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17年 33卷 12期
刊出日期:2017-12-15

专家论坛
颅脑损伤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胸腹部损伤
血管损伤
个案报告
专家共识
多发伤
   
专家共识
1057 创伤中心建设标准(贵州省)专家委员会
Ⅱ级创伤中心(贵州省)建设标准(2017版)
创伤全球每年致死预计2020年会增至840万人。我国因创伤致死人数每年超过20万人,伤数百万人。创伤是时间敏感性疾病,采取措施的时间不同,其效果不同,时间愈早,措施愈合理,病死率就愈低。但是我国紧急医学救援综合实力尚不能很好满足突发事件应对的实际需要,因此,国家卫计委2016年9月提出“平急结合”“专兼结合”和“建设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中心”的基本原则和任务。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颁发关于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重点工作方案,要求创新急诊急救服务。在此之前,我国各省积极谋划建立了胸痛中心等急救医疗服务中心。但创伤中心与胸痛中心建立有较大区别,创伤手术涉及各外科专科,目前又尚无成熟的创伤中心评审标准可供参考,更不能简单套用胸痛中心的做法。为切实推进创伤中心建设,由贵州省援黔专家团、贵州省医院管理协会等成立了王正国院士为主任委员的创伤中心(贵州省)建设标准专家委员会。现基于国内外严重创伤救治循证医学证据,结合目前我国和贵州省医院创伤救治能力的现状,制订Ⅱ级创伤中心(贵州省)建设标准,计6个方面32条。现分述如下。
2017 Vol. 33 (12): 1057-106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288KB] ( 473 )
专家论坛
1061 胡勇 赖欧杰
胸腰椎骨折分型及手术治疗的相关争议问题
胸腰椎骨折是最常见的脊柱损伤类型,约占脊柱骨折50%~70%[1]。其中胸腰段处于由受到肋骨及胸骨限制的活动度较小的胸椎转化为活动度较大的腰椎的交界区,使其局部生物力学应力明显升高,因此更容易发生骨折。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重建脊柱稳定性、纠正脊柱畸形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从而便于早期活动及减少卧床并发症。但随着脊柱损伤治疗理念及内固定技术的不断发展,回顾既往文献,对于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仍存在较多争议。因此笔者对存在的相关争议问题进行探讨。
2017 Vol. 33 (12): 1061-106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56KB] ( 334 )
脊柱脊髓损伤
1065 陈康 曾建成 修鹏 宋跃明 刘浩 刘立岷 龚全 李涛 孔清泉
Endoring自撑拉钩辅助微创小切口前路单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
目的
探讨Endoring自撑拉钩辅助下微创小切口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7年1月— 2009年6月采用Endoring自撑拉钩辅助下微创小切口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治疗的26例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18~68岁,平均48.5岁。损伤节段:T1 3例,L1 18例,L2 5例。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8例,D级12例,E级6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并发症。术后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随访神经功能、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后凸及高度丢失矫正等情况。末次随访根据三维CT检查采用改良Brantigan法评价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14.6±30.5)min,术中出血量(389.7±57.1)ml,切口长度(8.5±1.3)cm。患者均获随访5~7年[(6.3±0.4)年]。末次随访时20例ASIA分级均有1级以上的神经功能改善,腰背痛VAS由术前的(7.8±1.6)分改善为(2.1±0.8)分(P<0.05)。术前椎间高度为(29.8±5.3)mm,末次随访时为(35.2±2.4)mm (P<0.05)。术前Cobb角为(20.4±11.7)°,末次随访时为(11.3±5.5)°(P<0.05)。患者均获得植骨融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或移位发生。
结论
采用Endoring自撑拉钩辅助小切口前路单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充分椎管减压、矫正后凸畸形、固定节段短、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是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法。
2017 Vol. 33 (12): 1065-107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83KB] ( 313 )
1072 胡勇 孙肖阳 赖欧杰 袁振山 董伟鑫 张蛟 朱秉科 陈绪国 许建忠
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单节段融合重建治疗不稳定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
目的
比较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单节段融合重建与联合前路双节段融合重建治疗不稳定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6月— 2014年6月收治的62例不稳定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11例;年龄19~55岁,平均35.1岁。单节段爆裂骨折50例,单节段爆裂骨折合并其他节段的压缩骨折12例。爆裂骨折椎节段:T11 8例,T12 20例,L1 24例,L2 6例,L3 4例。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30例)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单节段融合重建;B组(32例)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双节段融合重建。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神经功能评价(Frankel分级标准),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变化、伤椎前缘高度。观察内固定松动断裂、钛网倾斜沉降、植骨融合等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8~24个月,平均20.8个月。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08.2±15.6)min、(598.3±55.3)ml,B组为(260.1±17.4)min、(662.2±58.3)ml (P<0.05)。术后两组Cobb角恢复值、伤椎高度恢复率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丢失值、伤椎高度丢失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VAS为(2.5±0.8)分,低于B组的(3.2±1.1)分(P<0.05);A组ODI为(20.3±5.8)分,低于B组的(28.2±5.1)分(P<0.05)。与术前比较,Frankel分级标准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P<0.05)。A组1例钛网内的骨质与植骨界面未实现骨性融合,未出现明显的钛网沉降、倾斜等情况;B组3例钛网内的骨质与植骨界面未实现骨性融合,8例出现钛网倾斜、沉降等情况(P<0.05)。
结论
对于不稳定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单节段融合重建与联合前路双节段融合重建矫形效果相当,但损伤小,骨性融合率高,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2017 Vol. 33 (12): 1072-107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91KB] ( 321 )
1080 张国旺 连小峰 徐建广
Ⅰ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C型胸腰椎骨折
目的
通过与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进行比较,探讨Ⅰ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C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1月— 2015年12月收治的40例C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20~48岁,平均30.6岁。损伤节段:T11 4例,T12 16例,L1 14例,L2 6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Ⅰ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后外侧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组(后路组)和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组(前后联合组),每组20例。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椎体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在胸腰椎CT上评估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0~46个月,平均28.6个月。后路组:平均手术时间154 min,术中出血量564 ml,术后引流量180.5 ml,下床时间5.9 d,住院时间10.6 d;前后联合组:平均手术时间248.5 min,出血量960.8 ml,术后引流量359.2 ml,下床时间8.4 d,住院时间14.5 d(P均<0.05)。后路组和前后联合组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VAS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除术后1周疼痛外,两组间其他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周均获得骨性融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Ⅰ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间植骨融合技术通过单一后方入路能同时完成骨折椎体复位、脊髓减压、前中柱稳定性重建,与传统前后路联合手术相比,具有操作更简单、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等优点,并且骨性融合效果相当,是治疗C型胸腰椎骨折可供选择的技术。
2017 Vol. 33 (12): 1080-108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20KB] ( 417 )
1087 凡进 余利鹏 丁其瑞 殷国勇
椎体扩张器植骨结合微创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椎体扩张器植骨结合微创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2月— 2015年12月34例因胸腰椎骨折行微创经椎弓根置钉并使用椎体扩张器行伤椎内植骨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25~57岁,平均46.7岁。骨折AO分型:A1型16例,A3型18例。伤椎分布:T11 1例,T12 6例,L1 15例,L2 9例,L3 3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手术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高度比、Cobb角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91.2±9.8)min,术中出血量(42.4±4.3)ml,手术切口长度(7.2±0.4)cm,术中透视5次,术后住院时间(3.9±0.5)d,随访时间(13.8±1.7)个月。末次随访时,伤椎内植骨均取得骨性愈合。术前、术后7 d、3个月、12个月VAS分别为(6.4±0.9)分、(4.1±0.8)分、(1.2±0.4)分、(1.2±0.5)分。术前、术后7 d、3个月、12个月ODI分别为(39.2±2.3)分,(24.5±1.9)分,(13.0±3.0)分,(12.3±2.0)分。术后7 d VAS、ODI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在术后3个月后进一步降低(P<0.05),术后3个月与12个月间则无明显变化(P>0.05)。术前、术后3 d、3个月、12个月椎体高度比分别为47.8±12.2、83.6±4.9、82.5±4.8、81.7±4.7。术前、术后3 d、3个月、12个月Cobb角分别为(22.4±4.7)°、(3.6±2.4)°、(4.6±2.6)°、(5.0±2.8)°。椎体高度比在术后3 d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Cobb角则明显下降(P<0.05),而术后3 d、3个月、12个月两影像学指标则无明显变化(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情况,末次随访时伤椎内植骨均出现骨性愈合。
结论
椎体扩张器植骨结合微创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有效,可迅速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障碍并有效维持椎体高度、恢复胸腰椎的矢状位平衡。
2017 Vol. 33 (12): 1087-109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95KB] ( 342 )
1094 薛爱存 王大寿 覃裕 陈艳 何猛 罗金玉 孙文扬名 邓春桃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围绝经期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围绝经期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7年1月— 2014年3月收治的围绝经期椎体压缩骨折患者53例(70个椎体),其中单椎体压缩骨折36例,双椎体压缩骨折17例。伤椎分布:T11 5个、T12 14个,L1 30个,L2 12个,L3 9个。骨折压缩程度10%~30%。根据治疗方法分为PKP组和非手术组。PKP组30例,年龄44~54岁,平均51.0岁。伤椎分布:T11 3个,T12 11个,L1 17个,L2 7个,L3 3个。非手术治疗组23例,年龄44~54岁,平均50.5岁。伤椎分布:T11 2个,T12 3个,L1 13个,L2 5个,L3 6个。比较两组术前及治疗后2周、6个月和3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高度压缩率、Cobb角及骨密度变化。
结果
随访6~36个月。两组治疗后2周、6个月和36个月VAS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与非手术组比较,PKP组治疗后2周和6个月VAS和ODI指数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非手术组Cobb角及压缩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治疗后36个月与6个月比较,非手术组椎体Cobb角及椎体压缩率继续加重不明显。与术前比较,PKP组治疗后6个月椎体Cobb角及压缩率减小(P<0.05),治疗后36个月椎体Cobb角及压缩率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和36个月时PKP组Cobb角及椎体压缩率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个月及36个月非手术组骨密度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而PKP组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手术组比较,治疗后36个月PKP组骨密度降低更少(P<0.01)。PKP组骨密度下降缓慢,与术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手术组骨密度下降较快,治疗后36个月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
结论
对围绝经期患者椎体压缩骨折行PKP能明显缓解近期和远期疼痛,降低后凸畸形程度,延缓骨含量的下降。
2017 Vol. 33 (12): 1094-109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93KB] ( 347 )
颅脑损伤
1100 杨满红 徐嘉 陈雪霞 谢文锋 陈丽 郑东华 杨春华
甲状腺素治疗特重型创伤性脑损伤的疗效
目的
探讨甲状腺素治疗对特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7月1日— 2014年4月30日收治的105例特重型TB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9例,女26例;平均年龄32.9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35例)、常规治疗+甲状腺素治疗组(B组,35例)和甲状腺素水平低时甲状腺素治疗组(C组,35例)。对比分析各组入院后低甲状腺素水平、低血压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用量、肝肾功能损伤、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C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 Ⅱ)评分和病死率等。
结果
入院后20 d内,B组低甲状腺素水平和低血压发生率(23%、77%)显著低于其他两组(A组40%、100%;C组37%、100%)(P<0.05),C组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剂量B组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开压药联合用药率B组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而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肝肾功能异常率(29%、31%)显著低于其他两组(A组49%、51%;C组43%、51%)(P<0.05),C组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入院后30 d B组GCS[(4.8±1.9)分]显著高于A组[(3.3±0.2)分]和入院时[(3.6±1.1)分](P<0.05);A组APACHE Ⅱ评分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和入院时(P均<0.05);病死率A组(69%)显著高于B组(31%)和C组(29%)(P<0.05)。
结论
甲状腺素治疗可以降低特重型TBI后低血压发生率、肝肾损伤率,且预防优于补充治疗,还可降低病死率。
2017 Vol. 33 (12): 1100-110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30KB] ( 319 )
胸腹部损伤
1105 李鹏 狄华明 余捍东 赵晶 李树坡
重型胸部创伤术后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
目的
探讨重型胸部创伤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降低术后医院感染率提供依据及防治措施。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 2016年1月收治的重型胸部创伤手术患者148例,其中男98例,女50例;平均年龄34.7岁。简明损伤定级(AIS)≥3分。统计术后医院感染率,分析术后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基础疾病、是否昏迷、是否输血、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术后气管切开、术后ICU住院时间。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18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2.2%,其中肺部感染11例,尿路感染4例,切口感染2例,胸腔感染1例。致病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4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2%;革兰阴性菌12例,占67%,其中肺炎克雷伯菌4例,鲍曼不动杆菌3例,铜绿假单胞菌3例,大肠埃希菌2例;真菌2例。术后医院感染与患者年龄(≥60岁)、既往基础疾病、昏迷、手术方式、手术时间(≥3 h)、气管插管时间(≥24 h)、术后气管切开、术后ICU住院时间(≥3 d)等因素相关(P<0.05),而与性别和是否输血无关(P>0.05)。
结论
重型胸部创伤术后发生医院感染最常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年龄越大、合并基础疾病、昏迷、剖胸手术、手术时间过长、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时间长、气管切开及ICU住院时间长均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应重视这些危险因素,以尽可能减少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2017 Vol. 33 (12): 1105-110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50KB] ( 392 )
1109 陈健 滕陈怀 何其芳 闻浩 孟伟阳 金灿 陈大庆
基于CT图像的腹部损伤腹腔内出血定量研究
目的
探讨CT计量法计算腹部损伤腹腔内出血体积的可行性及准确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9年1月— 2016年9月76例诊断为腹腔内出血(或腹腔积血)行急诊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CT图像,采用CT计量法(Noboru Oriuchi公式)计算腹腔内出血量,并与术中实际记录的腹腔内出血量(手术计量法)进行比较,利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两种测量方法所得结果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通过CT计量法腹腔内出血量为10~4 335 ml,手术计量法腹腔内出血量为200~4 490 ml。这两种方法所得腹腔内出血量体积差的绝对值为4.8~500 ml。体积差/手术计量法腹腔内出血量为0.2%~95.0%[4.5%(2.8%,8.9%)]。腹腔内出血量<500 ml,体积差异的比值为30.0%~95.0%[69.1%(51.2%,78.6%)];腹腔内出血量>500 ml,其体积差异的比值为0.2%~13.6%[4.2%(2.7%,6.4%)]。排除出血量<500 ml的患者后,CT计量法腹腔内出血量与手术计量法腹腔内出血量呈直线相关趋势(r=0.971,P<0.05)。
结论
对于腹腔内出血量>500 ml的患者,行常规全腹部CT扫描后,可通过CT计量法的Noboru Oriuchi公式较精确地计算患者腹腔内出血的体积,指导手术治疗。
2017 Vol. 33 (12): 1109-111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16KB] ( 366 )
骨与关节损伤
1113 赵枫 吕辉照 艾建国 杨照田
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9月— 2015年2月收治的120例胫骨干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21~61岁[(42.18±10.7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5 d[(2.49±1.30)d]。骨折类型均为AO C2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微创组(采用微创接骨板技术)和传统组(采有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每组60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和Johner-Wruhs功能评分。
结果
微创组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3.26±6.84)ml和(187.46±25.47)ml,手术时间分别为(58.37±6.21)min和(90.30±8.47)min,住院时间分别为(7.24±1.29)d和(8.63±1.42)d,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0.26±1.82)周和(13.24±2.07)周(P均<0.05)。治疗后1,3,5 d,微创组VAS分别为(4.03±0.65)分、(2.92±0.51)分、(1.84±0.32)分,传统组VAS分别为(4.98±0.72)分、(3.93±0.60)分、(3.01±0.48)分(P均<0.05)。Johner-Wruhs功能评分:微创组优36例,良20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93.3%;传统组优16例,良33例,中8例,差3例,优良率81.7%(P<0.05)。
结论
微创接骨板技术可有效减轻术中创伤和术后疼痛,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优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
2017 Vol. 33 (12): 1113-111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81KB] ( 326 )
多发伤
1118 刘安平 倪维 叶鹏 杨欠 张天喜 喻安永
右美托咪啶对多发伤机械通气患者镇静镇痛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啶(DEX)对多发伤患者机械通气中的镇静镇痛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9月— 2017年3月收治的80例多发伤机械通气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8例,女22例;年龄18~60岁,平均41.87岁。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8.45±4.53)分。患者入科后予以镇静镇痛治疗,依据镇静药物不同分为两组,DEX组使用DEX复合酒石酸布托啡诺(40例),咪达唑仑组使用咪达唑仑复合酒石酸布托啡诺(40例)。比较两组镇静程度评分(Ramsay评分)、起始用药达到镇静镇痛满意时间、每日唤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住院时间、酒石酸布托啡诺使用量、心率、血压变化及谵妄发生率。
结果
(1)两组均能达到目标镇静效果。DEX组每日唤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EICU住院时间较咪达唑仑组短(P<0.05); (2)咪达唑仑组达镇静满意时间较DEX组短(P<0.05);(3)DEX组较咪达唑仑组酒石酸布托啡诺使用量少,谵妄发生率低(P<0.05);(4)DEX组与咪达唑仑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镇静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EX用于多发伤机械通气患者中可获得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能缩短每日唤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EICU住院时间,可减少酒石酸布托啡诺用量,并能减少谵妄的发生率;镇静镇痛前后血压、心率变化幅度小,安全可靠。
2017 Vol. 33 (12): 1118-112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69KB] ( 379 )
1123 覃宇宙 蔡贤华
合并股骨干骨折的多发伤患者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的高危因素
目的
探讨合并股骨干骨折的多发伤患者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FES)的高危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 2015年12月收治的36例合并股骨干骨折的多发伤患者并发FES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6例;年龄18~52岁,平均36.2岁。根据是否合并有胸、腹、脑等其他部位损伤将其分为两组:A组(9例)为股骨干骨折合并其他部位骨折的多发性骨折患者;B组(27例)为股骨干骨折合并胸、腹、颅脑等其他部位损伤的多发性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创伤严重度评分(RISS)进行量化评估,并对股骨干骨折类型进行AO分型,分析RISS值域范围及股骨干骨折类型与FES之间的关系。
结果
所有患者RISS≥11分:A组RISS值主要分布在11~18分,股骨干AO分型C型占67%,B型占33%;B组RISS值主要分布在18~24分,股骨干AO分型C型占78%,A型占4%,B型占19%。合并股骨干骨折的多发伤患者并发FES与其RISS值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684, P<0.01),且股骨干骨折以C型多见。
结论
当股骨干骨折合并其他部位骨折的多发性骨折患者RISS≥11分,伴胸、腹、颅脑等其他部位损伤的多发性骨折患者RISS≥18分,并且股骨干骨折类型为C型骨折是发生FES的高危因素,应作为重点预防对象。
2017 Vol. 33 (12): 1123-112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74KB] ( 284 )
血管损伤
1127 徐弋 程波
血栓弹力图评估创伤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评估创伤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的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3月— 2015年4月手术治疗的骨科创伤患者64例,其中男32例,女32例;年龄17~79岁,平均53.44岁。患者均无明显下肢血管损伤。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8.8 d。患者根据术前彩色多普勒诊断下肢静脉是否血栓分为血栓组(10例)和非血栓组(54例)。收集两组TEG参数[反应时间(R值)、血块形成时间(K值)、血块生成率(α角)、最大血栓幅度(MA)]、传统凝血功能检测(CCTs)[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血小板(PLT)计数,比较两组各参数的差异。分析R值、K值与传统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PLT与α角、MA的相关性。分析R值、K值、PT和APTT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及其敏感度和特异度。
结果
血栓组R值为5.55(4.78,5.85)min,比非血栓组的6.20(5.30,7.03)min明显缩短(P<0.05)。两组间K值、α角、MA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PT、APTT、INR、PLT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值与PT呈正相关(r=0.65,P<0.05),与INR值呈正相关(r=0.69,P<0.05),与APTT值和PLT值无明显相关。K值与PT、APTT、INR、PLT无明显相关,PLT与α角和MA也无明显相关。R值、K值、PT和APTT的AUC分别为0.73,0.66,0.58,0.60。R值(<5 min)、K值(<1.00 min)、PT(<11.4 s)和APTT(<27.4 s)的敏感度分别为87.04%、79.63%、0.00%和90.74%,特异度分别为40.00%、40.00%、100.00%和20.00%。
结论
对于创伤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TEG能更准确反映患者的凝血功能,可作为筛查创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补充手段。
2017 Vol. 33 (12): 1127-113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17KB] ( 340 )
基础研究
1133 郭瑛 贾连顺 黄剑侯 黄智
海岛湿热作战条件下脊髓高能量火器伤后肺组织及呼吸功能早期变化
脊髓火器伤是平战时非常严重的创伤,其对组织损害主要有三种机制:投射物的直接作用、压力波和瞬时空腔效应[1]。平时主要为低能量火器损伤,对组织的损害主要由投射物的质量决定[2]。而战时主要为高能量火器损伤,对局部组织损害及全身病理生理变化均较低能量火器伤严重、并发症多,早期致残率和病死率高。高能量脊髓火器伤对受伤局部毁损严重,常致弹道所经椎板、棘突等骨性结构及脊髓发生横断、碎裂,致脊髓完全性损伤[3]。因此脊髓高能量火器伤的救治除关注脊髓火器伤本身的损害外,更应重视对伤后患者全身情况全面的衡量。笔者对海岛湿热环境下脊髓火器伤后肺组织的损伤及呼吸功能进行研究,探讨在海岛湿热环境下脊髓火器伤的早期呼吸系统功能变化规律。
2017 Vol. 33 (12): 1133-113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67KB] ( 403 )
综述
1137 支愧云 熊紫玉 张雪 姚呈谋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
心理障碍中,只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主要原因是已知的[1],即某一事件——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了危害到自己或他人物理完整性的重大变故,包括地震、洪水、泥石流等地质自然灾害,战争、交通事故、空难等突发人为事故,以及长期暴力、躯体虐待等持续性的慢性刺激等。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第3版(CCMD-Ⅲ)首次使用PTSD这一术语,并将之纳入反应性精神障碍。之后的近二十年来,我国学者对PTSD的神经生物学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及神经生物学等多个学科。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梳理,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也为PTSD的治疗研究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CCMD-Ⅲ将PTSD定义为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2]。同时符合以下特征性症状至少3个月,才可确诊为PTSD:(1)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的病理性重现、梦境,或者因面临与创伤刺激相似或有关的刺激,而感到痛苦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2)持续的警觉性增高;(3)持续地回避;(4)对创伤经历的选择性遗忘;(5)对未来失去信心等[3]。
2017 Vol. 33 (12): 1137-114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54KB] ( 344 )
1144 张天浩 王之江 林涧
足踝部创面皮瓣修复的研究进展
足踝部创面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如碾压伤、高处坠落伤、切割伤、恶性肿瘤、糖尿病、压疮、电击伤等均为其常见病因。无论病因如何,足踝部创面往往伴有骨关节、肌腱血管及神经等深部组织缺损外露,感染发生率高,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功能。以往对伴有骨、肌腱等外露的足踝部皮肤缺损,常行清创换药、植皮等。而由于足踝部结构特点不能满足患者需求,近阶段多数学者采用皮瓣修复创面解决这一题难题,大体可分三类,即传统的交腿皮瓣、小腿部的带蒂皮瓣及各类游离皮瓣[1]。随着近年来各级医院治疗水平的提高,交腿皮瓣一般不作为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首选方法,多采用小腿部的带蒂皮瓣或各类游离皮瓣进行修复。但是由于足踝部相邻软组织质地、感觉、结构及功能等组织特性不同,如何选择适当的方式修复足踝部创面并重建其功能仍然是临床上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1]。
2017 Vol. 33 (12): 1144-114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50KB] ( 289 )
个案报告
1148 杨宁 姚远 施建国 段煜鑫 姜帅 赵敬梅 王富麟
床旁超声在胸部钝性伤致隐匿性心脏压塞多发伤救治中的价值
超声检查在临床诊断中已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尤其在急诊创伤患者的救治中,床旁超声(point of care ultrasonography,POCU)成为急诊明确伤情、判断休克原因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对创伤患者进行的超声检查通常由超声科医师完成,从请求会诊到进行床旁检查可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常造成对创伤患者伤情评估的延迟。另外,这种模式的超声检查还缺少连续性,不能实时跟踪监控伤情的动态变化,尤其是在胸部钝性伤致隐匿性心脏压塞患者的诊治中容易出现延误或漏诊,可能造成致命后果[1]。随着急诊科医师主导的POCU[如创伤重点超声评估(FAST)或扩大的FAST(EFAST)]在创伤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广泛运用,其效果和价值日益得到临床的肯定。笔者通过1例胸部钝性伤致隐匿性心脏压塞的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诊救治,探讨POCU在该类损伤急诊救治中的价值。
2017 Vol. 33 (12): 1148-115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15KB] ( 380 )
1151 赵永杰 朱晓东 曹海燕
开放性距下关节外侧脱位合并前方脱位一例
距下关节脱位常由高处坠落、剧烈运动、交通事故等高能量暴力引起。不合并距骨骨折的距下关节脱位临床较少见,其发生率占所有关节脱位的1%[1],其中开放性脱位占11%~42%,由于其发生率很低,临床医师对其诊治认识有限,处理不当常引起严重并发症。目前尚无距下关节外侧脱位合并前方脱位的病例报道。笔者收治开放性距下关节外侧脱位合并前方脱位1例,重点讨论其损伤机制及治疗方案,以期对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2017 Vol. 33 (12): 1151-115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97KB] ( 293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