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1年 37卷 8期
刊出日期:2021-08-15
专家论坛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软组织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创面修复
会议纪要
创伤护理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673
顾玉东
回顾历程,展望未来,再创辉煌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骨科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手外科作为中国骨科的一个重要分支,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末才开始发展,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了向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华诞献礼,笔者对中国手外科特别是华山医院手外科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2021 Vol. 37 (8): 673-67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436KB] (
481
)
专家论坛
675
陈宏
严重开放性上肢软组织损伤早期修复的相关问题
严重开放性上肢损伤常伴有骨、软组织的破坏性损伤,修复不当会带来严重肢体功能障碍,是上肢修复重建的棘手问题。目前针对严重开放性上肢损伤的治疗,存在软组织损伤程度评估方法不一致、重建方法无明确标准、修复理念未更新等问题,从而影响了肢体的功能恢复。笔者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及体会,阐述严重开放性上肢损伤后软组织早期修复的相关问题,为提高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2021 Vol. 37 (8): 675-67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52KB] (
705
)
679
宋涛 从飞
肢体软组织损伤的伤情评估和治疗理念及要点
肢体软组织损伤复杂,常伴有血管损伤,处理不当便会带来严重残疾、截肢等灾难性后果。肢体软组织损伤的评估标准多,但是缺乏统一。而准确的伤情评估是治疗的基础,也是临床难点。治疗方案也存在一定争议:针对同一伤情,行Ⅰ期修复还是Ⅱ期修复仍有不同意见;采用传统阶梯修复方式还是穿支皮瓣修复方式也有争议。笔者就软组织损伤的特点及评估、治疗理念和治疗要点进行讨论,为肢体软组织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1 Vol. 37 (8): 679-68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103KB] (
519
)
683
井莹莹 王一力 苏佳灿
骨微环境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愈合的作用及其机制
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难度大,预后差。骨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骨质疏松性骨折时骨微环境发生变化,如免疫因子变化、间充质干细胞(MSCs)趋化及分化异常、雌激素分泌量减少及受体下调、机械敏感性下降,这些均影响骨折愈合过程。目前研究表明,通过改善巨噬细胞的表型极化、增强MSCs的趋化成骨活性、补充雌激素和提高骨的生物力学性能均能重构骨微环境平衡,从而有效改善骨质。笔者从骨微环境变化、骨微环境失衡影响骨折愈合的途径及重构骨微环境方法等方面,阐述骨微环境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愈合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新的思路。
2021 Vol. 37 (8): 683-68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19KB] (
598
)
软组织损伤
688
王珍 金文虎 张子阳 吴祥奎 魏在荣 王达利
旋股外侧动脉分叶皮瓣修复下肢复杂创面的疗效
目的
探讨旋股外侧动脉分叶皮瓣修复下肢复杂创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5例下肢复杂创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18~69岁[(42. 2 ± 3. 7)岁]。创面位于小腿7例,足踝部7例,足背11例。单处宽大不规则创面15例,缺损面积10 cm × 9 cm~18 cm × 12 cm;2~3处创面10例,每处缺损面积4 cm × 3 cm~12 cm × 5 cm。均采用旋股外侧动脉分叶皮瓣修复创面,皮瓣供区均直接闭合。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外观与质地、供区瘢痕形成情况及患肢行走情况;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分级与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评估皮瓣感觉功能恢复与供区瘢痕形成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7~30个月[(12. 1 ± 1. 8)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良好,质地柔软,供区仅残留线性瘢痕,患肢可以正常行走。末次随访时BMRC 分级S3、S4 级为23 例,高于术后1个月的0例(P < 0. 01);VSS评分为4~8分[(6. 0 ± 1. 3)分],低于术后1个月的7~13分[(9. 9 ±1. 6)分](P < 0. 01)。
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分叶皮瓣修复下肢复杂创面,皮瓣外形、质地及感觉功能恢复良好,供区仅留线性瘢痕。
2021 Vol. 37 (8): 688-69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59KB] (
413
)
694
耿欣 陈文欢 郭林 田维
股骨髁上骨折伴同侧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股骨髁上骨折伴同侧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的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天津医院收治的100例股骨髁上骨折伴同侧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22~78岁[(38. 5±3. 3)岁]。致伤原因:交通伤45例,摔伤45例,其他10例。骨折AO 分型:A1型56例,A2型33例,A3型11例。左侧60例,右侧40例。患者均行同侧膝关节MRI检查以明确膝关节半月板与韧带损伤
的发生率、部位和严重程度。损伤部位包括膝关节内侧半月板(MM)、外侧半月板(LM)、前交叉韧带(ACL)、后交叉韧带(PCL)、内侧副韧带(MCL)、外侧副韧带(LCL)。采用Stoller四级法评价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程度,Ruiz三级法评价膝关节韧带损伤程度。分析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患侧、骨折AO分型等亚组半月板与韧带损伤的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股骨髁上骨折伴同侧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76例(76. 0%)伴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151处不同部位损伤)。29例(29. 0%)同时合并半月板及韧带损伤。56例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中,双侧半月板损伤11例。MM 损伤32例(32. 0%),其中Ⅰ级19例,Ⅱ级12例,Ⅲ级1例;LM 损伤35例(35. 0%),其中Ⅰ级19例,Ⅱ级14例,Ⅲ级2例。49例合韧带损伤患者中,单韧带损伤22例,双韧带损伤19例,三韧带损伤8例。ACL损伤33例(33. 0%),其中Ⅰ级22例,Ⅱ级10例,Ⅲ级1例;PCL损伤4例(4. 0%),其中Ⅰ级3例,Ⅱ级1例;MCL损伤28例(28. 0%),其中Ⅰ级18例,Ⅱ级9例,Ⅲ级1例;LCL损伤19例(19. 0%),其中Ⅰ级12例,Ⅱ级5例,Ⅲ级2例。性别、致伤原因、骨折类型亚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性别、骨折类型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显著相关,其中男性(P < 0. 05)、A3型骨折(P < 0. 01)伴半月板损伤风险明显增高。致伤原因、骨折类型亚组的膝关节韧带损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致伤原因、骨折类型与膝关节韧带损伤显著相关,其中交通伤(P < 0. 01)、A3型骨折(P < 0. 01)合并韧带损伤风险明显增高。
结论
股骨髁上骨折伴同侧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的发生率较高,且存在同一患者合并多部位损伤的情况,尤以韧带损伤显著。男性、A3型骨折及交通伤为其危险因素,提示临床诊疗时须高度重视。
2021 Vol. 37 (8): 694-70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23KB] (
533
)
骨与关节损伤
701
王天龙 周子斐 刘俊峰 郑龙坡
TiRobot机器人联合O形臂X线机微创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TiRobot骨科手术机器人联合O形臂X线机微创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53例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24例;年龄20~68岁[(40. 4 ± 15. 5)岁]。依据骨折AO分型,均属C型骨折。32例采用O形臂X线机导航下TiRobot机器人辅助微创内固定治疗(TiRobot组),21例在C形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进行微创内固定手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
间、术中出血量、螺钉置入透视时间、螺钉置入位置优良率。术后1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术后1周采用Matta影像学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评估骨盆功能恢复效果。记录术后及随访期间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5个月[(13. 2 ± 0. 3)个月]。TiRobot 组手术时间为(85. 2 ± 6. 9)min,对照组为(101. 0 ± 6. 7)min(P <0. 05)。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TiRobot组螺钉置入透视时间为6(5,7)s,对照组为10(10,15)s(P < 0. 05)。TiRobot组螺钉置入位置优30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97%(31/32);对照组优15例,良2例,可4例,优良率为76%(17/21)(P < 0. 05)。两组术后1周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术后1周两组Matta影像学骨盆复位质量和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两组术后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如螺钉松动或断裂、异位骨化、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
O形臂X线机导航下TiRobot机器人辅助微创内固定治疗C型骨盆骨折,较C形臂X线机透视引导可缩短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时间、提高螺钉置入位置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1 Vol. 37 (8): 701-70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83KB] (
479
)
708
马会旭 赵丽红 隆晓涛 刘曦 刘雷
Ilizarov短缩加压、再延长骨搬移术治疗创伤性股骨干骨缺损
目的
探讨Ilizarov短缩加压+再延长骨搬移术治疗创伤性股骨干骨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收治的52例创伤性股骨干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19~60岁[(40. 3 ± 12. 1)岁]。股骨干骨折部位:近1/3段15例,中1/3段20例,远1/3段17例。骨缺损类型:开放性骨折后骨缺损2例,感染性骨不连29例,萎缩性骨不连21例。清创截骨后骨缺损长度3. 0~5. 8 cm[(4. 2 ± 0. 8)cm]。24例行Ⅰ期直接断端短缩加压再延长术,28例行截骨短缩加压、Ⅱ期再延长术(平均间隔时间2. 8个月)。观察患者术后伤口创面愈合情况、骨性愈合时间、外固定指数(EFI)、术后并发症发生等情况。检测术前及术后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末次随访时采用Ilizarov
方法与研究应用协会(ASAMI)评分标准对骨愈合及患肢功能恢复进行评价。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0~60个月[(36. 5 ± 10. 3)个月]。伤口创面均Ⅰ期愈合。骨性愈合时间9~20个月[(14. 5 ± 3. 8)个月]。EFI为1. 2~1. 9个月/cm[(1. 5 ± 0. 2)个月/cm]。术后钉道感染14例(感染率27 %);骨断端愈合不良
1例;2例骨延长段出现轴向偏移,1例出现延长段矿化不良;2例术后患侧肢体较健侧分别短缩1. 8 cm、2. 0 cm。末次随访时WBC[(6. 0 ± 1. 4)× 109/L]、CRP[(6. 8 ± 1. 7)mg/L]、ESR[(10. 5 ± 6. 1)mm/h]较术前[(9. 2 ± 2. 2)× 109/L、(31. 7 ± 22. 1)mg/L、(45. 8 ± 31. 3)mm/h]明显降低(P < 0. 01)。末次随访时ASAMI评分:骨愈合优31例,良13例,可8例,优良率为85%;患肢功能优28例,良14例,可7例,差3例,优良率为81%。
结论
Ilizarov短缩加压+再延长骨搬移术治疗创伤性股骨干骨缺损可彻底清除感染或缺血性骨病灶,通过牵张成骨技术完成断端持续加压促进断端愈合及肢体延长,实现肢体重建
并促进骨性愈合和功能恢复。
2021 Vol. 37 (8): 708-71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39KB] (
536
)
715
王成光 周鹏程 邹文 伍庆 陈滔 秦贵勇
骨科患者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变化及其准确性评价
目的
探讨诊断骨科患者围术期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相关指标变化及其准确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9月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9 例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围术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5例,女54例;年龄18~76岁[(46. 3 ± 11. 2)岁]。股骨头坏死和股骨颈骨折行单侧THA 治疗54例,骨性关节炎行单侧TKA 治疗36例,股骨近端骨折行
PFNA治疗19例。47例确诊VTE(VTE组),62例未发生VTE(非VTE组)。所有患者入院时、术后1,3,5,7 d 采集静脉血,比较两组血浆D-二聚体、血清白细胞介素(IL)-18 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对VTE诊断的准确性。
结果
两组入院时各项指标均低于术后各时相点,术后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或0. 01)。与非VTE组比较,VTE组术后各时相点D-二聚体、IL-18和VEGF水平均明显升高(P < 0. 05或0. 01)。D-二聚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 839,95%CI 0. 729~0. 887,此时最佳截断值为5. 5 μg/m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7. 0%、79. 0%,约登指数为0. 670;IL-18 的AUC 为0. 817,95%CI 0. 719~0. 857,此时最佳截断值为293. 5 pg/m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7. 0%、87. 1%,约登指数为0. 457;VEGF的AUC为0. 837,95%CI 0. 784~0. 918,此时最佳截断值为510. 8 pg/m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1. 0%、79. 0%,约登指数为0. 583。联合D-二聚体、IL-18 和VEGF 的AUC 为0. 870,95%CI 0. 747~0. 992,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7. 2%、83. 4%,约登指数为0. 606。
结论
对于骨科围术期患者
VTE的诊断,血清VEGF有一定的准确性,血清IL-18则准确性不高,但可通过联合检测血浆D-二聚体、IL-18和VEGF,提高对VTE诊断的准确性。
2021 Vol. 37 (8): 715-71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992KB] (
740
)
脊柱脊髓损伤
720
张凯 王昕 杨二柱 孙晓江 程晓非 田海军 赵长清 赵杰
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伴或不伴脊髓-椎管不匹配颈椎过伸性损伤的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伴或不伴脊髓-椎管不匹配的颈椎过伸性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治疗的42例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40~78岁[(59. 7 ± 9. 9)岁]。患者均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为(10. 2 ± 3. 8)分,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损伤总分为(260. 4 ± 47. 5)分。将脊髓椎管占有率(SCOR)≥ 70%者归为脊髓-椎管不匹配组(不匹配组,21例),SCOR < 70%者归为脊髓-椎管匹配组(匹配组,21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ASIA总分、ASIA上肢及下肢运动评分、ASIA感觉评分、JOA评分和手术改善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6个月[(19. 1 ± 2. 3)个月]。两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ASIA总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 05)。术后1周两组ASIA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末次随访时不匹配组ASIA总分为(307. 6 ± 9. 9)分,明显低于匹配组的(315. 4 ± 8. 7)分(P < 0. 01)。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不匹配组ASIA上肢运动评分分别为(29. 1 ±7. 0)分、(36. 6 ± 6. 5)分,均明显低于匹配组的(42. 0 ± 5. 7)分、(47. 4 ± 2. 5)分(P < 0. 01)。而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ASIA下肢运动评分和感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两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 05)。不匹配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1. 5 ± 3. 0)分和(12. 5 ± 3. 0)分,均明显低于匹配组的(13. 5 ± 2. 4)分和(15. 0 ± 2. 0)分(P <0. 01)。匹配组手术改善率为95%(20/21),不匹配组为85%(18/21)(P < 0. 05)。两组各出现3例颈部轴性痛,匹配组出现2例C5神经根麻痹,均经非手术治疗后缓解。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断裂。
结论
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改善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的部分神经功能,但脊髓-椎管不匹配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及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不如脊髓-椎管匹配患者。
2021 Vol. 37 (8): 720-72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19KB] (
461
)
创面修复
726
张泽琼 谭淦珊 王述军 宁倩 何凌霄 廖灯彬 蒋艳
骨科创伤患者院内创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骨科创伤患者院内创面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95例骨科院内创面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1例,女24例;年龄14~70岁[(42. 6 ± 13. 8)岁]。发生MDRO感染38例(MDRO组),未发生MDRO感染57例(非MDRO组)。观察创面感染的病原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慢性合并症)、受伤诊治情况(是否外院转入、是否急诊入院、受伤至首次处理时间、是否开放性损伤、是否合并骨折、创面是否污染、创面深度、是否入住ICU、手术次数、累计手术时间、切口类型、确诊感染前住院时间、使用抗生素种类、是否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入院时血红蛋白、入院时血清白蛋白、入院时血糖)。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MDRO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创面共检出119株致病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21株(18%),革兰阴性杆菌91株(76%),其他7株(6%);菌株类型前五位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住院时间、创面是否污染、是否入住ICU、确
认感染前住院时间、使用抗生素种类、入院时血红蛋白、入院时血清白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是否外院转入、是否急诊入院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长(OR = 1. 033,95%CI 1. 005~1. 061,P < 0. 05)、受
伤至首次处理时间> 6 h(OR = 4. 282,95%CI 1. 174~15. 616,P < 0. 05)、使用抗生素种类≥ 3 种(OR = 7. 486,95%CI 2. 451~22. 863,P < 0. 05)、入院时低血红蛋白值(OR =0. 973,95%CI 0. 962~0. 985,P < 0. 05)与MDRO感染显著相关。
结论
住院时间、受伤至首次处理时间、使用抗生素种类、
入院时血红蛋白值均为骨科创伤患者院内创面MDRO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对于骨科创伤患者,控制住院时间、尽量缩短首次伤口处理时间、个体化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及时纠正贫血是防治创面MDRO感染的重要措施。
2021 Vol. 37 (8): 726-73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34KB] (
365
)
创伤护理
733
黄晓玲 蔡建树 李州 蒋苗苗 秦玲 祁海鸥 李璐萍 占新菊
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全身麻醉术中俯卧位护理核查方案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术中俯卧位护理核查方案在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106例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0例,女26例;年龄25~57岁[(48. 6 ± 11. 9)岁]。损伤节段:T11 18例,T12 26例,L1 21例,L2 25例,L3 16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胸腰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51例患者接受常规体位护理(对照组);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55例患者在接受常规体位护理基础上,开展全身麻醉术中俯卧位护理核查方案(核查组)。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压力性损伤、臂丛神经损伤、尺神经损伤和患者眼部不适症状)、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术后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8~12个月[(10. 5 ± 0. 9)个月]。核查组和对照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4%∶29%)、臂丛神经损伤发生率(4%∶16%)、眼部不适症状发生率包括流泪(2%∶12%)、异物感(0%∶4%)和干涩(4%∶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两组尺神经损伤及眼部不适症状中的视物模糊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核查组住院时间为(7. 0 ± 1. 3)d,较对照组的(9. 9 ± 1. 9)d显著缩短(P < 0. 05)。核查组和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85%(47/55)和69%(35/51)(P < 0. 05)。术后3个月,核查组VAS为(1. 9 ± 0. 8)分,较对照组的(3. 5 ± 1. 1)分显著下降(P < 0. 05);两组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结论
对于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患者,开展全身麻醉术中俯卧位护理核查方案有助于减少全身麻醉手术俯卧位相关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患者快速恢复。
2021 Vol. 37 (8): 733-73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31KB] (
720
)
739
朱雅 金莉雅 陈玉梅 徐雪雪
三位一体共管模式在骨科大手术患者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三位一体共管模式在骨科大手术患者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20例行骨科大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74例;年龄43~89岁[(63. 7 ± 11. 3)岁]。骨折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58例,股骨颈骨折52例,膝关节病10例。手术类型:闭合复位内固定手术58例,全髋置换术37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5例,全膝置换术10例。60例采用传统护理(传统护理组),60例采用联动共管护理(共管护理组)。传统护理组给予传统的预防血栓护理、常规VTE风险评估、治疗、宣教等;共管护理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采用三位一体共管模式管理,包括三位一体健康宣教,建立VTE预防小组及VTE跟踪表,术后加强康复护理与锻炼,优化药物、营养、疼痛管理等。比较
两组术后第3,7天患肢肿胀率、入院时及术后第3,7天的D-二聚体水平、术后第7天VTE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
共管护理组术后第3,7天患肢肿胀率[13%(8/60)、8%(5/60)]显著低于传统护理组[42%(25/60)、30%(18/60)](P < 0. 05)。入院时两组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共管护理组术后第3,7天D-二聚体水平[3. 40(2. 11,6. 10)μg/ml、3. 70(2. 61,6. 82)μg/ml]显著低于传统护理组[6. 37(3. 60,9. 81)μg/ml、6. 42(3. 62,9. 83)μg/ml](P < 0. 01)。共管护理组术后第7天VTE发生率[3%(2/60)]显著低于传统护理组[13%(8/60)](P < 0. 05)。共管护理组住院时间[(10. 1 ± 2. 2)d]短于传统护理组[(11. 4 ± 4. 3)d](P < 0. 05);共管护理组住院期间护理满意度[93%(56/60)]高于传统护理组[72%(43/69)](P < 0. 05)。
结论
对于骨科大手术患者,围术期三位一体共管模式可减少术后患肢肿胀发生率,降低D-二聚体水平,减少VTE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
高护理满意度。
2021 Vol. 37 (8): 739-74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63KB] (
609
)
744
顾磊磊 潘红英 范顺武
多学科协作模式在糖尿病伴下肢创伤后慢性溃疡围术期护理中的效果
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在糖尿病伴下肢创伤后慢性溃疡围术期护理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122例糖尿病伴下肢创伤后慢性溃疡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8例,女64例;年龄40~76岁[(56. 0 ± 4. 7)岁]。创面部位:足跟部10例,外踝部12例,足趾22例,小腿59例,大腿19例。60例患者接受MDT模式护理(协作护理组),62例患者接受传统护理(传统护理组)。比较两组术后1,3 d及出院当天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空腹血糖、护理后的心理状态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术后2周及1个月创面面积及深度、术后1个月内空腹血糖、术后1个月再次入院时截肢率、再次清创发生率及直接缝合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0. 5~3个月[(1. 2 ± 0. 7)个月]。协作护理组术后1 d、3 d、出院当天观察组VAS分别为1. 0(1. 0,2. 0)分、1. 0(0. 0,1. 0)分、1. 0(0. 0,1. 0)分,低于传统护理组的2. 0(2. 0,2. 3)分、2. 0(2. 0,2. 0)分、1. 0(1. 0,2. 0)分(P < 0. 05)。协作护理组术后1 d、3 d、出院当天空腹血糖为(7. 2 ± 0. 8)mmol/L、(6. 9 ± 0. 8)mmol/L、(6. 9 ± 0. 7)mmol/L,低于传统护理组的(7. 8 ±0. 8)mmol/L、(7. 8 ± 0. 8)mmol/L、(7. 7 ± 0. 9)mmol/L(P < 0. 05)。协作护理组护理后SAS评分和SDS评分
分别为(8. 4 ± 0. 8)分和(11. 2 ± 1. 0)分,传统护理组为(8. 7 ± 0. 7)分和(12. 3 ± 1. 0)分(P < 0. 05)。协作护理组术后2周创面面积及深度为(29. 4 ± 3. 9)cm2、(1. 4 ± 0. 4)cm,低于传统护理组的(33. 3 ± 3. 6)cm
2
、(1. 5 ± 0. 5)cm(P < 0. 05);术后1个月创面面积、深度为(24. 5 ± 3. 8)cm2、(0. 9 ± 0. 4)cm,低于传统护理组的(30. 6 ± 4. 8)cm2、(1. 2 ± 0. 5)cm(P < 0. 05)。协作护理组术后1个月内空腹血糖均明显低于传统护理组(P < 0. 05)。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再次入院时,协作护理组截肢率为5%(3/60),需要再次清创发生率为7%(4/60),明显低于传统护理组的18%(11/62)及22%(13/62)(P < 0. 05)。协作护理组直接修复缝合率为88%(53/60),明显高于传统护理组的61%(38/62)(P < 0. 05)。
结论
对于糖尿病伴下肢创
伤后慢性溃疡,MDT模式较传统护理在缓解疼痛、控制血糖,改善心理状态、促进创面愈合、降低截肢率及再次清创发生率等方面有显著优势。
2021 Vol. 37 (8): 744-74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91KB] (
508
)
基础研究
750
朱雷 贺宝荣 张鹰 王致远 田方 卢博涛 贾帅军 郝定均
磷酸钙骨水泥支架负载大黄素对成骨细胞成骨活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磷酸钙骨水泥(CPC)支架负载大黄素(EMO)对成骨细胞成骨活性的影响。
方法
首先制备骨水泥支架,将EMO粉末与CPC粉末(1∶9)均匀混合,加入柠檬酸搅拌后,注入聚四氟乙烯模具(EMO-CPC组);将0. 36 g CPC粉末加入柠檬酸搅拌后,注入聚四氟乙烯模具(CPC组)。比较两组大体形貌、凝结时间(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可注射率及压缩强度。提取原代成骨细胞,并与两组支架共培养,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两组共培养3 d后的表征;通过细胞活性与毒性检测试剂盒行活/死细胞染色和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MTT)比色法检测两组细胞存活率、毒性及增殖活力,并对两组支架行骨桥蛋白(OPN)免疫荧光染色,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OPN蛋白荧光表达情况;共培养7 d后,通过四唑硝基蓝/5-溴-4-氯-3-吲哚基-磷酸盐(NBT/BCIP)染色法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观察两组成骨活性;共培养14 d后,采用茜素红染色法检测两组成骨活性。
结果
两组支架扫描电镜下均呈现相对光滑平整的形貌结构。EMO-CPC组初凝时间、终凝时间、可注射率及压缩强度与CP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扫描电镜显示,共培养3 d后成骨细胞集簇黏附于EMO-CPC支架表面,形态良好;EMO-CPC组细胞存活率达(98. 2 ± 0. 1)%,CPC组为(90. 2 ± 0. 1)%(P < 0. 05);EMO-CPC组细胞增殖活力较CPC组更强(P < 0. 05)。OPN特异性染色显示,EMO-CPC组OPN蛋白荧光表达更强;共培养7 d后,EMO-CPC组ALP表达高于CPC组。共培养14 d后,EMO-CPC组茜素红染色强度更为显著,成骨活性更强。
结论
EMO-CPC支架较CPC支架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细胞增殖能力及成骨活性,为成骨细胞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2021 Vol. 37 (8): 750-75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24KB] (
446
)
综述
756
陈清 谢栋 姚秋菊 杨立利
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在急性脊髓损伤后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急性脊髓损伤(ASCI)通常是脊柱受到机械性损伤所致,是脊柱外科常见的外伤性疾病,可导致肺部继发性损伤,甚至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是一类机体损伤后释放的内源性物质,包括细胞内蛋白、细胞外基质、分泌性因子及核酸相关产物。ASCI后释放的DAMP激活下游相关信号通路,参与肺损伤。DAMP相关研究揭示ASCI后肺损伤的分子机制,探索了肺损伤可能的治疗靶点。笔者就DAMP在ASCI后肺损伤的作用机制和不同DAMP在肺损伤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ASCI后肺损伤提供新思路。
2021 Vol. 37 (8): 756-76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04KB] (
431
)
761
吕康 韩荣燕 周光居 徐杰丰 张茂
体外膜肺氧合在严重创伤救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严重创伤可进展为严重呼吸功能障碍,病死率高,临床救治难度大。近年来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严重创伤所致循环和(或)呼吸功能衰竭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严重创伤患者有较高的出血风险而难以进行全身抗凝,被认为是ECMO治疗的相对禁忌证。但新近的研究表明,静脉-静脉(VV)-ECMO治疗创伤后严重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安全可行的,静脉-动脉(VA)-ECMO对治疗心源性休克和创伤性心搏骤停有重要价值。有关ECMO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时机、抗凝策略、对生存率的影响及风险效益评价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的研究。笔者就ECMO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及应用时机、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提高ECMO的应用水平提供参考。
2021 Vol. 37 (8): 761-76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46KB] (
905
)
会议纪要
768
何伟伟 杨异
第二届手术治疗肋骨骨折高峰论坛暨胸部创伤论坛会议纪要
第二届手术治疗肋骨骨折高峰论坛暨胸部创伤论坛于2021年7月16—17日在上海举行。与会专家围绕肋骨骨折手术和胸部创伤的诊治现状和发展前景展开热烈讨论。会议期间,上海市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胸外科正式设立加速康复外科(ERAS)示范病房。会议宣布成立中国胸部创伤临床研究协作组(CCIRS),是目前全国首个致力于胸部创伤临床研究的学术组织。笔者对会议内容进行简述。
2021 Vol. 37 (8): 768-76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291KB] (
452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