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于CT血管造影的主动脉球囊阻断影像学研究 |
翁丹雷1 钱安瑜1 周琦晶2 徐杰丰1 张茂1 |
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浙江大学急救医学研究所, 杭州 310009; 2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 杭州 310009 |
|
Imageological study of aorta balloon occlusion based on CT angiography |
Weng Danlei, Qian Anyu, Zhou Qijing, Xu Jiefeng, Zhang Mao. |
|
摘要 目的 基于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探讨主动脉球囊阻断(ABO)相关的影像学特点,为提高体表标志法的成功率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57例接受全长主动脉CTA且主动脉结构正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0例,女17例;年龄18~70岁[(60.0±9.4)岁]。借助CT工作站,应用多平面重建、曲率平面重建和容积再现等技术进行主动脉三维重建,测量降主动脉及主动脉Ⅰ、Ⅱ、Ⅲ区的长度及各分界处动脉直径、左右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左锁骨下动脉、腹腔干、肾动脉最低处和腹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体表解剖标志的距离。比较左右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胸骨上切迹的距离与至左锁骨下动脉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与至腹腔干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与至肾动脉最低处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脐的距离与至腹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 结果 (1)降主动脉的长度为(37.6±2.8)cm,主动脉Ⅰ、Ⅱ、Ⅲ区的长度分别为(24.7±2.2)cm、(3.4±0.8)cm、(9.4±1.0)cm。左侧锁骨下动脉处的主动脉直径为20.0 ~ 36.0 mm[(27.0±3.9)mm],腹腔干直径为3.0~14.0 mm[(8.0±2.2)mm],肾动脉最低处的主动脉直径为10.0~23.0 mm[(16.0±2.4)mm],腹主动脉分叉处直径为10.0~25.0 mm[(15.0±2.4)mm],两侧股动脉直径均为4.0~11.0 mm[(8.0±1.5)mm]。(2)左右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左锁骨下动脉、腹腔干、肾动脉最低处及腹主动脉分叉处的长度分别为50.3~68.2 cm[(56.6±3.9)cm]及50.1~69.5 cm[(57.1±4.0)cm]、26.6~38.2 cm[(31.9±2.4)cm]及27.7~39.6 cm[(32.4±2.4)cm]、22.1~33.1 cm[(28.5±2.2)cm]及23.3~34.2 cm[(29.0±2.2)cm]、13.9~23.8 cm[(19.2±2.0)cm]及15.4~24.1 cm[(19.7±2.1)cm]。(3)左右侧股动脉穿刺点至胸骨上切迹、剑突和脐的直线距离分别为39.7~56.5 cm[(51.0±3.2)cm]及39.8~56.5 cm[(50.8±3.1)cm]、23.0~37.9 cm[(33.2±2.7)cm]及23.2~37.7 cm[(33.0±2.8)cm]、12.2~19.1 cm[(15.9±1.5)cm]及11.6~18.2 cm[(15.5±1.5)cm]。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左锁骨下动脉的距离大于至胸骨上切迹的距离(P<0.05),左侧股动脉穿刺点至腹腔干的长度小于至剑突的距离(P<0.05),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TBX〗P〖WTBZ〗>0.05)。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大于至肾动脉最低处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脐的距离小于股动脉穿刺点至腹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P<0.05)。 结论 主动脉Ⅰ区阻断时ABO的置管深度应尽可能小于股动脉穿刺点至胸骨上切迹的距离,大于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Ⅲ区阻断时尽可能小于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大于穿刺点至脐的距离。体表标志法可在紧急情况下指导ABO快速有效的应用。
|
|
关键词 :
出血,
主动脉,
血管造影术,
气囊阻塞,
解剖标志
|
|
基金资助:浙江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建重点项目(2018271879); 浙江省基础公益研究计划项目(LGF18H150003,LGD19H150003) |
通讯作者:
张茂, Email:z2jzk@zju.edu.cn, 电话:0571-87784654
|
[1] |
康洋波 许永安. 创伤性凝血病诊断策略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0, 36(12): 1133-1139. |
[2] |
赵旺淼 葛春燕 张万增 杨雪辉 李晓卫 尹涛 赵庚水. 动静脉联合入路Onyx胶栓塞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术中大量鼻出血一例[J]. 中华创伤杂志, 2020, 36(11): 1054-1056. |
[3] |
王志伟 郑铭 王天兵. 失血性休克致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0, 36(10): 944-949. |
[4] |
周海宁,张永恒,杨波,等 . 杂交Debranching技术治疗创伤性主动脉弓破裂合并假性动脉瘤[J]. 中华创伤杂志, 2014, 30(9): 877-880. |
[5] |
李文虎,李文锐,张恒,等.. 腹主动脉阻断与髂内动脉结扎控制出血在复杂性髋臼骨折手术中比较[J]. 中华创伤杂志, 2014, 30(1): 25-29. |
[6] |
冯振广,李牧,夏爽,等.. 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和扩散加权成像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和预后评价[J]. 中华创伤杂志, 2014, 30(1): 33-38. |
[7] |
陈云燕,王兴民,宋瑞,赵克森. 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血小板线粒体变化及虎杖苷的干预作用[J]. 中华创伤杂志, 2013, 29(9): 882-888. |
[8] |
周昌龙,孙晓川,贺学农,夏小辉. 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J]. 中华创伤杂志, 2013, 29(8): 739-742. |
[9] |
杨鹤鸣,崔彦,杨建武,李晓鸥,付晓艳,赵燕,付自臣,刘景欣,胡刚,黄镇.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淋巴循环的影响[J]. 中华创伤杂志, 2013, 29(7): 584-587. |
[10] |
黄光斌,王攀,何平,胡平. 重组活化Ⅶ因子在严重多发伤凝血功能障碍中的应用[J]. 中华创伤杂志, 2013, 29(7): 588-590. |
[11] |
陈向云,朱娱,田昆仑,彭小勇,李涛,刘良明. 精氨酸血管加压素联合去甲肾上腺素治疗大鼠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J]. 中华创伤杂志, 2013, 29(7): 591-596. |
[12] |
胡四平,汪卫星,刘洋,吴鹤芬,余亮,刘鹤. 高渗高胶液对肺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兔的脑保护作用[J]. 中华创伤杂志, 2013, 29(4): 368-371. |
[13] |
康慧,杨建,张仁宇,谭今,杨帆,张尔永. CT影像对胸主动脉钝性伤的病灶形态分类的意义探讨[J]. 中华创伤杂志, 2013, 29(3): 207-210. |
[14] |
杨帆,杨建,于风旭,廖斌,邓明彬,康慧,方易冰. 覆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创伤性主动脉破裂[J]. 中华创伤杂志, 2013, 29(3): 211-215. |
[15] |
刘莉,路小光,范治伟,等.. 失血性休克对大鼠肠黏膜屏障Occludin表达的影响[J]. 中华创伤杂志, 2013, 29(12): 1230-123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