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1年 37卷 10期
刊出日期:2021-10-15

专家论坛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软组织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共识与指南
创伤并发症
   
共识与指南
865 孔令文 黄光斌 易云峰 都定元 姜保国 高劲谋 张连阳 蒋建新 白祥军 王天兵 赵兴吉 党星波 李占飞 徐峰 刘中民 王如文 肖颖彬 吴庆琛 吴春 程黎明等
创伤性肋骨骨折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 版)
肋骨骨折是胸部创伤中最常见的损伤,既往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但高达50%的患者,尤其是合并连枷胸者,会出现慢性疼痛或胸壁畸形,超过30%的人会遗留长期残疾,而且往往无法重返全职工作。虽然肋骨骨折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救治结局,但普遍存在治疗不规范、疗效差异大等问题。国内外专家共识着重于整体治疗决策和方案的指导,国外相关临床实践指南缺少近几年肋骨骨折手术治疗进展。为此,由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组织全国多学科专家
共同参与,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本着科学性与实用性,制订了《创伤性肋骨骨折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对创伤性肋骨骨折的术前影像学评估、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手术固定部位选择、内固定方式和材料选择及肋骨骨折常见合并损伤的处理等7个方面提出建议,为创伤性肋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提供指导和参考。
2021 Vol. 37 (10): 865-87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181KB] ( 2851 )
专家论坛
876 郝定均 杨俊松 刘团江 贺宝荣
骨科仿生治疗学——骨科学发展的永恒追求
骨科学所聚焦的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以“结构失常、功能失能”为特点。如何以最小的代价使骨骼肌肉系统功能获得最大限度修复,是骨科学研究持续追寻的目标。随着治疗理念与技术的革新,以人工骨与关节置换术为代表的骨科仿生治疗技术逐渐取代了既往的骨关节融合术,成为治疗骨骼肌肉系统疾病新的突破点。笔者通过回顾仿生发展的历史,在原有仿生医学的基础上,提出骨科仿生治疗学(OBT)这一崭新概念,并对其内涵和发展进行阐述,旨在探索攻克骨科治疗难题的新方向。OBT的不断发展将推动骨骼肌肉系统疾病治疗模式发生根本变化,结合OBT“仿生替代治疗”与“仿生自然治疗”两类方法,将实现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重建”和“功能重塑”。
2021 Vol. 37 (10): 876-88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65KB] ( 863 )
软组织损伤
881 张亮 梁求真 赵赞栋 康鑫 任博 张宪 张丽 王月 郑江
关节镜下内侧副韧带锚钉缝合固定联合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治疗KD⁃ⅢM型膝关节脱位的疗效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内侧副韧带(MCL)锚钉缝合固定与不修复联合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治疗KD⁃ⅢM 型(Schenck 分型)膝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41例KD⁃ⅢM型膝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15~62岁[(37. 7±13. 9)岁]。21例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重建加MCL锚钉缝合固定(修复组);20例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重建,MCL不予修复(未修复组)。观察围术期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关节屈伸活动度,以及末次随访时双下肢应力X线片的内侧开口距离。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48~66个月[(54. 4±5. 1)个月]。均未见围术期并发症。两组间术前Lysholm评
分、IKDC评分、VAS及关节屈伸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内术后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以上相关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 05)。修复组术后4 个月和末次随访时Lysholm 评分为(69. 7±5. 1)分和(83. 8±4. 9)分,较未修复组的(61. 0±5. 5)分和(74. 6±6. 0)分显著提高(P<0. 05)。修复组术后4个月IKDC评分为(71. 8±4. 0)分,较未修复组的(71. 1±3. 9)分显著提高(P<0. 05);末次随访时IKDC评分为(82. 3±5. 1)分,与未修复组的(83. 2±4. 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修复组术后4个月VAS为(2. 5±0. 6)分,较未修复组的(3. 2±1. 2)分显著降低(P<0. 05);末次随访时VAS为(2. 0±1. 4)分,与未修复组的(2. 2±1. 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修复组术后个4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07. 6±6. 9)°和(125. 9±7. 8)°,较未修复组的(89. 6±4. 0)°和(120. 9±5. 2)°显著增加(P<0. 05)。修复组末次随访时内侧开口距离为(2. 3±0. 2)mm,较未修复组的(3. 1±0. 2)mm
显著降低(P<0. 05)。  结论  关节镜下MCL 锚钉缝合固定或不修复联合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治疗KD⁃ⅢM型膝关节脱位均可获得较为满意功能恢复,但MCL修复的患者功能恢复、疼痛缓解更快,关节稳定性更加可靠。
2021 Vol. 37 (10): 881-88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38KB] ( 383 )
888 吉喆 修金涛 陈保军 白浪 徐美光 韩潜 尹战海
早期肩关节镜下治疗中度冈上肌腱全层撕裂的疗效
目的  探讨早期肩关节镜下治疗中度冈上肌腱全层撕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3例中度冈上肌腱全层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26例;年龄41~68岁[(55. 9±8. 2)岁]。患者均行肩关节镜下冈上肌腱缝合及肩峰下成形术,其中22例为肩关节持续疼痛及活动受限症状出现后1个月内的患者(早期组),21例为肩关节持续疼痛及活动受限症状出现后1~3个月的患者(晚期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前、术后3周、6周、3个月及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协会(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7个月[(6. 4±0. 4)个月]。早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晚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术后
3周、6周、3个月及6个月VAS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 05),ASE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 05)。早期组术后3 周和6 周VAS[(4. 4±0. 9)分、(3. 7±0. 8)分]均低于晚期组[(5. 5±1. 0)分、(4. 8±1. 1)分](P<0. 05),ASES评分[(49. 1±4. 6)分、(56. 8±4. 1)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54. 1±4. 8)分、(64. 1±4. 4)分]均高于晚期组[ASES 评分:(45. 2±5. 4)分、(50. 3±5. 4)分,Constant⁃Murley 评分:(50. 5±3. 3)分、(58. 2±3. 9)分](P<0. 05),而两组术后3 个月和6 个月VAS、ASES评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术后6个月内均未出现感染或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  对于中度冈上肌腱全层撕裂患者,在其肩关节持续疼痛及活动受限症状出现后的1个月内行肩关节镜手术治疗,较1~3个月手术治疗,术后短期内患侧肩关节可获得较好的疼痛缓解及较快的功能恢复。
2021 Vol. 37 (10): 888-89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35KB] ( 1007 )
894 柳志锦 巨积辉 周荣 郭礼平 杨亮 刘胜哲 熊胜 金光哲 侯瑞兴
带阔筋膜血流桥接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伴伸肌腱缺损的手、足背侧创面
目的  探讨带阔筋膜血流桥接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伴伸肌腱缺损的手、足背侧创面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的14 例伴伸肌腱缺损的手、足背侧创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 例,女1 例;年龄10~57 岁[(39. 2±13. 4)岁]。手背部创面8例,足背创面6例。均为单个创面,创面面积为10 cm×4 cm~23 cm×12 cm。1例肌腱缺损1条,10例肌腱缺损4条,3例肌腱缺损5条,肌腱缺损长度为2. 0~6. 0 cm[(3. 8±1. 4)cm]。均切取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皮瓣切取面积为12 cm×5 cm~23 cm×13 cm,血管蒂以血流桥接方式吻合至受区,阔筋膜切取面积为11 cm×5 cm~20 cm×7 cm,修整后同期修复缺损伸肌腱。11例为单叶皮瓣,3例设计为双叶皮瓣,所有供区直接缝合。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和供区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评估受区肢体末端血运、皮瓣外形及感觉恢复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及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评价手足功能。记录供区并发症及是否行Ⅱ期松解或皮瓣修薄术。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8~30个月[(15. 3±6. 2)个月]。本组14例皮瓣均顺利成活,皮瓣周缘及大腿供区均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受区肢体末梢血运无影响,皮瓣色泽质地良好,温、痛、触觉部分恢复。末次随访时修复手背创面者,见伸指功能存在,手指屈曲活动无明显受限,伤指总主动活动度为180°~250°[(226. 3±21. 7)°],较术前110°~170°[(145. 6±13. 2)°]明显改善(P<0. 01)。依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4例,良2例,可2例。修复足背创面者,踝关节伸屈功能良好,足趾无明显下垂畸形,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为60~92分[(76. 0±12. 7)分],较术前18~45分[(27. 4±7. 8)分]明显增加(P<0. 01),优2例,良3例,中1例。大腿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无瘢痕挛缩或疼痛等不适。14例患者均未行Ⅱ期肌腱松解,其中4例因皮瓣外形臃肿于术后4~8个月行修薄术。  结论  带阔筋膜血流桥接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伴肌腱缺损的手、足背侧创面,可减少对受区血供干扰,在覆盖创面的同时修复伸肌腱缺损,伸屈功能恢复良好,供区损伤小。
2021 Vol. 37 (10): 894-89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96KB] ( 366 )
900 金文虎 张子阳 吴祥奎 祁建平 魏在荣 王达利
改良桥式交叉游离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改良桥式交叉游离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小腿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 例,女2 例;年龄23~60 岁[(39. 6±5. 7)岁]。缺损面积为10. 0 cm×4. 5 cm~21. 0 cm×9. 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12 cm×5 cm~25 cm×10 cm。Ⅰ期切取游离皮瓣覆盖患肢创面,血管与健侧小腿胫后动静脉桥式交叉吻合,其中旋股外侧动脉皮瓣6例,旋髂浅动脉皮瓣1例,背阔肌肌皮瓣1例,同时切取健侧小腿内侧带蒂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或任意皮瓣包裹血管蒂。术后双小腿平行伸直体位。Ⅱ期断蒂后,胫后动脉与远端动脉重新吻合,带蒂皮瓣缝合于原位。观察Ⅰ期术后是否发生压疮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对该体位的接受程度。Ⅱ期断蒂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外观、质地、患肢功能、对健侧小腿的影响,并采用下肢功能评分(LEFS)评估患肢总体功能及Kofoed评分评价足踝功能。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8. 3±1. 8)个月]。Ⅰ期术后未发生压疮或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患者均对体位无抵抗。Ⅱ期断蒂后皮瓣全部成活。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质地及患肢功能均良好,健侧小腿未受任何影响。患肢LEFS和足踝Kofoed评分分别由修复前的(31. 5±6. 9)分、(51. 0±10. 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51. 7±9. 8)分、(84. 8±8. 1)分(P<0. 01)。  结论  对于小腿软组织缺损,改良桥式交叉游离皮瓣术后患者体位相对舒适,健侧小腿的功能不受影响,皮瓣外观及质地良好,患肢功能恢复满意。
2021 Vol. 37 (10): 900-90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91KB] ( 989 )
906 刘重 张朝 马宁 焦健 石宇 郭永明 滕云升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结合内固定治疗伴软组织缺损的下肢关节周围开放性骨折
高能量损伤所致的下肢关节周围开放性骨折若处理不当,易导致感染、创面经久不愈、关节功能丧失等并发症。常规治疗为Ⅰ期先行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待软组织修复完成后更换为内固定,而Ⅱ期更换内固定时骨折复位困难并有感染的风险。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6月至2020年6月兵器工业521医院收治的25例伴软组织缺损的下肢关节周围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结合内固定治疗的效果。
2021 Vol. 37 (10): 906-91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78KB] ( 706 )
脊柱脊髓损伤
911 王洪立 聂聪 吕飞舟 马晓生 夏新雷 姜建元
成人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影像学分型及可信度评价
目的  建立成人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影像学分型系统并进行可信度评价。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132例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97例,女35例;年龄18~82岁[(57. 4±17. 8)岁]。根据颈脊髓是否存在受压及致压物来源、是否存在椎间盘韧带复合体(DLC)损伤等因素建立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影像学分型系统,进一步分析各型病例数、年龄及致伤原因。另收集24例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由未参与该分型系统制定的骨科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影像学分型评估,计算Kappa系数对该分型进行可信度评价。  结果  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影像学分型系统分为Ⅰ~Ⅳ型:Ⅰ型为脊髓存在明显受压,致压因素主要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和(或)颈椎管狭窄等基础病理改变;Ⅱ型为脊髓存在明显受压,致压因素主要为外伤性椎间盘突出和(或)硬膜外血肿;Ⅲ型为脊髓不存在明显受压,但存在明确的DLC损伤征象;Ⅳ型为脊髓不存在明显受压,且不伴或仅存在可疑DLC损伤征象。其中Ⅰ型、Ⅱ型可同时伴或不伴DLC损伤。Ⅰ型83例(62. 9%),年龄(62. 2±15. 7)岁,以跌倒伤(37例,44. 6%)为主,其次为交通伤(31例,37. 3%)。Ⅱ型17例(12. 9%),年龄(55. 8±13. 4)岁,以交通伤(9例,52. 9%)和坠落伤(5例,29. 4%)多见。Ⅲ型24 例(18. 2%),年龄(53. 6±16. 3)岁,以坠落伤(9 例,37. 5%)和交通伤(8 例,33. 3%)多见。Ⅳ型8例(6. 1%),年龄(37. 4±11. 6)岁,以交通伤(4例,50. 0%)和运动伤(3例,37. 5%)多见。分型可信度评估显示不同观察者之间患者分型相同百分比为79. 2%~87. 5%,平均81. 2%;Kappa系数为0. 691~0. 866,平均0. 789,可信度为基本可信(0. 61~0. 80)。  结论  成人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影像学分型系统可信度高,各型年龄分布及致伤原因的差异性提示该分型系统对成人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分类具有良好的指导价值。
2021 Vol. 37 (10): 911-91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19KB] ( 627 )
骨与关节损伤
919 刘伟 程建文 唐士婷 杨志 谭桢 石小荣 李育泉 韦东磊 胡峰 赵劲民
经前方入路结合阻挡钢板螺钉治疗累及四边体髋臼骨折
目的  探讨经前方入路结合阻挡钢板螺钉治疗累及四边体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6例累及四边体髋臼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21~66岁[(45. 3±10. 6)岁]。按照Letournel⁃Judet分型:双柱骨折9例,前方+后半横骨折6例,前柱骨折1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9例,腹直肌外侧入路7例,复位骨盆及髋臼骨折,均使用3. 5 mm皮质骨全螺纹钉或钢板阻挡四边体
骨折块内移。记录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2天,根据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价标准评估术后3、12个月髋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3~24 个月[(16. 1±2. 9)个月]。髂腹股沟入路手术切口长12~26 cm[(18. 6±4. 0)cm];腹直肌外侧入路手术切口长8~15 cm[(10. 7±2. 3)cm]。手术时间107~215 min[(159. 2±27. 8)min],术中出血量200~2 300 ml[(853. 1±489. 7)ml]。术后第2天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优9例,良7例。术后3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为11~18分[(15.2±2.2)分],其中优4例,良7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69%;术后12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为13~18 分[(16. 9±1. 4)分],其中优7 例,良8 例,可1 例,优良率为94%。术后12 个月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高于术后3个月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P<0. 05)。切口脂肪液化、膀胱损伤、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及异位骨化各1例,无内固定物松脱、断裂等并发症。  结论  经前方入路结合阻挡钢板螺钉治疗累及四边体髋臼骨折,骨折复位满意,可有效防止髋臼四边体骨折移位,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
2021 Vol. 37 (10): 919-92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02KB] ( 497 )
926 熊文 胡家朗 郭鑫 陈明
机器人辅助经皮逆行螺钉内固定治疗累及后柱髋臼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经皮逆行螺钉内固定治疗累及后柱髋臼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武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13例累及后柱髋臼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62~78岁[(69. 7±1. 5)岁]。骨折按Judet⁃Letournel分型:后柱骨折4 例,前柱加后半横形骨折3 例,双柱骨折6 例。按AO 分型:62⁃A2. 1 2 例,62⁃A2. 2 2 例,62⁃B3 3例,62⁃C 6例。均采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经皮逆行螺钉内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观察切口愈合及并发症情况。术后第2天,采用Matta复位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9. 3±1. 7)个月]。手术时间为1. 1~1. 5 h[(1. 3±0. 2)h];术中失血量为110~200 ml
[(161. 3±21. 1)ml];住院时间为8~13 d[(10. 7±1. 3)d];骨折愈合时间为14~18周[(15. 4±1. 1)周]。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早期坐骨神经损伤1例,给予甲钴胺治疗,3个月后恢复;晚期异位骨化1例,无明显临床症状。所有患者无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脂肪栓塞、螺钉穿入髋关节、内固定失效骨折再移位、创伤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按Matta复位标准:骨折解剖复位10例,满意复位3例。Majeed功能评分术前为(15. 0±1. 3)分,术后3个月为(76. 5±2. 0)分,术后6个月为(85. 1±1. 9)分(P<0. 01);其中优9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达85%。  结论  对于累及后柱髋臼骨折,机器人辅助经皮逆行螺钉内固定具有手术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骨折解剖复位满意及功能恢复良好等优势。
2021 Vol. 37 (10): 926-93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88KB] ( 355 )
创伤并发症
932 高远 潘晓英 李建涛 付小洁 邱晨 皮红英
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在创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断中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在创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诊断中的预测效能。  方法  回顾性收集1992年12月至2017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中骨折手术患者资料,共15 856例。按照患者有无血栓将其分组,并进行数据预处理和特征提取。选择随机森林(RF)、贝叶斯(Bayes)、决策树(DTC)及梯度提升树(GBDT)4种常用算法构建VTE风险预测模型,根据院内患血栓与否进行随机分层抽样,将原始数据按8∶2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通过比较上述方法中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真阳性率(TPR)和精确度,评估不同模型在VTE临床诊断中的效能。根据研究特征在模型中的贡献程度进行重要特征排序,筛选VTE的重要预测特征。  结果  RF、Bayes、DTC和GBDT模型AUC分别为0. 89,0. 86,0. 68,0. 71,TPR分别为0. 29,
0. 44,0. 38,0. 66,精确度分别为0. 97,0. 94,0. 95,0. 76;其中RF模型AUC最大,精确度最高。对各VTE人工智能预测模型的重要特征分析表明,血栓病史可以作为不良结局的首要预测因素。RF模型重要临床特征排序为:血栓病史、依诺肝素钠注射液剂量、最后一次葡萄糖测定结果、术后首次葡萄糖测定结果等。  结论  RF模型在创伤患者VTE风险预测中的精确度最高,能够为VTE预防策略制订提供参考依据。
2021 Vol. 37 (10): 932-93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89KB] ( 596 )
基础研究
938 苗胜 周津如 雷星 刘斌 程朋真 裴国献 毕龙
3D生物打印对明胶/海藻酸钠/硅酸镁锂复合细胞水凝胶支架成骨分化的影响
目的  应用3D生物打印技术制备明胶/海藻酸钠/硅酸镁锂复合水凝胶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仿生活性组织工程支架,探讨3D生物打印对含BMSCs水凝胶支架的成骨分化作用。  方法  常规提取2周龄SD大鼠BMSCs并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将明胶、海藻酸钠、硅酸镁锂混合,加入BMSCs后应用3D生物打印技术制备含细胞的复合水凝胶支架,应用注模法制备含细胞的非打印支架。体外实验中根据是否打印分为含细胞打印组和含细胞非打印组,每组制备12个样品,并设
置单纯细胞对照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复合水凝胶内部结构,冻干法测定支架膨胀率和含水量。在培养3 d后用鬼笔环肽染色观察支架内细胞活性,分别于培养1,3,7 d后进行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CCK⁃8)实验测定吸光度值确定细胞增殖情况和培养7,14 d后使用RT⁃PCR检测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terix)、骨钙素(OCN)、Ⅰ型胶原等成骨相关基因表达。体内实验根据是否打印及是否含有细胞分四组:含细胞打印植入组、含细胞非打印植入组、不含细胞打印植入组、不含细胞非打印植入组,每组支架制备9个样品。将四组支架分别植入36只8周龄SD大鼠臀后侧肌袋,左右随机,术后2,4,8周取材分别拍摄X线片,并对8周取材组织进行HE及Masson染色观察成骨分化情况。  结果  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为BMSCs。水凝胶内部孔隙明显,细胞在孔隙内可自由伸展。含细胞打印组的支
架膨胀率为(1 039. 37±30. 66)%,支架含水量为(91. 21±0. 26)%,与含细胞非打印组的支架膨胀率[(1 032. 38±35. 05)%]和支架含水量[(91. 16±0. 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在体外培养3 d水凝胶内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体外培养1 d,各组吸光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培养
3 d时,含细胞打印组和含细胞非打印组吸光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均高于单纯细胞对照组(P<0. 05);培养7 d后,含细胞打印组吸光度值(2. 72±0. 17)高于含细胞非打印组(2. 35±0. 11)(P<0. 05),且均高于单纯细胞对照组(1. 95±0. 12)(P<0. 05)。体外培养7 d,含细胞打印组和含细胞
非打印组的成骨分化相关基因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均高于单纯细胞对照组(P<0. 05);体外培养14 d后,含细胞打印组的基因表达量[Osterix(1. 650±0. 095)、OCN(2. 725±0. 091)、Ⅰ型胶原(2. 024±0. 091)]均高于含细胞非打印组[Osterix(1. 369±0. 114)、OCN(2. 174±0. 198)、Ⅰ型胶原(1. 617±0. 082)]和单纯细胞对照组[Osterix(1. 031±0. 094)、OCN(1. 116±0. 092)、Ⅰ型胶原(0. 736±0. 140)](P<0. 05)。体内植入2周,各组X线片灰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体内植入4周和8周,含细胞打印植入组和含细胞非打印植入组X线片灰度值高于不含细胞打印植入组和不含细胞非打印植入组(P<0. 01);体内植入8周,HE染色显示载细胞支架不同程度降解并且与细胞相互浸入,Masson染色可见不同程度的胶原生成。  结论  复合水凝胶支架可为BMSCs生长提供良好的三维环境,3D生物打印可促进BMSCs在水凝胶支架内增殖和成骨分化;负载BMSCs的生物支架在体内可缓慢降解,具有较好的异位成骨能力。
2021 Vol. 37 (10): 938-94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54KB] ( 414 )
综述
947 李豫皖 吴桐 刘子铭 闫文强 张骏 林苗远 唐亚平 王健全 胡宁 敖英芳
成骨分化与血管生成中分子耦联机制在创伤性骨缺损中的研究进展
骨折、骨肿瘤、感染等原因造成的骨缺损是临床中的治疗难点,同时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对骨缺损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构建组织工程骨在治疗骨缺损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骨形成与血管生成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连锁性,血管不仅为骨形成提供必要的营养矿物盐、生长因子、激素等,同时可介导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细胞、骨骼自主神经及内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笔者对成骨分化与血管生成的耦联机制、血管及相关信号通路与成骨分化、与成骨分化相关的血管生成相关分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综述,为临床治疗创伤性骨缺损提供新的思路。
2021 Vol. 37 (10): 947-95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59KB] ( 547 )
955 李耀 吴爱悯 林焱 王向阳 武垚森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残余背痛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较为常见,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是治疗OVCF较为常用且有效的手术方式,但术后不少患者仍存在不同严重程度的残余背痛,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骨密度、术后感染、骨水泥渗漏损伤神经、筋膜损伤和小关节突关节侵扰等可能是造成残余背痛的潜在影响因素。笔者就椎体成形术后残余背痛的定义和相关影响因素如伤椎数目及位置、骨密度、筋膜损伤、椎体裂隙征、骨水泥注入量及分布、手术相关因素及手术所致的关节突侵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1 Vol. 37 (10): 955-96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603KB] ( 930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