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3年 39卷 11期
刊出日期:2023-11-15

专家论坛
颅脑损伤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个案报告
共识与指南
创伤护理
目录
   
目录
1
中文目录
2023 Vol. 39 (11): 1-00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64KB] ( 988 )
3
英文目录
2023 Vol. 39 (11): 3-00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267KB] ( 532 )
共识与指南
961 许中华 陶伦 刘载阳 李阳 李杰 张珺 张峡 王敏 李长青 陈光兴 杨柳 张大伟 曹晓瑞 张国强 李凭跃 包倪荣 李川 周胜虎 常正奇 吴波 钱文伟 王卫国 等
老年股骨颈骨折直接前路髋关节置换技术规范专家共识(2023版)
老年股骨颈骨折(FNF)是目前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挑战,医院资源消耗大、并发症发生率高、结果和转归欠理想。髋关节置换术(HJA)是当前治疗老年FNF的主流方法,但传统的手术入路和技术方法仍然面临一系列瓶颈问题,如脱位、跛行、肢体不等长等。近年来,直接前路(DAA)‑HJA成为关节置换领域的新方法。DAA入路由于通过神经肌肉间隙完成手术,符合软组织保留和术后加速康复理念,可提升HJA治疗老年FNF的临床效果。但DAA‑HJA治疗老年FNF的标准技术与规范流程尚缺乏统一认识。因此,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髋关节学组、全军骨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关节学组、重庆市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重庆市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重庆市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制订《老年股骨颈骨折直接前路髋关节置换技术规范专家共识(2023版)》,主要针对DAA‑HJA在老年FNF中应用的适应证、手术设计与假体选择、手术技术与操作流程、术后管理等方面提出13条推荐意见,旨在推广规范化、系统化、个体化诊疗理念,改善患者功能预后。
2023 Vol. 39 (11): 961-97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97KB] ( 1562 )
专家论坛
974 刘朝普 李辉 黄光斌 都定元
创伤外科病历书写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创伤外科的病历书写与传统外科存在区别。创伤外科病历记录了创伤救治的医疗全过程,反映创伤技术水平及救治效果。目前,创伤外科病历书写大多沿用传统外科各专业的书写模式,不能反映创伤患者整体损伤情况及诊断治疗经过,导致创伤外科病历质量参差不齐,妨碍创伤救治与学术交流。创伤评估有其特殊性,传统体格检查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创伤患者。此外,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临床评估过程中也可以避免采用一些导致疼痛、延误抢救,甚至造成损伤的查体方法和诊疗操作。随着创伤救治理论技术和学科发展,创伤外科病历的书写有待进一步规范和统一。笔者通过分析创伤外科病历书写的特殊性,梳理和总结目前病历书写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为规范创伤外科病历书写、提升创伤救治综合实力提供参考。
2023 Vol. 39 (11): 974-97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455KB] ( 643 )
脊柱脊髓损伤
980 李庆达 张嘉男 贺宝荣 冯世庆 高延征 舒钧 王浩 蒋电明 丁文元 贺园 杨俊松 张正平 尹新华 郑博隆 黄云飞 李大同 郭瑞 安浩 王晓晖 刘团江 郝定均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评分及分型系统的可信度检验和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 检验和评价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评分及分型系统的可信度及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等8 家医院收治的530 例OTLF 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2 例,女318 例;年龄55~90 岁[(72. 6±10. 8)岁]。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4例,D级18例。根据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损伤分类及严重程度(OTLICS)评分,本组患者OTLICS评分均>4分,需行手术治疗。急性症状性OTLF(ASOTLF)分型410例,其中Ⅰ型24例,ⅡA型159例,ⅡB型47例,ⅡC型31例,ⅢA型136例,Ⅲ B型8例,Ⅳ型(无神经症状)2例,Ⅳ型(合并神经症状)3例。陈旧性症状性OTLF(CSOTLF)分型120例,其中Ⅰ型62例,Ⅱ型21例,Ⅲ型17例,Ⅳ型(全身麻醉下可复位)3例,Ⅳ型(全身麻醉下无法复位)9例,Ⅴ型(全身麻醉下可复位)1例,Ⅴ型(合并神经症状)5例,Ⅴ型(全身麻醉下无法复位)2例。患者分别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体位复位+PVP、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路切开复位植骨融合钉道强化内固定术、后路切开复位减压植骨融合钉道强化内固定术、后路切开复位截骨矫形植骨融合钉道强化内固定术。采用加权Kappa方法检验OTLICS评分、ASOTLF分型及CSOTLF分型的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可信度。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OTLICS评分观察者间平均评分一致性的百分比为93. 4%,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 86;观察者内平均评分一致性的百分比为93. 0%,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 86。ASOTLF分型观察者间平均分型一致性的百分比为94. 2%,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 84;观察者内平均分型一致性的百分比为92. 5%,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 83。CSOTLF分型观察者间平均评分一致性的百分比为91. 9%,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 80;观察者内平均评分一致性的百分比为91. 3%,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 81。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9. 0±2. 1)个月]。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ASOTLF分型和CSOTLF分型患者VAS、ODI较术前明显降低(P 均<0. 05)。其中ASOTLF分型ⅡA型、ⅡB型、ⅡC型、ⅢA型和Ⅳ型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较术后1个月明显降低,Ⅰ型、ⅡA型、ⅡB型、ⅢA型、ⅢB型和Ⅳ型患者末次随访时ODI较术后1个月明显降低;CSOTLF分型Ⅱ型、Ⅲ型、Ⅳ型和Ⅴ型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较术后1个月明显降低,所有分型患者末次随访时ODI较术后1个月明显降低(P 均<0. 05)。末次随访时2例ASIA分级C级恢复至D级,其余患者均恢复至E级(P<0. 01)。随访过程中未发生重要血管或神经损伤及内固定失败。发生骨水泥渗漏18 例,均未出现相关临床症状。发生新发椎体骨折35 例,给予对症治疗后,均恢复良好。 结论 OTLICS评分、ASOTLF分型及CSOTLF分型系统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依据该评分及分型系统对不同损伤程度患者采取阶梯化治疗可减轻疼痛、促进脊柱功能恢复并减少并发症,对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023 Vol. 39 (11): 980-99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22KB] ( 991 )
骨与关节损伤
991 王海涛 余志平 李奇威 胡鹏宇 黄健 丛志超 董桂鑫 孙炳龙 丛海波
电磁导航机器人辅助与C形臂引导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电磁导航机器人辅助与C形臂引导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早期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威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2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36~60岁[(44. 1±3. 9)岁]。17例采用电磁导航机器人辅助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电磁导航组),15例采用C形臂引导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C形臂引导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骶髂螺钉置入时间、耻骨支螺钉置入时间、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 d、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和Majeed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5. 4±0. 5)个月]。电磁导航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2. 0±2. 5)min、(10. 9±2. 6)ml,短于或少于C形臂引导组的(50. 0±3. 5)min、(14. 9±3. 1)ml(P 均<0. 01)。电磁导航组骶髂螺钉置入时间和耻骨支螺钉置入时间分别为(12. 4±0. 2)min、(10. 1±0. 3)min,短于C 形臂引导组的(15. 3±0. 3)min、(13. 2±0. 3)min(P 均<0. 01)。电磁导航组下床活动时间为(3. 2±0. 4)周,早于C 形臂引导组的(3. 5±0. 4)周(P<0. 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电磁导航组术后1 d、6个月VAS分别为(4. 4±0. 3)分、(1. 1±0. 1)分,低于C形臂引导组的(4. 8±0. 4)分、(1. 2±0. 3)分(P<0. 05或0. 01);电磁导航组术后1 d、6个月Majeed功能评分分别为(37. 3±1. 1)分、(88. 5±1. 4)分,高于C形臂引导组的(30. 7±4. 2)分、(82. 6±1. 8)分(P 均<0. 01)。两组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时VAS和Majeed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与C形臂引导相比,电磁导航机器人辅助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可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螺钉置入时间,利于患者更早下床活动、早期缓解疼痛并促进功能恢复。
2023 Vol. 39 (11): 991-99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22KB] ( 610 )
999 向先祥 李瑞欣 刘佳 弓爵 魏志亨 李春辉 贾梦阳 陈维伊 杨莹 王卫明
肩关节镜下平衡点压配交叉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下平衡点压配交叉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4例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30~58岁[(40. 2±10. 5)岁]。左肩5例,右肩9例。肱骨大结节骨折Mutch分型均属于撕脱型,采用肩关节镜下平衡点压配交叉缝线桥技术进行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1周及3、6个月复查肩关节正位X线片,评估骨折复位及固定情况;术后6个月根据肩关节MRI,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主动外展角度、体侧主动外旋角度、体侧主动内旋水平);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5个月[(12. 5±0. 8)个月]。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7. 0±10. 5)min、(20. 0±3. 8)ml。术后1周及3、6个月复查肩关节正位X线片示骨折复位及固定良好。术后6个月肩关节MRI T1像示局部均匀高信号,提示骨折愈合良好。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为(3. 2±0. 4)分、(2. 5±0. 5)分、(0. 7±0. 3)分,低于术前的(7. 2±0. 6)分;Constant评分为(53. 2±5. 3)分、(81. 1±4. 4)分、(92. 8±5. 3)分,高于术前的(42. 3±7. 6)分;ASES 评分为(55. 6±3. 6)分、(77. 1±3. 2)分、(90. 8±3. 5)分,高于术前的(45. 8±4. 2)分;主动外展角度为(60. 5±2. 5)°、(107. 8±6. 6)°、(168. 5±3. 5)°,高于术前的(18. 3±3. 3)°;体侧主动外旋角度为(25. 8±2. 5)°、(30. 8±2. 2)°、(63. 8±2. 8)°,高于术前的(15. 6±3. 2)°(P<0. 05 或0. 01);体侧主动内旋水平为L5、L1、T10,好于术前的S3。与术后3、6 个月比较,末次随访时VAS、Constant评分、ASES评分、主动外展角度、体侧主动外旋角度明显提高(P 均<0. 05),体侧主动内旋水平明显改善。术后未出现感染、肩关节不稳、肩峰撞击等主要并发症。 结论 肩关节镜下平衡点压配交叉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术中出血量少,复位及愈合良好,肩关节疼痛缓解,肩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早期恢复,并发症少。
2023 Vol. 39 (11): 999-100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64KB] ( 866 )
颅脑损伤
1006 王如海 王绅 张敏 韩超 于强 胡海成 李习珍
中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及其预警效能分析
目的 探讨中型创伤性脑损伤(modTBI)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警效能。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4月阜阳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265例mod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5例,女100例;年龄20~91岁[(59. 5±14. 4)岁]。根据伤后72 h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是否降低2分及以上,将患者分为END组(46例)(17. 4%) 和非END组(219例)(82. 6%)。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致伤原因(交通伤、摔跌伤、其他)、院前是否呕吐、入院时GCS、首次CT扫描时间、癫痫、脑挫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肿类型(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骨折类型(颅底骨折、颅骨骨折)、实验室检查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钾水平、血清总钙浓度、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D⁃二聚体水平]。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上述指标与modTBI患者发生END的相关性并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工作(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危险因素对END 的预警效能。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GCS、首次CT扫描时间、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血钾水平、FIB水平、D⁃二聚体水平与modTBI患者发生END有一定的相关性(P<0. 05或0. 01)。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GCS≤10分(OR=0. 53,95%CI 0. 34,0. 84,P<0. 01)、首次CT扫描时间≤2. 0 h(OR=0. 58,95%CI 0. 37,0. 92,P<0. 05)、硬膜外血肿(OR=0. 26,95%CI 0. 10,0. 69,P<0. 05)、脑内血肿(OR=0. 14,95%CI 0. 04,0. 44,P<0. 01)、FIB≤2. 3 g/L(OR=0. 34,95%CI 0. 18,0. 64,P<0. 01)、D⁃二聚体>10. 4 mg/L(OR=1. 04,95%CI 1. 02,1. 07,P<0. 01)是modTBI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ROC 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首次CT 扫描时间预警价值最大(AUC=0. 79,95%CI 0. 74,0. 84),D⁃二聚体水平(AUC=0. 75,95%CI 0. 70,0. 80)及FIB水平(AUC=0. 70,95%CI 0. 65,0. 76)预警价值一般,但均高于入院GCS(AUC=0. 62,95%CI 0. 56,0. 68)、脑内血肿(AUC=0. 62,95%CI 0. 56,0. 68)、硬膜外血肿(AUC=0. 60,95%CI 0. 54,0. 66)的预警价值。各危险因素联合对END的预警效能更优(AUC=0. 90,95%CI 0. 85,0. 93)。 结论 入院时GCS≤10分、首次CT扫描时间≤2. 0 h、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FIB≤2. 3 g/L、D⁃二聚体>10. 4 mg/L是modTBI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首次CT扫描时间预警价值最大,D-二聚体及FIB水平预警价值次之,入院时GCS、脑内血肿、硬膜外血肿预警价值一般,上述危险因素联合对modTBI患者发生END有较好的预警价值。
2023 Vol. 39 (11): 1006-101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80KB] ( 1030 )
创伤护理
1014 石柳 高宇澄 王昊 高旺 张程 谢添 刘敏 张曦文 李荥娟 田楚伟 邓春花 陈辉 芮云峰
清醒俯卧位联合标准护理与标准护理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早期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清醒俯卧位(APP)联合标准护理与标准护理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早期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2月至2021年8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84 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 例,女53 例;年龄67~96 岁[(82. 3±6. 3)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4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39例。手术方式:闭合复位内固定术39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10例。42例术后仅接受标准化护理(标准护理组),42例术后接受标准化护理和APP干预(APP联合标准护理组)。比较两组术后30 d内PPCs(包括肺炎、呼吸衰竭、胸腔积液、肺不张和肺水肿)发生率、术后第4天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术后第4天与急诊就诊时PaO2的差值、术后第4天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APP相关不良事件数目。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30~90 d[(86. 1±16. 5)d]。APP联合标准护理组术后30 d内PPCs发生率为16. 7%(7/42),Ⅰ型呼吸衰竭发生率为4. 8%(2/42);标准护理组分别为35. 7%(15/42)、21. 4%(9/42)(P 均<0. 05)。APP 联合标准护理组术后第4天PaO2 为(82. 0±8. 8)mmHg,SaO2为0. 96±0. 01,术后第4天与急诊就诊时PaO2的差值为3. 2(-1. 9,8. 0)mmHg;标准护理组分别为(74. 3±12. 1)mmHg、0. 94±0. 03、-7. 6(-17. 2,1. 1)mmHg(P 均<0. 01)。APP联合标准护理组术后第4天CPIS为2. 0(1. 0,3. 0)分,标准护理组为4. 0(1. 0,7. 0)分(P<0. 05)。两组术后30 d内肺炎、Ⅱ型呼吸衰竭、胸腔积液、肺不张和肺水肿发生率及术后第4天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两组均未发生APP相关不良事件。 结论 与标准护理比较,APP联合标准护理可显著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早期PPCs,尤其是Ⅰ型呼吸衰竭的发生率,提高术后氧合。
2023 Vol. 39 (11): 1014-102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93KB] ( 781 )
1022 龚嘉玉 张翠文 王华军 钱玉秀 侯辉歌 严加洁 郑小飞
常规康复附加胸椎灵活性训练在肩袖损伤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比较常规康复附加胸椎灵活性训练与常规康复在肩袖损伤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04例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8例,女116例;年龄18~87岁[(54. 1±11. 8)岁]。均行初次单侧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98例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常规康复组),106例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附加胸椎灵活性训练(附加训练康复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肩关节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外展、外旋)。观察康复训练后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8. 4±3. 5)个月]。两组术后1、3、6个月VAS、Constant肩关节评分、UCLA肩关节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 均<0. 01)。术前及术后1、3、6 个月两组间VAS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3、6 个月附加训练康复组Constant肩关节评分分别为(77. 7±5. 8)分、(88. 4±7. 7)分,高于常规康复组的(73. 7±6. 6)分、(85. 5±4. 9)分(P 均<0. 01),术前及术后1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3个月附加训练康复组UCLA肩关节评分为(25. 5±3. 7)分,高于常规康复组的(21. 8±5. 6)分(P<0. 01),术前及术后1、6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3、6个月附加训练康复组前屈角度为(135. 5±12. 8)°、(165. 1±11. 3)°,高于常规康复组的(129. 3±12. 3)°、(151. 1±11.2)°;外展角度为(102. 3±12. 9)°、(130. 4±15. 1)°,高于常规康复组的(93. 2±11. 0)°、(123. 5±13. 7)°;外旋角度为(57. 2±13. 1)°、(72. 3±12. 3)°,高于常规康复组的(46. 4±8. 8)°,(67. 4±14. 1)°(P 均<0. 01)。术前及术后1个月两组间前屈、外展及外旋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6 个月常规康复组发生肩袖再撕裂1 例(1. 0%),附加训练康复组2例(1. 9%);常规康复组发生肩关节粘连5例(5. 1%),附加训练康复组3例(2. 8%)。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 结论 与常规康复方案相比,肩袖损伤患者关节镜下修补术后康复中附加胸椎灵活性训练,不加剧疼痛,可获得更好的关节功能和关节活动度,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2023 Vol. 39 (11): 1022-102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284KB] ( 767 )
基础研究
1029 朱英国 张东冬 张良潮 李冠桦 郭玲 段朝霞 陈菁 王建民 杨光明
强冲击震动对山羊脑皮质与外周血免疫细胞的影响
目的 探讨强冲击震动对山羊脑皮质损伤及外周血免疫细胞的影响。 方法 选取17只波尔山羊,雌雄不限,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山羊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和震动伤组(12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处死后进行常规解剖及取脑;震动伤组以束缚状态固定于BY10‑100型瞬态冲击震动试验平台的载物平台,并通过垂直冲击波形发生器建立强冲击震动伤模型,在伤前及伤后0、3、6及24 h采集静脉血后处死,后续操作与正常对照组一致。伤后24 h行大体病理解剖检查和HE染色观察正常对照组和震动伤组脑组织损伤情况及大脑皮层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正常对照组和震动伤组大脑皮层组织闭锁小带蛋白‑1(ZO‑1)、紧密连接蛋白‑5(Claudin‑5)、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白细胞介素(IL)‑1β、IL‑6 及分化抗原簇177(CD177)基因表达水平;采用蛋白印迹检测正常对照组和震动伤组大脑皮层组织ZO‑1 和Claudin‑5蛋白表达水平。采用血球分析仪和凝血分析仪检测震动伤组伤前及伤后0,3,6及24 h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凝血酶原时间1(PT‑1)、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 结果 伤后24 h,震动伤组脑组织无肉眼可见的明显挫伤或坏死;脑微血管呈局部扩张、充血、水肿,炎性细胞聚集,血管壁结构受损,红细胞渗漏;正常对照组脑组织未见上述损伤。震动伤组大脑皮层组织ZO‑1和Claudin‑5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0. 25±0. 10、0. 09(0. 04,0. 44),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 00±0. 15、0. 99(0. 80,1. 20);GFAP、IBA‑1、IL‑1β、IL‑6和CD177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4. 40(3. 88,6. 75)、2. 60±1. 07、3. 04±0. 51、2. 71±0. 45 及2. 93±0. 62,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 00(0. 78,1. 22)、1. 00±0. 37、1. 00±0. 27、1. 00±0. 57及1. 00±0. 35;ZO‑1和Claudin‑5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 41±0. 06、0. 42±0. 11,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 08±0. 12、0. 91±0. 23(P 均<0. 01)。震动伤组伤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水平分别为(13. 7±3. 3)×109/L、(35. 3±14. 8)%及(57. 2±15. 1)%,伤后3 h分别为(19. 4±3. 1)×109/L、(60. 5±12. 5)%及(33. 6±14. 2)%,伤后6 h分别为(20. 6±3. 6)×109/L、(63. 6±13. 0)%及(30. 9±15. 0)%;伤后3、6 h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水平较伤前显著升高,淋巴细胞水平较伤前显著下降(P<0. 05或0. 01),伤后0、24 h上述各项指标较伤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伤前和伤后各时间点单核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震动伤组伤前和伤后各时间点PT‑1、PT‑INR、APTT、TT、PTA 和FIB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 结论 强冲击震动早期可致山羊大脑皮质微血管和血脑屏障受损,同时伴有中枢和外周炎症反应发生。
2023 Vol. 39 (11): 1029-103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78KB] ( 1136 )
综述
1037 王恒 陈诚 卢洋 赵玉麟 陈晓庆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中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可导致患者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椎板切开减压术、大剂量静脉注射甲强龙等。这两种治疗方式均不能促进轴突和神经再生,且有严重的并发症。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具有活性高、免疫原性低、免疫调节作用强等优势,可以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为靶点,缓解损伤局部微环境,为脊髓损伤的修复创造有利的条件。但目前对HUC‑MSCs移植在脊髓损伤后发挥的免疫调节作用尚缺乏全面认识。为此,笔者就HUC‑MSCs在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中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脊髓损伤治疗靶点的选择提供参考。
2023 Vol. 39 (11): 1037-104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88KB] ( 479 )
1046 刘珂 覃棉红 娄彦涛
柔韧性训练在腘绳肌损伤预防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腘绳肌损伤(HSI)是运动员常见损伤之一,严重降低运动员肌肉力学性能并影响运动表现,若恢复不彻底将引发腘绳肌二次损伤,以至永久性功能缺失。因此,预防HSI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对HSI的预防策略以力量训练为主,但高强度力量训练易导致肌肉和关节损伤。而柔韧性训练采用拉伸、关节运动和循环训练等方法,可提高肌肉伸展性,较离心力量训练的强度更低、安全性更高,是预防HSI的更佳选择。在运动实践和临床应用中,由于对柔韧性训练预防HSI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训练方案无统一标准,易出现训练量不当、方案不全面、效果欠佳等诸多问题。为此,笔者就柔韧性训练对腘绳肌性能和运动表现的影响及在HSI预防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有效预防HSI提供参考。
2023 Vol. 39 (11): 1046-105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36KB] ( 1254 )
个案报告
1053 许喆 谷美琪 王震 向鹏辉 张睿 李天宇 袁雪峰 陈华 易成腊
骨盆解锁复位架辅助闭合复位微创治疗Tile C3型骨盆骨折伴单侧骶髂关节前脱位1例
Tile C3型骨盆骨折伴单侧骶髂关节前脱位临床上少见,常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病情复杂,治疗周期长,病死率及致残率高。若患者未得到及时且合理的治疗,将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骶髂关节前脱位的治疗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而闭合复位微创治疗骶髂关节前脱位的报道较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设计骨盆解锁复位架(UCRT),扩宽了骨盆骨折闭合复位微创治疗的适应证。笔者报告1例Tile C3型骨盆骨折伴单侧骶髂关节前脱位损伤患者,探讨UCRT辅助闭合复位微创治疗该类损伤的疗效。
2023 Vol. 39 (11): 1053-105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52KB] ( 467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