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18年 34卷 5期
刊出日期:2018-05-15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胸腹部损伤
烧伤
个案报告
泌尿系损伤
院士论坛
院士论坛
385
王正国
汶川地震10年来我国救灾经验总结及思考
地震是人类面临的严重自然灾害之一,近二十年已造成超过百万人员死亡和上亿美元的财产损失[1,2,3,4]。我国是地震高发国家,陆地面积仅占全球的7%,但却承载了全球33%的强地震[4]。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地区发生的8.0级地震,烈度高达11级,波及四川、甘肃、陕西等省共237个县,灾区总面积约50万km2,至震后137 d统计,确认69 227人遇难,274 643人受伤,17 923人失踪,4 624万人受灾,1 510万人紧急转移。地震引发举世罕见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汶川地震导致医疗机构相关建筑物和医疗力量损失惨重,应急救援面临巨大挑战。现将救援工作的重要经验教训总结如下。
2018 Vol. 34 (5): 385-38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35KB] (
244
)
脊柱脊髓损伤
388
邢泽军 马迅 马建平
伤椎置钉与否对导航引导下经皮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导航引导下经皮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及伤椎置钉与否对疗效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 2016年10月收治的38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11例;年龄21~59岁,平均35.9岁。损伤节段:T12 14例,L1 14例,L2 10例。损伤类型根据AO分型均为A型。根据伤椎是否置钉将患者分为伤椎置钉组(22例)和伤椎未置钉组(16例)。伤椎上下相邻节段椎体或伤椎均在导航引导下经皮置入椎弓根螺钉。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前缘高度和矢状位Cobb角;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30个月,平均15.2个月。伤椎置钉组和伤椎未置钉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4.7±12.6)min和(39.3±11.9)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6.8±13)ml和(48.4±11.0)ml,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置钉组术前VAS为(6.7±1.5)分,术后1周、6个月和12个月分别为(2.3±0.9)分、(1.1±0.3)分和(0.9±0.5)分(P<0.01);伤椎未置钉组术前为(6.1±1.7)分,术后1周、6个月和12个月分别为(2.1±0.8)分、(1.2±0.6)分和(1.0±0.6)分(P<0.01);而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置钉组术前椎体前缘高度为(59.5±13.6)%,术后1周、6个月和12个月分别为(90.6±7.7)%、(89.3±8.3)%和(88.4±7.9)% (P<0.01);伤椎未置钉组术前为(60.1±12.5)%,术后1周、6个月和12个月分别为(89.3±8.9)%、(88.4±9.1)%和(86.5±8.7)%(P<0.01);而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置钉组矢状位Cobb角术前为(15.6±4.1)°,术后1周、6个月和12个月分别为(3.0±1.8)°、(5.0±1.9)°和(5.9±1.8)°(P<0.01);伤椎未置钉组术前为(16.2±5.1)°,术后1周、6个月和12个月分别为(3.1±1.4)°、(5.2±2.3)°和(5.6±2.1)°(P<0.01);而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均未出现因椎弓根螺钉置钉导致的脊髓神经损伤患者。
结论
导航引导下经皮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减轻、椎体前缘高度和矢状位Cobb角明显改善及并发症少等优点,而伤椎置钉与否对疗效没有显著影响。
2018 Vol. 34 (5): 388-39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63KB] (
338
)
395
吴兆艺 曹渊武 陈子贤 李邦耀 姜晓幸 蒋淳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
目的
探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 2013年12月收治的6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37例;年龄63~87岁[(76.3±5.7)岁]。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单纯椎体成形术治疗组(A组)、单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组(B组)及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组(C组),各组21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各组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高度、后凸角度。同时观察各组并发症情况。
结果
C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高于A组(P<0.05),但与B组比较,除手术时间较长外,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及C组术前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VAS分别为1.0(0.0,2.0)分、1.0(0.0,2.0)分及0.0(0.0,1.0)分,其中C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A组、B组及C组术前及术后即刻的椎体高度及后凸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及后凸角度分别为(68.0±14.7)%、(72.3±9.0)%、(81.5±5.6)%及(10.6±3.9)°、(10.7±5.0)°、(7.4±5.0)°,其中C组椎体高度及后凸角度的丢失明显少于其他两组(P<0.05)。B组浅表感染2例,C组浅表感染1例,经抗生素治疗及定期换药后愈合;A组骨水泥渗漏8例,C组骨水泥渗漏5例,但均未压迫神经;B组内固定失败3例,予以直接拨除。
结论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可有效降低术后椎体高度的丢失,减少后凸畸形,提高手术疗效。
2018 Vol. 34 (5): 395-40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997KB] (
346
)
403
王雷 金新蒙 吕枫 王聪聪 马小军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或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或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Magerl A3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7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39例急性创伤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其中男17例,女22例;年龄52~85岁,平均61.3岁。均为单节段胸腰椎(T
11
~L
2
)骨折,骨密度T值<-2.5 SD,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为D或E级。按照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成形术组(A组,22例)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伤椎置钉组(B组,1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评估患者疼痛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X线片测量计算伤椎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伤椎高度恢复率。观察随访时并发症情况。
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伤口均Ⅰ/甲愈合。随访12~40个月,平均23.5个月。手术时间A组为(61.7±6.7) rmin,B组为(48.1 ±7.5)min(P<0.05)。术中出血量A组为(347.7±44.9) ml,B组为(288.3-±41.6)ml(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VAS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4例和B组2例Frankel分级为D级患者转为E级。两组术后伤椎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均较术后有所降低,但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4例内固定取出,B组有2例内固定取出,随访期间无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
结论
应用短节段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或伤椎置钉均有助于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高度的恢复,减少后凸畸形,两者临床疗效相当。但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置钉的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
2018 Vol. 34 (5): 403-40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419KB] (
313
)
骨与关节损伤
410
胡定 罗刚 倪卫东
术后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失血量的影响
目的
研究术后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失血量的影响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 2017年3月收治的60例围术期静脉滴注氨甲环酸的PFNA治疗治疗单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按给药方式分为两组:术前静脉滴注组(单次组,手术开始前20 min给予氨甲环酸15 mg/kg静脉滴注)和术前+两次组(两次组,手术开始前20 min给予氨甲环酸15 mg/kg静脉滴注,7 h后再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每组30例。A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78.57±7.60)岁。B组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76.80±7.90)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平均输血量、输血率、术后血红蛋白最大下降值、术后住院时间等围术期资料及深静脉血栓、肺栓塞、伤口感染、肌间静脉血栓、渗液、血肿、脂肪液化等并发症情况。
结果
单次组手术时间为(85.00±19.17)min,两次组为(81.10±19.23)min (P>0.05)。单次组术中出血量为(113.33±56.77)ml,两次组为(129.33±93.70)ml (P>0.05)。单次组总失血量为(748.47±246.71)ml,两次组为(477.83±213.78)ml(P<0.05)。单次组隐性失血量为(715.0±289.5)ml,两次组为(357.0±237.5)ml(P<0.05)。单次组术后引流量为(58.50±32.22)ml,两次组为(29.83±13.03)ml (P<0.05)。单次组术后输血量为0(0,200)ml,两次组为0(0,0)ml(P<0.05)。单次组术后输血率为33%(10/30),两次组为7%(2/30)(P<0.05)。单次组术后血红蛋白最大下降值为(25.5±6.5)g/L,两次组为(17.4±5.1)g/L(P<0.05)。单次组术后住院时间为(7.30±1.26)d,两次组为(5.53±0.73)d (P<0.05)。两组患者均无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或伤口感染。两组肌间静脉血栓、渗液、血肿、脂肪液化等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单次静脉滴注氨甲环酸相比,两次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控制围术期失血量更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2018 Vol. 34 (5): 410-41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87KB] (
299
)
415
吴义刚 李银山 吴鹏 张财庞建忠 吕全
后侧入路微创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肩胛骨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后侧入路微创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肩胛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1年5月— 2016年8月收治的36例不稳定肩胛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6例;年龄46~64岁,平均51.5岁。根据Hardegger分型:肩胛体部骨折18例,肩胛颈骨折14例,肩胛盂骨折4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24例,采用后侧入路微创切开复位内固定)和B组(12例,采用传统Judet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Hardegger肩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36例患者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手术切口总长度A组为(12.50±4.50)cm,B组为(27.95±5.20)cm (P<0.05);手术时间A组为(86.5±11.5)min,B组为(120.6±10.9)min(P<0.05);术中出血量A组为(200.0±20.0)ml,B组为(420.0±20.0)ml(P<0.05);骨折愈合时间A组为(10.0±1.0)周,B组为(12.0±1.5)周(P<0.05),A组均优于B组。根据Hardegg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A组优15例,良6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1%;B组优6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75%(P<0.05)。A组未出现并发症。B组出现术区血肿、切口不愈合各1例,经引流换药切口愈合;肩胛上神经损伤1例,经治疗好转。B组并发症发生率(25%)高于A组(0)(P<0.05)。两组均无内固定物断裂或骨折不愈合情况。
结论
与传统Judet入路比较,后侧入路微创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肩胛骨骨折具有创伤小、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2018 Vol. 34 (5): 415-41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44KB] (
369
)
420
张文兵 刘星 何金洲 李明 罗聪 曹豫江 瞿向阳
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6月— 2017年1月收治的49例儿童Gartland Ⅲ型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14例;年龄3.4~11.5岁,平均6.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2~60 d,平均29.8 d。其中桡神经损伤5例,正中神经损伤1例,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1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治疗。6例神经损伤患者行神经探查、松解,其中1例术中发现为神经部分断裂,行神经修复。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按照Flynn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对患者行疗效评价;同时比较健侧与患侧肱骨纵轴长度、肱骨髁部横径,行肱骨生长发育评估。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2.5个月。骨折均愈合,无骨折再移位和骨不连发生。6例神经损伤患者2个月后神经损伤症状基本消失。1例术后切口处浅表皮肤感染,对症处理好转。术后6例(12%)发生肘内翻畸形。末次随访时,按照Flynn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37例,良5例,可1例,差6例;优良率86%。健侧与患侧的肱骨纵轴长度[(189.3±27.8)mm ∶(190.6±28.8)mm]及髁部横径[(29.5±3.5)mm ∶(29.7±3.6)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肘内翻发生率低,同时不影响患儿肱骨的生长发育,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8 Vol. 34 (5): 420-42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24KB] (
317
)
426
桂钱欢 赵敏 肖春林 周江军 余专一 程球新 陈晶祥 付美清 杨俊 史柏娜
新型组合式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2018 Vol. 34 (5): 426-43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48KB] (
319
)
胸腹部损伤
432
钱鼎烽 张兴兵 尚军 黄通 牛世杰 贺俊成 艾克拜
胸腔镜下肋骨捆扎牵引技术配合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治疗多发肋骨骨折
目的
探讨电视辅助胸腔镜下可吸收线肋骨捆扎牵引技术配合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治疗多发肋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 2017年6月收治的178例多发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91例)和对照组(87例)。观察组男59例,女32例;年龄(39.7±7.8)岁;行胸腔镜下可吸收线肋骨捆扎牵引技术配合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内固定手术。对照组男56例,女31例;年龄(40.2±6.9)岁;行胸腔镜下常用的巾钳或钳夹牵引复位配合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内固定手术。比较两组切口长度、单处肋骨内固定时间、内固定骨折根数、术后第1天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3~30个月,平均16.7个月。手术均顺利,无一例中转剖胸。观察组切口长度[(4.3±1.2)cm ∶(6.2±1.7)cm]和单处肋骨内固定时间[(10.3±2.9)min ∶(14.1±2.3)min]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内固定骨折根数[(5.7±3.6)根∶(5.9±3.3)根]、术后胸腔引流量[(668.3±131.4)ml ∶(703.7±116.2)ml]、术后住院时间[(6.4±1.8)d ∶(6.8±1.7)d]、术后第1天VAS分布(0~3分,62%∶61%;4~6分,38%∶39%)、骨痂形成率(术后1个月,97%∶95%;术后3个月,100% ∶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壁稳定,胸廓畸形均矫正满意,无明显并发症。
结论
电视辅助胸腔镜下可吸收线肋骨捆扎牵引技术配合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手术治疗多发肋骨骨折操作简便、疗效确切,较常规胸腔镜手术有切口更短、手术时间更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2018 Vol. 34 (5): 432-43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75KB] (
332
)
泌尿系损伤
438
王进峰 郭建华 汪益泉 邝乾华 舒文云 李亚楠
早中期骨盆固定术+输尿管镜下尿道会师术治疗骨盆骨折合并后尿道损伤
严重骨盆骨折引起的后尿道完全断裂临床比较常见,致伤原因往往是交通伤、高处坠落伤等,其治疗目的是早期恢复尿道的连续性,引流尿液,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于严重骨盆骨折损伤并尿道损伤患者,特别是合并头颅、脊柱、胸腹部、四肢等多发伤,因大量失血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不便于搬动等诸多原因,往往不能早期行开放或者输尿管镜下尿道会师术,不得已而选择膀胱造口术,再3个月后行尿道狭窄切除+吻合术。因断端移位较大、断端对合不良,Ⅱ期尿道成形术的手术难度增加。且尿液长期外渗、骨盆未复位尿道断端距离远、尿道张力高等诸多原因增加了尿道狭窄、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碍(ED)等发生率。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浙江衢化医院2011年4月— 2016年5月收治的23例骨盆骨折合并后尿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早中期(6~21 d)行骨盆固定术+输尿管镜下尿道会师术的疗效。
2018 Vol. 34 (5): 438-44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69KB] (
312
)
烧伤
441
唐佳俊 吴敏洁 刘英开 黄丽芳
烧伤患者循环内皮细胞微粒表达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烧伤休克和烧伤感染患者内皮细胞微粒(EMPs)变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9年1月— 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烧烫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伤分为休克组(57例)和感染组(33例);感染组又分为脓毒症组(18例)和非脓毒症组(15例)。选取17例正常成人作为对照组。患者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采用序贯脏器功能衰竭评分(SOFA)进行评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血浆中CD31+、CD51+、CD144+、CD54+、CD62E+ EMPs数量。比较休克组和感染组EMPs数量、血浆总体微粒的比值;比较休克组内16例液体复苏治疗前后EMPs数量、血浆总体微粒的比值;比较感染组内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EMPs数量、血浆总体微粒的比值。分析EMPs数量和比值与SOFA和烧伤面积的相关性。
结果
休克组和感染组CD31+、CD51+、CD144+、CD54+、CD62E+EMPs数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休克组CD31+、CD51+、CD54+占血浆总体微粒的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感染组CD31+、CD54+EMPs占血浆总体微粒的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休克组CD64E+EMPs数量、CD44+、CD62E+EMPs占血浆总体微粒的比值高于感染组(P<0.05或0.01)。CD31+EMPs占血浆总体微粒的比值在休克液体复苏治疗前高于复苏后(8.8±1.7∶5.2±0.9)(P<0.05)。脓毒症组CD31+、CD54+EMPs比值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8.0±1.3∶4.5±1.0;18.3±2.2∶8.9±1.4)(P<0.05或<0.01)。EMPs数量与SOFA相关(P<0.05或<0.01)。CD54+EMPs比值与SOFA相关(P<0.01)。CD54+EMPs数量和比值与烧伤面积相关(P<0.05),CD144+EMPs比值与烧伤面积相关(P<0.05)。
结论
特异性表达CD31+、CD51、CD54+、CD144+、CD62E+的EMPs可能在烧伤病理损害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可作为烧伤后内皮细胞功能变化的评价指标。表达CD54+的EMPs在判断烧伤器官功能障碍及其严重程度上有一定意义。
2018 Vol. 34 (5): 441-44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81KB] (
288
)
基础研究
449
袁功武 兰生辉 聂宇 刘曦明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抑制剂吉非替尼对大鼠股骨骨折愈合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通路抑制剂吉非替尼对大鼠股骨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
将8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只。取髌骨内侧及股外侧切口,置入直径1 mm克氏针,将股骨干中段剪断,建立股骨开放性骨折模型。实验组予以吉非替尼(100 mg·kg-1·d-1 ),对照组予以等剂量甲基纤维素。伤后1,2,3,4,6周行X线检查并获股骨及血清标本,运用Lane-Sandhu X线评分并行生物力学检测评价骨愈合;行HE、番红固绿染色及microCT检测观察组织形态并测量骨体积(BV)、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间隔(Tb.Sp);行ELISA法检测血液骨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ⅠN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TRACP)-5b和Ⅰ型胶原羧基端末肽(CTX)含量。
结果
实验组伤后1,2,3周X线评分(1.26±0.54、4.94±1.16、8.23±1.17)高于对照组(0.91±0.52、4.11±1.18、7.08±0.86)(P<0.05)。实验组伤后3,4周力学最大载荷[(38.65±1.07)N、(63.63±7.74)N]大于对照组[(29.47±1.00)N、(45.42±3.26)N](P<0.05)。HE及番红固绿染色显示实验组骨痂生成明显,骨折愈合进程较对照组快。microCT检测显示实验组伤后2,3周BV[(59.30±6.54)mm3、(43.08±2.33)mm3]高于对照组[(42.39±7.82)mm3、(33.43±5.94)mm3],伤后2,3,4周BV/TV[(0.61±0.06)%、(0.55±0.05)%、(0.53±0.04)%]高于对照组[(0.48±0.07)%、(0.44±0.07)%、(0.43±0.03)%],伤后2,3,4周Tb.N[(2.05±0.11)个/mm、(1.86±0.18)个/mm、(2.03±0.26)个/mm]高于对照组[(1.63±0.21)个/mm、(1.32±0.21)个/mm、(1.65±0.08)个/mm],伤后2,3,4周Tb.Th[(0.33±0.02)mm、(0.33±0.03)mm、(0.27±0.02)mm]高于对照组[(0.27±0.03)mm、(0.28±0.02)mm、(0.23±0.01)mm],伤后3周Tb.Sp[(0.39±0.07)mm]高于对照组[(0.30±0.03)mm](P均<0.05)。血清ELISA检测显示,实验组伤后2,3周血清BALP[(2.57±0.14)ng/ml、(3.47±0.26)ng/ml]高于对照组[(2.07±0.19)ng/ml、(2.77±0.29)ng/ml],伤后1,2,3周PⅠNP[(2216.50±96.68)pg/ml、(2692.33±136.76)pg/ml、(3196.75±221.90)pg/ml]高于对照组[(1969.50±89.34)pg/ml、(2241.33±107.86)pg/ml、(2603.25±361.60)pg/ml],伤后1周TRACP-5b[(11.58±0.47)ng/ml]、CTX[(8.02±0.40)ng/ml]分别高于对照组[(10.33±0.53)ng/ml、(7.11±0.36)ng/ml](P均<0.05)。
结论
吉非替尼可促进成骨细胞的成熟和早期破骨细胞的重吸收功能,使骨形成提前,从而促进骨折愈合。
2018 Vol. 34 (5): 449-45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122KB] (
379
)
457
王涛 马信龙 李鹏飞 韩超 田鹏
miR-494及其靶基因JunD在损伤疝出型椎间盘突出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miR-494及其靶基因JunD在损伤疝出型椎间盘突出(IDH)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脊柱爆裂骨折手术椎间盘标本6个,髓核细胞培养,不同浓度(0,10,50,100 ng/m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髓核细胞凋亡,建立髓核细胞凋亡模型,于不同时相点(0,8,16,24 h)采用q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髓核细胞凋亡率及miR-494的表达。AntigomiR-494在慢病毒包装后转染髓核细胞,成功敲除髓核细胞miR-494后使用TNF-α(100 ng/ml,16 h)诱导髓核细胞凋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实验分组:空白对照组(髓核细胞)、AntigomiR-494+TNF-α组、阴性对照+TNF-α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JunD蛋白和细胞色素C蛋白的表达情况。荧光素酶双报告基因分析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方法了解miR-494与JunD基因的靶向关系。
结果
miR-494表达量及髓核细胞凋亡率随TNF-α浓度和刺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P<0.05)。与阴性对照+TNF-α组相比,在细胞转染后,AntigomiR-494+TNF-α组miR-494表达量和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AntigomiR-494+TNF-α组JunD蛋白的表达水平较阴性对照+TNF-α组高(P<0.05),而细胞色素C蛋白的表达水平较阴性对照+TNF-α组低(P<0.05)。荧光素酶双报告基因验证、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证实miR-494直接靶向JunD。
结论
TNF-α可诱导髓核细胞的凋亡,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髓核细胞miR-494的表达量随TNF-α的刺激浓度、时间增加而增加。miR-494有可能是髓核细胞在TNF-α诱导下凋亡的关键调节器。miR-494基因敲除可以保护髓核细胞,其可能机制是上调靶基因JunD,并且介导细胞色素C凋亡通路。miR-494-JunD-细胞色素C信号通路可能是椎间盘退变的潜在机制之一。
2018 Vol. 34 (5): 457-46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020KB] (
369
)
465
史腾 苏祥正 刘健恒 周亮 毛克亚
新型无机骨水泥粘接猪胫骨骨折的体外研究
临床上应用的骨粘合剂有α-氰基丙烯酸酯类、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CPC)、氪石骨水泥、海藻酸钠等。其中,α-氰基丙烯酸酯类使用方便,强度高,组织相容性好,能抑菌止血;PMMA最早用于固定矫形移植体,粘接性好;CPC为新型骨移植和修复材料,可降解,塑形性好,如γ-聚谷氨酸/壳聚糖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具有较好的缓释功能,能明显促进骨细胞体外增殖;氪石骨水泥完全无毒,易塑形,可降解,现用于胸骨和颅骨缺损修补;海藻酸钠在骨折固定中起防水和引导成骨作用[9]。上述材料都具有各自的优点,但因或其水解产物具有毒性,或生物相容性差,或粘接强度欠佳、降解速度慢等缺陷,无法完全用于骨折的直接粘接固定。研究表明,新型无机骨水泥——磷酸镁骨水泥(magnesium phosphate cement, MPC)易塑形,降解性好,且对体内正常离子浓度干扰小,固化时放热少,生物安全性高。笔者旨在室温23℃和模拟人体内正常生理条件下测定MPC固定猪胫骨平台下骨折的粘接强度,为后期体内实验奠定基础。
2018 Vol. 34 (5): 465-46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27KB] (
402
)
综述
469
刘钊 万春友 王明杰 杨光 张宁宁
关节软骨损伤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关节软骨为透明软骨,由于其缺乏血液供应和神经组织营养,导致自身修复能力较弱,损伤后难以愈合。多种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早期病理改变都伴有关节软骨的损伤,软骨一旦损伤不予处理,将不可避免地造成更严重的关节软骨破坏,加速关节退变。因此,早期诊断软骨损伤是预防和延缓关节退变的关键。笔者从影像学检查、生物学标志物检查、关节镜检查三方面对关节软骨损伤的早期诊断作一综述,为临床早期软骨损伤的治疗提供依据。
2018 Vol. 34 (5): 469-47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54KB] (
306
)
个案报告
477
杨光 胡权 卢敏 张天喜 喻安永
股骨干骨折术中并发急性肺栓塞一例
股骨骨折占所有成人骨折的13%,而股骨干骨折占股骨骨折的50%,不包括髋部骨折。肺栓塞是股骨骨折常见并发症之一。肺栓塞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和右心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包括肺血栓栓塞、脂肪栓塞、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肿瘤栓塞等。肺栓塞可直接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其在欧洲国家发病率为0.1%~0.3%,是需紧急处理的急、危、重症。据报道,脂肪栓塞综合征(FES)在股骨骨折患者中的发生率为1%~10%。股骨干骨折围术期及手术时机管理尤为重要,早期骨折稳定可以减少FES、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部并发症。外固定支架或石膏和骨骼牵引不是预防FES的方法。股骨骨折并发急性肺栓塞病情危重、抢救棘手、病死率高,因此需不断总结病例,加深认识。笔者于2017年3月收治1例右侧股骨干骨折手术过程中突发肺栓塞患者,虽然抢救及时、处理得当,患者最终成功获救,但患者手术过程中突发肺栓塞的原因值得反思。现就该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回顾,结合文献进行分析,以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2018 Vol. 34 (5): 477-48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28KB] (
374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