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在糖尿病伴下肢创伤后慢性溃疡围术期护理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122例糖尿病伴下肢创伤后慢性溃疡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8例,女64例;年龄40~76岁[(56. 0 ± 4. 7)岁]。创面部位:足跟部10例,外踝部12例,足趾22例,小腿59例,大腿19例。60例患者接受MDT模式护理(协作护理组),62例患者接受传统护理(传统护理组)。比较两组术后1,3 d及出院当天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空腹血糖、护理后的心理状态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术后2周及1个月创面面积及深度、术后1个月内空腹血糖、术后1个月再次入院时截肢率、再次清创发生率及直接缝合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0. 5~3个月[(1. 2 ± 0. 7)个月]。协作护理组术后1 d、3 d、出院当天观察组VAS分别为1. 0(1. 0,2. 0)分、1. 0(0. 0,1. 0)分、1. 0(0. 0,1. 0)分,低于传统护理组的2. 0(2. 0,2. 3)分、2. 0(2. 0,2. 0)分、1. 0(1. 0,2. 0)分(P < 0. 05)。协作护理组术后1 d、3 d、出院当天空腹血糖为(7. 2 ± 0. 8)mmol/L、(6. 9 ± 0. 8)mmol/L、(6. 9 ± 0. 7)mmol/L,低于传统护理组的(7. 8 ±0. 8)mmol/L、(7. 8 ± 0. 8)mmol/L、(7. 7 ± 0. 9)mmol/L(P < 0. 05)。协作护理组护理后SAS评分和SDS评分
分别为(8. 4 ± 0. 8)分和(11. 2 ± 1. 0)分,传统护理组为(8. 7 ± 0. 7)分和(12. 3 ± 1. 0)分(P < 0. 05)。协作护理组术后2周创面面积及深度为(29. 4 ± 3. 9)cm2、(1. 4 ± 0. 4)cm,低于传统护理组的(33. 3 ± 3. 6)cm2、(1. 5 ± 0. 5)cm(P < 0. 05);术后1个月创面面积、深度为(24. 5 ± 3. 8)cm2、(0. 9 ± 0. 4)cm,低于传统护理组的(30. 6 ± 4. 8)cm2、(1. 2 ± 0. 5)cm(P < 0. 05)。协作护理组术后1个月内空腹血糖均明显低于传统护理组(P < 0. 05)。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再次入院时,协作护理组截肢率为5%(3/60),需要再次清创发生率为7%(4/60),明显低于传统护理组的18%(11/62)及22%(13/62)(P < 0. 05)。协作护理组直接修复缝合率为88%(53/60),明显高于传统护理组的61%(38/62)(P < 0. 05)。 结论 对于糖尿病伴下肢创
伤后慢性溃疡,MDT模式较传统护理在缓解疼痛、控制血糖,改善心理状态、促进创面愈合、降低截肢率及再次清创发生率等方面有显著优势。
|
|
|
[1] |
顾玉东. 回顾历程,展望未来,再创辉煌[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8): 673-674. |
[2] |
陈宏. 严重开放性上肢软组织损伤早期修复的相关问题[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8): 675-678. |
[3] |
宋涛 从飞. 肢体软组织损伤的伤情评估和治疗理念及要点[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8): 679-682. |
[4] |
井莹莹 王一力 苏佳灿. 骨微环境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愈合的作用及其机制[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8): 683-687. |
[5] |
王珍 金文虎 张子阳 吴祥奎 魏在荣 王达利. 旋股外侧动脉分叶皮瓣修复下肢复杂创面的疗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8): 688-693. |
[6] |
耿欣 陈文欢 郭林 田维. 股骨髁上骨折伴同侧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8): 694-700. |
[7] |
王天龙 周子斐 刘俊峰 郑龙坡. TiRobot机器人联合O形臂X线机微创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8): 701-707. |
[8] |
马会旭 赵丽红 隆晓涛 刘曦 刘雷. Ilizarov短缩加压、再延长骨搬移术治疗创伤性股骨干骨缺损[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8): 708-714. |
[9] |
王成光 周鹏程 邹文 伍庆 陈滔 秦贵勇. 骨科患者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变化及其准确性评价[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8): 715-719. |
[10] |
张凯 王昕 杨二柱 孙晓江 程晓非 田海军 赵长清 赵杰. 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伴或不伴脊髓-椎管不匹配颈椎过伸性损伤的疗效评价[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8): 720-725. |
[11] |
张泽琼 谭淦珊 王述军 宁倩 何凌霄 廖灯彬 蒋艳. 骨科创伤患者院内创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8): 726-732. |
[12] |
黄晓玲 蔡建树 李州 蒋苗苗 秦玲 祁海鸥 李璐萍 占新菊. 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全身麻醉术中俯卧位护理核查方案的效果评价[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8): 733-738. |
[13] |
朱雅 金莉雅 陈玉梅 徐雪雪. 三位一体共管模式在骨科大手术患者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中的应用[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8): 739-743. |
[14] |
朱雷 贺宝荣 张鹰 王致远 田方 卢博涛 贾帅军 郝定均. 磷酸钙骨水泥支架负载大黄素对成骨细胞成骨活性的影响[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8): 750-755. |
[15] |
陈清 谢栋 姚秋菊 杨立利. 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在急性脊髓损伤后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8): 756-76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