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18年 34卷 7期
刊出日期:2018-07-15

专家论坛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软组织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个案报告
创伤后骨感染
军事医学
创伤护理
   
专家论坛
577 刘克敏 曲铁兵
重视老年髋部骨折治疗和康复模式转变
老年髋部骨折(geriatric hip fracture, GHF)是一个老话题。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老年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仍然是以非手术治疗如卧床牵引,或以三翼钉、斯氏针手术内固定为主的手术治疗。由于内固定的稳定性差,因此老年患者卧床时间很长,导致固定失败、畸形致残和病死率均很高[1]。20世纪90年代后期,采用动力髁螺钉(DCS)、动力髋螺钉(DHS)等治疗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的稳定性明显提高。而股骨远端防旋髓内钉(PFNA)具有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固定牢靠等优点,成为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法。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则逐渐以人工关节置换为主。对于GHF,应尽早行手术治疗、最大限度减少患者卧床时间,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GHF的高致残率和病死率一直是大家需要直面的问题。GHF后1年内病死率为30%~55%,且大部分发生在骨折后3~6个月。而GHF手术技术的进展并未使这种情况发生根本改变。GHF患者往往为高龄、超高龄,伴有严重骨质疏松和多种严重内科疾病及精神和心理问题等。因此,GHF的治疗绝不单纯是一个手术问题,其中康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的问题。笔者就GHF治疗和康复模式的转变进行探讨。
2018 Vol. 34 (7): 577-57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64KB] ( 316 )
骨与关节损伤
580 李伟伟 弓立群 刘军 祁洁 徐洪海 李全义 范亚一 段亮
半髋关节置换术不同假体对高龄不稳定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半髋关节置换术不同假体对高龄不稳定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8年1月— 2014年12月收治的556例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高龄不稳定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2例,女414例;年龄75~103岁[(83.1±6.9)岁]。骨密度T值为-3.5~-2.5 SD[(-2.8±0.2)SD]。骨折AO分型:A2.2型306例,A2.3型250例。按假体类型分组:水泥型296例,生物型260例。比较不同类型假体对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下地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结果  水泥型假体组手术时间[(75.5±9.2)min]、失血量[(992.9±94.2)ml]及下地时间[(7.1±1.8)d]均小(短)于生物型假体组[(86.1±9.3)min、(1 139.5±96.0)ml、(8.6±2.1)d],但肺部感染率(19.9% )、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15.9%)及总病死率(7.1%)均大于生物型假体组(13.5%、8.8%、1.9%)(P均<0.05);两组间Harris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3.6% ∶ 82.7%)(P>0.05)。  结论  对高龄不稳定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时,采用水泥型假体可减少手术时间、失血量及缩短患者卧床时间,但显著增加肺部感染率、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总病死率;假体类型不同对髋关节功能的改善无显著影响。
2018 Vol. 34 (7): 580-58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74KB] ( 288 )
585 张明珠 杨云峰 苗旭东 徐海林 黄建华 张洪涛 张晖 王志坚 杨茂伟 栾波 阿发武 俞光荣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Ⅰ期融合治疗伴第一跖跗关节脱位Lisfranc损伤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与Ⅰ期融合治疗伴第一跖跗关节脱位Lisfranc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9年1月— 2015年6月全国9个足踝外科中心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26例伴第一跖跗关节脱位Lisfranc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6例(60.3%),女50例(39.7%);年龄20~87岁,平均45.5岁。单纯脱位41例(32.5%),骨折脱位85例(67.5%)。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26 d,平均11.7 d。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切开复位内固定组(92例)和Ⅰ期融合组(34例)。比较两组切口愈合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患者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疗效;同时随访并发症情况。  结果  126例患者随访18~80个月,平均29.5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AOFAS中足评分:切开复位内固定组与Ⅰ期融合组分别为(79.4±6.7)分和(85.1±8.3)分(P<0.05);VAS分别为(3.1±0.6)分和(2.2±0.3)分(P<0.05);SF-36的生理功能评分为(80.3±5.3)分和(83.5±6.9)分(P>0.05);SF-36的躯体疼痛评分为(76.1±4.6)分和(84.6±8.7)分(P<0.05)。切开复位内固定组有5例(5%)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16例(17%)再次脱位,36例(39%)行走时中足疼痛较明显,8例(6%)发生跖跗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并行Ⅱ期融合术;Ⅰ期融合组有2例(6%)内固定引起疼痛,取出内固定后好转,未见再次脱位、内固定松动断裂或创伤性关节炎(P<0.05)。  结论  对于伴第一跖跗关节脱位Lisfranc损伤,Ⅰ期行第一跖跗关节融合术稳定第一跖跗关节,可以改善患足功能,减轻疼痛,避免发生再次脱位、疼痛、内固定失败或二次手术等并发症和不良后果。
2018 Vol. 34 (7): 585-59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93KB] ( 318 )
591 程邦君 罗轶 冯晓兵 黄燕峰 张晓峰
空心螺钉和"L"形钢板治疗胫骨中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空心螺钉和"L"形钢板治疗胫骨中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3例胫骨中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26例;年龄23~70岁,平均38.5岁。根据后踝骨折固定方法进行分组,其中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38例(空心钉组),"L"形钢板内固定治疗35例(钢板组)。胫骨中下1/3螺旋形骨折均采用内侧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感染情况,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Baird-Jackson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  结果  术中两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7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5.8个月。空心钉组2例失访。两组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未出现伤口感染征象。骨折均愈合良好,无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中未发现后踝骨折复位明显丢失。钢板组有1例术后趾出现垂状趾畸形,可能与长屈肌肌肉痉挛有关,且在钢板取出后病情好转不明显。末次随访时,Baird-Jackson评分:空心螺钉组优18例,良13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2%;钢板组优17例,良13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6%(P>0.05)。  结论  空心螺钉和"L"形钢板治疗胫骨中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均是稳定固定,均可减少髋关节功能异常发生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治疗后踝骨折的良好方法。
2018 Vol. 34 (7): 591-59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86KB] ( 299 )
597 陈帆成 敖荣广 黄晓微 黄淦 张旭 李得见 钱治 禹宝庆
髓内钉与内侧锁定钢板对胫骨中下段骨折固定的效果比较

目的  对内侧锁定钢板和髓内钉两种固定方法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生物力学进行有限元分析,为临床手术治疗方法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  (1)有限元分析:选择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的下肢三维CT数据构建胫骨中下段骨折有限元模型。用髓内钉及锁定钢板分别进行固定,胫骨平台内侧应力分布设为总负荷的60%,将胫骨的末端进行有效固定,并模拟成人膝关节单轴站立时400 N的轴向压力载荷。比较模型在不同固定方式下的等效应力和位移情况。(2)临床验证: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6月— 2016年12月收治的37例胫骨中下段骨折行内固定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髓内钉组17例,锁定钢板组20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采用Johner-Wruhs评分综合评估固定效果。  结果  (1)有限元分析:髓内钉固定模型的最大应力值为5.907 MPa,锁定钢板固定模型为5.821 MPa(P>0.05);而髓内钉固定模型的位移最大值为2.313 mm,低于锁定钢板固定模型(3.854 mm)(P<0.05)。(2)临床验证:髓内钉组较内侧锁定钢板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114.1±21.6)min ∶ (129.8±21.4)min、(152.9±64.88)ml ∶(212.5±98.5)ml](P<0.05)。髓内钉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7.7±2.8)周,锁定钢板组为(20.6±4.1)周(P<0.05)。髓内钉组Johner-Wruhs评分优13例,良4例,优良率为100%;锁定钢板组优9例,良8例,尚可3例,优良率为85%(P<0.05)。  结论  在生物力学及临床疗效方面,髓内钉固定方式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均优于内侧锁定钢板固定,可减轻手术创伤并减少固定后的骨块位移,有利于骨折愈合。

2018 Vol. 34 (7): 597-60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50KB] ( 344 )
605 陈亚伟 熊革
自体槽状植骨结合钛板固定治疗舟骨骨折术后不愈合
舟骨骨折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腕骨骨折,约占所有腕骨骨折的2/3,最常见的损伤机制是腕部在背伸、旋前和极度偏斜时跌倒着地所致。由于腕舟骨在近排腕骨与远排腕骨之间靠韧带连接,所以舟骨腰部极易发生骨折,主要发生于青年男性。其独特的解剖学特点使其伤后易发生骨折不愈合,尤其是舟骨近极骨折[6],甚至发生骨坏死,导致患腕疼痛和关节功能受限。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游离植骨内固定术、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的同时行桡骨茎突切除术、带血管蒂的骨瓣或骨膜瓣移植术、红骨髓治疗术、近排腕骨切除术等。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多,主要有伤口不愈合、出血、手部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萎缩、正中神经掌皮支损伤、内固定物位置不佳等[9]。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郑州市骨科医院2012年1月— 2015年6月收治的27例采用改良Herbert螺钉固定+游离植骨治疗舟骨骨折术后不愈合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再次行自体槽状植骨+Stryker钛板固定术的临床疗效,寻求舟骨骨折术后不愈合的补救治疗方法。
2018 Vol. 34 (7): 605-60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64KB] ( 311 )
608 余也 张钦 王润泽 范文闯 穆卫东 王鲁博 张琰
重建钢板+空心螺钉Ⅰ期治疗髋臼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
髋臼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临床较少见,仅占髋臼骨折总发病率的1.2%~1.6%。对髋臼合并股骨颈骨折的报道国外仅见少量个案报道,多为交通伤、高处坠落伤等高能量损伤所致,病情严重,若得不到有效治疗会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创伤性关节炎,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对于其治疗方法也存在着很大争议。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2年2月— 2014年3月应用重建钢板+空心螺钉Ⅰ期治疗12例髋臼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手术治疗效果。
2018 Vol. 34 (7): 608-61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69KB] ( 347 )
脊柱脊髓损伤
612 胡勇 许建忠 董伟鑫 袁振山 孙肖阳 朱秉科 陈绪国 赵波捷
腰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伴马尾神经冗余征的疗效
目的  探讨腰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伴马尾神经冗余征(RNRs)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9年1月— 2014年12月收治的23例因腰椎管狭窄伴RNR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38~58岁,平均48.4岁。病程2个月~7年,平均28.1个月。单个节段狭窄7例,2个节段狭窄12例,3个节段狭窄4例。RNRs诊断标准:在腰椎MRIT 2像的矢状切面上,硬膜囊内的马尾神经根表现为环状、迂曲、缠绕的现象。MRI信息由3名双盲的放射科医师采集和收集。如果3名医师均判断为RNRs,则认为是RNRs。入院后均行后路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总体疗效评价采用Fischgrund标准。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30个月,平均23.3个月。手术时间为(130.0±23.2)min,术中出血量为(513.0±165.0)ml。23例患者于术后1周均复查MRI,马尾神经冗余均消失。术前腰痛VAS、腿痛VAS、ODI评分及JOA评分分别为(6.3±0.8)分、(6.8±0.9)分、(46.7±2.5)分和(10.3±2.8)分,术后3个月分别为(1.4±0.5)分、(1.8±0.7)分、(11.9±2.1)分和(25.3±1.8)分(P均<0.05)。疗效评价:优17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1%。术后12个月复查CT示螺钉无断裂,椎间融合器无下沉、移位,椎体间均获得骨性融合。  结论  腰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能够缓解腰椎管狭窄伴RNRs患者腰腿疼痛症状和消除马尾神经冗余现象。
2018 Vol. 34 (7): 612-61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54KB] ( 310 )
618 王智黔 赵安菊 彭智 贺纯静
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8月— 2015年5月收治的52例OVCF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组(A组)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组(B组)。A组25例(38个椎体),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60~89岁[(63.6±8.3)岁]。椎体分布:T11 9例,T12 10例,L1 13例,L2 6例。B组27例(41个椎体),其中男10例,女17例;年龄63~87岁[(64.1±9.6)岁]。椎体分布:T11 7例,T12 13例,L1 12例,L2 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变化、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及骨水泥渗漏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A组手术时间为(29.3±4.1)min,B组为(35.7±5.2)min(P<0.05)。A组透视次数为(9.3±1.5)次,B组为(13.1±3.7)次(P<0.05)。A组和B组末次随访时,VAS分别为(1.3±0.3)分、(1.4±0.3)分,ODI分别为32.5±6.7、30.5±5.3,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85.3±9.7)%、(82.7±10.4)%,后凸Cobb角分别为(11.3±5.3)°、(12.7±6.1)°,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渗漏率为3%,B组为26%(P<0.05)。  结论  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均可快速止痛,有效恢复伤椎高度;但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具有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能更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等优势,是治疗老年OVCFs的有效方法。
2018 Vol. 34 (7): 618-62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63KB] ( 327 )
软组织损伤
624 金文虎 常树森 魏在荣 李海 周健 陈伟 孙广峰 唐修俊 王波
接力逆行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及供瓣区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接力逆行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及供瓣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9月— 2017年5月收治的23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18~69岁,平均35岁。足踝部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0 cm×4.0 cm~11.0 cm×7.0 cm。用接力逆行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及供瓣区,先切取腓动脉远段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用腓动脉近段穿支皮瓣修复第一供区,第二供区Ⅰ期直接缝合。切取腓动脉远段穿支皮瓣及腓动脉近段穿支皮瓣面积分别为6.0 cm×5.0 cm~14.0 cm×8.0 cm、7.5 cm×4.0 cm~14.0 cm×5.0 cm。观察受区及供区的外形、质地及色泽,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Weber两点辨别觉试验评价临床效果。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19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1例足踝部皮瓣远端皮肤部分坏死,经换药2周愈合,其余皮瓣Ⅰ期均顺利成活。第一供区无凹陷、破溃;第二供区残留线状瘢痕,不影响整体外观。皮瓣外观平整;质地良好,色泽接近正常。患足AOFAS评分95~98分。皮瓣两点辨别觉8~10 mm。  结论  接力逆行腓动脉穿支皮瓣血供丰富,不牺牲主干血管,在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同时可以改善第一供区的外观及功能。
2018 Vol. 34 (7): 624-62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70KB] ( 333 )
创伤后骨感染
630 孙齐明 于苗苗 刘兵 刘欣伟 马鑫 李宁 周大鹏
创伤后骨感染患者多次住院细菌谱及耐药性变化规律的研究
目的  探讨多次住院后骨感染患者细菌谱及耐药性变化。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2009年1月— 2016年12月收治的95例外伤致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6例,女34例;年龄17~94岁,平均47岁。取骨创伤感染分泌物、感染骨组织等246个标本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统计全部标本的细菌种类及耐药性数据,并根据住院次数变化分别统计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的数量及比值变化,记录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次住院后耐药性的变化。  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110株,混合感染占19%。革兰阳性球菌61株(55.5%),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35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株(MRSA)7株],占革兰阳性球菌株的57%,其余主要的革兰阳性球菌有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48株(43.6%),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2株,占革兰阴性杆菌株的25%;肺炎克雷伯杆菌9株,占革兰阴性杆菌株的19%。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82%。主要的革兰阳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类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均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的敏感性较高。主要的革兰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对二代头孢类抗生素耐药性较高,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具有较好的敏感性。95例骨感染患者首次住院时革兰阳性球菌与革兰阴性杆菌检出数量比值为0.98,多次住院后这一比值变为3,数量比值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住院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四环素等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升高,对青霉素的耐药率甚至高达100%(P<0.05);对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敏感性较好。  结论  骨感染混合感染比较常见,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是主要革兰阳性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要的革兰阴性致病菌。多次住院后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占比增加,成为主要致病菌。治疗多次住院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应避免使用青霉素,慎用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耐药性较高的抗生素,宜选用较敏感的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
2018 Vol. 34 (7): 630-63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68KB] ( 357 )
军事医学
637 巨圆圆 阮狄克 徐成 胡明 刘立洋 陈佳海 王静 李军 龙仁荣
不同爆炸冲击波对兔肺部损伤伤情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爆炸冲击波对大白兔肺部损伤伤情的影响,兔肺部损伤后死亡的预测模型。  方法  选取6只体重2.0~2.5 kg、月龄(6±1)个月的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将其放置于90 g TNT炸药周围0.5 m、0.6 m、0.7 m、0.9 m、1.0 m、1.2 m爆炸距离处进行爆炸伤实验。观测爆炸冲击波特征参数、肺部大体伤情。基于实验结果,通过量纲分析理论,建立大白兔肺部损伤度随爆炸距离的变化规律并确定大白兔死亡曲线。  结果  90 g TNT炸药爆炸,冲击波峰值超压和比冲量随着爆炸距离的增加迅速减小,0.5 m处的峰值超压和比冲量分别达到0.79 MPa和82 Pa·s,1.2 m处的峰值超压和比冲量分别为0.10 MPa和34 Pa·s。0.5 m和0.6 m处的大白兔死亡,0.7 m处的大白兔中伤,0.9 m、1.0 m、1.2 m处的大白兔轻伤。通过量纲分析理论,建立了90 g TNT炸药爆炸条件下大白兔肺部损伤度随爆炸距离的变化规律,肺部损伤度随爆炸距离呈指数衰减[ϕ=(R/0.6)-5.64(ϕ为肺部损伤度,R为爆炸距离)]。利用"超压-比冲量"准则评估大白兔是否死亡,大白兔死亡曲线为(p-0.1)(I-59)=2.6(p为峰值超压,I为比冲量),临界超压和比冲量分别为0.1 MPa和59 Pa·s。  结论  建立了90 g TNT炸药爆炸条件下大白兔肺部损伤度随爆炸距离的变化规律。综合考虑冲击波峰值超压和比冲量对大白兔肺部的损伤效应,确定了兔子死亡曲线,这对爆炸伤伤情预测分析具有参考意义。
2018 Vol. 34 (7): 637-64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37KB] ( 340 )
创伤护理
643 俞凤彬 王秀会 刘薇群 汤培凤 周小小 吴佳俊 胥正锋 李素彦 陆蓉 王鸿良
集束化护理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效果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效果。  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3月— 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3例)和对照组(37例)。研究组采用集束化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两组均采用相应术式治疗,采用意识模糊评估法(CAM)对术后谵妄进行诊断。比较两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内固定类型、手术时间、总出血量、视觉模拟评分(VAS)、谵妄发生率、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  结果  8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男11例,女69例;年龄65~95岁,平均79.3岁。研究组和对照组性别(男6例∶5例,女37例∶32例)、年龄[79.8±7.8)岁∶(78.7±8.9)岁]、致伤原因(交通伤7例∶4例,跌伤36例∶3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6.1± 14.3)h ∶(63.4±14.9)h]、骨折类型(股骨颈、转子间、转子下13例∶10例、26例∶24例、4例∶3例)、内固定类型[人工全髋、人工股骨头、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5例∶5例、8例∶5例、29例∶27例)、手术时间[(55.5±16.8)min ∶(51.6±17.0) min]、总出血量[(114.4±73.9)ml ∶(108.1±72.0)ml]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VAS[(2.2±0.8)分∶(4.3±1.2)分]、术后谵妄发生率(9% ∶32%)、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2%∶19%)等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  结论  集束化护理措施可减轻患者疼痛,有效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
2018 Vol. 34 (7): 643-64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73KB] ( 317 )
基础研究
648 冀玫宏 唐修俊 徐骁然 杨晓双 魏在荣 王达利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皮肤缺损创面巨噬细胞表型的影响
目的  探讨局部移植同种异体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SCs)对大鼠皮肤创面巨噬细胞表型的影响。  方法  将冻存的原代SD大鼠ADSCs复苏并进行传代培养,取生长良好的第3代细胞进行实验。36只SD大鼠在背部脊柱两侧建立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DSCs组(18只)和对照组(18只)。造模后ADSCs组创面皮下环形注射0.2 ml经活细胞染色剂氯甲基-1,1'-双十八烷基-3,3,3',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CM-Dil)标记的ADSCs悬液(浓度为5×106个/ml);对照组分别予以无血清杜尔伯科改良伊格尔培养基(DMEM)0.2 ml环形注射于创面周围皮下。伤后3,7,14 d,各组每个时相点分别取6只大鼠,测量创面面积并计算愈合率;切取创面组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创面皮肤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情况;伤后14 d,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CM-Dil标记的ADSCs在创面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白细胞分化抗原68(CD68)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双阳性(M1型巨噬细胞)和CD68与精氨酸酶1(Arg-1)双阳性(M2型巨噬细胞)的表达情况。  结果  (1)伤后3 d,ADSCs组与对照组创面见血痂皮覆盖,周围稍红肿,愈合率相差较大(P<0.01);伤后7 d,ADSCs组与对照组创面均明显减小,ADSCs组创面愈合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ADSCs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伤后14 d,ADSCs组创面基本完全愈合,愈合率接近99%(P<0.01),且ADSCs组的创面愈合皮肤组织质地优于对照组。(2)伤后3 d,两组创面均有大量炎性细胞出现,胶原纤维排列均紊乱,无明显差异;伤后7 d,ADSCs组创面炎性细胞浸润相对于对照组减少,对照组胶原纤维相对杂乱;伤后14 d,ADSCs组与对照组创面炎性细胞均明显减少,ADSCs组新生血管数量较对照组多,ADSCs组胶原纤维相对于对照组排列更加整齐、规则。ADSCs组创面愈合组织可见CM-Dil标记的ADSCs;对照组未见CM-Dil标记的ADSCs。(3)伤后3 d,ADSCs组与对照组创面M1型巨噬细胞分布差异不大,ADSCs组M2型巨噬细胞数量明显比对照组多(P<0.01),IL-10的表达量不高且两组差异不大;伤后7,14 d,ADSCs组M1型巨噬细胞数明显较对照组少,而M2型巨噬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ADSCs组IL-10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同种异体ADSCs局部移植可以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促进皮肤缺损创面的再生愈合。
2018 Vol. 34 (7): 648-65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81KB] ( 302 )
综述
655 黄海峰 杨先腾 田家亮 孙立 鄢志辉 田震 李姗姗 田晓滨 谢泉
髋关节镜手术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髋关节镜技术治疗髋关节局部病变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治疗手段。随着髋关节镜技术的飞速发展,其手术量大量增加,以往一直被认为是低风险手术的髋关节镜技术,其并发症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髋关节镜手术并发症包括常规手术并发症和特殊并发症两大类。常规手术并发症包括静脉血栓栓塞、出血、疼痛等;特殊并发症则是与髋关节镜技术、髋关节局部解剖结构有关的并发症,如阴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损伤、髋臼盂唇或股骨头软骨面的医源性损伤等。髋关节镜技术治疗各种髋关节病变优势明显,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但是其并发症也不容忽视,关节外科医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它们的存在,并同时保持警惕,尽可能避免并发症的出现。笔者从髋关节镜手术的常规和特殊并发症两方面进行系统阐述,为临床上减少该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供思路。
2018 Vol. 34 (7): 655-66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78KB] ( 289 )
663 陈靖
手指端创面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手指端软组织缺损常见,损伤类型和修复方法多样。由于手部特殊的解剖和功能要求,为获得满意的外观和功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特别重要,临床应根据指端缺损类型、患者和医生的因素决定治疗方案。因此,笔者对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进行条件检索后,共筛选出39篇符合条件的文献,然后加以综述,推荐并介绍临床上常用的7种治疗方法(封闭或半封闭换药、指端再植、推进皮瓣、掌侧旋转皮瓣、游离趾腹皮瓣、游离腕横纹皮瓣以及游离静脉皮瓣)和疗效,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指端缺损修复理念的认识,以助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2018 Vol. 34 (7): 663-66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38KB] ( 248 )
个案报告
670 吕文涛 巨积辉 蒋国栋 唐晓强 张庆阳 王免
多学科合作救治多发伤合并踝关节离断一例
因交通事故、工业外伤等高能量损伤导致的全身多发伤合并下肢离断患者逐年增多。患者常会面临截肢的风险。虽然假肢可以为膝关节以下截肢的患者提供良好的行走功能,但保留一个既能行走又有感觉功能的肢体仍是医患双方追求的目标。骨科医师在治疗前应明确保肢、截肢指征,认真评估伤情,做出正确的判断。目前,国内外对多发伤患者采用多学科救治的情况屡见不鲜,但对多发伤合并断肢患者进行再植比较少见。笔者报告1例多发伤合并踝关节离断患者的诊治过程,为多学科诊疗提供救治经验。
2018 Vol. 34 (7): 670-67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72KB] ( 318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