刘颖 金红旭
胸部爆震伤后氧化应激反应对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胸部爆震伤后氧化应激反应对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60只C57BL/6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15只)和胸部爆震伤组(45只),胸部爆震伤组又分为伤后1、3、7 d进行后续实验。采用自主研发的爆震伤装置制备胸部爆震伤小鼠模型。采用Toklu评分评价行为学改变;Morris水迷宫试验评价空间记忆能力变化;HE染色观察额叶皮层和海马区病理学变化情况;组织活性氧(ROS)检测试剂盒检测额叶皮层和海马区 ROS 表达情况;Western blot 法评估额叶皮层和海马区氧化应激丙二醛(MDA)和环氧化酶 2(COX2)变化情况。 结果 胸部爆震伤组伤后1 d Toklu 评分为(6. 7±2. 1)分,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的(2. 0±0. 0)分、胸部爆震伤组伤后 3 d 的(2. 7± 1. 2)分和伤后7 d的(2. 0±0. 0)分(P均<0. 01);胸部爆震伤组伤后3、7 d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Morris 水迷宫试验结果表明,胸部爆震伤组伤后 1、3 d 的潜伏期分别为60. 1(60. 1,60. 1)s、60. 1(56. 3,60. 1)s,显著长于空白对照组的 10. 1(3. 9,18. 3)s(P 均<0. 01);胸部爆震伤组伤后 7 d的潜伏期为 60. 1(30. 5,60. 1)s,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胸部爆震伤组伤后 1、3、7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空白对照组额叶皮层和海马区锥体细胞形态规则,细胞核呈深染并清晰可见,细胞质均匀。胸部爆震伤组伤后各时间点额叶皮层出现不同程度的锥体细胞坏死,海马区细胞质强烈嗜酸细胞增多。胸部爆震伤组伤后 3 d额叶皮层 ROS水平为(10. 43±0. 36)RFU/mg,伤后 7 d 为(2. 91±0. 35)RFU/mg,较空白对照组的(0. 70±0. 01)RFU/mg 显著升高(P<0. 05 或 0. 01);胸部爆震伤组伤后 3 d 额叶皮层 ROS 水平显著高于伤后 1 d 的(2. 13±0. 65)RFU/mg和伤后7 d(P均<0. 01),伤后7 d的额叶皮层ROS水平与伤后1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胸部爆震伤组伤后3 d海马区ROS水平为(5. 39±0. 79)RFU/mg,伤后7 d为(5. 65±1. 17)RFU/mg,较空白对照组的(0. 73±0. 06)RFU/mg 和胸部爆震伤组伤后 1 d 的(2. 33±0. 02)RFU/mg 显著升高(P 均<0. 01);胸部爆震伤组伤后3 d的海马区ROS水平与伤后7 d比较、空白对照组海马区ROS水平与胸部爆震伤组伤后 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额叶皮层与海马区之间 ROS 表达水平比较,胸部爆震伤组伤后 3、7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 01),空白对照组与胸部爆震伤组伤后 1 d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胸部爆震伤组伤后1、3、7 d额叶皮层MDA水平分别为0. 73±0. 04、0. 83±0. 04、0. 99±0. 06,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的0. 56±0. 04(P<0. 05或0. 01);胸部爆震伤组伤后 7 d 额叶皮层 MDA 水平与伤后 1、3 d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或0. 01),伤后 3 d与伤后 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胸部爆震伤组伤后 1、3、7 d额叶皮层COX2 水平分别为 2. 93±0. 02、4. 82±0. 15、4. 76±0. 06,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的 1. 93±0. 06(P 均<0. 01);胸部爆震伤组伤后3、7 d额叶皮层COX2水平与伤后1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1),伤后7 d与伤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胸部爆震伤组伤后1、3、7 d海马区MDA水平分别为0. 92±0. 11、0. 83±0. 03、0. 68±0. 03,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的0. 49±0. 03(P均<0. 01);胸部爆震伤组伤后7 d海马区MDA水平与1 d和3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或0. 01),伤后3 d与伤后1 d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胸部爆震伤组伤后 1、3、7 d 海马区 COX2 水平分别为 0. 88±0. 06、0. 87±0. 06、0. 80±0. 06,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的 0. 37±0. 04(P 均<0. 01);胸部爆震伤组伤后1、3、7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额叶皮层与海马区之间的MDA 表达水平比较,胸部爆震伤组伤后1、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1),空白对照组与胸部爆震伤组伤后1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额叶皮层与海马区之间的 COX2 表达水平比较,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 01)。 结论 胸部爆震伤后小鼠短时期内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反应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认知相关的额叶皮层损伤重于海马区。
2023 Vol. 39 (12): 1130-113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21KB] ( 407 )
综述
1139 李奕扬 马信龙 马剑雄 王岩 董本超 杨培川 李岩 孙磊 孙亚迪 周丽芸 申佳慧
骨折复位机器人导航算法在股骨骨折复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股骨骨折是临床中常见的骨折类型,复位不良可能导致畸形愈合和功能障碍。传统手法复位和髓内钉固定是目前主流的治疗手段,但存在X线辐射暴露、骨折复位不良等问题。而骨折复位机器人对于提高股骨骨折治疗手术的安全性、避免重复操作和对位不良、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具有积极意义,其中导航算法是实现股骨复位的关键。了解各类导航算法在股骨复位应用中表现出的优缺点,对于充分发挥骨折复位机器人在股骨复位中的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从影像配准算法、复位目标建立算法、机械误差补偿算法和路径规划算法四个方面,就现有机器人导航算法在股骨骨折复位中应用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为骨折复位机器人导航算法的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2023 Vol. 39 (12): 1139-114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75KB] ( 607 )
1147 孙亚迪 王岩 周丽芸 李奕扬 董本超 杨培川 申佳慧 马剑雄 马信龙
不同类型三周期极小曲面对骨支架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骨缺损通常伴骨髓炎、软组织挫伤等,治疗过程漫长且愈合速度缓慢,严重危害人体骨组织结构的完整性。目前,骨缺损的治疗主要采用自体或异体骨移植,但自体骨移植存在手术时间长、疼痛加重、感染并发症等问题,而免疫排斥反应也限制同种异体骨移植的效果。骨支架已成为有潜力的骨移植替代品,但存在骨支架边缘尖锐与人体组织的相容性不佳等问题。三周期极小曲面(TPMS)是平均曲率为零的结构,相较于其他结构,TPMS结构具有较低水平应力集中、能以数学公式精确表达等特点,在骨支架中的应用备受瞩目,但不同类型 TPMS对骨支架性能的影响目前尚缺乏全面认识。为此,笔者就不同类型TPMS对骨支架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骨支架的构建提供参考。
2023 Vol. 39 (12): 1147-115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19KB] ( 614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