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骨折患者逐年增加.老年骨质疏松骨折中,髋部骨折约占50%以上[1-3].全世界髋部骨折患者1990年约有126万,到2025年将会增加1倍,而到2050年全将会达到450万[3].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推测1980-2020年老年人口将成倍增长,相应的老年骨折发生率每10年增加30%,髋部骨折人数也呈4倍数量上升,医疗费也随之剧增.这就意味着到2020年,我国用于髋部骨折的医疗费用将达600亿美元,到2040年约需2 400亿美元[4].我院2003-2007年共收治髋部骨折患者2 305例,其中> 60岁患者1 426例,占64.3%;而2008-2012年共收治髋部骨折患者4 101例,其中> 60岁患者2 853例,比例高达70%.
当前,全世界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老年人口所占比例逐年增加.据统计,现在全世界> 60岁人口已经超过6亿.按照> 65岁人口占比≥7%的人口老年化社会标准,我国自2000年就已经进入老年化社会.按2011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普查结果,我国≥65岁人口占8.87%.“十二五”时期,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2011-2015年全国> 60岁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日益加重,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翻一番[1].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将达到总人口数的1/3.
目前临床上治疗枕颈交界区失稳时,颅侧主要固定方式是枕骨钢板螺钉固定.但这种固定方法存在一定的颅脑损伤、静脉窦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枕骨薄弱、缺损等手术禁忌证.近年来,Uribe等[1]提出后路经枕骨髁螺钉固定技术的可行性,成功应用到临床,获得满意的临床及影像学效果.随后相关文献报道了通过体外生物力学试验证明经枕骨髁螺钉固定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2].但由于枕骨髁周围毗邻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限制了此技术的推广应用.利用三维导航技术可以提高枕骨髁螺钉置钉的准确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费用较高且需要较长的学习曲线,目前很难推广使用.因此,如何提高后路经枕骨髁螺钉置钉准确率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笔者就后路经枕骨髁螺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对下一步研究方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头骨折的治疗策略并分析其疗效. 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35例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头骨折患者,其中男31例,女4例;年龄19 ~53岁,平均35.3岁.采用非手术和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治疗.应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患者并发症. 结果 27例患者获12 ~ 84个月随访,平均36.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37~98分,平均80.2分.结果优11例,良6例,可4例,差6例,优良率为63%.4例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15%),2例出现异位骨化(7%).结论 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头骨折预后较差,若髋臼后壁骨折面积>40%、移位>2 mm,股骨头骨折面积>20%,应行ORIF,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预后.
目的 设计经皮逆行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导向装置并验证其可行性和准确性. 方法 利用Mimics 10.01软件对33例正常成人骨盆(66个半骨盆)的螺旋CT扫描数据重建三维模型,以坐骨结节中心(O)、髂前上棘(A)与髂后上棘骨性突出点(B)连线中点(I)连线OI为中轴线置入虚拟圆柱体,直径6.5 mm圆柱体在髂窝处低位的穿出点(i)到点O的距离即逆行拉力螺钉长度.记录圆柱体不进入关节的最大直径即最大螺钉直径(d),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根据测量结果设计出导向装置,并在Mimics软件、骨盆标本及尸体标本上进行验证. 结果 66个三维半骨盆全部成功置入圆柱体,测得男性AB为(156.26±7.28) mm,女性AB为(151.38±8.11)mm;男性Oi为(139.53±7.56) mm,女性Oi为(125.15±11.17)mm;男性d为(12.19±1.97)mm,女性d为(10.19±2.14) mm.男女AB、Oi、d距离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74,5.992,3.923,P均<0.05).在导向装置安全性验证中:18例半侧骨盆标本模拟置钉实验、33例三维半骨盆使用Mimics软件模拟置钉验证导向装置-髂骨固定点置钉的安全性、18例骨盆标本模拟置钉验证导向装置-坐骨结节进针点、2例人体标本模拟置钉实验均得到了很好的验证结果.结论 以OI为中轴置入后柱螺钉是安全可行的.根据髋臼后柱拉力螺钉进钉结果设计的导向装置可以准确地辅助经皮逆行拉力螺钉的置入.
目的 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53例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其中全髋关节置换23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30例.生物型假体50例,骨水泥型假体3例.全部为加长柄.入院距手术时间3~13 d,平均6d. 结果 本组23例全髋手术时间80~ 11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量260 ~ 410 ml,平均350 ml.30例半髋手术时间50 ~ 90 min,平均65 min;术中出血量180 ~290ml,平均230ml.本组53例中5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65个月,平均49.6个月.半髋置换中4例常有髋部疼痛,能忍受,口服非甾体消炎药后可缓解.1例术后发生感染,经及时清创治愈.5年内7例死于心、脑疾病,均与手术并发症无关.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0个月.无髋臼磨损、假体松动及下沉等.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6%. 结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行早期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目的 探讨应用股骨头、干三维互动复位技术治疗难复位性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6月-2013年7月收治的40例难复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研究组),术中应用股骨头、干三维互动技术进行骨折闭合复位,用3枚空心螺钉固定.术后摄股骨颈正、侧位X线片,根据Garden指数评估股骨颈骨折复位质量,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估患髋功能恢复情况.同时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32例难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后根据Harris评分评估患髋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研究组应用微创闭合技术复位满意.根据Garden指数评估,24例骨折复位质量为1级,16例为2级.32例患者获得平均21个月(12 ~28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时患髋Harris评分为87分(61~ 100分),4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对照组6例骨折未愈合,末次随访时患髋Harris评分为60分(20~100分),8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结论 与传统切开复位技术相比,应用股骨头、干三维互动闭合复位技术可更好地治疗难复位性股骨颈骨折,患侧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可有效降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折不愈合发生率.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后载距突的固定情况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2年1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139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资料.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9例,Ⅲ型87例,Ⅳ型43例.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骨折复位后应用跟骨解剖型钢板或解剖锁定钢板固定.术后2周内摄X线片和CT扫描,采用CT容积重建法的内置入物显像结合多平面重组成像(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模式对载距突固定情况进行观察.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载距突有效固定组(A组,28例)、边缘固定组(B组,58例)、未固定组(C组,53例).比较3组患者术中及围术期相关特征、术后部分负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分. 结果 术后X线片示64例载距突获得有效固定,22例为边缘固定,53例未固定.但CT图像显示有效固定仅28例,边缘固定58例,未固定53例.A组手术时间[(93±11)min]和术中出血量[(252±27)ml]均大于B组[(85±8)min、(194±16)ml]和C组[(57 ±6) min、(136±13)ml] (P <0.05),3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2例患者获随访12~38个月,平均18.5个月,其中85例能按预设康复计划完成足踝功能锻炼.3组患者术后部分和完全负重时间、X线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后载距突螺钉固定情况对短期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常见骨折,占骨科急诊患者的1/6,占全身骨折的6.7%[1].传统闭合复位石膏固定的方法沿用了几十年,治疗效果确切,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手段.但近十多年来,各种桡骨远端的锁定钢板、解剖型钢板、外固定架不断被研发和应用,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逐渐得到广泛开展.其实,只有占桡骨远端骨折25%的关节内骨折的部分患者才需要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大多数可以行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方法治疗[2].现代手术治疗方法与传统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差异并不显著,而医疗费用方面的临床对比却有明显差异.笔者以3种个性化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3例,并进行分析比较.现报告如下.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骨折,老年患者由于机体脏器功能衰退,对于外伤及手术的耐受性较差,无论外伤或手术,都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血液炎症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变[1-2].笔者研究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生命体征及相关炎症指标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意义,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2年4月-2012年7月采用手术治疗> 60岁高龄髋部骨折患者17例,其中男4例,女13例;年龄60 ~ 90岁,平均76岁.致伤原因:家中摔倒11例,锻炼摔倒3例,走路时摔倒3例.均为单侧,左侧7例,右侧10例.股骨颈骨折11例,股骨转子间骨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9d,平均5d.
股骨转子间骨折多见于伴有骨质疏松和(或)多种内科疾病的患者,保证手术患者的安全是外科医师的首要目标,这要求以最小的手术创伤达到最佳疗效[1].传统的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作为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标准治疗获得了较好的疗效[2].20世纪90年代Gotfried设计的经皮加压钢板(percutaneous compression plate,PCCP)继承了DHS的滑动加压理念,微创置入钢板,股骨颈双轴固定,允许患者早期负重活动[3].大量临床研究证实,PCCP较DHS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术中失血少、术后疼痛轻、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较好的内置物[3-4].
目的 探讨携带指动脉的指背岛状皮瓣推进转移修复指腹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07年10月-2011年7月收治的36例(43指)指腹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25例(30指),女11例(13指);年龄12 ~62岁,平均34.5岁.致伤原因:压砸伤19例(22指),挤压伤13例(16指),切割伤4例(5指).示指11指,中指18指,环指9指,小指5指.创面均有骨外露,缺损面积最小1.2 cm×1.0 cm,最大2.6cm×2.0cm.应用携带指动脉的指背岛状皮瓣推进转移修复,并吻合指固有神经背侧支重建指腹感觉,供区植皮. 结果 36例(43指)皮瓣全部成活,33例(39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 26个月,平均14.5个月.皮瓣外观满意,质地柔软,皮肤弹性好,伤指无疼痛,皮瓣的两点辨别觉达5~8 mm,平均6.7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24指,良13指,可2指,优良率为95%. 结论 携带指动脉的指背岛状皮瓣推进转移修复指腹缺损,术式操作简便、安全,术后效果满意,是修复指腹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s,CSDH)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约占颅内血肿的10%,多发于老年人,大部分有头部外伤史[1].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是首选手术方式.少数血肿机化或包膜增厚者,则需开颅清除血肿并切除包膜.笔者总结我科收治的5例机化CSDH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其手术治疗策略;同时利用电镜对机化血肿包膜脏壁层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研究,探讨机化CSDH发生和发展的病理学基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CSDH 316例,其中试行钻孔后见血肿机化中转开颅清除血肿并切除包膜5例,均为男性,年龄30~61岁,主要症状为头痛、头晕、肢体活动障碍等,病程0.5~6个月,既往体健,未曾服用抗凝药物.头颅CT显示血肿密度为混杂密度且有明显分隔(图la),MRI显示血肿腔内分隔及血肿包膜脏壁层与蛛网膜折返处(图1b).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情况并不少见,患者病情往往比较凶险,若处理不当,将明显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和重残率,造成严重后果[1].如何有效防治sTBI开颅术中的急性脑膨出是值得神经外科医师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自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共收治49例sTBI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患者.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0例,女19例;年龄18~71岁,平均40.6岁.致伤原因:交通伤29例,摔伤9例,高处坠落伤8例,打击伤3例.着力部位:枕部17例,颞顶部22例,顶枕部10例.入院时患者均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入院时GCS 3分6例,4~5分18例,6~8分25例.瞳孔变化:双侧瞳孔散大9例,单侧瞳孔散大19例,无瞳孔散大21例.8例患者入院时合并肢体骨折,3例患者合并创伤性休克.受伤至手术时间:2~3 h 16例,3~6 h33例,平均4.6h.
在各种创伤导致的死亡中,约1/3是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所致,TBI已经成为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给社会带来很大的损失[1].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交通伤已成为TBI的主要原因[2].医学流行病学研究可查明交通安全中各种危险因素及隐患,从而可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预防交通伤[3].笔者调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2月-2011年3月收治的急性TBI患者资料,对交通伤TBI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TBI的防治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8年12月-2011年3月急性TBI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损伤程度、患者来源地、治疗情况、治疗结局等进行回顾性调查,并选择交通伤TBI患者.
目的 通过对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sagittal fracture of mandibular condyle,SFMC)骨块分离和移位程度的分析,了解此类骨折骨碎块移动的类型,指导临床治疗和相关手术器械的研发. 方法 选择2008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髁突骨折患者88例,其中SFMC患者共45例(52侧),男32例(36侧),女13例(16侧).根据Neff分类标准:A型20侧,B型28侧,M型4侧.对45例SFMC患者进行CT检查,以髁突骨碎块分离和移位的距离及角度为测量指标进行归类分析. 结果 患者归类:Ⅰ型20侧(ⅠA型14侧,ⅠB型6侧),Ⅱ型27侧(ⅡA型11侧,ⅡB型16侧),ⅢB型1侧,Ⅳ4侧.骨碎块位移距离4~16 mm,平均12 mm;骨碎块偏离度11°~43°,平均34°;骨碎块下降距离6~18 mm,平均13 mm. 结论 从CT影像分析,SFMC绝大部分的骨碎块移位较少.
钛合金接骨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已成功地应用于颅颌面骨折及畸形的治疗.但是金属内固定材料可以产生应力遮挡作用,干扰磁共振成像,尤其对于青少年患者,还会影响到骨骼发育而需要二次手术取出[1-2].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开始尝试将可吸收接骨板用于颅面部骨折和畸形的治疗[3-6].笔者采用可吸收接骨板对45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0月-2012年6月我科收治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45例,其中男32例,女13例;年龄14 ~ 35岁,平均年龄24岁.致伤原因:交通伤36例,摔伤6例,打击伤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8~35 d,平均16.4 d.临床表现为面部畸形、开口受限.
目的 探讨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基因5'区-6411 A/G(rs208679)多态性在重庆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噪声性耳聋(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的关联研究. 方法 以重庆地区汉族无血缘关系的健康自愿者225例(健康对照组)、噪声接触者237例(噪声接触组)作为研究对象.噪声接触组根据有无NIHL又分为无耳聋组170例和耳聋组67例.采用iMLDRTM分型技术,分别检测各组CAT基因5'区rs208679多态的基因型,并比较组间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及临床耳聋发生率间的差异. 结果 在研究人群中检测到rs208679多态的3种基因型AA、AG和GG,两组人群的A等位基因频率均为0.76,G等位基因频率为0.24,健康对照组和噪声接触组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P>0.05).健康对照组与噪声接触组、无耳聋组与耳聋组间,多态基因型(AA、AG及GG)和等位基因(A、G)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耳聋组与耳聋组的隐性分析GG∶AG+ A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s208679是NIHL的易感基因,可作为NIHL易感性的生物标志.
目的 探讨三维CT容积再现技术行肺挫伤容积测定对预测肺挫伤后ARDS发生和识别高危患者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10年7月-2011年6月急诊胸部CT检查确诊肺挫伤中胸部AIS>2分的71例患者,通过计算机软件重建肺挫伤病变范围并三维容积再现技术测定肺挫伤病变容积占双肺的百分比.前瞻性收集患者入院资料如血气分析结果、动脉收缩压、红细胞压积、AIS、ISS和损伤分布等.以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肺挫伤后发生ARDS的独立预测因素,进一步分析预测因素的准确性和价值.观察肺挫伤容积对临床结果的影响. 结果 71例患者肺挫伤容积百分比为(22.07±14.50)%(5.60%~61.00%),与入院氧合指数(PaO2/FiO2)关系不大(R2=0.059).并发ARDS 31例,并发感染25例.PaO2/FiO2和肺挫伤容积百分比是肺挫伤后并发ARDS的独立预测因素.肺挫伤容积百分比预测ARDS最佳临界点为21.5%,此时特异度80.0%,敏感度71.0%,阳性预测值73.3%,阴性预测值78.1%. 结论 利用三维CT容积再现技术行肺挫伤容量测定可定量研究肺挫伤,有助于识别发生ARDS的高危患者,以便进一步治疗.
目的 探讨应用局部麻醉电视胸腔镜手术(local anaesthesia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LA-VATS)对开放性胸外伤(open thoracic trauma,OTT)诊治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选择2007年2月-2012年6月急诊OTT 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用抛硬币的方法随机分为LA-VATS治疗组(37例)、常规治疗组(41例).LA-VATS治疗组行LA-VATS探查,然后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常规治疗组按常规方法诊治.对两组胸腔引流量、胸腔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LA-VATS治疗组23例LA-VATS完成诊治,14例中转全身麻醉后行单纯VATS辅助小切口剖胸术完成手术治疗.常规治疗组24例完成清创加胸引术,17例在观察治疗一段时间后行全身麻醉剖胸手术治疗.LA-VATS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术后在胸腔引流量[(195.0±150.8) ml/d∶(480.0±212.3) ml/d](t=-2.675,P<0.05)、胸腔管放置时间[(2.6±1.4)d∶(3.8±1.9)d](t=-2.318,P<0.05)、住院时间[(6.4±2.3)d∶(10.9±3.3)d](t=-2.471,P<0.05)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8%∶22.0%) (x2 =4.1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LA-VATS对OTT的诊断性探查和简单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目的 通过对钛合金表面磨砂、酸蚀、碱热的复合处理,观察其对成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方法 将商用钛合金表面进行磨砂、酸蚀及碱热处理,分为表面光滑组(对照组),表面磨砂酸蚀(sandblasted and acid-etched,SLA)组(SLA组)和SLA-碱热(alkli-heat,AH)组(SLA-AH组),SD大鼠成骨细胞分别与三组钛合金体外共同培养.用细胞计数、细胞增殖实验、扫描电镜观察钛合金表面的成骨细胞黏附能力、增值、形态变化,采用实时定量RT-PCR(real-time RT-PCR,qRT-PCR)比较三组钛合金表面成骨细胞ALP、骨钙素、Ⅰ型胶原及核心结合因子α1(core binding factor alpha 1,Cbfα1)mRNA合成含量. 结果 共同培养1,2,4h后,黏附能力实验结果显示,早期SLA-AH组黏附的成骨细胞数多于其他两组(F =5.635,28.621,124.037,P<0.05).细胞增殖实验显示,在共同培养第7天,与对照组比较,SLA组、SLA-AH组吸光度值较小(F=12.682,P<0.05).扫描电镜观察显示,SLA-AH组表面成骨细胞比其他两组更具有典型形态特征,伸展良好,更具有丰富的板状、丝状伪足.qRT-PCR结果显示,共培养第7天ALP及Cbfa1在SLA-AH组表达量较SLA组及对照组高,而在第14天较对照组低,骨钙素、Ⅰ型胶原表达量在第14天较SLA组及对照组高. 结论 经磨砂、酸蚀、碱热复合处理的钛合金表面能促进大鼠成骨细胞黏附、分化,但不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
目的 探讨丙戊酸对大鼠脊髓损伤后中央管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45只Wister成年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损伤组(20只)和治疗组(20只).损伤组和治疗组采用Allen打击模型(打击强度为10 g×15 mm),制备T10节段急性脊髓损伤,治疗组在损伤后30 min给予丙戊酸治疗,按300mg·kg-1 ·d-1经腹腔分2次注射,直至各损伤时相点;损伤组以相同方法注射相同剂量等渗盐水.于损伤后1,3,7,14 d各时相点进行后肢功能BBB评分;观察损伤脊髓中央管周围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ous acid protein,GFAP)表达的动态变化. 结果 正常对照组脊髓中央管周围星形胶质细胞数量较少,GFAP的表达也较低.而损伤组星形胶质细胞于伤后24h在中央管周围开始出现少量增加,GFAP荧光强度为24.6±3.6,3d时荧光强度达高峰为69.2 ±6.4,一直持续到7d的(56.7±5.6),14 d为35.4±4.3,有所降低,但仍然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1.2±1.6).而治疗组在伤后3,7d时脊髓中央管周围星型胶质细胞的增生低于损伤组,GFAP的表达分别为47.8±5.3,42.2±6.7,均低于损伤组(F=177.6,P<0.05).BBB评分在伤后3,7,14 d损伤组分别为4.60±0.54,6.65 ±0.67,9.40 ±1.14,治疗组分别为7.80±0.83,12.00±1.58,16.60±1.12(F=1 133.6,P<0.05). 结论 丙戊酸可通过抑制GFAP的表达减少脊髓损伤后中央管附近胶质细胞的增生,并对损伤脊髓的功能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3.53%,其中移位骨折占80%[1-2].对怀疑有股骨颈骨折的患者,临床一般依据髋关节X线检查确定骨折类型,并进行相应的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闭合/切开复位内固定等.但采用传统方法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不愈合率和股骨头坏死率始终居高不下,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率约为10%~34%,而股骨头坏死率更是高达30%~50%[3].股骨颈骨折不愈合以及股骨头坏死均需再次手术,甚至髋关节置换,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更多的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年来,针对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出现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技术.笔者针对股骨颈骨折关键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在近年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以及恐怖袭击中,由于各种爆炸性武器尤其简易爆炸装置(improvised explosive devices,IEDs)的大量使用,冲击伤成为最主要的伤类.由于个人防护装备(主要是保护躯干)的更新和发展,冲击伤最敏感的靶器官如肺、肠等的损伤及其所致死亡大大减少,但颅脑冲击伤(blast-induced traumatic brain injury,bTBI)却凸显出来,并被定义为“现代战争特征性创伤”[1]. 爆炸所产生的高速高压波即冲击波,造成的机体损伤称为冲击伤.冲击伤分为4类:一类是原发性冲击伤,由冲击波超压或负压直接造成;另外3类冲击伤是由破片、抛掷、烧伤和中毒等造成的继发性损伤.以往观点认为,脑组织由于受到坚硬颅骨的保护,不会遭受原发性冲击伤,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原发性bTBI的存在,并报道了其病理学改变、细胞损伤及机制、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及其所致的后遗症如癫痫、创伤性脑病等神经精神病变[2-4].笔者就冲击波超压致原发性bTBI的机制及其病理学特点进行综述.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成熟的临床应用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其设计初衷和理论依据主要是ACDR术后保留了正常的颈椎节段间的活动度和压力负荷传递的力学性能,使颈椎在椎间盘置换术后生物力学方面接近生理状态,从而阻止或延缓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邻椎病的发生.颈椎的生物力学比较复杂,其运动需要椎间关节、钩椎关节、后方小关节的协调,属于半限制系统.ACDR的生物力学研究主要有离体标本实验和有限元分析两种方法.
1 病历资料 患者男,33岁,左颞外伤后出现搏动性包块入院.患者2年前左颞部锐器伤行清创缝合术,后渐觉左耳前可闻杂音.体检:左耳前斜行裂伤愈合瘢痕,长约4.0 cm,耳前、颧弓上缘可见包块,无破溃,触诊可及搏动,与脉搏一致,大小约3.0 cm ×3.0 cm,头皮无条索状血管突起表现,听诊可闻及血管吹风样杂音,用力按压后可明显减弱,但不会完全消失.浅表多普勒检查示左耳前囊性肿块,静脉瘘?(图1).头部CT平扫示左颞部头皮下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图2).经颅多普勒未见明显异常.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左侧颈外动脉异常,动静脉瘘主要由颞浅动脉供血,盗血动脉和畸形血管团形成包块,伴静脉湖形成,和颈内动脉系统无交通,引流静脉增粗迂曲,汇入颈外静脉(图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