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探讨围术期加速康复外科(ERAS)管理模式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护理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94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70例;年龄76~98岁[(83. 7±5. 4)岁]。骨折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54例,股骨颈骨折40例。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或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44例围术期采用ERAS管理模式(加速康复组),50例围术期采用传统护理模式(传统康复组)。比较两组术后骨折部位、骨密度、致伤原因不同患者的下床时间;术前及术后1,3,7 d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1个月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日常自理能力(ADL)评分;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死亡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7. 7±6. 2)个月]。加速康复组术后不同骨折部位(股骨颈、股骨转子间)、骨密度(>‑2. 5 SD、≤‑2. 5 SD)、致伤原因(摔伤、交通伤、其他)患者的下床时间较传统康复组显著缩短(P<0. 01)。术前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加速康复组术后1,3,7 d VAS[(3. 4±0. 9)分、(2. 7±0. 5)分、(1. 7±0. 6)分]较传统康复组[(4. 3±1. 1)分、(3. 5±0. 5)分、(2. 7±0. 9)分]显著降低(P<0. 01)。术后1个月,加速康复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0%,低于传统康复组的28%(14/50)(P<0. 01);两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尿路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肝肾功能减退、贫血、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前两组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加速康复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ADL评分[(37. 0±6. 6)分、(70. 1±8. 4)分、(86. 2±9. 3)分]均较传统康复组[(26. 5±10. 4)分、(50. 1±11. 4)分、(70. 7±9. 0)分]显著提高(P<0. 01)。加速康复组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为(80. 9±8. 6)分,较传统康复组的(71. 1±9. 2)分显著提高(P<0. 01);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加速康复组术后住院时间为(4. 7±2. 4)d,较传统康复组的(7. 8±3. 9)d显著缩短(P<0. 01)。加速康复组术后3个月内无死亡,至末次随访时死亡2例[5%(2/44)],传统康复组术后3个月内死亡4例[8%(4/50)],两组病死率至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对于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实施ERAS管理模式可缩短卧床时间,有效减轻术后疼痛,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加速髋关节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
|
[1] |
徐永清 范新宇. 穿支皮瓣创面修复中存在的争议问题[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9): 769-772. |
[2] |
杨亮 巨积辉 周荣 郭礼平 王健. 股前外侧肌皮瓣序贯腓骨瓣修复足部复合组织缺损的疗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9): 773-779. |
[3] |
胡浩良 陈宏 李苗钟 李学渊. CT血管造影辅助下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血管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9): 780-785. |
[4] |
刘春 杨学林 胡福兴 王强. 三维CT血管造影辅助血管定位设计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背软组织缺损[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9): 786-792. |
[5] |
梅良斌 吕乾 范新宇 石岩 何晓清 朱跃良 徐永清. 腓动脉低位穿支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9): 793-798. |
[6] |
王乾坤 申才良 李俊杰 李勇 陈亮 罗彬. 股前外侧皮瓣联合大隐静脉移植治疗肘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伴肱动脉栓塞[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9): 799-804. |
[7] |
戚建武 陈邵 陈川 孙斌鸿 柴益铜 黄剑 李一 杨科跃 孙赫阳 陈宏. 游离旋髂浅动脉皮瓣联合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疗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9): 805-810. |
[8] |
韩增帅 孙申杰 宋文联 商广前 赵夏 戚超 于腾波. 关节镜下改良与传统无结缝线桥技术修复肩袖撕裂的疗效比较[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9): 811-817. |
[9] |
贾鹏 王宏川 石博文 舒衡生. 环形外固定架与髓内钉治疗胫骨节段性骨折的疗效比较[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9): 818-824. |
[10] |
庄泽锐 刘明发 骆健明 许宏武 张冰娜 余汉辉 吴逸 许海雄. 抑制星形胶质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减轻谷氨酸兴奋性毒性神经元损伤的机制[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9): 833-840. |
[11] |
赵楚南 张景宇 戴双双 刘阳珷玥. 脑肠轴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9): 841-847. |
[12] |
陈晓俊 郭骏飞 贾会扬 王宸 郭家良 王鑫贵 赵阔 侯志勇 张英泽. 骨折相关张力性水泡形成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9): 848-854. |
[13] |
杨佛强 吴晓敏 潘晓华. 人工智能在创伤评分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9): 855-861. |
[14] |
黄海 张喜财 张振.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一例[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9): 862-864. |
[15] |
顾玉东. 回顾历程,展望未来,再创辉煌[J]. 中华创伤杂志, 2021, 37(8): 673-67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