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13年 29卷 11期
刊出日期:2013-11-15

专家论坛
述评
创伤急救与多发伤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软组织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交通伤与创伤数据库
创伤感染
流行病学
指损伤
个案报告
   
专家论坛
1029 梁玉敏,曹铖,马继强,等.
创伤后脑积水的研究进展、争议和展望

2010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交通伤位于残疾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排序的第十位,是青少年致死的首要病因,其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仍然是主要的致死因素[1-2].尽管快速院前急救和转运、快速影像学诊断普及、重症监护治疗的完善和TBI规范化诊治的推广为TBI患者预后改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TBI患者的多样性和继发性脑损害的复杂性,使得对TBI后继发性脑损害的病理生理机制还缺乏足够的认识[3],治疗方式上也没有突破性进展.目前临床上起主导地位的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靶向治疗方案也未获得Ⅰ级证据的肯定[4-5].总体上重型TBI的病死率仍然在30%以上,神经外科医师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6-7].

2013 Vol. 29 (11): 1029-1033 [摘要] ( 1124 ) [HTML KB] [PDF 410KB] ( 470 )
述评
1034 周继红
道路交通伤的预防与救治

道路交通伤已成为全球和我国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1-2].道路交通伤的防治应贯彻“四级预防”理念和相应的对策与行动,主动预防与积极救治相结合.临床创伤医护人员应有良好的伤害预防意识和能力,通过规范的交通伤救治体系和技术规范、持续的临床救治研究,以降低道路交通伤的死亡率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伤员的生存质量.与此同时,还应关注交通伤发展的趋势特点,关注特殊人群的交通伤,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交通伤害.

2013 Vol. 29 (11): 1034-1036 [摘要] ( 1006 ) [HTML KB] [PDF 256KB] ( 704 )
交通伤与创伤数据库
1037 邓玖旭,安帅,陈博,等.
北京市2004-2010年非机动车驾乘人员交通伤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北京市非机动车辆交通伤流行病学特点,为预防和控制交通伤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北京市“120”急救中心病案室2004-2010年非机动车交通伤患者资料,分析交通伤亡人群和发生时间分布特点、事故类型、受伤部位和伤情特点. 结果 (1)2004-2010年经北京市“120”急救中心参与抢救的非机动车交通伤且患者记录相对完整者5 198例,年龄18~59岁.(2)事故类型以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相撞为主(3 635例);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相撞是导致伤者现场死亡的主要原因(23例,82%).(3)自2004年至2010年非机动车交通伤发生数量呈增加趋势,1d中的事故高发时段为8:00~11:00.(4)常见损伤部位为下肢(1 961例),其次为颅脑损伤(1 550例)和多发伤(980例). 结论 非机动车驾乘人员是交通伤中脆弱的一方,应加强道路安全的宣传,实现交通高峰时段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分流行驶,佩戴安全头盔和护具,以减少非机动车驾乘人员的交通损伤.

2013 Vol. 29 (11): 1037-1040 [摘要] ( 1037 ) [HTML KB] [PDF 1205KB] ( 399 )
1041 陈博,安帅,邓玖旭,等.
北京市城区道路交通伤“120”急救反应特点

目的 分析北京城六区道路交通伤“120”急救反应特点,探讨相关影响因素,为合理配置急救资源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北京城六区2010年道路交通伤患者病历,对各城区交通伤例数、急救反应时间和急救派车距离等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回顾性分析. 结果 道路交通伤发生率西城区最高(5.19例/万人),石景山区最低(1.25例/万人);道路交通伤发生率与人口密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960,P<0.01);道路交通伤发生例数白天(2 000例)明显多于夜间(1 107例)(P<0.01),其中,丰台区和东城区上下班时多发(呈“M”型),朝阳区在20:00 ~ 23:00时出现二次增加;道路交通伤“120”急救反应时间最长为丰台区(15.1 min),最短为朝阳区(12.0 min)和石景山区(12.1 min);道路交通伤“120”急救派车距离最远为朝阳区(5.6km),最近为石景山区(4.3 km). 结论 北京市城六区道路交通伤发生具有区域分布和时间分布特点,各城区“120”站点急救反应存在差异,应进一步优化急救站点设置,提高“120”院前急救工作效率.

2013 Vol. 29 (11): 1041-1044 [摘要] ( 1030 ) [HTML KB] [PDF 759KB] ( 484 )
1045 万健,赵李克,宋卫东,等.
创伤信息管理系统在批量创伤救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创伤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优化流程对批量创伤救治的作用.  方法  采集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创伤数据库系统2011年1-12月收录的交通事故批量创伤事件中的16批次89例患者的相关数据,设为信息化救治组(研究组).同时采集实行创伤数据库信息化管理前的2010年1-12月交通批量创伤14批次78例患者的数据,作为传统救治组(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指标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创伤部位、ISS评分、救治转归等)、急救反应时间(急救到达现场用时、急救现场用时、转送医院用时、急诊滞留时间、受伤至手术开始时间等)以及不同创伤严重程度患者救治结局等.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受伤部位、多发伤构成比及ISS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到达现场用时和转送医院用时研究组分别为(16.3±12.8) min和(10.4±3.3) min,对照组分别为(18.1±14.3) min和(10.9±6.2) 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急救现场用时[(12.6±8.2) min∶ (25.4±10.4) min,P<0.05]、急诊滞留时间[(35.7±19.1) min∶ (82.3±38.8) min,P<0.01]和受伤至手术时间[(66.5±21.5) min: (117.7±45.3) min,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总体好转率显著优于对照组(89%∶71%,P <0.05),其中ISS≥16分者差异尤为显著(87%∶68%,P<0.01),而ISS< 16分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79%,P>0.05);ISS≥25分者中研究组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9%∶37%,P<0.01).  结论  应用创伤数据库信息化管理可显著优化批量创伤救治流程,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提高创伤尤其是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2013 Vol. 29 (11): 1045-1048 [摘要] ( 1008 ) [HTML KB] [PDF 324KB] ( 470 )
1049 王志聪,刘谟震,颜超,等.
大连市2006-2012年住院交通伤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探讨大连市住院交通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交通伤预防和院内救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调取2006年1月-2012年12月大连市住院交通伤患者20744例,其中死亡673例(3.24%).按性别、年龄、住院日期、转归等分类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时间分布:住院交通伤患者的死亡人数自2006年至2012年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死亡率在2012年减少最明显(x2=6.30,P<0.05);住院交通伤患者死亡率每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38,P<0.01),每月及节假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率分布:住院交通伤患者中男∶女为1.96∶1,死亡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x2 =25.14,P<0.01);住院交通伤高发年龄为20 ~60岁(75.20%),死亡率在各年龄段不尽相同(x2=102.50,P<0.01),其中老年组(>65岁)死亡率最高(6.27%).  结论  通过对住院交通伤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对于交通伤高发人群和事故时段应制订科学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降低道路交通伤的危害.

2013 Vol. 29 (11): 1049-1052 [摘要] ( 1166 ) [HTML KB] [PDF 1232KB] ( 389 )
脑损伤
1053 徐福林,张义,王建清,等.
急性肾损伤网络工作组分级系统评估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  采用急性肾损伤网络工作组(acute kidney injury network,AKIN)分级系统评估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发生率、严重程度、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136例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人院时有无脑疝、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血清肌酐和尿素氮、血糖、6个月后的治疗结果及死亡率,并通过AKIN标准评估肾功能.根据是否合并AKI分为非AKI组和AKI组;根据AKI严重程度分为AKI 1级组、AKI 2级组和AKI 3级组,分析组间的差异.  结果  经AKIN分级系统,本组31例患者(23%)诊断为AKI,其中1级组21例(68%),2级和3级组10例(32%).高龄、人院时GCS低、入院时血清肌酐及尿素氮水平高的患者易发生AKI.合并AKI的TBI患者,较肾功能正常的TBI患者死亡率高、治疗效果差.  结论  AKI是sTBI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采用AKIN分级系统可早期发现sTBI患者AKI并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2013 Vol. 29 (11): 1053-1057 [摘要] ( 1146 ) [HTML KB] [PDF 411KB] ( 444 )
1057 任新亮,李帆,王向东,等.
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外伤性颅内静脉窦破裂治疗中的应用

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在20世纪末被提出[1],主要是为了救治严重创伤患者,改变以往早期进行复杂、完整的手术策略,而采取快捷简单的操作,既能控制伤情进一步恶化,又保留进一步处理的条件,现已普遍应用于肝胆外科[2]、骨科[3-4]等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外伤性颅内静脉窦破损是急性颅脑损伤常见的损伤类型,尤其严重静脉窦损伤常常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复杂的开颅手术由于患者失血多、手术时间长,往往达不到治疗的目的,DCS可快速控制大出血,缩短手术时间,使患者整体机能在严重创伤后尽快恢复,给挽救患者生命提供机会.2007年4月-2012年4月笔者对外伤性颅内静脉窦损伤中7例严重破损患者应用DCS理念进行救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2013 Vol. 29 (11): 1057-1058 [摘要] ( 931 ) [HTML KB] [PDF 195KB] ( 487 )
脊柱脊髓损伤
1059 钱军,荆珏华,田大胜,等.
无骨折脱位型中央管综合征的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

目的 分析无骨折脱位型中央管综合征的特点并评估手术治疗的有效性. 方法 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中央管综合征患者21例,常规行X线片、CT和MRI检查.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标准评估神经功能障碍及其改善情况.对所有患者的影像学、临床表现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手术前、后ASIA分级及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1例患者颈脊髓均存在局部受压,致压因素为颈椎间盘突出18例,其中5例伴有黄韧带肥厚皱褶,2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1例后纵韧带骨化.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上肢型15例,四肢型6例.平均随访13.5个月.术前ASIA评级C级9例,D级12例,末次随访时C级1例,D级6例,E级14例.ASIA评分运动功能障碍改善率为(84.3±12.5)%,感觉功能障碍改善率为(62.7±14.6)%.运动和感觉功能ASIA评分在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颈椎间盘突出是无骨折脱位型中央管综合征的主要脊髓致压因素,神经功能障碍以上肢型多见,手术治疗是解除颈脊髓受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

2013 Vol. 29 (11): 1059-1062 [摘要] ( 987 ) [HTML KB] [PDF 759KB] ( 939 )
1063 余鹏,夏群,皮红林,等.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0年3月收治的OVCFs而施行单椎体PVP治疗的患者,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骨水泥注入剂量、骨水泥渗漏及手术前后椎体复位情况.应用Kaplan-Meier存留率曲线预测再骨折发生的时间趋势;分析PVP后导致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 结果 共纳入216例患者,其中男98例,女118例;年龄55 ~ 76岁,平均65.4岁.术后随访12~18个月.92例发生再骨折,其中68例发生在相邻椎体;相邻椎体再骨折发生率有相对明显的时间集中趋势,66% (45/68)发生在100 d内,此后再骨折发生率显著降低;非相邻椎体的再骨折发生率无显著的时间集中趋势.骨水泥注入剂量、椎体复位情况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有显著相关性;年龄、性别、骨密度、骨水泥渗漏与否与术后相邻椎体骨折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 对OVCFs患者实施PVP更易导致相邻椎体再骨折,其影响因素可能与骨水泥注入剂量、椎体复位情况等相关.

2013 Vol. 29 (11): 1063-1067 [摘要] ( 1176 ) [HTML KB] [PDF 816KB] ( 419 )
骨与关节损伤
1068 储小兵,杨予,宋建华,等.
三维CT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三柱分型

目的 研究股骨转子间骨折新的临床分型并对手术治疗提出分型指导意见. 方法 收集2007年9月-2011年10月17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利用X线和螺旋CT三维重建方法,观察骨折的形态、部位、主要骨折块的数量和移位方向,结合手术所见和尸体骨解剖研究,在Mimics 11.1建立的正常股骨近端三维实体模型上模拟股骨转子间骨折并进行分型研究. 结果 新分型以头颈骨折块与股骨转子部骨连接为基础,按照内侧柱、外侧柱、后侧柱的完整与破坏情况将股骨转子间骨折分为Ⅰ、Ⅱ、Ⅲ、Ⅳ、Ⅴ五种类型. 结论 新分型引入了三柱分型概念,较以往分型更为简明实用,对骨折稳定性的界定更为清晰,并提出了分型治疗建议.

2013 Vol. 29 (11): 1068-1073 [摘要] ( 1150 ) [HTML KB] [PDF 1402KB] ( 574 )
1074 唐明杰,周祖彬,于晓巍,等.
骨盆前环骨折的微创钢板固定有限元分析及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耻骨支骨折进行微创钢板固定的力学稳定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 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微创骨折钢板固定技术与传统钢板固定技术对耻骨支骨折钢板固定后稳定性的影响;并对2005-2012年101例126侧使用微创技术进行耻骨支骨折固定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耻骨支骨折手术固定所需时间、术中出血情况及术后随访耻骨支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 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使用传统和微创两种技术进行耻骨支骨折钢板固定,盆骨上最大应力分别为7.35 MPa和5.59 MPa,最大位移分别为4.31 mm和4.38 mm,骨折断端间相对位移分别为0.029 mm和0.012 mm;与未固定时比较,骨折端面位移分别减小26%和59%.临床结果显示,耻骨支骨折手术所需平均时间及平均出血量分别为65 min及94 ml.所有患者术后均获5~50个月(平均24.3个月)随访.根据Matta复位标准评估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优118侧(93.7%),良8侧(6.3%).117侧骨折于术后12周内获愈合,另9侧骨折于术后6个月获愈合.本组无医源性神经和血管损伤发生. 结论 使用钢板对耻骨支骨折进行微创固定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固定技术;其疗效满意,创伤小且更为美观.

2013 Vol. 29 (11): 1074-1078 [摘要] ( 1428 ) [HTML KB] [PDF 1729KB] ( 450 )
1079 戚有成,张云坤,杨闻强,等.
锁定加压钢板及三叶草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对比分析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占全身骨折的4% ~5%[1],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2].其中80%~85%为无或轻度移位的二部分骨折,15%~20%需手术治疗[3].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分别用三叶草钢板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al plate,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资料,比较其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2013 Vol. 29 (11): 1079-1081 [摘要] ( 1138 ) [HTML KB] [PDF 708KB] ( 467 )
胸部损伤
1082 赵伟,安平江,杨昱,等.
严重肝损伤45例诊治体会

肝损伤是腹部创伤中最常见的损伤之一,其发生率在腹腔脏器损伤中仅次于脾脏和小肠,居第三位[1].严重肝损伤起病急,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及时诊断、选择合理手术方式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2-3].笔者回顾性分析我科2001年7月-2010年7月收治的45例严重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诊疗方法、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2013 Vol. 29 (11): 1082-1083 [摘要] ( 895 ) [HTML KB] [PDF 193KB] ( 397 )
1083 李高升,徐志成,张景智,等.
基层医院心脏、大血管创伤的救治分析

心脏、大血管创伤在临床创伤中是急危重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在基层医院,心脏外科大多没有独立建科,有关设备缺乏,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我院为一所县市级基层医院,2010年3月-2012年2月收治心脏、大血管创伤患者17例.笔者对其临床救治进行分析总结.

2013 Vol. 29 (11): 1083-1085 [摘要] ( 783 ) [HTML KB] [PDF 253KB] ( 444 )
指损伤
1086 李德胜,刘羽,林洪明,等.
游离足趾移植再造手指

目的 探讨游离足趾移植再造手指的疗效. 方法 对164例(185指)手指缺损患者行足趾移植再造手指,其中男134例(135指),女30例(50指);年龄12~83岁[(44.8±11.2)岁].根据缺损程度分类:Ⅰ度1例,Ⅱ度18例,Ⅲ度23例,Ⅳ度49例,Ⅴ度54例,Ⅵ度19例.跖背动脉分型采用Gilbert分型:Ⅰ型68例,Ⅱ型84例,Ⅲ型12例.观察移植指存活及手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移植指存活160例(173指),失败4例(12指).存活160例中缺损程度Ⅰ~Ⅴ度均全部存活,Ⅵ度存活15例;Ⅰ型68例全部移植成功,Ⅱ型成功83例,Ⅲ型成功9例.4例(12指)失败患者中跖背动脉Ⅱ型1例,Ⅲ型3例,缺损程度均为Ⅵ度.术后手功能评定优110例,良50例. 结论 足趾移植再造手指可恢复缺损手指的外形及功能,疗效满意,跖背动脉的解剖变异是导致再造失败的主要原因.

2013 Vol. 29 (11): 1086-1088 [摘要] ( 796 ) [HTML KB] [PDF 705KB] ( 512 )
软组织损伤
1089 梁钢,孙建平.
不同轴点的第二掌背动脉远端皮支皮瓣的应用

第二掌背动脉的近端皮支多起于腕背横纹水平,而远端皮支则起于示、中指伸肌腱联合以远,二者在手背皮下组织中相互吻合成恒定的弓状动脉,以近端或远端皮支为蒂可分别形成逆行或顺行手背皮支皮瓣,是修复腕、手指软组织缺损的较好选择[1-2].2006年3月-2011年1月,笔者分别以两种不同的轴点来切取第二掌背动脉远端皮支皮瓣,成功修复6例手指和2例手背远端尺侧软组织缺损患者,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2013 Vol. 29 (11): 1089-1090 [摘要] ( 960 ) [HTML KB] [PDF 648KB] ( 482 )
创伤急救与多发伤
1091 施建国,姚远,周继红,等.
ICU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ICU治疗严重多发伤的伤情标准及意义. 方法 通过分析“中华创伤数据库”收录的解放军第一一七医院交通伤急救中心2006-2012年收治的64例(ISS≥20分)非死亡严重多发伤患者资料,比较ICU救治组和非ICU救治组在创伤评分、并发症、功能预后及医疗成本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 两组患者ISS与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ew ISS,NI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GCS和修正创伤记分(revised trauma score,RT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发生并发症例数和出院时功能独立性评定(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ICU救治组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是ICU救治组的2.96倍.ICU救治组FIM为10.11 ±2.10,显著高于非ICU救治组(8.67 ±2.99) (P <0.05).结论 ISS≥20分的严重多发伤患者进入ICU治疗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013 Vol. 29 (11): 1091-1093 [摘要] ( 1391 ) [HTML KB] [PDF 264KB] ( 780 )
创伤感染
1094 刘颖,张会英,葛艳玲,等.
1006例创伤感染患者伤口1257株细菌耐药监测

目的 监测创伤感染患者伤口致病菌分布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方法 细菌鉴定采用表型鉴定,极少数菌采用分子生物学鉴定.药敏试验采用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微量稀释法或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结果 1 006例患者共检出121种1 257株致病菌,前10位菌占70.09%.革兰阳性球菌占48.93%,革兰阴性杆菌占49.72%.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的菌株分别占34.76%和71.08%;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在粪肠球菌中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ancomycin resistant enterococcal,VRE)检出率为6.06%,敏感率>90%的抗生素依次为替考拉宁、氨苄青霉素及万古霉素.在屎肠球菌中VRE检出率为10.53%,替考拉宁敏感率>90%,万古霉素敏感率>80%.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为12.77%,敏感率>70%的依次为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多重耐药鲍曼醋酸钙复合不动杆菌检出率为29.72%,敏感率>50%的依次为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3.73%,敏感率>90%的依次为阿米卡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未检出耐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菌株检出率为69.51%,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90%,阿米卡星敏感率>80%.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株检出率为53.13%,阿米卡星敏感率>80%. 结论 创伤感染以常见菌为主,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均对替考拉宁敏感性最高;两种不动杆菌均对亚胺培南具有最高敏感性.

2013 Vol. 29 (11): 1094-1098 [摘要] ( 1080 ) [HTML KB] [PDF 352KB] ( 416 )
流行病学
1099 喻安永,李强,尹怡,等.
毒蛇咬伤224例流行病学及并发症分析

随着森林植被逐渐恢复及气候的变化,毒蛇咬伤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急诊科常见急症之一.毒蛇咬伤患者症状复杂,病情变化快,如处理不及时或方法不当,往往致残甚至危及生命.笔者选择我院2008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毒蛇咬伤患者224例,就其流行病学及并发症分析报告如下.

2013 Vol. 29 (11): 1099-1100 [摘要] ( 1003 ) [HTML KB] [PDF 646KB] ( 561 )
基础研究
1101 杨明坤,张旭,刘川,等.
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表达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端粒酶反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基因的表达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相关性. 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新生3d)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A组为活化未转染星形胶质细胞,B组为活化转染星形胶质细胞,C组为未活化星形胶质细胞,D组为活化空白质粒转染星形胶质细胞,每组5只.通过细胞增殖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TERT的表达;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TERT、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基因的表达.结果 B组星形胶质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低于A、D、C组(F =43.418,P<0.01).TERT mRNA和GFAP mRNA在A、D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B、C组,A、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A、D组中二者呈线性关系(r =0.701,0.704,P<0.01);B、C组中二者未见明显相关线性关系(r=0.260,P>0.05).TERT蛋白和GFAP蛋白在A、D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B、C组,A、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TERT基因参与了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有促进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作用.

2013 Vol. 29 (11): 1101-1105 [摘要] ( 963 ) [HTML KB] [PDF 859KB] ( 441 )
1106 曹鹏,宋振全,于春泳,等.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MS-275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抑制剂MS-275对大鼠中度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神经保护作用. 方法 68只SD成年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无损伤对照+安慰剂组(对照组)、脑损伤+安慰剂组(损伤组)、脑损伤+ 15mg/kg MS-275组(治疗Ⅰ组)和脑损伤+45mg/kg MS-275组(治疗Ⅱ组).大鼠侧方液压打击装置诱导形成中度实验性TBI模型.MS-275溶解于二甲基亚砜中,15,45 mg/kg两种浓度的MS-275伤后连续7d(1次/d)腹腔注射大鼠体内,首次给药于伤后30 min完成.伤后记录各组大鼠体重变化,伤后10 ~ 14 d行Morris水迷宫测试评估大鼠空间探索及记忆存储功能.脑组织经提取固定后通过免疫组化及甲酚紫组织染色方法比较不同组别海马CA2 ~3区乙酰化组蛋白H3水平和存活神经细胞数量的差异.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其余3组伤后前3d体重均显著下降(P<0.05),伤后4~5d体重逐渐增加至伤前基础体重水平,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49,P>0.05).行为学测试结果显示,与损伤组比较,两治疗组均可明显改善大鼠伤后认知行为表现(P<0.01).组织染色结果显示,两治疗组均可明显增加脑组织乙酰化组蛋白H3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伤后14 d两治疗组均表现出脑组织海马CA2 ~3区神经细胞存活数量增加的趋势(P>0.05). 结论 MS-275可显著改善大鼠TBI后急性期乙酰化组蛋白水平及认知行为功能,同时改善TBI后的病理变化,对神经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2013 Vol. 29 (11): 1106-1111 [摘要] ( 1097 ) [HTML KB] [PDF 1831KB] ( 514 )
1112 牟朝晖,吴剑,周和平,等.
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治疗兔脑出血

目的 探讨人羊膜上皮细胞(human amniotic epithelial cell,hAECs)在移植治疗兔脑出血中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兔脑出血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AECs移植组及等渗盐水对照组,每组15只.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反转录病毒转染hAECs,转染后的hAECs移植入实验组中,定期观察hAECs移植组及等渗盐水对照组的形态学、行为学,并检测移植的hAECs存活情况及移植灶周组织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神经元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MAP-2)的表达情况. 结果 hAECs移植组行走、支撑和协调运动等功能逐步恢复,恢复期多在2~3周;hAECs移植组肢体运动功能大多恢复为Ⅱ~Ⅲ级,而等渗盐水对照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缓慢,大多为Ⅰ~Ⅱ级.肢体活动功能hAECs移植组与等渗盐水对照组Tarlov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ECs移植组神经组织GFAP、MAP-2免疫组化染色均呈阳性表达,而等渗盐水对照组未见表达(P<0.05). 结论 hAECs移植治疗家兔脑出血能有效改善神经行为学功能,减轻神经功能损伤.

2013 Vol. 29 (11): 1112-1116 [摘要] ( 1101 ) [HTML KB] [PDF 1306KB] ( 662 )
1117 谢单洁,李裕和,黄治官.
运动干预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

创面愈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笔者通过对成年大鼠创伤前后的运动干预,探讨运动干预对大鼠创面愈合过程中免疫功能和生长因子的影响,旨在揭示运动干预对创面愈合影响的可能机制,为运动疗法在创面愈合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参考.

2013 Vol. 29 (11): 1117-1119 [摘要] ( 907 ) [HTML KB] [PDF 217KB] ( 364 )
综述
1120 罗卫庆,任志刚,郑树森.
损伤控制性外科在普通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的提出和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Stone等[1]率先提出损伤控制性外科的理念,并明确指出其有效性.Rotondo等[2]回顾性总结22例腹部严重穿透性创伤患者的处理情况,发现待患者情况稳定后再作进一步处理,其生存率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随后,这一理念逐渐在临床实践中扩展开来,并且将应用范围由创伤处理扩展至非创伤疾病的治疗.目前,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不仅具有明显的临床指导意义,而且具有更加有效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3 Vol. 29 (11): 1120-1121 [摘要] ( 971 ) [HTML KB] [PDF 228KB] ( 395 )
个案报告
1122 李守宏,尚政军.
全面部骨折伴双侧颞颌关节外上脱位一例

全面部骨折是指面中部眶、颧、上颌骨等与面下部下颌骨同时出现的骨折。随着交通与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临床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颌面部多发性骨折患者。这类患者病情复杂,颌面部畸形严重,伴发全身创伤多,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明显,严重地影响患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全面部骨折伴颞颌关节脱位临床患者很少,伴双侧外上脱位者更少。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2013 Vol. 29 (11): 1122-1123 [摘要] ( 980 ) [HTML KB] [PDF 659KB] ( 456 )
1124 刘政军,吴广宇,卢才教.
高压电致颅骨合并脑实质重度损伤一例

1病历资料 患者男,53岁.高压电击伤头部和左上肢,伴意识不清4h人院.体检:体温36.5℃,血压171/99 mm Hg(1 mm Hg=0.133 kPa),呼吸19次/min,脉搏82次/min.意识朦胧,时有烦躁,呼唤睁眼,答非所问.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存在.颅神经(-),颈部略抵抗.右侧上下肢肌力零级,肌张力低,右腹壁、提睾反射减弱,右Babinski征(+),呈右侧中枢性偏瘫体征,左侧探浅反射和肌力正常.左侧额、颞顶区头皮约10 cm×4 cm缺损,颅骨外露,周围头皮约12 cm×18 cm烧焦,左上肢(手掌、前臂、腋窝)约6%Ⅲ~Ⅳ度创面,部分烧焦.入院急诊CT示左颞顶脑挫裂伤,左顶脑内血肿.

2013 Vol. 29 (11): 1124-1124 [摘要] ( 969 ) [HTML KB] [PDF 122KB] ( 383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