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17年 33卷 11期
刊出日期:2017-11-15

专家论坛
述评
颅脑损伤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胸腹部损伤
多发伤
   
述评
961 龙连圣
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诊断和治疗的相关问题探讨
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osttraumatic acute diffuse brain swelling, PADBS)是指创伤性脑损伤(TBI)后数小时内脑组织广泛肿胀,多数发生于伤后4~14 h,最早可发生在伤后20~30 min。PADBS多见于交通伤及高处坠落伤,伤后即刻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伤情急、危、重,进展快,若处置不及时或处理措施不当,可在伤后数小时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深,出现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目前对PADBS的病理生理机制并不完全明了,诊治程序在大多数医院尚欠规范,治疗方案尚欠合理、科学,治疗效果往往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对PADBS患者缺少包括颅内压监测在内的多模态系列监测,手术治疗时机把握不准,手术方案不尽合理。笔者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及文献复习对以上问题进行阐述,旨在提高PADBS诊治的科学性及规范性,提高此类患者的救治效果。
2017 Vol. 33 (11): 961-96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85KB] ( 297 )
专家论坛
966 龙厚清 李佛保
正确认识胸腰椎骨折分型、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胸腰椎骨折约占脊柱骨折的90%,其中20%~40%伴有神经损伤[1]。治疗目的是解除神经压迫、避免继发性神经损害、恢复脊柱序列和稳定性、减少并发症,实现早期下床活动、重返正常生活和工作。根据全面的临床和影像学评估,确定骨折类型和严重程度,从而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目前,各种胸腰椎骨折分型系统均有其优缺点,对不同骨折类型的手术时机和方式仍存在诸多争议。笔者结合文献复习和临床实际,就胸腰椎骨折分型及其治疗方法选择的相关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供临床参考。
2017 Vol. 33 (11): 966-96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60KB] ( 310 )
970 张茂 赵小纲 白祥军 张连阳
努力提高综合性医院严重创伤急诊救治水平
创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卫生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各种原因导致的损伤是人类死亡的第五位原因,尤其是45岁以下人群的首位致死原因[1]。我国的创伤发病情况与全球相似,但在救治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包括救治体系不完整、专业人员队伍力量薄弱、区域发展不平衡、整体救治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等[2]。提高创伤尤其是严重创伤的救治水平,是我国急诊创伤医学领域的努力方向,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笔者结合所在三家医院的实践及国际创伤医学新进展,主要就我国院内创伤急救相关问题阐述如下,为进一步提高创伤救治水平提供参考。
2017 Vol. 33 (11): 970-97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99KB] ( 285 )
974 胡平
严重骨盆骨折早期外科止血技术的相关问题
严重骨盆骨折一直是创伤救治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病死率高达70%[1]。随着血管介入、髂内动脉结扎、骨盆填塞等多种外科止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病死率有所下降,但也徘徊在30%~50% [2]。不同的创伤中心对这些技术的选择应用有不同倾向,而基层单位对这些止血技术的选择则受到条件限制。如何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规范、有效选择这些外科手段,提高止血效果,降低病死率,这仍然是严重骨盆骨折早期救治的重点。只有成功实现了严重骨盆骨折早期止血,才有机会继续完成骨盆髋臼复位固定,降低伤残,获得满意的最终效果。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就严重骨盆骨折早期外科止血技术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2017 Vol. 33 (11): 974-97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59KB] ( 246 )
颅脑损伤
977 龙连圣 王伟 辛志成 王聪 赵耀东 李夏良 蒋超超 苏强 吴钟华 章元 胡夷 施顺孝 范顺志
有创颅内压监测并发颅内感染及颅内出血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
探究有创颅内压监测并发颅内感染和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为降低有创颅内压监测并发症的发生率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9年10月— 2016年6月349例行有创颅内压监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是否并发颅内感染和颅内出血分别进行对比分析。与并发颅内感染相关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是否为颅内破裂动脉瘤、探头类型、探头置入方式、探头留置时间、是否行开颅手术、开颅手术时间、是否合并颅底骨折等;与并发颅内出血相关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是否有高血压、探头置入前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探头类型、探头置入方式、探头置入部位是否有脑挫裂伤或出血灶等。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并发颅内感染和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是否为颅内破裂动脉瘤(P<0.05)、探头置入方式(P<0.05)、探头留置时间(P<0.05)、是否合并有颅底骨折(P<0.05)为并发颅内感染相关因素。探头置入前INR(P<0.05)、血小板计数(P<0.05)、探头置入前同侧大脑半球是否有脑挫裂伤或出血灶(P<0.05)、探头类型(P<0.05)、探头置入方式(P<0.05)为并发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颅内破裂动脉瘤(P<0.05)、探头置入方式(P<0.05)为并发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探头类型(P<0.05)和探头置入方式(P<0.05)为并发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和探头置入方式(开颅或钻颅)是有创颅内压监测并发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探头类型(脑室型)和探头置入方式(锥颅)是有创颅内压监测并发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严格把握有创颅内压监测指征,防范相关危险因素,降低有创颅内压监测的并发症。
2017 Vol. 33 (11): 977-98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00KB] ( 294 )
984 王聪 龙连圣 辛志成 李夏良 蒋超超 王伟 苏强 吴钟华 章元 胡夷 施顺孝 范顺志
有创颅内压联合经颅多普勒监测在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救治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有创颅内压联合经颅多普勒(TCD)监测在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救治中的作用及其对脑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 2016年1月收治的120例PADB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8例,女32例;年龄19~70岁,平均43.6岁。120例患者根据是否行颅内压监测及监测方式分为三组,其中未行颅内压监测(A组)37例,仅行有创颅内压监测(B组)40例,有创颅内压联合TCD监测(C组)43例。比较三组患者ICU住院时间、伤后12个月预后较好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4~5分]、巴塞尔指数(BI)、简易精神状态评价(MMSE)。比较三组中手术患者入院至术前瞳孔变化率、GCS下降值。
结果
(1)A、B、C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分别为(9.6±6.8)d、(9.2±5.4)d、(8.9±5.7)d(P>0.05),A、B、C组预后较好率分别为46%(17/37)、65%(26/40)、72%(31/43)(P<0.05),B组和C组高于A组(P<0.05),但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I、MMSE分别为(51.0±36.7)分、(17.3±12.5)分,B组分别为(58.0±35.7)分、(18.8±12.0)分,C组分别为(70.2±34.6)分、(21.2±11.4)分(P<0.05);B组和C组均高于A组(P<0.05),而B组均低于C组(P<0.05)。(2)A、B、C组手术患者入院至术前瞳孔变化率分别为33%(9/27)、13%(4/30)、7%(2/28)(P<0.05),B组和C组低于A组(P<0.05),但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手术患者入院至术前GCS下降值分别为(1.4±1.3)分、(0.7±0.5)分、(0.6±0.4)分(P<0.05),B组和C组低于A组(P<0.05),但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有创颅内压联合TCD监测,能精准、及时监测PADBS患者的病情变化,提高患者的预后较好率,还能改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及认知功能,具有重要的脑保护作用。
2017 Vol. 33 (11): 984-98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29KB] ( 338 )
990 秦虎 汪永新 徐丹书 张丽娜 朱晓峰 刘冬 李亚宾 王增亮 更·党木仁加甫
脑室外引流和颅内压监测在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救治中的价值
颅内压增高是创伤性脑损伤(TBI)后造成病情急剧变化以至增加致残率和病死率的重要原因[1],对伴有明显脑血肿、脑挫伤的TBI,去骨瓣减压术虽有争议[2],但不失为一种急速降低颅内压、挽救生命的措施。临床上有部分TBI患者在影像学上未见明显血肿,但存在弥漫性脑肿胀,大部分临床医师为了降低颅内压仍会选择标准去骨瓣减压或者改良去骨瓣减压治疗[3,4]。笔者通过脑室内置入带有颅内压监测的引流管,不仅可以有效检测颅内压力,同时还可通过引流适量脑脊液,降低颅内压,更好地指导此类TBI的救治。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9月— 2016年1月收治的47例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osttraumatic acute diffuse brain swelling, PADBS)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急诊行有创颅内压监测并脑室外引流术的疗效。
2017 Vol. 33 (11): 990-99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98KB] ( 298 )
994 沈国良 牟朝晖 李春茂 吴剑 李兴 李少阳 潘婉婉
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并发对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
去大骨瓣减压术是治疗颅高压特别是已发生脑疝的颅高压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而去大骨瓣减压术是硬膜下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易并发对侧硬膜下积液[1,2]。若处置不当,严重影响患者预后[3,4]。有明显占位效应和中线移位的硬膜下积液,往往需要积极的手术干预,清除积液引起的颅内占位效应,解决脑组织受压移位引起的意识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一系列临床问题。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我院2010年1月— 2016年1月行去大骨瓣减压术后31例出现对侧硬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硬膜下积液弹力绷带加压包扎、Ommaya囊置入硬膜下积液引流术+早期颅骨修补术、脑室-腹腔分流术的疗效。
2017 Vol. 33 (11): 994-99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83KB] ( 331 )
脊柱脊髓损伤
998 陈意磊 张旭阳 邱小明 单治 刘军辉 梅正峰 赵凤东 范顺武
伤椎椎体后上缘骨块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入路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椎体后上缘骨折块的影像学特征对手术入路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 2015年12月收治的45例行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的急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23~52岁,平均33.6岁。损伤节段:T12 6例,L1 15例,L2 14例,L3 5例,L4 5例。按AO分型:A3型10例,A4型35例,其中A4型合并B2型4例。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11例行前路手术,34例行后路手术。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测量伤椎后上缘骨块移位和翻转角度、后凸Cobb角和椎管前后径,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估神经功能。
结果
所有患者获随访11~24个月,平均17个月。除1例前路手术患者术后3个月发生钉棒松动,其余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前路组平均手术时间138.3 min,术中出血量293.7 ml;后路组平均手术时间77.5 min,术中出血量54.7 ml(P均<0.05)。前路组术后椎管前后径较术前增加55.5%,后路组较术前增加14.9%(P<0.01)。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路组和后路组分别有73%和24%的患者ASIA分级较术前恢复(P<0.05)。在椎管减压方面,前路组减压效果确切,术后椎管前后径为94.4%,要大于后路组的88.5%,尽管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但当骨块移位≤8 mm时,后路手术可获得97.4%的椎管前后径,几乎与前路手术减压效果相当;而当骨块移位>8 mm时,后路手术后椎管前后径明显偏小,仅能达到78.5%(P<0.05)。类似的,当骨块翻转角≤25°和>25°时,后路手术后的椎管前后径同样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95.4%和80.8%(P<0.05)。
结论
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手术尽管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但并不能确保椎管的有效减压。当后上缘骨折块移位>8 mm或翻转角>25°时,后路间接复位技术易导致椎管减压不足,此时更应考虑行椎管减压效果更为确切的前路手术。因此,椎体后上缘骨块的该影像学特点可以作为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入路的参考指标。
2017 Vol. 33 (11): 998-100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06KB] ( 313 )
1005 王远政 李波 郭涛 彭智 戴涛 Schwarz Edward M. 解超
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运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手术椎体再骨折并发下肢神经症状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2月— 2016年12月收治的12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行PKP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共12例术后发生手术椎体再次骨折并压迫脊髓或马尾神经,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69.2±7.1)岁。伤椎分布:T12 5例,L1 5例,L2 2例,均采用脊柱后路椎管减压、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手术。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前缘压缩率、椎体后凸Cobb角、术中和术后并发症。
结果
12例患者获随访12~36个月,平均26.7个月。术中无神经损伤或硬膜撕裂,无明显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毒性反应或肺栓塞,术后X线片示骨水泥分布于钉道及周围松质骨中,无椎体外渗漏。术后1周腰痛VAS、下肢痛VAS及ODI分别为(2.2±0.7)分、(2.2±0.4)分和(33.3±8.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椎体前缘压缩率由术前(71.5±11.7)%下降到术后1周的(18.7±10.3)%(P<0.01)。后凸Cobb角从术前(28.3±7.6)°纠正至术后1周的(7.1±2.3)°(P<0.01)。患者腰痛、双下肢麻木及无力症状明显缓解。末次随访时各评价指标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胸腰椎压缩性骨折、PKP术后手术椎体再次骨折并引起脊髓或马尾神经压迫症状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采用后路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有效矫正后凸畸形,缓解神经症状及恢复脊柱稳定性。
2017 Vol. 33 (11): 1005-101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35KB] ( 341 )
1011 黄阳亮 徐晶辉 王晓波 谢超凡 李泽民 龙厚清
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骨水泥注入治疗合并Kümmell病的胸腰段单椎体骨折
目的
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骨水泥注入治疗合并Kümmell病的胸腰段单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6月— 2014年6月收治的15例合并Kümmell病的胸腰段单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12例;年龄48~80岁,平均62.5岁。损伤节段:T11 3例,T12 4例,L1 5例,L2 3例。均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骨水泥l注入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期间有无相邻椎体骨折等并发症;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手术节段后凸Cobb角。
结果
手术时间0.8~2 h,平均1.35 h。未见伤口感染、神经损伤、骨水泥渗漏等手术相关并发症。15例患者获随访16~36个月,平均22.4个月。患者均可见椎体前方融合或明显骨桥形成,未见邻近节段再骨折。VAS由术前(5.93±0.62)分改善为术后1周的(1.80±0.64)分及末次随访的(2.60±0.53)分;ODI由术前61.53±4.30改善为术后1周的19.93±3.26及末次随访的23.07±4.06。手术节段后凸Cobb角由术前(17.40±6.73)°改善为术后1周的(9.53±3.12)°及末次随访的(11.00±3.20)°。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末次随访的VAS、ODI及手术节段后凸Cobb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而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的ODI及手术节段后凸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合并Kümmell病的胸腰段单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骨水泥注入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缓解疼痛,促进功能恢复,防止手术节段后凸角度丢失,值得临床推广。
2017 Vol. 33 (11): 1011-101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00KB] ( 280 )
骨与关节损伤
1016 周颖 王波 楼跃 唐凯 张志群 林刚 孙祥水
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儿童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分析
目的
比较克氏针、空心螺钉、小儿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治疗儿童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 2015年8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56例儿童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为闭合复位失败后改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根据内固定方式将患者分为克氏针组(18例)、空心螺钉组(21例)和小儿髋部LCP组(LCP组,17例)。比较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颈干角丢失、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末次随访时Ratliff功能评定结果和髋关节Harris评分等。
结果
克氏针组、空心螺钉组和LCP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4.2±12.9)min、(90.2±18.9)min、(125.1±20.6)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7.3±15.4)ml、(32.4±18.7)ml、(57.7±22.1)ml,颈干角丢失分别为(3.74±0.80)°、(2.96±0.74)°、(1.22±0.39)°。克氏针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优于其他两组,LCP组在防止颈干角丢失上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克氏针组1例出现骨不连并发髋内翻畸形。克氏针组、空心螺钉组与LCP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分别为11%、14%、12% (P>0.05)。三组随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Ratliff功能评定结果和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一例发生骨骺早闭、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或骨筋膜间隔综合征。
结论
三种内固定治疗闭合复位失败的儿童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克氏针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等优势;空心螺钉在术中情况和术后并发症方面无明显优劣势;小儿髋部LCP能减少颈干角丢失,减少髋内翻畸形的发生。
2017 Vol. 33 (11): 1016-102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77KB] ( 314 )
1022 樊军 隆晓涛 罗意 彭静
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植骨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结合硫酸钙骨粉移植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1月— 2015年12月收治的30例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ORIF+硫酸钙骨粉移植组(植骨组)和ORIF组(对照组)。植骨组17例,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19~62岁[(41.6±12.9)岁];SandersⅢ型12例,Ⅳ型5例。对照组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0~59岁[(39.4±11.8)岁];SandersⅢ型10例,Ⅳ型3例。术后1,2,3,6,12个月随访记录并发症情况。观察术前、术后2 d、术后12个月跟骨Böhler角和Gissan角变化。末次随访时以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两组患者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植骨组3例发生切口皮缘坏死,软组织浅表感染2例;对照组发生皮缘坏死2例,软组织浅表感染1例。两组患者术后Böhler角、Gissan角均有明显改善,术后早期组间比较,Böhler角、Gissan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植骨组与对照组Böhler角分别为(23.2±9.0)°、(19.5±11.1)°,角度丢失分别为(3.6±2.7)°、(6.9±3.1)°,两组角度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issan角分别为(123.4±9.4)°、(122.2±9.0)°,角度改变分别(2.8±1.8)°、(3.8±2.3)°(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达骨性愈合,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时,植骨与否均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植骨可能对骨折块的稳定、跟距关节面的早期支撑起到良好的作用。
2017 Vol. 33 (11): 1022-102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53KB] ( 338 )
多发伤
1027 胡鸿宇 夏森林 许岚 张栗 胡北平
严重创伤患者早期动态体重监测的意义
目的
通过分析严重创伤患者早期体重变化趋势及与预后的关系,探讨早期动态体重监测在严重创伤救治中的意义。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6月— 2015年12月收治的65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54±17)岁。入急诊ICU(EICU)时的体重指数(BMI)为(22.0±2.7)kg/m2,损伤严重度评分(ISS)为(22±5)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为(15±6)分。依据患者预后分为生存组(56例)和死亡组(9例)。每日进行体重监测并收集数据,评估两组患者每天体重变化的差异。评估体重变化与容量变化间的关系及每天体重变化趋势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
两组患者1周内体重变化以负性变化趋势为主。住院期间死亡组和生存组体重变化分别为0.4(0.2,0.8)kg和-0.2(-0.7,0.2)kg(P<0.01)。两组1周内累计体重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重累计增加值相差5.02 kg(95%CI 3.97~6.07,P<0.01)。患者1周内每天体重的变化与每天液体进出量的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r=0.69,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1周内每天体重增加会提高创伤患者住院的病死率(OR=3.05,P<0.05)。
结论
严重创伤患者入EICU早期体重变化呈负性变化趋势。患者入EICU的1周内每天体重的变化与每天液体进出量的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体重增加可能会增加患者的住院病死率。
2017 Vol. 33 (11): 1027-103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96KB] ( 323 )
1032 张源 王广辉 张泽立 晏骖 王志勇 黄齐兵
损害控制外科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四肢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损害控制外科(DCS)技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四肢骨折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1年5月— 2015年8月收治的128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四肢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1例,女47例;年龄19~77岁,平均37.3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3~8分。所有患者除常规处理外,行颅内压监测。患者根据救治方法分为两组:损害控制组(87例,DCS治疗方法),Ⅰ期只行开颅手术并固定骨折部位,择期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照组(41例,传统常规方法救治),Ⅰ期行开颅手术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术后颅内压、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预后情况[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等指标。
结果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颅内感染。损害控制组术后颅内压控制正常44例(5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例(20%) (P<0.05)。损害控制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150.1±12.4)min、(270.6±15.3)ml、(29.7±9.3)d,较对照组明显缩短[(270.6±9.8)min、(460.2±17.5)ml、( 34.4±6.2)d ](P<0.05)。损害控制组伤后6个月良好率为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P<0.05)。
结论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四肢骨折患者,DCS的应用有利于控制术后颅内压,显著缩短住院时间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2017 Vol. 33 (11): 1032-103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92KB] ( 332 )
胸腹部损伤
1038 刘川 金平 屠旭旦 李子龙
非手术治疗Ⅳ级胰腺损伤二例
胰腺位于胃后方,位置较深,因此胰腺损伤在腹部闭合损伤中占比较低[1]。在遭受创伤时常常临床症状隐匿,易造成误诊和延迟诊断[2]。对于确诊胰腺损伤患者,大多数文献报道对Ⅰ~Ⅱ级损伤建议非手术治疗,而对于Ⅲ~Ⅴ级胰腺损伤是否手术治疗尚存在争议[3]。笔者对2例Ⅳ级胰腺损伤[4,5]进行非手术治疗,现报告其疗效,为胰腺损伤的治疗提供参考。
2017 Vol. 33 (11): 1038-104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66KB] ( 389 )
基础研究
1041 刘文超 温良 王浩 孟源源 杨小锋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
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内质网应激反应及Caspase-12介导的凋亡在EPO神经保护中的作用。
方法
1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EPO治疗组(EPO组)、TBI组和TBI+EPO治疗组,各组35只。采用液压脑损伤方法制作大鼠TBI模型,伤后6 h腹腔注射EPO (5 000 U/kg)。采用TUNEL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伤后24 h损伤皮层阳性染色细胞率,使用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NSS)评估各组干预后1,4,7,21,28,35 d神经功能的改变。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伤后24 h损伤皮层Caspase-12和内质网应激反应标志性蛋白C/EBP同源蛋白(CHOP)表达水平的改变。
结果
TUNEL染色结果显示,TBI组大鼠伤后24 h损伤皮层阳性细胞率显著增多[(30.3±2.3)%](P<0.01),与TBI组相比,TBI+EPO组能显著降低阳性细胞率[(14.6±1.5)%](P<0.01)。与TBI组相比,TBI+EPO组在伤后7~35 d均能显著降低mNSS评分(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BI组伤后24 h损伤皮层Caspase-12和CHOP蛋白的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显著提高(P<0.01);与TBI组相比,TBI+EPO组能够显著下调皮层Caspase-12和CHOP表达水平(P<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TBI组伤后24 h皮层的Caspase-12和CHOP染色阳性细胞率较假手术组显著提高(P<0.01);TBI+EPO组伤后24 h Caspase-12和CHOP染色阳性细胞率较TBI组显著降低(P<0.01)。
结论
外源性EPO对TBI大鼠有明确的神经保护作用。EPO可能通过抑制TBI后内质网应激反应和Caspase-12介导的凋亡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2017 Vol. 33 (11): 1041-104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452KB] ( 298 )
综述
1049 游文栋 温良 杨小锋
颅脑创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脑功能评估的研究进展
颅脑创伤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是青壮年中最主要的致死致残原因之一[1]。颅脑创伤也是我国创伤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因素[2]。随着颅脑损伤救治水平的提高,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随着病程迁延,部分生命得到挽救的患者却陷入不同严重程度及不同时程的意识障碍,包括昏迷、植物状态、微意识状态。这些意识状态持续时间可能从几天到几周甚至几年。大部分颅脑创伤患者经历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状态最终完全恢复意识,然而仍有部分患者长时间停留在这些状态之中。早期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至少有35 000例处于植物状态[3],28 000例处于微意识状态[4]。也有数据显示,约14%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处于持续植物状态[5]。然而关于颅脑创伤后意识障碍的确切流行病学数据却很难估计,这可能归因于诊断上的困难以及缺乏有效的监控体系[6,7,8,9,10]。
2017 Vol. 33 (11): 1049-105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40KB] ( 295 )
1053 范峥睿 马信龙 马剑雄 王颖 孙磊 卢斌
距骨颈骨折治疗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
最早记录的距骨颈骨折可追溯至公元前500年。而真正系统地认识距骨颈骨折则在二战时期,Anderson[1]通过对大量飞行员的观察和治疗,认为距骨骨折与航空飞行有极大的关联性,故又将距骨颈骨折称为:"飞行员距骨"。距骨是连接小腿和足部的桥梁,有着独特的解剖形态和功能,是唯一一块表面缺乏肌肉和肌腱附着的跗骨,大约2/3的距骨表面均覆盖关节软骨。距骨有致密的软骨下皮质,抗压能力强,故距骨骨折一般均由高能量损伤导致[2]。目前,距骨骨折较少见,约占所有足踝部骨折的3%~5%,占全身骨折的0.1%~0.85%。由于距骨骨折预后较差且伴随着并发症的高发生率,所以距骨骨折的管理治疗仍然是一项尚未解决的挑战。目前距骨颈骨折后发生缺血性坏死的概率仍居高不下,其针对距骨骨折后的治疗方式及康复时间也大不相同。故笔者在PubMed、Cochrane、Library、Embase和万方数据库中搜索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talar""talar neck fracture""necrosis""injury""trauma""malunion""nonunion""arthritis",中文检索词为"距骨""距骨颈骨折""缺血性坏死""创伤性关节炎""内固定"等,共检索文献386篇。文献纳入标准:(1)距骨颈骨折相关的临床性研究、综述;(2)距骨颈缺血性坏死相关文献;(3)距骨颈骨折固定方式相关文献。排除标准为:(1)距骨头、体部骨折的临床性研究及综述;(2)距骨内外侧突骨折相关文献;(3)会议摘要、个案报道及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文献38篇。笔者对距骨骨折的骨性解剖、血液供应、初步评估、骨折分类、手术时机和治疗方式及并发症进行系统综述,总结距骨颈骨折治疗及并发症目前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应参考。
2017 Vol. 33 (11): 1053-105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40KB] ( 301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