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17年 33卷 4期
刊出日期:2017-04-15
专家论坛
述评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软组织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个案报告
会议纪要
院士论坛
创伤后骨感染
院士论坛
289
付小兵
进一步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面防控创新体系建设
慢性难愈合创面是一大类发病机制复杂,种类繁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慢性病。近年来,慢性难愈合创面由于具有发生率高、治疗困难及对社会影响严重等特征,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经过20余年的努力,尽管中国在慢性难愈合创面防控方面取得了以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代表的重要成果,但依然不能满足国家的重大需求和彻底解决患者的病痛。为此,需要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从预防、治疗、康复、学科建设,以及科学研究和治疗产品研发等方面,把创面防控作为一个大的体系来加以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创面防控体系进一步向纵深推进。笔者拟从提高对慢性难愈合创面防控重要性的认识、关注创面流行病学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创新治疗与管理模式等五个方面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面防控创新体系建设。
2017 Vol. 33 (4): 289-29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954KB] (
278
)
专家论坛
293
赵定麟
上颈椎损伤分类及治疗方案选择
上颈椎是指枕、寰、枢三者的组合体,又称为枕颈段,位于脊柱的顶端,当外伤时必然成为暴力最为集中的作用点。严重上颈椎损伤多因波及颈髓或延髓而死于现场,其实际发生率在颈椎外伤中远高于临床报道的3%~4%[1]。损伤程度稍轻的患者多处于不稳定状态,为其后的抢救、后送和治疗带来一系列困难。上颈椎损伤的诊断目前已无困难,并可依据致伤机制、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所见加以分类和分型;再依据分型确定其稳定性、致伤程度和预后初判,在此基础上及早制订治疗预案并及早实施。上颈椎损伤的治疗远较脊柱其他部位损伤更为复杂,不仅差别大,要求高,而且需视病情变化而随时加以调整,甚至重新制订治疗计划。现就目前较为常用的上颈椎分类(型)及其治疗方法选择加以阐述。
2017 Vol. 33 (4): 293-29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989KB] (
299
)
296
高劲谋
创伤性肾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
创伤性肾动脉血栓形成(traumatic renal artery thrombosis, TRAT)是使用较多的名称[1,2]。也有学者称为创伤性肾自截,或称创伤性肾动脉闭塞[3,4]。本病临床不多见,在钝性肾损伤中的发生率低于1%~4%,至今所见文献报道总数仅约400例[5]。左侧发生较多,双侧少见。关于TRAT的报道,主要是发生在肾移植后;另有些与血管内科疾病相关。但创伤引起的患者也并非绝无仅有,我国近15年来共有4篇5例患者的报道[6,7,8,9];其中张浩亮等[8]还对其影像学特征有较详细的描述。因为关于TRAT的报道较少,未能引起普遍注意,以至对TRAT的认识和早期诊断处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国内接连发生轰动一时、涉及所谓"医师偷切肾脏"的医疗纠纷。最突出的两起:一是2014年发生于某省人民医院剖腹术肝修补后,提供不出术后CT复查显示右肾存在的证据;二是2015年发生于某医学院附属医院剖胸术右侧膈疝还纳和膈修补术后,虽公布可见右肾的CT,但未做增强,无法说明伤侧肾脏已有缺血改变。更重要者,患者家属怀疑肾被偷切是出于对医学的无知,但医院方面不仅当事医师明知冤枉却束手无策,即使"鉴定委员会"的说辞也软弱无力,只讲肾脏损伤可能发生缺血坏死,但具体原因未解释透彻,更没拿出具有说服力的证据。甚至患者家属到某大医院复查时,影像学医师也认为肾脏肯定被切除了。致患者家属深信不疑,纠纷旷日持久。为了使更多外科医师对TRAT后肾缺血性萎缩这种特殊损伤类型有一基本认识,笔者结合我科患者情况和相关文献进行阐述,以期达到早期对TRAT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2017 Vol. 33 (4): 296-29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27KB] (
267
)
述评
300
贺宝荣 郝定均
上颈椎骨折内固定技术相关问题探讨
上颈椎骨折是指发生于枕骨髁、寰椎、枢椎的骨折,根据骨折发生机制和形态学变化,上颈椎骨折被细分为枕骨髁骨折、寰枕关节脱位/半脱位、寰椎骨折、寰枢关节脱位/半脱位、齿状突骨折、Hangman骨折及枢椎椎体骨折等[1]。由于其致病部位的解剖结构特点,常伴随不同程度的脊髓和神经损伤,容易漏诊。与下颈椎相比,上颈椎有其特殊性,其解剖结构复杂,并且稳定性很大程度依赖韧带结构。近20年来,脊柱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技术及内固定装置飞速发展,然而由于上颈椎骨折的解剖特异性和分类方法的不确定性,目前对各种类型上颈椎骨折的治疗方法的选择尚没有统一可行的指南。笔者就上颈椎骨折的内固定技术相关的进展,结合自身的经验,探讨枕颈固定技术和寰枢椎固定技术发展。
2017 Vol. 33 (4): 300-30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539KB] (
265
)
脊柱脊髓损伤
305
许建柱 全仁夫 谢尚举 陈恩良 赵士杰
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严重不稳定下腰椎爆裂骨折
目的
探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严重不稳定下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9年8月— 2014年8月收治的14例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2例;平均年龄39岁。损伤节段:L
3
7例,L
4
5例,L
5
2例。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9例。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B级2例,C级4例,D级5例,E级3例。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前路椎管减压钛网或髂骨植骨融合术。比较治疗前后腰椎前凸角、椎体高度变化、椎管减压范围、神经功能ASIA分级,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
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经局部加压处理2周后脑脊液漏停止。术后3例存在反复腰痛,于术后18个月拆除内固定后腰痛缓解。患者均获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腰椎前凸角改善[(30.2±7.3)° ∶(41.3±6.5)°],椎体前方高度丢失减小[(62.3±21.5)% ∶(11.8±7.8)%],椎管前方占位减少[(65.7±30.5)% ∶(21.9±12.7)%](P均<0.05)。末次随访ASIA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10例,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随访均未见明显植骨松动、假关节形成、内固定断裂或严重后凸畸形现象。
结论
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严重不稳定下腰椎爆裂骨折,可有效重建椎体高度及稳定性,恢复椎管容积,临床疗效满意。
2017 Vol. 33 (4): 305-30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938KB] (
271
)
310
闫亮 贺宝荣 郭华 贺园 刘团江 郝定均
后路钛板有限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经后路钛板有限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1年1月— 2014年11月后路钛板有限内固定治疗的29例不稳定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7例;年龄17~ 68岁,平均41.5岁。半环Jefferson骨折10例,前1/2 Jefferson骨折12例,后3/4 Jefferson骨折7例。患者神经功能均为Frankel分级E级。围术期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中并发症。通过X线片及CT评估骨折愈合、内固定位置及寰枢椎稳定性。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枕颈部疼痛情况,测量颈椎活动度。
结果
手术时间68~122 min[(86.6±7.8)min],出血量90~400 ml[(120.0±25.3)ml]。术中均未发生神经、椎动脉或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12~32个月[(22.5±18.0)个月]。术后6个月CT示所有患者获得骨性愈合。随访期间未发生与钛板、螺钉相关的血管、神经并发症,内固定无松动或断裂现象。患者术后VAS为(1.9±1.1)分,明显低于术前的(7.2±1.4)分(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屈伸活动度为(81.3±22.2)°,左右旋转活动度为(152.4±38.7)°,接近正常活动范围(P<0.05)。
结论
后路钛板有限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固定,同时最大限度保留颈椎的正常活动度,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2017 Vol. 33 (4): 310-31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14KB] (
331
)
315
胡勇 董伟鑫 徐荣明 张蛟 袁振山 赖欧杰 孙肖阳 朱秉科
3D打印导向模板辅助下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
目的
探讨3D打印导向模板辅助下单纯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单节段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9月—2015年5月应用3D打印导向模板辅助下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10例不稳定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23~75岁,平均52.6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僵硬和颈部活动受限,均无神经损伤表现。术前均行颅骨牵引稳定骨折块。获取颈椎CT数据经三维重建后进行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最佳安全钉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并构建与寰椎后表面解剖结构三维互补的基板,组合形成导向模板。将术前规划钉道和术后螺钉进行配对拟合进行螺钉的准确性分析,通过观察螺钉在CT横断面和矢状面的位置来评估螺钉的安全性。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和术后3个月颈部视觉模拟评分(VAS)。随访观察临床疗效、骨折复位及稳定性、手术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
共置入螺钉20枚,寰椎椎弓根螺钉最佳安全钉道和实际钉道的进针点、钉道方向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60~90 min,平均75 min;术中出血量110~300 ml,平均160 ml。无脊髓损伤、硬膜破裂及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12~36个月,平均20.5个月。术前、术后3个月颈部VAS为7.3(6.3~9.5)分和1.4(0.3~2.5)分(P<0.05),术后3个月枕颈部疼痛缓解。颈部活动范围基本接近伤前水平;术后6个月复查骨折断端达到骨性融合。随访期间颈椎序列良好,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无寰枕、寰枢关节失稳。
结论
3D打印导向模板辅助下单纯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能显著提高置钉准确性,从而减少相关并发症,并且能保留枕-寰-枢关节的生理活动功能。
2017 Vol. 33 (4): 315-32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94KB] (
250
)
321
黄大耿 贺宝荣 郝定均 张新亮 惠华 刘团江
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治疗寰枢椎骨折合并寰椎沟环变异的疗效
目的
探讨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治疗寰枢椎骨折合并寰椎沟环变异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8年1月— 2014年1月收治的12例合并寰椎沟环变异的寰枢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35.5(23.5~49.3)岁。寰椎侧块骨折3例,均合并其他部位损伤;Ⅱ型齿突骨折7例;Ⅲ型齿突骨折2例。其中9例双侧寰椎椎弓根高度均≥4 mm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3例寰椎椎弓根高度<4 mm行后路寰枢椎钩钉固定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变化。观察内固定位置、骨折愈合及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
12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45(120~160)min,术中出血量200(200~300)ml。术中无椎动脉、静脉丛、脊髓或神经根损伤,术后无患者出现沟环综合征。所有患者获随访24(12~33)个月。内固定位置良好,无螺钉侵入寰椎沟环内。ASIA分级术前1例A级,2例D级,9例E级;末次随访1例A级,11例E级(P>0.05)。术前VAS为7(6~8)分,末次随访时为0(0~1)分(P<0.05)。末次随访时骨折均愈合,植骨均获得融合,内固定牢靠。
结论
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是治疗寰枢椎骨折合并寰椎沟环变异的安全而有效的手段,并不增加椎动脉损伤的风险,可促进骨折愈合及植骨融合。
2017 Vol. 33 (4): 321-32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86KB] (
266
)
327
王高举 王清 王松 杨进 徐双 钟德君
后路椎弓根置钉顶棒技术治疗C
2
椎弓根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置钉顶棒技术治疗C2椎弓根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釆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4年4月— 2014年4月经口腔顶棒推顶C2椎体前表面、行C2椎弓根骨折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2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7例;年龄27~71岁,平均42岁。记录双侧C2椎弓根钉道制作和螺钉放置状况、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观察C2椎弓根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采用美国脊髄损伤协会(ASIA)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颈脊髓功能变化和颈肩部疼痛。术后观察有无咽喉肿痛、咳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咽后壁损伤。
结果
顺利完成C2椎弓根螺钉固定21例,螺钉置入操作2~3次者3例(3个椎弓根),改为C1~C3椎弓根固定各1例。手术时间(83.2±16.6)min。术中失血量(171.2±115.5)ml。反复C2椎弓根复位固定的患者中术后出现一过性小脑缺血躯体平衡障碍1例,2 d后自愈。术后X线片和CT扫描显示行C2椎弓根固定的26例患者完全复位17例;不全复位9例。所有C2椎弓根均于术后6个月骨性融合。本组20例获随访3~46个月,平均26个月。末次随访时,19例得到解剖复位骨性愈合,1例畸形愈合。脊髓功能均得到良好恢复,除1例术前ASIA分级为C级恢复到D级外,其余脊髓功能均为E级。颈肩部疼痛VAS术前3~8分[(5.2±2.5)分),未次随访时为0~4分[(1.6±1.5)分](P<0.05)。术后诉咽喉部轻微肿胀疼痛4例。术后3 d喉镜检查咽后壁黏膜Ⅰ度损伤6例,Ⅱ度损伤2例,术后5~7 d均自愈。
结论
在C2椎弓根骨折的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中,经口顶棒在C2椎体前表面间隙性推顶有利于维持C2椎弓根骨折的复位和稳定,对C2椎体前表面的咽后壁黏膜等软组织不会造成明显损伤。
2017 Vol. 33 (4): 327-33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063KB] (
277
)
骨与关节损伤
332
陈伟 魏宁 杜晨光 姬晨妮 朱燕宾 于沂阳 常恒瑞 张英泽
顺势双反牵引复位和牵引床复位对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顺势双反牵引复位和牵引床复位对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7—12月收治的9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68例;年龄60~75岁。骨折Evans分型:Ⅱ型24例,Ⅲ型32例,Ⅳ型38例。合并慢性疾患5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顺势复位组(应用顺势双反牵引复位器复位,48例)和对照组(应用牵引床复位,46例),均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或防旋髓内钉固定。比较两组闭合复位率、手术时间、复位时间、透视时间、失血量等变化;术后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和患侧股骨相对胫骨旋转程度;末次随访根据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
结果
顺势复位组均获得闭合复位固定,对照组15例需于骨折近端经小切口辅助复位(P<0.05)。顺势复位组手术时间、复位时间和透视时间分别为(62.9±12.1)min、(6.8±1.5)min和(11.3±5.6)s,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顺势复位组患侧股骨相对胫骨存在(2.8±1.2)°旋转,显著小于对照组股骨胫骨相对(11.5±4.7)°的旋转(P<0.05)。两组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时顺势复位组髋关节Harris评分为(92.6±7.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3±6.5)(P<0.05)。
结论
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顺势双反牵引闭合复位成功率高,可缩短手术时间和放射暴露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2017 Vol. 33 (4): 332-33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37KB] (
414
)
338
潘华 刘瀚忠 许冠伟
加长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Gamma钉治疗股骨近端骨折伴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加长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Gamma钉治疗股骨近端骨折(包括股骨转子间、转子下骨折)伴同侧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 2014年10月收治的68例股骨近端骨折伴同侧股骨干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PFNA组(30例)、Gamma钉组(38例)。对比两组的手术情况、治疗效果、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20.8±1.9)个月]。PFNA组切口长度为(5.4±1.2)cm,Gamma钉组为(7.3±1.7)cm;PFNA组手术时间为(96.8±24.7)min,Gamma钉组为(153.5±30.4)min;PFNA组术中出血量为(151.5±16.8)ml,Gamma钉组为(184.7±22.7)ml(P均<0.01)。术后股骨近端骨折愈合时间PFNA组为(16.1±2.5)周,Gamma钉组为(18.9±2.6)周;股骨干骨折愈合时间PFNA组为(19.5±3.4)周,Gamma钉组为(22.6±2.6)周(P均<0.01)。PFNA组VAS为(3.4±0.5)分,Gamma钉组为(6.2±1.3)分(P<0.01)。术后2周、6个月及12个月,PFNA组Harris评分分别为(62.4±4.9)分、(73.7±6.3)分、(86.4±3.7)分,Gamma钉组分别为(50.1±4.7)分、(65.5±6.1)分、(81.0±3.5)分(P均<0.01)。6个月及12个月Barthel指数PFNA组分别为76.4±6.3、88.1±7.0,Gamma钉组分别为70.4±5.4、81.3±6.9(P均<0.01)。两组均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螺旋刀片切割股骨头、髋内翻或骨折位移等并发症,而Gamma钉组1例(3%)发生切口感染(P>0.05)。
结论
与Gamma钉比较,加长型PFNA治疗股骨近端骨折伴同侧股骨干骨折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7 Vol. 33 (4): 338-34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42KB] (
388
)
344
柯铁 林昊 蔡鸿儒 张旭鸣
阻挡钉技术治疗股骨交锁髓内钉术后肥大性骨不连
目的
探讨阻挡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术后肥大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 2016年2月收治的11例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治疗术后肥大性骨不连患者,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19~48岁[(32.4±6.8)岁]。骨折类型:粉碎性骨折3例,长斜形骨折或螺旋形骨折2例,多段骨折2例,横形骨折4例。骨折术后至本次手术时间6~18个月[(11.5±3.1)个月]。均于骨不连近远端髓腔置入阻挡钉。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3,4,5,6,12,24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4~36个月[(27.2±4.6)个月]。10例获得骨愈合,愈合时间(9.8±3.4)个月,仅1例骨折出现骨不连,改行切开自体骨植骨锁定钢板固定后骨折愈合,骨愈合率达91%。无伤口感染、断钉、松动等并发症。术后3,4,5,6,12,24个月,VAS及OD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综合疗效评定:优7例,良3例,优良率为91%。
结论
利用阻挡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术后肥大性骨不连可增加髓内钉及骨折端的稳定性,并发症发生率低,骨折愈合率高。
2017 Vol. 33 (4): 344-34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72KB] (
305
)
创伤后骨感染
349
杨先腾 田晓滨 孙立 邓朝勇 黄海峰 张一 张进 李森磊 杨勤 秦余焕
负载万古霉素硫酸钙Ⅰ期治疗慢性骨感染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负载万古霉素硫酸钙Ⅰ期治疗慢性骨感染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 2016年4月收治的26例慢性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3例;年龄16~90岁,平均35.8岁。均为创伤性骨感染。手术彻底清除骨感染病灶后填入负载万古霉素的硫酸钙人工骨,致病菌不明确者同时加入庆大霉素,配合全身应用抗生素。其中3例术中因皮肤张力较大,同时行皮瓣转移修复术。术后早期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定期复查局部有无红肿、窦道复发,拍摄X线片观察骨感染、骨缺损恢复情况。
结果
26例均获随访6~30个月,平均19.5个月。23例伤口Ⅰ期愈合;1例伤口渗液换药愈合;1例局部软组织覆盖不良,再次手术行皮瓣转移修复后伤口愈合;1例经历2次手术不愈,采用感染骨段切除Masqueqlet膜诱导技术治愈。随访期间局部骨缺损修复,无骨感染复发。
结论
对于慢性骨感染患者,负载万古霉素硫酸钙Ⅰ期治疗可在控制感染的同时修复骨缺损,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2017 Vol. 33 (4): 349-35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618KB] (
401
)
软组织损伤
355
陈雪松 徐永清 杨黎 张黎明 何金顺 余晓军 马志显 李小松 吉丽 王晓凤
超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超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6年1月— 2013年3月收治的23例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17~51岁,平均33岁。创面部位:手背12例,足背或前足残端8例,大鱼际2例,示指背1例。软组织缺损面积5.0 cm×3.5 cm~11.5 cm×7.5 cm。深筋膜下切取皮瓣,血管充盈状态下剔除皮神经营养血管供血主渠沿途外的深筋膜并修剪皮下脂肪至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移位到受区后吻合穿支动静脉皮瓣循环,15例吻合皮神经建立感觉,其余未重建感觉。术后观察皮瓣成活及外形;手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修复足部者按是否存在皮瓣臃肿穿鞋障碍、皮瓣压疮及行走步态进行随访评价;观察皮瓣感觉功能恢复程度、供区外形及并发症。
结果
全部皮瓣成活,除1例修复环指背侧创面稍显肥厚外,其余外形美观。患者均获随访11~26个月,平均19个月。修复手部者功能优6例,良9例。修复足部者无皮瓣臃肿穿鞋障碍,无压疮,除2例严重残足跛行外,其余步态良好。15例吻合神经者感觉功能均达到S3级以上,8例未吻合神经者均获得保护性痛觉和触压觉,其中2例达到S3级。供区仅遗留线状或小面积植皮瘢痕,13例足外侧遗留不同程度感觉减退区,但不影响功能。
结论
超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技术相对简单可靠,用于修复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2017 Vol. 33 (4): 355-36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2821KB] (
321
)
基础研究
362
李晓明 刘苹 汪超 杨佳佳 张波
小香猪放射性创面模型的制备
目的
制备一种小香猪放射性创面的动物实验模型并观察病理变化,以期用于开展放射性创面相关疾病的在体研究。
方法
选取8头成年巴马小香猪,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实验组又分为10,20及30 Gy组,每组16个创面。实验组采用X射线直线加速器进行照射,并在照射部位使用打孔器制备边长4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制备小香猪放射性创面模型。每隔1周观察创面愈合情况;采用RT-PCR检测35 d各组创面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35 d后各组创面组织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和Ⅰ型胶原的表达变化;HE染色观察35 d后各组创面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
正常皮肤创面在35 d达到愈合状态,但20 Gy组和30 Gy组在63 d仍未愈合,随着射线剂量增加创面愈合程度逐渐减弱。RT-PCR检测结果显示,TNF-α mRNA表达水平正常对照组为0.315±0.007,10 Gy组为0.984±0.211,20 Gy组为1.140±0.088,30 Gy组为0.471±0.030;TGF-β mRNA表达水平正常对照组为0.402±0.018,10 Gy组为1.707±0.147,20 Gy组为1.933±0.078,30 Gy组为0.968±0.08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0 Gy组TNF-α和TGF-β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20 Gy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31和Ⅰ型胶原的表达均受到抑制(P<0.05)。HE染色结果显示,35 d后20 Gy组创面组织上皮化和肉芽组织再生受到影响。
结论
经过20 Gy X射线局部照射后制备的小香猪皮肤全层缺损创面能真实有效地模拟放射性创面,可开展放射性创面相关疾病病理生理及治疗干预的在体实验研究。
2017 Vol. 33 (4): 362-36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66KB] (
281
)
综述
368
黄大耿 郝定均 贺宝荣
单椎节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研究进展
寰椎骨折约占脊柱骨折的1%~2%,占颈椎骨折的2%~13%[1,2,3]。稳定的寰椎骨折多可通过非手术治疗获得良好疗效[4]。而对于不稳定的寰椎骨折,既往许多学者采用寰枢椎融合术或枕颈融合术进行治疗[5,6,7,8]。尽管文献报道获得了良好疗效,但却牺牲了上颈椎的活动功能。为克服上述缺点,不少学者尝试采用单椎节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取得了良好效果[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为了进一步了解单椎节固定术治疗寰椎不稳定骨折的相关问题,笔者检索PubMed数据库1966年1月— 2014年12月相关文献,以"(atlas or C1 or Jefferson) and fracture"为检索式,类别限定为"humans" ,语言限定为"English" ,年龄限定为"adult:19+ years" ,共检出相关文献8 445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 — 2014年相关文献,以"寰椎,骨折" "Jefferson ,骨折" "C1,骨折"为检索式,类别限定为"人类" "成人" ,合并上述3次检索获得相关文献579篇;又以"(寰椎*骨折)+(Jefferson*骨折)+(C1*骨折)"为检索式,检索万方数据库2014年12月以前相关文献,共检出1 593篇。文献的纳入标准:(1)与寰椎单椎节固定术相关的临床文献;(2)与寰椎单椎节固定术相关的解剖学研究、生物力学研究、三维有限元研究等基础研究文献。排除标准:重复发表的文献。对所获得的文献进行筛选、追踪,最终纳入英文10篇,中文4篇。笔者通过回顾文献,分别从技术原理、固定类型、适应证及禁忌证等方面对寰椎单椎节固定技术进行综述。
2017 Vol. 33 (4): 368-37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09KB] (
226
)
371
贾鹏 徐又佳
骨硬化蛋白在骨重塑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骨重塑是骨发育完成后机体骨组织持续更新的过程,贯穿机体的一生,主要包括骨形成、骨吸收。通过骨形成和骨吸收的相互协调,骨重塑维持骨骼发育完成后的骨量及骨骼的形状。骨重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间充质干细胞(MSCs)、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细胞、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以及由细胞分泌的骨形态发生蛋白、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多种生长因子。近些年来的研究揭示了骨细胞在骨重塑中的重要作用[1]。骨细胞通过分泌骨硬化蛋白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抑制成骨细胞分化、增殖,最终发挥强有力的抑制骨形成的作用[2]。多种类型骨质疏松患者血清中均存在骨硬化蛋白含量特异性的改变。因此,通过骨硬化蛋白抗体拮抗骨硬化蛋白的作用成为治疗多种骨质疏松的潜在方法之一,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实验与临床效果[3,4]。另一方面,研究显示应用骨硬化蛋白抗体能够加速骨折愈合、骨缺损修复[5,6]。
2017 Vol. 33 (4): 371-37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47KB] (
307
)
个案报告
377
张天喜 黄文金 刘安平 王树洪 叶鹏 杨辉军 喻安永
多发伤并发双侧声带麻痹一例
声带麻痹常见于手术、肿瘤及创伤等,临床以单侧多见,表现声嘶、呛咳、吞咽困难等。双侧声带麻痹临床表现以喉鸣及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危急时喉梗阻,可导致患者死亡[1]。多发伤合并声带麻痹临床少见,由于病情复杂,常不能及时明确诊断,延误治疗。现报告1例多发伤并颅脑损伤危重患者并发双侧声带麻痹的诊治经过,以促进临床医师对声带麻痹临床表现的认识,避免漏诊、误诊。
2017 Vol. 33 (4): 377-37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12KB] (
323
)
379
周炎 刘世清 明江华 李亚明 陈庆 邓明
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后并发混合型渗漏的治疗
骨水泥强化可显著提高椎弓根螺钉的把持强度,增强螺钉的稳定性,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或多次置钉致椎弓根钉道宽松的椎体具有良好的强化作用,维持内固定术后椎体的长期稳定性,并有效避免螺钉松脱、切割等内固定失效并发症。相关研究表明,运用骨水泥强化后椎弓根螺钉轴向拔出力明显增强,其强度增加147%~300%,显著提高了椎弓根螺钉的稳定性及抗疲劳性能[1,2,3]。目前,运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的报道较多,从生物力学及临床运用角度均已经证实其良好的固定效果[4,5,6]。随着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广泛应用,手术引起的相关并发症,如骨水泥单体毒性反应、肺栓塞、骨水泥渗漏等并不少见,临床以骨水泥渗漏最多见,文献报道渗漏率达19%~65%[7,8],而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引起的渗漏,临床报道并不多见,但容易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通过1例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经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后发生混合型渗漏,探讨其骨水泥渗漏发生的原因及分型、早期诊断、处理及预防措施,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师对骨水泥渗漏的重视,为临床治疗过程中减少渗漏发生提供借鉴。
2017 Vol. 33 (4): 379-38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16KB] (
321
)
会议纪要
383
孙东 刘国栋
第一届西南骨科高峰论坛:骨感染、骨缺损国际研讨会纪要
由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部共同主办的"第一届西南骨科高峰论坛:骨感染、骨缺损国际研讨会"于2017年2月24 — 26日在重庆召开。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张英泽教授和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院院长唐佩福教授担任大会主席。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骨感染治疗中心谢肇教授为大会执行主席。共有包括来自比利时、英国、法国、美国、瑞士等外国专家及国内专家共一千余人参会(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本次研讨会围绕骨感染相关专家共识及治疗进展、骨感染发生机制、骨感染病灶清除范围、内置物相关感染治疗及预防、大段骨缺损的外科重建及修复、Ilizarov技术治疗骨感染、骨不连现状及展望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讨论。现将大会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2017 Vol. 33 (4): 383-38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24KB] (
369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