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电压电烧伤并发脑损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提高电烧伤并发脑损伤救治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01年1月至2019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诊治的480例电烧伤并发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电压强度将患者分为低电压组(致伤电压<1 kV,295例)和高电压组(致伤电压≥1 kV,185例)。统计所有患者性别、年龄及烧伤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表现、意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影像学表现、治疗、预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并发症。 结果 (1)性别、年龄:患者男女比例为5. 4∶1. 0;发病高峰年龄为18~60岁,共302例(62. 9%);烧伤情况:烧伤面积为1%~78%[(20. 0±4. 0)%]总体表面积(TBSA),电流出入口位于头部321 例。(2)临床表现:意识障碍占比最高,低电压组295 例(100%),高电压组185例(100%);其次是头痛,低电压组178例(60. 3%),高电压组115例(62. 2%)(P 均>0. 05)。(3)意识:37例昏迷,其中低电压组17例(5. 8%),高电压组20例(10. 8%)(P<0. 05)。(4)影像学表现:CT、MRI检查发现脑水肿、颅骨骨折、颅内血肿、脑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阳性病变。头部有创面(电流出入口位于头部)患者中,低电压组脑损伤发生率为44. 0%,高电压组脑损伤发生率为86. 8%(P<0.05)。头部无创面(电流出入口不位于头部)患者中,低电压组脑损伤发生率为5. 3%,高电压组脑损伤发生率为6. 3%(P>0. 05)。对于电流出入口位于头部患者,其脑损伤类型比电流出入口不位于头部脑损伤类型多颅骨骨折、颅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3种。(5)治疗、预后及并发症:非手术治疗478例(99. 6%);手术治疗2例(0. 4%),死亡1例(0. 2%),救治成功479例(99. 8%)。低电压组良好280 例(94. 9%),中残13 例(4. 4%),重残2 例(0. 7%);高电压组良好143 例(77. 3%),中残30 例(16. 2%),重残11例(5. 9%),死亡1例(0. 5%)(P 均<0. 01)。患者出院后,低电压组麻木、感觉异常、焦虑发生率显著高于高电压组(P 均<0.01)。 结论 电烧伤并发脑损伤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中青年是高发重点人群。意识障碍和头痛是主要临床表现;高电压昏迷发生率更高;与低电压烧伤相比,高电压烧伤并发脑损伤(电流出入口位于头部)严重程度更明显,范围更广泛;早期积极行CT或MRI检查,有利于明确诊断;非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方式;与高电压烧伤相比,低电压烧伤并发脑损伤患者预后明显占优,麻木、感觉异常、焦虑并发症更容易出现在低电压烧伤并发脑损伤患者中。
|
|
|
[1] |
郭秦炜 白露 桂鉴超 黄红拾 华英汇 李棋 李文翠 施忠民 陶旭. 外踝撕脱骨折诊断与治疗临床循证指南(2022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9): 769-775. |
[2] |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脊柱损伤与功能重建学组 等. 儿童急性过伸性脊髓损伤诊疗指南(2022 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9): 776-784. |
[3] |
郎力键 杨春 冯军峰 高国一 江基尧.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收住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指征及早期用药情况调查[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9): 785-790. |
[4] |
余正红 邵佳 高坤 毛克政 冯航 张修儒 高延征. 后路寰椎单轴与多轴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Gehweiler Ⅲb型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9): 797-805. |
[5] |
赵士杰 李长明 许建柱 李强 全仁夫. 后路楔形截骨与椎体成形术联合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伴后凸畸形的疗效比较[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9): 806-813. |
[6] |
陈宾 郑科 黄涛 陈培生 林朝晖 林东泽 林凤飞. 闭合性跟骨骨折经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9): 814-820. |
[7] |
鲍飞龙 亢世杰 黄东生 江涛 赵广会 吕夫新 刘涛. 肘关节外侧入路脱位法与非脱位法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疗效比较[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9): 821-827. |
[8] |
冯勇 赵燕旭 董宏彬 周皓 宗龙泽 万一群 彭江 唐佩福 张民泽 汪爱媛. 足弓指数与足部运动学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及两者在下肢应力性骨折中的特点[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9): 828-833. |
[9] |
林浩东 傅慧超 吴晓明. 《2021版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指南》解读[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9): 834-839. |
[10] |
卞旭廷 苟小力 张轩 唐康来 陶旭. 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的诊治及康复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9): 840-848. |
[11] |
周子然 王兵 邱龙恒 苗辉 熊云宇 郭子涵.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椎体再骨折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9): 849-856. |
[12] |
黄圣宇 郭光华 朱峰. 补体系统在创伤后免疫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9): 857-864. |
[13] |
李箭 崔国庆 何成奇 陈世益 陈柏旭 陈虹 戴雪松 何红晨 康汇 李铁山 李国平 陆九州 马超 唐新 陶军 王洪 向明 邢丹 熊益权 薛庆云 杨睿 袁霆 等. 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临床专家共识(2022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8): 673-680. |
[14] |
顾文奇 施忠民. 急性足踝部运动损伤诊疗需要注意的问题[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8): 681-685. |
[15] |
王立人 康育豪 谢国明 蒋佳 赵金忠. 后上肩袖损伤后肩袖肌肉功能与肩关节外展功能关系的动态生物力学研究[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8): 686-69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