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构建丝素蛋白(SF)、细菌纤维素(BCNR)、羟基磷灰石(HAp)复合骨再生支架并评价其促成骨活性的价值。
方法 将HAp颗粒、BCNR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依次加入SF水溶液中,搅拌均匀后倒入不同大小的模具,-25 ℃下处理24 h,冷冻成型,通过冻干机将复合支架冻干。将SF与BCNR不同质量比的复合支架设置为A组(2∶1)、B组(4∶1)、C组(6∶1),将未加入BMP2的无活性复合支架设置为D组。扫描电镜检测支架的表面形貌和孔隙结构;压汞仪检测支架的孔隙率;万能材料试验机压缩支架,获得应力‑应变曲线,分析支架的压缩强度和杨氏模量。将永生化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iMEF)接种到A组、B组、C组及D组复合支架上。细胞接种4、8 d后,细胞活/死染色检测各组活细胞和死细胞比例;细胞计数试剂盒 8(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测各组染色阳性细胞;ALP活性检测观察各组细胞的ALP活性。选取15只雌性SD大鼠,构建大鼠肌袋异位成骨模型,植入不同SF与BCNR质量比的复合支架及未加入BMP2的无活性复合支架,分别为A′组(2∶1)、B′组(4∶1)、C′组(6∶1)和D′组,另设假手术组,每组3只。假手术组在切开皮肤、钝性分离股四头肌肌肉,于肌肉中形成肌袋后,仅缝合肌袋及皮肤,不植入支架,其他四组在肌袋内植入对应的支架,并缝合肌袋及皮肤。术后2、4周行X线片检查,观察各组骨形成情况。术后4周,收集植入的支架与组织复合物,进行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和Masson 染色,观察各组成骨情况。另对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成骨标志物Ⅰ型胶原蛋白(COL1)和骨桥蛋白(OPN)的表达情况。
结果 扫描电镜显示,相较于A组和C组,B组片层结构和微孔结构更加规则、均匀;孔隙率分析结果表明,B 组和 C 组孔隙率分别为(89. 752±1. 866)%和(84. 257±1. 013)%,均高于 A 组的(81. 171±1. 268)%(P<0. 05或0. 01),而C组孔隙率低于B组(P<0. 01)。力学性能检测结果显示,B组和C组压缩强度分别为(0. 373±0. 009)MPa和(0. 403±0. 017)MPa,均高于A组的(0. 044±0. 003)MPa(P<0. 01),B 组和 C 组杨氏模量分别为(7. 413±0. 094)MPa 和(9. 515±0. 615)MPa,均高于 A 组的(1. 881±0. 036)MPa(P<0. 01),而C组压缩强度和杨氏模量均高于B组(P<0. 05或0. 01)。细胞活/死染色结果显示,细胞接种4 d后,B组死细胞明显少于A组、C组和D组;细胞接种8 d后,B组活细胞最多,死细胞最少。CCK‑8 实验结果显示,细胞接种 4 d 后,A 组和 B 组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 0.474±0.009和0.545±0.018,均高于D组的0.394±0.016(P<0.01),C组细胞增殖活性为0.419±0.005,与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和C组细胞增殖活性均低于B组(P<0.01);细胞接种8 d后,B组细胞增殖活性为1. 290±0. 021,高于D组的1. 047±0. 011(P<0. 01),C组细胞增殖活性为0.794±0.032,低于D组(P<0.01),A组细胞增殖活性为1.086±0.020,与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 A 组和 C 组细胞增殖活性均低于 B 组(P<0. 01)。ALP 染色结果显示,细胞接种 4、8 d 后,相较于 D组,A组、B组和C组有更多的阳性细胞,B组阳性细胞多于A组和C组。ALP活性检测结果显示,细胞接种4 d后,A组、B组和C组细胞ALP活性分别为1. 399±0. 071、1. 934±0. 011、1. 565±0. 034,均高于D组的0. 082±0. 003(P<0. 01),而A组和C组细胞ALP活性均低于B组(P<0. 01);细胞接种8 d后,A组、B组和 C组细胞 ALP活性分别为 2. 602±0. 055、3. 216±0. 092、2. 145±0. 170,均高于 D组的0. 101±0. 001(P<0. 01),而A组和C组细胞ALP活性均低于B组(P<0. 01)。X线片检查结果显示,术后2周,假手术组、D′组、A′组和C′组均无明显骨形成,而B′组有明显骨形成;术后4周,A′组、B′组和C′组均有明显骨形成,B′组骨形成明显多于其他两组,而假手术组和D′组均无明显骨形成。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术后4周,B′组形成大量均匀分布的新生骨组织,而A′组和C′组只在局部有少量新生骨组织,D′组仅有部分组织长入,且无明显新生骨组织,B′组形成的新生骨组织的成熟度比A′组和C′组更高。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B′组COL1和OPN阳性染色均较A′组和C′组更多。COL1 和 OPN 表达强度分析结果显示,A′组、B′组和 C′组 COL1 表达强度分别为 2. 822±0. 384、22. 810±2. 435、12. 480±0. 912,OPN表达强度分别为1. 545±0. 081、5. 374±0. 121、2. 246±0. 116,B′组和C′组COL1、OPN表达强度均高于A′组(P<0. 01),而C′组COL1和OPN表达强度均低于B′组(P<0. 01)。
结论 基于SF、BCNR和HAp成功构建复合骨再生支架,其中SF和BCNR质量比为4∶1的复合支架具有均匀孔隙结构、高孔隙率、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优异的体外促成骨性能,还具有优异的骨诱导性和骨传导性。
|
|
|
[1] |
. 中文目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7): 1-2. |
[2] |
. 英文目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7): 3-4. |
[3] |
李辉 黄光斌 都定元. 髂内动脉断血术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急救中应用的相关问题[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7): 577-584. |
[4] |
宋子麟 何李明 柳青青 冯皓宇. 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神经源性休克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7): 585-592. |
[5] |
高红亮 刘华 张涛 杨成伟 王仪哲 黄子荣 章文华 陈龙 康兵 马玉轩 李松凯. 计算机辅助改良椎板钩的设计及其固定腰椎峡部裂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7): 593-604. |
[6] |
林倩 赵夏 郝筱坤 于腾波 陈进利. 尺骨“Z”形缩短截骨联合腕关节镜下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深层修复治疗尺骨撞击综合征伴中度以上下尺桡关节不稳定的疗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7): 605-613. |
[7] |
李栋 王玮 周金华 殷渠东 马运宏. 逆向骶骨翼‑髂骨螺钉固定Tile C型骨盆骨折骶髂关节的最佳进针点及其初步临床应用[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7): 614-622. |
[8] |
袁悦 贾国强 谢康 申向阳 金斌 袁毅. 儿童不稳定型肱骨外髁骨折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7): 623-627. |
[9] |
李想 周巧梅 徐波. 术中泵注S‑氯胺酮对创伤性四肢长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术后睡眠障碍的改善作用[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7): 628-634. |
[10] |
黄智 刘胜祥 王瀚博 达逸峰 邢文华 杨学军 李峰. 导电水凝胶在脊髓损伤修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7): 647-653. |
[11] |
李鹏飞 贾健 马信龙. 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7): 654-659. |
[12] |
郑鸿生 赵子刚 刘浩儒 唐婉琦 张晨 梁华平 杨霞. 多组学技术阐明创伤后脓毒症发病机制的作用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7): 660-666. |
[13] |
贺逢孝 蒋治中 石磊 安维新 孟鹏 吴向阳. 锐器致左侧颈部损伤伴疟疾1例诊疗体会[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7): 667-669. |
[14] |
梁苗 刘渝 冉光琴 陈诚. 腹腔镜联合经阴道全层缝合术修补暴力性严重阴道壁裂伤1例[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7): 670-672. |
[15] |
. 中文目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6): 1-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