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17年 33卷 8期
刊出日期:2017-08-15

专家论坛
颅脑损伤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软组织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肩肘损伤
   
专家论坛
673 张英泽
智能微创手术的概念及其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
目前,创伤骨科临床上常用的微创手术多指小切口的开放手术,"微创"经皮置入内固定物固定骨折。然而由于手术室设备、内固定器械的限制,以及术者手术技术和理念的局限性,常规微创手术往往需要多次闭合复位骨折、反复调整内固定物位置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即使如此,部分患者骨折的复位和固定质量仍未达最佳。此外,这类"微创"手术对骨折周围软组织仍有较重的损伤和激惹。为了使每例骨折治疗均达到解剖复位、最佳的内固定物尺寸和置放位置及理想的功能恢复,同时使手术操作导致的次生损伤最小化,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的骨折诊治数据库、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术中影像导航系统、微创复位固定技术、虚拟手术系统以及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系统,建立创伤骨科智能微创手术体系,为骨折患者提供更优的医疗服务。笔者提出智能微创手术的概念并探讨其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情况。
2017 Vol. 33 (8): 673-67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512KB] ( 293 )
675 魏志坚 史仲举 姚雪 周恒星 班德翔 周先虎 宁广智 郑永发 王沛 冯世庆
基于流行病学特征的脊髓损伤规范化诊疗体系的建立
脊髓损伤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创伤性疾病,具有致残率、病死率高等特点[1,2,3]。美国每年新发脊髓损伤患者高达17 000例,相关治疗费用也超过60亿美元[4,5,6]。中国脊髓损伤发病率也呈快速升高的趋势。脊髓损伤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已成当今我国乃至世界医学界的一大难题,但目前仍缺乏针对脊髓损伤的统一的规范化诊疗体系。笔者团队基于天津市脊髓损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合相关临床前期研究及大量基础实验研究结果[1,3,7,8,9,10],初步建立了一套关于脊髓损伤的规范化院前急救、院内诊断、治疗及康复体系,对脊髓损伤院前急救至术后康复的过程进行规范,以期为脊髓损伤的诊断、治疗及康复提供参考。
2017 Vol. 33 (8): 675-67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559KB] ( 244 )
680 侯志勇 张英泽
髋臼骨折Judet分型的受力分析及内在联系探讨
髋臼骨折约占所有骨折类型的3.73%[1],由于髋臼解剖复杂、治疗困难,是创伤骨科医师面临的挑战[2]。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髋臼骨折分型为Letournel-Judet分型[3],分为简单骨折和复杂骨折两大类。简单骨折包括后壁、后柱、前壁、前柱和横行骨折,复杂骨折包括"T"形骨折、后壁+后柱骨折、横行+后壁骨折、前柱+后半横行骨折和双柱骨折(图1)。尽管Letournel-Judet分型简单实用,为骨科医师所熟知并用于交流,但是并没有对各型骨折之间的关联做出解释。初学者必须死记硬背各型骨折,而且分型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有限,术者必须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学习曲线较长。
2017 Vol. 33 (8): 680-68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72KB] ( 329 )
684 姜春岩
关于人工肩关节置换的相关热点问题
人工肩关节置换手术目前主要用于治疗伴有明显肩关节疼痛和功能受限的原发性和继发性盂肱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肩袖损伤所致的终末期骨关节病、严重肩部创伤及并发症,包括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或骨折脱位、陈旧性骨折脱位、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骨折术后并发症等。现代肩关节置换手术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Neer[1]于1951年使用钴铬钼合金假体进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为现代肩关节置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他通过引入聚乙烯肩盂侧假体,将人工肩关节置换手术的适应证拓宽至盂肱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在随后的几年中,Neer肩关节假体被改良为组配型假体(假体柄与假体肱骨头),即第二代肩关节假体,术中可根据患者个体化解剖差异进行适度调整。此外,对肩盂侧假体也进行了改良,但是仍不能完全复制肱骨近端解剖。现代人工肩关节假体系统中,肱骨头的直径和高度以及肱骨头与肱骨干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均可调节。术中完成肱骨头截骨操作后,可通过调整后倾角、颈干角及偏心距等,选取最合适的肩关节假体,维持患者肩关节周围生物力学环境的稳定性,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2]。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肩关节置换术包括半肩关节置换(肱骨头置换)、全肩关节置换及反式全肩关节置换。相对于反式肩关节置换手术,半肩关节置换和全肩关节置换又被称为解剖型肩关节置换。笔者将针对各种类型的肩关节置换方法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2017 Vol. 33 (8): 684-68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28KB] ( 308 )
687 唐康来 龚继承
重视肩关节不稳的诊断和治疗
肩关节不稳指肩关节活动时,肱骨头相对于肩胛盂出现超出生理范围的异常活动,此过程中常伴有疼痛不适和(或)力弱症状,在日常活动中就容易出现脱位[1,2,3]。因此,肩关节不稳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有研究表明,肩关节脱位的发生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而且67%的患者会发生再次脱位[4,5],使得肩关节不稳的总发病率达2.8%[6]。所以,肩关节不稳的诊疗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肩关节是人体活动度最大的关节,而肱骨头与关节盂表面仅有25%的接触范围。肩关节的正常活动和稳定性既受软组织平衡机制调节,也受骨性结构平衡机制调节,但这两种平衡机制谁发挥更重要的稳定作用还存在争论[7]。在肩关节不稳的患者中,骨性结构和软组织病变常同时存在,二者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也不确定。参与软组织平衡机制的结构包括静力性和动力性结构。前者包括盂唇关节囊韧带复合体,在肩关节处于最大活动度时发挥作用;后者包括肩袖、肩周肌肉和肱二头肌长头腱等[8]。此外,凹陷-压迫机制[9]、盂肱平衡机制[10]和关节腔负压[11]主要在肩关节处于中度活动度时发挥作用。笔者介绍肩关节不稳的诊断和治疗策略,强调其重要性。
2017 Vol. 33 (8): 687-69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097KB] ( 282 )
肩肘损伤
691 龚继承 张洪鑫 唐康来
关节镜下改良缝合桥技术与单排改良Mason-Allen缝合修复冈上肌腱损伤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改良缝合桥技术与单排改良Mason-Allen缝合修复冈上肌腱损伤的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6月— 2015年6月收治的28例单纯冈上肌腱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43~63岁,平均54.2岁。采用改良缝合桥技术修复(A组)13例(13肩),采用单排改良Mason-Allen缝合技术修复(B组)15例(15肩)。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症状缓解情况,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和Constant评分评估功能改善情况,同时MRI检查评估肩袖的完整性。
结果
A、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6.1±23.2)min和(36.1±15.6)min(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0.3±20.5)ml和(28.5±18.2)ml(P>0.05)。A、B组术后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2.0个月和12.6个月。28例术后症状缓解,功能明显恢复。A组VAS从术前(7.0±0.8)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0.8±0.8)分,ASES评分从术前(39.8±3.1)分升至末次随访时的(88.1±4.8)分,Constant评分从术前(54.8±2.7)分升至末次随访时的(88.2±3.1)分(P均<0.05)。B组VAS从术前(6.8±0.8)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0.9±0.8)分,ASES评分从术前(40.7±2.5)分升至末次随访时的(89.5±3.2)分,Constant评分从术前(56.0±4.5)分升至(89.3±3.4)分(P均<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VAS、ASES和Constan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3例肩袖再撕裂,发生率为20%,A组未发生再撕裂(P<0.05)。
结论
关节镜下改良缝合桥技术与单排改良Mason-Allen缝合技术修复冈上肌腱损伤,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和功能改善情况相当,但是前者的再撕裂率相对更低,可能更适合于中度偏大或者肩袖止点撕脱范围较大的肩袖损伤。
2017 Vol. 33 (8): 691-69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13KB] ( 304 )
698 匡志平 卢卫忠 王加俊 易世雄 江恒 曹洪辉
三角肌外侧小切口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目的
探讨三角肌外侧小切口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9月— 2015年9月收治的39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32例;年龄33~86岁,平均66.8岁。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26例,三部分骨折13例,均采用三角肌外侧小切口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记录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肩关节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观察肩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平均21.3个月。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骨性愈合时间(12.0±2.7)周。VAS从术前(5.7±1.0)分改善至末次随访(0.9±0.6)分(P<0.05)。肩关节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从术前(42.3±5.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89.2±2.5)分(P<0.05),其中优35例,良4例,优良率为100%。肩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好转。无腋神经损伤、复位丢失、骨不连、肱骨头坏死等并发症。
结论
三角肌外侧小切口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微创、骨折愈合率高、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并发症少等优点。
2017 Vol. 33 (8): 698-70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008KB] ( 286 )
703 张洪鑫 龚继承 杨明宇 谢美明 唐康来
改良Bristow-Latarjet手术治疗复发性肩前下脱位长期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改良Bristow-Latarjet手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下脱位的长期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1年1月— 2016年1月收治的90例复发性肩关节前下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2例,女18例;平均36.8岁。右肩59例,左肩31例。脱位4~32次,平均13次。肩关节不稳程度指数评分(ISIS)3~10分,平均6.4分。病程6~26个月,平均13个月。均采用改良Bristow-Latarjet手术治疗。观察术后肩关节复发脱位/半脱位率;X线片、CT检查评估骨块愈合情况;记录骨肩关节前脱位术后评分(Rowe评分)、简明肩关节功能测试(SST)评分、肩关节骨性关节炎评分(Samilson-Prieto评分)及肩关节体侧外旋角度和肩胛下肌肌力变化。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15年,平均5.6年。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再脱位或半脱位。转位的喙突骨块在术后3~6个月骨性愈合。术后Rowe评分由术前(45.6±9.4)分提高到术后(92.6±3.5)分(P<0.01);SST评分由术前(5.6±1.2)分提高到术后(9.6±2.8)分(P<0.01)。Samilson-Prieto评分为轻度2例(2%)。肩关节体侧外旋角度术前为(56.7±13.9)°,术后为(54.6±14.1)°(P>0.05)。肩胛下肌肌力:患侧背手后推为(4.9±0.9)kg,压腹试验(4.4±1.0)kg;健侧分别为(5.1±0.5)kg、(4.7±1.1)kg(P均>0.05)。
结论
改良Bristow-Latarjet手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下脱位具有良好的肩关节前方稳定作用,骨块愈合好,肩关节外旋不受限,肩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生率低,肩胛下肌力不下降,中远期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2017 Vol. 33 (8): 703-70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56KB] ( 269 )
颅脑损伤
709 郭义君 郑平 童武松 杨文进 汪瑞忠 焦荣红 匡助才 何斌 赵春芳 倪萍
急性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变化及其与初始伤情和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9月— 2016年6月收治的229例急性TB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轻型TBI组(13~15分)、中型TBI组(9~12分)和重型TBI组(3~8分)。对照组为30例健康体检者。TBI后6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对患者预后进行评定,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别于TBI后1,3,5,7,14 d检测患者血清IGF-1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患者入院时GCS评分及TBI后6个月GOS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1)轻型、中型、重型TBI组患者血清IGF-1水平在TBI后各时相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重型、中型TBI组血清IGF-1水平在TBI后各时相点均显著低于轻型TBI组(P<0.05),重型TBI组血清IGF-1水平在TBI后1,3,5,7 d低于中型TBI组(P<0.05)。(2)随访6个月GOS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在各时相点IGF-1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TBI患者血清IGF-1水平在伤后1,3,5,7 d与GCS评分存在正相关(P<0.05),在伤后各时相点与TBI后6个月GOS评分存在正相关(P<0.05)。
结论
TBI患者急性期血清IGF-1水平变化与初始伤情和预后呈正相关,可作为临床早期判断TBI伤情及预后的可靠指标。
2017 Vol. 33 (8): 709-71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36KB] ( 277 )
714 刘晓琴 王皓 陈强 孙斌 卫莉 徐颖 杨正平 吴思荣
创伤性脑损伤急性期危重症相关皮质类固醇不足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急性期危重症相关皮质类固醇不足(CIRCI)的发生率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2014年6月— 2015年12月伤后24 h内收治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的sTBI患者89例,其中男68例,女21例;年龄15~80岁。伤后36 h内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刺激试验,筛选出CIRCI患者,同时将患者分为CIRCI组(50例)和非CIRCI组(39例),并以患者是否生存分为生存组(62例)和死亡组(27例)。比较两组患者GCS、机械通气时间、28 d内脑疝发生情况、患者生存时间及病死率。
结果
sTBI患者CIRCI的发生率高达56%(50/89)。与非CIRCI组比较,CIRCI组患者GCS更低[(5.3±1.7)分∶(6.1±1.4)分](P<0.05),机械通气时间更长[(9.9±2.8)d ∶(7.5±1.6)d] (P<0.05),28 d内脑疝发生率更高(58% ∶21%)(P<0.01)。28 d总病死率为30%(27/89),其中CIRCI组病死率为40%(20/50),明显高于非CIRCI组的18%(7/39)(P<0.05);CIRCI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低于非CIRCI组(P<0.05)。死亡组CIRCI发生率为74%(20/27),明显高于生存组的48%(30/62)(P<0.05)。
结论
sTBI患者CIRCI发生率较高,脑疝发生率增加,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缩短,病死率明显升高。
2017 Vol. 33 (8): 714-71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80KB] ( 325 )
719 秦兴虎 陈义天 徐宏 刘亮 陈玉秋 陈礼刚 江涌
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测在创伤性脑损伤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在创伤性脑损伤(TBI)开颅手术后再出血及继发脑水肿等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196例接受开颅手术的中、重型TBI患者资料,其中男128例,女68例;年龄18~60岁,中位年龄36.5岁。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6~8分89例,9~12分107例。手术时置入颅内压探头,常规行有创颅内压监护并记录颅内压值。术后采用BORN-BE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连续观察双侧大脑半球脑电阻抗扰动系数(CEI)变化。
结果
术后继发性脑水肿所致CEI改变与颅内压呈正相关,CEI随颅内压的升高而升高,颅内压越高,CEI越大(R=0.954, R2=0.910, P<0.05)。术后再出血均发生于术后24 h内,出血体积为(22.19±14.08)ml,出血侧CEI显著降低,且出血体积与CEI呈负相关(R=-0.982, R2=0.964, P<0.05)。
结论
TBI开颅术后使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观察CEI,不仅能反映TBI术后脑水肿严重程度,还能预估再出血及出血体积,对于制订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2017 Vol. 33 (8): 719-72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78KB] ( 382 )
脊柱脊髓损伤
724 李立军 朱福良 姜竹岩 王云国 许东皓 田维 宗强 倪东馗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原手术椎体再楔形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出现原手术椎体再楔形变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8年12月— 2014年11月收治的617例行PKP治疗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出现原手术椎体再楔形变,将患者分为术椎再楔形变组(12例)和术椎无再楔形变组(605例)。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术前骨密度、术前有无椎体骨坏死、术中骨水泥注入量、术后有无椎间隙骨水泥渗漏、术后有无骨水泥团块状充盈、术后椎体楔变角恢复率及是否存在邻近陈旧性椎体楔形变。随访至术后1年,将数据进行归纳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是否存在邻近椎体陈旧性楔形变、术前椎体骨坏死、骨水泥团块状充盈及不同楔变角恢复率与PKP术后原手术椎体再楔形变概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术前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椎间隙骨水泥渗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水泥团块状充盈、有术前椎体骨坏死、有邻近椎体陈旧楔形变、楔变角恢复率高与PKP术后原手术椎体再楔形变显著相关(P<0.05)。
结论
PKP后骨折椎体再楔变与角恢复率过高、既往存在邻近椎体陈旧楔形变、椎体前方存在骨坏死、骨水泥团块状充盈相关,可为PKP术前评估手术风险、规避危险因素、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法提供参考。
2017 Vol. 33 (8): 724-73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01KB] ( 284 )
731 胡勇 张蛟 袁振山 董伟鑫 孙肖阳 朱秉科
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理想置钉通道的定量解剖学研究
目的
确定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APS)理想置钉通道,为AAPS技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征集颈椎结构正常的健康成年志愿者40名,行颈椎CT扫描。将颈椎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重建枢椎三维图像。根据中心线确定理想置钉通道。根据性别将枢椎分为男女两组,分别测量两组枢椎椎弓根左右侧椎弓根内中心线上可拟合的最小直径;钉道长度;进钉点至枢椎两侧上关节面内侧缘顶点连线的距离;进钉点至枢椎正中矢状面的距离;进钉点至"人"字嵴顶点的距离;钉道外倾角及钉道下倾角。
结果
左右侧及男女组间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APS理想钉道的进钉点位于枢椎两侧上关节突上缘的连线下方(4.39±0.67)mm与正中矢状面外侧(3.95±0.44)mm交汇处;钉道长度为(34.15±2.93)mm;枢椎椎弓根内中心线上可拟合的最小直径为(7.04±0.87)mm;进钉点至枢椎"人"字嵴顶点的距离为(1.45±0.19)mm;角度为外倾(30.80±2.79)°,下倾(36.35±3.26)°。
结论
AAPS理想置钉通道可避开椎管、椎间孔等重要结构,在解剖上具有可行性,可以枢椎椎体前方"人"字嵴顶点作为进钉参考点。但临床上仍需强调AAPS置入的个体化操作。
2017 Vol. 33 (8): 731-73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02KB] ( 286 )
737 胡磊 丁伟 余俊 李杰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联合椎体内植骨经伤椎后路置钉治疗A型胸腰椎骨折的效果
目的
探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对后路伤椎置钉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A型胸腰椎骨折效果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6月— 2015年7月收治的64例A型胸腰段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2例(行后路伤椎置钉复位内固定+同种异体松质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48.2±11.2)岁。受伤节段:T11 2例,T12 4例,L1 9例,L2 7例,L3 7例,L4 3例。研究组3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用rhBMP-2与同种异体松质骨混合植入),其中男24例,女8例;年龄(50.7±11.4)岁。受伤节段:T11 2例,T12 4例,L1 8例,L2 8例,L3 7例,L4 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椎恢复情况、Lane-Sandhu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Cobb角[(6.3±1.1)°]显著小于对照组[(10.0±2.4)°](P<0.05),而伤椎前缘高度[(89.2±2.1)%]显著高于对照组[(84.5±3.8)%](P<0.05),且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Cobb丢失角[(2.0±0.7)°、伤椎前缘丢失高度[(3.2±1.0)%]均小于对照组[(5.6±1.7)°、(6.8±2.4)%](P<0.05)。研究组骨折Lane-Sandhu评分[(8.9±0.8)分]和骨折愈合时间[(6.9±0.9)个月]均优于对照组[(6.8±0.8)分、(8.4±1.6)个月](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低于对照组(1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单纯后路伤椎置钉椎弓根内固定椎体内植骨比较,后路伤椎置钉椎弓根内固定椎体内植骨联合rhBMP-2治疗A型胸腰椎骨折可恢复椎体稳定性,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017 Vol. 33 (8): 737-74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57KB] ( 252 )
骨与关节损伤
743 王亮 叶如卿 陈先武 王猛
关节镜下髌骨成形、外侧支持带松解及髌周去神经化治疗中、重度髌股关节炎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下髌骨成形、外侧支持带松解及髌周去神经化治疗中、重度髌股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3月— 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中、重度髌股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组40例,Outerbridge Ⅲ级22例,Ⅳ级18例,行单纯关节镜清理术;B组40例,OuterbridgeⅢ级22例,Ⅳ级18例,关节镜下清理同时行髌骨成形、外侧支持带松解及应用射频髌周去神经化。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Kujula评分及Lysholm评分,评估髌股关节功能。术后3个月屈膝30°摄髌骨轴位X线片,测量外侧髌股角,评估髌股关节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80例患者获随访13~36个月,平均19.8个月。术后两组髌股关节功能评分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Ⅲ级髌股关节炎患者,B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Kujula评分[(85.1±6.8)分、(86.8±4.6)分]和Lysholm评分[ (88.1±1.8)分、(88.4±2.3)分]均高于A组[(78.1±5.7)分、(78.3±5.3)分和(82.4±2.8)分、(82.5±2.5)分](P<0.05);组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Kujula评分、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提高(P<0.05);根据Lysholm评分,B组术后优良率(86%)高于A组(55%)(P<0.05)。Ⅳ级髌股关节炎患者,B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Kujula评分[(72.3±5.3)分、(72.7±3.6)分]及Lysholm评分[(75.1±1.9)分、(75.3±2.3)分]均高于A组[(70.8±5.2)分、(71.1±4.2)分和(73.4±2.8)分、(73.6±2.5)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Kujula评分、Lysholm评分虽较术前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Lysholm评分,虽然B组术后优良率(33%)高于A组(2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OuterbridgeⅢ级还是Ⅳ级髌股关节炎患者,A组术后3个月外侧髌股角较术前未见明显改善(P>0.05),B组术后明显改善(P<0.01),且较A组改善明显(P<0.01)。
结论
与单纯关节镜下清理术相比,联合髌骨成形、外侧支持带松解及髌周去神经化能更好地缓解中度髌股关节炎症状并改善膝关节功能。而对于重度髌股关节炎患者,该手术方法疗效不佳。
2017 Vol. 33 (8): 743-74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83KB] ( 341 )
软组织损伤
750 周洪翔 周涛 马明明 李俊杰 周洁浩 宁涛 付永彬 闫会海
不同皮瓣修复足跟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皮瓣修复足跟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3月— 2016年7月应用不同皮瓣修复足跟软组织缺损患者26例,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4~64岁,平均38.1岁。跟后缺损9例,跟负重区缺损3例,跟后偏内侧缺损6例,跟后偏外侧缺损8例。足跟缺损创面面积6.0 cm×4.0 cm~12.0 cm×9.5 cm。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10例,改良小腿螺旋桨穿支皮瓣13例,足底内侧穿支皮瓣3例。皮瓣面积7.0 cm×5.0 cm~13.5 cm×10.5 cm。皮瓣供区处理:直接缝合23例,植皮3例。观察术后皮瓣成活、外观、质地、感觉恢复、并发症及供区情况。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患足术后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26例皮瓣全部顺利成活,受、供区伤口均Ⅰ期愈合。24例患者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6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及外形均优良,皮瓣及供区无溃疡,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两点辨别觉6~13 mm。螺旋桨穿支皮瓣供区伤口线性愈合,踝周无臃肿畸形和明显瘢痕增生。足底内侧植皮区愈合良好,无瘢痕增生、溃破,无足弓畸形。股前外侧皮瓣供区伤口线形愈合,无明显瘢痕,前外侧皮肤感觉稍减退,股四头肌肌力4级。术后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优5例,良16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81%。
结论
对于不同大小足跟软组织缺损,选择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改良小腿螺旋桨穿支皮瓣或足底内侧穿支皮瓣均可重建外观,功能恢复良好,同时可最大限度降低皮瓣供区损伤。
2017 Vol. 33 (8): 750-75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17KB] ( 276 )
基础研究
756 宋向卫 王占宇 姜玉峰 徐冰心 司少艳 周金莲 杨鹤鸣 李成林 崔彦
模拟微重力对小鼠成纤维细胞mi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微重力环境对小鼠成纤维细胞应激损伤相关mi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L929细胞,应用简单随机方法分为模拟微重力(SMG)组(SMG组)和正常重力(NG)对照组(NG组)。细胞培养7 d,提取样本总RNA行荧光标记和芯片杂交,采用Feature Extraction软件处理杂交图像提取原始数据,应用Genespring软件进行分位数标准化和后续处理,筛选差异表达显著的miRNA,qRT-PCR验证芯片结果准确性。通过miRNA靶基因预测数据库TargetScan和microRNAorg对差异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其交集作为潜在调节靶基因,对预测靶基因分别进行基因本体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判定差异miRNA主控的生物学过程和(或)信号通路。结合mRNA差异表达谱行miRNA-mRNA联合分析,并构建miRNA-mRNA功能网络和miRNA-mRNA调控网络。
结果
miRNA芯片检测发现,L929细胞在模拟微重力环境下较正常重力环境下差异表达的miRNA有21个,4个显著上调,包括mmu-miR-669j、-122-5p、-30a-3p和-6516-3p,其中mmu-miR-669j上调最为显著(52.84倍,P<0.05);17个显著下调,包括mmu-miR-21a-3p、-miR-28a-5p、-218-5p、-210-3p、-miR-19a-3p、-miR-31-3p -miR-19b-3p等,其中mmu-miR-28a-5p下调最为显著(15.47倍,P<0.05)。qRT-PCR结果与miRNA芯片结果一致(P<0.05)。靶基因预测和功能富集分析提示多种创伤修复相关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显著富集(P<0.05)。通过miRNA-mRNA联合分析构建的miRNA-mRNA功能网络和miRNA-mRNA调控网络涵盖了所有具有显著差异的miRNA。
结论
微重力环境下小鼠成纤维细胞多种应激损伤相关miRNA表达发生显著变化,可能在微重力环境下创伤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芯片技术的miRNA靶基因预测和功能富集分析可为失重应激损伤机制探讨和创伤修复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2017 Vol. 33 (8): 756-76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111KB] ( 264 )
综述
765 李智奇 袁强 杜倬婴 胡锦
脑损伤后神经免疫调控的研究进展
创伤性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是45岁以下人群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影响TBI患者预后的因素除了原发性脑损伤外,还包括继发性脑病理生理损伤,通常发生于原发性损伤后的几小时至数月,多种神经化学物质和病理生理应答反应在损伤脑组织中产生一种复杂的微环境,进一步损害神经功能。TBI后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应答反应则是病理生理改变的重要环节,对深入认识TBI后病理生理至关重要,也将对药物干预脑损伤奠定重要生理学基础。为了解TBI后机体免疫反应及神经-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机制,笔者检索PubMed数据库1995年1月— 2016年12月相关文献,检索词为"traumatic brain injury""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jury""neuro-inflammation""neuro-pathology",并在参考文献中追溯相关文章,共检出相关文献214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1995年1月— 2016年12月相关文献,检索词为"脑外伤""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神经炎症"和"神经免疫",并在参考文献中追溯相关文献,共检出期刊文献1 096篇。纳入标准:(1)与TBI后免疫反应和神经-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密切相关;(2)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发表的文章。排除标准:(1)内容陈旧或重复的文献;(2)文献存在研究设计缺陷,质量差。共纳入45篇文献。笔者对TBI后神经免疫调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2017 Vol. 33 (8): 765-76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98KB] ( 384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