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4年 40卷 2期
刊出日期:2024-02-15

专家论坛
颅脑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软组织损伤
基础研究
个案报告
专题综述
专题综述
共识与指南
创伤护理
目录
   
目录
1
中文目录
2024 Vol. 40 (2): 1-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52KB] ( 450 )
3
英文目录
2024 Vol. 40 (2): 3-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265KB] ( 294 )
共识与指南
97 王庆德 贺园 陈伯华 初同伟 都金鹏 董健 冯皓宇 范顺武 冯世庆 高延征 官众 郭华 海涌 贺利军 蒋电明 姜建元 林斌 刘斌 刘宝戈 李淳德 李放 李锋 等
成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下颈椎骨折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
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下颈椎骨折多属不稳定骨折,具有神经损伤发生率高、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由于肩部遮挡等因素影响X线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首诊时易漏诊。非手术治疗存在骨不连等并发症且有神经功能再损伤的可能。而在手术时机、入路及方式选择方面尚存争议。目前,AS合并下颈椎骨折伴或不伴脱位的诊疗方案尚无临床实践指南。因此,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学组组织相关专家,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本着科学性和实用性,制订《成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下颈椎骨折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从诊断、影像学评估、分型及治疗等方面提出11条推荐建议,为AS合并下颈椎骨折的诊疗提供指导。
2024 Vol. 40 (2): 97-10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22KB] ( 838 )
专家论坛
107 杨理坤 陈涛 王玉海
控制减压术治疗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手术操作的相关问题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其救治是神经外科的难点、热点问题。控制减压术是救治sTBI合并颅高压的重要技术,可减轻神经组织和颅内血管的缺血再灌注损害,显著降低去骨瓣减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然而,临床上对控制减压术的理解不同、手术操作流程欠规范,导致控制减压术的效果受到较大影响。为此,笔者就控制减压术的概念、适应证和手术中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旨在规范临床操作,进一步提高控制减压术治疗sTBI的疗效。
2024 Vol. 40 (2): 107-11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201KB] ( 566 )
颅脑损伤
111 刘克洪 董天华 韩春 周卫 王晓阳 胡晓华
丰富环境量化刺激与常规康复治疗对创伤性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丰富环境量化刺激与常规康复治疗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后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收治的60例TBI后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6~72岁[(41. 6±13. 2)岁]。损伤部位:额颞叶损伤37例,脑干损伤9例,丘脑损伤14例。损伤类型:脑挫裂伤36例,脑内血肿24例。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5~8 分11 例,9~12 分34 例,13~15 分15 例。病程(19. 2±5. 4)d。30例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常规康复组);3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4个周期共计28 d的丰富环境量化刺激(量化刺激组)。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第2个及第4个治疗周期的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脑波α/δ比率(ADR)。比较第4个治疗周期结束时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末次随访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良好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8. 3±2. 5)个月]。两组治疗前CRS⁃R评分、ADL评分、脑波AD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量化刺激组第2 个治疗周期的CRS⁃R 评分、ADL 评分、脑波ADR 分别为(13. 03±0. 73)分、(14. 83±0. 95)分、0. 35±0. 11,均高于常规康复组的(11. 18±0. 14)分、(8. 74±0. 43)分、0. 29±0. 09(P<0. 05);量化刺激组第4 个治疗周期的CRS⁃R 评分、ADL 评分、脑波ADR 分别为(17. 83±0. 23)分、(52. 93±10. 75)分、0. 44±0. 11,均高于常规康复组的(13. 67±0. 35)分、(40. 56±7. 15)分、0. 37±0. 07(P<0. 05)。两组内CRS⁃R评分、ADL评分、脑波ADR第2个治疗周期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第4个治疗周期较第2个治疗周期均进一步提高(P<0. 05)。第4个治疗周期结束时量化刺激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 3%(4/30),低于常规康复组的36. 7%(11/30)(P<0. 05)。末次随访时量化刺激组GOS预后良好率为80. 0%(24/30),优于常规康复组的66. 7%(20/30)(P<0. 05)。 结论 与常规康复治疗相比,丰富环境量化刺激治疗TBI后意识障碍患者,可促进其意识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脑电反应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改善预后。
2024 Vol. 40 (2): 111-11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53KB] ( 533 )
118 曹铖 徐海诚 王嘉辰 赵红杰 石源 陈雨舟 吴伟 高恒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后预后不良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msTBI)患者入院时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与其伤后6个月时预后不良的关系。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江阴医院收治的277例m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8例,女69例;年龄18~88岁[(57.0±15.1)岁];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168例,9~12分109例。根据患者伤后6个月扩展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E),预后不良121例(GOSE≤4分),预后良好156例(GOSE≥5分)。记录入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史、致伤原因、入院GCS、GCS运动评分(GCSM)、瞳孔对光反射、入院24 h内最严重的Marshall CT分级、入院TyG指数、入院24 h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入院72 h内是否有GCSM下降≥2分、是否行开颅手术及预后等指标。TyG指数是本课题重点研究的暴露变量,由入院24 h内空腹甘油三酯和空腹血糖计算得出,伤后6个月的预后为本课题的结局变量。首先,按TyG指数三分位数分组和预后不良及预后良好分组分别对观察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有向无环图(DAGs)进一步分析混杂变量;单因素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根据前期研究仍可能影响伤后胰岛素抵抗的因素也被纳入DAGs分析。设计三组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1不校正,模型2对国际颅脑创伤预后和临床试验设计国际协作研究(IMPACT)核心变量进行校正,模型3对经DAGs筛选的混杂变量进行校正]分析TyG指数是否为msTB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选择最优的Logistic 回归校正模型继续应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图(RCS)探究TyG 指数与预后不良之间的关系。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TyG三分位数分组比较中,性别、糖尿病病史、MAGE、GCSM下降、预后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年龄、糖尿病病史、GCSM、瞳孔对光反射、Marshall CT分级、TyG指数、MAGE、GCSM下降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应用DAGs 确定影响TyG指数与预后不良相关性的混杂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较高的TyG指数与msTBI患者预后不良显著相关,其中经DAGs筛选的混杂变量校正的模型3具有较优的拟合效能及适配度。基于模型3进一步应用RCS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TyG 指数<9.79)msTBI后预后不良的风险可能随着TyG指数水平的增加呈近似线性增加。 结论 入院时较高的TyG指数是msTBI患者伤后6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TyG指数的增加,其预后不良的风险也会增加,且一定范围内(TyG指数<9.79)可能呈线性增加趋势。
2024 Vol. 40 (2): 118-12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21KB] ( 249 )
127 丁春龙 陈俊杰 奚少东 周勤伟 王辉军 邱杰 刘慧泽 张叶磊 郑昀旭 董富康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术后发生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其预警效能分析
目的 探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患者术后发生肠道屏障功能障碍(IBD)的危险因素及其预警效能。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5月至2023年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无锡分院收治的101例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3例,女38例;年龄21~81岁[(53. 4±14. 2)岁]。患者均行急诊手术。根据术后是否发生IBD,将患者分为IBD组(67例)和非IBD组(34例)。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颅内血肿类型(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脑疝、术中初始颅内压(iICP)、手术时间、去除骨瓣、ICU治疗时间、肠内营养启动时间及使用广谱抗生素等。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上述指标与sTBI患者术后发生IBD的相关性并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危险因素对IBD的预警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GCS、脑疝、术中iICP、去除骨瓣、ICU治疗时间、肠内营养启动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与sTBI患者术后发生IBD有一定的相关性(P<0. 05或0. 01),而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颅内血肿类型、手术时间与发生IBD不相关(P>0. 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GCS≤5分(OR=2. 49,95%CI 1. 17,5. 32,P<0. 05)、术中iICP>23 mmHg(1 mmHg=0. 133 kPa)(OR=1. 20,95%CI 1. 03,1. 39,P<0. 05)、肠内营养启动时间>24 h(OR=10. 03,95%CI 1. 26,80. 21,P<0. 05)与sTBI患者术后发生IBD显著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术中iICP预警价值最大(AUC=0. 91,95%CI 0. 85,0. 96),术前GCS次之(AUC=0. 88,95%CI 0. 82,0. 95),肠内营养启动时间的预警价值最低(AUC=0. 78,95%CI 0. 69,0. 87)。 结论 术前GCS≤5分、术中iICP>23 mmHg、肠内营养启动时间>24 h是sTBI患者术后发生IBD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iICP对sTBI患者术后发生IBD的预警价值最大,术前GCS预警价值次之,肠内营养启动时间预警价值最低。
2024 Vol. 40 (2): 127-13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88KB] ( 540 )
专题综述
133 郭彦谷 叶益超 史汉童 侯晓翔 张丹枫 侯立军
颅脑海水浸泡伤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颅脑海水浸泡伤是一类特殊的复合型损伤,低温、高渗、高碱、高盐、细菌感染等为主要致伤原因,具有损伤机制复杂、救治困难、预后差等特点。目前,颅脑海水浸泡伤损伤机制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构建动物实验模型,在组织、细胞、细胞器、分子等层面展开。但由于颅脑海水浸泡伤相比陆上单纯颅脑损伤伤情更为复杂,故其稳定的疾病模型构建不易。针对颅脑海水浸泡伤损伤机制方面的研究大多相对单一、片面,存在诸多不同观点,其具体损伤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笔者就颅脑海水浸泡伤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促进颅脑海水浸泡伤机制的深入研究,为临床救治提供参考。
2024 Vol. 40 (2): 133-13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78KB] ( 338 )
140 胡楠荼 李岩 狄海波
睡眠结构在创伤性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意识状态评估及恢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创伤性脑损伤(TBI)后意识障碍是由于脑实质和(或)脑血管受损等原因导致的意识缺损。随着TBI患者数量不断增加,意识障碍患者数量也日益增多。此类患者病程较长,却丧失大部分自主能力,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然而,目前关于意识障碍的脑损伤机制尚不明确。TBI后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评估主要借助量表,误诊率较高;常用的干预手段包括金刚烷胺、唑吡坦等药物,以及包含神经调控和感觉刺激程序在内的非药物干预,均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亟需更加精准的评估指标及有效的干预措施。睡眠所维持的各种神经生理活动对意识至关重要,其规律性很可能反映TBI后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状态,睡眠的规律性一般通过睡眠结构来体现,包括昼夜节律和各种睡眠特征,而改善患者睡眠的规律性也可能促进其意识状态的恢复。为此,笔者就睡眠结构在TBI后意识障碍患者意识状态评估及恢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4 Vol. 40 (2): 140-14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16KB] ( 536 )
骨与关节损伤
146 张俊 厉国定 王健 禹宝庆
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固定垂直不稳定骨盆后环脱位的生物力学特性比较
目的 比较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固定垂直不稳定骨盆后环脱位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 选用1名31岁健康男性志愿者的腰椎、骨盆及股骨CT图像,通过有限元方法利用三维虚拟软件建立骨盆后环脱位模型、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与双侧固定模型。通过约束双侧股骨下端于L1椎体上施加500 N纵向载荷,评估完整骨盆模型最大应力及骨盆后环脱位模型刚度,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模型验证完成后,沿L1椎体曲线方向施加400 N跟随载荷模拟上部躯干力量,比较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模型骶骨最大垂直位移、最大后方位移、最大右侧位移及整体最大位移;比较内固定及骨盆的应力分布情况。 结果 (1)完整骨盆模型最大应力为22. 0 MPa,骨盆后环脱位模型刚度为180. 03 N/mm。(2)在骶骨最大垂直位移方面,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基本相当;但在骶骨最大后方位移、最大右侧位移及整体最大位移方面,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分别为0. 57 mm、0. 19 mm、0. 68 mm,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分别为1. 38 mm、0. 26 mm、1. 41 mm,前者均明显小于后者。(3)在骶骨最大垂直位移、最大后方位移、最大右侧位移及整体最大位移方面,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分别为0. 70 mm、0. 73 mm、0. 17 mm、0. 88 mm,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分别为1. 17 mm、2. 21 mm、0. 31 mm、2. 29 mm,前者均明显小于后者。(4)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中内固定应力主要集中在髂骨钉棒与腰椎弓根钉棒之间的连接棒上,而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中内固定应力主要集中在髂骨钉上缘的连接棒上。在内固定最大应力方面,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为340. 84 MPa,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为489. 77 MPa,前者较后者减小30. 4%;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为351. 23 MPa,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为415. 82 MPa,前者较后者减小15. 5%。(5)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中骨盆应力主要集中在髂骨钉与皮质骨接触的区域。在骨盆最大应力方面,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为19. 21 MPa,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为87. 59 MPa,前者较后者减小78. 1%;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为39. 91 MPa,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为134. 98 MPa,前者较后者减小70. 4%。 结论 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相比,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能有效降低垂直不稳定骨盆后环脱位各方向位移,使内固定及骨盆的应力明显减小,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2024 Vol. 40 (2): 146-15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06KB] ( 427 )
154 赵谦 胡文晋 吴疆 陈啸 任富继 郑慧锋 黄竞敏
基于胫腓骨重建的单股骨隧道技术治疗Fanelli C型后外侧复合体损伤的疗效
目的 探讨采用基于胫腓骨重建的单股骨隧道技术治疗Fanelli C型后外侧复合体(PLC)损伤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16例Fanelli C型PLC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0~61岁[(36. 5±13. 9)岁]。采用基于胫腓骨重建的单股骨隧道技术重建PLC,移植物均为自体股薄、半腱肌腱。若合并后/前交叉韧带(PCL/ACL)断裂,同期行关节镜下单束重建。若合并后内侧角(PMC)损伤,同期行PMC修复或重建手术。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中钻入PLC股骨隧道导针并扩孔时,在关节镜下经交叉韧带的股骨隧道监视隧道间是否干扰。术前及术后6、12个月,通过双膝外侧关节间隙宽度差值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膝关节内翻稳定性客观分级评估膝关节内翻稳定性;通过双膝胫骨外旋角度差值及IKDC膝关节外旋稳定性客观分级评估膝关节外旋稳定性。术前,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比较IKDC 2000主观评分、Lysholm评分。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36个月[24(15,33)个月]。手术时间100~220 min[175. 0(111. 3,200. 0)min],术中出血量30~150 ml[(84. 3±36. 5)ml]。术中关节镜下证实PLC与交叉韧带的股骨隧道未发生贯通干扰情况。术后6、12个月双膝外侧关节间隙宽度差值分别为0. 5(0. 2,1. 4)mm和0. 6(0. 2,1. 5)mm,均较术前的12. 1(10. 8,12. 6)mm明显改善(P<0. 05),而术后6、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IKDC膝关节内翻稳定性客观分级:术前均为D级;术后6、12个月A级13例,B级2例,C级1例(P<0. 01)。术后6、12个月双膝胫骨外旋角度差值分别为⁃2. 0(-3. 2,1. 3)°和⁃1. 4(-3. 0,1. 7)°,均较术前的16. 8(13. 9,18. 4)°明显改善(P<0. 05),而术后6、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IKDC膝关节外旋稳定性客观分级:术前C级14例,D级2例;术后6、12个月A级14例,B级1例,C级1例(P<0. 01)。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IKDC 2000主观评分[(76. 3±4. 7)分、(80. 3±4. 4)分、(79. 9±3. 8)分]、Lysholm评分[(76. 1±3. 9)分、(81. 1±4. 3)分、(82. 8±3. 2)分]均较术前[(48. 6±3. 7)分、(52. 6±2. 4)分]明显改善(P<0. 05);与术后6个月比较,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IKDC2000主观评分、Lysholm评分均明显改善(P<0. 05);与术后12个月比较,末次随访时IKDC2000主观评分、Lysholm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伤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关节僵硬、异位骨化等主要并发症。 结论 采用基于胫腓骨重建的单股骨隧道技术治疗Fanelli C型PLC损伤,可减少股骨侧隧道间干扰风险,显著改善膝关节内翻、外旋稳定性及膝关节功能,并发症少,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2024 Vol. 40 (2): 154-16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48KB] ( 331 )
软组织损伤
162 赵廷崴 李箭 蔡武峰 陈坤豪 李棋
自体半束腓骨长肌腱移植重建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伴缺损的疗效
目的 探讨自体半束腓骨长肌腱移植重建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伴缺损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1月至2020年8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4例陈旧性跟腱断裂伴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3例;年龄26~62岁[(42. 8±10. 7)岁]。均行自体半束腓骨长肌腱移植重建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跟腱完全断裂评分(ATRS)、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随访时评估患侧MRI影像学以判断跟腱愈合情况;复查Thompson试验并检查患者是否能完成单踝提踵;询问患者重返日常生活、运动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4~47个月[(35±9)个月]。术后12个月AOFAS评分、ATRS和VAS分别为(87. 9±6. 6)分、(80. 9±2. 4)分、(2. 0±0. 3)分,均优于术前的(52. 7±16. 9)分、(42. 0±4. 4)分、(4. 1±0. 4)分(P<0. 05);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ATRS和VAS分别为(95. 2±7. 2)分、(85. 9±2. 5)分、(0. 8±0. 3)分,均优于术后12个月(P<0. 05)。末次随访时患侧踝关节MRI示断裂跟腱愈合良好。末次随访时Thompson试验为阴性,患者均能完成患侧单足提踵。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恢复日常生活活动,其中5例恢复篮球等中高强度运动及中高强度体能训练,5例恢复慢跑、游泳等低强度运动,其余4例由于担心再次受伤或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再参与体育运动。1例出现伤口延迟愈合,考虑与痛风相关。1例术后诉天冷或久走后跟腱轻微疼痛。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跟腱再次断裂,未诉取腱部位不适或足外翻及踝跖屈受限。 结论 自体半束腓骨长肌腱移植重建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伴缺损,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显著改善,疼痛明显缓解,重返生活、运动情况基本满意,并发症少。
2024 Vol. 40 (2): 162-16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37KB] ( 336 )
168 刘育杰 姜凯 魏文生 屈晓妍 刘明明 于龙华
数字化辅助多个游离组织组合移植重建治疗手严重毁损伤的效果
手毁损伤是手部最严重的损伤之一,由高能量损伤导致的多手指、皮肤、骨肌腱复合缺损,致残率高。传统分期治疗策略周期长,花费高。随着显微外科技术进步,利用多个游离组织组合移植可一次性对该损伤完成修复,缩短治疗周期,但手术设计难度大,主要依赖术者经验。数字化辅助手术可借助计算机虚拟技术进行术前规划、术中模拟、制作手术导板,提高手术精度和成功率,但目前尚未见此方法应用于手严重毁损伤后多个游离组织组合移植修复中的报道。为此,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九七一医院收治的5例手严重毁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数字化辅助多个游离组织组合移植重建治疗手严重毁损伤的效果。
2024 Vol. 40 (2): 168-17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93KB] ( 457 )
创伤护理
173 魏岚 卢锴璇 康永生 陈丽丽 赵宁
基于达标理论的出院准备服务在颈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基于达标理论的出院准备服务在颈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60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11例;年龄23~79岁[(52. 2±13. 5)岁]。患者均行颈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院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常规护理组,30例);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入院的患者接受基于达标理论的出院准备服务进行护理干预(出院准备服务组,30例)。出院前4 h采用出院准备度量表(RHDS)比较两组出院准备度。干预前、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比较两组脊髓功能障碍程度。出院后6个月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再入院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出院前4 h出院准备服务组RHDS个人状态、适应能力、预期性支持三个维度得分及总分分别为(20. 9±3. 5)分、(35. 9±2. 2)分、(30. 4±3. 0)分、(87. 1±7. 8)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的(16. 2±1. 7)分、(32. 5±2. 2)分、(26. 3±2. 1)分、(75. 0±5. 6)分(P<0. 01)。干预前两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出院准备服务组JOA评分分别为(11. 8±1. 7)分、(13. 8±1. 5)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的(10. 3±1. 8)分、(11. 6±1. 9)分(P<0. 01)。出院后6个月出院准备服务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 7%(2/30),低于常规护理组的36. 7%(11/30)(P<0. 05)。出院后6个月出院准备服务组非计划再入院率为3. 3%(1/30),低于常规护理组的23. 3%(7/30)(P<0. 05)。 结论 基于达标理论的出院准备服务可提高颈脊髓损伤患者的出院准备度、促进脊髓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非计划再入院率。
2024 Vol. 40 (2): 173-17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17KB] ( 402 )
基础研究
179 沈芙茗 廖玲妮 王文君 李冀龙 张浩 胡衍 徐可 苏佳灿
微流控器官芯片的构建及其在模拟软骨下骨骨重塑中的应用
目的 构建微流控器官芯片,并评估其在模拟骨关节炎进程中软骨下骨骨重塑的能力。 方法 基于微流控技术和细胞共培养技术设计芯片主体,MC3T3⁃E1细胞贴壁培养在细胞接种小室的内部,在细胞接种小室的底部以0. 5 ml/min的流速灌流培养基。评价指标:(1)微流控器官芯片的评价:灌流生长培养基,采用模拟仿真实验测试不同时间点细胞接种小室内部和底部液体的浓度差和平衡时间;活死染色观察细胞在设定流速下连续培养3、7 d的生物相容性,分为3 d组和7 d组。(2)微流控器官芯片的促成骨作用:灌流成骨诱导培养基,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PCR比较细胞在静态和灌流条件下3、7 d的黑色ALP阳性细胞数量和成骨相关标志基因成骨特异性转录因子2(RUNX2)、Ⅰ型胶原(COL1A1)、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骨钙素(OCN)的表达情况,分为静态未诱导组、静态诱导组和灌流诱导组。(3)三种成骨细胞亚型外泌体(EVs)的形态和大小表征及生物相容性:获取三种不同细胞亚型[内皮型成骨细胞(EnOB)-EVs、基质型成骨细胞(StOB)-EVs和矿化型成骨细胞(MinOB)-EVs],通过透射电镜和粒径分析获取形态和大小;灌流含有三种不同细胞亚型EVs的生长培养基,通过细胞增殖/凋亡检测实验比较添加不同EVs浓度(1、1. 25、2. 5、5 μg/ml)24 h的生物相容性,分为EnOB⁃EVs组、StOB⁃EVs组、MinOB⁃EVs组。(4)三种成骨细胞亚型EVs的促成骨作用:灌流含有三种不同细胞亚型EVs的成骨诱导培养基3 d,通过ALP染色和PCR比较黑色ALP阳性细胞数量和 成骨相关标志基因RUNX2、COL1A1、BMP⁃2、OCN 的表达情况,分为无EVs 组、EnOB⁃EVs 组、StOB⁃EVs组和MinOB⁃EVs组。 结果 (1)微流控器官芯片的评价:模拟仿真结果显示,在持续灌流12 h后,上室最上层浓度达到下室浓度的95%以上,最下层为下室浓度的96. 5%左右,上下室的浓度差达到平衡状态。活死染色结果表明,芯片在0. 5 ml/min的流速下,生物相容性好,灌流3 、7 d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9. 48±0. 12)%、(97. 07±1. 05)%(P<0. 01)。(2)ALP染色结果显示,3 d时灌流诱导组黑色ALP阳性细胞最多,静态诱导组其次,静态未诱导组最少;7 d时静态诱导组黑色ALP阳性细胞最多,灌流诱导组其次,静态未诱导组最少。PCR 结果显示,3 d 时静态未诱导组RUNX2、COL1A1、BMP⁃2、OCN表达水平分别为1. 00±0. 03、1. 00±0. 12、1. 00±0. 01、1. 00±0. 02,静态诱导组分别为1. 80±0. 04、4. 05±0. 37、9. 80±1. 94、4. 38±0. 89,灌流诱导组分别为2. 45±0. 23、5. 48±0. 42、91. 50±4. 56、10. 82±4. 96(P<0. 01)。7 d 时静态未诱导组RUNX2 表达水平为1. 00±0. 01,静态诱导组为1. 46±0. 46,灌流诱导组为1. 11±0. 08(P>0. 05);静态未诱导组COL1A1、BMP⁃2、OCN表达水平分别为1. 00±0. 03、1. 00±0. 13、1. 00±0. 09,静态诱导组分别为9. 38±0. 25、14. 27±4. 35、84. 01±4. 02,灌流诱导组分别为2. 39±0. 08、133. 64±8. 87、86. 64±8. 36(P<0. 01)。3、7 d时静态未诱导组、静态诱导组和灌流诱导组相互比较,均为灌流诱导组的促成骨能力最强。(3)三种成骨细胞亚型EVs的形态和大小表征及生物相容性:透射电镜下EnOB⁃EVs、StOB⁃EVs、MinOB⁃EVs均为典型的茶托状形态。粒径分析结果显示,EnOB-EVs、StOB-EVs、MinOB-EVs的大小分别为(91. 3±14. 7)nm、(106. 0±16. 0)nm、(68. 1±10. 7)nm。细胞增殖/凋亡检测结果显示,EnOB⁃EVs、StOB⁃EVs、MinOB⁃EVs 的最佳给药浓度均为1. 25 μg/ml。(4)微流控器官芯片对于三种EVs促成骨功能验证:ALP染色结果显示,无EVs组黑色ALP阳性细胞最少,添加EnOB⁃EVs组其次,StOB⁃EVs组再者,MinOB⁃EVs组最多。PCR结果显示,无EVs组RUNX2、COL1A1、BMP⁃2、OCN 表达水平分别为1. 00±0. 01、1. 00±0. 03、1. 00±0. 02、1. 00±0. 02,EnOB⁃EVs 组分别为1. 95±0. 11、6. 78±2. 04、7. 99±0. 57、6. 93±3. 83,StOB⁃EVs 组分别为0. 79±0. 12、5. 68±1. 53、12. 59±3. 15、25. 59±0. 95,MinOB⁃EVs组分别为0. 68±0. 10、4. 36±0. 69、18. 75±3. 21、34. 74±3. 98(P<0. 01)。无EVs组、EnOB⁃EVs组、StOB⁃EVs组和MinOB⁃EVs组相互比较, MinOB⁃EVs组促成骨效果最明显。 结论 基于微流控技术和细胞共培养技术所构建的微流控器官芯片能够维持MC3T3⁃E1细胞的正常生长、促进MC3T3⁃E1细胞的增殖和成骨诱导分化能力。不同时期的成骨细胞所释放的EVs具有促成骨作用,加速骨关节炎进程中软骨下骨骨重塑中骨硬化的现象。
2024 Vol. 40 (2): 179-18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65KB] ( 442 )
个案报告
190 刘东 陈林 胡超 王志强
骨盆骨折经改良Stoppa入路术中发现髂外静脉走形变异1例
改良Stoppa入路是骨盆骨折前方主要手术入路之一,而髂外静脉损伤是术中最严重并发症,会导致严重出血、缝合非常困难,明显增加手术时间及手术难度。髂外静脉在向近端走行过程中离真骨盆的距离越短,骨盆骨折经改良Stoppa入路术中髂外静脉损伤的风险越高。髂外静脉损伤的原因有术者失误、牵拉伤、内置物影响、下腹部手术史,但目前尚未见骨盆骨折经改良Stoppa入路术中发现髂外静脉走行变异的报道。笔者报告1例骨盆骨折经改良Stoppa入路术中发现髂外静脉走形变异,探讨经该入路治疗时如何避免髂外静脉损伤。
2024 Vol. 40 (2): 190-19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264KB] ( 334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