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5年 41卷 4期
刊出日期:2025-04-15

专家论坛
颅脑损伤
软组织损伤
综述
创伤感染
共识与指南
创伤护理
目录
胸部损伤
新质创伤研究·脊柱脊髓损伤
新质创伤研究·骨与关节损伤
   
目录
1
中文目录
2025 Vol. 41 (4): 1-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72KB] ( 123 )
3
英文目录
2025 Vol. 41 (4): 3-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293KB] ( 54 )
共识与指南
325 黄楷 白伦浩 毕擎 陈虹 陈疾忤 戴雪松 费文勇 付维力 高志增 郭林 华英汇 黄竞敏 黄遂柱 黄轩 李箭 李强 李书振 李彦林 李云霞 李忠 刘宁 刘玉强 等
竞技体育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后重返运动的手术与康复治疗专家共识(2025版)
随着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且该损伤将缩短运动员的职业寿命并造成远期不良后果。尽管ACL重建术后整体恢复效果较好,但运动员难以恢复至伤前运动水平等问题仍然严峻。随着对ACL解剖及损伤机制的深入理解、重建手术技术及康复手段的更新迭代,ACL损伤后个体化、针对性的手术及康复治疗为运动员提供了更多选择。然而,以竞技体育运动员ACL损伤后重返运动为目标的手术与康复策略等问题,国内尚未形成相关共识。为此,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制订《竞技体育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后重返运动的手术与康复治疗专家共识(2025版)》,就手术适应证、术前康复、手术时机、手术策略及术后康复策略等方面提出14条推荐意见,旨在完善竞技体育运动员ACL损伤的手术治疗及康复体系,促进运动员ACL损伤后重返高水平专项运动。
2025 Vol. 41 (4): 325-33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22KB] ( 614 )
专家论坛
339 李庆达 补亚忠 夏亚一 贺宝荣
水凝胶在骨质疏松性骨缺损治疗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骨质疏松性骨缺损(OBD)是指在骨质疏松基础上发生骨折后,骨结构完整性遭到破坏所导致的严重骨缺损,不仅会导致患者骨折风险增加、骨愈合延迟、功能丧失和长期疼痛,还会造成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甚至增加患者死亡风险。目前,常采用全身药物和局部植入骨移植物治疗OBD。然而,药物治疗具有不良反应大、生物利用度低、骨靶向性能差等缺点,而骨移植则存在供区感染率高、骨源有限、免疫排斥反应严重等局限,故亟需制备新的骨修复材料以改善骨微环境和刺激骨再生。生物活性分子在调节OBD治疗过程中显示出巨大潜力,但由于生物活性分子的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短,其在生物体内的应用受到限制。水凝胶已经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理想载体,可延长生物活性分子在损伤部位的滞留时间与半衰期、减少不良反应,并在生理条件下促进细胞黏附。这些优势共同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为治疗OBD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选择。但目前水凝胶仍存在降解速度不可控、机械性能不足、骨整合能力差等诸多问题。为此,笔者系统阐述水凝胶在OBD治疗中面临的挑战,针对挑战提出应对策略,为水凝胶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5 Vol. 41 (4): 339-34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02KB] ( 169 )
新质创伤研究·脊柱脊髓损伤
345 许一奇 乔涵 张凯 赵杰
基于MRI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模型对创伤性颈髓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评估
目的 评估基于MRI影像组学的多种机器学习模型对创伤性颈髓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135例创伤性颈髓损伤患者的颈部MRI平扫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07例,女28例;年龄24~89岁[(56.0±11.9)岁]。将患者以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94例)和测试组(41例)。根据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患者预后包括56例无自理能力(0~8分)和79例有自理能力(9~17分)。勾画所有患者颈髓损伤区域,采用Z‑Score标准化统一图像信号强度分布后,提取该区域影像组学特征,通过皮尔森相关系数法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数据降维。在训练组中,使用Lasso回归模型筛选与预后无自理能力显著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并输入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极端随机树、轻量级梯度提升机、自适应增强、朴素贝叶斯及K近邻7种分类器中,构建预测模型。在测试组中,采用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精确率、F1分数、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及Hosmer‑Lemeshow(H‑L)拟合优度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并采用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各模型的临床适用性。 结果 共筛选出14个影像组学特征,包括1个一阶特征和13个纹理特征。在测试组中,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极端随机树、轻量级梯度提升机、自适应增强、朴素贝叶斯、K近邻7种模型的准确率分别为0.85、0.81、0.90、0.90、0.71、0.73、0.71;精确率分别为1.00、0.95、0.92、0.96、0.72、0.75、0.88;灵敏度分别为0.76、0.72、0.92、0.88、0.84、0.84、0.60;特异度分别为1.00、0.94、0.88、0.94、0.50、0.56、0.88;F1分数分别为0.86、0.82、0.92、0.92、0.78、0.79、0.71;AUC分别为0.93、0.92、0.94、0.97、0.58、0.67、0.88;H‑L拟合优度检验的P 值分别为0.211、0.112、0.218、0.089、<0.001、<0.001、0.105;DCA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在0~1区间内,临床获益率均>0,优于其余模型。 结论 基于MRI影像组学的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极端随机树、轻量级梯度提升机4种模型对创伤性颈髓损伤患者的预后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其中支持向量机模型具有最佳的临床适用性。
2025 Vol. 41 (4): 345-35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53KB] ( 152 )
353 黄家琦 冷鹏 唐晓军
单侧双通道内镜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减压(UBE)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2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14~58岁[(37.2±12.7)岁]。骨折椎体节段:T12 2例,L1 3例,L2 9例,L3 7例,L4 5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2例,D级24例。患者均行UBE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AVHR)、楔形角(VWA)、局部Cobb角(KCA)、椎管侵占率(VCER)、视觉模拟评分(VAS)及ASIA 分级。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12 个月[(8.7±1.9)个月]。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AVHR为(93.7±2.2)%、(88.8±2.5)%,VWA为(3.9±1.2)o、(4.4±1.3)o,KCA为(5.4±1.4)o、(6.1±1.4)o,均较术前的(76.7±3.1)%、(7.0±2.9)o、(12.3±3.4)o 增加或减小(P<0.05);末次随访时,AVHR较术后3 d减小(P<0.05),VWA、KCA均较术后3 d增加(P<0.05)。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VCER分别为(18.5±6.9)%、(18.1±6.4)%,均较术前的(53.6±7.7)%减小(P<0.05);末次随访时,VCER 与术后3 d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 及末次随访时,VAS 分别为(3.5±0.7)分、(1.0±0.8)分,均低于术前的(8.5±0.7)分(P<0.05),且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 d 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2 例术前ASIA 分级C 级患者恢复至D 级,24 例术前D 级患者恢复至E 级(P<0.01)。1例术后发生无症状性硬膜外血肿,1例引流管松动致下肢刺激性疼痛,其余患者未发生切口感染、脑脊液漏、感觉或肌力减退、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 结论 UBE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有效复位伤椎、实现椎管减压、缓解胸腰背疼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减少并发症。
2025 Vol. 41 (4): 353-35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25KB] ( 111 )
新质创伤研究·骨与关节损伤
360 曹源 李修智 崔增桢 符玉亮 白梁宇 范吉星 祝腾蛟 司高 吕扬 周方
急性跟腱断裂开放修复缝合术后不同外固定时长对康复效果的影响
目的 比较急性跟腱断裂开放修复术后不同外固定时长对康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8月至2023年8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单侧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外固定不同时长(0、2、4、6周),将患者分为A组(96例)、B组(347例)、C组(346例)和D组(105例)。患者均行相同的开放修复缝合术。A组术后即刻进行康复,其余组在外固定拆除后也接受相同的康复方案。比较4 组单足提踵高度(OHRH)、轻度运动(LE)、关节活动度(ROM)恢复时长;术后2、4、6、8周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6、8、10、12、14、16周跟腱完全断裂评分(ATR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共纳入单侧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894例,其中男869例,女25例;年龄18~60岁[(35.0±6.3)岁]。患者均获随访14~25个月[(19.0±3.0)个月]。OHRH恢复时长:A组、B组分别为12.0(12.0,12.0)周、12.0(10.0,12.0)周,均短于C组和D组的14.0(14.0,16.0)周、14.0(14.0,14.0)周(P<0.05);A组与B组、C组与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E恢复时长:A组、B组分别为18.0(18.0,18.0)周、18.0(16.0,18.0)周,均短于C组和D组的20.0(20.0,20.0)周、20.0(20.0,20.0)周(P<0.05);A组与B组、C组与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M恢复时长:A组、B组分别为6.0(6.0,6.0)周、6.0(6.0,6.0)周,均短于C组和D 组的8.0(8.0,10.0)周、10.0(10.0,10.0)周(P<0.05);A组与B组、C组与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B组、C组和D组VAS分别为2.0(1.0,2.0)分、2.0(1.0,2.0)分、2.0(1.5,2.0)分,均低于A组的5.0(5.0,5.0)分(P<0.05);B组、C 组与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B组、C组和D组VAS分别为1.0(0,1.0)分、1.0(0,1.0)分、1.0(0.5,1.0)分,均低于A 组的2.0(1.0,2.0)分(P<0.05);B 组、C 组与D 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4组VAS均为0(0,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4组VAS均为0(0,0)分,A、B 组较C、D 组低(P<0.05);A 组与B组、C组与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A组、B组ATRS分别为52.0(52.0,53.8)分、52.0(50.0,53.0)分,均高于C组和D组的41.0(38.0,43.0)分、19.0(18.0,20.0)分(P<0.05);C组高于D组(P<0.05);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A组ATRS为66.0(66.0,68.0)分,均高于B组、C组和D组的63.0(62.0,64.0)分、52.0(50.0,53.0)分、39.0(37.0,40.0)分(P<0.05);B组均高于C组、D组(P<0.05);C组高于D组(P<0.05)。术后10周,B组ATRS为75.0(74.0,76.0)分,均高于A组、C组和D组的69.0(69.0,70.0)分、72.0(66.0,74.0)分、62.0(58.5,63.0)分(P<0.05);A组和C组均高于D组(P<0.05);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B组ATRS为84.0(82.0,85.0)分,均高于A组、C组和D组的75.0(75.0,77.0)分、79.0(72.0,81.0)分、72.0(71.0,73.0)分(P<0.05);A组和C组均高于D组(P<0.05);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周,B组ATRS为87.0(86.0,87.0)分,均高于A组、C组和D组的82.0(82.0,84.0)分、83.0(80.0,85.0)分、79.0(77.5,80.0)分(P<0.05);A组和C组均高于D组(P<0.05);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周,A组、B组ATRS分别为87.0(87.0,88.0)分、88.0(87.0,88.0)分,均高于C 组和D 组的86.0(85.0,87.0)分、84.0(83.0,85.0)分(P<0.05);C组高于D组(P<0.05);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A组、B组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94.0(94.0,95.0)分、95.0(94.0,96.0)分,均高于C 组和D 组的85.0(83.0,86.0)分、74.0(72.0,75.0)分(P<0.05);C 组高于D组(P<0.05);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B组AOFAS踝‑后足评分为100.0(99.0,100.0)分,均高于A组、C组和D组的94.0(94.0,95.0)分、92.0(90.0,93.0)分、83.0(82.0,84.0)分(P<0.05);A 组均高于C 组、D 组(P<0.05);C 组高于D 组(P<0.05)。术后10 周,B 组AOFAS 踝‑后足评分为100.0(100.0,100.0)分,均高于A 组、C 组和D 组的98.0(98.0,98.0)分、98.0(96.8,99.0)分、96.0(95.0,97.0)分(P<0.05);A组和C组均高于D组(P<0.05);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A组、B组AOFAS踝‑后足评分均为100.0(100.0,100.0)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C组和D组的100.0(98.0,100.0)分、99.0(98.0,99.0)分(P<0.05);C组高于D组(P<0.05)。术后14、16周,4组AOFAS踝‑后足评分均为100.0(100.0,100.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伤口浅表感染12例,其中A组5例[5.2%(5/96)],B组2例[0.6%(2/347)],C组2例[0.6%(2/346)],D组3例[2.9%(3/105)](P<0.01);术后跟腱再断裂16例,其中A 组9 例[9.4%(9/96)],B 组4 例[1.2%(4/347)],C 组3 例[0.9%(3/105)],D 组0 例(P<0.01)。 结论 对于单侧急性跟腱断裂,与开放修复缝合术后外固定4周和6周相比,外固定2周可缩短重返运动时长、减轻疼痛、促进功能恢复,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2025 Vol. 41 (4): 360-36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27KB] ( 129 )
369 胡家朗 焦竞 黄玉成 熊文 伍劲屹 邓海 耿志华 马旋 陈明
机器人辅助下球囊胫骨成形术与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AO/OTA 41B2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机器人辅助下球囊胫骨成形术与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AO/OTA41B2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10月武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70例AO/OTA 41B2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35例;年龄24~62岁[(44.9±9.5)岁]。41例行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开放复位组),29例行机器人辅助下球囊胫骨成形术治疗(球囊组)。比较2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长和住院时长;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Rasmussen放射学评分和骨折愈合时间;术前、术后2 d及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5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15 d内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8(17,20)个月]。球囊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长分别为1.6(1.5,3.0)cm、5.0(5.0,5.0)ml、11.0(9.0,14.0)d,均短于或少于开放复位组的12.0(11.0,12.0)cm、100.0(50.0,120.0)ml、15.0(13.0,20.0)d(P<0.01)。开放复位组术中透视次数和手术时长分别为9.0(7.0,10.0)次、75.0(60.0,90.0)min,均少于球囊组的336.0(335.0,340.0)次、90.0(70.0,105.0)min(P<0.05)。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Rasmussen放射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组骨折愈合时长为3.0(3.0,3.0)个月,短于开放复位组的3.0(3.0,3.5)个月(P<0.05)。术前及术后3个月,2组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球囊组VAS为2.0(2.0,3.0)分,低于开放复位组的5.0(5.0,6.0)分(P<0.01)。术后5 d、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球囊组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90.0(85.0,90.0)°、135.0(130.0,135.0)°、140.0(135.0,140.0)°,均优于开放复位组的65.0(60.0,70.0)°、125.0(120.0,130.0)°、130.0(130.0,140.0)°(P<0.01)。术后3、6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球囊组HSS 膝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80.0(80.0,81.0)分、91.0(90.0,92.0)分、95.0(93.0,96.0)分,均明显优于开放复位组的71.0(70.0,72.0)分、83.0(81.0,84.0)分、86.0(84.0,88.0)分(P<0.01)。球囊组术后15 d内并发症发生率为0,开放复位组为12%(5/41)(P>0.05)。 结论 与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比较,机器人辅助下球囊胫骨成形术治疗AO/OTA 41B2型胫骨平台骨折可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术后疼痛、促进骨折愈合并加速术后患肢功能恢复。
2025 Vol. 41 (4): 369-37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69KB] ( 99 )
颅脑损伤
377 汤厅均 汪峰 肖文峰 耿保伟 廖鹏 张入丹 彭古涛 龚娇
神经内镜辅助小骨窗与大骨瓣开颅清除老年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神经内镜辅助小骨窗与大骨瓣开颅清除老年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11月至2023年11月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收治的57例老年AS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30例;年龄65~89岁[(75.0±7.0)岁]。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8~15分[11.0(11.0,12.0)分]。27例采用神经内镜辅助小骨窗开颅清除ASDH(小骨窗开颅组),30例采用大骨瓣开颅清除ASDH(大骨瓣开颅组)。比较2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术前及术后1 d硬膜下残留血肿量;术前及术后1、3 d GCS;术后7 d及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良好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小骨窗开颅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长分别为89.0(85.0,96.0)min、65.0(55.0,85.0)ml、15.0(14.0,16.0)d,均短于或少于大骨瓣开颅组的135.0(127.5,150.0)min、332.0(308.0,367.5)ml、18.5(16.0,20.0)d(P<0.01)。术前与术后1 d,2组硬膜下残留血肿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小骨窗开颅组GCS 分别为12.0(12.0,13.0)分、15.0(14.0,15.0)分,均高于大骨瓣开颅组的11.5(11.0,12.0)分、13.0(12.8,14.0)分(P<0.01)。术后7 d,小骨窗开颅组GOS良好率为100%(27/27),高于大骨瓣开颅组的77%(23/30)(P<0.05);术后6个月,2组GOS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骨窗开颅组术后发生肺部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2/27);大骨瓣开颅组术后发生肺部感染4例,硬膜外血肿2例,颅内感染、伤口延迟愈合、皮下积液、癫痫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10/30)(P<0.05)。 结论 与传统大骨瓣开颅相比,神经内镜辅助下小骨窗开颅清除老年ASDH,可缩短手术时长与住院时长、减少术中出血量、早期促进功能恢复及改善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025 Vol. 41 (4): 377-38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79KB] ( 97 )
胸部损伤
383 贺逢孝 孟鹏 吴向阳 石磊 晋梅 安维新
霰弹枪射击致左侧胸部和上肢损伤并发心搏骤停的救治体会
霰弹枪击伤是临床少见的创伤类型,主要表现为多发伤,体内常有弹丸遗留,累及胸部时可导致肺组织毁损、水肿、血气胸和休克,病死率高。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需急诊手术治疗,而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可选择非手术治疗。简陋医疗环境中,霰弹枪近距离射击胸部和上肢引起心搏骤停病例未见文献报道,其诊治因医疗条件和技术经验限制而难度增加。因此,笔者报告援非期间接诊的1例霰弹枪近距离射击致左侧胸部巨大贯通伤和左上肢穿透伤并发心搏骤停患者围术期诊治过程,为此类创伤的救治提供参考。
2025 Vol. 41 (4): 383-38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15KB] ( 127 )
软组织损伤
387 杨锐 高伟航 张子阳 梁彦 金文虎
静脉超引流技术在逆行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膝关节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
膝关节软组织缺损直接影响关节屈曲和伸直功能,若处理不合理,会进一步导致深部髌骨、髌韧带及关节腔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其治疗方式包括植皮、局部皮瓣、游离皮瓣等,临床上常采用逆行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皮瓣修复膝关节软组织缺损,但其动脉血供为膝关节动脉网逆向供血,易出现皮瓣坏死。而静脉超引流技术可通过调整穿支皮瓣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来解决皮瓣移植后坏死的问题。为此,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20年4月至2023年12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例膝关节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静脉超引流技术在逆行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膝关节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
2025 Vol. 41 (4): 387-39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11KB] ( 105 )
创伤感染
391 罗世兰 张瑞明 靳贺 杨丽 杨宝升 刘国栋
创伤患者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创伤患者院内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六医院收治的103 例发生院内感染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4 例,女19 例;年龄12~80 岁[50(39,59)岁]。按照是否发生院内MDRO感染,将创伤患者分为MDRO感染组(36例)和非MDRO感染组(67例)。观察MDRO感染的病原学特点。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合并症(是否为高血压、是否为糖尿病)、损伤情况[是否为多发伤、是否为开放伤、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入院时检验指标(血红蛋白、白细胞)及治疗信息(是否急诊送至医疗机构、是否转院、确诊感染前住院时长、确诊感染前手术次数、确诊感染前是否输血、确诊感染前是否气管切开/气管插管)。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创伤患者院内MDRO 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共检出52 株MDRO菌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7株(33%),革兰阴性菌35株(67%);菌株数前5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表皮葡萄球菌。MDRO菌株检出最多的标本来源为创面/切口分泌物,其次为痰液。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ISS和入院时血红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是否为多发伤、是否为开放伤、入院时白细胞、是否急诊送至医疗机构、是否转院、确诊感染前住院时长、确诊感染前手术次数、确诊感染前是否输血、确诊感染前是否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男性(OR=5.01,95%CI 1.09,23.08,P<0.05)、年龄(OR=1.03,95%CI 1.00,1.07,P<0.05)、多发伤(OR=5.28,95%CI 1.04,26.87,P<0.05)、入院时血红蛋白(OR=0.97,95%CI 0.95,0.99,P<0.05)和确诊感染前住院时长(OR=1.06,95%CI 1.01,1.11,P<0.05)与创伤患者院内MDRO感染发生显著相关。 结论 创伤患者院内MDRO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菌株数前5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男性、年龄、多发伤、入院时血红蛋白、确诊感染前住院时长是创伤患者院内MDRO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5 Vol. 41 (4): 391-39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40KB] ( 101 )
创伤护理
399 何婉玲 卢长春 秦乾玉 游雨林 郭帅杰 谭惠仪
烧伤患者疼痛控制护理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估烧伤患者疼痛控制护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收集建库至2024年12月的烧伤患者疼痛控制护理相关文献。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4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评估疼痛控制护理在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负性情绪、减轻疼痛及降低创面感染发生率方面的效果。分析相关研究的发表偏倚。 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共791例烧伤患者,其中疼痛控制组392例,常规护理组39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比较,疼痛控制护理可提高护理满意度(OR=0.28,95%CI 0.22,0.34),改善负性情绪(SMD=-3.06,95%CI -4.65,-1.47),减轻疼痛(SMD=-2.49,95%CI -3.41,-1.58),有效降低创面感染发生率(OR=0.13,95%CI 0.05,0.34)。针对负性情绪的相关研究存在发表偏倚风险。 结论 与常规护理比较,疼痛控制护理能够显著提高烧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改善其负性情绪、减轻疼痛,并降低创面感染风险。
2025 Vol. 41 (4): 399-40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415KB] ( 122 )
406 王升英 张梦娟 孙月荣 刘志梅 李玉峰
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医护康一体化早期康复方案的构建及其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构建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型的医护康一体化早期康复方案,评价其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康复方案的构建:成立由骨科护士长、骨科专科护士、骨科医师、麻醉师和康复师组成的医护康一体化研究团队;针对THA患者围术期早期康复关键点,通过文献回顾及专家论证法,构建基于IMB模型的医护康一体化早期康复方案。康复方案的临床应用: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3年3月至2023年12月康复大学青岛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100例TH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53例;年龄60~85岁[(69.8±5.5)岁]。按照患者入院时间进行分组,2023年3—7月入院的50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常规护理组),2023年8—12月入院的5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医护康一体化早期康复方案进行干预(一体化护理组)。比较2组术后首次下地时间、住院时长。术后3 d和术后1、3、6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估2组髋关节功能;术前和术后1、3、6个月,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2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较2组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最终形成基于IMB模型的医护康一体化早期康复方案,包含信息支持、动机干预和行为技巧3个主要方面的25项具体措施。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一体化护理组术后首次下地时间和住院时长分别为(1.3±0.5)d、(7.4±2.3)d,均较常规护理组[(1.5±0.5)d、(8.5±2.3)d]缩短(P<0.05)。2组术后3 d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术前Barthel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一体化护理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80.3±6.0)分、(88.6±5.2)分、(92.5±4.1)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5.1±6.3)分、(84.2±5.7)分、(88.0±5.2)分(P<0.01);一体化护理组Barthel指数分别为(79.2±8.7)分、(87.7±5.7)分、(92.3±4.9)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2.1±9.0)分、(83.5±6.6)分、(88.6±5.0)分(P<0.01)。术后6个月内一体化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2/50),低于常规护理组的16%(8/50)(P<0.05)。 结论 与常规护理比较,基于IMB模型构建的医护康一体化早期康复方案可缩短THA患者术后首次下地时间及住院时长、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025 Vol. 41 (4): 406-41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05KB] ( 111 )
综述
414 周丹 邓姝 彭阳
术前康复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运动损伤,损伤早期的临床表现为膝关节肿胀、疼痛伴活动受限,后期会导致膝关节不稳,甚至继发骨关节炎,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关节镜下ACL重建术被认为是其治疗的“金标准”。由于手术技术、康复等原因,患者术后恢复至伤前运动水平的概率并不高,故制订个体化的术前、术后康复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以往的康复多是在术后进行,忽视了术前康复的重要性。术前康复主要包括综合管理与功能训练两部分,能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重返运动时长。规范化的术前康复对患者术后早日重返运动至关重要,但目前术前康复的最佳时机、训练强度和持续时长等尚存争议。为此,笔者就术前康复在ACL重建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制订规范化术前康复方案提供参考。
2025 Vol. 41 (4): 414-42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60KB] ( 190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