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5年 41卷 2期
刊出日期:2025-02-15

骨与关节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院士论坛
共识与指南
多发伤
目录
创伤并发症
新质创伤研究·脊柱脊髓损伤
   
目录
1
中文目录
2025 Vol. 41 (2): 1-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07KB] ( 92 )
3
英文目录
2025 Vol. 41 (2): 3-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265KB] ( 26 )
院士论坛
121 张英泽
推倒阻碍中国创新与转化的“墙”(一)
实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是我国科研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创新与转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创新生态“活力不足”、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科研资金“高投低产”、创新转化“缺乏后劲”。追根溯源,在于有一堵拦在面前、阻碍科技创新与转化的“墙”。笔者认为,破局之道,在于加强基础研究、寻求“源头活水”、树立科技自信、打造“中国原创”、促进学科融合、扩充“创新蓝海”、找准转化支点,实现“关键一跃”、完善体制机制、营造“创新生态”。唯有如此,方能推倒阻碍中国创新与转化道路上的“墙”!
2025 Vol. 41 (2): 121-12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438KB] ( 102 )
125 付小兵
多措并举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创伤医学学科体系建设的思考
中国特色创伤医学学科体系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笔者就多种形式并举进一步推进我国创伤医学学科体系健康发展所涉及的学科体系构建、创伤救治流程优化、临床创伤治疗专科的制度化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突破传统认识和创新救援理论、提升救援技术和装备研发能力、创伤救治成果快速转化、全民创伤救治培训和常态化救援演习等8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建设好中国特色创伤医学学科体系提供参考。
2025 Vol. 41 (2): 125-12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103KB] ( 64 )
129 蒋建新
新中国战创伤医学发展历程与展望
新中国战创伤医学起步于革命战争年代,是人民战争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通过几代战创伤医学人的艰辛努力与奉献,我国战创伤医学不断得到发展,历经艰难起步、军地协同、创新驱动和全面提升4个发展阶段。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以及包括医学救援、创伤中心、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创面修复科等完善的救援救治体系。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医学中心、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等系列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有力支撑平安中国建设。笔者回顾新中国战创伤医学发展历程,强调立足学科前沿、聚焦国家需求,接续推进战创伤医学高质量发展,以更高水平发挥推进新时代平安中国建设的战略支撑作用。
2025 Vol. 41 (2): 129-13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111KB] ( 52 )
133 姜保国 王天兵
中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与发展
中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经历了从起步到逐步发展壮大的历程。2005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联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三医院的急诊、创伤、神外、胸外、监护、康复等科室创设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开展交通伤救治及研究工作。2010年,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牵头科研专项并在多地开展试点,构建了以综合医院为核心的闭环式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形成创伤救治的“中国模式”。2016年,中国创伤救治联盟成立,推动了创伤救治服务体系建设、理念推广及信息互联。2019年,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立,在临床诊疗、教育培训、科学研究、公共救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已形成多层次的创伤救治体系。笔者从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及国家级创伤救治平台建设两方面就上述内容展开阐述,并展望中国创伤医学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2025 Vol. 41 (2): 133-13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556KB] ( 111 )
共识与指南
138 边冬梅 孙珂 陈宁波 白彩霞 王苗 乔亚峰 王菲 王红 田峰 严妹 柏蒙 张琳娟 赵丽燕 崔雅清 姜雪 冯乐玲 宁宁 丁俊琴 魏岚 翟永华 曾玉 张增梅 等
脊柱骨折脱位患者术中翻身操作规范专家共识(2025版)
脊柱骨折脱位是常见的脊柱创伤性疾病,因脊柱稳定性受到破坏,常需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脊柱前路、后路、前后路联合手术,根据不同术式需要安置患者为俯卧位或术中进行仰卧位与俯卧位转换,术中翻身成为体位安置的必要操作环节。脊柱骨折脱位患者在翻身过程中容易发生血流动力学异常、神经损伤、皮肤软组织压力性损伤等并发症,尤其因脊柱结构的不稳定性,稍有不慎即可加重脊髓损伤,严重者可导致截瘫。现有临床指南虽为标准体位安置提供了指导性意见,但对脊柱骨折脱位等特殊患者如何进行术中翻身操作未制订明确标准。鉴于特殊患者体位安置技术、风险防范、操作规范等临床研究不足,目前尚缺乏适用的指南或标准。本共识的制订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在满足手术治疗的同时,最大限度避免因体位安置操作不当导致的患者安全风险。为此,陕西省护理学会手术室护理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各大医院护理管理和手术室护理专家,制订《脊柱骨折脱位患者术中翻身操作专家共识(2025版)》,就翻身前准备、翻身操作、翻身后观察等方面提出11条推荐意见,为规范脊柱骨折脱位患者术中翻身操作流程、保障患者安全提供参考。
2025 Vol. 41 (2): 138-14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89KB] ( 152 )
新质创伤研究·脊柱脊髓损伤
148 程新楠 李帅 白胶胶 李庆达 雷育宽 朱雷 昌震 赵志刚 黄云飞 冯铭哲 闫亮 惠华 孔令擘 贺宝荣
导航系统与骨科机器人辅助置钉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导航系统与骨科机器人辅助置钉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49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 38 例,女 11 例;年龄 29~61 岁[(39. 3±7. 3)岁]。损伤节段:C 3 12例,C 4 11例,C 5 8例,C 6 9例,C 7 9例。21例采用S8导航系统辅助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导航组,84枚螺钉),28例采用TINAVI骨科机器人辅助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治疗(机器人组,112枚螺钉)。比较2组总手术时长、单钉置入时长、总钉置入时长、螺钉距前方皮质距离、切口长度、术中辐射剂量、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术前及术后3 d椎间隙高度、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术前和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螺钉置入准确率、术中邻近小关节侵犯率及术后并发症(感染、螺钉松动等)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6个月[(13. 6±1. 9)个月]。导航组总手术时长、螺钉距前方皮质距离、术中辐射剂量分别为(236. 2±30. 6)min、(2. 0±0. 2)mm、(374. 3±90. 3)mGy,明显短于或少于机器人组的(278. 4±20. 7)min、(10. 6±2. 9)mm、(448. 4±77. 9)mGy(P<0. 01)。导航组单钉置入时长、总钉置入时长、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 5±0. 4)min、(23. 9±0. 5)min、(9. 1±2. 4)cm、(422. 2±30. 4)ml,明显长于或多于机器人组的(2. 6±0. 2)min、(17. 9±0. 7)min、(6. 6±2. 6)cm、(360. 3±56. 3)ml (P<0. 01)。2组间住院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2组间术前及术后3 d椎间隙高度、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ASIA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2组内术后3 d椎间隙高度、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ASIA分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 05或0. 01)。2组间术前和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JOA评分、N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2组内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JOA评分、NDI均较术前逐渐改善(P<0. 05)。2组间0级和0+1级螺钉置入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2组间术中邻近小关节侵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2组术后均未出现感染、螺钉松动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 对于下颈椎骨折脱位,导航系统辅助置钉在总手术时长、螺钉把持力和辐射控制方面更具优势,骨科机器人则在置钉效率、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方面表现优异,但均可有效重建颈椎结构、改善神经功能、减轻术后疼痛、提高置钉准确率、减少小关节损伤及严重并发症。应综合评估患者状况与手术团队经验,选择最佳辅助置钉系统。
2025 Vol. 41 (2): 148-15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44KB] ( 62 )
157 姜文涛 梅伟 潘强强 邵哲 刘沛霖 张振辉 苏锴 康永生 王庆德
全程可视化系统辅助与徒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全程可视化系统辅助与徒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爆裂骨折(TLBF)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12月至2022年10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治疗的 64例无神经症状型 TLB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 41例,女 23例;年龄 23~52岁[(42. 1±6. 6)岁]。损伤椎体:T 11 26例,T 12 17例,L 1 12例,L 2 9例。手术均经Wiltse入路,其中31例采用全程可视化系统辅助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可视化置钉组),33例采用徒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徒手置钉组)。比较2组手术时长、单枚螺钉置入时长、术中总辐射量、术中出血量、住院总时长;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率和椎弓根皮质骨穿透率;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后凸Cobb角和腰部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0~33个月[(17. 5±4. 8)个月]。可视化置钉组手术时长为(106. 9±11. 8)min,短于传统组的(121. 3±11. 4)min(P<0. 01);可视化置钉组单枚螺钉置入时长为(9. 1±1. 0)min,短于徒手置钉组的(11. 7±1. 5)min(P<0. 01);可视化置钉组术中总辐射量为(10. 4±2. 4)mGy,低于徒手置钉组的(51. 8±7. 2)mGy(P<0. 01);2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总时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可视化置钉组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率为96. 6%(197/204),高于徒手置钉组的89. 3%(191/214)(P<0. 01)。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内Cobb角和VAS均较术前逐渐改善(P<0. 05)。2组间各时间点Cobb角和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可视化置钉组1例术后4 d切口感染,应用抗生素后痊愈;徒手置钉组1例术后2 d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进行翻修,术后7 d神经根刺激症状消失。术后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随访期 间,2组患者均未发生断钉、内固定松动、矫正丢失等情况。 结论 与徒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相比,全程可视化系统辅助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型TLBF,能缩短手术时长和置钉时长、减少辐射量、提高椎弓根置钉准确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置钉方法。
2025 Vol. 41 (2): 157-16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54KB] ( 65 )
164 张孝谱 王玥 李宗锡 陈辉 张欣
超声引导下椎旁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后残余肋间神经痛的效果
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是老年患者常见的损伤,可造成患者因痛失能、活动受限,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能迅速缓解背痛、改善活动功能。PVP术后残余肋间神经痛十分常见,药物、针灸等治疗方法虽有效,但疗程长、恢复慢,不利于老年患者的快速康复。为更好地解决这一临床问题,尤其在术后早期迅速取得疗效,笔者通过超声可视化引导,对椎旁组织间隙予以区域性阻滞联合臭氧注射,对受累节段的胸脊神经前支进行直接干预。超声引导下椎旁阻滞和臭氧注射相结合治疗PVP术后残余肋间神经痛,目前尚无相关文献报道。为此,笔者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4月至2023年10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治疗的54例胸椎OVCF患者,介绍该治疗方法的操作技术并探讨其疗效。
2025 Vol. 41 (2): 164-16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30KB] ( 47 )
骨与关节损伤
169 夏煜博 郭英 罗文 申震 阮自良 田苗 王涛 董玮
踝关节不稳定与距骨骨软骨损伤载荷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踝关节不稳定与距骨骨软骨损伤(OLT)载荷的生物力学相关性。 方法 选择1名29岁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使用64排螺旋CT扫描其右下肢,建立含有韧带、软骨的精细踝关节有限元模型。构建踝关节下胫腓联合损伤模型、外侧副韧带损伤模型、下胫腓联合及外侧副韧带损伤模型。比较各模型在抽屉试验、内翻应力试验和外旋应力试验的胫距关节面应力、距骨应力及距骨位移差异。 结果 在抽屉试验中,随着向前牵引力(40、60、80、100、120、140、150 N)逐渐增加,各损伤模型的胫距关节面应力、距骨应力及距骨位移均呈递增趋势。其中,下胫腓联合及外侧副韧带损伤模型的胫距关节面应力最大(32. 6 MPa),而外侧副韧带损伤模型的距骨应力最大(56. 5 MPa)。距骨位移随牵引力增加而显著升高,在150 N牵引力下,下胫腓联合及外侧副韧带损伤模型的距骨位移最大(4. 88 mm)。在内翻应力试验中,外侧副韧带损伤模型的胫距关节面应力高值主要集中于关节面后外侧及后内侧区域,而下胫腓联合及外侧副韧带损伤模型的胫距关节面应力高值则在关节面的后内侧区域。各模型的距骨应力集中于距骨颈及距骨体区域。下胫腓联合及外侧副韧带损伤模型的距骨位移最明显(8. 46 mm)。在外旋应力试验中,各模型的胫距关节面应力主要分布于后内、后外及前外侧区域。各模型的距骨应力集中于距骨颈及距骨体区域。下胫腓联合及外侧副韧带损伤模型的 距骨位移最大(12. 50 mm)。 结论 踝关节不稳定,特别是下胫腓联合和外侧副韧带损伤,会显著增加踝关节负荷下的应力分布和位移,从而增加OLT的风险。
2025 Vol. 41 (2): 169-17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24KB] ( 77 )
多发伤
177 张登奎 苗振军 梁亚鹏 周峰 尹其翔 蔡华忠
多发伤患者合并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构建与效能评估
目的 筛选多发伤患者合并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构建多发伤患者合并AKI的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效能。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560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4例,女136例;年龄18~91岁[(55. 5±15. 0)岁]。将患者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392例)和验证集(168例)。其中,训练集77例患者合并AKI,验证集33例患者合并AKI。比较训练集AKI组和非AKI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致伤原因、头颈部损伤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IS)评分、颌面部损伤AIS评分、胸部损伤AIS评分、腹部损伤AIS评分、四肢及骨盆损伤AIS评分、体表损伤AIS评分、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入院24 h内输注红细胞量及血浆量、急诊手术、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入院时修正创伤评分(RTS)、入院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入院时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和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血乳酸、碱剩余、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球蛋白、尿素氮、血肌酐、血糖、血钾、血钠及血氯。在训练集中,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asso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多发伤患者合并AKI的危险因素,将筛选出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然后应用R语言基于上述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H‑L)拟合优度检验评估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拟合程度,并分别绘制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DCA)来评估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 结果 AKI组和非AKI组腹部损伤AIS评分、心率、体温、入院24 h内输注红细胞量及血浆量、急诊手术、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入院时 GCS、入院时 RTS、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入院时ISS和入院时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APTT、PT、FIB、TT、INR、血乳酸、碱剩余、AST、白蛋白、球蛋白、尿素氮、血肌酐、血糖、血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或0. 01)。通过Lasso回归分析筛选的特征变量,包括腹部损伤AIS评分、入院24 h内输注红细胞量、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入院时血乳酸、入院时血肌酐、入院时AST和入院时血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院24 h内输注红细胞量(OR=1. 09,95%CI 1. 01,1. 18)、机械通气(OR=2. 49,95%CI 1. 06,5. 85)、血管活性药物治疗(OR=2. 04,95%CI 1. 03,4. 03)、入院时血乳酸(OR=1. 10,95%CI 1. 01,1. 21)和入院时血肌酐(OR=1. 02,95%CI 1. 01,1. 03)是多发伤患者合并 AKI 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构建预测模型的回归方程:Logit [P/ (1-P)]=0. 086 2× “入院24 h输注红细胞量”+0. 912 7× “机械通气”+0. 713 2ד血管活性药物治疗”+0. 098 9ד入院时血乳酸”+0. 019 2ד入院时血肌酐”-4. 822 3。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训练集χ²=9. 50(P>0. 05),验证集χ²=6. 43(P>0. 05)。ROC曲线结果显示,训练集曲线下面积(AUC)为0. 84(95%CI 0. 78,0. 89),验证集AUC为0. 80(95%CI 0. 72,0. 88)。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校准曲线与实际曲线拟合良好,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接近一致。DCA分析结果显示,训练集中阈值概率在2%~70%区间内,预测模型的净收益率>0;验证集中阈值概率在3%~69%区间内,预测模型的净收益率>0。 结论 入院24 h内输注红细胞量、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入院时血乳酸和入院时血肌酐是多发伤患者合并AKI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上述5个预测变量构建的多发伤患者合并AKI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
2025 Vol. 41 (2): 177-18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2003KB] ( 75 )
创伤并发症
188 曹宜慧 王雷宁 龚高明 张斌 王耀 宋鹍鹏
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合并创伤性失血的诊治体会
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CD)在全球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CD合并创伤性失血时,大量出血导致凝血因子丢失,首诊常受到外源性刺激、肝病和肿瘤等因素的影响,易致漏诊或误诊,从而加重患者出血、创面愈合不良及血栓形成等风险,严重影响预后。通常,CD合并创伤性失血患者的凝血功能表现为纤维蛋白原(FIB)<1 g/L、凝血酶时间(TT)明显延长和血浆D‑二聚体增高。在此背景下,FIB替代治疗作为该病的主要疗法之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调控要求较高,补充不足易增加创面出血和感染风险,补充过量则易诱发血栓形成。因此,早期识别并正确治疗对于优化此类患者的管理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关于CD合并创伤性失血的个案报道较少,临床上鉴别诊断难度大、个体化治疗方案制订要求高。为此,笔者报告1例CD合并创伤性失血患者,探讨如何提高此类患者的首诊正确率及实施个体化治疗。
2025 Vol. 41 (2): 188-19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292KB] ( 38 )
基础研究
192 周菊 赵睿婷 田野 袁恒杰
创伤性脑损伤小鼠脑细胞间隙外泌体中长链非编码RNA的筛选及生物学作用分析
目的 筛选创伤性脑损伤(TBI)小鼠脑细胞间隙外泌体中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并探讨其对脑损伤修复的生物学作用。 方法 将24只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BI组和对照组,各组12只。TBI组行磨钻钻开颅骨并液压打击,对照组只行磨钻钻开颅骨。伤后3 h采集脑组织标本,采用木瓜蛋白酶消化法结合外泌体分离试剂盒分离脑细胞间隙外泌体,磷钨酸负染法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外泌体外观,Western blot鉴定外泌体标志性蛋白溶酶体相关膜蛋白3(CD63)、肿瘤易感基因101(TSG101)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外泌体鉴定完成后,构建RNA文库并进行文库质控,对lncRNA进行高通量测序,随后验证lncRNA高通量测序结果,即随机选择5个差异表达的lncRNA,并用qRT-PCR法验证lncRNA高通量测序结果的准确性。再对差异表达的lncRNA进行筛选。最后,进行差异表达lncRNA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即根据差异表达的lncRNA相关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析。 结果 (1)外泌体鉴定:外泌体呈杯状,膜清晰完整,直径 30~100 nm。Western blot 鉴定结果显示,外泌体表达CD63、TSG101和HSP70等典型的外泌体标志物,同时表达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且这些标志物均存在于脑组织中。(2)lncRNA高通量测序数据准确性验证:lncRNA的准确率为4/5,表明lncRNA的测序结果基本可靠。(3)TBI后差异表达的外泌体lncRNA的筛选:与对照组相比,TBI组共有442个lncRNA显著差异表达,包括255个上调lncRNA和187个下调lncRNA。(4)TBI后差异表达lncRNA的生物信息学分析:GO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的lncRNA主要参与细胞定位、认知、学习或记忆,与细胞核和细胞器的组成密切相关,并与蛋白质、氧和激酶的结合过程有关。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上调的lncRNA主要富集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中,而下调的lncRNA主要富集在胞吞通路中。信号通路关系网络显示MAPK信号通路在下游水平发挥关键作用。 结论 TBI小鼠脑细胞间隙外泌体中lncRNA表达谱存在显著差异,且差异表达的lncRNA可能通过参与MAPK和胞吞作用信号通路来介导脑损伤后神经元修复、机体预后及学习能力恢复的过程。
2025 Vol. 41 (2): 192-20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82KB] ( 43 )
201 陈科 张鑫 任凯 廖莹莹 何鑫 李肖菊
A型肉毒毒素联合静态渐进性牵伸治疗大鼠创伤性膝关节僵硬的效果及其机制
目的 探究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静态渐进性牵伸(SPS)治疗大鼠创伤性膝关节僵硬的效果及其机制。 方法 选取40只8周龄、体重220~300 g的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8只)和造模组(包括损伤组、BTX‑A组、SPS组和BTX‑A+SPS组,每组7只)。根据Hlidebrand的方法建立创伤性膝关节僵硬模型,主要步骤包括破坏关节囊、克氏针固定、关节打孔和4周后取出内固定。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在笼中自由活动;损伤组在造模成功后自由活动;BTX‑A组在内固定取出当天于关节腔内注射BTX‑A;SPS组在内固定取出当天开始SPS治疗;BTX‑A+SPS组在内固定取出当天于关节腔内注射BTX‑A并开始SPS治疗。治疗周期为16 d。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6 d检测关节活动度(ROM)和关节刚度;在治疗后16 d采集大鼠膝关节组织标本并处死大鼠,采用HE和Masson染色观察关节囊纤维组织增生情况,Western blot测定磷酸化(p)‑Smad2、Smad2、p‑Smad 3、Smad 3、Smad4、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α‑平滑肌动蛋白(α‑SMA)表达水平,再通过计算磷酸化蛋白与总蛋白的比值反映磷酸化水平。 结果 (1)ROM:治疗前,空白对照组ROM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 05),其余各组间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16 d,损伤组、BTX‑A组、SPS组和BTX‑A+SPS组ROM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 05);BTX‑A+SPS组ROM较损伤组、BTX‑A组和SPS组均增加(P<0. 05)。治疗后16 d,空白对照组治疗前后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其余各组ROM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P<0. 01)。(2)关节刚度:治疗后16 d,损伤组、BTX‑A组和SPS组关节刚度分别为(0. 95±0. 24)N·cm/°、 (0. 86±0. 22)N·cm/°、 (0. 65±0. 09)N·cm/°,均低于空白对照组的(0. 36±0. 03)N·cm/°(P<0. 05);BTX‑A+SPS组关节刚度为(0. 49±0. 04)N·cm/°,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较损伤组、BTX‑A组和SPS组均降低(P<0. 05)。(3)纤维组织增生情况:治疗后16 d,空白对照组关节囊结构完整、清晰,纤维排列有序,未见明显纤维组织增生;损伤组病理变化最严重,滑膜纤维组织大量增生,组织内血管明显增多,炎性细胞浸润;BTX‑A+SPS组较SPS组和BTX‑A组病变减轻,仅有轻度滑膜细胞增多,未见明显血管增生或淋巴细胞,总体病变最轻。(4)蛋白表达水平:治疗后 16 d,损伤组、BTX‑A 组和 SPS 组 p‑Smad2/Smad2 比值分别为1. 552±0. 234、1. 328±0. 272、1. 194±0. 277,均高于空白对照组的 0. 794±0. 082(P<0. 05);而 BTX‑A+SPS组p‑Smad2/Smad2比值为1. 013±0. 123,与空白对照组、BTX‑A组和SPS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较损伤组降低(P<0. 05)。治疗后16 d,损伤组、BTX‑A组、SPS组和BTX‑A+SPS组p‑Smad3/Smad3 比值分别为 2. 272±0. 309、1. 664±0. 285、1. 381±0. 276、1. 003±0. 060,均高于空白对照组的0. 515±0. 051(P<0. 05);BTX‑A+SPS组 p‑Smad3/Smad3比值较损伤组、BTX‑A 组和 SPS组均降低(P<0. 05)。治疗后16 d,损伤组Smad4水平为1. 001±0. 015,高于空白对照组的0. 294±0. 076(P<0. 05),而 BTX‑A组(0. 664±0. 051)、SPS组(0. 833±0. 045)和 BTX‑A+SPS组(0. 467±0. 068)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BTX‑A+SPS 组 Smad4 水平较损伤组、BTX‑A 组和 SPS 组均降低(P<0. 05)。治疗后16 d,损伤组TGF‑β1水平为1. 004±0. 407,高于空白对照组的0. 269±0. 122(P<0. 05),而 BTX‑A组(0. 564±0. 194)、SPS组(0. 422±0. 086)和 BTX‑A+SPS组(0. 347±0. 161)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BTX‑A+SPS 组 TGF‑β1 水平较损伤组、BTX‑A 组和 SPS 组均降低(P<0. 05)。治疗后16 d,损伤组Ⅰ型胶原蛋白水平为0. 999±0.170,高于空白对照组的0. 299±0. 139(P<0. 05);而 BTX‑A 组(0. 542±0. 278)、SPS组(0.561±0.165)和 BTX‑A+SPS组(0. 537±0. 045)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BTX‑A+SPS组Ⅰ型胶原蛋白水平较损伤组、BTX‑A组和SPS组均降低(P<0. 05)。治疗后16 d,损伤组Ⅲ型胶原蛋白水平为1. 002±0. 126,高于空白对照组的0. 239±0. 106(P<0. 05),而 BTX‑A 组(0. 661±0. 062)、SPS组(0. 595±0. 062)和 BTX‑A+SPS 组(0. 504±0. 269)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BTX‑A+SPS组Ⅲ型胶原蛋白水平较损伤组、BTX‑A组和 SPS 组均降低(P<0. 05)。治疗后 16 d,损伤组 α‑SMA 水平为 0. 998±0. 074,高于空白对照组的0. 130±0. 023(P<0. 05),而 BTX‑A组(0. 358±0. 060)、SPS组(0. 432±0. 230)和 BTX‑A+SPS组(0. 293±0. 135)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BTX‑A+SPS组α‑SMA水平较损伤组、BTX‑A组和SPS组均降低(P<0. 05)。 结论 与单一治疗相比,BTX‑A联合SPS治疗大鼠创伤性膝关节僵硬,在改善关节活动度和关节弹性、抑制关节囊纤维增生方面更具优势;其可能机制是通过进一步抑制关节囊TGF‑β1的表达来降低Smad2和Smad3的磷酸化水平,阻止其与Smad4受体结合,进而降低TGF‑β/Smad信号通路中下游蛋白质如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和α‑SMA的表达。
2025 Vol. 41 (2): 201-21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68KB] ( 35 )
综述
212 陆安静 陆元兰 刘静 王瑞烈 杨光 吴瑾 王树洪 梁昌强
线粒体质量控制失衡对创伤后器官功能障碍影响的研究进展
创伤可引起机体内环境紊乱,导致器官功能障碍,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肝肾功能异常、循环系统障碍和神经系统损伤等。线粒体质量控制(MQC)包括自噬、动力学变化和生成等过程,对维持线粒体功能至关重要。而创伤后的应激反应可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和MQC失衡,加剧器官损伤,而纠正MQC失衡有助于改善器官功能障碍。目前关于MQC在创伤后器官功能障碍的研究多局限于MQC中某一机制的失衡,缺乏对其发生发展的系统性认识。为此,笔者就MQC失衡对创伤后器官功能障碍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5 Vol. 41 (2): 212-21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46KB] ( 49 )
219 王琪文 李忠海
脊髓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慢性疼痛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后慢性疼痛是指在脊髓损伤后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的疼痛,可表现为灼烧感、刺痛感、电击样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针对脊髓损伤后慢性疼痛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手术、药物、物理等,但存在手术无法完全修复神经损伤、药物治疗效果有限、物理治疗的周期长且效果不佳等不足。脊髓电刺激(SCS)是一种神经调控技术,通过置入在脊髓周围的电极发出微弱电流,刺激脊髓神经,以减轻患者的慢性疼痛。SCS已用于治疗脊髓损伤后慢性疼痛,尤其适用于传统治疗效果不佳的顽固性疼痛患者,但其疗效与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验证。为此,笔者对SCS治疗脊髓损伤后慢性疼痛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方式选择提供参考。
2025 Vol. 41 (2): 219-22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23KB] ( 45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