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探讨并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伤情评估的评分方法,为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特殊环境下的伤情评估提供参考。 方法 将64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失血休克组和复合伤组,每组32只;每组又分为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和单纯创伤组,每组16只。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中失血休克模型置于15 ℃海水中开始放血,失血量为全身血量30%,浸泡时间为1 h;复合伤模型致10%Ⅱ度烧伤并沿腹正中线切开长约2 cm,再置于15℃海水中,浸泡时间为1 h。记录大鼠死亡和存活时间,规定存活时间明显长于出水后4 h的记为存活,明显短于出水后 4 h的记为死亡;比较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和单纯创伤组在伤后9 h内各项生理指标(呼吸、血压、肛温)及动脉血气(血糖、pH值、血乳酸、动脉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碳酸氢根、钠离子、氯离子、钙离子、钾离子)变化;并根据所有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大鼠出水后4 h的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筛选影响存活的指标,再建立各指标对应死亡率的散点图,通过散点图中各指标不同区间内的走向趋势进行评分,从而建立伤情评分表。 结果 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总死亡率为28%(9/32),单纯创伤组总死亡率为6%(2/32)(P<0.05)。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存活时间[(8.1±3.7)h ]短于单纯创伤组[(11.3±4.8)h](P<0.05)。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呼吸频率[(58.8±2.9)次/min]慢于单纯创伤组 [(100.4±7.2)次/min],血压[(80.0±25.1)mmHg]低于单纯创伤组[(89.8±18.1)mmHg],肛温[22.4(20.1,25.0)℃]低于单纯创伤组[31.7(30.5,33.2)℃],pH值(7.1±0.1)低于单纯创伤组 (7.3±0.1),动脉氧分压[(196.3±34.1)mmHg]高于单纯创伤组[(149.4±22.6)mmHg],动脉二氧化碳分压[45.5(35.1,51.1)mmHg高于单纯创伤组[29.7(25.6,34.5)mmHg],血钠[145(142,148)mmol/L]高于单纯创伤组[142(139,144)mmol/L],血氯[120(115,125)mmol/L]高于单纯创伤组 [118(114,121)mmol/L],血钙[(1.3±0.1)mmol/L]高于单纯创伤组[(1.2±0.1)mmol/L],血钾[(3.6±0.8)mmol/L] 高于单纯创伤组[(3.3±0.6)mmol/L](P均<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呼吸[36(30,36)次/min]、血压[(43.1±21.8)mmHg]、肛温[(20.0±1.9)℃]、pH值(7.1±0.1)、碳酸氢根[(12.3±2.2)mmol/L]较存活组[60(48,78)次/min、(86.6±19.3)mmHg、(23.0±3.1)℃、7.2±0.1、(14.6±2.3)mmol/L]均明显抑制或下降(〖WTBX〗P〖WTBZ〗均<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筛选出显著影响大鼠存活情况的呼吸、血压、肛温、pH值、碳酸氢根5个指标,根据不同区间所对应死亡率的高低,对该区间赋值,作为其对存活情况即对伤情轻重影响权重,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伤情评分表。伤情评分表评分<6分为无死亡,6~9分死亡率为50%,≥9分死亡率为71%,6分及9分为临界值,即可认为<6分为轻伤,6~9分为中度伤,≥9分为重度伤。 结论 海水浸泡后大鼠存活时间减少、早期死亡率增加,表现为呼吸抑制、失血更严重、严重低体温、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高钠、高氯、高钙、高钾血症)等。根据影响大鼠存活情况的呼吸、血压、肛温、pH值、碳酸氢根,采用散点图的方式可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伤情评分表。运用评分表预测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大致相符,故本伤情评分表对于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预后有较好的预测和提示。
|
|
|
[1] |
郝定均 贺宝荣 黄大耿. 脊柱创伤仿生治疗新理念[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2): 97-100. |
[2] |
胡衍 陈晓 苏佳灿.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误区与“三位一体”骨修复策略[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2): 101-106. |
[3] |
康永生 梅伟 王庆德 郭润栋 刘沛霖 姜文涛 王仲伟 张振辉 苏锴. Ⅰ期前路颈椎复位减压及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AO C型F4亚型单节段损伤[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2): 107-113. |
[4] |
何进文 赵大成 耿彬 滕元君 张成俊 吴萌 韵向东 汉华 夏亚一. 开放手术与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膝关节脱位的疗效比较[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2): 114-121. |
[5] |
何继业 张家红 蔡贵泉 王晖 王栋梁. 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后早期运动和制动对肩关节功能的影响[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2): 122-128. |
[6] |
李正宾 王利民 赵闯 董金磊 李琳 李连欣. 经单一腹直肌旁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双柱骨折[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2): 129-135. |
[7] |
高宁 付坤 张瑞璞 陈浩 许曼君 何巍. 数字化及3D打印技术结合非血管化髂骨修复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骨缺损的疗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2): 136-140. |
[8] |
黄丽芳 牛轶雯 向军 马先 康雨田 董叫云 周景祺 吴芳伊 曹晓赞 宋菲 董炜 唐佳俊 刘英开 罗旭 嵇晓芸 陆树良. 创面修复门诊患者创面病原微生物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2): 141-145. |
[9] |
肖敏 姚伟 孙毓徽 陈萍 陈冬丽 孙钰文 王传林 王可. 胡蜂蜇伤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2): 146-151. |
[10] |
陈晓丽 李翠翠 孙珂 王苗 司蓓蓓 程兰 李菁 李水霞. 手术室系统化护理与常规护理降低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效果比较[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2): 152-157. |
[11] |
魏蜀一 李明 王传林. 颜面部动物咬伤伤口美容缝合处置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2): 165-170. |
[12] |
陈武 蓝常贡 罗宏成.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治疗脊髓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2): 171-175. |
[13] |
范梦科 王玲 齐莉莉 陈伟 张英泽. 骨创伤微环境免疫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2): 176-181. |
[14] |
张翔 尤炯鸣 王勇. 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2): 182-186. |
[15] |
章文杰 洪正华 董仁斌 杨光永 章国银 王子龙 陈丹阳 洪盾 王章富 冯兴兵 陈海啸.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继发心脏骨水泥栓塞一例[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2): 187-18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