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4年 40卷 8期
刊出日期:2024-08-12

专家论坛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综述
技术与方法
创伤中心建设
创伤护理
目录
创伤并发症
胸部损伤
   
目录
1
中文目录
2024 Vol. 40 (8): 1-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22KB] ( 99 )
3
英文目录
2024 Vol. 40 (8): 3-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262KB] ( 53 )
专家论坛
673 李庆达 弓伊宁 贺宝荣
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临床诊疗特点及亟需关注的重点问题
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CSCIWFD)是指颈椎受到外力作用而导致脊髓受损,但颈椎本身在X线片或CT检查中未见骨折或脱位。CSCIWFD由于是机体的二次打击伤害,脊髓水肿和韧带血肿形成压迫,神经功能受损的表现可能在伤后几天才出现,常导致不完全或完全性瘫痪,引发慢性疼痛和劳动力丧失。若在损伤早期诊疗不当,可能加重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造成严重影响。目前,CSCIWFD的诊疗存在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损伤机制复杂、漏诊和误诊率高、治疗方法争议大等问题,应从规范化诊疗流程、多方法结合检查及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等方面,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最大限度改善患者预后。为此,笔者就CSCIWFD的临床诊疗特点及亟需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探讨,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2024 Vol. 40 (8): 673-67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57KB] ( 152 )
创伤中心建设
679 晋菲斐 周靖 黄伟 王艳华 李静 王天兵
第七版“创伤患者最佳救治资源(2022年标准)”主要内容及其对我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的启示
第七版“创伤患者最佳救治资源(2022年标准)”于2023年12月发布。笔者通过对该标准中“创伤救治中心的设置” “创伤患者救治的临床建议” “创伤救治资源配置” “创伤救治质量管理”“创伤数据登记系统”和“创伤救治的教育与培训”等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并探讨对我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的启示,提出加强我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的建议:建立全人群创伤救治体系分级标准、制定适应特殊人群的诊疗方案、优化创伤救治资源配置、拟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创伤医疗质量改善和患者安全提高计划、制定统一的创伤数据标准、加强创伤救治的教育与培训,为推进我国创伤救治体系整体建设、提高创伤救治水平提供决策参考。
2024 Vol. 40 (8): 679-68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78KB] ( 187 )
脊柱脊髓损伤
684 仉培武 郭华 庞捷 白航航 樊立刚 李文言 吴楠 佘献玉 贺园
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结合对侧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治疗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
目的 比较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单侧PKP结合对侧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治疗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61例新发老年腰椎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8例,女103例;年龄61~88岁[(72. 9±6. 3)岁]。患者均为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分型系统(ASOTLF)Ⅱ型椎体压缩骨折。78例行单侧PKP治疗(PKP组),83例行单侧PKP结合对侧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治疗(PKP结合对侧阻滞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伤椎Beck指数、腰椎前凸Cobb角、罗兰莫里斯残疾(RMD)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组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8个月[(6. 7±0. 6)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伤椎Beck指数、腰椎前凸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前两组伤椎RMD评分、VAS、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PKP结合对侧阻滞组RMD评分分别为(11. 23±1. 05)分、(10. 90±1. 11)分、(10. 10±1. 06)分、(9. 94±1. 06)分、(9. 60±0. 83)分,均低于PKP组的(17. 55±0. 71)分、(15. 78±0. 86)分、(13. 42±0. 92)分、(10. 67±0. 78)分、(9. 78±0. 72)分(P<0. 05或0. 01);VAS分别为(3. 02±0. 60)分、(2. 96±0. 55)分、(2. 92±0. 57)分、(2. 88±0. 61)分、(2. 70±0. 51)分,均低于PKP组的(3. 60±0. 57)分、(3. 47±0. 55)分、(3. 32±0. 46)分、(2. 99±0. 47)分、(2. 77±0. 42)分(P<0. 05 或 0. 01);ODI 分别为 14. 43±1. 29、14. 54±1. 24、14. 63±1. 32、14. 37±1. 31、13. 42±1. 45,均低于 PKP 组的 16. 72±1. 64、16. 06±1. 49、14. 82±1. 53、14. 74±1. 46、13. 69±1. 75(P<0. 05 或0. 01)。PKP结合对侧阻滞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12. 0%(10/83),PKP组为11. 5%(9/78)(P>0. 05)。两组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肺栓塞及邻椎骨折等其他并发症。 结论 对于老年腰椎OVCF,单侧PKP结合对侧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复位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与单侧PKP相似,但患者疼痛缓解更明显,功能恢复更满意。
2024 Vol. 40 (8): 684-69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22KB] ( 111 )
骨与关节损伤
692 王晓伟 杨红梅 高杰 宋占林 孙天胜 张建政 刘智
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收治的31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0例,女214例;年龄60~98 岁[(80. 2±8. 2)岁]。患者均行 Inter‑Tan 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根据 2018 年 AO/OTA 分型标准,103例为稳定型骨折,211例为不稳定型骨折,再按随访期间患者是否发生内固定并发症分别分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稳定型骨折中6例(5. 8%)出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其中骨折不愈合4例,头钉切出2例。不稳定型骨折中28例(13. 3%)出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其中骨折不愈合5例,头钉切出20例,头钉切入1例,头钉断裂2例。以术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作为因变量,将性别、年龄、合并症[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骨密度、手术等待时长、麻醉方式、复位方法、复位质量、尖顶距、头钉位移等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分别对稳定型骨折和不稳定型骨折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稳定型骨折患者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骨密度、复位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或0. 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骨密度T值≤-3. 0 SD(OR=33. 17,95%CI 2. 40,457. 82,P<0. 01)和复位质量差(OR=71. 38,95%CI 3. 58,1 422. 02,P<0. 01)与术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显著相关。不稳定型骨折患者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年龄、复位质量、骨密度、尖顶距和头钉位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或0. 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80岁(OR=2. 82,95%CI 1. 01,7. 93,P<0. 05)、骨密度T值≤-3. 0 SD(OR=6. 10,95%CI 2. 06,17. 51,P<0. 01)、复位质量差(OR=12. 25,95%CI 2. 90,51. 79,P<0. 01)、尖顶距≥25 mm(OR=3. 65,95%CI 1. 20,11. 08,P<0. 05)和头钉位移<4 mm(OR=7. 26,95%CI 2. 54,20. 81,P<0. 01)与术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显著相关。 结论 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骨密度低和复位质量差是稳定型骨折患者术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骨密度低、复位质量差、尖顶距大和头钉位移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术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4 Vol. 40 (8): 692-69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24KB] ( 93 )
699 冯仕明 薛越 薛冲 罗信 齐莉恩 王凯 马超
全内关节镜下克氏针联合Suture‑Bridge技术与单纯克氏针固定治疗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全内关节镜下克氏针联合Suture‑Bridge技术与单纯克氏针固定治疗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6例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32足),女24例(24足);年龄19~57岁[(35. 2±11. 1)岁]。25例采用全内关节镜下克氏针固定治疗(克氏针组),31例采用全内关节镜下克氏针联合Suture‑Bridge技术治疗(克氏针联合缝合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2周切口愈合情况、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率;术前,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足踝能力量表(FAAM)评分[包含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和运动功能(S)评分];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前抽屉试验;术后重返运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14. 2±2. 2)个月]。克氏针联合缝合组手术时间为(56. 3±12. 5)min,长于克氏针组的(41. 1±8. 2)min(P<0. 01)。术后2周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6个月,克氏针联合缝合组骨折均愈合(100%),克氏针组22例(88%)骨折愈合(P<0. 05)。两组术前AOFAS踝‑后足评分、FAAM‑ADL评分和FAAM‑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克氏针联合缝合组AOFAS踝‑后足评分为(89. 7±3. 4)分、(92. 8±2. 8)分、(94. 9±3. 3)分,均高于克氏针组的(87. 4±4. 4)分、(90. 4±4. 1)分、(92. 5±4. 6)分(P<0. 05);克氏针联合缝合组FAAM‑ADL评分为(90. 1±3. 5)分、(91. 5±2. 9)分、(92. 8±3. 0)分,FAAM‑S评分为(91. 4±5. 4)分、 (92. 8±5. 0)分、 (94. 4±4. 8)分,均高于克氏针组的(86. 8±5. 0)分、(88. 7±3. 8)分、(90. 3±3. 7)分和(88. 0±5. 3)分、(89. 5±4. 8)分、(91. 5±5. 2)分(P<0. 05或0. 01)。两组术后各时间点AOFAS踝‑后足评分、FAAM‑ADL评分和FAAM‑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且随随访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P<0. 01)。两组术后各时间点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克氏针联合缝合组术后重返运动时间为(9. 2±1. 3)周,早于克氏针组的(10. 3±1. 5)周(P<0. 01)。克氏针联合缝合组克氏针松动、退针1例(3. 2%),克氏针组克氏针松动、退针3例(12. 0%)(P>0. 05)。两组均未出现神经、肌腱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 与全内关节镜下单纯克氏针固定相比,全内关节镜下克氏针联合Suture‑Bridge技术治疗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骨折愈合率更高,患者生活质量和足踝功能改善更明显,重返运动时间更早。
2024 Vol. 40 (8): 699-70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13KB] ( 123 )
707 李勇奇 廖燚 方洲 王顺 赵甜 拉华欠 沙那提 杨云峰
后踝骨折固定对踝关节旋转稳定性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 探讨后踝骨折固定对踝关节旋转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 解剖20例新鲜下肢尸体标本,测量下胫腓后韧带、横韧带复合体在胫骨后方的附着范围。选择1名健康志愿者建立正常胫腓骨+踝关节有限元模型及后踝骨折有限元模型(不同后方投影面积),沿胫骨机械轴方向于跟骨下端垂直加载600 N,分析胫骨远端关节面的接触面积及最大Von Mises应力,验证正常胫腓骨+踝关节模型的有效性;在后踝骨折模型中(模型组S、1/2S、1/4S、1/8S及1/16S,S指韧带复合体在胫骨后方完整的投影面积),复位并固定后踝后,进行踝关节垂直加载600 N+外旋加载5 N·m时,分析各模型下胫腓间隙增宽值;分析能够维持踝关节旋转稳定性的后踝骨折后方投影面积截点值。 结果 尸体标本测量结果显示,下胫腓后韧带、横韧带复合体在胫骨后方附着范围相对较广,位于胫骨远端后外侧,最高点距关节面距离(45. 2±5. 6)mm。随着距关节线距离增大,该韧带复合体胫骨后方附着区宽度逐渐减小。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正常胫腓骨+踝关节有限元模型中,垂直加载600 N后,胫距关节接触面积为 324. 02 mm 2 ,最大 Von Mises 应力为 4. 495 1 MPa。在后踝骨折模型中,模型组 S、1/2S、1/4S 及 1/8S加载后,下胫腓间隙增宽值均<2 mm,但1/16S模型组下胫腓间隙增宽值为3. 445 8 mm。能够维持踝关节旋转稳定性的后踝骨折后方投影面积截点值为1/8S。 结论 下胫腓后韧带、横韧带复合体在胫骨后方附着广泛。后踝骨折治疗方案的选择需兼顾踝关节轴向稳定性和旋转稳定性。当下胫腓联合不稳定并且后踝骨折后方投影面积≥1/8时,可行单纯后踝骨折复位固定以恢复踝关节旋转及轴向稳定性;当下胫腓联合不稳定并且后踝骨折后方投影面积<1/8时,需置入胫腓联合螺钉。
2024 Vol. 40 (8): 707-71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97KB] ( 83 )
胸部损伤
715 余长永 宋月坤 朱康宇 程祥 朱天皓 刘武新
肋骨骨折患者发生心肌挫伤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构建肋骨骨折患者发生心肌挫伤(MC)的预测模型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盛泽医院收治的370例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7例,女113例;年龄18~95岁[(56. 5±14. 0)岁]。患者入院24 h内均接受心电图检查和心肌标志物检测,其中159例诊断为MC,211例无MC(NMC)。采用完全随机法将370例患者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264例(MC 106例、NMC 158例)和验证集106例(MC 53例、NMC 53例)。在训练集中,比较MC组和NMC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入院时生命体征、肋骨骨折类型、肋骨骨折数、肋骨骨折部位、关联的胸部损伤、创伤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筛选肋骨骨折患者发生MC的正相关变量,且采用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MC的正相关变量以确定肋骨骨折患者发生MC的危险因素。采用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肋骨骨折患者发生MC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回归方程,且利用R软件构建基于回归方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采用Hosmer⁃Lemeshow(H⁃L)拟合优度检验及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 000次的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校准度。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和临床影响曲线分析(CIC)评价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根据独立危险因素的β系数赋值进行风险评分,将入选的370例肋骨骨折患者分为低危组202例、中危组108例、高危组50例和极高危组10例,比较不同亚组患者MC发生率和院内死亡率,进一步验证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 在训练集中,MC组和NMC组双侧肋骨骨折、连枷胸、肋骨骨折数、上胸部近胸骨侧段、上胸部前外侧段、上胸部近脊柱侧段、中胸部前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下胸部前外侧段、气胸、纵隔气肿、血胸、胸骨骨折、胸部简明损伤定级(c⁃AIS)、损伤严重评分(ISS)、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白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血尿素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0. 05或0. 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双侧肋骨骨折、连枷胸、肋骨骨折数、上胸部近胸骨侧段、上胸部前外侧段、上胸部近脊柱侧段、中胸部前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下胸部前外侧段、气胸、血胸、胸骨骨折、c⁃AIS、ISS、NISS、白细胞、谷草转氨酶和血尿素氮均与MC呈正相关(P<0. 05或0. 01)。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正相关变量均与肋骨骨折患者发生MC显著相关(P<0. 05或0. 01)。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4个预测变量,分别是上胸部前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气胸和胸骨骨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4个预测变量是肋骨骨折患者发生MC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或0. 01)。依据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在训练集中构建回归方程:P=e x / (1+e x ),其中x=1. 57× “上胸部前外侧段”+0. 73× “中胸部近脊柱侧段”+1. 36× “气胸”+2. 16× “胸骨骨折”-1. 10。在基于此建立的肋骨骨折患者发生MC预测模型中,训练集和验证集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 77(95%CI 0. 72,0. 83)、0. 77(95%CI 0. 71,0. 82)。H⁃L 拟合优度检验显示,训练集 χ²=2. 77,P=0. 429;验证集 χ²=1. 33,P=0. 515;校准曲线结果表明,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偏倚校正曲线与实际曲线一致性良好,且均接近理想曲线。训练集和验证集DCA结果显示,阈概率在0. 2~0. 8范围内,预测模型可获得良好的临床净获益。训练集和验证集CIC结果显示,阈概率>0. 4,模型判定为MC的高风险患者与实际发生MC的患者高 度匹配。风险评分亚组分析显示,高危组肋骨骨折患者MC发生率和院内死亡率分别为80. 0%和6. 0%,极高危组分别为 90. 0% 和 20. 0%,均显著高于低危组(24. 8% 和 1. 0%)和中危组(55. 6% 和1. 9%)(P<0. 05)。 结论 基于上胸部前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气胸和胸骨骨折构建的肋骨骨折患者发生MC预测模型,具备良好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
2024 Vol. 40 (8): 715-72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83KB] ( 121 )
创伤并发症
727 冯珂 勾燚 吕博辉 陈中伟
严重创伤患者发生脓毒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发生脓毒症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149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2例,女37例;年龄18~93岁[(50.6±16.3)岁]。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脓毒症,分为脓毒症组(66例)和非脓毒症组(83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入院24 h首次体温、心率、呼吸、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 2 )、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中性粒细胞百分数(NEUT%)、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水平、乳酸水平、血糖水平、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SOFA)、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 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损伤严重度评分(ISS);致伤原因、致伤部位、致伤部位数、失血性休克(HS)、开放伤、气管插管、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并确定严重创伤后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年龄、呼吸、SPO2 、WBC、ANC、D⁃二聚体水平、血糖水平、qSOFA、SOFA、APACHEⅡ评分、GCS、ISS、头颈部损伤、开放伤、气管插管、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或0. 01);两组性别、基础疾病、体温、心率、收缩压、舒张压、MAP、NEUT%、RBC、HGB、PLT、PT、APTT、乳酸水平、致伤原因、面部损伤、胸部损伤、腹部和盆腔损伤、四肢和骨盆损伤、致伤部位数和H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D⁃二聚体水平(OR=0. 97,95%CI 0. 96,0. 99,P<0.01)和气管插管(OR=15. 80,95%CI 2. 14,116. 69,P<0.01)与严重创伤患者发生脓毒症显著相关。 结论 入院24 h首次D⁃二聚体水平和气管插管是严重创伤患者发生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4 Vol. 40 (8): 727-73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42KB] ( 137 )
技术与方法
734 涂载澜 陈红江 魏蕾 胡娅琴 叶和梅 陈音汁
内镜下改良鼻整形术治疗外伤性歪鼻合并鼻腔通气障碍的疗效
外伤性歪鼻是由外伤导致的畸形性疾病,复位不及时或治疗不规范会导致后期出现鞍鼻、驼峰鼻、歪鼻及鼻中隔偏曲等鼻畸形,影响患者的容貌及心理健康。而外伤所致的歪鼻畸形往往比发育异常更为严重,常伴有鼻腔通气功能障碍。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由整形美容外科医师手术矫正外鼻畸形,并未解决鼻腔功能障碍,且因鼻腔内部结构异常未能得到彻底治疗,导致远期效果欠佳,患者常需二次手术治疗。笔者团队结合既往手术经验,融入鼻内窥镜微创技术改良传统鼻整形术,在改善鼻外形的同时矫正鼻腔内部结构。目前国内采用此技术治疗外伤性歪鼻合并鼻腔通气障碍的相关报道较少。为此,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重庆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36例外伤性歪鼻合并鼻腔通气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内镜下改良鼻整形术治疗的疗效。
2024 Vol. 40 (8): 734-73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87KB] ( 121 )
创伤护理
739 王利敏 方继红 武凤芹 朱晶 范家莉 陈婉宣
自我效能在四肢创伤性骨折儿童疼痛灾难化与运动恐惧间的中介效应
儿童四肢骨折发生率较高,以创伤性骨折较为多见。患儿骨折后常需手术治疗,术后早期康复锻炼对其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尤为重要。然而,患儿因生理和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对于骨折创伤和功能锻炼所引起的疼痛较为敏感,容易出现运动恐惧,不利于术后功能恢复。疼痛灾难化是患儿在经受疼痛事件刺激后,表现出对疼痛的夸大认知与负向评价。自我效能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任务的信念,是影响患者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内因。既往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与疼痛灾难化呈负相关,疼痛灾难化与自我效能均可对运动恐惧产生影响,且自我效能可负向预测运动恐惧的发生。然而,现有研究仅探讨自我效能、疼痛灾难化、运动恐惧两两之间的关系,尚缺乏三者间具体相互作用机制的探讨。鉴于此,笔者基于横断面调查,以2023年7月至2023年11月安徽省儿童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05例四肢创伤性骨折儿童为研究对象,分析自我效能在四肢创伤性骨折儿童疼痛灾难化与运动恐惧间的中介作用,以期为临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
2024 Vol. 40 (8): 739-74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06KB] ( 131 )
综述
743 赵玉麟 王恒 卢洋 陈诚 陈晓庆
干细胞治疗促血管形成修复脊髓损伤的作用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是最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脊髓损伤后血运重建为维持神经元网络的稳态提供了营养支持,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促进血管形成是修复脊髓损伤的关键策略。然而,脊髓损伤后血管的自我修复能力有限,常需要外部干预促进脊髓损伤后血管形成。药物和物理治疗是常见的促进脊髓损伤后血管形成的方式,但治疗效果十分有限。干细胞治疗是促进脊髓损伤后血管修复的重要方式,其细胞来源丰富,如神经干细胞(NSC)、间充质干细胞(MSC)等。学者通常利用干细胞旁分泌细胞因子、外泌体(EVs)促进脊髓损伤后血管形成。此外,干细胞本身具有多重分化能力,能够有效分化为内皮细胞从而达到促进血管形成的作用。目前,对脊髓损伤后干细胞促血管形成作用缺乏全面的认识。为此,笔者对干细胞促血管形成途径、脊髓损伤后干细胞治疗促血管形成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干细胞促进脊髓损伤后血管形成的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4 Vol. 40 (8): 743-75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87KB] ( 93 )
753 田苗苗 李云鹏 张敬雨 刘富伟 张浚睿 孔亮 陆斌 李治冶
细胞辅助脂肪移植技术修复难愈性创面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物整合过程,愈合过程中一旦出现过度炎症反应、细胞增殖迁 移及细胞分泌障碍等不良情况时,就会形成难愈性创面。其病因复杂、病情迁延,发病率和复发率均 较高,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临床上难愈性创面主要通过手术清创、皮肤移植进行治疗,但存在 手术创伤大、恢复时间长、病情易反复等问题。近年来,得益于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免疫调节及旁 分泌等功能,细胞辅助脂肪移植(CAL)技术将自身脂肪干细胞(ADSCs)与颗粒脂肪混合后进行体内 注射以修复难愈性创面,并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明确CAL技术修复难愈性创面的作用机制对其 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CAL技术修复难愈性创面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难愈性 创面修复的相关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
2024 Vol. 40 (8): 753-75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52KB] ( 132 )
760 陈维伊 贾梦阳 杨莹 张艺馨 向先祥 王卫明
儿童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治的研究进展
随着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儿童前交叉韧带(ACL)损伤人数逐年上升,其损伤类型多为ACL胫骨止点撕脱或ACL体部撕裂,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及运动水平。鉴于患儿独特的解剖结构,骨骺未闭合增加了ACL损伤诊治的复杂性,需要根据骨骼成熟度和ACL损伤类型及程度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减少对骨骺的损伤以避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以往多采用非手术治疗,待骨骼发育成熟后再行ACL重建手术,但会继发半月板和软骨损伤。近年来,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ACL损伤程度轻且运动需求低的患儿,而早期手术治疗的比率逐渐增高,且可提高患儿的伤后恢复程度及重返运动的水平,但手术不当仍然会出现生长发育障碍、术后再损伤等并发症。与传统的ACL重建术不同,对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患儿,个性化的ACL损伤诊治方案至关重要。为深入了解儿童ACL损伤的诊治情况,笔者从损伤的特点、诊断与评估、治疗方式等方面对儿童ACL损伤诊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类患儿的个性化诊治提供参考。
2024 Vol. 40 (8): 760-76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83KB] ( 143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