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2年 38卷 4期
刊出日期:2022-04-15
专家论坛
颅脑损伤
脊柱脊髓损伤
综述
院士论坛
技术与方法
创伤中心建设
多发伤
运动损伤
院士论坛
289
蒋建新
成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以“伤”为主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的启示
紧急医学救援是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和社会安全保障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既是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直接体现,也是衡量政府应急管理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指标。突发事件造成的伤害主要是“伤”和“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发生,使我国以“病”为主要特征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为高水平建立以“伤”为特征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笔者回顾我国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发展历程,系统总结COVID‑19疫情防控经验,就如何高水平建设以“伤”为主要特征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进行分析,为建强新时代我国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复兴宏伟蓝图发挥积极作用。
2022 Vol. 38 (4): 289-29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237KB] (
474
)
专家论坛
293
陈晓 苏佳灿
骨缺损治疗新技术:骨类器官
骨缺损修复一直是再生医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难题。近年来骨组织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提升了骨缺损修复水平,但是骨再生研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病理条件下骨再生困难、再生调控机制不清等,导致骨组织工程技术发展遇到瓶颈,制约了对骨再生修复的深入研究。骨类器官是一个全新概念,是一类特殊复杂的硬组织,可根据生物学基础理论,借助组织工程3D培养技术在体外构建,模拟体内骨组织的复杂生物学功能。骨类器官有助于阐明骨再生调控机制、筛选组织工程材料、促进骨再生修复,在骨再生研究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就骨类器官的特点、构建策略及价值进行初步探讨,为骨缺损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2 Vol. 38 (4): 293-29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86KB] (
1248
)
297
许正伟 郝定均 贺宝荣
《症状性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治疗临床指南》要点解读
症状性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SCOVF)病变复杂,治疗方法多样,但是缺乏统一的选择标准。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学组组织专家制订并发布了《症状性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治疗临床指南》,由于篇幅限制,指南并未对相关推荐意见进行深入阐述和分析。为此,笔者对SCOVF的诊断、手术方式选择和内固定方式选择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同行更好地掌握指南的内涵并正确应用于临床。
2022 Vol. 38 (4): 297-30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43KB] (
653
)
脊柱脊髓损伤
301
王彪 詹乙 孔令擘 闫亮 何思敏 郝定均 贺宝荣
新型骨水泥桥接螺钉系统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伴椎体内真空裂隙的症状性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新型骨水泥桥接螺钉系统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椎体内真空裂隙(IVC)的症状性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SCOVF)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27例伴IVC的SCOV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21例;年龄69~88岁[(75. 2±4. 9)岁]。均采用新型骨水泥桥接螺钉系统联合PVP治疗。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有无骨水泥渗漏或移位等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椎体指数(VBI)、椎体角(VBA)、双节段Cobb角(BCA)、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及Odom标准评估疼痛缓解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36~48个月[(40. 2±3. 7)个月]。手术时间为30~70 min[(49. 6±10. 8)min],骨水泥注入量为3~6 ml[(34. 7±0. 9)ml]。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4例(15 %),其中3例为椎体侧方渗漏,1例为病椎上位椎间盘渗漏。术后至末次随访期间均未出现骨水泥移位。患者术前VBI、VBA、BCA、VAS 和ODI 分别为(43. 1±5. 9)%、(21. 0±2. 6)°、(45. 0±6. 3)°、7. 6(7. 0,8. 0)分和(79. 9±7. 6)%;术后1 d分别为(78. 7±2. 6)%、(12. 7±2. 1)°、(26. 1±4. 7)°、3. 2(3. 0,4. 0)分和(50. 0±9. 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8. 0±2. 3)%、(13. 2±2. 4)°、(27. 1±4. 9)°、2. 0(2. 0,2. 0)分和(22. 9±5. 1)%。与术前比较,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VBI、VBA、BCA、VAS和O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 05)。与术后1 d比较,末次随访时VAS、O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前SF⁃36评分在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肌体疼痛、活力和社会功能方面分别为45. 2(40. 0,50. 0)分、28. 7(25. 0,50. 0)分、15. 9(10. 0,22. 0)分、48. 3(40. 0,60. 0)分和29. 2(25. 0,37. 5)分,与末次随访时的78. 0(75. 0,85. 0)分、75. 0(75. 0,75. 0)分、68. 1(64. 0,74. 0)分、62. 0(55. 0,70. 0)分和34. 7(25. 0,37. 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 05)。在总体健康状况、情绪功能和心理健康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根据Odom标准,优异19例,良好7例,满意1例,差0例,优良率为96%。
结论
新型骨水泥桥接螺钉系统联合PVP治疗伴IVC的SCOVF患者术后无骨水泥移位发生,固定复位效果满意,疼痛缓解明显,功能恢复良好。
2022 Vol. 38 (4): 301-30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73KB] (
421
)
307
毕航川 段浩 王均 董俊杰 李云轩 舒钧 王志华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及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17例OVCF行椎体强化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9例,女138例;年龄58~88岁[(73. 1±6. 9)岁]。根据是否出现骨水泥血管渗漏分为血管渗漏组(39例)和无血管渗漏组(178例)。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受伤至手术时间、伤椎解剖位置、压缩程度、后壁完整性、椎内裂隙征、椎基静脉孔、手术入路、手术方式,以及骨水泥注入时期、注入速度、注射量、注射区域。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指标与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的相关性,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伤至手术时间、压缩程度、后壁完整性、椎内裂隙征、椎基静脉孔、手术方式,以及骨水泥注入时期、注入速度、注射量、注射区域与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相关(P<0. 05);性别、年龄、骨密度、伤椎解剖位置、手术入路与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不相关(P>0. 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椎内裂隙征(OR=7. 00,95%CI 1. 57~31. 30,P<0. 05)、椎基静脉孔(OR=7. 52,95%CI 1. 94~29. 16,P<0. 01)、PVP(OR=10. 98,95%CI 2. 51~47. 94,P<0. 01)、骨水泥稀薄期注入(OR=5. 91,95%CI 1. 45~24. 15,P<0. 05)、骨水泥注射量大(OR=3. 60,95%CI 1. 70~7. 65,P<0. 01)、骨水泥边缘区注射(OR=24. 80,95%CI 5. 28~116. 37,P<0. 01)与OVCF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显著相关。
结论
椎内裂隙征、椎基静脉孔、PVP,以及骨水泥稀薄期注入、注射量大、边缘区注射是OVCF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2 Vol. 38 (4): 307-31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54KB] (
472
)
运动损伤
314
薛志兴 虞攀峰 张树 迟成 周建伟
富血小板血浆治疗部分肩袖损伤的疗效及可能机制
目的
比较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及常规治疗部分肩袖损伤患者的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100例部分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非手术治疗,同时观察组接受肩峰下PRP注射治疗,对照组接受肩峰下激素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6 个月肩关节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CMS)和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的MRI图像。
结果
患者男55例,女45例;年龄40~75岁[(55. 9±9. 1)岁]。患者均获随访6. 0~8. 2 个月[(6. 2±2. 9)个月]。治疗前两组VAS、CMS、IL⁃6、IL⁃1β、TNF⁃α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治疗后3,6 个月观察组VAS 分别为(3. 5±0. 9)分、(1. 4±0. 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 1±0. 9)分、(1. 8±0. 5)分(P 均<0. 01)。治疗后3,6 个月观察组CMS分别为(59. 5±9. 4)分、(86. 5±7. 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 5±8. 6)分、(78. 5±8. 4)分(P 均<0. 01)。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血清IL⁃6、IL⁃1β、TNF⁃α水平分别为(0. 69±0. 21)μg/L、(2. 06±0. 55)μg/L、(2. 12±0. 49)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 92±0. 26)μg/L、(2. 67±0. 48)μg/L、(2. 87±0. 51)μg/L(P 均<0. 01);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血清IL⁃6、IL⁃1β、TNF⁃α水平分别为(0. 37±0. 11)μg/L、(1. 14±0. 23)μg/L、(1. 27±0. 25)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 45±0. 09)μg/L、(1. 36±0. 27)μg/L、(1. 88±0. 26)μg/L(P 均<0. 01)。组内比较显示,治疗后3,6个月两组VAS、CMS及血清炎症因子(IL⁃6、IL⁃1β、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均<0. 05),且治疗后6个月各指标与治疗后3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 05)。观察组治疗后6 个月MRI 显示冈上肌腱下表面高信号消失,肌腱内部水平高信号减弱。
结论
PRP注射治疗部分肩袖损伤能够有效减轻患者肩关节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炎症反应有关。
2022 Vol. 38 (4): 314-31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29KB] (
559
)
320
张浩 庄新晨 盛世豪 张涛 崔进 周启荣 潘思华 陈晓 苏佳灿
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
2022 Vol. 38 (4): 320-32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77KB] (
535
)
327
许岩 贺磊 段德宇 刘国辉 王俊文 肖飞 欧阳柳
关节镜下髓心减压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距骨骨髓水肿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髓心减压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距骨骨髓水肿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7例距骨骨髓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15~56岁[(45. 7±4. 3)岁]。均采用关节镜下髓心减压术联合PRP治疗。记录手术时间,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6,12个月使用MRI测量的距骨骨髓水肿最大面积,踝关节活动度(ROM)。术前、术后6,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疼痛情况及踝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41个月[(16. 7±2. 1)个月]。手术时间为45. 2~68. 5 min[(53. 4±12. 4)min]。伤口均Ⅰ期愈合。骨髓水肿最大面积由术前(28. 2±6. 9)mm2 减小至术后6,12个月的(16. 3±5. 7)mm2、(7. 1±1. 7)mm2(P 均<0. 01);踝关节ROM由术前(52. 2±8. 9)°增加至术后6,12个月的(72. 3±3. 1)°、(83. 1±2. 8)°(P 均<0.01);VAS由术前(8. 2±0. 6)分减少至术后6,12个月的(6. 5±0. 4)分、(3. 1±0. 8)分(P 均<0. 01);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32. 4±4. 8)分增加至术后6,12个月的(54. 4±6. 5)分、(88. 7±4. 3)分(P 均<0. 01)。与术后6 个月比较,术后12 个月骨髓水肿最大面积、踝关节ROM、VAS及AOFAS踝-后足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 01)。1例患者术后出现局部皮肤麻木,行营养神经治疗后好转。
结论
关节镜下髓心减压术联合PRP治疗距骨骨髓水肿能有效减少骨髓水肿范围、提升踝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改善踝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较少,具有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2022 Vol. 38 (4): 327-33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21KB] (
561
)
332
李明 刘玉强 高士基 郭旗 刘宁
新型自体半腱肌带状移植物重建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早期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新型自体半腱肌带状移植物重建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断裂的早期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65例膝关节A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13例;年龄16~50岁[(30. 5±8. 4)岁]。根据重建方式和移植物选择,将患者分为带状重建组(31例)和圆束重建组(34例)。手术重建方法均为解剖重建,其中带状重建组采用新型自体半腱肌带状移植物解剖重建ACL,圆束重建组采用传统圆束状移植物解剖重建ACL。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即时ACL移植物与原始ACL形态差异、术前及术后3个月Lysholm 评分、术后即时及术后3 个月Lachman 试验和轴移试验、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3~15个月[(6. 0±3. 1)个月]。带状重建组手术时间为(61. 6±6. 7)min,圆束重建组为(48. 0±6. 3)min(P<0. 01)。关节镜观察可见原始ACL在关节内为带状,带状重建组重建移植物主体也是带状,而传统圆束状移植物主体为束状。关节镜下发现带状移植物重建组术后移植物相比圆束重建组更好模拟了原始ACL的带状结构,在屈膝时模仿ACL发生自然扭曲。带状重建组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为(82. 8±5. 2)分,较术前的(47. 5±8. 7)分显著提高(P<0. 01)。圆束重建组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为(79. 9±7. 5)分,较术前的(44. 2±9. 4)分显著提高(P<0. 01)。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两组术后即时及术后3个月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均为阴性。带状重建组术中4例发生克氏针断裂或磨损,1例发生空心钻变形;圆束重建组术中2例发生克氏针磨损(P>0. 05)。术后3个月带状重建组出现1例胫骨切口感染;圆束重建组未出现切口感染,创面均Ⅰ期愈合;两组均无韧带失效及功能受限发生(P>0. 05)。
结论
新型自体半腱肌带状移植物重建ACL的临床效果与传统圆束移植物相当。然而,关节镜下发现带状移植物实质部为带状,更好地模拟了原始ACL的生理形态,在屈膝时模仿ACL发生自然扭曲,可能会更好模拟原始ACL的生理功能。
2022 Vol. 38 (4): 332-33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63KB] (
450
)
颅脑损伤
340
何征晖 惠纪元 冯军峰 毛青 高国一 江基尧
创伤性脑损伤去骨瓣术后聚醚醚酮颅骨修补的疗效
目的
探讨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去骨瓣术后行聚醚醚酮(PEEK)颅骨修补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2月至2021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85例TBI去骨瓣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7例,女28例;年龄7~70岁[(40. 8±15. 5)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6~15分[15(13,15)分]。患者均择期行PEEK颅骨修补术。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E)评估预后情况。排除术前GOSE为8分的33例患者后,针对修补前GOSE<8分的52例患者进行GOSE改善程度分析。术后6个月采用电话随访评估患者对PEEK颅骨修补的满意度。观察住院期间及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7个月[6(6,7)个月]。患者术前GOSE为6(5,8)分,术后3个月为6(5,8)分,术后6个月为7(5,8)分。术后3个月GOSE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而术后6个月较术前明显提高(P<0. 05)。在术后3个月时,10例GOSE较术前轻度改善,42例GOSE未改善;而术后6个月时,4例GOSE较术前明显改善,17例GOSE轻度改善,31例未改善(P<0. 05)。患者满意度:非常满意43例,比较满意33例,一般7例,不满意2例。住院期间及术后6个月内,25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9%。其中伤口感染1例,新发癫痫1例,硬膜外出血8例,修补部位皮下积液13例,严重感染、皮下积液和材料外露1例,严重感染、新发癫痫和皮下积液1例。2例因并发多种并发症取出材料。其余患者并发症经治疗后明显好转,未影响日常生活。
结论
TBI去骨瓣术后行PEEK颅骨修补,患者预后得到改善,满意度高,术后感染和材料外露发生率低。
2022 Vol. 38 (4): 340-34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56KB] (
918
)
346
张丹丹 丁唱 欧阳朝威 侯晓玲 杨翔 杨朝华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80例重型TB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7例,女43例;年龄18~93岁[(50. 8±18. 2)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3~8分[4(3,6)分]。95例发生VTE(血栓组),85例未发生VTE(无血栓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入院时及入院3~5 d血液检验指标[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抗凝血酶Ⅲ、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是否气管插管、是否手术、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是否入住ICU、是否使用呼吸机、药物预防、是否深静脉置管、肠外营养、气管插管时间、是否气管切开、肺炎、应激性溃疡、是否输血、住院时间等与发生VTE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入院时血液检验指标(TT、FIB、D‑D)、气管插管、手术、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入住ICU、使用呼吸机、入院3~5 d 血液检验指标(PLT、TT、FIB、D‑D)、深静脉置管、肠外营养、气管插管时间、气管切开、肺炎、输血、住院时间与发生VTE有一定的相关性(P<0. 05或0. 01)。而年龄、BMI、高血压、糖尿病、入院时血液检验指标(Hb、PLT、抗凝血酶Ⅲ、PT、APTT)、入院3~5 d血液检验指标(Hb、抗凝血酶Ⅲ、PT、APTT)、药物预防、应激性溃疡与发生VTE不相关(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FIB(OR=1. 27,95%CI 1. 04~1. 56,P<0. 05)、气管插管时间≥7 d(OR=2. 98,95%CI 1. 40~6. 33,P<0. 01)、气管切开(OR=2. 49,95%CI 1. 11~5. 60,P<0. 05)、输血(OR=2. 75,95%CI 1. 25~6. 06,P<0. 05)、住院时间>14 d(OR=3. 05,95%CI 1. 36~6. 85,P<0. 01)与发生VTE显著相关。
结论
入院时FIB高、气管插管时间≥7 d、气管切开、输血、住院时间>14 d是重型TBI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2 Vol. 38 (4): 346-35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43KB] (
444
)
创伤中心建设
354
刘畅 肖镭 荆琳 刘琴 连军胜 乔来军 李遂群 耿革新 白金娥 袁蜀豫 赵志亮 杨杰 连鸿凯
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中郑州市“1小时创伤急救圈”模式初步探索
建设高效的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是降低创伤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措施。我国目前创伤救治工作中存在专科救治能力欠缺、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院前救治能力不足。为此,笔者以郑州中心医院创伤中心为核心救治单位,从空间上构建“1小时创伤急救圈”,并结合所取得的初步成就,以此为模式开展创伤救治工作。笔者从建立郑州市“1小时创伤急救圈”模式所必需的时间空间要求、院前/院内创伤救治团队人员和硬件能力、信息化建设、创伤救治流程简化和创伤救治质量持续改进及核心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总结,为我国大型城市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2022 Vol. 38 (4): 354-35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289KB] (
511
)
多发伤
359
张华锋 赵佳 张允忠 刘德义 胡本玲 王焕伦 李金辉 李小凯
“5G云+医疗”物联网联动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5G云+医疗”物联网联动新模式对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效果的作用。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11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州医院收治的410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8例,女152例;年龄16~80岁[(45. 7±16. 1)岁]。损伤严重度评分(ISS)为17~55分[(28. 1±7. 6)分]。以启用“5G云+医疗”物联网联动新模式后(2018年11月1日至2020年11月30日)入院抢救的210例严重创伤患者为观察组,以急诊传统救治模式(2016年1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入院抢救的200例严重创伤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开始救治时间(患者到达医院后交接及开始抢救的时间)、完成CT检查时间(从接诊至完成CT检查时间)、接受输血时间(从输血申请至执行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术后28 d ISS情况、输血患者比例、抢救成功率及病死率。
结果
观察组开始救治时间[(2. 4±1. 1)min]、完成CT检查时间[(29. 1±10. 3)min]、接受输血时间[(28. 1±10. 2)min]、抢救室滞留时间[(3. 0±1. 1)h]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 5±1. 2)min、(42. 8±10. 1)min、(48. 5±13. 1)min、(5. 0±1. 4)h](P 均<0. 05或0. 01)。观察组ISS为(18. 7±2. 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 1±3. 4)分(P<0. 05)。观察组输血患者比例为49. 5%(104/210),对照组为42. 5%(85/200)(P>0. 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9. 0%(208/2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3. 0%(186/200)(P<0. 05)。观察组病死率为4. 3%(9/2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 5%(17/200)(P<0. 05)。
结论
“5G云+医疗”物联网联动新模式能有效缩短严重创伤患者的开始救治时间、CT检查时间、接受输血时间和抢救室滞留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值得进一步推广。
2022 Vol. 38 (4): 359-36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05KB] (
519
)
365
张波 范家伟 康超 许泰瑞 马友运
成年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预后预测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成年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7月至2021年9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住ICU的122例成年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0 例,女32 例;年龄18~83 岁[(49. 8±16. 9)岁]。损伤严重度评分(ISS)为14~50 分[(28. 6±6. 3)分]。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48例)和预后不良组(74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及急诊入院时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D⁃二聚体、乳酸、ISS和休克指数(SI)。采用单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预后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预测价值的评价,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和最佳预测临界值,并对预后有影响的因素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
两组性别、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ISS和S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预后不良组年龄、淋巴细胞计数和乳酸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而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LR和PLR低于预后良好组(P 均<0. 01)。单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NLR与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预后有一定相关性(P 均<0. 01),而性别、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PLR、D⁃二聚体、乳酸、ISS和SI与患者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 均>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0. 96,95%CI 0. 93~0. 98)和NLR(OR=1. 19,95%CI 1. 10~1. 29)是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的AUC 为0. 32(95%CI 0. 22~0. 41,P<0. 01),最佳预测临界值为48. 5岁(敏感度68. 9%,特异度64.6%);NLR的AUC为0. 79(95%CI 0. 71~0. 90,P<0. 01),最佳预测临界值为6. 51(敏感度77. 1%,特异度71. 6%)。分层分析结果显示, 随着年龄的增长,预后不良组所占比例逐渐升高(P<0. 01);随着NLR水平的升高,预后不良组所占比例明显下降(P<0. 01)。
结论
年龄和急诊入院时NLR水平可以预测成年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预后,且最佳预测临界值分别为48. 5岁、0. 79。另外,高龄和较低水平NLR的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预后较差。
2022 Vol. 38 (4): 365-37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29KB] (
550
)
技术与方法
371
闫晓丽 杨娜 宇文培之 连晓东 张弢 王博 杨淑红 郑占乐 李秀婷 王秀丽 陈伟 侯志勇 张英泽
五十期骨折微创学习班纪要
胫骨平台骨折、骨关节炎和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较高,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耗时长、失血多、术后感染风险高且功能预后不佳,骨折微创治疗技术应运而生。近年来,张英泽院士团队研发多项科研成果并获得临床转化。为了更好推广这些成果,自2015年4月以来,共举办50期骨折微创学习班,展示骨折微创治疗的创新理论和微创手术技术,共有来自全国29个省市400余家医疗单位医院的1 500余名学员参加学习班。笔者回顾50期学习班的主要创新理论和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为提高创伤骨科诊疗技术和开拓微创术式应用思路提供参考。
2022 Vol. 38 (4): 371-37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03KB] (
373
)
综述
374
郭振霞 王世垚 刘亚涛 韩兴文 王文己 褚沛 刘永伟 李想 Michael Nerlich 王文进 刘丽平
创伤登记系统研究进展
创伤登记是收集并记录创伤患者救治过程及时间节点的重要工具,创伤数据库的运行对降低患者病死率、促进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有重要意义。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已建立创伤登记系统并成熟运行。国内创伤登记系统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数据缺失、数据不连贯、并发症不填写、忽视出院后治疗数据、人力财力限制等问题。在人员固定、资金支持、数据持续监测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笔者就国内外创伤登记系统、数据分析与临床价值、运行机制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综述,强调创伤登记系统对创伤救治工作的重要性,以提升院前、院内救治效率,为临床科研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2022 Vol. 38 (4): 374-37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18KB] (
1098
)
380
张昕 史杰 王秀丹 杨欣燃 郭小芹 吕琪
不同类型止血材料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止血材料对于战场和灾难环境中大量失血创伤患者的救治至关重要。针对受伤部位和受伤严重程度不同,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止血材料来紧急止血。目前对于体表伤口、四肢及交界处出血,急救止血材料已得到很好的应用,而针对胸腹腔及腔内脏器等出血创口较深且不可压迫性出血情况,在急救早期处理中仍无理想的止血材料。笔者就现有止血材料的分类和作用机制,以及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创伤出血急救早期止血材料的应用提供参考。
2022 Vol. 38 (4): 380-38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92KB] (
1585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