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3年 39卷 6期
刊出日期:2023-06-15
专家论坛
脊柱脊髓损伤
软组织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胸腹部损伤
创伤感染
创伤评分
共识与指南
运动损伤
共识与指南
481
熊元 米博斌 闫晨晨 李卉 周武 孙云 夏天 曹发奇 侯志勇 于腾波 喻爱喜 赵猛 谢肇 赵劲民 吴新宝 蒋协远 余斌 张殿英 吴丹凯 刘光耀 刘国栋 等
创伤骨科慢性难愈性创面诊疗指南(2023版)
慢性难愈性创面(CRW)因其发病机制复杂、病程较长及预后差等原因,是临床上面临的最具挑战性难题之一。针对CRW病因复杂、疗效不佳的现状,相关领域诊疗专家有必要对CRW的诊疗方法进行系统性总结,并制订规范化诊疗指南。为此,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及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创伤骨科与多发伤学组共同组织相关专家,依据需求牵引及循证医学的原则针对临床问题形成推荐意见,最终制订《创伤骨科慢性难愈性创面诊疗指南(2023版)》,从CRW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术后管理、并发症预防与合并症管理及康复治疗与健康教育等方面提出9条推荐意见,为CRW的诊疗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
2023 Vol. 39 (6): 481-49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41KB] (
2034
)
专家论坛
494
陈晓 胡衍 苏佳灿
“三位一体”骨修复策略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骨质疏松性骨折继发于骨质疏松症,其发病率快速升高,是老年人群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目前在围术期管理、手术技术和术后康复方面缺少规范指导,导致并发症多、治疗效果差。笔者前期提出“三位一体”骨修复策略,即积极抗骨质疏松、合理骨植入和加速骨愈合。现针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治疗过程中的围术期管理、手术注意事项和术后防治二次骨折等核心环节,进一步阐述“三位一体”骨修复策略的具体应用,提倡围术期积极抗骨质疏松治疗和早期康复训练、规范手术内固定选择和植骨方法、防治二次骨折并发症,推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规范化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2023 Vol. 39 (6): 494-49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069KB] (
433
)
运动损伤
500
贺忱 高奉 钱驿 果森 思虹 胥皞 郝悦 杨京伦 周敬滨
术中透视定位股骨隧道技术治疗雪上项目职业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
目的 探讨术中透视定位股骨隧道技术治疗雪上项目职业运动员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年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收治的13例ACL损伤雪上项目职业运动员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16~27岁[(18.5±3.0)岁]。均采用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ACL,术中行膝关节纯侧位透视,联合四格法精确定位股骨隧道。比较术前(或伤前)和术后3,6,12,24个月膝关节KT1000患健侧差值(KT1000‑ssd)、轴移试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主观评分、Lysholm评分、Marx活动量表评分及患健侧伸屈膝最大抗阻力比值。每次随访时记录运动员是否重返赛场、重返赛场时间及再损伤情况。评估术后24个月患膝MRI中ACL移植物的信号强度比(SIR)。 结果 13例运动员均获随访24~33个月[(25.8±2.7)个月]。术前膝关节KT1000‑ssdⅠ度7例,Ⅱ度5例,Ⅲ度1例;术后3,6个月膝关节KT1000‑ssd 0 度12 例,Ⅰ度1 例;术后12,24 个月膝关节KT1000‑ssd 0 度13 例。术前患膝轴移试验Ⅰ度8例,Ⅱ度5 例;术后3 个月患膝轴移试验0 度11 例,Ⅰ度2 例;术后6,12,24 个月患膝轴移试验0 度12 例,Ⅰ度1例。术后3,6,12,24个月IKDC主观评分分别为(68. 0±4. 3)分、(84. 7±7. 9)分、(94. 6±3. 3)分、(96. 5±1. 8)分;术后6 个月开始,IKDC 主观评分较术前的(48. 3±25. 0)分显著提高(P 均<0. 01)。术后3,6,12,24个月Lysholm评分分别为(63. 4±6. 6)分、(80. 1±6. 5)分、(93. 8±4. 6)分、(96. 5±2. 4)分;术后6个月开始,Lysholm评分较术前的(47. 5±29. 4)分显著提高(P 均<0. 01)。术后3,6,12,24个月Marx活动量表评分分别为(7. 4±0. 5)分、(13. 8±0. 7)分、(14. 6±0. 8)分、(15. 0±0. 7)分,均较伤前的(16. 0±0. 0)分显著降低(P 均<0. 01)。术后3,6,12,24个月患健侧伸膝最大抗阻力比值分别为0. 60±0. 10、0. 85±0. 08、0. 91±0. 06、0. 97±0. 04。术后6个月开始,患健侧伸膝最大抗阻力比值较术前的0. 57±0. 18显著提高(P 均<0. 01)。术后3,6,12,24个月患健侧屈膝最大抗阻力比值分别为0. 64±0. 09、0. 82±0. 06、0. 89±0. 04、0. 94±0. 06;术后6 个月开始,患健侧屈膝最大抗阻力比值较术前的0. 60±0. 12显著提高(P 均<0. 01)。术后12个月13例运动员均重返赛场,重返赛场时间为术后5~12个月[(8. 7±1. 9)个月]。术后24个月13例运动员均未出现ACL再次损伤。术后24个月患膝MRI中ACL移植物的SIR值为1. 80±0. 20。 结论 术中透视定位股骨隧道技术治疗雪上项目职业运动员ACL损伤,6个月内可显著改善运动员膝关节稳定性、主观功能、运动能力及肌肉力量,在12个月内使其重返赛场,并促进移植物早期愈合。
2023 Vol. 39 (6): 500-50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09KB] (
556
)
508
李兵 和文宝 夏江 赵有光 周海超 杨云峰 俞光荣
分期与择期手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跖跗关节复合体骨折脱位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分期与择期手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跖跗关节复合体骨折脱位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26例急性闭合性跖跗关节复合体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32~52岁[(44. 3±5. 2)岁]。按照受伤至收治时间分组,伤后8 h内收治的14例患者行分期手术治疗(分期组),Ⅰ期手术均为急诊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行复位和克氏针临时内固定术,待肿胀消退后Ⅱ期行跖跗关节骨折脱位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伤后超过8 h收治的12例患者行择期手术(择期组),待肿胀消退后,择期行跖跗关节骨折脱位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术前、术后1,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8. 5±3. 8)个月]。分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77. 3±5. 6)min、(14. 3±2. 2)d、(12. 3±1. 2)周,短于择期组的(101. 5±7. 5)min、(20. 3±5. 2)d、(14. 3±2. 2)周(P 均<0. 01)。随着术后时间延长,两组VAS 显著降低,AOFAS 中足评分显著升高(P 均<0. 05)。两组术前、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分期组术后1,6个月VAS分别为(4. 4±0. 8)分、(2. 1±0. 4)分,低于择期组的(6. 0±1. 0)分、(3. 5±0. 6)分(P 均<0. 01)。两组术前AOFAS中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分期组术后1,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AOFAS中足评分分别为(67. 6±4. 5)分、(75. 7±5. 2)分、(83. 6±2. 2)分、(85. 9±4. 3)分,高于择期组的(60. 2±3. 9)分、(70. 2±3. 4)分、(75. 4±3. 3)分、(78. 7±4. 4)分(P 均<0. 01)。分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 3%(2/14),低于择期组的33. 3%(4/12)(P<0. 05)。结论 与传统择期手术相比,分期手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跖跗关节复合体骨折脱位可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较快减轻疼痛,促进足部功能恢复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023 Vol. 39 (6): 508-51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43KB] (
512
)
脊柱脊髓损伤
514
周晓光 马雪梅 常晓盼 杨勇 梅伟
单侧双靶点穿刺技术联合侧开口推进器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Kümmell病
目的 比较单侧双靶点穿刺技术联合侧开口推进器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传统PVP治疗Kümmell病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40例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29例;年龄61~95岁[(74. 3±9. 5)岁]。20例采用单侧双靶点穿刺技术联合侧开口推进器行PVP(观察组),20例采用传统PVP(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等级。术前、术后1 d及术后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9. 1±2. 8)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为(40. 3±4. 5)min,对照组为(38. 6±3. 5)min(P>0. 05)。观察组骨水泥注入量为(6. 5±1. 3)ml,大于对照组的(5. 4±1. 0)ml(P<0. 01)。观察组骨水泥分布等级(1级0例,2级3例,3级17例)优于对照组(1级1例,2级15例,3级4例)(P<0. 01)。术前两组VAS、ODI、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1 d观察组与对照组VAS分别为(1. 6±0. 7)分、(2. 5±0. 8)分,ODI分别为16. 1±3. 3、21. 3±4. 1,Cobb角分别为(18. 4±2. 9)°、(21. 4±2. 0)°,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23. 7±1. 8)mm、(20. 1±1. 7)mm;术后6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VAS分别为(1. 3±0. 5)分、(2. 3±0. 9)分,ODI 分别为15. 0±3. 8、20. 8±3. 9,Cobb角分别为(19. 3±2. 9)°、(22. 4±1. 7)°,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23. 4±1. 8)mm、(19. 8±1. 6)mm。术后1 d 和术后6 个月观察组VAS、ODI、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优于对照组(P 均<0. 01)。术后1 d两组VAS、ODI、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 均<0. 01);术后6个月两组VAS、ODI、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 均<0. 01),但与术后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与传统PVP比较,单侧双靶点穿刺技术联合侧开口推进器行PVP治疗Kümmell病,骨水泥注入量更充足、分布更均匀,可更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矫正后凸畸形及恢复椎体高度。
2023 Vol. 39 (6): 514-52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37KB] (
294
)
软组织损伤
523
张弓雪 金文虎 张子阳 全辉 王达利
足底内侧联合足内侧皮瓣修复足底负重区缺损的疗效
目的 探讨足底内侧联合足内侧皮瓣修复足底负重区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例足底负重区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7~62岁[(39. 3±8. 7)岁]。缺损部位为足掌缺损4例,足跟缺损8例。缺损面积为10 cm×8 cm~13 cm×12 cm。皮瓣切取面积11 cm×8 cm~14 cm×13 cm,其中5例采用游离皮瓣(4例足掌及1例足跟缺损),7例采用带蒂皮瓣(均为足跟缺损),皮瓣供区全部植皮修复。记录术后皮瓣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时,记录皮瓣外观、质地及两点辨别觉;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评价足的功能;通过双脚规测试重建皮瓣的两点辨别觉来评价重建皮瓣的感觉功能。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11. 8±5. 3)个月]。皮瓣全部成活。末次随访时,皮瓣外观无任何臃肿,无破溃,质地好、无滑动。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功能评分(92. 8±7. 2)分,较术前的(36. 6±6. 1)分明显增加(P<0. 01),优9例,良3例。重建皮瓣的两点辨别觉为(17. 8±5. 7)mm,与对侧的(16. 3±5. 1)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皮瓣感觉均恢复正常,皮瓣供区残留植皮后瘢痕,对足活动无明显影响。 结论 足底内侧联合足内侧皮瓣切取面积大、质地好,能够满足修复足底负重区的功能要求,术后感觉恢复好,是修复足底负重区缺损的较好选择。
2023 Vol. 39 (6): 523-52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97KB] (
306
)
胸腹部损伤
528
刘冰 王晓梅 宋创业 刘晓宁 苗建军 李晓武 尚培中
严重创伤性肝损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及早期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性肝损伤(TLI)患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建立死亡风险早期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重症监护医疗信息集⁃Ⅳ(MIMIC⁃Ⅳ)数据库中进入ICU治疗的273例严重TL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6例,女97例;年龄18~83岁[35. 6(25. 7,57. 5)岁]。根据患者是否院内死亡分为两组,其中生存组253例(92. 7%),死亡组20例(7. 3%)。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损伤类型、治疗方式、是否大量输血、合并症、进入ICU 24 h内首次检测的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估上述指标与严重TLI患者死亡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确定严重TL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Lasso回归筛选严重TLI患者的死亡预测因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死亡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校准度,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的临床适用性。Bootstrap法重复抽样200次进行模型的内部验证,选择急诊重症监护室合作研究数据库(eICU⁃CRD)中的严重TLI患者(163例)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最后比较列线图模型与其他创伤或重症评分的预测效能。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致伤原因、大量输血、合并慢性肝病、进入ICU 24 h内首次检测的体温、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休克指数、血小板、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糖、血尿素氮、肌酐、阴离子间隙、碳酸氢盐、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指标与严重TLI患者死亡有一定相关性(P<0. 05或0. 01)。多因素 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1. 08,95%CI 1. 03,1. 12,P<0. 01)、体温<36 ℃(OR=8. 00,95%CI 2. 17,29. 53,P<0. 01)、休克指数(OR=9. 59,95%CI 1. 76,52. 18,P<0. 01)和阴离子间隙(OR=1. 32,95%CI 1. 15,1. 53,P<0. 01)与严重TLI患者死亡显著相关。Lasso回归分析共筛选出7个预测因子,分别为年龄、体温<36 ℃、休克指数、阴离子间隙、慢性肝病、肌酐、APTT。基于以上7个预测因子建立列线图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列线图模型预测死亡概率的AUC为0. 96(95%CI 0. 94,0. 99),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 05,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一致性良好,DCA结果显示,该预测模型在所有风险阈值概率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临床净收益率。内部验证该列线图模型较为稳定(AUC=0. 96,95%CI 0. 92,0. 98),外部验证证实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AUC=0. 95,95%CI 0. 91,0. 98)。最后通过比较AUC显示,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优于损伤严重度评分(ISS)、修正创伤评分(RTS)、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评分Ⅲ(APS Ⅲ)、Logistic器官功能不全评分(LODS)及牛津急性疾病严重程度评分(OASIS)。 结论 年龄、体温<36 ℃、休克指数和阴离子间隙是严重TL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年龄、体温<36 ℃、休克指数、阴离子间隙、慢性肝病、肌酐、APTT 7个预测因子建立的列线图预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且较为稳健,可辅助临床医师早期对严重TLI患者的死亡风险进行准确评估。
2023 Vol. 39 (6): 528-53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87KB] (
829
)
创伤感染
538
刘世琼 董娜 熊明月 梅晰凡 吴阳 刘振辉 鲁学良
深部持续冲洗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主干血管损伤术后创面多重耐药菌感染
目的 比较深部持续冲洗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与日常规换药治疗主干血管损伤术后创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3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8例主干血管损伤术后创面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15~65岁[(41. 8±12. 9)岁]。所有患者主干血管损伤后行血管移植手术,术后微生物培养提示创面发生耐碳青霉烯革兰阴性杆菌(CRO)或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感染,无敏感抗生素。所有患者每5 d给予手术清创,14例后续治疗采用常规换药(常规换药组),14例后续治疗采用深部持续冲洗联合VSD(冲洗联合VSD组)。清创术后第1天及之后每3 d行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检测,若患者病情有变化,随时复测。每5 d留取患者标本行微生物培养。观察两组创面及感染控制情况。比较两组炎症指标降至正常时间、治疗后创面CRO或VRE培养转阴时间、换冲洗液(换药)前及换冲洗液(换药)后1,2,3 h视觉模拟评分(VAS)、创面植皮或皮瓣修复情况、吻合口瘘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4. 3±2. 4个月)]。两组创面均无红肿、破溃及脓性分泌物,感染未复发。冲洗联合VSD组白细胞计数降至正常时间为(9. 4±2. 4)d,中性粒细胞为(9. 6±2. 8)d,CRP为(9. 8±3. 1)d,ESR为(12. 2±3. 6)d,降钙素原为(7. 6±1. 9)d,短于常规换药组的(15. 2±3. 1)d、(13. 6±3. 4)d、(14. 2±3. 9)d、(19. 9±3. 3)d 和(12. 9±4. 1)d(P 均<0. 01)。冲洗联合VSD组创面CRO或VRE培养转阴时间为(13. 9±3. 1)d,低于常规换药组的(19. 2±6. 9)d(P<0. 05)。冲洗联合VSD组换冲洗液前及换冲洗液后1,2,3 h VAS为(4. 2±0. 7)分、(4. 1±0. 9)分、(4. 2±0. 9)分、(4. 1±0. 8)分,常规换药组分别为(4. 3±0. 6)分、(6. 9±0. 7)分、(5. 4±0. 9)分、(4. 5±0. 9)分。冲洗联合VSD组换冲洗液后1,2 h VAS低于常规换药组(P 均<0. 01),换冲洗液前及换冲洗液后3 h VAS与常规换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冲洗联合VSD组感染控制后5例(35. 7%)创面需要植皮或皮瓣修复,少于常规换药组的11例(78. 6%)(P<0. 01)。冲洗联合VSD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为7. 1%(1/14),低于常规换药组的42. 9%(6/14)(P<0. 05)。 结论 主干血管损伤术后创面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时,与常规换药相比,在不依赖抗生素的情况下,深部持续冲洗联合VSD具有感染控制快、治疗过程疼痛减轻、创面植皮或皮瓣修复率低、吻合口瘘发生率低等优点。
2023 Vol. 39 (6): 538-54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35KB] (
245
)
创伤评分
545
彭驰 杨帆 高翔 许硕贵 金志超
不同机器学习模型预测严重创伤患者院内不良结局的效能比较
目的 比较不同机器学习模型利用院前数据对严重创伤患者院内不良结局的预测效能。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美国国家创伤数据库(NTDB)中100 135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9 644例,女30 480例(性别变量缺失11例);年龄16~89岁[(50. 1±21. 1)岁]。临床特征包括人口学信息(性别、年龄)、创伤类型(钝性伤或穿透伤)、院前时间[急救医疗服务(EMS)反应时间、EMS现场时间和EMS转运时间]、院前生命体征(收缩压、脉率、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创伤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将原始数据按入院年份分为训练集(2017年)和测试集(2018年)。其中训练集50 429例,测试集49 706例,按有无发生不良结局将患者分为无不良事件发生组(94 526例)和不良事件发生组(5 609例)。训练集中不良事件组为2 808例,测试集中不良事件组为2 801例。所有模型均基于训练集构建,采用神经网络(NNET)、朴素贝叶斯(NB)、梯度提升树(GBM)、自适应增强机(Ada)、随机森林(RF)、袋装树(BT)、分类增强机(CatBoost)和极度梯度提升(XGB)8种机器学习算法根据患者临床特征构建严重创伤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模型。根据预测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受试者工作特征(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来评价模型预测效能。 结果 NNET、NB、GBM、Ada、RF、BT、CatBoost和XGB模型在测试集中的灵敏度分别0. 84,0. 83,0. 27,0. 79,0. 83,0. 81,0. 62,0. 78;特异度分别为0. 79,0. 76,0. 81,0. 79,0. 79,0. 74,0. 83,0. 79;AUC 分别为0. 89(95%CI 0. 88,0. 90),0. 86(95%CI 0. 85,0. 87),0. 54(95%CI 0. 53,0. 55),0. 86(95%CI 0. 85,0. 87),0. 88(95%CI 0. 88,0. 90),0. 83(95%CI 0. 82,0. 85),0. 77(95%CI 0. 76,0. 79),0. 86(95%CI 0. 85,0. 87),其中NNET 模型的区分度最佳。NNET 模型和NB 模型的校准度也表现出良好的性能,Hosmer⁃Lemeshow 拟合优度检验P 值>0. 05。 结论 NNET模型对严重创伤患者院内不良结局的预测效能较好,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快速预测严重创伤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
2023 Vol. 39 (6): 545-55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226KB] (
611
)
基础研究
551
劳泓达 聂小羊 顾佳龙 易蕊 刘达 余专一 周江军 李浩 肖波
3D打印纳米β‑磷酸三钙修复海水浸泡兔胫骨缺损的效果
目的 探讨负载万古霉素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3D 打印纳米β‑磷酸三钙(β‑TCP)材料对海水浸泡兔胫骨骨缺损的修复效果。 方法 选取27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组、对照组、海水组,每组9只。采用手术截骨的方法构建兔胫骨骨缺损模型。普通组不用海水浸泡,对照组和海水组在术后8 h内用海水浸泡2 h。造模成功后,三组动物术后5~7 d内伤口外观无明显红肿及脓性分泌物后行清创并植入填充物。对照组用负载万古霉素和 BMP‑2的明胶海绵填充;普通组和海水组植入负载万古霉素和 BMP‑2的3D打印纳米β‑TCP支架。三组动物填充结束后,逐层缝合,碘伏消毒,并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抗感染,石膏外固定。分别于术后4,8,16 周摄患肢胫骨正位 X 线片,运用Lane‑Sandhu X线评分标准评价各组骨缺损修复效果。取16周骨缺损组织行HE染色,观察骨组织生长情况。 结果 术后4周,普通组、对照组、海水组的Lane‑Sandhu X线评分分别为(2. 8±1. 1)分、(1. 1±0. 9)分、(2. 2±1. 0)分,其中对照组较普通组低(P<0. 05),海水组与普通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8周,普通组、对照组、海水组的Lane‑Sandhu X线评分分别为(8. 2±1. 0)分、(2. 8±1. 0)分、(6. 1±0. 9)分,其中海水组、对照组较普通组低(P 均<0. 05),海水组较对照组高(P<0. 05);术后16周,普通组、对照组、海水组的Lane‑Sandhu X线评分分别为(10. 0±1. 3)分、(3. 8±1. 0)分、(9. 3±1. 2)分,其中对照组较普通组、海水组低(P 均<0. 05),海水组与普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6周,三组骨组织学形态观察可见不同程度骨组织形成,其中普通组的骨缺损修复效果最佳,海水组次之。 结论 负载万古霉素和BMP‑2的3D打印纳米β‑TCP材料能较好修复海水浸泡骨缺损,促进骨组织再生。
2023 Vol. 39 (6): 551-55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129KB] (
391
)
综述
558
王晓霞 方向明 骆建军 邓勇
氧化应激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及其并发症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具有病情危重、致死性强、预后多不良的特点,其发生发展会导致大量神经细胞损伤和死亡,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目前sTBI及其并发症救治总体情况不乐观,存在作用机制和治疗方法不明确、缺乏有效预防策略等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氧化应激反应在sTBI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明确氧化应激与sTBI及其并发症的关系、阐述氧化应激如何参与该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目前该类相关研究资料较分散,缺乏对氧化应激在sTBI及其并发症发生发展中的参与过程全面、系统地归纳总结。为此,笔者就氧化应激在sTBI及其并发症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该系列疾病的研究、救治及预防提供参考。
2023 Vol. 39 (6): 558-56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3875KB] (
279
)
570
牛永康 贾更新 陈毅 滕元君 向德剑 梁晓远 移植 詹红伟 夏亚一
后交叉韧带MRI相关指标在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前交叉韧带(ACL)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膝关节稳定,防止胫骨平台前移。ACL损伤的占比已超过膝关节损伤的50%,若诊治不及时,将增加半月板和软骨等结构继发性损伤的风险,造成膝关节慢性疼痛及退变。虽然大部分ACL损伤可通过其在MRI上的直接征象确定,但对一些复杂情况及ACL部分撕裂的辨别仍不够明确,继而影响治疗策略。ACL损伤后,膝关节内部解剖关系的改变也会导致后交叉韧带(PCL)等其他结构在MRI上形态的改变,这些间接征象可以辅助诊断ACL损伤。笔者就PCLMRI相关指标在ACL损伤诊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和新思路。
2023 Vol. 39 (6): 570-57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33KB] (
408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