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3年 39卷 10期
刊出日期:2023-10-15
骨与关节损伤
软组织损伤
综述
共识与指南
创伤护理
目录
运动损伤
目录
1
中文目录
2023 Vol. 39 (10): 1-00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32KB] (
395
)
3
英文目录
2023 Vol. 39 (10): 3-00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271KB] (
451
)
共识与指南
865
张瑞鹏 蔡鸿敏 樊仕才 吕刚 庄岩 易成腊 郭晓东 郑龙坡 马献忠 陈华 孙大辉 王光林 周琦石 李伟栩 冯卫 林涨源 秦晓东 王建东 石展英 李连欣 等
基于三柱分型的髋臼骨折精准诊疗专家共识(2023版)
髋臼解剖结构不规则,周围重要的血管、神经集聚,该部位损伤的精确分型、治疗方案的合理制订对骨科医师而言是一项巨大挑战。髋臼骨折传统Letournel⁃Judet分型系统应用广泛,但存在骨折类型囊括不全、难以理解、分型对手术指导价值不足等局限性;临床上分型诊断错误、手术策略选择不当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等严重并发症屡见不鲜,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三柱分型基于解剖特点,具有囊括骨折类型多、便于理解等优势。为解决基于Letournel⁃Judet分型诊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髋臼骨折患者的精准诊疗、获得满意的预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创伤急救中心联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基于循证医学原则制订《基于三柱分型的髋臼骨折精准诊疗专家共识(2023版)》,主要结合髋臼骨折三柱分型系统,从髋臼骨折的诊断、治疗、并发症防治等方面提出15条推荐意见,为髋臼骨折的精准诊疗提供参考。
2023 Vol. 39 (10): 865-87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38KB] (
836
)
运动损伤
876
王晖 王求永 何继业 蔡贵泉 徐艳 王栋梁 张培培
远程智能康复系统在肩袖损伤患者关节镜微创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比较远程智能康复系统和传统康复在肩袖损伤患者关节镜微创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2年1月至2022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47例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29例;年龄45~65岁[(56. 7±6. 3)岁]。患者均接受关节镜下肩袖破裂修补微创手术治疗,其中 25 例术后采用常规宣教自行康复(常规康复组),22例术后采用远程智能康复系统进行系统康复(远程康复组)。入院当天和术后4,8,12周及末次随访时比较两组Constant肩关节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6周采用肩关节MRI比较两组患者肩关节内积液及骨髓水肿程度。术后12周比较两组肩关节活动度。末次随访时比较两组康复满意度。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10个月[(8. 5±2. 2)个月]。入院当天两组Constant肩关节评分,UCLA肩关节评分、SAS评分、SDS评分、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术后4周两组Constant评分、UCLA 评分、SA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远程康复组 SDS 评分和 VAS 分别为(31. 8±6. 6)分、(3. 6±1. 1)分,优于常规康复组的(40. 5±5. 6)分、(4. 7±1. 3)分(P均<0. 05)。术后8周远程康复组Constant评分、UCLA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和VAS分别为(62. 5±5. 5)分、 (18. 5±3. 3)分、(20. 5±4. 7)分、(22. 5±4. 6)分、(2. 5±0. 6)分,优于常规康复组的(41. 3±4. 7)分、(15. 3±3. 1)分、(28. 5±4. 8)分、(38. 5±3. 7)分、(3. 3±1. 3)分(P<0. 05或0. 01)。术后12周远程康复组Constant评分、UCLA评分、SAS评分和SDS评分分别为(85. 4±6. 4)分、(32. 2±3. 8)分、(13. 6±2. 8)分、(18. 4±3. 9)分,优于常规康复组的(60. 3±6. 7)分、(25. 2±4. 1)分、(21. 5±4. 9)分、(26. 7±6. 6)分(P均<0. 05);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末次随访时两组Constant肩关节评分、UCLA评分、SAS评分、SDS评分、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术后 6周肩关节 MRI提示远程康复组肩关节内积液及肱骨近端骨髓水肿程度较常规康复组显著减轻。术后 12周远程康复组肩关节活动度优于常规康复组(P<0. 05或0. 01)。末次随访时远程康复组康复满意度优于常规康复组(P<0. 01)。 结论 对于行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的肩袖损伤患者,术后采用远程智能康复系统较常规康复能够早期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改善焦虑和抑郁情绪、缓解疼痛,同时减轻肩关节软组织及骨髓水肿,提高肩关节活动度和康复满意度。
2023 Vol. 39 (10): 876-88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95KB] (
448
)
885
李中耀 安明扬 吴毅东 于康康 王博达 李奕博 顾东强 王耀霆 王龙 王明新 郑佳鹏 李春宝
富血小板血浆辅助髋关节镜手术治疗股骨髋臼撞击征的短期疗效
目的 比较富血小板血浆(PRP)辅助髋关节镜手术与单纯髋关节镜手术治疗股骨髋臼撞击征(FAI)的短期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收治的 133 例 FAI 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 86 例,女 47 例;年龄 19~71 岁[(39. 1±12. 6)岁]。67例行单纯髋关节镜手术治疗(髋关节镜组);66例行髋关节镜术后超声引导下关节镜PRP注射治疗(髋关节镜+PRP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国际髋关节评分‑12(iHOT‑12)和髋关节日常生活活动评分(HOS‑ADL)。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108例患者获随访24~36个月[(28. 5±3. 8)个月]。因拒访或电话号码错号等原因失访25例,其中髋关节镜组11例(16. 4%),髋关节镜+PRP组14例(21. 2%)。髋关节镜组术前、术后 12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 VAS 分别为 5. 00(5. 00,7. 00)分、3. 00(2. 00,3. 75)分、1. 00(0. 00,2. 00)分,改良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 49. 00(39. 00,57. 00)分、76. 00(69. 25,82. 00)分、86. 00(82. 00,88. 00)分,iHOT‑12 分别为 0. 45(0. 28,0. 58)分、0. 69(0. 58,0. 80)分、0. 81(0. 70,0. 92)分,HOS‑ADL分别为0. 52(0. 42,0. 68)、0. 87(0. 75,0. 93)分、0. 93(0. 86,0. 99)分;髋关节镜+PRP组术前、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分别6. 00(5. 00,7. 00)分、3. 00(2. 00,3. 75)分、1. 00(0. 00,2. 00)分,改良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 46. 50(37. 00,56. 75)分、78. 00(72. 00,84. 00)分、84. 50(82. 00,88. 00)分,iHOT‑12 分别为 0. 42(0. 26,0. 51)分、0. 66(0. 58,0. 74)分、0. 81(0. 68,0. 88)分,HOS‑ADL分别为0. 54(0. 38,0. 65)、0. 87(0. 72,0. 96)分、0. 94(0. 86,1. 00)分。两组内术后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改良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iHOT‑12、HOS‑ADL较术前显著改善,且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2个月进一步改善(P均<0. 01)。两组间术前、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改良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iHOT‑12、HOS‑A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两组间术后髋关节疼痛及弹响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 结论 髋关节镜手术可显著改善FAI患者的短期髋关节症状和功能,而PRP辅助髋关节镜手术治疗不能进一步提高FAI患者的短期疗效。
2023 Vol. 39 (10): 885-89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15KB] (
594
)
893
王德华 范恒恺 厉轲 黄伟
股骨远端扭转与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断裂风险增加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ACL)断裂患者股骨远端扭转(DFT)与前外侧韧带(ALL)损伤的关系及DFT与非接触性ACL断裂风险增加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5月至2022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4例非接触性A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女16例;年龄21~46岁[(33. 9±10. 1)岁]。根据是否伴ALL损伤,将患者分为ACL断裂组(32例)和ACL断裂+ALL损伤组(32例),并按照性别、年龄及体重指数匹配32例单纯半月板损伤患者作为半月板损伤组。DFT的参考标准是基于MRI测量的外侧髁凸和内侧髁沟的连线与骨性后髁连线的夹角所定义的外科股骨后髁角(sPCA)。比较总体非接触性ACL断裂患者及各组患者sPCA 的差异和不同性别间 sPCA 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并确定sPCA的截断值,分析其与非接触性ACL断裂风险增加的相关性。 结果 总体非接触性ACL断裂患者sPCA为(3. 6±1. 1)°,较半月板损伤组的(2. 4±1. 5)°显著增大(P<0. 01),ACL断裂组[(3. 5±1. 2)°]和ACL断裂+ALL损伤组[(3. 7±1. 0)°]sPCA也较半月板损伤组显著增大(P均<0. 05);ACL断裂+ALL损伤组sPCA较ACL断裂组表现出增大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在各组患者和总体患者中,女性sPCA较男性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在总体非接触性ACL断裂患者中,sPCA预测ACL断裂风险的AUC为0. 74,截断值为2. 72°,敏感度为84%,特异度为69%。sPCA>2. 72°与非接触性ACL断裂风险增加显著相关(OR=11. 88,95%CI 4. 08,33. 49)。 结论 非接触性ACL断裂患者的sPCA显著增大,但与ALL损伤无关,且女性较男性增大不显著。当sPCA>2. 72°时,非接触性ACL断裂风险明显增加。
2023 Vol. 39 (10): 893-89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278KB] (
927
)
899
冯仕明 薛冲 齐莉恩 罗信 姜效韦 王明玲 马超
距下关节镜下克氏针Double‑pully技术内固定治疗McCrory‑Bladin Ⅲ型距骨外侧突骨折
目的 比较距下关节镜下克氏针 Double⁃pully 技术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McCrory⁃Bladin Ⅲ型距骨外侧突骨折(FLPT)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5月至2022年5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2例(42足)McCrory⁃Bladin Ⅲ型FLP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 例(15 足),女 27 例(27 足);年龄 18~55 岁[(33. 3±9. 8)岁]。24 例采用距下关节镜下克氏针Double⁃pully技术治疗(关节镜+克氏针组),18例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切开复位+克氏针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情况;术后 12周、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患者报告的术后测量信息系统身体功能(PROMIS⁃PF)评分和足踝能力评分(FAAM)[包含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和运动功能(S)评分)];末次随访时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7个月[(17. 6±4. 9)个月]。关节镜+克氏针组手术时间为(53. 7±11. 8)min,长于切开复位+克氏针组的(43. 9±7. 2)min(P<0. 05)。两组术中均未植骨,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2周、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关节镜+克氏针组AOFAS踝⁃后足评分为(91. 3±4. 4)分、 (94. 0±4. 2)分、 (94. 7±4. 5)分,高于切开复位+克氏针组的(74. 7±11. 2)分、(77. 9±12. 0)分、(79. 2±12. 0)分;PROMIS⁃PF评分为(69. 5±3. 7)分、(71. 6±3. 3)分、 (72. 5±3. 2)分,高于切开复位+克氏针组的(61. 7±6. 7)分、 (62. 9±6. 8)分、 (63. 3±7. 0)分;FAAM⁃ADL评分为(89. 8±3. 8)分、(92. 5±3. 3)分、(93. 2±3. 4)分,高于切开复位+克氏针组的(70. 3±15. 2)分、 (72. 1±15. 2)分、 (73. 1±16. 0)分;FAAM⁃S评分为(91. 5±3. 6)分、 (94. 4±3. 6)分、 (94. 9±3. 5)分,高于切开复位+克氏针组的(76. 9±15. 0)分、(78. 6±16. 2)分、(79. 0±16. 0)分(P均<0. 01)。末次随访时关节镜+克氏针组2例[8. 3%(2/24)]出现距下关节炎,切开复位+克氏针组则为6例[33. 3%(6/18)](P<0. 05)。两组均未出现神经损伤。 结论 对于McCrory⁃Bladin Ⅲ型FLPT,距下关节镜下克氏针Double⁃pully技术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相比,虽然手术时间稍长,但能获得更好的身体功能、更好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足踝运动功能,同时距下关节炎发生率也更低。
2023 Vol. 39 (10): 899-90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34KB] (
520
)
骨与关节损伤
906
赵勇 马玉鹏 吴浩 廉伟 李文亮 姜文康
两种新构型前环外固定架治疗Tile C1型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分析
目的 探讨两种新构型前环外固定架[髂嵴(IC)+髂前下棘(AIIS)外架、髂前上棘(ASIS)+AIIS外架)]治疗Tile C1型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建立Tile C1型骨盆损伤(单侧骶骨骨折和同侧耻骨纵行骨折)模型,分别模拟IC外架、AIIS外架、IC+AIIS外架、ASIS+AIIS外架、骶1(S 1 )骶髂螺钉共5种固定方式进行固定。对模拟双足站立位和半卧位状态的垂直纵向载荷下,S 1 上表面中点的竖直向下位移和后旋角位移进行量化和比较;对模拟左右挤压载荷下,骶骨外侧折端最高点和耻骨外侧折端最高点的侧方位移进行量化和比较;对模拟前后剪切载荷下,骶骨外侧折端最高点和耻骨外侧折端最高点的向后位移进行量化和比较。 结果 (1)模拟双足站立位的垂直纵向载荷下,S 1 上表面中点的竖直向下位移和后旋角位移的结果较为一致,位移数值自大至小排序:IC外架、AIIS外架、ASIS+AIIS外架、IC+AIIS外架、S 1 骶髂螺钉,其中IC外架的竖直向下位移数值明显大于其他模型。ASIS+AIIS外架与IC+AIIS外架的竖直向下位移和后旋角位移数值均相仿,后者较小。(2)模拟半卧位的垂直纵向载荷下,S 1 上表面中点的竖直向下位移和后旋角位移同样一致,位移数值自大至小排序:IC外架、AIIS外架、ASIS+AIIS外架、IC+AIIS外架、S 1 骶髂螺钉。(3)模拟左右挤压载荷状态下,骶骨外侧折端最高点和耻骨外侧折端最高点的侧方位移结果一致,位移数值自大至小排序:S1 骶髂螺钉、IC外架、AIIS外架、ASIS+AIIS外架、IC+AIIS外架,其中S1 骶髂螺钉、IC外架侧方位移数值较大,ASIS+AIIS外架与IC+AIIS外架的侧方位移数值相仿,后者较小,并显著小于其他模型。(4)模拟前后剪切载荷状态下,骶骨外侧折端最高点和耻骨外侧折端最高点的向后位移同样一致,位移数值自大至小排序:IC外架、AIIS外架、ASIS+AIIS外架、IC+AIIS外架、S1 骶髂螺钉,其中IC外架、AIIS 外架的向后位移数值较大,ASIS+AIIS 外架与 IC+AIIS 外架的向后位移数值相仿,后者较小。 结论 针对Tile C1型骨盆骨折,IC+AIIS外架和ASIS+AIIS外架的各向生物力学稳定性能均优于IC外架和AIIS外架,但ASIS+AIIS外架略弱于IC+AIIS外架。相比S1 骶髂螺钉和IC外架、AIIS外架,IC+AIIS外架和ASIS+AIIS外架的侧方稳定性尤为突出,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2023 Vol. 39 (10): 906-91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26KB] (
473
)
913
王晓伟 孙天胜 刘智 张建政 赵建文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心力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收治的47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1例,女305例;年龄60~104岁[(82. 5±8. 1)岁]。股骨转子间骨折271例,股骨颈骨折205例。根据术后1年内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将患者分为心力衰竭组(111例)和无心力衰竭组(365例)。记录两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股骨转子间和股骨颈骨折)、合并症[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肾功能不全和糖尿病]、伤前使用抗凝药物、伤前行走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血液学指标(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受伤至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手术方式(髓内钉、动力髋螺钉、空心钉和关节置换)、输血量、住院时间、围术期并发症种类(脑血管疾病、谵妄、肺部感染、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泌尿系感染、静脉血栓栓塞症、急性胆囊炎、肠梗阻)和围术期并发症数量。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估上述指标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心力衰竭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确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冠心病、心律失常、伤前使用抗凝药物、白蛋白、输血量、住院时间、围术期并发症数量≥2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心力衰竭有一定相关性(P<0. 05或 0. 01)。多因素 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冠心病(OR=1. 50,95%CI 1. 10,2. 51,P<0. 05)、输血量≥2 U(OR=2. 01,95%CI 1. 23,3. 29,P<0. 01)和围术期并发症数量≥2(OR=2. 12,95%CI 1. 27,3. 53,P<0. 01)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 1 年内心力衰竭显著相关。 结论 合并冠心病、输血量≥2 U和围术期并发症数量≥2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3 Vol. 39 (10): 913-91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96KB] (
362
)
软组织损伤
919
高文华 赵书明 张路 李栋 樊安未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在四肢软组织缺损修复术中对游离穿支皮瓣血液灌注监测的价值
目的 分析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在四肢软组织缺损修复术中对游离穿支皮瓣血液灌注监测的有效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8月至2022年10月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医院收治的26例采用游离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20~59岁[(39. 5±4. 1)岁]。创面大小为2. 0 cm×5. 0 cm~12. 0 cm×16. 0 cm。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30 d[(16. 2±1. 9)d]。术中采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分别于游离穿支皮瓣完全切取但血管蒂未切断之前、游离穿支皮瓣与受区血管吻合通血并与周围组织缝合后即刻,评估皮瓣区血液灌注情况。对两次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显示皮瓣血液灌注程度进行一致性检验,判断皮瓣移植后吻合口是否通畅。术后14 d观察第2次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显示血液灌注充足患者的皮瓣成活状况,比较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显示皮瓣区血液灌注差的部分与该部分实际坏死发生状况有无差异,计算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评估皮瓣区血液灌注方面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4~21 d[(17. 4±3. 5)d]。两次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显示皮瓣区血液灌注情况一致性程度均很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appa系数均为1. 00,P<0. 01)。所有患者皮瓣移植后吻合口通畅。术后14 d,第2次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皮瓣区全部显影为1级11例,显影最差部分为2级7例,3级5例,4级3例。对于皮瓣全部显影为1级及显影最差部分为2级的患者,皮瓣全部成活;对于皮瓣显影最差部分为3级和4级的患者,皮瓣血运差的区域全层或表浅部分皮瓣坏死者5例,皮瓣成活良好者 3 例。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评估皮瓣区血液灌注方面的灵敏度为 100%(95%CI 0.46,1.00),特异度为85. 71%(95%CI 0.63,0.96),准确率为88. 46%(95%CI 0. 76,1. 00),阴性预测值为100%(95%CI 0.78,1.00),阳性预测值为62. 50%(95%CI 0. 26,0. 90)。 结论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实时显影效果好,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较高,是一种了解四肢软组织缺损修复术中皮瓣血运状况、预测皮瓣坏死情况的客观监测方法。
2023 Vol. 39 (10): 919-92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070KB] (
326
)
925
杨杰 余曦 王谦 何红晨 蒋红英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与功能性敷料Ⅰ期修复脊髓损伤并发腔隙性软组织缺损创面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PWT)与功能性敷料在脊髓损伤并发腔隙性软组织缺损创面Ⅰ期修复中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30例脊髓损伤并发腔隙性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3~54 岁[(42. 1±7. 8)岁]。创面部位:骶尾部 16 例,臀部 11 例,股骨转子处 3 例。创面面积:28~36 cm2 [(32. 1±2. 1)cm 2 ];创面形成时间:1~4个月[(2. 0±0. 8)个月]。15例在机械/超声清创后采用功能性敷料治疗(敷料治疗组),15例在机械/超声清创基础上采用NPWT治疗(负压治疗组)。比较两组创面Ⅰ期修复时间,创面Ⅰ期修复前及Ⅰ期修复结束时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创面Ⅰ期修复前、Ⅰ期修复 5 d 及Ⅰ期修复结束时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Bates⁃Jensen伤口评估工具(BWAT)评分。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3~6个月[(4. 1±0. 9)个月]。负压治疗组创面Ⅰ期修复时间为(13. 4±2. 3)d,短于敷料治疗组的(22. 8±2. 5)d(P<0. 01)。创面Ⅰ期修复前,负压治疗组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11例[73. 3%(11/15)],敷料治疗组9例[60. 0%(9/15)](P>0. 05);Ⅰ期修复结束时,负压治疗组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1例[6. 7%(1/15)],少于敷料治疗组的7例[46. 7%(7/15)](P<0. 05);Ⅰ期修复结束时,负压治疗组(P<0. 01)和敷料治疗组(P>0. 05)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例数均少于Ⅰ期修复前。创面Ⅰ期修复前,负压治疗组和敷料治疗组IL⁃6、CRP水平及BWAT评分分别为20. 5(8. 4,32. 3)pg/ml、24. 2(14. 7,33. 0)mg/L、(37. 1±4. 8)分,13. 8(11. 8,35. 4)pg/ml、23. 6(13. 1,52. 3)mg/L、(35. 2±4. 7)分(P均>0. 05);Ⅰ期修复5 d,负压治疗组和敷料治疗组IL⁃6、CRP水平及BWAT评分分别为20. 2(7. 9,28. 6)pg/ml、20. 0(11. 6,30. 5)mg/L、(34. 9±4. 3)分和11. 6(8. 9,20. 6)pg/ml、25. 3(10. 0,50. 3)mg/L、(35. 2±4. 5)分(P均>0. 05);Ⅰ期修复结束时,负压治疗组和敷料治疗组 IL⁃6、CRP水平及 BWAT评分分别为 2. 3(1. 5,4. 5)pg/ml、4. 8(3. 7,6. 9)mg/L、(23. 6±1. 8)分和4. 4(3. 3,6. 9)pg/ml、8. 4(5. 5,31. 4)mg/L、(31. 4±3. 3)分(P均<0. 01);Ⅰ期修复结束时,两组 IL⁃6、CRP 水平及 BWAT 评分与Ⅰ期修复前、Ⅰ期修复 5 d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或0. 01),Ⅰ期修复前与Ⅰ期修复5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 结论 与功能性敷料相比,NPWTⅠ期修复脊髓损伤并发腔隙性软组织缺损创面,可缩短创面Ⅰ期修复所需时间、控制创面炎性状态、改善创面愈合趋势,为创面Ⅱ期修复治疗创造良好条件。
2023 Vol. 39 (10): 925-93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284KB] (
418
)
创伤护理
933
朱亚南 侯琛琛 刘志梅 王淑娟 陈付娟 位兰玲 徐辉辉
优化儿童创伤康复需求量表及其信效度检验
目的 优化儿童创伤康复需求(MANTIC)量表,并在创伤患儿中检验其信效度。 方法 通过德尔菲专家函询、预测试对MANTIC量表进行优化。2023年3月至2023年6月使用一般资料、优化MANTIC量表及效标量表青少年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Y)对浙江省、山东省共7所三甲医院收治的317例创伤患儿及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对优化MANTIC量表资料采用同质性检验和决断值法进行项目分析,采用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I⁃CVI)、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S⁃CVI)评价量表的内容效度;根据KMO值及Bartlett球形检验评估量表是否适合做探索性因子,根据K1准则及碎石图确定公因子数,进一步获取条目载荷值评估量表的结构效度;根据优化MANTIC量表与EQ⁃5D⁃Y的相关系数评估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以Cronbach ɑ系数和Guttman折半系数评价量表的信度。 结果 共发放问卷332份,回收有效问卷317份,有效回收率为95.6%。项目分析中同质性检验示各条目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 40~0. 80,决断值法结果示高分组与低分组各条目临界比率值为6.08~28.01,所有题项质量均符合保留要求,可以继续行信效度检验。效度检验中量表内容效度示I⁃CVI为0. 83~1. 00,全体一致S⁃CVI为0. 83,平均S⁃CVI为0. 95;结构效度示KMO值为0. 96,Bartlett球形检验χ²值为10755. 76(P<0. 01),K1准则提取出9个公因子(特征值>1),碎石图提示有9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3. 46%,因子的提取和旋转结果示量表各条目载荷值为0. 589~0. 874;效标关联效度示优化MANTIC量表与EQ⁃5D⁃Y的相关系数r=0. 55(P<0. 01)。信度检验示量表总的和各维度的Cronbach ɑ系数为0. 96、0. 77~0. 98,Guttman折半信度系数为0.76、0.73~0.98。 结论 优化MANTIC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一致性和稳定性,能够体现想要表达的概念及想要评估的内容,提示可以用来评估创伤患儿及其家庭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创伤康复需求。
2023 Vol. 39 (10): 933-93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41KB] (
324
)
综述
940
李鹏飞 王智 曲峰 张明珠
急性跟腱断裂愈合后腱体延长的评估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急性跟腱断裂(AATR)是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通常采用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无论选择何种治疗,目前均推荐早期进行负重训练以促进跟腱愈合。跟腱断裂愈合后,患侧下肢的生物力学功能将存在永久的缺陷,影响患者跑、跳和参与竞技体育的表现。原因可能是跟腱断裂修复后腱体延长导致踝关节跖曲力量的下降。评估腱体延长的方法可分为间接测量和直接测量,跟腱静息角(ATRA)是最为常用和可靠的间接测量指标,直接测量则常用超声及MRI,但目前尚无推荐的“金标准”。在影响腱体延长的潜在因素中,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不同的跟腱缝合方法、负重训练的时机较受关注且尚存争议。笔者就AATR愈合后腱体延长对患肢生物力学的影响、腱体延长的评估、影响腱体延长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诊疗和研究提供借鉴。
2023 Vol. 39 (10): 940-94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94KB] (
556
)
947
叶益超 郭彦谷 史汉童 侯晓翔 张丹枫 侯立军
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应激障碍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患者身体或情感遭受创伤事件后最普遍的精神疾病,可出现持续的强烈、痛苦、害怕回避的反应及情绪和认知改变,给患者心理上造成沉重的刺激和负担,甚至导致一些过激的行为反应出现。创伤性脑损伤(TBI)是发生PTSD的重要因素,两者有较多相似的病理重叠,且可能共存和相互作用。其中,海马体和杏仁核在PTSD的发病机制中起到核心作用,但其具体的细胞分子和神经环路机制仍不明确。而当前治疗方法繁杂且未统一,心理治疗后约有2/3的患者仍符合PTSD的诊断标准;经药物治疗的患者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治疗效果不佳及病情复发。因此,进一步明确TBI患者PTSD的发生及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就TBI患者PTSD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TBI患者PTSD相关研究及其治疗提供参考。
2023 Vol. 39 (10): 947-95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73KB] (
769
)
954
楼佳琪 马建婷
器械助产与剖宫产致产妇生理及心理创伤的研究进展
器械助产(AVD)及剖宫产是为终止异常分娩而采取的两种分娩方式,可能对产妇造成生理及心理创伤,影响产妇的日常生活甚至再次妊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分娩创伤”日益重视,但其定义仍不明确。在临床实践中,更需重视AVD及剖宫产所致的产妇生理及心理创伤,但至今仍缺乏特异性的创伤预测及评估工具,导致分娩创伤的预防及诊断不足。为此,笔者对AVD与剖宫产致产妇生理及心理创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分娩创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和新思路。
2023 Vol. 39 (10): 954-96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59KB] (
525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