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19年 35卷 11期
刊出日期:2019-11-15
专家论坛
述评
颅脑损伤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综述
创面修复
创伤护理
生物信息学
专家论坛
961
陈其昕
上颈椎损伤治疗策略的选择
上颈椎损伤是临床常见脊柱损伤,主要指寰枢椎及其附属结构由于暴力导致骨折、韧带撕裂、脱位等。上颈椎韧带复合结构损伤是导致上颈椎损伤后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如何正确评估各韧带对稳定性的影响则成为争议的焦点。不同运动单元的损伤可涉及不同的韧带复合结构,并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不稳定特点和分型,应有不同的关注焦点。手术治疗除应根据骨折的形态和部位外,主要应根据是否存在稳定和不稳定的类型,进而选择固定方式和固定范围。笔者主要从上颈椎的伤情特点、临床分型、诊疗措施等几方面进行阐述,探讨上颈椎损伤治疗的难点及焦点问题,为上颈椎损伤的诊治提供一定的指导。
2019 Vol. 35 (11): 961-96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62KB] (
281
)
述评
966
马维虎
上颈椎骨折手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
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是治疗不稳定上颈椎骨折的基础,提高上颈椎螺钉置钉的准确性是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的关键。随着多项上颈椎骨折临床诊疗指南的发布以及多种辅助置钉技术在上颈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手术治疗不稳定上颈椎骨折的安全性和疗效取得一定进步,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包括内固定位置不佳所致的神经血管损伤、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失败等,并不少见。笔者就如何合理选择上颈椎骨折手术方式以及3D打印、显微镜辅助、计算机导航和机器人辅助技术在上颈椎骨折手术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为上颈椎骨折的治疗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为手术技术的创新与改进提供理论基础。
2019 Vol. 35 (11): 966-96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24KB] (
290
)
脊柱脊髓损伤
970
陈云琳 胡旭栋 王扬 许楠健 阮超越 蒋伟宇 马维虎
个体化3D打印模型对于上颈椎骨折中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性的影响及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个体化3D打印颈椎模型指导上颈椎骨折中行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8月 — 2018年12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30例上颈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5~67岁,平均53.5岁。利用个体化3D打印颈椎模型行弓根螺钉置钉(研究组)或传统徒手置钉(对照组)进行上颈椎骨折手术,各组15例。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20枚,其中研究组和对照组寰椎及枢椎各60枚。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根据Kawaguchi评价螺钉等级方法,评估术后螺钉位置、分级及有无脊髓及椎动脉损伤等情况。出院后前3个月每月来院复查,前2个月行X线片检查,观察有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情况。术后第3个月复查颈椎CT,观察颈椎术后骨愈合及融合情况。
结果
30例患者均随访13~21个月,平均17.8个月。手术时间研究组为95~105 min[(99.1±3.0)min],对照组为100~120 min[(107.0±6.9)min] (P<0.01)。两组间术中出血量、术前VAS、术前及术后1年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研究组VAS更低(P<0.05)。术后1年,研究组VAS [(2.3±0.5)分]较术前[(7.7±0.7)分]降低(P<0.01);JOA评分[(16.8±0.4)分]较术前[(15.9±0.7)分]显著提高(P<0.05)。术后1年,对照组VAS为[(2.5±0.5)分]较术前[(7.5±0.5)分]显著降低(P<0.01);JOA评分[(16.5±0.5)分]较术前[(15.9±0.8)分]显著提高(P<0.05)。术后行颈椎CT扫描后,研究组寰椎椎弓根螺钉显示0级28枚(93%),1级2枚(7%),2级0枚,3级0枚;枢椎椎弓根螺钉显示0级27枚(90%),1级3枚(10%),2级0枚,3级0枚。对照组寰椎椎弓根螺钉显示0级25枚(83%),1级4枚(13%),2级1枚(3%),3级0枚;枢椎椎弓根螺钉显示0级27枚(90%),1级3枚(10%),2级0枚,3级0枚。研究组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脊髓、椎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2个月X线片显示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术后3个月CT显示颈椎骨折均愈合。
结论
个体化3D打印颈椎模型指导下行上颈椎骨折椎弓根螺钉置钉,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置钉准确性,降低手术相关风险。
2019 Vol. 35 (11): 970-97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77KB] (
343
)
977
邵佳 高坤 余正红 高延征
后路寰枢关节轴向松解植骨内固定治疗可部分复位的难复型寰枢关节脱位
目的
探讨后路寰枢关节轴向松解植骨内固定与前路经口或经颈前咽后入路松解后路植骨内固定治疗可部分复位的难复型寰枢关节脱位(IAAD)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 — 2017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IAAD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25例;年龄12~72岁[(47.2±11.3)岁]。全身麻醉下大重量颅骨牵引复位达到50%以上,18例行后路寰枢关节轴向松解、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A组),24例行前路经口或经颈前咽后入路松解、复位、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末次随访寰齿前间隙(ADI)、斜坡椎管角(CCA)、延髓颈髓角(CMA)、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比较两组末次随访JOA改善率及两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寰枢关节融合率。 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40个月,平均24.6个月。A组手术时间为(138.1±25.6)min,B组为(242.8±38.1)min(P<0.05);A组术中出血量为(179.3±48.7)ml ,B组为(218.2±42.6)ml(P<0.05)。A组和B组的ADI、CCA、CMA、JOA评分术前及末次随访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JOA评分:A组优8例,良8例,可2例,改善率为89%;B组优13例,良8例,可3例,改善率为87%(P>0.05)。A组术后3个月寰枢关节融合率为83%,术后6个月融合率为100%;B组术后3个月融合率为79%,术后6个月融合率为100%(P>0.05)。两组均无内固定失败或复位丢失。
结论
可部分复位的IAAD可以采用后路寰枢关节轴向松解植骨内固定治疗,其复位效果与前路经口或经颈前咽后入路松解后路植骨内固定相当,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疗效满意。
2019 Vol. 35 (11): 977-98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121KB] (
317
)
986
蒋增辉 刘军辉 赵凤东
经颈前路椎间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
目的
观察经颈前入路椎间植骨融合(ACDF)加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7月 — 2018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12例因不稳定Hangman骨折接受ACDF加钢板内固定术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4~70岁,平均46.2岁。根据Levine-Edwards分型:Ⅱ型7例,ⅡA型4例,Ⅲ型1例。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D级2例,E级10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评估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后3 d,1,3,6,12,24个月定期影像学检查,评估椎间盘高度、颈椎生理曲度、骨折愈合及植骨融合情况。采用ASIA分级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颈部疼痛及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48个月,平均27.7个月。手术时间50~100 min,平均72.5 min。术中出血量30~120 ml,平均65.8 ml。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术后有吞咽不适,至3个月随访时症状均缓解。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C2~3均骨性融合,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良好,未见融合器塌陷移位及椎间隙高度明显丢失。患者颈枕部疼痛明显缓解,颈椎屈伸及旋转活动良好。2例ASIA分级D级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患者术后最终ASIA分级均为E级。术前VAS为5.0(4.0,6.0)分,末次随访时为1.0(0,1.0)分(P<0.01)。术前NDI评分为(28.5±6.4)分,末次随访时降低为(5.3±2.7)分(P<0.01)。
结论
ACDF加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能提供术后即刻稳定性、提高融合率、减少并发症少、减轻疼痛并改善颈部功能
2019 Vol. 35 (11): 986-99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68KB] (
326
)
991
蒋伟宇 陈丹果 胡旭栋 陈云琳 许楠健 阮超越 王扬 徐顶立 马维虎
显微镜下徒手磨钻置钉与徒手手钻置钉治疗不稳定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徒手磨钻与常规徒手手钻寰椎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不稳定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 — 2018年6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48例不稳定寰椎爆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24~72岁[(49.5±15.2)岁]。22例采用显微镜下徒手磨钻寰椎置钉技术(A组),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24~68岁[(48.0±12.8)岁]。26例采用徒手手钻寰椎置钉技术(B组),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26~72岁[(50.7±15.4)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1周内复查X线片及CT评估螺钉准确率。比较术前、术后1年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观察术中并发症情况。术后1年复查X线片及CT观察骨折愈合、寰枢椎融合情况及有无内固定物失败。
结果
A组获随访12~24个月[(18.4±6.8)个月],B组获随访12~24个月[(17.4±7.2)个月]。A组术中出血量[(180.5±60.8)ml]、术中透视次数[(1.3±0.8)次]较B组[(280.1±80.2)ml、(2.2±0.8)次]明显减少(P<0.05),但手术时间及置钉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随访VAS、ND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VAS、NDI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无椎动脉、神经根及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年随访CT示寰椎骨折愈合良好或寰枢椎间有连续骨桥通过。B组1例出现复位丢失,其余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
结论
与徒手手钻寰椎置钉相比,显微镜下徒手磨钻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不稳定寰椎爆裂骨折临床疗效同样满意,且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及透视次数。
2019 Vol. 35 (11): 991-99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96KB] (
288
)
998
王景 李延宏 周开升 李宏维 康学文 张海鸿
电钻驱动技术在寰枢椎后路钉道制备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电钻驱动技术与徒手技术在寰枢椎后路钉道制备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2月 — 2019年3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9例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10~72岁,平均44.6岁。均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14例采用电钻驱动制备钉道(电钻组),15例采用徒手制备钉道(徒手组)。电钻组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28枚、枢椎椎弓根螺钉28枚;徒手组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30枚、枢椎椎弓根螺钉30枚。比较两组双侧寰枢椎后路钉道制备至全部螺钉拧入所耗费手术时间(钉道制备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复查颈椎正、侧位X线片和三维CT观察寰椎侧块及枢椎椎弓根螺钉在位率、有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并发症发生及骨折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和视觉模拟评分(VAS)。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3~36个月,平均21个月。电钻组寰、枢椎钉道制备时间均短于徒手组[(8.8±4.2)min ∶ (16.5±9.7)min、(4.1±1.2)min ∶(6.1±3.2) min] (P<0.05)。电钻组与徒手组术中出血量比较[(54.2±32.0)ml ∶(58.0±28.4)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钻组寰椎螺钉穿出率为0,完全在位率为96%(27/28),位置良好率为100%(28/28),优于徒手组的23%(7/30)、73%(22/30)、73%(22/30)(P<0.05)。电钻组枢椎螺钉穿出率为4%(1/28),完全在位率为82%(23/28),位置良好率为96%(27/28),与徒手组[10%(3/30)、70%(21/30)、93%(28/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脑脊液漏、脊髓损伤、小脑梗死、内固定松动及断裂、骨不愈合等并发症。两组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和VAS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寰枢椎骨折脱位,电钻驱动较传统徒手方式能明显缩短寰枢椎后路钉道制备时间,提高寰椎的置钉准确性。
2019 Vol. 35 (11): 998-100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110KB] (
298
)
1006
王长昇 陈荣生 朱希田 许卫红 张立群 吴荔军
椎间孔脊柱内镜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PRAS)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9月 — 2018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2例腰椎PRA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20~47岁[(33.7±6.6)岁]。均为单节段病变,损伤节段:L3/4 7例,L4/5 14例,L5/S1 11例。均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治疗。记录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C形臂X线机透视次数及手术并发症,术后24 h、3个月、12个月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
32例患者均获随访12~30个月,平均15.5个月。手术切口长度7~9.5 mm[(8.0±0.9)mm];手术时间60~155 min[(80.5±13.2)min];术中出血量5~25 ml[(10.6±5.7)ml];透视次数5~25次[(9.4±3.4)次]。患者术后8~12 h下地行走,6周恢复正常工作及生活。1例患者术后出现感觉异常,经神经营养及理疗1周后恢复。术中无中转开放,无椎间隙感染、神经根损伤、硬脊膜撕裂等术后并发症。术后24 h、3个月、12个月腰、腿痛VAS[腰痛(3.4±1.5)分、(1.8±1.1)分、(1.7±0.9)分,腿痛(1.8±1.0)分、(1.6±0.8)分、(1.4±0.6)分]和ODI[(26.8±9.7)%、(13.9±4.3)%、(12.8±2.8)%]较术前腰痛VAS(7.3±2.1)分、腿痛VAS(7.9±2.7)分、ODI (56.2±15.6)%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疗效:优25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4%。
结论
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治疗腰椎PRAS疗效满意,具有手术切口小、并发症少、有效缓解疼痛、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2019 Vol. 35 (11): 1006-101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93KB] (
303
)
骨与关节损伤
1012
征华勇 张建政 孙天胜 王晓伟
极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手术与非手术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9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差异。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1月 — 2016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收治的183例9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7例,女96例;年龄90~104[(93.0±2.9)岁]。手术治疗101例(手术组),非手术治疗82例(非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伤后30 d及1年病死率及生存曲线。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伤后30 d及伤后1年非手术治疗患者死亡的风险。伤前及伤后1年通过行走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评估患者功能情况。
结果
手术组住院时间为(16.6±13.7)d,非手术组为(21.7±16.0)d(P<0.05)。手术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40.6%(41/101),非手术组为58.5%(48/82)(P<0.05)。手术组伤后30 d死亡9例(8.9%),非手术组死亡9例(11.0%)(P<0.05);手术组伤后1年内死亡27例(26.7%),非手术组死亡38例(46.3%)(P<0.05)。非手术组死亡风险远远高于手术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非手术治疗与伤后1年死亡显著相关(OR=2.672,95%CI 1.262~5.655,P<0.05),但与伤后30 d死亡不相关(OR=1.144,95%CI 0.678~3.461,P>0.05)。手术组伤前45例(44.6%)可以独立行走,56例(55.4%)部分独立行走,非手术组分别为31例(37.8%)、51例(62.2%)(P>0.05);手术组伤前ADL评分为(61.4±8.2)分,非手术组为(60.3±9.2)分(P>0.05)。手术组伤后1年20例(19.8%)可以独立行走,43例(42.6%)部分独立行走,11例(10.9%)需要卧床;非手术组分别为1例(1.2%)、32例(39.0%)、11例(13.4%)(P<0.05);手术组术后1年ADL评分为(51.4±10.9)分,非手术组为(43.2±7.2)分(P<0.05)。
结论
对于极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伤后1年病死率、术后功能恢复均优于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是伤后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9 Vol. 35 (11): 1012-101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49KB] (
298
)
1017
柯铁 张永发 许志贤 傅超锋 张旭鸣
肩峰下前外侧入路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肩峰下前外侧小切口入路复位结合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4月—2017年12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7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22例,女54例;年龄25~89岁[(60.4±16.4)岁]。均为闭合性骨折,按Neer分型:Ⅱ型12例,Ⅲ型46例,Ⅳ型1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10 d[(4.4±1.9)d]。76例均行切开复位PHILOS钢板固定。40例行肩峰下前外侧小切口入路经皮肱骨头、肱骨干互动复位内固定(微创组),其中Neer Ⅱ 型4例,Ⅲ型26例,Ⅳ型10例。36例行经胸大肌与三角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传统组),其中Neer Ⅱ型8例,Ⅲ型20例,Ⅳ型8例。比较两组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周颈干角、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情况、术后6个月患侧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
术后随访3~12个月[(9.2±1.7)个月],6例失访(微创组4例,传统组2例)。微创组和传统组切口总长度分别为6.0(6.0,6.8)cm和11.5(10.0,15.0)cm(P<0.01),手术时间分别为(122.2±31.8)min和(136.9±36.6)min(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0(80,150)ml和175(100,200)ml(P<0.01),住院时间分别为(15.3±8.3)d和(16.2±5.1)d(P>0.05),术后1周颈干角分别为(134.7±2.5)°和(134.6±2.6)°(P>0.05)。术后6个月两组70例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术后6个月微创组患侧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优30例,良4例,中2例,优良率为94%;传统组优20例,良8例,中6例,优良率为82%(P<0.05)。术后微创组无并发症发生,传统组1例出现腋神经损伤。
结论
对于肱骨近端骨折,肩峰下前外侧小切口入路经皮肱骨头、肱骨干互动复位PHILOS钢板固定较传统经胸大肌与三角肌间隙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切口更小、术中出血量更少、功能恢复更好,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2019 Vol. 35 (11): 1017-102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98KB] (
335
)
颅脑损伤
1024
褚正民 王耿焕 沈建国 张李涛 李卫国
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后难治性硬膜下积液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很常见,有些患者可以经非手术治疗治愈,但有些患者硬膜下积液进行性增多,产生临床症状,需手术治疗。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为钻孔引流术、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术、侧裂池蛛网膜开放术等,但部分患者对这些手术方式无效。笔者采用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9例难治性硬膜下积液,探讨早期颅骨修补术对难治性硬膜下积液的疗效及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发生机制。
2019 Vol. 35 (11): 1024-102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01KB] (
378
)
创面修复
1027
宫红敏 王兴蕾 祁永军 潘伊 王茂英 姜笃银
清创缝合术后局部加压和固定对胫前烧瓶样伤口愈合的促进作用
目的
探讨清创缝合术后局部加压和固定对胫前烧瓶样伤口愈合的促进作用。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5月 — 2018年6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57例单纯胫前烧瓶样伤口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25例;年龄20~60岁[(41.4±8.1)岁]。受伤原因均为急性外伤,伤口长度为1~10 cm。患者均仅为急性皮肤软组织损伤,无骨折、大面积皮肤缺损及大面积撕脱伤等情况,并且均无糖尿病、下肢血管性病变等慢性基础疾病。观察组37例,对照组20例。其中,观察组行清创缝合术后采用局部加压包扎及肢体固定;对照组伤口清创缝合后采用常规简单包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5,7,14,21 d伤口潜行大小、渗液类型、渗液量、伤口周围皮肤颜色和伤口组织类型,并记录愈合时间。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30~90 d[(52.2±3.5)d]。术后3 d,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对照组和观察组渗液量、伤口周围皮肤颜色和伤口组织类型评分分别为(4.2±0.7)分 ∶(3.3±0.6)分、(3.5±0.7)分 ∶ (2.5±0.6)分、(3.4±0.6)分 ∶ (2.5±0.5)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伤口潜行大小、渗液类型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对照组和观察组伤口潜行大小、渗液类型、渗液量、伤口周围皮肤颜色和伤口组织类型评分分别为(3.5±0.5)分 ∶ (2.5±0.7)分、(3.4±0.7)分 ∶ (2.4±0.5)分、(4.0±0.8)分 ∶ (2.8±0.5)分、(3.4±0.5)分 ∶ (1.3±0.5)分、(3.3±0.5)分 ∶ (2.1±0.4)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对照组和观察组伤口潜行大小、渗液类型、渗液量、伤口周围皮肤颜色和伤口组织类型评分分别为(2.9±0.6)分 ∶ (1.2±0.7)分、(2.8±0.7)分 ∶ 0分、(3.3±0.7)分 ∶ (1.0±0.0)分、( 3.1±0.6)分 ∶ (1.1±0.4)分、(3.0±0.6)分 ∶ (1.2±0.5)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 d,对照组和观察组伤口潜行大小、渗液类型、渗液量、伤口周围皮肤颜色和伤口组织类型评分分别为(2.5±0.7)分 ∶ 0分、(2.5±0.5)分 ∶ 0分、(3.0±0.7)分 ∶ (1.0±0.0)分、(2.6±0.7)分 ∶ (1.1±0.3)分、(2.6±1.1)分 ∶ 0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伤口愈合率均为100%。对照组和观察组伤口愈合时间分别为(28.3±6.7)d、(15.2±0.9)d(P<0.05)。
结论
对于胫前烧瓶样伤口,清创缝合术后采用局部加压包扎及固定的方法较常规简单包扎明显促进伤口愈合,且具有愈合质量更佳、愈合时间更短等优点。
2019 Vol. 35 (11): 1027-103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71KB] (
396
)
创伤护理
1033
张维湖 钱继红 冯乐玲
引领式健康教育路径在寰枢椎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引领式健康教育路径在寰枢椎骨折患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患者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月 — 2018年12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38例寰枢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7例;年龄21~65岁[(49.6±12.5)岁]。均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9例患者行传统健康教育护理方法(对照组),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25~63岁[(48.6±15.3)岁]。寰椎骨折8例,枢椎骨折4例,寰枢椎联合骨折7例。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5例,D级14例。19例患者采用引领式健康教育路径即分阶段对患者进行寰枢椎骨折的健康知识指导(观察组),其中男16例,女3例;年龄21~62岁[(51.2±12.3)岁]。寰椎骨折7例,枢椎骨折6例,寰枢椎联合骨折6例。ASAI分级C级7例,D级12例。比较两组术后1周和1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相关知识掌握度、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及ASAI分级改善情况。
结果
术后1周和1个月观察组VAS分别为(2.1±1.3)分、(1.1±0.6)分,对照组分别为(3.4±2.4)分、(2.1±1.2)分(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JOA评分[(15.9±1.5)分]优于对照组[(14.7±1.3)分](P<0.05)。观察组患者相关知识掌握度较对照组高,基本知识、合理用药、并发症预防和功能锻炼评分分别为(23.2±2.4)分、(24.1±1.7)分、(21.5±3.1)分和(22.8±1.6)分,对照组分别为(14.4±3.1)分、(12.9±2.1)分、(15.4±4.3)分和(13.4±3.5)分(P均<0.05)。护理满意度观察组也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例(5%)肺部感染,对照组9例(47%)出现并发症,其中下肢静脉栓塞2例,泌尿系感染4例,肺部感染2例,压力性损伤1例(P<0.05)。观察组ASIA分级C级1例,D级5例,E级13例;对照组C级2例,D级6例,E级11例(P>0.05)。
结论
引领式健康教育路径对寰枢椎骨折患者采用分阶段治疗指导,有利于改善疼痛和颈椎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度。
2019 Vol. 35 (11): 1033-103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27KB] (
307
)
生物信息学
1038
黄大耿 郝定均 张峰 贺宝荣 孙宏慧 赵勤鹏 刘翠翠 王冀邯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差异microRNA表达及靶基因分析
目的
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女性外周血及骨组织中microRNA(miRNA)表达谱的变化,并对差异miRNA进行靶基因分析,为研究PMOP发病机制、筛选早期诊断标志物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
获取公共数据平台NCBI-GEO DataSets中的PMOP miRNA研究数据:第一组为GSE64433数据集,包含23例PMOP患者及25例对照者的外周血样本miRNA表达谱;第二组为GSE74209数据集,包含6例PMOP患者及6例对照者的股骨颈骨组织样本miRNA表达谱。运用R/Bioconductor进行数据处理及差异miRNA分析,筛选每组中PMOP与对照者间表达倍数改变>2,P<0.05的miRNA为组间差异表达miRNA。结合TargetScan、miRDB、miRTarBase数据库进行miRNA靶基因预测,选取在三个数据库中均存在的靶基因,运用Cytoscape绘制并分析miRNA-靶基因调控网络图。
结果
在第一组中(GSE64433数据集),PMOP外周血筛选出224个差异表达miRNA(75个上调miRNA,149个下调miRNA);在第二组中(GSE74209数据集),PMOP股骨颈骨组织中筛选出132个差异表达miRNA(58个上调miRNA,74个下调miRNA)。将第一组及第二组中的差异miRNA取交集,得到8个miRNA在PMOP均呈下调改变,共调控327个靶基因,且其中10个靶基因受到两个miRNA的共同调控。
结论
PMOP miRNA-靶基因调控网络中的核心miRNA及受到多个miRNA共同调控的靶基因可能在其发病与进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作为疾病分子标志物的潜在应用价值。这对PMOP的发生发展、诊断标志物筛选及骨质疏松性骨折预防等相关研究有重要意义。
2019 Vol. 35 (11): 1038-104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25KB] (
314
)
综述
1044
张英健 王国强 安忠诚 董黎强
脊髓损伤电刺激治疗的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可以导致不同程度的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具有高发生率、高致残率、高耗费等特点,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负担。对脊髓损伤的研究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目前药物治疗是脊髓损伤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非药物治疗的临床应用仍存在争议。近年来,随着脊髓损伤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电刺激治疗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应用已取得一定进展。笔者就脊髓损伤的脊髓电刺激、脑刺激、磁刺激等方面作一综述,为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2019 Vol. 35 (11): 1044-105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66KB] (
688
)
1051
薛航 张伟涛 张一鸣 于冰 石林 杨洪发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术后并发硬膜下积脓的诊治研究进展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多有颅脑外伤史。颅脑外伤后颅内桥静脉撕裂是其主要发病机制。CSDH钻孔引流术是目前最常应用的手术方法,术后复发率和病死率都很低,但术后并发硬膜下积脓极罕见,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龄、糖尿病、异物性质的引流管存在、颅脑手术、开放伤、慢性全身感染性疾病(鼻窦炎、中耳炎、腹腔脓肿、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肿瘤或免疫缺陷性疾病都是其致病的高危因素。笔者对CSDH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硬膜下积脓的发病机制、致病菌、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等进行综述,为临床上对此类疾病的管理提供建议。
2019 Vol. 35 (11): 1051-105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57KB] (
343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