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1年 37卷 12期
刊出日期:2021-12-15

专家论坛
骨与关节损伤
软组织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胸腹部损伤
麻醉与复苏
技术与方法
创伤护理
   
专家论坛
1057 党星波 杜工亮 马龙洋
创伤复苏单元的特征及建设要点
严重创伤多为高能量损伤,多发伤发生率高。院内早期合理的评估和复苏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创伤复苏单元(TRB)是院内早期评估和复苏严重创伤的主要区域,能够最大限度保障快速抢救。目前,对于严重创伤,院内早期救治大多集中在急诊抢救室进行,但存在很多弊端,如空间有限创伤救治团队难以有效施救、床旁影像学检查难以展开、救命性操作难以顺利进行、影响内科急症患者的救治等,均导致创伤早期救治质量下降。随着创伤中心建设的深入和拓展,专门用于严重创伤早期评估和复苏处置的TRB应运而生。笔者根据我国创伤救治体系的特点,对TRB的特征和优势、功能和运行要求,不同级别创伤中心TRB组成要素及中国TRB建设现状进行探讨,为各级创伤中心建设TRB提供借鉴。
2021 Vol. 37 (12): 1057-106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243KB] ( 968 )
1062 冯皓宇 刘强
“十三五”期间中国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诊治研究亮点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VF)是骨质疏松症患者常见的骨折类型,可导致患者继发脊柱后凸、侧弯等畸形,产生腰背部疼痛甚至神经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对OTVF的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但是仍存在很多需改进的地方,如早期识别、精准诊断及规范化治疗等。针对这些问题,“十三五”期间中国学者创新了多项技术,围绕OTVF诊治的核心环节,制订了多项指南和专家共识。笔者就“十三五”期间中国在OTVF诊治领域代表性新技术和研究成果进行概述。
2021 Vol. 37 (12): 1062-106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177KB] ( 625 )
软组织损伤
1068 何凌霄 陈琪 张欢 廖灯彬 侯晓玲 蒋艳
急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患者肌肉坏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ACS)患者发生肌肉坏死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11例AC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4例,女27例;年龄18~76岁[45(36,55)岁]。发生肌肉坏死35例(肌肉坏死组),未发生肌肉坏死76例(无肌肉坏死组)。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民族、体重指数、吸烟史、慢性合并症)、损伤情况[致伤机制(低能量损伤、高能量损伤、挤压伤、其他机制损伤)、受伤至就诊时间、是否首次就诊、是否伴有骨折、是否为开放性损伤、是否存在张力性水疱]、治疗情况(局部清创次数、是否行筋膜切开减压)和检验指标[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静脉血糖(GLU)、肌酸激酶(CK)、住院期间CK最高值(自然对数转换,lnCK)、血清钠(NA)、血清钾(K)、血清钙(CA)],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ACS患者肌肉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致伤机制、是否首次就诊、是否伴有骨折、局部清创次数、Hb、PT、INR、D-D、AST、ALB、GLU、
CK、lnC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基本资料、受伤至就诊时间、是否为开放性损伤、是否存在张力性水疱、是否行筋膜切开减压、PLT、WBC、APTT、FIB、ALT、NA、K、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能量损伤(OR=5. 143,95%CI 1. 216~21. 758,P<0. 05)、挤压伤(OR=22. 313,95%CI 2. 625~189. 635,P<0. 05)、其他机制损伤(OR=9. 019,95%CI 1. 036~78. 554,P<0. 05)、是否首次就诊(OR=0. 071,95%CI 0. 006~0. 819,P<0. 05)、Hb(OR=0. 979,95%CI 0. 961~0. 998,P<0. 05)、GLU(OR=1. 218,95%CI 1. 020~1. 455,P<0. 05)和lnCK(OR=1. 805,95%CI 1. 235~2. 639,P<0. 05)与患者发生肌肉坏死显著相关。  结论  致伤机制、是否首次就诊、Hb、GLU、lnCK是ACS患者发生肌肉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1 Vol. 37 (12): 1068-107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74KB] ( 854 )
1074 李海 刘志远 聂开瑜 邓呈亮 肖顺娥 常树森 周健 魏在荣
自体血管移植桥接巨大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头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头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是烧伤整形外科、头颈外科等最常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头皮缺损常导致颅骨外露、坏死、感染等,严重者累及脑组织。目前常见的修复方式包括皮片、局部皮瓣、扩张皮瓣等移植修复。后期往往面临植皮术后贴骨瘢痕溃疡、局部皮瓣修复面积有限、扩张皮瓣需有充足的扩张时间等问题。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已成为主要的修复方法之一,针对头部大面积软组缺损,全身可利用组织瓣及可供吻合受区血管选择有限。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头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采用自体血管移植桥接重建血供的巨大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的临床效果。
2021 Vol. 37 (12): 1074-107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049KB] ( 466 )
骨与关节损伤
1078 李颖 杨俊生 杨智伟 童梁成 赵磊 汪剑龄 孙中洋 薛庆
牵引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伴筋膜间隔综合征的疗效
目的  探讨采用牵引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伴筋膜间隔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9年3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医院收治的62例胫腓骨骨折伴筋膜间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15例;年龄20~78岁[(47.1±13.4)岁]。胫骨干骨折30例,胫骨平台骨折17例,胫骨远端骨折15例。骨折AO/OTA分型:4A型18 例,4B 型24 例,4C 型20 例。30 例采用牵引式外固定支架牵引(A 组),32 例采用跟骨结节牵引(B 组)。比较两组牵引后第3天的伤肢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比较两组筋膜切开率、损害控制性治疗时间(外伤至Ⅱ期确定性手术前的观察时间)、Ⅱ期确定性手术时间、Ⅱ期确定性手术内固定方式、针道感染率和非计划二次手术率。末次随访时采用Johner⁃Wruhs评分系统评价患肢功能。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2个月[(15. 1±2. 7)个月]。A组CK为315. 6(140. 0, 531. 5)U/L,显著低于B组的465. 5(277. 0,1 240. 5)U/L(P<0. 05);两组ALT、BUN及LDH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A组筋膜切开率[40%(12/30)]高于B组[34%(11/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A 组Ⅱ期确定性手术时间为(68. 5±17. 1)min,显著低于B 组的(89. 0±15. 1)min(P<0. 05)。A组非计划二次手术率[3%(1/30)]低于B组[25%(8/32)](P<0. 05)。两组损害控制性治疗时间、Ⅱ期确定性手术内固定方式、针道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末次随访时
A组Johner⁃Wruhs评分优17例,良5例,中2例,差6例,优良率为73%;B组优13例,良3例,中7例,差9例,优良率为50%(P>0. 05)。  结论  与跟骨结节牵引比较,牵引式外固定支架可以减轻胫腓骨骨折伴筋膜间隔综合征患者软组织损伤进一步加重,术中维持骨折复位有助于缩短Ⅱ期确定性手术时间。
2021 Vol. 37 (12): 1078-108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13KB] ( 521 )
1083 郑益钒 钱胜龙 柯烯 陈嘉楠 汪国栋 刘曦明 蔡贤华
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
目的  探讨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27例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23~61岁[(45. 9±10. 9)岁]。均采用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2 d采用Matta影像学评估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系统评估患侧髋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Brooker分级评估异位骨化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48 个月[36(24,36)个月]。手术时间为123~242 min[(165. 4±29. 8)min];术中出血量为170~550 ml[(358. 3±111. 3)ml];9 例需要术中输血,输血量为300~500 ml[(377. 8±66. 7)ml]。住院时间为12~29 d[(21. 4±4. 7)d]。骨折愈合时间为12~24 周[(16. 3±3. 0)周]。术后2 d Matta影像学评估标准评价:优21例,良3例,差3例,复位优良率为89%。术后3 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 评分为9~16 分[(13. 1±1. 9)分],6 个月为10~18 分[(15. 4±2. 0)分],末次随访时为12~18分[(16. 9±1. 8)分](P<0. 01);术后3个月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末次随访与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术后3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优0例,良7例,可11例,差9例,优良率为26%;6个月优3例,良19例,可2例,差3例,优良
率为81%;末次随访时优18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5%(P<0. 01)。术后无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随访过程中未见内固定松动移位和骨折复位丢失并发症发生。发生创伤性关节炎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并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异位骨化3例,其中Brooker分级Ⅰ级2例,Ⅱ级1例,均未对髋关节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结论  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的固定效果可靠,复位效果好,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功能恢复满意。
2021 Vol. 37 (12): 1083-108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29KB] ( 433 )
1090 熊晨 何贵平 张堃 何昌军 崔玉 王晨 王晓龙 朱养均 衡立松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干骺端扩髓和未扩髓治疗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干骺端扩髓和未扩髓治疗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66例老年严重骨质疏松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17例;年龄75~89岁[(80. 9±3. 3)岁]。骨折AO分型:31‑A1型23例,31‑A2型22例,31‑A3型21例。34例接受干骺端扩髓PFNA固定治疗(扩髓组),32例接受干骺端未扩髓PFNA固定治疗(未扩髓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输血率、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估髋部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7个月[(13. 5±1. 1)个月]。扩髓组总失血量[(976. 3±210. 1)ml]、隐性失血量[(712. 4±224. 4)ml]、术中失血量[(139. 4±21. 0)ml]、显性失血量[(263. 8±36. 3)ml]、术后引流量[(124. 4±29. 5)ml]均大于未扩髓组[(799. 0±119. 5)ml、(603. 0±136. 4)ml、(94. 1±18. 8)ml、(195. 9±35. 4)ml、(101. 9±27. 5)ml](P<0. 05)。扩髓组输血量[2(0,2)U]和输血率[53%(18/34)]均大于或高于未扩髓组[0(0,1. 5)U、25%(8/32)](P<0. 05)。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头颈骨块的楔形撑开畸形、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切口感染、肺栓塞或脂肪栓塞。两组医源性外侧壁骨折、下肢静脉血栓和术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对于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干骺端扩髓和未扩髓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的
疗效,而PFNA干骺端未扩髓较扩髓治疗具有围术期失血量少、输血率低等优势。
2021 Vol. 37 (12): 1090-109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331KB] ( 553 )
1099 刘波 乔之军 曹光华 朱华 杨光辉 秦晓东
后内侧胫后肌腱前方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Klammer Ⅱ/Ⅲ型后pilon样骨折
目的  探讨后内侧胫后肌腱前方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KlammerⅡ/Ⅲ型后pilon样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及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收治的37例后pilon样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20例;年龄25~65岁[(49. 5±9. 3)岁]。Klammer Ⅱ型20例,Klammer Ⅲ型17例。均采用后内侧胫后肌腱前方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术后骨折复位、切口愈合及并发症情况。观察随访过程中是否有骨折复位丢失或内固定失效等情况发生。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疼痛及踝关节功能。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0个月[(15. 6±1. 2)个月]。骨折均解剖复位;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皮肤坏死、胫后
血管神经束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足趾马缰绳样畸形等并发症。随访过程中无骨折复位丢失或内固定失效。骨折愈合时间为11~16周[(13. 2±1. 4)周]。VAS由术前的6~9分[(8. 0±0. 8)分]改善至末次随访的0~2分[(1. 2±0. 6)分](P<0. 01)。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80~100分[(89. 7±4. 6)分],其中优15例,良22例,优良率100%。  结论  后内侧胫后肌腱前方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Klammer Ⅱ/Ⅲ型后pilon样骨折复位满意,术后并发症少,疼痛明显缓解,功能恢复良好。
2021 Vol. 37 (12): 1099-110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83KB] ( 479 )
1105 王华松 姜壮 秦佳军 项阳 钱胜龙 刘曦明 蔡贤华
交锁髓内钉与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交锁髓内钉与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46例老年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60~84岁[(71. 9±5. 7)岁]。均为新鲜骨折。25例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髓内钉组),21例采用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固定(接骨板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周及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
分(VAS)评价疼痛缓解程度,术后1,3个月及1年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术后2 d及1年的颈干角,判断有无颈干角丢失。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32个月[(19. 7±6. 6)个月]。髓内钉组切口长度[(7. 1±0. 6)cm]、手术时间[(60. 8±5. 2)min]、
术中出血量[(64. 4±8. 4)ml]及骨折愈合时间[(10. 0±1. 0)周]均显著短于或少于接骨板组[(13. 6±0. 9)cm、(80. 2±8. 1)min、(151. 0±15. 2)ml、(11. 0±1. 5)周](P<0. 05)。随术后时间延长,两组VAS均显著降低,Constant‑Murley评分均显著增加(P<0. 05)。术后1周及1个月髓内钉组VAS[(2. 8±0. 2)分、(1. 1±0. 2)分]均显著低于接骨板组[(4. 0±0. 2)分、(1. 5±0. 1)分](P<0. 05);术后1,3个月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评分[(59. 9±6. 9)分、(79. 1±6. 8)分]均高于接骨板组[(50. 1±8. 5)分、(73. 6±8. 4)分](P<0. 05),但术后1年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评分[(89. 1±5. 3)分]与接骨板组[(86. 4±6. 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 年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 评分优10 例,良15 例,优良率为
100%;接骨板组优8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为91%(P>0. 05)。髓内钉组术后2 d及1年颈干角[(140. 2±2. 9)°、(139. 6±2. 3)°]与接骨板组[(139. 6±3. 2)°、(138. 8±3. 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组内术后1年颈干角均较术后2 d略有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髓内钉组1例肩峰下撞击,并发症发生率为4%(1/25);接骨板组1例出现螺钉切出,2例肩峰下撞击,2例骨折延迟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24%(5/21)(P<0. 05)。  结论  与锁钉接骨板相比,交锁髓内钉治疗老年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时间快、疼痛减轻、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2021 Vol. 37 (12): 1105-111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06KB] ( 471 )
胸腹部损伤
1112 黄虹皓 杨柯 吴西强 吴松 刘建 张近宝
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与复苏性剖胸术治疗不可压迫性躯干出血预后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比较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REBOA)与复苏性剖胸术(RT)治疗不可压迫性躯干出血(NCTH)的预后。  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PubMed、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收集REBOA与RT治疗NCTH患者预后比较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2月的相关文献。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 3软件进行Meta分析。根据入院时对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REBOA组与RT组,并对各组的预后程度进行评价,观察REBOA与RT治疗NCTH患者的病死率、术后剖腹手术再发生率、术后栓塞手术发生率、手术区域病死率差异。采用Egger法检测发表偏倚。  结果  纳入2篇前瞻性研究和4篇回顾性研究,共2 588例研究对象,其中REBOA组1 591例,RT组997例。在病
死率(I2=68%,OR=0. 33,95%CI 0. 26~0. 42,P<0. 01)、术后剖腹手术再发生率(I2=76%,OR=1. 41,95%CI 1. 11~1. 77,P<0. 01)和术后栓塞手术发生率(I2=84%,OR=0. 76,95%CI 0. 59~0. 99,P<0. 05)方面,REBOA组与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结果显示,ICU室REBOA组病死率与RT组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I2=83%,OR=0. 69,95%CI 0. 45~1. 05,P>0. 05),急诊室REBOA 组病死率低于RT 组(I2=94%,OR=0. 52,95%CI 0. 38~0. 70,P<0. 01)。Egger检验显示发表偏倚对结果影响较小。  结论  与RT治疗相比,REBOA治疗NCTH可降低患者病死率、术后栓塞手术发生率,但是增加了患者的剖腹手
术再发生率,同时急诊室比ICU更适合作为REBOA常备的手术区域。
2021 Vol. 37 (12): 1112-111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297KB] ( 1020 )
麻醉与复苏
1119 张董瑜 冯琪 邵长会 黄维艳 欧珊
围术期全程闭环体温管理系统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低体温的效果
目的  探讨围术期全程闭环体温管理系统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低体温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女72例;年龄60~79岁[(68. 3±5. 0)岁]。患者均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40例采用全程闭环体温管理系统进行保温(闭环组),40例采用医用加温垫进行保温(保温组),40例采用常规棉被进行保温(对照组)。记录三组佩戴体温传感器8 min(T0)、麻醉诱导时(T1)、麻醉诱导后30 min(T2)、麻醉诱导后60 min(T3)、术毕(T4)及进入麻醉恢复室(PACU)20 min时(T5)的核心体温。比较三组术前和T4时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三组术中低体温发生率、PACU期间寒颤发生率、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拔管时间(停药至拔除气管导管)、住院时间(手术当天至出院时间)及使用设备相关的不良反应。  结果  T0时三组核心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T1时闭环组核心体温[(36. 61±0. 28)℃]高于保温组[(36. 45±0. 28)℃]和对照组[(36. 44±0. 27)℃](P<0. 05),保温组和对照组核心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T2~T5 时闭环组核心体温[(36. 46±0. 28)℃ 、(36. 40±0. 30)℃ 、(36. 45±0. 37)℃、(36. 50±0. 27)℃]高于保温组[(36. 32±0. 31)℃、(36. 24±0. 26)℃、(36. 28±0. 30)℃、(36. 24±0. 31)℃]和对照组[(36. 12±0. 30)℃、(35. 98±0. 28)℃、(35. 73±0. 31)℃、(35. 81±0. 32)℃](P<0. 05),保温组核心体温高于对照组(P<0. 05)。T1时闭环组核心体温较T0时升高(P<0. 05),保温组和对照
组核心体温与T0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T2~T5时闭环组核心体温与T0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保温组和对照组核心体温较T0时降低(P<0. 05)。T1~T5时闭环组核心体温均在设置的目标温度范围内。术前三组TT、PT、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T4时闭环组TT
[(18. 9±1. 7)s]、PT[(11. 9±0. 7)s]、APTT[(35. 5±3. 3)s]和保温组TT[(18. 8±1. 7)s]、PT[(11. 6±0. 8)s]、APTT[(35. 7±3. 4)s]均短于对照组[(20. 9±1. 3)s、(13. 0±0. 8)s、(38. 7±3. 4)s](P<0. 05)。T4时闭环组和保温组APTT较术前延长(P<0. 05);T4时对照组TT、PT、APTT较术前延长(P<0. 05)。闭环组术中低体温发生率[18%(7/40)]、PACU期间寒颤发生率[3%(1/40)]和保温组术中低体温发生率[33%
(13/40)]、PACU期间寒颤发生率[8%(3/4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5%(30/40)、33%(13/40)](P<0. 05)。闭环组拔管时间[(12. 5±3. 6)min]和保温组拔管时间[(13. 2±3. 9)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均较对照组[(16. 6±4. 0)min]明显缩短(P<0. 05)。三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保温过程中三组均未出现过敏、压疮等不良反应。  结论  围术期全程闭环体温管理系统能够有效维持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核心体温,改善凝血功能,预防围术期低体温,减少寒颤,缩短拔管时间,且不增加其他不良事件风险,可安全应用于临床。
2021 Vol. 37 (12): 1119-112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26KB] ( 664 )
创伤护理
1126 高远 郝德慧 邱晨 皮红英
清单化护理在高能量损伤所致闭合性软组织脱套伤治疗中的应用
闭合性软组织脱套伤是一种由高能量损伤导致的皮肤和皮下脂肪组织与深筋膜分离诱发的肿胀、瘀斑甚至坏死的软组织损伤,创伤程度重、早期隐匿性高、病程治愈缓慢,目前公认的治疗措施为Ⅰ期负压封闭引流(VSD)清创、Ⅱ期植皮。在护理过程中存在患者创伤严重、手术次数多、植皮与取皮次数多、留置VSD引流管数量多等问题,护理难度大。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10例高能量损伤所致闭合
性软组织脱套伤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清单化护理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2021 Vol. 37 (12): 1126-112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27KB] ( 808 )
技术与方法
1130 廖观祥 李经堂 龙智生 陈钢 李建飞 李晨 曾纪焕 熊龙
内镜治疗躯干及四肢贯通伤并异物残留的疗效
无血管、神经及重要器官损伤的躯干及四肢贯通伤并异物残留是一种开放性损伤,伤情复杂,伤口较深、污染重,如救治不及时,可发生严重的混合性感染,甚至感染性休克危及患者生命。传统处理方法是扩大伤口、彻底清创,探查伤口、止血并旷置伤口待Ⅱ期修复。此法创伤大,术后瘢痕明显且需Ⅱ期手术处理伤口。对于肌肉丰富等部位,开放手术不但伤口大且显露不便,常需切断肌肉等组织,易损伤神经及血管导致相应功能障碍。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3月至2020年1月江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例无血管、神经及重要器官损伤的躯干及四肢贯通伤并异物残留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脊柱内镜治疗的效果。
2021 Vol. 37 (12): 1130-113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57KB] ( 530 )
基础研究
1135 杨宁 张宁致 何雪俊 邢怡桥
小鼠视神经损伤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小鼠视神经钳夹损伤(ONC)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存活率变化。   方法  选取97只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5只)、假手术组(5只)、ONC组(87只)。正常组双眼不进行任何操作;假手术组左眼不进行任何操作,右眼行假手术操作;ONC组左眼行ONC,右眼行假手术对照。正常组分别计算左右眼RGCs密度,比较其差异;假手术组计算假手术眼RGCs密度,比较其与正常组平均RGCs密度的差异;ONC组中,以左眼(ONC眼)与右眼(假手术眼)RGCs密度的比值计算RGCs存活率,然后比较不同钳夹持续时间(5,10,20,30 s)的RGCs存活率差异(取材时间统一为钳夹后7 d),以及不同取材时间(3,4,5,7,14,30,60,90,180 d)的RGCs存活率差异(钳夹持续时间统一为20 s)。结果正常组左右眼RGCs密度分别为(5 167. 3±55. 6)个/mm2和(5 199. 6±44. 8)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正常组与假手术组RGCs密度分别为(5 183. 5±33. 4)个/mm2和(5 151. 5±87. 6)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ONC组不同钳夹时间(5,10,20,30 s)的RGCs存活率分别为(37. 6±1. 1)%、(34. 0±0. 9)%、(33. 6±1. 6)%、(30. 3±0. 6)%(P<0. 01)。钳夹5 s与30 s相比,ONC组小鼠RGCs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其余不同钳夹时间相比,
ONC组小鼠RGCs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ONC组不同取材时间(3,4,5,7,14,30,60,90,180 d)的RGCs存活率分别为(85. 4±2. 0)%、(67. 6±3. 1)%、(43. 0±1. 0)%、(33. 6±1. 6)%、(22. 7±2. 0)%、(12. 8±0. 6)%、(10. 4±0. 8)%、(8. 6±0. 5)%、(6. 7±0. 2)%(P<0. 01),尤其3~5 d,RGCs存活率大幅下降,30 d后RGCs存活率呈平稳下降趋势。  结论  在ONC小鼠模型中,不同钳夹持续时间对RGCs造成的损伤程度不同,且ONC后RGCs死亡呈进行性发展,提示在原发性损伤(钳夹)后,小鼠的RGCs经历了继发性损伤。因此,有效控制RGCs的继发性损伤,可能成为治疗视神经损伤性疾病的关键。
2021 Vol. 37 (12): 1135-114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94KB] ( 489 )
综述
1141 阎仁福 邱晟 苏忠周
抗X活性浓度监测辅助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在创伤性脑损伤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创伤性脑损伤(TBI)特别是重型TBI患者因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因素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概率明显增加。在VTE发生的急性阶段,通过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血栓是最常用的且安全有效的措施。由于创伤患者伤情变化、临床医师对VTE认识偏差及各医疗机构的用药习惯等,LMWH预防的初始时间及剂量的选择存在明显差异。LMWH剂量不足或超量将导致患者血栓或出血。近年来,抗X活性浓度监测LMWH用药在TBI患者中逐渐得到重视,并发挥了降低血栓发生率的重要作用。笔者从抗X活性浓度监测LMWH的机制、LWMH用药时间窗与抗X活性浓度监测、LWMH用药剂量调整与抗X活性浓度监测等方面对抗X活性浓度监测辅助LMWH预防血栓在TBI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1 Vol. 37 (12): 1141-114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93KB] ( 779 )
1147 赵志明 舒衡生 石博文
扩髓‑冲洗‑抽吸技术治疗骨缺损和髓腔感染的研究进展
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大段骨缺损、骨不愈合时需要植骨,取自体髂骨一直被认为是骨移植治疗的“金标准”,但是常常导致供区术后疼痛、麻木等并发症或取骨量不足等问题。扩髓⁃冲洗⁃抽吸(RIA)技术使供区并发症减少,最多可收集90 ml自体骨,可用于治疗更大范围的骨缺损,且还可用于髓腔感染病灶的清除,以及髓腔残存骨水泥的清理等。笔者就RIA装置的构造、RIA技术的操作过程、RIA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治疗骨缺损和髓腔感染提供借鉴。
2021 Vol. 37 (12): 1147-115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79KB] ( 545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