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18年 34卷 9期
刊出日期:2018-09-15

专家论坛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综述
个案报告
多发伤
创伤护理
手部损伤
   
专家论坛
769 刘波
腕关节损伤治疗相关争议问题探讨
随着全民运动的普及和交通伤的增加,一些严重腕关节损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这些严重腕关节损伤中,骨性结构与腕关节的韧带、软骨组织(如腕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舟月骨间韧带损伤等)往往同时存在不同程度损伤。腕关节包括桡腕关节、腕中关节及下尺桡关节。相对其他人体大关节,腕关节的解剖结构更为复杂。腕关节内腕骨位置隐蔽,形态不规则,相互作用关系复杂;腕关节众多韧带、软骨和肌腱组织的解剖结构、腕关节的生物力学和运动学,迄今仍是国内外学界不断研究的热点。腕关节损伤临床常见,而腕部桡骨远端骨折是发生率最高的上肢骨折。腕骨骨折是发生率居第二位的腕部骨折,约占肘部以下骨折总数的6%~15%。目前对这类复杂损伤的治疗策略、时机选择及预后判断存在很多争议和困难。因此,笔者重点就腕关节损伤治疗中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强调腕关节损伤规范治疗的重要性。
2018 Vol. 34 (9): 769-77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91KB] ( 386 )
手部损伤
773 滕晓峰 陈宏 王欣 袁辉宗
腕关节镜辅助下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腕舟骨新鲜骨折
目的  比较腕关节镜辅助下经皮克氏针固定和透视下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腕舟骨新鲜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9年4月— 2016年1月收治的34例腕舟骨新鲜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21~44岁,平均28.9岁。右侧21例,左侧13例。按照Herbert腕舟骨骨折分型:B2型25例,B3型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13 d,平均3.2 d。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关节镜辅助下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组(A组,16例)和透视下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组(B组,18例)。A组中4例采用镜下自体髂骨植骨,3例镜检发现舟月韧带损伤予以Ⅰ期克氏针固定舟月关节。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分、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术后均获随访6~12个月,平均7.5个月。A、B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2.3±11.2)min和(42.5±9.7)min(P<0.01),住院时间分别为(3.9±1.4)d和(4.1±1.5)d(P>0.05),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1.8 ±1.4)周和(13.2±2.4)周(P<0.05)。末次随访时A、B两组VAS分别为(1.1±0.6)分和(1.8±0.7)分(P<0.01),DASH评分分别为(14.1±5.3)分和(17.2±7.8)分(P>0.05),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92.1±6.6)分和(85.4±7.5)分(P<0.05)。A组1例发生早期克氏针松动;B组1例发生骨折不愈合,1例残留舟月不稳定(P>0.05)。  结论  对于有移位的新鲜腕舟骨骨折,采用腕关节镜辅助下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较透视下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更能够缩短手术时间,促进骨折愈合,减轻疼痛,改善腕关节功能。
2018 Vol. 34 (9): 773-78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77KB] ( 415 )
781 袁辉宗 滕晓峰 陈宏 王欣 徐吉海
腕关节镜辅助下滑膜清理加关节囊修复治疗ⅠB型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
目的  探讨腕关节镜辅助下修复下尺桡关节(DRUJ)稳定或轻度不稳ⅠB型(Palmer分型)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5月— 2017年8月收治的42例单纯ⅠB型TFCC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25例;年龄18~64岁,平均38岁。左侧20例,右侧22例。术中腕关节镜下探查明确为ⅠB型损伤后予关节清理,3-0普迪斯缝线outside-in法修复TFCC。术后过肘长臂石膏托前臂旋转中立位固定3周,后更换短臂石膏托继续固定腕关节2~3周。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握力、关节活动度、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及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分。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无感染、神经损伤发生。末次随访时,13例腕关节疼痛症状完全消失,29例仍有轻度活动时疼痛。末次随访时的VAS由术前(2.7±0.9)分降至(1.2±1.0)分(P<0.05);握力由术前(20.6±8.3)kg提高至(22.5±8.5)kg(P<0.05);腕关节屈伸、桡尺偏及前臂旋转分别由术前的(116.4±26.0)°、(36.7±10.7)°、(137.9±29.1)°提高至(119.4±22.8)°(P>0.05)、(40.0±10.6)°(P<0.05)、(148.9±21.4)°(P<0.05);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67.3±9.6)分提高至(84.4±6.7)分(P<0.05),其中优13例,良24例,可5例,优良率为88%;DASH评分由术前(34.6±10.2)分改善至(10.4±6.5)分(P<0.05)。  结论  对于DRUJ稳定或轻度不稳ⅠB型TFCC损伤,采用腕关节镜下滑膜清理加关节囊修复,结合积极康复训练,可有效减轻腕关节疼痛,提高腕关节桡尺偏及前臂旋转活动度和握力,改善腕关节功能。
2018 Vol. 34 (9): 781-78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05KB] ( 336 )
787 滕晓峰 袁辉宗 陈宏
腕关节镜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进行性塌陷的效果
目的  探讨腕关节镜下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进行性塌陷(SNAC)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1年3月— 2016年1月收治的15例舟骨腰部骨折SNA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6~43岁,平均32岁。右腕9例,左腕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4~72个月,平均18个月。腕关节镜下检查评估腕关节炎累及的范围:SNACⅠ期9例,Ⅱ期4例,Ⅲ期2例。对Ⅰ期患者,采用腕关节镜辅助下桡骨茎突切除,舟骨硬化骨去除,取髂骨植骨内固定术;对Ⅱ期、Ⅲ期患者,采用腕关节镜下摘除大部分舟骨,头状骨与月骨融合固定。记录骨折及融合头月关节愈合时间、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活动度、握力;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评估患者腕关节功能。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9~23个月,平均14个月。患者均Ⅰ期骨性愈合,SNACⅠ期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1.7周,Ⅱ期、Ⅲ期患者头月关节融合平均骨性愈合时间11周。VAS由术前(5.9±0.8)分降至(1.6±0.9)分;腕关节掌屈、背伸、桡偏、尺偏分别由术前的(38.7±6.3)°、(28.6±11.2)°、(19.8±1.4)°、(22.7±5.7)°提高至(54.1±5.8)°、(43.3±9.3)°、(22.0±1.9)°、(30.3±4.3)°;握力由术前(10.7±2.4)kg提高至(15.0±1.9)kg(P均<0.05)。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的(57.9±7.3)分提高至(84.5±6.9)分(P<0.05),其中优1例,良9例,可5例。  结论  对于SNAC患者,需要通过腕关节镜下评估明确分期,对Ⅰ期患者行腕关节镜下舟骨植骨,对Ⅱ期、Ⅲ期患者采用腕关节镜下摘除大部分舟骨,头状骨与月骨融合固定,可促进骨折愈合,减轻疼痛,改善腕关节功能。
2018 Vol. 34 (9): 787-79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27KB] ( 377 )
脊柱脊髓损伤
793 管华清 郭炯炯 姜为民 杨惠林
椎体强化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术后夹心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椎体强化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术后夹心椎再骨折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4年1月— 2015年12月接受椎体强化术治疗的90例脊柱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64例;年龄(69.9±7.4)岁。以术后随访过程中90例夹心椎是否发生骨折作为二分类因变量,分为骨折组(15例)和未骨折组(75例)。选取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骨密度、累计骨水泥强化椎体数、夹心椎是否位于胸腰段、三明治骨折节段术前后凸角、手术方式、骨水泥注射入路(单或双侧)、骨水泥注射体积、夹心椎间隙骨水泥渗漏、三明治骨折节段术后后凸角、随访时间等作为自变量,先后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夹心椎骨折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90例患者共包含97个夹心椎,初次强化治疗共226个骨折椎,平均随访18.1个月。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累计骨水泥强化椎体数、夹心椎是否位于胸腰段、三明治骨折节段术前后凸角、骨水泥注射入路(单或双侧)、骨水泥注射体积、夹心椎间隙骨水泥渗漏、随访时间等因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无意义(P>0.05)。骨密度、手术方式、三明治骨折节段术后后凸角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密度≤-3.5 SD与三明治骨折节段术后后凸角≥10°是术后夹心椎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低骨密度(T值≤-3.5 SD)、椎体强化术后三明治骨折节段后凸角≥10°是术后夹心椎发生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椎体强化术本身并不会导致邻近椎再骨折风险加大。
2018 Vol. 34 (9): 793-79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26KB] ( 384 )
799 曹臣 陈书连 高延征 张广泉 丁帅 邵佳 李昂 王耀斌
3D打印辅助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目的  探讨3D打印辅助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6月— 2016年6月58例(58个椎体)行PVP治疗的老年重度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A组(PVP术前对伤椎行3D打印)和B组(行常规PVP手术)。A组28例(28个椎体),其中男8例,女20例;年龄64~91岁[(78.1±8.5)岁];伤椎分布:T10 4例,T11 6例,T12 8例,L1 4例,L2 6例。B组30例(30个椎体),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65~90岁[(77.8±8.2)岁];伤椎分布:T10 3例,T11 7例,T12 9例,L1 6例,L2 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前、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骨折椎体前缘压缩比及骨水泥渗漏率等。  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A组获随访14~26个月[(18.7±3.4)个月],B组获随访12~28个月[(20.0±5.4)个月]。A组和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8.0±3.4)min、(30.9±5.3)min(P<0.05)。A组和B组术后1 d VAS分别为(2.3±1.0)分、(2.0±0.8)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0.7±0.7)分、(0.8±0.7)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后1 d JOA评分分别为(21.3±2.2)分、(20.7±2.1)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4.7±2.3)分、(24.1±2.0)分,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后1 d骨折椎体前缘压缩比分别为(59.4±7.9)%、(59.1±6.8)%,末次随访时骨折椎体前缘压缩比分别为(59.1±7.8)%、(58.7±5.4)%,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骨水泥渗漏3例(渗漏率为11%),B组骨水泥渗漏11例(渗漏率为37%)(P<0.05)。  结论  与常规PVP比较,3D打印辅助PVP治疗老年重度OVCF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骨水泥渗漏率,临床疗效确切。
2018 Vol. 34 (9): 799-80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19KB] ( 376 )
806 王伟军
高黏度与低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有效性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高黏度与低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PubMed、Ovid等英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所有关于高黏度与低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OVCF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临床对照试验(CCT)。使用Cochrane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使用Stata 12.0进行Meta分析。比较组间术后骨水泥注入量、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Cobb角及骨水泥渗漏率的差异。根据手术方式(PVP和PKP)进行亚组分析探究不同手术方法中的骨水泥渗漏率、VAS、ODI、Cobb角及骨水泥注入量的差异。  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637例患者,其中高黏度组308例,低黏度组329例。与低黏度组比较,高黏度组可显著降低术后VAS(WMD=-0.53,95%CI -0.75~-0.30,P<0.05)、ODI(WMD=-3.58,95%CI -5.80~-1.36,P<0.05)、Cobb角(WMD=-2.78,95%CI -4.39~-1.18,P<0.05)及骨水泥渗漏率(RR=0.38,95%CI 0.29~0.51,P<0.05)。在骨水泥注入量方面,高黏度组与低黏度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01,95%CI -0.57~0.54,P>0.05)。亚组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骨水泥渗漏率,无论是PVP还是PKP,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明显减少骨水泥渗漏率,但PVP较PKP的效果更好(P<0.05)。而对于VAS、ODI及Cobb角,仅PVP能显著减少术后VAS,ODI及Cobb角(P<0.05)。在骨水泥注入量方面,两种手术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低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比较,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OVCF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及更低的骨水泥渗漏率,但与手术方式有关。
2018 Vol. 34 (9): 806-81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96KB] ( 369 )
骨与关节损伤
813 祁义民 梁斌 王强 沈海琦 蒋纯志 赵磊 隋吉生 曾逸文
掌侧正中微创入路锁定钢板与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掌侧正中微创入路锁定钢板与外固定支架微创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0月— 2016年8月收治的51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30例;年龄41~78岁,平均57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微创入路钢板组(采用掌侧正中微创入路锁定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5例)和外固定支架组(采用外固定支架闭合复位术,26例)。微创入路钢板组AO分型:A2型4例,A3型5例,B1型4例,B2型2例,B3型7例,C1型3例。外固定支架组AO分型:A2型3例,A3型6例,B1型5例,B2型3例,B3型7例,C1型2例。比较两组手术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和术后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视觉视觉评分(VAS)、腕关节主动活动度(掌屈、背伸、旋前、旋后、桡偏、尺偏)、相对健侧握力及腕关节功能Mayo评分。同时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  两组在手术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桡骨高度、尺偏角、术后3 d VAS,以及术后14个月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微创入路钢板组掌倾角为(9.6±0.6)°,外固定支架组掌倾角为(7.9±0.6)°(P<0.05)。术后3个月微创入路钢板组腕关节主动活动度(掌屈、背伸、旋前、旋后、桡偏、尺偏)、相对健侧握力明显优于外固定支架组(P<0.05),但术后14个月腕关节功能Mayo评分微创入路钢板组为(88.7±12.7)分,外固定支架组为(88.7±13.1)分(P>0.05)。微创入路钢板组1例出现神经激惹;外固定支架组1例出现钉道周围红肿、皮温增高、切口分泌物增多,1例拆除外固定支架后腕关节僵硬;但两组经治疗后,各症状均得以改善。  结论  微创入路锁定钢板与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微创入路钢板固定术后早期功能康复方面优于外固定支架组,可使患者早期康复。
2018 Vol. 34 (9): 813-82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55KB] ( 423 )
821 朱明 周述清
不同手术体位下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在仰卧位与侧卧位下应用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 2017年1月收治的12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79例;年龄65~100岁,平均83.2岁。骨折AO分型:A1型27例,A2型82例,A3型19例。根据手术体位不同分为骨科牵引床仰卧位组(66例)和普通手术床侧卧位组(62例)。两组均行PFNA-Ⅱ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体位摆放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非负重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平均13.5个月。两组非负重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组与侧卧位组体位摆放时间分别为(13.6±2.3)min、(6.4±1.6)min;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7.8±1.9)cm、(6.5±1.4)cm;手术时间分别为(51.3±4.1)min、(45.5±5.5)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99.5±3.5)ml、(82.1±3.5)ml(P<0.05或0.01)。患者均骨性愈合,无髋内翻、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  结论  侧卧位行PFNA-Ⅱ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更小、手术时间更短、出血更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2018 Vol. 34 (9): 821-82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34KB] ( 436 )
827 李兴军 保超宇 李骅 王韦皓 李姝颖 吴迪
踝关节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构建正常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踝关节不同方向、不同大小受力后应力与位移变化,为探究踝关节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对1名30岁健康男性志愿者行左踝关节螺旋CT扫描,获取其CT图像原始数据。利用Mimics、Geomagic软件处理后生成的踝关节三维数字模型导入软件Ansys中,运用有限元法划分网格、中心节点、单元链接、模块加载等主要步骤处理后得到完整解剖结构的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将所建立完整踝关节结构模型,加载不同方向和不同大小应力(使用足部压力分布测量系统测量受力变化),观察踝关节有限元模型与测试志愿者组织应力与位移变化分布,以及足跟区域在足底受力峰值、跖骨受力、足底接触受力面积和胫骨关节面接触应力的最大值、最小值、接触面积的一致性。  结果  正常踝关节有限元模型足底受力峰值为(0.33±0.10)MPa,跖骨受力为(0.13±0.21)MPa,足底接触压力面积为(78.60±0.32)mm2,胫骨关节面接触应力最大值为(2.72±0.10)MPa,接触应力最小值为(1.35±0.12)MPa,接触应力面积为(79.1±0.14)mm2。而测试志愿者双足底受力峰值为(0.35±0.12)MPa,跖骨受力为(0.13±0.16)MPa,足底接触压力面积为(77.30±0.42)mm2,胫骨关节面接触应力最大值为(2.79±0.23)MPa,接触应力最小值为(1.37±0.20)MPa,接触应力面积为(79.10±0.14)mm2(P均>0.05)。在所分部区域、分布趋势及数值大小基本一致,所建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与真实人体踝关节基本相符合。  结论  所构建的正常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能够形象、客观地体现踝关节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对认识踝关节内部力学变化及治疗踝关节损伤具有参考价值。
2018 Vol. 34 (9): 827-83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81KB] ( 348 )
多发伤
833 林曦 胡平 杨俊 刘朝普 黄光斌
损害控制策略在伴胸部创伤老年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损害控制策略在伴胸部创伤的老年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并评价其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5年1月— 2016年12月收治的877例伴胸部创伤老年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74例,女303例;年龄65~94岁,平均70.8岁。根据是否采用损害控制策略分为损害控制组(406例)和非损害控制组(471例)。损害控制组和非损害控制组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分别为(14.4±8.5)分和(13.7±9.4)分。比较两组24 h急诊手术率、急诊术中失血量和手术时间,72 h内胸腹部手术、血管介入栓塞、胸部骨折和肢体骨盆骨折手术情况,以及ICU治疗率和治疗时间、并发症及预后等情况。  结果  损害控制组和非损害控制组24 h内急诊手术分别为51例(12.6%)和93例(19.7%)(P<0.01),急诊术中失血量分别为(465.2±329.6)ml和(574.4±437.3)ml(P<0.01),手术时间分别为(108.7±57.1)min和(123.5±86.4)min(P<0.01)。损害控制组和非损害控制组72 h内实施剖腹手术分别为25例(6.2%)和48例(10.2%)(P<0.05),血管介入栓塞23例(5.7%)和6例(1.3%)(P<0.01),胸部骨折内固定41例(10.1%)和29例(6.2%)(P<0.05),肢体及骨盆骨折内固定0例和232例(49.3%)(P<0.01),肢体及骨盆骨折外固定92例(22.7%)和53例(11.3%)(P<0.01)。损害控制组和非损害控制组进入ICU治疗分别为271例(66.7%)和256例(54.4%)(P<0.01),ICU治疗时间分别为(8.1±6.5)d和(10.5±7.4)d(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前三位相同,依次为肺不张及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及心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损害控制组和非损害控制组肺不张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5.0%和64.5%( P>0.05),心律失常及心功能衰竭发生率分别为53.4%和60.5%(P<0.05),呼吸功能衰竭及ARDS发生率分别为17.7%和23.8%(P<0.05)。损害控制组死亡29例(7.1%),非损害控制组死亡53例(11.3%)(P<0.05)。  结论  对于伴胸部创伤老年多发伤患者,应实施损害控制策略。通过简化或减少急诊手术、积极ICU治疗、重视胸部骨折固定等措施,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存率。
2018 Vol. 34 (9): 833-83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99KB] ( 354 )
创伤护理
838 陈小华 隆晓涛 熊浩岚 许泽翔 邵文静 王海若 梁婷 王富明
基于持续质量改进的疼痛管理模式对下肢骨折患者疼痛管理效果的研究
目的  比较基于持续质量改进的疼痛管理模式与传统疼痛管理模式对下肢骨折患者的疼痛管理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8月— 2016年8月收治的233例下肢骨折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4例,女109例;年龄18~74岁[(48.3±3.3)岁]。根据疼痛管理模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17例)和对照组(116例)。观察组依照规范的持续质量改进方案,结合专业团队及微信群患者实施疼痛管理,并进一步处理疼痛治疗的反馈。对照组采用常规无痛病房护理模式进行围术期的镇痛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锻炼开始时间、功能锻炼依从性、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  结果  术前12 h及术后6 h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48,72 h时观察组VAS分别为(3.2±1.4)分、(2.8±0.9)分、(1.6±0.7)分、(1.5±0.8)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功能锻炼开始时间为术后(18.9±0.4) h,早于对照组的(48.1±1.7)h (P<0.01)。观察组功能锻炼依从性优良率为62.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7.6%(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2.18±0.14)d,骨折愈合时间为(97.86±0.83)d,均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疼痛管理模式可显著缓解下肢骨折患者的疼痛,缩短住院时间,提前功能锻炼时间,提高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从而促进骨折愈合。
2018 Vol. 34 (9): 838-84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20KB] ( 569 )
综述
843 方杰 张文龙
第5掌骨颈骨折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握拳击打或其他直接暴力作用时,因第5掌骨颈的特殊解剖结构,常导致颈部骨折,并发典型的背侧成角畸形。其治疗方法多样,各有优缺点。非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骨折愈合,虽对功能影响较小,但常遗留外观畸形。克氏针固定的方法多种多样,术后效果恢复满意度较高,其肌腱粘连、针道感染等缺点亦较明显。微型钢板螺钉固定,骨折端稳定,允许早期功能锻炼,有益于功能恢复,但存在瘢痕、多次手术及较高的医疗费用等弊端。外固定支架在粉碎性关节骨折治疗中收到良好的疗效。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可吸收内固定物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治疗效果满意,同样因费用较高,临床应用较为局限。第5掌骨颈骨折治疗方法虽多样,目前仍无统一的最佳治疗方案。笔者从解剖学特点及骨折特点、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2018 Vol. 34 (9): 843-84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36KB] ( 470 )
848 汪海 任军伟 吴惺 钟平
弥漫性轴索损伤发病机制及其与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脑损伤,其主要损伤机制是头颅旋转运动中产生的剪切样力导致脑组织交界处产生相对位移,病理改变表现为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变形断裂。目前,对DAI的损伤及伤后恢复机制尚未明了,也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载脂蛋白E (APOE)基因多态性与神经系统发育及损伤、修复过程有一定相关性,APOE基因包含的3种基因相互组合形成6种基因型,合成apoE2、apoE3、apoE4三种蛋白质。其中apoE4异常的空间结构使其转运脂质的能力下降,导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能力下降。apoE在轴索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机制较为复杂,它可以结合低密度脂蛋白结合蛋白1(LRP1)、硫酸乙酰肝素糖蛋白(HSPG)等受体蛋白介导轴索修复的过程,也能通过影响Ca2+内流、水解产生毒性碎片等过程对神经造成损伤。而纠正apoE4的异常结构有助于神经修复,apoE类似物也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笔者对DAI的损伤特点、病理特征,APOE基因多态性及合成的apoE在DAI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阐明DAI的致伤机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18 Vol. 34 (9): 848-85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06KB] ( 366 )
854 黄祺 严军 陈涛 梁华平
创伤后免疫功能紊乱临床逆转措施研究进展
创伤后机体免疫系统动态平衡被打破,可导致创伤患者发生免疫功能紊乱、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死亡。长期以来,人们对创伤后免疫功能紊乱的确切机制和认识不够全面。一方面,创伤可诱导机体发生过度炎症反应,加重靶器官的损害;另一方面,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却进一步被抑制。如何纠正创伤后的免疫功能紊乱是控制伤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笔者主要从调节过度炎症反应、改善免疫系统受抑状态两大方面介绍近年来严重创伤后免疫功能紊乱临床逆转措施最新进展,旨在为创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系统、科学的理论依据。
2018 Vol. 34 (9): 854-85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97KB] ( 446 )
个案报告
860 莫华贵 罗裕强 黄远翘 陈元庄 马滚韶 邬黎平 徐勤
成人创伤性髋关节下脱位合并同侧股骨转子下骨折一例
髋关节下脱位发生率低,仅见于高能量损伤如交通伤、高处坠落伤等,合并同侧股骨骨折则更为罕见,目前暂无大宗流行病学报道。截至2017年,关于髋关节下脱位合并股骨骨折的中文文献报道1例(该例合并股骨颈骨折),英文文献报道13例(其中1例为双侧,1例合并股骨转子间骨折,1例合并股骨颈骨折,1例合并开放性股骨转子下骨折,1例合并无移位性股骨头骨折),国内尚未见髋关节下脱位合并同侧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病例报道。单纯髋关节下脱位,麻醉下复位尚不困难,但合并同侧股骨骨折时行闭合手法复位并不能成功,且同时需注意排除合并股骨头骨折、髋臼骨折及关节内游离体等。笔者对此种特殊类型脱位合并股骨转子下骨折的诊疗经验进行总结,为创伤骨科同道提供借鉴。
2018 Vol. 34 (9): 860-86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67KB] ( 304 )
862 王志为 张玉婧 于洋 张博 周磊 潘江
陈旧性内侧副韧带断裂漏诊一例
临床上,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常见于运动水平活跃的年轻患者,而且多为急性损伤。慢性内侧副韧带功能不全常见于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患者,因为病程较长,内侧副韧带长期牵拉导致结构松弛。对于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而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内侧副韧带损伤更常见于术中的医源性损伤,而术前体检膝关节侧方稳定造成陈旧性内侧副韧带损伤漏诊则未见报道。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收治1例拟行膝关节置换的右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因为术前漏诊陈旧性内侧副韧带损伤而给手术带来诸多困难。通过该病例,笔者拟探讨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陈旧性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治疗方法。
2018 Vol. 34 (9): 862-86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29KB] ( 328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