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16年 32卷 10期
刊出日期:2016-10-15

专家论坛
颅脑损伤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交通伤与创伤数据库
胸腹部损伤
规范与指南
脓毒症
个案报告
专题综述
技术与方法
病例讨论
专题综述
   
规范与指南
865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创伤感染学组,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创伤学组
创伤后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专家共识

抗菌药物的使用包括预防性和治疗性使用,其中预防性使用是预防特定病原菌所致或特定人群可能发生的感染,用于尚无细菌感染征象但暴露于致病菌感染的高危人群[1-3].创伤后容易发生感染,抗菌药物的使用是防治创伤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正确使用抗菌药物,避免过度使用和使用不足,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减轻社会和家庭的医疗负担、减少和延缓细菌耐药的发生均具有重要意义[4-8].本共识主要针对非战伤所致创伤抗菌药的物预防性使用,除小部分特殊损伤(动物咬伤)后感染外,并不涉及创伤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治疗.

2016 Vol. 32 (10): 865-869 [摘要] ( 267 ) [HTML KB] [PDF 882KB] ( 544 )
专家论坛
870 蒋建新,王正国
脓毒症研究中的问题与思考

近十多年来,脓毒症预后虽明显改善,但迄今仍是危重伤和各种危重病的主要死因,其病死率可达25%~30%,伴有休克时高达40% ~ 50%[1].为此,脓毒症日益受到重视.PubMed数据库结果显示,1986-1995年共有10 000余篇关于脓毒症的文献,2006-2015年论文数达到26 835篇,增加了2.5倍.虽然人们对脓毒症发病机制的认识日益深入,但脓毒症诊治的临床转化研究却进展缓慢.尽管已有上万个临床试验,涉及数以万计的患者,花费了数十亿美元,但迄今尚无一种药物进入临床.因此,找出问题症结,更新认识,提升脓毒症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水平,是解决脓毒症这一疑难问题的有效举措.

2016 Vol. 32 (10): 870-874 [摘要] ( 333 ) [HTML KB] [PDF 1575KB] ( 291 )
脓毒症
875 王宁,郑新川,刘鑫,郑江
血必净注射液对盲肠结扎穿孔脓毒症模型大鼠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

目的 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盲肠结扎穿孔 (CLP)手术诱导的脓毒症模型大鼠急性肺损伤(ALI)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可能的分子机制. 方法 (1)体内实验.11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30只)、CLP模型组(40只)和血必净治疗组(40只).观察造模后7d内各组动物存活率,同时于造模后12 h处死大鼠,腹主动脉取血检测炎症因子和血气指标,肺组织取材检测炎症介质mRNA表达、炎症信号分子活化、肺干/湿重比值以及病理组织观察.(2)体外实验.将分离的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血必净高剂量组(1∶30)、脂多糖(LPS)刺激组(100 ng/ml)、LPS+血必净低(1∶300)、中(1∶100)和高剂量组,检测各组上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弹性蛋白酶(NE)的水平及胞浆炎症信号分子的活化状态.结果 存活观察结果显示,CLP模型组建模后死亡率为65%,血必净治疗组死亡率为30%(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CLP模型组建模后12 h血清TNF-α和IL-6水平升高至(32.213±9.802) pg/ml和(21.592±5.427) ng/ml,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乳酸水平上升至(39.575±5.295) mmHg和(3.438 ±0.192)mmol/L(P <0.01),TNF-α和IL-6的mRNA相对表达值增加至(5.223±0.525)倍和(12.097±2.535)倍(P<0.01),IκBα和p38、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的活化水平也明显上调,肺组织含水量显著增加至(78.226 ±0.894)%(P<0.01),并出现肺泡腔出血、渗出和肺泡间隔中性粒细胞浸润等典型的急性炎性肺损伤改变.与CLP模型组比较,血必净治疗组血清TNF-α和IL-6显著降低至(21.592±5.427) pg/ml和(2.252±0.905) ng/ml,PaCO2、乳酸水平也明显降低至(34.088±2.260) mmHg和(2.563±0.250) mmol/L,血清TNF-α和IL-6的相对表达值降低至3.398±0.334和6.866±1.604、肺组织含水量减少至(77.159 ±0.626)%(P<0.05或0.01).血必净治疗组急性炎症所致的肺组织病理损伤也较CLP模型组显著减轻.体外实验结果显示,阴性对照组和血必净高剂量组TNF-α、IL-6和NE均为基础水平,LPS刺激组TNF-α、IL-6和NE分别升高至(7 102.520 ±528.026)pg/ml、(3 109.598±191.291) pg/ml和(63.985±2.823) ng/ml,较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PS+血必净中、高剂量组TNF-α、IL-6和NE水平较LPS刺激组显著降低(P<0.05或0.01).LPS刺激组胞浆IκBα的降解和p38及ERK的磷酸化水平也明显增加,而LPS+血必净高剂量组IκBα的降解和p38、ERK的磷酸化均受到抑制. 结论 CLP大鼠术后出现典型的ALI,给予血必净注射液干预能有效降低大鼠体内炎症介质的释放,改善CLP大鼠的ALI,且该效应可能与其抑制中性粒细胞在肺组织的炎性活化密切相关.

2016 Vol. 32 (10): 875-881 [摘要] ( 266 ) [HTML KB] [PDF 1032KB] ( 369 )
882 王昕,吴松,郑曙云,袁受涛,王翔,陈尚瑜,嵇振岭
细胞外组蛋白对损伤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及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细胞外组蛋白(EH)对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及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雄性野生型C57BL/6小鼠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将EH按50 mg/kg经尾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对照组给予尾静脉注射等量等渗盐水.3h后分别采集两组血液标本和肠组织标本,光镜及透射电镜下对两组肠黏膜组织形态进行观察,Western blot检测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Occludin、Claudin-1)的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浆二胺氧化酶(DAO)及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含量,鲎试验检测血浆中内毒素(ET)的含量. 结果 电镜结果显示,实验组肠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排列紊乱,部分断裂、扭曲、脱落,上皮细胞紧密连接模糊,细胞间隙增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光镜结果显示,实验组肠壁有大量炎细胞浸润,绒毛排列不规则,黏膜及黏膜下出现水肿、出血,杯状细胞出现水肿,绒毛变钝,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实验组Claudin-1、Occludin、ZO-1的表达量分别为0.587 7±0.060 6,0.127 7 ±0.085 7,0.393 3 ±0.080 8,均较对照组的0.677 2 ±0.038 3,0.430 6±0.086 9,0.812 8 ±0.096 3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血浆DAO含量为(1.61±0.20) U/ml,I-FABP为(548.5 ±36.8)EU/ml,ET为(0.182 ±0.076)EU/ml,均较对照组的(0.69±0.15) U/ml、(178.8±26.9) EU/ml、(0.091±0.029) EU/ml明显升高(P<0.05). 结论 EH对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具有明显损害作用,造成内毒素移位.

2016 Vol. 32 (10): 882-886 [摘要] ( 253 ) [HTML KB] [PDF 686KB] ( 291 )
专题综述
887 周增丁,郇京宁
脓毒症诊断生物标志物和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

脓毒症是创伤、烧伤等疾病的严重并发症.随着对脓毒症病理生理学认识不断深入,临床上诸如积极抗感染、充分液体复苏及全身重要脏器保护等治疗措施也逐步完善.但是,严重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的病死率依然很高.因此,尽可能早期识别和确诊脓毒症,把握“黄金时间”并启动有效干预手段,开展针对脓毒症的早期目标导向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传统诊断指标如体温测量、白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沉降率检测等在敏感度和特异度方面均难以实现对脓毒症的早期识别与诊断,也不能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而最常用的血培养确诊病原体方法存在耗时长、极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等不足.近年来,血清乳酸水平测定等新型检测方法和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诊断方法的不足,在脓毒症的早期快速诊断、病情分期、判定预后及干预效果反馈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越性.随着对脓毒症研究的逐渐深入,不断有新的生物标志物或方法应用于临床,为脓毒症的早期诊断提供有效的手段.笔者就脓毒症诊断的生物标记物及方法进行综述.

2016 Vol. 32 (10): 887-892 [摘要] ( 263 ) [HTML KB] [PDF 760KB] ( 232 )
颅脑损伤
893 闫诺,杨程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颅脑损伤急诊开颅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围术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T)对颅脑损伤急诊开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30例颅脑损伤急诊行开颅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输液组)和GDT组,每组15例.对照组男10例,女5例;年龄(40.3±12.1)岁,体重(62.1±9.1)kg.根据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等行常规液体治疗.GDT组男11例,女4例;年龄(44.5±9.6)岁,体重(64.0±6.9) kg.在Vigileo监护仪指导下,根据每搏量变异度(SVV)行GDT.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切开硬脑膜后1 h(T2)、术毕(L)、术后6 h(T4)、术后24 h(T5)、术后48 h(T6)采集颈内静脉血,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中S100-β浓度,于T1~T6时相点记录颅内压和脑灌注压(CPP),于T1、T5、T6时相点记录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感染、脑水肿、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及病死率. 结果 在T4、T5、T6时相点,NSE浓度GDT组较对照组降低(P<0.05).在T3、T4、T5、T6时相点,S100-β浓度GDT组较对照组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GDT组颅内压各时相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6时GDT组GCS为(13.9±0.32)分,高于对照组的(11.6±0.26)分(P<0.05).与对照组比较,GDT组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为(4.5±2.1)d,住院时间为(14.3±3.6)d,较对照组ICU停留时间[(6.3±1.9)d]及住院时间[(18.3±4.0)d]缩短(P<0.05).两组术后均无感染、脑水肿或死亡发生. 结论 与常规液体治疗相比,GDT不增加颅内压,不增加术后脑水肿的发生,并且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可改善颅脑损伤急诊开颅术患者的预后.

2016 Vol. 32 (10): 893-897 [摘要] ( 268 ) [HTML KB] [PDF 597KB] ( 263 )
骨与关节损伤
898 李兵,杨云峰,陈凯,于涛,朱辉,张明珠,赵有光,俞光荣
跟腱断端束束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

目的 探讨跟腱断端束束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4年12月采用跟腱断端肌腱束的束束缝合法治疗16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2例;年龄25~ 42岁,平均32.5岁.致伤原因均为运动伤.受伤至手术时间1~4 d,平均2.3d.所有患者均采用跟腱内侧入路,进行肌束与肌束的断端缝合.患者术后第2天开始主动功能锻炼,2~6周从部分负重转为完全负重,术后2个月开始穿运动鞋行走及踝关节活动范围功能锻炼,术后10周开始提踵功能锻炼.随访期观察并发症情况.术后通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 结果 1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14 ~44个月,平均30个月.伤口均Ⅰ期缝合且Ⅰ期愈合,无感染、皮缘坏死、腓肠神经支配区的皮肤感觉异常、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随访期间未发生跟腱断裂.术后10~14周(平均12.2周)返回工作岗位.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分为85 ~ 100分[(91.5±4.9)分]. 结论 对于有运动要求的年轻患者,跟腱断端束束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可早期功能锻炼,尽快返回工作岗位且疗效确切.

2016 Vol. 32 (10): 898-902 [摘要] ( 296 ) [HTML KB] [PDF 661KB] ( 406 )
903 茹江英,潘俊博,时代,潘晓瑾,鲁扬虎,牛云飞
低能量暴力致Lisfranc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低能量暴力致Lisfranc损伤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4年6月收治61例低能量暴力所致足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26例;年龄16~57岁,平均36.7岁.致伤原因:摔伤24例,运动伤21例,扭伤16例.根据不同诊断将患者分为Lisfranc损伤组(23例)和非Lisfranc损伤组(38例).对低能量暴力致Lisfranc损伤可能的14项危险因素[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手术史、吸烟、酗酒、致伤原因、榫孔内侧缘的深度(b)/第2跖骨长度(a)比值、榫孔外侧缘的深度(c)/a、第1跖骨间夹角、第1跖距间夹角、a/足长(g)比值、跟骨倾斜角、骰骨-舟状骨重叠高度(e)/骰骨垂直高度(e+f)],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x2=7.385,P<0.05)、致伤原因(x2=8.663,P<0.05)、跟骨倾斜角(t=3.958,P<0.05)、b/a(=5.051,P<0.05)和a/g(t=4.618,P<0.05)均为低能量暴力致Lisfranc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a(OR=1.036,95%CI0.018~ 0.450,P<0.01)和a/g(OR=1.013,95% CI0.005~0.374,P<0.01)是低能量暴力致Lisfranc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低能量暴力致Lisfranc损伤可能与榫孔内侧缘深度变浅和足长增加有关.

2016 Vol. 32 (10): 903-908 [摘要] ( 241 ) [HTML KB] [PDF 1389KB] ( 358 )
909 黄耀鹏,王胜伟,王科杰,潘佳栋,王欣
保留足趾的游离足二趾近侧趾间关节移植治疗创伤性指间关节炎

目的 探讨保留供区足趾的游离足二趾近侧趾间关节移植治疗创伤性指问关节炎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6年4月收治19例创伤性指间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18~52岁,平均27.3岁.示指10例,中指7例,环指2例,均为继发于创伤而导致的手指近侧指间关节炎.采用带皮岛的保留足趾的游离足二趾近侧趾间关节移植进行治疗,同时采用白体髂骨植骨移植修复二趾骨缺损,创面直接缝合(6例)或行足背岛状皮瓣转移进行修复(13例).术后观察游离组织及足背岛状皮瓣的成活情况、手指和足趾骨折愈合情况、手指及足趾外形、手指近侧指问关节伸屈活动度,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指功能,观察术后供区愈合情况和行走功能及相关并发症. 结果 术后19例游离组织全部成活,13例足部岛状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 30个月,平均14个月.手指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5个月,手指外观良好.手指近侧指间关节屈曲63°~80°,平均74°,伸直为-20°~-10°,平均-14°.手指功能:优11例,良8例,优良率为100%.1例出现足背血肿,给予拆线引流后切口愈合.足趾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6个月,仅1例发生足趾骨折畸形愈合且有轻度外斜,其余患者足趾外观良好,不影响行走及跑步.髂部只形成一条线性瘢痕,无疼痛麻木等不适. 结论 保留足趾的游离足二趾近侧趾间关节移植治疗手指创伤性指问关节炎,同时应用白体髂骨植骨联合足背岛状皮瓣修复足二趾供区,不但能恢复指间关节的正常结构,使关节具有良好的功能,而且能保留供区足趾长度,减少供区损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016 Vol. 32 (10): 909-914 [摘要] ( 242 ) [HTML KB] [PDF 1733KB] ( 275 )
915 康锦,李永乐,刘晓伟,李铁军,赵明,李超,范先东
术前充分复位联合微创技术治疗极远端pilon骨折

目的 探讨术前采用充分复位联合微创技术治疗极远端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月手术治疗34例(35踝)胫骨极远端关节面附近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20 ~71岁,平均36.2岁.致伤原因:交通伤32例,高处坠落伤2例.AO/创伤骨科协会(OTA)分型:43-B3 3例,43-C1 5例,43-C2 18例,43-C3 8例.术前充分利用跟骨牵引结合手法复位矫正骨折移位,软组织肿胀消退后可单一或联合选择踝关节内侧、前内、前外侧微创接骨板固定术(MIPPO)入路,粉碎严重的塌陷关节面在定位直视下以距骨关节面作为模具、细克氏针(1 ~1.5 mm)及细螺钉(2.1~2.7 mm系列)固定稳定、软骨下骨下方打压植骨等方法修复,后再应用胫骨远端解剖型短小锁定接骨板多方位固定,远端排钉支撑,早期进行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采用Burwell-Chamley影像学评价标准评定关节面骨折复位质量,采用Teeny-Wiss评分系统评估踝关节临床症状和功能.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34例患者获随访11 ~ 38个月,平均16.6个月.无感染、切口不愈合、钢板外露等手术并发症.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价标准:解剖复位32例,不满意1例,差1例.Teeny-Wiss踝关节评分:优31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7%.术后创伤性关节炎3例,口服止痛药物,疼痛明显缓解. 结论 通过术前充分复位矫正骨折移位、微创联合使用锁定钢板、远端排钉、打压植骨及有限固定骨折块稳定技术治疗胫骨极远端pilon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靠,可早期进行踝关节功能锻炼,临床疗效好.

2016 Vol. 32 (10): 915-920 [摘要] ( 228 ) [HTML KB] [PDF 1686KB] ( 339 )
921 韦旭明,芮永军,宋骁军,刘军,庄胤,周明,孙振中
前侧和外侧联合入路治疗肘关节损伤三联征的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前侧入路为主、外侧入路为辅并经内固定加软组织修复治疗肘关节损伤三联征的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8月治疗15例肘关节损伤三联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20 ~61岁,平均38.4岁.致伤原因:交通伤9例,高处坠落伤3例,摔伤3例.桡骨头骨折按Mason分型:Ⅰ型5例,Ⅱ型8例,Ⅲ型2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按Regan-Morrey分型:Ⅰ型4例,Ⅱ型10例,Ⅲ型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8.5d.所有患者先经肘前侧人路,冠状突骨折用Herbert螺钉固定,或经骨隧道套索缝合前侧关节囊固定,桡骨头骨折予Herbert螺钉固定,再经肘外侧切口,予铆钉或经肱骨外上髁钻孔,2-0爱惜邦缝线编织缝合,修复外侧韧带复合体和伸肌总腱.应用肘关节屈伸度、前臂旋转活动度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估临床疗效功能,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12 ~ 30个月,平均19.6个月.冠状突骨折均愈合,14例桡骨头骨折获得骨愈合.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度[(45.1±5.6)°:(129.5±9.3)°]、前臂旋转活动度[(55.4±8.7)°:(140.5±10.3)°]及MEPS评分[(25.1±9.6)分:(91.2±5.2)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包括异位骨化1例、桡骨头骨折不愈合1例,无肘部血管神经损伤、肘关节不稳、脱位、肘关节僵硬或疼痛. 结论 以经前侧入路为主联合外侧入路,采取内固定加软组织修复治疗肘关节损伤三联征,可有效恢复肘关节功能.

2016 Vol. 32 (10): 921-925 [摘要] ( 247 ) [HTML KB] [PDF 630KB] ( 265 )
926 曹相勋,孔祥娣,李瑞彬,李爱民
应用楔形方柄股骨假体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髋部骨折发病率逐年增加.Miyamoto等[1]报告,髋部骨折1年的病死率为14% ~ 36%.由于解剖特点及年龄因素,高龄复杂股骨颈骨折治疗有其自身难点,传统内固定疗法患者卧床时间长,髋关节功能恢复差.对于活动能力要求比较高、期望寿命较长和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患者,高龄髋部骨折伴有较严重骨质疏松、应用内固定成功概率下降患者,积极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效果良好,可满足患者早期下地要求,减少长期卧床并发症,最大限度恢复髋关节功能[2-3].近年来,生物型楔形方柄股骨假体应用得以发展并不断改进[4],笔者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1月我院骨科应用生物型楔形方柄股骨假体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62例,评价其早期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2016 Vol. 32 (10): 926-928 [摘要] ( 212 ) [HTML KB] [PDF 3990KB] ( 236 )
脊柱脊髓损伤
929 雷飞,冯大雄,康建平,叶飞,周云龙,周庆忠,杨剑
脊柱骨折伴硬膜损伤的特点和治疗

目的 探讨脊柱骨折伴硬膜损伤的特点和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185例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3例,女82例;年龄17~73岁,平均58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72例,交通伤58例,重物砸伤41例,跌伤12例,撞击伤2例.颈椎骨折65例,胸椎骨折51例,腰骶椎骨折69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24例,B级22例,C级26例,D级37例,E级76例.80例采用单纯前路手术,97例采用单纯后路手术,8例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根据术中情况证实是否有硬膜损伤,将患者分为硬膜损伤组(A组,21例)和无硬膜损伤组(B组,164例).比较硬膜损伤在颈椎、胸椎和腰骶椎骨折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脊髓神经损伤、伴有椎板骨折情况、平均椎管侵占率,并统计侵占率>50%所占比例.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 A组ASIA分级A级10例,B级5例,C级3例,D级1例,E级2例.硬膜损伤在颈椎骨折的发生率为11%(7/65),在胸椎骨折的发生率为10%(5/51),在腰骶椎骨折的发生率为13%(9/69),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91% (19/21)伴有脊髓神经损伤,B组54.9% (90/164)伴有脊髓神经损伤(P<0.01).A组中86%(18/21)伴有椎板骨折,B组仅有9.1% (15/164)伴有椎板骨折(P<0.01).A组椎管侵占率为(62.3±12.1)%,其中椎管侵占率>50%的比例高达81% (17/21),B组椎管侵占率为(36.2±15.6)%,其中椎管侵占率>50%的比例仅占15.2% (25/164)(P<0.01).A组中11例采用直接缝合,4例采用胸腰筋膜修补,3例采用人工硬脊膜覆盖,3例采用纤维蛋白胶封堵.A组术后获随访19例,1例在术后1周出现持续性脑脊液漏,经蛛网膜下腔闭式引流、伤口清创缝合、加压包扎、大量补液、抗感染治疗后痊愈.其并发症发生率为5.3% (1/19).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A级10例中2例恢复到B级,B级5例中1例恢复到C级,C级3例中1例恢复到D级,D级1例恢复到E级. 结论 脊柱骨折伴硬膜损伤患者绝大部分存在严重脊髓神经损伤、严重的椎管侵占、椎板骨折.脊柱骨折硬膜损伤在颈椎、胸椎和腰骶椎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硬膜损伤患者术后出现硬膜修补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差.

2016 Vol. 32 (10): 929-933 [摘要] ( 214 ) [HTML KB] [PDF 4345KB] ( 252 )
胸腹部损伤
934 朱长举,李宏娟,宋耀东,王万鹏
胰腺损伤的CT诊断与手术治疗

在腹部创伤中,胰腺损伤远较肝、脾等实质性脏器损伤少见,约占闭合性腹部创伤1%~3%,在穿透性腹部创伤中占12%左右[1-2].近年来,随着腹部创伤的患者明显增多,胰腺损伤的患者也随之逐年上升.胰腺损伤由于其致病因素比较复杂、病情较重、多合并其他部位损伤,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和手术有一定困难,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导致其在诊断、治疗方法选择等方面与其他胰腺炎患者有所差异[3].笔者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48例行手术治疗的胰腺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CT诊断经验及治疗体会.现报告如下.

2016 Vol. 32 (10): 934-935 [摘要] ( 273 ) [HTML KB] [PDF 344KB] ( 347 )
交通伤与创伤数据库
936 王树超,程淦云,余龙洋,叶世泰,邓勇,王鑫,施建国,陈铮立
杭州市高速公路交通伤10年流行病学分析

杭州市高速公路里程从2005年的119 km,至2014年底已增加到459 km,以及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车辆显著增多,事故数量有了明显增加.而交通伤的致残、致死率较高[1],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2].现根据杭州市交警支队提供的2005-2014年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资料,对其流行病学特点进行调查分析,为有效干预和预防高速公路交通伤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2016 Vol. 32 (10): 936-938 [摘要] ( 201 ) [HTML KB] [PDF 432KB] ( 318 )
技术与方法
939 刘三军,唐肈普,董榕波,张敏,彭梦明,吕娟,钱新初
CT容积再现关节分拆法诊断关节内骨折严重度的价值

CT扫描在关节内骨折中的应用已十分普及,64排螺旋CT经多平面重建(MPR)及CT-容积重建(CT-VR)后处理可较好显示关节内骨折类型[1-3].但实践表明,CT-VR常规法图像由于仍存在上/下关节面间的重叠遮挡,而无法直观、充分显示关节面损伤全貌.笔者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5年7月对76例关节内骨折(80个关节)在CT-VR常规法后处理基础上追加CT-VR关节分拆法后处理,获取关节面无遮挡三维表面图像,旨在探讨CT-VR关节分拆法在关节内骨折关节面损伤严重度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6 Vol. 32 (10): 939-941 [摘要] ( 282 ) [HTML KB] [PDF 435KB] ( 307 )
病例讨论
942 张稚琪,吕扬,周方,姬洪全
颈椎前路内固定失败伴迟发性气管穿孔翻修一例

医源性气管损伤相对罕见,气管插管及颈部外科手术损伤是气管瘘的主要成因.颈椎前路手术内置物移位可造成致命性并发症,其主要成因为内置物缺乏稳定性.笔者回顾性分析1例颈椎前路内固定失败伴迟发性气管穿孔患者,探讨颈椎手术术后气管瘘的临床特点、可能成因及治疗方案;并联合多科室讨论针对气管造瘘状态的颈椎外伤患者,前路翻修是否安全可行、如何翻修及如何防止继发感染等问题.

2016 Vol. 32 (10): 942-947 [摘要] ( 290 ) [HTML KB] [PDF 1178KB] ( 322 )
基础研究
948 王威,蔡贤华,刘曦明,汪国栋,罗成,覃宇宙,王智祥,向益
兔髋臼后壁骨折模型建立及验证

目的 建立一种模拟人髋臼骨折的动物实验模型并进行验证,以期用于开展髋臼骨折相关疾病的在体研究. 方法 选取成年新西兰兔30只(60髋),麻醉后摄全髋关节伸直位X线片排除明显畸形及脱位,采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测量髋关节外侧中心边缘角(LCEA)及头臼指数(AHI),并与正常成人参考值对比.另取成年新西兰兔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三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C组采用重物冲击模拟高能量髋臼后壁骨折的方法,建立兔右侧髋臼后壁骨折模型,股骨头对髋臼冲击载荷通过压力感受器测量;B组髋臼骨折不予处理,C组髋臼骨折行钢板螺钉内固定.3个月后摄X线片,采用骨性关节炎(OA)半定量评分对兔右侧髋关节进行评分并比较;处死后取髋臼后壁骨块再经处理后进行组织学检测,观察臼软骨退变情况,比较各组后壁臼软骨Mankin组织学评分. 结果 正常成年兔髋关节LCEA为(29.9±3.6)°(95% CI29.12 ~ 30.75),AHI为(84.6±1.6)% (95% CI 84.18 ~ 84.99),均在正常成人参考值范围内(成人LCEA> 25°且<40°为正常;AHI为84% ~ 85%)(P>0.05).模拟髋臼骨折中股骨头对髋臼冲击载荷约为45 MPa.3个月后三组右髋关节X线片及组织学检测表现:相较于对照组,B组发生明显的创伤性关节炎合并半脱位改变,软骨面出现裂解、纤维化及周围骨赘形成;C组出现关节软骨厚度变薄,软骨细胞排列紊乱、增生肥大等早期退变表现.三组右侧髋关节X线片OA半定量评分及后壁臼软骨组织病理染色Mankin组织学评分,结果显示均为B组>C组>A组,且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兔股骨头与髋臼的相关匹配性良好,适用于模拟人髋关节疾病的动物实验研究;兔活体髋臼后壁骨折模型能真实有效地模拟人的髋臼后壁骨折,可用于开展模拟人髋臼骨折相关疾病病理生理及治疗干预的在体动物实验研究.

2016 Vol. 32 (10): 948-954 [摘要] ( 214 ) [HTML KB] [PDF 966KB] ( 295 )
综述
955 朱效伟,杨明飞
水通道蛋白4基因多态性与创伤性脑损伤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引起全球范围内人类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TBI后的临床过程及预后存在多样性,已成为临床应对TBI的一大难题.这与受伤的严重程度,接受治疗的初始时间、质量、持续时间等有关,也与受伤后的继发性损伤如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组织缺氧、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破坏等,以及机体神经损伤修复机制有关[1].所以,损伤程度相似的患者也会出现不同的预后,仅仅依靠TBI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并不能全面把握TBI,也不能“因病施治”.由于TBI独特的病理生理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明TBI与基因之间存在密切联系[2-3].其中水通道蛋白4基因(aquaporin4,AQP4)翻译的AQP4蛋白作为大脑结构中分布最广泛的水通道蛋白,在维持大脑内水平衡中的作用引起越来越多重视,与此相关的研究也很多[1,4].但是关于AQP4基因多态性与TBI关系的研究较少,笔者将通过介绍AQP4蛋白的解剖、生理,以及TBI病理生理,梳理AQP4基因多态性与TBI不同预后之间的潜在关系,并阐述已知的基因多态性及研究结果,探讨AQP4与TBI的相关性.

2016 Vol. 32 (10): 955-957 [摘要] ( 233 ) [HTML KB] [PDF 399KB] ( 236 )
个案报告
958 王大璐,张立峰,张宏斌,杨佐明
部分桡骨头移植治疗肘关节损伤三联征一例

对于MasonⅢ型及以上的桡骨头粉碎性骨折、合并肘部和前臂复杂骨折脱位及韧带损伤的桡骨头粉碎性骨折,采用假体置换已逐渐被临床医师所认可.本例患者为双侧肘关节损伤三联征,双侧桡骨头均为粉碎性骨折,均具备人工桡骨头置换手术指征,笔者对左侧实施人工桡骨头置换术,对右侧实施骨及软骨移植术.目的是想通过此患者介绍一种针对双侧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新的治疗思路.

2016 Vol. 32 (10): 958-960 [摘要] ( 203 ) [HTML KB] [PDF 432KB] ( 267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