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外排张力带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6月浙江省台州医院收治的55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31例;年龄26~80岁[(61. 7±10. 5)岁]。35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切开组),20例采用关节镜下外排锚钉张力带固定治疗(关节镜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主动活动度(前屈、外展及后伸);末次随访时观察两组骨折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9个月[(16. 9±4. 0)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术前VAS、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主动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 个月关节镜组VAS 为3(2,3)分,低于切开组的4(3,4)分(P<0. 01);末次随访时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关节镜组ASES评分为(70. 6±4. 2)分、(90. 2±3. 7)分,均高于切开组的(64. 7±6. 4)分、(87. 5±4. 9)分(P<0. 05或0. 01)。术后1个月关节镜组Constant‐Murley评分为(71. 8±4. 3)分,与切开组的(70. 9±5. 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末次随访时关节镜组Constant‐Murley评分为(94. 1±3. 1)分,高于切开组的(89. 2±4. 7)分(P<0. 01)。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关节镜组前屈[(52. 7±12. 3)°、(140. 0±16. 9)°]、外展[(57. 4±8. 6)°、(125. 0±14. 3)°]、后伸[16(15,19)°、25(20,30)°]活动度均大于切开组前屈[(42. 2±5. 2)°、(110. 9±14. 0)°]、外展[(52. 8±6. 0)°、(103. 7±11. 7)°]、后伸[10(10,20)°、16(15,25)°]活动度(P<0. 05或0. 01)。末次随访时两组骨折均已愈合。两组术后均未见明显切口感染、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切开组2例患者术后1~3个月出现内固定失效,行翻修手术;6例患者术后3~6个月出现肩关节僵硬,经门诊康复治疗。关节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0%(0/20)]明显低于切开组[23%(8/35)](P<0. 05)。
结论 与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相比,关节镜下外排张力带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具有早期疼痛缓解明显、肩关节功能改善更佳、肩关节活动度恢复更好、并发症更少等优点。
|
|
|
[1] |
刘国栋 张连阳. 发挥专家的核心作用,引领创伤医学研究[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1): 1-3. |
[2] |
付小兵. 现代战伤救治的新概念和新策略[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1): 4-10. |
[3] |
张英泽. 基础研究与中国骨科发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1): 11-13. |
[4] |
陈晓 苏佳灿. 骨类器官构建:挑战与应对策略[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1): 14-19. |
[5] |
张浩 周晨阳 胡衍 陈晓 王晓林 苏佳灿. 双层含骨基质骨器官芯片的构建[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1): 20-28. |
[6] |
蒋洪宇 刘伟 陈嘉杰 管延军 贾志博 高宇阳 范伟 汪爱媛 彭江 阳运康. 基于软骨脱细胞外基质微载体体外构建软骨类器官[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1): 29-39. |
[7] |
张涛 崔进 刘媛媛 苏佳灿. 3D打印皮肤成体干细胞来源类器官人工皮肤修复小鼠皮肤缺损[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1): 40-47. |
[8] |
李彰杰 周晨阳 王晓林. 血管化类器官芯片构建的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1): 48-56. |
[9] |
张涛 崔进 苏佳灿. 皮肤类器官构建策略的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1): 57-64. |
[10] |
白云鹏 孙卫兵 池宸申 王苗 丁浩亮 孙健. 关节镜下双排双滑轮技术治疗IdebergⅠA型肩胛盂骨折的疗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1): 73-79. |
[11] |
熊英宏 刘申 徐大启. 肌腱病疼痛发生机制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1): 80-86. |
[12] |
李亮 王琪 范小琳 王鸿 李晓 喻伯牙 高俊宏. 颅脑爆震伤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1): 87-92. |
[13] |
胡鹭 刘国栋 向勇 林昊阳 邵献丽. 2023年《中华创伤杂志》重点刊文内容综述[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1): 93-96. |
[14] |
. 中文目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1): 97-98. |
[15] |
. 英文目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1): 98-9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