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心脏穿透伤(penetrating cardiac trauma, PCT)患者病理生理发展过程演变情况,探讨其分类救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调查133例PCT患者的伤后病情及医疗干预措施等临床资料,分别按患者送达急诊室时的症状分型或病程分期,按症状类型分为亚临床型、心脏压塞型、失血性休克型、濒死型四组;按病程分期分为:亚临床期、临床期、濒死期三组。使用生存分析法考察各组患者伤后各个时相点的病情演变特点,并分析医疗干预措施如心包腔探查术、急诊室剖胸术(emergency room thoracotomy, ERT)、手术室剖胸术(operating room thoracotomy, ORT)等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在院内救治过程中部分亚临床期患者进展至临床期及濒死期,而部分临床期患者进展至濒死期。亚临床型、心脏压塞型、失血性休克型、濒死型四组患者伤后生存过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临床期、临床期、濒死期三组伤后生存过程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T伤后演变过程中,患者的临床症状分型(或病程分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患者就诊时的症状分型或病程分期将患者分类救治。
目的 探讨对胸主动脉钝性创伤(blunt traumatic thoracic aortic injury, BTTAI)病灶的影像学分型,考量其分型对手术选择的参考价值。方法 BTTAI共12例,按CT显示主动脉损害局部病灶的轮廓分为三型:A型,主动脉血管轮廓形态正常而管腔内有内膜片游离;B型,轮廓异常且造影剂渗漏到主动脉管腔外但局限于纵隔内;C型,轮廓异常且造影剂渗漏到胸腔。结合全身ISS、局部损害位置、手术救治方式、患者结局等信息,对分型价值进行探讨。 结果 12例均为全身多发伤合并BTTAI,其主动脉病灶影像均可被上述分型所概括。BTTAI的病灶影像:A型3例,B型7例,C型2例,验证假性动脉瘤为最常见BTTAI。各型BTTAI的ISS、低血压率、救治方式或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TTAI多见于多发伤,总体伤情的评估并不限于主动脉局部病灶类型。本病灶分型反映血管壁损害程度,结合病灶位置和毗邻关系(特别是锚碇区的长度),对手术决策具有明确的参考价值。
目的 探讨覆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EVAR)治疗创伤性胸主动脉损伤(traumatic thoracic aortic injuries, TTAI)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TTAI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病变进行评估,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一步评估及行EVAR。术后3,6,12个月以及其后每年随访CTA明确治疗效果。 结果 13例行EVAR均获成功。完全或部分遮蔽左锁骨下动脉4例,支架释放后即刻造影发现内漏3例,加短支架2次覆盖后内漏消失1例,行球囊扩张贴附后内漏明显减少1例,另1例微小内漏予观察随访。共12例获随访,无内漏、左上肢缺血、截瘫以及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EVR治疗TTAI安全性高,效果满意。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隔膜穿刺破膜技术治疗覆膜支架误置入夹层假腔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先行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术后CT血管造影(CTA)发现覆膜支架位于假腔内;后行手术治疗,使用Outback LTD导管在第一支架下方2 cm处的夹层隔膜上戳孔连通真假腔,经破口置入覆膜支架使血流由假腔引回真腔,并行夹层远端破口弹簧圈栓塞。结果 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时间170 min,术中出血量约350 ml。术后患者胸背部疼痛症状消失。手术后当天即开始进食、下床活动,未发生截瘫、内脏缺血等并发症。术后1周复查主动脉CTA显示支架位置理想,主动脉及主要内脏动脉血流通畅,假腔影像消失。结论 在覆膜支架远端的夹层隔膜上开窗并置入覆膜支架与第一支架连接,将血流引回真腔,可有效治疗覆膜支架误置入假腔。采用Outback装置进行夹层隔膜的破膜操作,具有定位准确、安全系数高的特点。
目的 探讨心脏穿透伤(penetrating cardiac trauma, PCT)的亚临床型、濒死型两种极端情况的处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135例PCT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为亚临床型、临床型(心脏压塞型或失血性休克型)和濒死型;对亚临床型、濒死型两种极端情况的处理分组讨论。结果 (1)亚临床型30例脱离观察而未及时诊断救治死亡22例,11例经留院密切观察或经心脏探查而及时确诊并送手术室剖胸术(operating room thoracotomy, ORT),死亡3例;濒死型27例送ORT,死亡15例,急诊室剖胸术(emergency room thoracotomy, ERT)死亡2例;临床型67例送ORT,死亡7例。(2)各型患者及时确诊或经留院观察-心脏探查而确诊,并经ORT或ERT抢救共生存86例,术后随访3~24个月,均恢复良好。结论 PCT的亚临床型患者给予密切观察及时行心脏探查确诊,濒死型患者及时行ERT复苏和控制出血,能提高PCT的救治率。
目的 探讨颅内异物的临床特点、诊断、摘除策略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颅内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均采用CT及X线片定位联合术中C形臂X线机及超声定位,进行开颅异物取出手术,共取出异物35块,1例因术中异物移位,未能全部摘除,行二次手术摘除。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良好(4~5分)16例,差(2~3分)3例,死亡(1分)1例。结论 术前采用CT及X线片定位,术中C形臂X线机及超声定位辅助有利于开颅异物取出,患者预后满意。
目的 研究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sTBI)患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与血清Mg2+浓度下降之间的关系。 方法 60例sTB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静脉补充硫酸镁后,分别监测两组受伤后第l,3,7,14天血清Mg2+浓度及IgG、IgA、IgM含量,分析血清Mg2+浓度与各项体液免疫指标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IgG、IgM含量在3,7 d分别为(10.79±2.65)g/L和(10.21±2.54)g/L,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IgM含量在3,7 d分别为(1.27±0.32)g/L和(1.31±0.25)g/L,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Ig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g2+浓度与IgM、IgG含量呈正相关,与IgA含量无相关性。但两组患者14 d后的病情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TBI患者急性期静脉补充硫酸镁能够改善体液免疫抑制状态,但并不能改善预后。
目的 回顾性评估支撑钢板治疗后侧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12月,通过支撑钢板治疗16例后侧pilon骨折,其中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37.6岁(23~62岁)。患者术前均行X线片、CT及三维重建检查。根据CT显示的骨折线累及范围选用后外侧入路或联合入路(后内侧加后外侧)复位固定后踝骨块。术后通过临床检查及X线片随访,临床评估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结果 根据术前CT扫描将后侧pilon骨折分为三型。14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时间37.6个月(16~52个月),平均AOFAS评分为86.4分(70~98分),平均VAS评分为1.4分(0~3分)。1例术后2年仍有踝周肿胀和长期行走不适,其余患者均功能恢复良好,未发现内固定失败。结论 支撑钢板治疗后侧pilon骨折临床疗效肯定,患者可以早期负重功能锻炼。
目的 对比分析微创可调式接骨板(minimally invasive adjustable plate, MIAP)与重建接骨板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0月-2011年9月收治的36例骨盆后环损伤的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采用MIAP内固定治疗16例(A组),其中男8例,女8例;年龄(40.2±13.7)岁。其中交通伤19例,坠落伤12例,压砸伤5例。采用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20例(B组),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34.4±10.0)岁。术前ISS评分:A组平均14.4分(9~29分),B组11.8分(4~25分)。骨盆后环损伤AO分型:A组B型9例,C型7例;B组B型14例,C型6例。分别于伤后(8.3±5.1)d及(8.3±3.8)d行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术后Majeed功能评价等数据,比较两种内固定方法的疗效。 结果 36例患者获得平均23.4个月(12~45个月)随访。根据Majeed评分评价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A组为(85.6±8.1)分,优良率为94%;B组为(80.1±9.0)分,优良率为85%。B组术后骨折畸形愈合1例,伤口感染1例。 结论 应用MIAP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出血量少、固定可靠等优点,疗效优于重建接骨板。
目的 比较锁定钢板和传统钢板治疗股骨骨折的内固定断裂率,分析失败原因,为减少内固定断裂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2009年5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股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患者280例,其中男146例,女134例;年龄18~92岁,平均52.4岁。左侧136例,右侧144例。股骨骨折按照AO分型:31A型72例;32A型44例,32B型26例,32C型30例;33A型57例,33B型26例,33C型25例。锁定钢板内固定175例,传统钢板内固定105例。 结果 术后随访9~40个月,锁定钢板组内固定断裂率为4%,传统钢板组内固定断裂率为2.9%(P>0.05)。断裂方式:钢板断裂6例,螺钉断裂3例,钢板断裂合并螺钉断裂1例。断裂原因:医源性因素合并康复锻炼错误导致内固定断裂率为100%,单纯医源性因素导致内固定断裂率为36.4%,单纯康复锻炼错误致内固定断裂率为5.4%,无医源性因素和康复锻炼正确导致内固定断裂率为0,医源性因素合并康复锻炼错误导致内固定断裂率明显高于单纯医源性因素、单纯康复锻炼错误、无医源性因素和康复锻炼正确。结论 锁定钢板和传统钢板治疗股骨骨折内固定断裂率无差异,医源性因素合并康复锻炼错误是导致内固定断裂的主要原因。
目的 探讨外固定架加腓骨钢板治疗伴有胫骨骨缺损的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可行性。 方法 选择2005年9月-2011年3月收治伴有胫骨骨缺损的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21例(Gastilo ⅢA型15例,Gastilo ⅢB型5例,Gastilo ⅢC型1例),所有患者胫骨骨缺损长度为2~6 cm。Ⅰ 期行胫骨外固定架以及腓骨钢板固定,Ⅱ 期骨缺损处行髂骨植骨。 结果 随访时间为8~24个月[14.0±10.5)个月],骨缺损均得以重建,患者肢体的长度与健侧之差均<2 cm,无一例出现马蹄内翻足。 结论 外固定架加钢板是一种治疗伴有胫骨骨缺损的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有效方法,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合并胫骨骨缺损在6 cm以内的患者肢体功能及长度均得以重建。
目的 介绍运用桥式交叉联合游离肌皮瓣和游离腓骨治疗临床常见的严重小腿复合组织缺损手术修复方法,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2008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12例小腿胫骨缺损伴软组织缺损患者,胫骨缺损均超过8 cm(9~12 cm),软组织缺损面积17 cm×12 cm~20 cm×18 cm。用桥式交叉联合背阔肌肌皮瓣及游离腓骨Ⅰ期修复,肩胛下动静脉为血管蒂与健侧小腿胫后动静脉端端吻合,胸背动脉远端分支前锯肌支为蒂与腓骨瓣的腓动静脉吻合。术后外固定支架固定双侧小腿。结果 所有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32个月,平均 21个月。参照Enneking系统,12例患者游离背阔肌、游离腓骨串联移植后肢体平均功能评分23分,肢体功能恢复77%。结论 桥式交叉联合背阔肌肌皮瓣及游离腓骨皮瓣解决了受区血管条件有限的问题,是重建小腿大面积复合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目的 评价万汶[体积分数6%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溶液(HES)]用于急性高容血液稀释(acute hypervolemic hemodilution, AHH)加术中血液回收(intra-operative cell salvage, ICS)对骨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节血效能和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58例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HH+ICS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比较AHH+ICS组和对照组术前(T0)、手术结束时(T1)、术后4 h(T2)、术后1 d(T3)及术后2 d(T4)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的变化,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BUN)、血肌酐(BCr)、尿肌酐(UCr)和尿白蛋白(ALB)的变化,计算肌酐清除率(CCr)并观察术中血液保护情况。 结果 两组间HR、MAP、CV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T1~T4时相点,HR与T0时相点比较有一定程度降低(P<0.05),MAP及CVP与T0时相关比较均有上升(P<0.05)。两组BUN、BCr和ALB各时相点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Cr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各时相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HH+ICS组T1~T4时相点与T0时相点比较均有一定程度降低,T2时相点最低(P<0.01),T3~T4时相点回升,T4时相点虽仍低于T0时相点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HH+ICS组与对照组T0时相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T4时相点,AHH+ICS组均低于对照组,T2时相点最明显(P<0.01),至T4时相点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相点肾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AHH+ICS组及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和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补液量、异体血输注量及输注比例AHH+ICS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或P<0.01)。 结论 采用万汶行AHH+ICS用于骨科手术患者,能明显减少术中异体血输注量和输注比例,对基本生命体征和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是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综合血液保护措施。但在大剂量、长时间使用HES时仍应注意其可能的潜在肾功能损伤,对术前有严重肾功能障碍者应谨慎使用。
目的 采用超声振荡结合化学萃取法制备大鼠脱细胞脊髓支架,观察其三维结构及生物学特性,为脊髓组织工程研究提供理想的支架材料。方法 采用超声振荡结合化学萃取(体积分数2%Triton X-100+体积分数2%脱氧胆酸钠)方法对大鼠脊髓进行脱细胞处理(脱细胞脊髓组),对照正常大鼠脊髓组织(对照组),观察该脱细胞脊髓支架的大体形态、组织学及超微三维结构特点,并检测该支架材料的孔径大小、孔隙率、含水率、酶解率、在水溶液中稳定性等。结果 脱细胞脊髓组原有的细胞成分被有效去除,具有(94.57±3.45)%的孔隙率和(88.62±1.0)%的含水率以及良好的三维空间结构(平均孔径为46 μm),该支架在胰酶溶液中逐步降解,在第20小时达到(69.03±2.19)%,在双蒸水中逐步崩解,在第8天可达(62.55±1.70)%。正常脊髓组织结构紧密,含大量神经细胞及髓鞘,孔隙率和含水量分别为(0.04±0.02)%、(62.4±1.5)%,扫描电镜下未见明显孔隙结构,该支架在胰酶溶液中逐步降解,在第20小时达到(37.62±0.99)%,在双蒸水中逐步崩解,在第8天可达(40.97±0.81)%。 结论 超声振荡+化学萃取所制备的脱细胞脊髓支架细胞成分去除彻底,细胞外基质成分保存完整,具有良好三维空间网状结构、良好的孔隙率和含水量,符合组织工程脊髓支架的理论要求,为组织工程脊髓支架提供理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