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对跟腱损伤小鼠疼痛步态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 选取雄性C57BL/6小鼠,采用手术法全层离断右侧跟腱,建立跟腱损伤小鼠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跟腱损伤组和跟腱损伤+LIPUS组,每组7只。术后14 d使用Catwalk步态系统分析足印面积、站立时间、步行周期、脚爪最大强度及步幅5个参数评价小鼠步态功能变化。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跟腱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跟腱组织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的表达水平。同时在体外分离并培养小鼠跟腱细胞,使用100 ng/ml脂多糖(LPS)诱导细胞12 h建立体外细胞模型(LPS组);并对细胞行LIPUS处理(LPS+LIPUS组);同时设置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内核因子⁃κB(NF⁃κB)p65核转位情况,Western blot检测iNOS和磷酸化(p)⁃NF⁃κB p65 蛋白的表达。 结果 术后14 d,跟腱损伤+LIPUS 组患肢足印面积[(0. 28±0. 13)cm2]大于跟腱损伤组[(0. 14±0. 10)cm2](P<0.05),患肢站立时间[(0. 21±0. 03)s]长于跟腱损伤组[(0. 11±0. 04)s](P<0. 05),步行周期[(0. 40±0. 05)s]较跟腱损伤组[(0. 25±0. 05)s]显著延长(P<0. 05),患肢脚爪最大强度和步幅与跟腱损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HE染色结果显示,跟腱损伤组跟腱组织增生明显,纤维结构排列疏松且无序,并伴有新生血管生成和炎细胞浸润;跟腱损伤+LIPUS组跟腱组织纤维结构排列较整齐,且新生血管和炎细胞浸润程度均有所减轻。术后14 d跟腱损伤+LIPUS组iNOS表达量[(2. 84±0. 94)%]低于跟腱损伤组[(5. 70±0. 81)%](P<0. 05)。小鼠跟腱细胞免疫荧光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细胞内NF⁃κB p65蛋白转位入核,经LIPUS处理后可抑制NF⁃κB p65 蛋白的核转位。Western blot 检测发现,对照组跟腱细胞不表达iNOS,p-NF⁃κB p65蛋白表达量为(0. 63±0. 16);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细胞iNOS(0. 99±0. 22)和p⁃NF⁃κB p65(1. 02±0. 1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 05),LPS+LIPUS组iNOS(0.62±0. 10)和p⁃NF⁃κB p65(0. 65±0. 21)蛋白表达水平较LPS组显著降低(P<0. 05)。 结论 LIPUS治疗可改善跟腱损伤小鼠步态功能并抑制体内和体外iNOS的表达,该作用可能与LIPUS抑制NF⁃κB信号通路有关。
|
|
|
[1] |
徐永清 范新宇. 穿支皮瓣创面修复中存在的争议问题[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9): 769-772. |
[2] |
杨亮 巨积辉 周荣 郭礼平 王健. 股前外侧肌皮瓣序贯腓骨瓣修复足部复合组织缺损的疗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9): 773-779. |
[3] |
胡浩良 陈宏 李苗钟 李学渊. CT血管造影辅助下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血管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9): 780-785. |
[4] |
刘春 杨学林 胡福兴 王强. 三维CT血管造影辅助血管定位设计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背软组织缺损[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9): 786-792. |
[5] |
梅良斌 吕乾 范新宇 石岩 何晓清 朱跃良 徐永清. 腓动脉低位穿支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9): 793-798. |
[6] |
王乾坤 申才良 李俊杰 李勇 陈亮 罗彬. 股前外侧皮瓣联合大隐静脉移植治疗肘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伴肱动脉栓塞[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9): 799-804. |
[7] |
戚建武 陈邵 陈川 孙斌鸿 柴益铜 黄剑 李一 杨科跃 孙赫阳 陈宏. 游离旋髂浅动脉皮瓣联合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疗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9): 805-810. |
[8] |
韩增帅 孙申杰 宋文联 商广前 赵夏 戚超 于腾波. 关节镜下改良与传统无结缝线桥技术修复肩袖撕裂的疗效比较[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9): 811-817. |
[9] |
贾鹏 王宏川 石博文 舒衡生. 环形外固定架与髓内钉治疗胫骨节段性骨折的疗效比较[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9): 818-824. |
[10] |
宋宏晖 张鹏 徐炜 王伟 姜习凤 徐又佳 金佳. 加速康复外科管理模式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护理效果评价[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9): 825-832. |
[11] |
庄泽锐 刘明发 骆健明 许宏武 张冰娜 余汉辉 吴逸 许海雄. 抑制星形胶质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减轻谷氨酸兴奋性毒性神经元损伤的机制[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9): 833-840. |
[12] |
赵楚南 张景宇 戴双双 刘阳珷玥. 脑肠轴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9): 841-847. |
[13] |
陈晓俊 郭骏飞 贾会扬 王宸 郭家良 王鑫贵 赵阔 侯志勇 张英泽. 骨折相关张力性水泡形成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9): 848-854. |
[14] |
杨佛强 吴晓敏 潘晓华. 人工智能在创伤评分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9): 855-861. |
[15] |
黄海 张喜财 张振.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一例[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9): 862-86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