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2年 38卷 10期
刊出日期:2022-10-15

专家论坛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专家论坛
865 李辉 都定元
多发伤定义的发展与争议
多发伤伤情复杂,救治难度大,各损伤部位的伤情可相互掩盖或表现延迟,损伤严重程度超过各部位的简单叠加。目前国外关于多发伤定义众多,并普遍将多发伤等同于严重损伤。国内的多发伤定义几经发展,仍存在争议,特别是对多发伤定义应基于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IS)的九部位还是损伤严重度评分(ISS)的六部位尚未形成共识。缺乏统一的解剖部位参考标准的多发伤定义会导致多发伤群体出现差异,给多发伤这一名称的使用带来困难。笔者通过阐述国内外多发伤定义的演进及使用现状,分析多发伤定义中存在的问题及争议,提出了多发伤定义的建议,进一步规范多发伤的诊断和治疗。
2022 Vol. 38 (10): 865-87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436KB] ( 693 )
脊柱脊髓损伤
871 张正平 钱冰 赵赫 刘达 曾玉红 王瑞国 杨俊松 许正伟 刘团江 孙宏慧 赵勤鹏 郝定均 贺宝荣
强力复位经皮椎弓根螺钉与普通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强力复位经皮椎弓根螺钉与普通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566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1例,女375例;年龄48~79岁[(61. 7±10. 7)岁]。骨折节段:T11 134例,T12 154例,L1 160例,L2 118例。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分型(ASOTLF)均为ⅢA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严重程度评分系统(TLOFSAS)评分均≥5分。275例行强力复位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强力复位螺钉组),291例行普通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普通螺钉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X线暴露次数。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及2年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矢状面Cobb角、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术后3 d伤椎Cobb角矫正度、术后2年伤椎Cobb角矫正丢失度。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5~34个月[(29. 9±3. 4)个月]。强力复位螺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X线暴露次数分别为(69. 4±10. 2)min、(60. 3±13. 1)ml、(26. 8±3. 7)次,少于普通螺钉组的(80. 6±11. 9)min、(80. 7±15. 4)ml、(30. 4±3. 4)次(P 均<0. 01)。术前、术后3 d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2年强力复位螺钉组伤椎前缘高度比为(95. 5±2. 3)%,明显高于普通螺钉组的(85. 4±1. 7)%(P<0. 01)。两组术前伤椎矢状面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3 d及2年强力复位螺钉组伤椎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7. 9±1. 6)°、(8. 8±1. 5)°,小于普通螺钉组的(10. 6±1. 1)°、(12. 3±1. 2)°(P<0. 05或0. 01)。术前、术后3 d及2年两组JOA评分、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3 d强力复位螺钉组伤椎Cobb角矫正度为(19. 4±2. 5)°,大于普通螺钉组的(17. 3±2. 6)°(P<0. 05)。术后2年强力复位螺钉组伤椎Cobb角矫正丢失度较普通螺钉组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强力复位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 4%(34/275),普通螺钉组为14. 1%(41/291)(P>0. 05)。两组均未发生医源性神经损伤、内固定物断裂或松动、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 结论 对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伴后凸畸形,强力复位经皮椎弓根螺钉较普通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患者X线暴露次数,恢复伤椎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并有效维持伤椎复位高度。
2022 Vol. 38 (10): 871-87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90KB] ( 492 )
878 金新蒙 傅泽泽 杭栋华 马小军 王雷
老年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腰椎退变性滑脱对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
目的 探讨老年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合并腰椎退变性滑脱(LDS)对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医院收治的77例胸腰段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61例;年龄61~92岁[(73. 9±8. 4)岁]。均为单节段胸腰椎(T11~L2)骨折。单纯胸腰段OVCF 49例(OVCF组),胸腰段OVCF合并LDS 28例(OVCF+LDS组)。术前测量并比较两组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胸腰椎后凸角(TLK)、矢状面轴向距离(SVA)及Roussouly分型分布。结果两组PT、S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OVCF+LDS组PI、SS、LL、TK和TLK 分别为(55. 8±11. 0)°、(34. 1±10. 9)°、(45. 7±9. 1)°、(35. 7±6. 1)°和(24. 8±5. 2)°,显著大于OVCF 组的(47. 9±8. 8)° 、(27. 0±9. 4)° 、(33. 1±7. 9)° 、(29. 5±6. 2)° 、(18. 4±5. 5)°(P 均<0. 01)。Roussouly分型Ⅰ~Ⅳ型的例数OVCF组分别为22例、16例、5例、6例;OVCF+LDS组分别为8例、5例、6例、9例(P<0. 05)。 结论 老年胸腰段OVCF合并LDS可明显改变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LDS可能 加重胸腰段OVCF后凸畸形,应尽早手术矫正,防止矢状位失平衡。
2022 Vol. 38 (10): 878-88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243KB] ( 680 )
骨与关节损伤
883 贾国强 孟连 孙军 杨小刚 林慧慧 杨晨辉 刘朝宇 孟阁
儿童屈曲桡偏Wilkins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新亚型特点及可信度评价
目的 探讨儿童屈曲桡偏Wilkins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新亚型特点及可信度评价。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儿童医院收治的9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54例;年龄2~13岁[(8. 5±2. 4)岁]。根据影像学特点对屈曲桡偏Wilkins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进行分类,分为两种亚型:ⅢA型(14例),骨折完全断裂,远端骨折块向前向外移位,无明显前后倾(<10°)或旋转;ⅢB型(78例),骨折完全断裂,远端骨折块向前向外移位,伴随远端骨折块明显前后倾(>10°)或旋转。比较ⅢA、ⅢB两种骨折的尺神经损伤发生率和切开复位率,以及两者间尺神经损伤和切开复位发生风险。采用加权Kappa方法检验两种新分型的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一致性。结果15例屈曲桡偏Wilkins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伴尺神经损伤,其中ⅢA型1例(6. 7%),ⅢB型14例(93. 3%);77例患儿无尺神经损伤。ⅢB型尺神经损伤发生风险约是ⅢA 型的3 倍(OR=2. 84,95%CI 0. 34~25. 56,P>0. 05)。15 例尺神经损伤患儿中,11 例(73. 3%)行切开复位;77例无尺神经损伤患儿中,18例(23. 4%)行切开复位。伴尺神经损伤行切开复位治疗风险是无尺神经损伤的9倍(OR=9. 01,95%CI 2. 28~33. 17,P<0. 01)。29例行切开复位治疗患儿中,ⅢA型2例(6. 9%),ⅢB型27例(93. 1%)。ⅢB型切开复位发生风险是ⅢA型的3倍(OR=3. 17,95%CI 0. 66~15. 24,P>0. 05)。观察者间Kappa值为0. 49±0. 09(95%CI 0. 31~0. 66),为中等强度的一致性。观察者内Kappa值为0. 80±0. 06(95%CI 0. 68~0. 91),具有较强或极强的一致性。 结论 儿童屈曲桡偏Wilkins ⅢB型肱骨髁上骨折较ⅢA型更易伴发尺神经损伤,更易导致切开复位。新亚型具有可靠的观察者间、观察者内一致性,可行性较高,对提前预判手术方案有指导意义。
2022 Vol. 38 (10): 883-88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21KB] ( 338 )
889 詹红伟 耿彬 张小辉 盛晓赟 郭来威 移植 向德剑 夏亚一
单半隧道、双半弯形隧道和缝线锚钉固定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单半隧道、双半弯形隧道和缝线锚钉固定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治疗髌骨脱位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58例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36例;年龄12~34岁[(19. 6±5. 5)岁]。20例采用关节镜下单半隧道固定重建MPFL(单半隧道组),18例采用关节镜下双半弯形隧道固定重建MPFL(双半弯形隧道组),20例采用关节镜下缝线锚钉固定重建MPFL(缝线锚钉组)。比较三组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Lysholm 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Tegner 活动评分。比较三组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9~39个月[(26. 5±9. 1)个月]。术后3 个月单半隧道组、双半弯形隧道组和缝线锚钉组Lysholm 评分分别为(78. 4±12. 0)分、(88. 7±7. 5)分、(81. 1±9. 8)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80. 4±14. 2)分、(90. 9±9. 0)分、(83. 3±9. 1)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 均<0. 01);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双半弯形隧道组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 均<0. 05),其余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3个月单半隧道组、双半弯形隧道组和缝线锚钉组IKDC评分分别为(76. 7±12. 2)分、(78. 4±8. 9)分、(81. 0±8. 1)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7. 6±15. 8)分、(83. 2±7. 8)分、(82. 4±12. 4)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 均<0. 01);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3个月单半隧道组、双半弯形隧道组和缝线锚钉组Tegner评分分别为(4. 0±1. 2)分、(5. 4±1. 7)分、(5. 3±1. 7)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4. 1±1. 4)分、(5. 8±1. 8)分、(5. 3±2. 2)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 均<0. 01);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半隧道组Tegner评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 均<0. 05),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末次随访时单半隧道组、双半弯形隧道组和缝线锚钉组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122. 3±6. 4)°、(121. 7±7. 1)°、(123. 3±5. 7)°,较术后3个月的(117. 3±8. 0)°、(115. 3±7. 9)°、(116. 8±8. 3)°明显恢复(P 均<0. 0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单半隧道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 0%(2/20),双半弯形隧道组为5. 6%(1/18),缝线锚钉组为25. 0%(5/20)(P>0. 05)。 结论 单半隧道、双半弯形隧道和缝线锚钉固定重建MPFL治疗髌骨脱位均可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但双半弯形隧道固定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2022 Vol. 38 (10): 889-89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41KB] ( 392 )
897 陈嘉楠 方志勋 柯烯 汪国栋 刘曦明
数字化术前设计辅助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
目的 比较数字化术前设计辅助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与常规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35例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25~63岁[(45. 5±9. 8)岁]。16例采用数字化术前设计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数字规划组),19例采用常规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常规手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2 d采用Matta放射学标准评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Postel 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48 个月[(30. 1±8. 9)个月]。数字规划组手术时间为(114. 7±16. 1)min,术中出血量为(323. 4±26. 1)ml,短于或少于常规手术组的(179. 8±67. 3)min、(392. 6±87. 8)ml(P 均<0. 01)。两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数字规划组改良Merle d′Aubign‑Postel评分分别为(14. 1±2. 3)分、(15. 4±2. 3)分、(17. 1±1. 8)分,高于常规手术组的(13. 7±2. 2)分、(15. 0±2. 5)分、(16. 8±2. 1)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各时间点组内改良Merle d′Aubign‑Post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 01)。末次随访时,数字规划组1例出现异位骨化,1例出现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常规手术组2例出现异位骨化,1例出现轻微创伤性关节炎,1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数字规划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 5%(2/16),常规手术组为21. 1%(4/19)(P>0. 05)。两组均未出现螺钉穿透关节、内固定失败及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 数字化术前设计辅助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与常规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相当,但前者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2022 Vol. 38 (10): 897-903 [摘要] ( 1 ) [HTML 1KB] [PDF 399KB] ( 289 )
904 侯洪涛 刘立平 李无阴 陈柯 孙群周 刘又文 张伟
正位Garden指数对Garden Ⅲ型股骨颈骨折移位程度的评价及其价值
目的 探讨GardenⅢ型股骨颈骨折移位特点和正位Garden指数评价GardenⅢ型股骨颈骨折移位程度的信度、效度及其价值。 方法 收集2010年10月至2018年10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收治的98例Garden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骨盆X线片,其中男47例,女51例;年龄19~89岁[(64. 9±16. 2)岁]。患者中包括21例髋关节64排三维CT资料。由3名高年资医师先后重复2次,对每例患侧股骨颈正位Garden指数各测量3次。统计描述正位Garden指数的分布特点。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和Kappa系数评价股骨颈正位Garden指数信度,包括重测信度和测量者间的一致性。依据21例髋关节三维CT,测量并计算骨折断端接触面积和股骨颈上移距离,与正位Garden指数行多元相关分析,评价正位Garden指数的效度。结果98例GardenⅢ型股骨颈骨折的正位Garden指数为(136±15)°,最小值为90°,最大值为159°,指数呈正态分布(P>0. 05)。3名测量者重测信度的Spearman 相关系数分别为0. 93、0. 97 和0. 95(P 均<0. 01),3 名测量者间一致性的Kappa 值分别为0. 87、0. 91和0. 86(P 均<0. 01)。正位Garden指数与骨折断端接触面积呈正相关(r=0. 80,P<0. 01),与股骨颈上移距离呈负相关(r=-0. 77,P<0. 01)。 结论 GardenⅢ型股骨颈骨折移位程度具有多样性且呈正态分布。正位Garden指数能够可信、有效地定量评价Ⅲ型骨折移位程度,并可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2022 Vol. 38 (10): 904-90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75KB] ( 561 )
909 周胜虎 周莹佳 李金锁 程永刚 乔永杰 常彦峰 叶铄 甄平 张浩强
单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Rorabeck Ⅱ型股骨远端假体周围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单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Rorabeck Ⅱ型股骨远端假体周围骨折(PDFF)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收治的13例伴严重骨质疏松(T值≤‑2. 5 SD)的初次TKA术后Rorabeck Ⅱ型PDF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65~85岁[(75. 2±6. 5)岁]。患者均行单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术。术后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及早期规范的关节功能康复锻炼。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前、术后3,6,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比较术后3,6,12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术前、术后6,12个月骨密度,评估抗骨质疏松治疗效果;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72个月[(43. 2±19. 9)个月]。手术时间为90~135 min[(103. 8±12. 6)min]。术中出血量为100~250 ml[(150. 0±45. 6)ml]。术前、术后3,6,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114. 6±7. 8)°、(90. 4±8. 0)°、(97. 3±4. 8)°、(98. 1±6. 3)°(P均<0. 05)。术后3,6,12个月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80. 2±2. 2)分、(84. 6±2. 9)分、(87. 3±3. 3)分(P 均<0. 05)。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优10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术前、术后6,12个月骨密度T值分别为(-3. 8±0. 6)SD、(-3. 4±0. 6)、(-2. 9±0. 6)SD(P 均<0. 05)。1例患者出现骨折不愈合,行二次自体髂骨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植骨术后骨折愈合良好;3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经口服利伐沙班片后均治愈;1例患者出现膝关节轻度屈伸受限,经股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法松解及功能康复后改善。 结论 对于TKA术后RorabeckⅡ型PDFF,采用单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恢复满意,骨密度显著提高。
2022 Vol. 38 (10): 909-91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48KB] ( 727 )
基础研究
916 冯琪 张朋强 张董瑜 邵长会 黄维艳 欧珊
高乌甲素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大鼠背根神经节P2X3受体转运介导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乌甲素(LA)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轴突中嘌呤能P2X3受体(P2X3R)转运介导神经病理性疼痛(NPP)的影响。 方法 选择72只健康SD雄性大鼠,采用手术结扎右侧坐骨神经造成坐骨神经CCI的方法构建NPP模型。按随机数字法表分为CCI组、CCI+LA 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24只。正常对照组仅暴露右侧坐骨神经不结扎。CCI+LA组行CCI组相同处理后给予2 g/L的LA(4 mg/kg,腹腔注射,1次/d,共1次),其余两组以同样方式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三组大鼠分别于伤前、伤后2,6,12,24 h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评价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痛症状。收集3组大鼠神经结扎点近端和远端的神经片段,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伤后2,6,12,24 h P2X3R表达量和伤后24 h神经生长因子(NGF)及酪氨酸激酶受体A(TrkA)表达量,以评估LA对P2X3R、NGF和TrkA的影响。 结果 伤前各组间MWT、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伤后2,6,12,24 h CCI组和CCI+LA组MWT、TWL明显降低(P<0. 05或0. 01);伤后2,6 h CCI组和CCI+LA组MWT、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伤后12,24 h CCI+LA组MWT、TWL明显高于CCI组(P<0. 05或0. 01)。Westernblot 结果显示,伤后2,6,12,24 h 在近端坐骨神经片段中,各组P2X3R 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均>0. 05)。伤后2,6,12,24 h在远端坐骨神经片段中,CCI组P2X3R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 均<0. 01);伤后2,6,12 h CCI+LA组P2X3R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 均<0. 05),伤后24 h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伤后2,6 h CCI组和CCI+LA组P2X3R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而伤后12,24 h CCI+LA组P2X3R表达量低于CCI组(P<0. 05或0. 01)。伤后24 h在近端和远端坐骨神经片段中,正常对照组NGF表达量低于CCI组和CCI+LA组(P<0. 05或0. 01),CCI组和CCI+LA 组NGF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伤后24 h在近端和远端坐骨神经片段中,各组间Trk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 结论 伤后早期给予LA可以缓解NPP大鼠的机械性和热性痛觉过敏,该作用可能与LA减少P2X3R在DRG神经元中的逆向轴突转运有关。
2022 Vol. 38 (10): 916-92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028KB] ( 289 )
923 姚粝芹 穆文博 袁晨 李亦丞 刘阳 杨建华 曹力 孙学斌
载万古霉素微泡联合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作用
目的 探讨载万古霉素(Vm)微泡(MBs)联合超声靶向微泡破坏(UTMD)技术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生物膜形态结构、厚度及细菌活力的影响。 方法 以薄膜水化法制备Vm-MBs。以MRSA为受试菌株,将直径13 mm的无菌盖玻片放置于24孔板中构建体外生物膜模型,结晶紫染色后通过肉眼、光镜观察生物膜形态。LIVE/DEAD、SYTO59和DIL分别对生物膜和MBs染色,染色后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态及生物膜与MBs的位置关系。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生物膜分为对照组、Vm组、Vm-MBs组、UTMD组、Vm-MBs+UTMD组,每组9个样本。各组生物膜给予相应处理后24 h,采用LIVE/DEAD染色,并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生物膜形态结构变化;采用结晶紫染色,借助酶标仪测定并比较各组生物膜密度差异;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生物膜厚度及细菌活力差异。 结果 制备的Vm-MBs符合实验要求。肉眼、光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生物膜结构致密,厚度为(13.8±0.2)nm,较均匀,膜内有少量死菌,活菌比例为(94.9±0.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MBs能穿透进生物膜深层。各组给予相应处理后24 h,LIVE/DEAD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Vm组、Vm-MBs组、UTMD组比较,Vm-MBs+UTMD组生物膜形态结构破坏最显著,出现大量死菌,仅残存少量分散的浮游细菌,细胞膜形态出现不规则变化。结晶紫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Vm-MBs+UTMD组生物膜密度显著降低(P<0. 05),Vm组、Vm-MBs组、UTM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Vm-MBs组、UTMD组、Vm-MBs+UTMD组生物膜厚度变薄(P 均<0. 05),V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与Vm 组、Vm-MBs 组、UTMD 组比较,Vm-MBs+UTMD 组生物膜厚度变薄(P 均<0. 01),其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与对照组比较,Vm组、Vm-MBs组、UTMD组、Vm-MBs+UTMD 组细菌活性显著降低(P 均<0. 01);与Vm 组、Vm-MBs 组、UTMD 组比较,Vm-MBs+UTMD组细菌活性显著降低(P 均<0. 01),其他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 均>0.05)。 结论 Vm-MBs联合UTMD技术能够有效破坏生物膜形态结构,减少生物膜厚度,同时释放抗生素,显著降低细菌活力,提高抗生素杀菌效能。
2022 Vol. 38 (10): 923-93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47KB] ( 408 )
综述
931 王诚 施忠民
踝关节骨折的稳定性评估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踝关节骨折是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导致的胫腓骨远端完整性破坏和连续性中断,常合并韧带等软组织损伤,在诊治过程中因损伤隐匿或经验不足容易被忽视,常导致预后不佳。现有分型有时难以对临床决策提供指导,故基于稳定性标准的踝关节骨折分型应运而生。不稳定踝关节骨折处理不当会导致功能丢失和创伤性关节炎等严重并发症,需要结合具体损伤进行个体化治疗。笔者就踝关节骨折稳定性的含义、解剖结构、影像学评估,以及基于稳定性分型的踝关节骨折治疗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踝关节骨折的稳定性评估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2 Vol. 38 (10): 931-93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36KB] ( 1679 )
938 郑健雄 向杰 冯小仍 刘飞 陈滨
钉棒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性骶骨骨折的研究进展
不稳定性骶骨骨折通常由高能量损伤所致,常导致脊柱骨盆力学传导结构受损,引起行走功能障碍。由于骶骨复杂的局部解剖、独特的生物力学和较差的骨质量,骶骨骨折的治疗一直是一个挑战。钉棒固定系统在治疗变异骶骨骨折及较为严重骶骨骨折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新技术的引入,钉棒固定系统已衍变出多种结构类型,根据固定范围是否延伸至脊柱分为脊柱骨盆稳定技术和骨盆稳定技术两大类。笔者从生物力学性能和临床疗效方面对骶骨骨折治疗相关钉棒固定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内固定的选择提供参考。
2022 Vol. 38 (10): 938-94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69KB] ( 997 )
947 卢洋 陈诚 张烽 陈晓庆
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后各病理阶段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可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其中继发性损伤是脊髓损伤中重要的一个过程,按照时间及病情进展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组织水肿、瘢痕形成等病理改变在这一过程中相继出现。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分布最广的细胞之一,在脊髓损伤后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形态,发挥着抗炎或促炎、神经保护或阻碍修复等复杂作用。星形胶质细胞已经成为脊髓损伤研究中的热点。笔者以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伤的病理变化为主线,对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后的氧化应激反应、兴奋性毒性、炎症反应、组织水肿、瘢痕形成、脱髓鞘、轴突再生和细胞转分化等方面的作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脊髓损伤的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2022 Vol. 38 (10): 947-95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55KB] ( 393 )
955 步涨 代国洋 徐峰
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创伤救治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创伤具有病情复杂、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等特点,救治难度大,目前创伤救治模式由于医疗条件限制、资源调度分配不及时等原因,仍然存在急救效率低与流程应用不规范等不足,创伤患者的救治面临巨大挑战。创伤患者在救治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对病情诊断及治疗有价值的动态数据。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是基于大规模的数据集合,对给定的数据进行合理预判或估算的算法,现已应用于创伤患者的救治模式中,其高效精准的大数据统计分析,以及机器学习、规划决策等创新医疗技术既提高了创伤患者救治的效率和安全性,同时也降低了临床医师的工作负荷,弥补了传统创伤救治模式的不足。笔者就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创伤患者院前急救和院内诊治过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创伤救治提供参考。
2022 Vol. 38 (10): 955-96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12KB] ( 825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