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17年 33卷 2期
刊出日期:2017-02-15

专家论坛
述评
颅脑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综述
血管损伤
个案报告
专题综述
创面修复
创伤后骨感染
专题综述
   
专家论坛
97 张世民
穿支皮瓣的类型及其临床应用
穿支皮瓣的概念由日本Koshima和Soeda[1]于1989年首先提出,是指由穿支动静脉供养的岛状皮下组织皮瓣,属于轴型血管的皮瓣范畴。自1997年以来国际上每年召开一次穿支皮瓣培训交流大会,但直到2003年"根特"共识[2]的发表,才引起世界学者的广泛重视。我国的穿支皮瓣概念由张世民等[3]于2004年首先介绍。穿支皮瓣的概念曾在国内引起激烈争论,包括其基本的定义、命名、与传统皮瓣的关系等[4]。笔者从穿支皮瓣的概念与类型演变、临床应用及并发症分析,探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方法。
2017 Vol. 33 (2): 97-9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52KB] ( 319 )
100 徐又佳 沈光思 陈世益
人工韧带修复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应用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是常见的创伤疾病,临床治疗往往需要重建ACL。目前常用的移植物有自体移植物(自体韧带)、同种异体移植物(异体韧带)和人工韧带[1]。在三类移植物中,人工韧带变化最广、发展最快、争论最多。近几年,随着人工韧带使用的随访时间增加、评价中心增多、研究视角增宽,对人工韧带临床运用又有了许多再认识、再评价的观点。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希望对人工韧带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2017 Vol. 33 (2): 100-10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48KB] ( 317 )
104 刘保池
艾滋病病毒感染患者创伤后急救及职业暴露的防护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波及全球的灾难性疾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已经有7 000多万人感染HIV,其中3 000多万人死亡。HIV感染可以破坏人类的免疫系统,免疫功能低下后容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1]。在人类发现艾滋病的初期,由于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感染HIV的患者可能在5~8年内发展为艾滋病,如果没有抗病毒药物治疗,艾滋病患者的病死率几乎是100%[2]。所以人们对艾滋病产生很强烈的恐惧心理。由于艾滋病可通过性传播,人们对艾滋病患者又有很强的歧视心理。一旦染上HIV便会被人们排斥远离,等待死亡的降临,受尽歧视和痛苦。如果HIV感染者遭遇创伤,则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高,医护人员有职业暴露的风险。笔者就HIV感染创伤患者救治的问题进行探讨。
2017 Vol. 33 (2): 104-10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11KB] ( 320 )
述评
107 王欣 潘佳栋 陈宏
穿支皮瓣技术在四肢组织缺损重建中的临床应用
自从1989年Koshima和Soeda[1]在国际上首先报告不带肌肉的腹壁下动脉皮瓣,从临床角度率先提出仅以穿支血管营养的皮肤组织瓣概念以来,无论是对穿支皮瓣供区的研究,还是对其应用形式的改良都有了更为深入的发展。与传统皮瓣相比,穿支皮瓣凭借其"受区修复重建好、供区破坏损失小"的优势,不仅能用于深部组织外露创面的覆盖,而且还可被用来行骨、肌肉、皮肤软组织三维复合缺损的重建,已经成为四肢组织缺损修复的重要选择。在临床实践中,术前精准而经济地设计皮瓣;术中微创而安全地转移皮瓣;术后及时而有效地挽救皮瓣是穿支皮瓣手术能够成功的关键。在穿支皮瓣出现并持续发展近30年后,此技术已不再是重建阶梯的最后选择,而是应与各项传统皮瓣技术、组织扩张和骨延长技术一样,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肢体重建的需求灵活选择[2]。笔者结合本期专题论文对穿支皮瓣在肢体组织缺损重建中的应用进行总结,提出穿支皮瓣设计和切取的技术要点及前沿进展。
2017 Vol. 33 (2): 107-11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640KB] ( 271 )
创面修复
111 王欣 潘佳栋 李苗钟 黄耀鹏 李学渊 滕晓峰 王晓峰 竺枫 戚建武 陈宏 章伟文
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术后淤血危象的临床分型与救治
目的
探讨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术后出现淤血危象的病因、程度和分型方法,总结相应的救治策略和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6年1月— 2015年12月行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术后出现皮瓣淤血危象1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8例,女59例;年龄9~68岁,平均41.3岁。根据皮瓣出现瘀斑的范围、特点及其进展速度的不同,将皮瓣淤血危象分为四型:1型(代偿型),2型(局部瘀斑型),3型(散在瘀斑型),4型(瘀斑进展型)。非手术治疗淤血危象109例(1型37例,2型68例,3型4例)。行手术探查78例(3型35例,4型43例),术中发现静脉回流受阻35例(45%),均为4型;动脉供血不足29例(37%),均为3型;动、静脉同时受阻14例(18%),包括3型6例、4型8例。观察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探查皮瓣的存活、坏死情况。
结果
非手术治疗后完全存活皮瓣94例(86.2%),浅层部分坏死13例(11.9%),完全坏死2例(1.8%)。手术探查并解除各自静脉、动脉、动静脉受阻因素后,皮瓣完全存活分别为29例(83%)、17例(59%)和8例(57%);部分坏死分别为4例(11%)、3例(10%)和4例(29%);完全坏死分别为2例(6%)、9例(31%)和2例(14%)。本组132例患者获得随访3~21个月,平均8.7个月。与无危象皮瓣相比,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完全存活的淤血皮瓣质地和色泽未见明显改变;经再次植皮或逐步脱痂愈合的淤血皮瓣质地偏硬,色泽偏暗。
结论
皮瓣术后静脉回流受阻或动脉供血不足均可促使静脉血在皮瓣内淤积。游离穿支皮瓣淤血危象分型区分标准客观,能协助术者明确皮瓣淤血的原因和程度,利于危象的早期正确诊治。1、2型非手术治疗效果明显;3、4型尽早行手术探查可提高挽救淤血危象皮瓣的成功率。
2017 Vol. 33 (2): 111-11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9499KB] ( 319 )
118 郭峭峰 黄凯 沈立锋 林炳远 刘亦杨 张展 鲁宁 马苟平 翟利锋 张春
穿支蒂螺旋桨皮瓣在下肢骨折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穿支蒂螺旋桨皮瓣治疗下肢骨折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2月— 2016年2月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40例下肢骨折术后出现皮肤坏死,导致肌腱、骨或内固定外露等切口愈合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19~65岁,平均42.7岁。跟骨骨折术后外侧切口周围皮肤坏死或切口愈合不良伴内固定外露17例,pilon骨折术后前侧切口愈合不良伴肌腱、内固定外露11例,胫骨远端骨折术后内侧切口愈合不良伴内固定外露8例,外踝骨折术后外侧切口愈合不良伴内固定外露4例。根据皮瓣成活情况、感染控制、弹性色泽、外观形态、供区瘢痕、皮肤感觉、患者认可度等七个方面对皮瓣修复术后的疗效进行评价,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5~21个月,平均12.3个月。术后1例皮瓣出现血管危象,予以对症处理后缓解。患者皮瓣成活良好,形态满意,色泽、弹性与周围正常组织接近;供区创面无感染,愈合瘢痕较小。本组满意32例,一般8例,无不满意。根据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优18例,良21例,可1例。
结论
穿支蒂螺旋桨皮瓣治疗下肢骨折术后部分切口愈合不良、出现皮肤坏死甚至肌腱、内固定外露,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2017 Vol. 33 (2): 118-12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4652KB] ( 277 )
123 池征璘 李赞 宋达疆
游离螺旋形穿支皮瓣修复拇指完全套脱伤
目的
评价游离螺旋形穿支皮瓣修复拇指完全套脱伤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9年6月— 2014年12月应用不同来源的穿支皮瓣以螺旋形术式修复22例拇指完全套脱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3例;年龄18~46岁,平均27.8岁。修复方法包括臂内侧穿支皮瓣13例,切取皮瓣面积为8.0 cm×3.0 cm~14.5 cm×3.5 cm,另外9例采用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切取皮瓣面积为6.0 cm×3.5 cm~21.0 cm×10.0 cm。术后随访修复手指感觉、功能、外形及皮瓣供区恢复情况。
结果
22例皮瓣均完全成活,术后无血管危象和感染发生,仅有1例臂内侧穿支皮瓣和1例腓动脉穿支皮瓣远端血运轻度障碍,非手术治疗后成活良好,拇指外观和功能恢复良好。平均术后随访14.5个月(9~22个月),皮瓣两点辨别觉恢复至6~13 mm,未遗留线性挛缩瘢痕。所有供区创面均Ⅰ期愈合,感觉功能无明显影响,患者总体满意度较高。
结论
游离螺旋型穿支皮瓣可有效避免线行瘢痕挛缩的发生,最大限度减小供区损伤,外观功能恢复更满意,是修复拇指套脱伤的较好选择。
2017 Vol. 33 (2): 123-12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7298KB] ( 263 )
129 张艳茂 刘会仁 张瑞红 陈玉刚 马铁鹏 于占勇 高烁 吴学强 刘建华 王岩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联合胫骨骨滑移治疗小腿大段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联合胫骨骨滑移治疗小腿大段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6年8月— 2016年4月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联合胫骨骨滑移治疗27例小腿大段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22例,女5例;年龄16~56岁,平均36岁。Gustilo分型:Ⅲ B型11例,Ⅲ C型14例,小腿闭合骨折内固定术后骨及皮肤坏死、感染2例。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10.0 cm×5.5 cm~21.0 cm×10.0 cm;切取皮瓣面积13.0 cm×7.5 cm~23.0 cm×11.0 cm。骨缺损长度5.5~18 cm;骨滑移长度6~21 cm。先行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覆盖创面进行保肢。伤口愈合后行Ilizarov环式外固定架固定胫骨截骨骨滑移术修复骨缺损,恢复下肢功能。观察皮瓣成活情况,记录伤口愈合时间及愈合到骨滑移时间,记录骨愈合指数,记录去除外固定架时间。采用Paley标准评估疗效。
结果
随访1~8年,平均4年。27例皮瓣全部成活,伤口愈合好,无破溃感染。伤口愈合时间1~18个月,平均4.5个月。伤口愈合至骨滑移时间1~4个月,平均1.5个月。骨愈合指数45~65 d,平均55 d。骨愈合去除外固定架时间10~39个月,平均24.5个月。滑移骨矿化好,胫骨形态满意,恢复下肢完全负重行走功能。依据Paley标准:优21例,良6例。
结论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联合胫骨骨滑移术具有骨及软组织供给量足、肢体功能和形态恢复满意等特点,是治疗小腿大段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2017 Vol. 33 (2): 129-13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593KB] ( 321 )
134 黄耀鹏 王科杰 丁文全 潘佳栋 王欣
拇指再造术后游离穿支皮瓣修复足部供区的疗效
目前再造的拇指无论外观还是功能均能与健侧接近。但是,该如何修复足部供区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随着患者对足部供区修复要求的提高,如果草率地处理足部供区,例如采用单纯游离植皮或残端修整,手术方法简单,但是足部供区残留的足部挛缩、贴骨瘢痕等后遗症,会对患者足部远期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穿支皮瓣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1,2,3],并且已应用于甲瓣切取术后足部供区的修复[4,5],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3月— 2016年4月37例拇指缺损患者行拇指再造术后,应用游离穿支皮瓣修复足部供区组织缺损,恢复足部供区组织结构的完整性,保留供区足趾的长度,以评价穿支皮瓣在拇指再造术中修复足部供区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2017 Vol. 33 (2): 134-13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0397KB] ( 270 )
147 吴宏日 贾硕 傅景曙 喻胜鹏 余鑫 沈杰 谢肇
En bloc切除结合膜诱导技术分期治疗长骨Cierny-Mader Ⅳ型创伤后骨感染
目的
探讨en bloc切除结合膜诱导技术对长骨Cierny-Mader Ⅳ型创伤后骨感染的治疗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 2015年1月收治的36例长骨创伤后骨感染患者,其中男30例,女6例;年龄21~68岁,平均41岁。Cierny-Mader分型均为Ⅳ型。均采用en bloc切除清除病灶及膜诱导骨重建技术分期治疗。观察患者感染治愈、骨愈合、肢体功能活动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36例患者Ⅰ期清创后形成2~10.9 cm(平均5.5 cm)的节段性骨缺损。7例需行局部皮瓣转移覆盖伤口。5例行二次清创。全身使用抗生素及Ⅱ期植骨时间分别为2~6周(平均2.5周)和6~36周(平均12周)。随访24~45个月,平均29.5个月。1例复发,予再次清创及永久抗生素骨水泥填充后痊愈。骨感染治愈率为97%(35/36)。所有患者于术后4~8个月(平均5.9个月)获得骨愈合,并最终能独立行走。30例恢复原本工作或体力劳动。患者无疼痛及再骨折等并发症,6例出现邻近关节僵硬。
结论
采用en bloc切除结合膜诱导技术能够彻底清除病灶,降低复发率并保存患肢功能,是根治性保肢治疗长骨Cierny-Mader Ⅳ型创伤后骨感染简单、有效的新方法。
2017 Vol. 33 (2): 147-15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54KB] ( 330 )
153 毕龙 袁志 刘建 孟国林 李岩 高嘉锴
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联合外固定架治疗下肢长骨创伤后骨感染
目的
观察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ARBX)植骨联合外固定架治疗成人下肢长骨创伤后骨感染的长期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4年1月— 2013年12月应用ARBXⅠ期植骨联合环式外固定架治疗下肢长骨骨感染并获得18个月以上长期系统随访的36例患者,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19~72岁,平均35.8岁。其中多发骨折24例,单发骨折12例。采用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学会(ASAMI)分类标准评价骨修复和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72个月,平均38个月。36例患者中33例骨折愈合,感染完全治愈无复发,骨折平均愈合时间5.2个月。所有患者肢体长度均达到预期延长长度,骨延长长度3~10 cm,平均5.2 cm,延长区均骨性愈合。根据ASAMI标准,骨修复优20例,良13例,中3例,优良率92%;患肢功能恢复优18例,良11例,中7例,优良率81%。
结论
ARBX辅助外固定架Ⅰ期植骨治疗骨感染可提高骨修复率和肢体功能恢复率,Ⅰ期显著缩短植骨愈合时间。
2017 Vol. 33 (2): 153-15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62KB] ( 350 )
专题综述
137 李苗钟 潘佳栋 王欣 章伟文
特殊形式穿支皮瓣在四肢严重创伤修复中的应用进展
四肢外伤通常伴有皮肤软组织的缺损,肌肉、骨骼等深部组织外露甚至缺损,及时有效的手术干预治疗能最大限度控制患者病情变化,改善患肢功能、外观,促进肢体康复。而穿支皮瓣是临床上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常用的一种方法。穿支皮瓣是以穿支血管为蒂部,具有设计灵活、对受区修复重建好、对供区破坏损伤小的特点,因而该类型皮瓣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得到了推广,促进了显微外科皮瓣移植的新发展。经典穿支皮瓣在临床应用推广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四肢严重创伤患者,常常伴有大面积、复合组织的皮肤缺损。而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局限,扩大了穿支皮瓣的适应证[1],如携带2个或3个穿支的联体穿支皮瓣可扩大皮瓣切取范围;携带源血管进行桥接,可避免牺牲受区主干血管。第二届中国穿支皮瓣高峰论坛专家就对特殊穿支皮瓣的术语和定义达成了共识[2],指出特殊形式穿支皮瓣可分为五类:血流桥接穿支皮瓣,显微削薄穿支皮瓣,联体穿支皮瓣,分叶穿支皮瓣以及嵌合穿支皮瓣。
2017 Vol. 33 (2): 137-14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16KB] ( 374 )
创伤后骨感染
141 张彦龙 王泳 彭阿钦
骨搬移联合开放植骨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
目的
探讨应用Ilizarov骨搬移联合开放植骨和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3月— 2015年5月收治的8例创伤后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22~51岁,平均39.4岁。所有患者首先彻底清创,去除感染及坏死的骨与软组织,清创后胫骨骨缺损长度为3.5~13.5 cm,平均8 cm。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3 cm×1.1 cm~8.5 cm×6.0 cm,平均4.8 cm×2.5 cm。安装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后,6例行单平面或双平面截骨骨搬移,待断端临近对接时,行开放植骨。另外2例清创后直接行断端短缩和开放植骨,同时行干骺端截骨延长。所有患者开放植骨后创面用VSD覆盖,行负压引流。记录骨搬移或延长时间、植骨后创面愈合时间、对接点愈合时间、再生区固化时间、外固定架佩戴时间和外固定指数。采用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学会(ASAMI)评分标准进行骨愈合和功能评价。
结果
外固定架拆除后,所有患者均随访10.2~36.4个月,平均12.2个月。创面均顺利愈合,无一例感染复发或遗留感染。骨搬移或延长时间为30~69 d,平均50 d。7例创面自行愈合,愈合时间为1.2~6个月,平均3.4个月。1例创面经植皮后愈合。所有对接点和再生区均愈合和固化良好。对接点愈合时间为5.3~10个月,平均6.8个月。再生区固化时间为4.8~8.5个月,平均6.2个月。外固定架佩戴时间为6.5~11.5个月,平均8.6个月。外固定指数为0.7~1.9个月/cm,平均1.2个月/cm。按ASAMI评分标准:骨愈合优7例,差1例;功能结果优4例,良4例。
结论
Ilizarov骨搬移联合开放植骨和VSD技术能促进对接点创面愈合和骨性愈合,缩短外固定架的佩戴时间,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伴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
2017 Vol. 33 (2): 141-14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06KB] ( 263 )
颅脑损伤
159 周和平 陈新生 施正生 查正江 苏忠周 李向东
水通道蛋白-4在脑挫裂伤灶周围组织的表达及其与创伤性脑水肿的关系
目的
观察颅脑创伤患者脑挫裂伤灶周围组织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及其与创伤性脑水肿的关系。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 2016年3月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手术患者42例,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23~62岁[(35.5±5.6)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5分7例,6~8分23例,9~10分12例。取脑挫裂伤灶周旁1 cm处脑组织作为研究组(42例),远隔脑挫裂伤处需内减压清除的脑组织作为对照组(8例)。电镜下观察两组脑组织标本病理超微结构。伤后<6 h、6~12 h、12~24 h、24~72 h、72~96 h和>96 h,采用干-湿重法检测两组标本脑组织含水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标本脑组织AQP-4表达水平。
结果
对照组脑组织形态和结构基本正常,研究组细胞内及间质水肿明显,形态结构受损。对照组脑组织含水量未见明显增加(73.55±0.10)。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伤后24~72 h达到峰值(81.28±0.56)(P<0.01)。对照组脑组织AQP-4表达未明显增加(0.193±0.016)。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AQP-4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伤后6 h表达开始增高(0.242±0.023),24~72 h达到峰值(0.338±0.013)(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脑组织含水量变化与AQP-4的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931,P<0.01)。
结论
颅脑创伤后损伤区AQP-4表达明显升高、脑组织含水量增多,提示损伤区AQP-4表达与创伤性脑水肿密切相关。
2017 Vol. 33 (2): 159-16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81KB] ( 414 )
骨与关节损伤
164 孔祥如 朱裕成 杨太明 高先亭 马军 朱爱祥 许兴柏 王俊飞 郑欣
支撑钢板或结合空心螺钉治疗胫骨后pilon骨折
目的
探讨支撑钢板或结合空心螺钉治疗胫骨后pilon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2月— 2015年2月收治的28例胫骨后pilon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20~65岁,平均40.5岁。Klammer分型:1型10例,2型12例,3型6例。Denis-Weber分型:B型26例,C型2例。采用支撑钢板固定14例,从后向前空心螺钉固定4例,支撑钢板结合空心螺钉固定10例。术后观察患者的骨折复位情况、患肢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记录踝关节活动范围。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标准、骨关节炎Kellgren-Lawrence分级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临床疗效评估。
结果
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除2例后关节面有1 mm误差外,其余均获得解剖复位及稳定固定。术后随访时间13~36个月(平均20.6个月),骨折均Ⅰ期愈合,时间为6~10周(平均7.5周)。患者均无深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出现表皮坏死,给予加强换药后瘢痕愈合;1例出现腓骨肌腱激惹症状,取出内固定后消失;1例从后向前固定螺钉过长,出现皮肤刺激症状,取出螺钉后症状消失;1例单纯使用从后向前螺钉固定出现骨折块轻度移位,后期出现骨性关节炎;1例术后2个月出现屈畸形。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为(88.6±6.4)分,与术前的(32.2±1.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llgren-Lawrence分级:0级24例,Ⅰ级2例,Ⅱ级1例,Ⅲ级1例。VAS术前为(8.5±1.5)分,术后为(6.3±1.0)分,末次随访为(0.8±0.3)分,与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独支撑钢板或结合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胫骨后pilon骨折,关节面可获得较好解剖复位,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临床效果良好。
2017 Vol. 33 (2): 164-17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28KB] ( 323 )
171 郭志民 龚星星 王瑛 石伟发 上官天丞 张萌 丘小春 田胜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多节段骨折的疗效
胫骨多段骨折属于小腿严重创伤中的一种,多为高能量损伤造成的不稳定性骨折,常合并有明显的软组织损伤[1]。由于血供受破坏且骨折愈合时间长,治疗不当易发生术后感染、内置物断裂、骨不连、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因此,如何保护胫骨血供、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治疗骨折和减少术后并发症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2]。髓内钉固定一直是治疗长骨干骨折的"金标准" [3]。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8年5月— 2014年5月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全军骨科中心采用自制便携式下肢手术支架[4]辅助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多节段骨折46例患者资料,探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2017 Vol. 33 (2): 171-17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59KB] ( 368 )
175 叶永志 张隆英 陈榆
锁扣带袢钛板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
严重踝关节骨折往往伴有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导致下胫腓联合分离、踝穴增宽、关节不稳而影响踝关节功能,约占踝关节骨折的13%[1]。主要治疗方法为复位后行螺钉刚性固定,但刚性固定不符合下胫腓的微动特性,目前临床上尚有一定的分歧[2]。近年来,有部分学者采用弹性固定重建修复下胫腓联合损伤,证实其稳定性与螺钉相当,但在生物力学上优势明显[3]。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5月— 2015年12月应用弹性固定系统锁扣带袢钛板(美国Arthrex公司)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10例的临床资料,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2017 Vol. 33 (2): 175-17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95KB] ( 306 )
178 林文琛 许耀明 林伟东 王育新 王守东
关节镜辅助下经皮撬拨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SandersⅡ、Ⅲ型骨折的疗效比较
跟骨骨折多波及距跟关节面,容易造成关节面塌陷、骨质缺损与跟骨变宽,治疗不当常遗留扁平足、足部功能受限等后遗症,影响患足功能[1]。切开复位内固定、纠正内外翻畸形、恢复足弓高度是目前为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性骨折(SandersⅡ~Ⅳ型骨折)的"金标准" [2,3]。随着数字骨科的快速发展,跟骨骨折的治疗手段也更加丰富,微创骨折解剖复位、牢固的内固定以及早期患肢无负重功能锻炼已成为治疗跟骨骨折的最新趋势。近年关节镜技术在微创条件下处理膝关节内部损伤更加广泛,通过关节镜辅助,治疗跟骨骨折已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近年报道,在闭合复位基础上采用空心钉三维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亦获得较好近远期疗效[4]。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1年5月— 2015年7月距下关节镜辅助下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治疗126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2017 Vol. 33 (2): 178-18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22KB] ( 330 )
血管损伤
182 王建兵 顾三军 殷曲东 徐可林 李海峰 刘宇 孙正中 芮永军
钝性损伤致同侧腘动脉两部位损伤的诊治
腘动脉钝性损伤多见于青壮年,是膝关节周围骨折、膝关节脱位最严重的并发症,容易由于偏重处理骨折而忽视血管的损伤。当肢体出现明显的血供障碍体征时,常常已失去重建血循环的时机,及时妥善处理,则可使受伤肢体获得挽救[1,2]。但一侧肢体同时存在两处损伤比较少见,隐匿性强,容易漏诊,同时,血管损伤的复杂性延迟血供恢复的时间,疗效不满意。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 2015年2月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钝性损伤致同侧腘动脉两部位损伤并进行早期手术治疗的6例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其损伤特点,为优化治疗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2017 Vol. 33 (2): 182-18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25KB] ( 294 )
综述
185 郑崇亮 陆树良
创伤后表皮更新和修复的研究进展
皮肤是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具有保护、感觉、体温调节、分泌、吸收、代谢和免疫等诸多重要功能,因此皮肤的完整性对人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表皮经历着细胞的不断脱落和再生,而结构和功能维持不变,这个过程称为表皮更新。当皮肤受到外来的创伤、其完整性遭到破坏时,机体迅速启动修复再生反应,增殖和迁移的细胞填补表皮的缺损,完成表皮的修复[1]。表皮强大的再生和修复能力与干细胞关系密切,传统观点认为基底层的干细胞维持着表皮的更新,而皮肤中多个部位的干细胞甚至远隔部位来源的干细胞都参与表皮的修复。为了解干细胞在表皮更新和修复中的角色,笔者检索Pubmed数据库1998年1月— 2016年12月相关文献,检索词为"epidermal maintenance" "re-epithelialization, wound healing" "stem cell" ,并在参考文献中追溯相关文献,共检出相关文献1211篇,纳入36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1998年1月— 2016年12月相关文献,检索词为"干细胞" "表皮更新" "表皮修复" "创面愈合" ,并在参考文献中追溯相关文献,共检出文献941篇,纳入2篇。纳入标准:(1)与表皮的更新和修复研究密切相关。(2)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排除标准:内容陈旧或重复文献。本文共纳入38篇文献。笔者对表皮更新和修复的理论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2017 Vol. 33 (2): 185-18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52KB] ( 365 )
个案报告
189 李月明 商宏伟
爆震伤致肾上腺出血一例
在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中,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能量巨大,已确认的受伤部位涵盖颅脑、面部、听器、眼球、颈部、胸壁、肺脏、腹壁、肠道、背部、脊柱、膀胱、四肢、脾脏、肾脏、神经血管等[1]。爆炸冲击波直接和间接地损伤人体脏器,以往对腹部脏器及颅脑损伤报道较多[2,3],但因爆炸冲击波导致肾上腺损伤出血的报道较少,仅见于动物实验中获取科研数据[4,5] ,尚未见爆炸冲击波致肾上腺损伤出血的临床报道。因肾上腺出血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而易被漏诊和忽视。目前对爆炸冲击波复合伤致肾上腺出血认识不够深入,对致伤机制、伤情判断、治疗原则等资料匮乏。笔者通过救治1例爆震伤导致肾上腺出血患者,探讨肾上腺爆震伤的治疗措施。现报告如下。
2017 Vol. 33 (2): 189-19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85KB] ( 341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