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17年 33卷 7期
刊出日期:2017-07-15

专家论坛
述评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软组织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骨折顺势复位
   
述评
577 张英泽
骨折顺势复位固定理论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
"顺势"理念源远流长,古代先贤大禹在治水过程中,通过对洪水进行疏导而非单纯填堵,此为顺洪水之势。我国中医治疗骨折,如传统手法复位和"8"字形绷带固定锁骨骨折,是骨折顺势治疗的雏形。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尤其是对人体解剖缺乏科学的认知,中医各种正骨术不能有目的地、科学地利用人体各种机械轴线和骨关节与软组织的运行特点来复位骨折,不能有效维持骨与骨的良好对位,容易造成骨折复位的丢失。笔者以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为基础,提出了骨折顺势治疗理论,"顺势"主要体现在顺应人体骨与软组织的解剖特点和生理特性,对骨折进行"顺势"复位和"顺势"固定。人体经自然进化有多条机械轴线,例如人体下肢机械轴线是"髂前上棘-髌骨中点-1,2足趾之间",即下肢负重力线;上肢不负重并有提携角,其械轴线包括"肩峰顶端-肱骨内外髁中心"和"尺桡骨中心-腕关节中心"。机体自身重力和软组织张力随机械轴线传导和转换,如果顺应机械轴线复位骨折,充分利用骨与软组织的生理特性,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与机械轴线相悖,不仅复位骨折所需力量大,而且容易导致旋转和成角,致使复位失败。笔者阐述骨折顺势复位固定理论的内涵,介绍该理论在各部位骨折微创治疗中的应用,为广大骨科医师提供新的思路。
2017 Vol. 33 (7): 577-58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729KB] ( 357 )
581 赵杰 田海军
胸腰椎骨折诊治中存在的争议问题
近年来,伴随相关影像学、生物力学和手术器械的发展,胸腰椎骨折的诊疗技术和理念也在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患者已能通过规范治疗获得较为满意的康复。然而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分歧和争议,也有许多技术难题尚未实现突破。本专题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胸腰椎骨折诊疗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存在的一些争议进行了探讨。这些问题和争议的最终解决,还需要基于未来更多的循证医学依据,以精准医学为目标,通过转化医学的路径才能得以实现。
2017 Vol. 33 (7): 581-58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317KB] ( 383 )
专家论坛
585 范顺武 胡志军
胸腰段骨折分型及手术治疗的争议问题
脊柱骨折约占人体所有骨折的6%,其中胸椎和腰椎骨折最常累及,约占脊柱骨折的90%。胸腰段是指T10~L2脊柱区域,由于其处于相对固定的后凸胸椎脊柱与活动的前凸腰椎脊柱的交界区域,因此容易损伤,是脊柱骨折的最常见部位,约占所有胸腰椎骨折的52%,伴发神经损伤约占20% [1,2]。大多数胸腰段骨折是稳定的,非手术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而对于不稳定的胸腰段骨折,则需要手术治疗。目前,胸腰段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很多,争议也很大。笔者根据自身经验,结合文献复习,就胸腰段骨折手术治疗的若干争议问题进行分析。
2017 Vol. 33 (7): 585-58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582KB] ( 329 )
骨折顺势复位
589 张瑞鹏 侯志勇 常恒瑞 陈伟 尹英超 张英泽
顺势牵引可调式微创接骨板治疗骶骨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顺势复位微创接骨板治疗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1月— 2015年1月收治的89例骶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40例;年龄18~70岁,平均37.8岁。按照Denis分型:Ⅰ区骨折24例,Ⅱ区骨折48例,Ⅲ区骨折17例。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顺势牵引可调式微创接骨板固定组(A组,30例)、骶髂螺钉固定组(B组,31例)和髂腰固定组(C组,28例)。记录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并发症;根据Matta评分系统评价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X线片随访骨折愈合情况;根据末次随访Majeed评分评估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A、B、C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9.3±14.4)min、(114.2±17.7)min、(126.8±15.7)min,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短于C组(P<0.05)。A、B、C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33.3±121.3)ml、(461.3±130.8)ml、(785.7±205.0)ml,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少于C组(P<0.05)。A、B、C组术中透视时间分别为(5.6±1.9)s、(13.4±3.1)s、(8.4±2.5)s,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Matta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0%(21/30)、32%(10/31)、86%(24/28),A、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B组(P<0.05)。骨折均愈合良好,无骨不连发生。A、B、C组Majeed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0%(24/30)、54%(17/31)、82%(23/28),A、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B组(P<0.05)。A、B、C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30)、29%(9/31),29%(8/28),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A组(P<0.05)。
结论
顺势复位微创接骨板治疗骶骨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时间,提高骨折复位率,促进骨折愈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017 Vol. 33 (7): 589-59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86KB] ( 355 )
596 于沂阳 常恒瑞 郑占乐 陈伟 张英泽
顺势互动复位技术治疗难复性股骨颈骨折
目的
探讨应用顺势互动复位技术治疗难复位性股骨颈骨折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1年1月— 2014年1月收治的91例难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47例,男31例,女16例;年龄23~61岁,平均40.6岁。对照组44例,男30例,女14例;年龄28~63岁,平均43.1岁。骨折类型均为Garden Ⅳ型。研究组采用顺势互动复位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闭合复位辅助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两组均采用3枚直径6.5 mm空心加压螺钉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摄患侧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根据Garden指数评估骨折复位固定质量。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估患髋关节功能。
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为(41.2±7.5)min,对照组为(105.0±15.7)min;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为(37.3±9.5)ml,对照组为(269.6±50.6)ml(P<0.05)。研究组术后随访时间为(4.0±0.9)年,对照组为(3.8±0.8)年(P<0.05)。两组复位质量比较,研究组Garden指数Ⅰ级44例,Ⅱ级3例;对照组Ⅰ级20例,Ⅱ级24例(P<0.05)。研究组术后出现股骨头坏死4例,对照组10例(P>0.05)。研究组骨折均愈合,对照组发生骨折不愈合8例(P<0.05)。研究组Harris评分优39例,良4例,可4例,优良率为91%;对照组优21例,良8例,可15例,优良率为66%(P<0.05)。
结论
顺势互动复位技术以近端对远端的方式实现股骨颈骨折的闭合复位,与闭合复位辅助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比较,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术后复位质量,降低术后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
2017 Vol. 33 (7): 596-60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96KB] ( 335 )
602 王庆贤 周亚斌 赵士猛 张程 张英泽
解剖钢板+加压骨栓内固定顺势治疗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
目的
比较闭合撬拨、后外侧小切口解剖钢板、加压骨栓内固定顺势治疗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9月— 2015年5月收治的98例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58例(66侧),其中男50例,女8例;年龄27~56岁,平均41.9岁。Sanders分型:Ⅱ型40侧,Ⅲ型24侧,Ⅳ型2侧。对照组40例(45侧),其中男36例,女4例,年龄25~58岁,平均43.7岁。Sanders分型:Ⅱ型25侧,Ⅲ型18侧,Ⅳ型2侧。研究组采用闭合撬拔、后外侧小切口解剖钢板、加压骨栓内固定顺势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后影像学检查解剖复位情况、Böhler角、跟骨宽度;观察切口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按照Maryland后足功能评价标准评估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为(52.6±11.2)min,对照组为(86.4±14.1)min(P<0.01)。患者均获随访18~50个月,平均30.8个月。研究组53侧(80%)跟骨后关节面复位满意(关节面移位<3 mm),对照组38侧(84%)复位满意(P>0.05)。研究组Böhler角为(28.0±6.2)°,对照组为(26.8±7.0)°(P>0.05);研究组跟骨宽度为(31.3±3.6)mm,对照组为(34.9±4.0)mm(P<0.01)。所有跟骨外形恢复满意,无外侧撞击综合征。研究组无切口感染或皮缘坏死;对照组2侧浅表切口感染,3侧皮缘坏死,均经换药治愈(P<0.01)。末次随访时Maryland后足功能评分:研究组为(87.1±7.6)分,对照组为(84.9±9.1)分(P>0.05)。
结论
闭合撬拨、外侧小切口解剖钢板、加压骨栓内固定顺势治疗是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复位质量好、软组织并发症少等优点。
2017 Vol. 33 (7): 602-60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49KB] ( 514 )
608 张弢 张奇 陈伟 张英泽
锁骨复位器顺势牵引辅助微创接骨板固定术治疗移位锁骨中段骨折
目的
探讨锁骨复位器顺势牵引复位辅助锁骨微创接骨板固定术(MIPO)治疗移位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 2014年6月收治的84例单侧移位锁骨中段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锁骨复位器顺势牵引复位辅助MIPO固定组(研究组,43例)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对照组,41例)。研究组男36例,女7例;年龄32(24.0,47.0)岁。OTA分型:15-B1型22例,15-B2型13例,15-B3型8例。对照组男37例,女4例;年龄32(26.0,44.5)岁。OTA分型:15-B1型22例,15-B2型12例,15-B3型7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并发症及骨折愈合情况。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估患者的功能恢复效果。
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45(36.0,54.0)min,明显短于对照组49(40.0,67.5)min(P<0.05)。研究组术中透视时间11(9,14)s,明显长于对照组2(2,3)s(P<0.05)。研究组平均随访28.3个月,对照组28.2个月。患者均获得满意复位和固定。骨折均在术后4~6个月愈合。随访期间均未见不愈合、感染、畸形愈合或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Constant-Murley评分研究组为96(89,98)分,对照组为96(91,98)分(P>0.05)。
结论
在锁骨复位器的辅助下顺势牵引复位,通过MIPO治疗移位锁骨中段骨折可取得与切开复位相似的疗效,但手术时间更短,创伤更小。
2017 Vol. 33 (7): 608-61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25KB] ( 339 )
脊柱脊髓损伤
613 胡勇 张蛟 徐荣明 袁振山 董伟鑫 赖欧杰 孙肖阳 朱秉科 许建忠 陈绪国
寰枢椎后路优势侧单边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不稳定Jefferson骨折
目的
探讨单侧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不稳定Jefferson骨折的临床疗效和骨性融合率。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4月— 2015年5月收治的22例不稳定Jefferson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4例;年龄35~67岁,平均52.9岁。视觉模拟评分(VAS)4~8分,平均6.09分。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为D级2例,C级1例;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平均12.3分。根据置钉难易程度,15例行双侧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双侧组);7例因骨折块极度不稳或椎弓根螺钉骨性通道过细导致寰枢椎后路双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困难,仅行寰枢椎完整性优势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单侧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并发症。应用VAS评估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6,12个月颈枕区疼痛改善情况。采用ASIA分级及JOA评分评估伴有神经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在X线片上测定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6,12个月寰齿前间隙(ADI)评估寰枢椎复位情况。在寰枢椎CT上评价螺钉位置及融合情况。
结果
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19.5±21.2)min;术中出血量(280.1±83.1)ml。术中共置入74枚寰枢椎螺钉,术后CT显示螺钉位置满意。术中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13~33个月,平均20.7个月。两组术后VAS均较术前改善(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脊髓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双侧组2例ASIA分级由D级恢复至E级,单侧组1例由C级恢复至D级;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提高至平均15.7分。两组术后ADI均较术前减小(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无法进行寰枢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的不稳定Jefferson骨折患者,可以行优势侧单边螺钉固定;该技术能够改善颈部疼痛症状,获得较好的寰枢椎复位效果,提供一定的稳定性和融合率,达到临床需要的生物力学强度。
2017 Vol. 33 (7): 613-62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96KB] ( 257 )
621 米杰 张凯 孙晓江 赵杰
无神经症状胸腰椎爆裂骨折中椎间盘损伤与骨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目的
观察无神经症状胸腰椎爆裂骨折中椎间盘损伤与伤椎椎体骨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为进一步行MRI检查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 2015年12月收治的22例(44个椎间盘)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T11~L2)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43~60岁,平均47.9岁。基于MRI对伤椎上下椎间盘进行损伤分级:0级18个,1级11个,2级12个,3级3个。将0级或1级的患者归为椎间盘完整组(10例),其余为椎间盘损伤组(12例)。基于CT重建图像判断骨折严重程度,测量伤椎楔变角、局部后凸角、伤椎及邻近上下椎体前后缘高度比、椎管侵占率。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评估骨折严重程度与椎间盘损伤分级的相关性,比较两组骨折严重程度的差异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骨折严重程度指标判断椎间盘损伤的诊断价值。
结果
伤椎楔变角(P<0.05)、伤椎前后缘高度比(P<0.01)与伤椎上位椎间盘损伤严重程度相关。两组椎管侵占率、伤椎楔变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ROC曲线结果显示,椎管侵占率、伤椎楔变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比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8,0.762,0.867,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佳阈值分别为椎管侵占21%,伤椎前后缘高度比0.69,伤椎楔变角15.4°。
结论
伤椎楔变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与伤椎上位椎间盘损伤密切相关。椎管侵占率>21%或伤椎楔变角>15°或伤椎前后缘高度比>0.69可作为无神经症状胸腰椎爆裂骨折进一步行MRI检查评估椎间盘损伤的指标。
2017 Vol. 33 (7): 621-62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88KB] ( 361 )
627 张国旺 连小峰 杨二柱 曹亮亮 梁博 徐建广
单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加结构性植骨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
目的
探讨单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加髂骨块植骨融合术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伴一侧椎弓根发育不良或粉碎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1月— 2016年6月收治的44例不稳定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22例,为不稳定寰椎骨折合并寰枢椎一侧椎弓根发育不良或粉碎性骨折,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37.5±13.4)岁;采用单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加髂骨块植骨融合术治疗。B组22例,为不稳定寰椎骨折,未合并寰枢椎一侧椎弓根发育不良或粉碎性骨折,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38.1±13.3)岁;采用双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加髂骨块植骨融合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椎弓根螺钉置入成功率、术后寰枢椎稳定性及手术并发症;术前、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均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比较两组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4~48个月,平均28.4个月。A组手术时间(123.4±18.2)min,术中出血量(218.5±80.2)ml,住院时间(7.1±1.0)d,椎弓根螺钉置入成功率100%,寰枢椎稳定性得到即刻恢复,未出现术后并发症。B组手术时间(173.4±12.4)min,术中出血量(318.2±61.7)ml,住院时间(7.2±0.8)d,椎弓根螺钉置入成功率100%,寰枢椎稳定性得到即刻恢复,未出现术后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时间、螺钉置入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VAS及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双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加髂骨块植骨融合术比较,单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加髂骨块植骨融合术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伴一侧椎弓根发育不良或粉碎性骨折的疗效相近,但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是可供选择的较为理想术式。
2017 Vol. 33 (7): 627-63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32KB] ( 365 )
634 戴宇森 陈岩 滕红林 黄克伦 陈毕 朱旻宇
单纯上肢受累型与四肢受累型急性中央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
目的
比较分析单纯上肢受累型与四肢受累型急性中央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 2013年12月收治的无骨折脱位型急性中央颈脊髓损伤患者76例。根据神经损伤累及范围,分为单纯上肢受累组(上肢组,39例)和四肢受累组(四肢组,37例)。上肢组男35例,女4例;年龄21~80岁[(52.5±13.4)岁]。致伤原因:交通伤24例,平地摔伤8例,高处坠落6例,重物砸伤1例。损伤节段:C3/4 16例,C4/5 14例,C5/6 9例。四肢组男30例,女7例;年龄36~78岁[(59.6±9.7)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6例,平地摔伤11例,高处坠落7例,重物砸伤3例。损伤节段:C3/4 9例,C4/5 18例,C5/6 10例。测量两组损伤节段椎管矢状径、最大椎管组成及最大脊髓压迫,记录颈椎相关退变因素、治疗方案。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标准评价入院及末次随访时上肢运动功能。
结果
上肢组和四肢组损伤节段椎管矢状径[(7.5±1.5)mm ∶(6.8±1.2)mm]、最大椎管组成[(28.9±9.6)% ∶(34.9±10.6)%]、入院时ASIA评分[(31.6±11.8)分∶(22.7±11.3)分)]、末次随访时ASIA评分[(46.2±4.2)分∶(40.2±4.0)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最大脊髓压迫[(15.7±11.9)% ∶(17.0±1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退变因素方面,上肢组的椎体后缘骨赘的发生率(15%)要低于四肢组(51%)(P<0.01)。上肢组20例(49%)选择手术治疗,四肢组31例(84%)选择手术治疗(P<0.05)。
结论
相较于四肢受累型患者,单纯上肢受累型急性中央颈脊髓损伤更多见于年轻患者,椎体后缘骨赘的发生率低,椎管内缓冲空间大,受到的神经损伤程度较轻,更倾向于非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2017 Vol. 33 (7): 634-63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11KB] ( 370 )
骨与关节损伤
640 何智超 徐谦 程兴旺 王直兵 张峡
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复合镇痛鸡尾酒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的作用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XA)复合镇痛鸡尾酒对减少术后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8月— 2016年6月60例因膝关节损伤行初次TKA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47例;年龄51~80岁,平均65.6岁。创伤性骨关节炎44例,退行性骨关节炎1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用镇痛鸡尾酒组(A组,30例)和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复合镇痛鸡尾酒组(B组,30例)。A组于TKA术中置入假体前在膝关节内多点注射镇痛鸡尾酒,B组于TKA术中置入假体前在膝关节内多点注射氨甲环酸复合镇痛鸡尾酒。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术后引流量、术后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深静脉血栓(DVT)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3个月。B组围术期Hb减少值[18.5(13.0,26.0)g/L]、Hct减少值[5.6(4.1,7.8)%]均少于A组[23.0(21.0,35.5)g/L、7.2(6.1,10.7)%](P<0.05)。B组术后引流量[105.0(60.0,223.8)ml]、总失血量[596.0(426.1,795.3)ml]、隐性失血量[422.3(228.9,624.0)ml]均少于A组[162.5(118.8,245.0)ml、788.3(583.0,1 082.4)ml、603.2(435.2,884.7)ml](P<0.05)。在术中失血量、输血率、HSS膝关节评分、DVT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TKA术中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复合镇痛鸡尾酒可减少围术期失血量,且不增加DVT发生的风险。
2017 Vol. 33 (7): 640-64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79KB] ( 377 )
软组织损伤
646 熊文化 赵守军 许柯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 2016年6月收治的30例创伤性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6~58岁[(41.5±1.2)岁]。软组织缺损面积9 cm×4 cm~23 cm×12 cm。均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创面。记录术后皮瓣血供稳定时间、皮瓣成活率、术后并发症、皮瓣二次整形率;按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术后踝关节功能。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13.0±5.4)个月]。术后皮瓣血供稳定时间(6.5±1.1)d。29例皮瓣成活。术后1例因动脉血栓形成出现皮瓣坏死,1例出现动脉痉挛,1例出现静脉栓塞,1例因感染出现慢性窦道。无皮瓣行二次整形术。术后踝关节功能按Baird-Jackon评分系统评分:优25例,良5例。
结论
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创伤性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具有皮瓣易切取易成活、并发症少、再次整形率低、关节功能恢复好等特点。
2017 Vol. 33 (7): 646-65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69KB] ( 337 )
基础研究
651 王鹏 宫照燕 宋春好 刘博 陈聪 李伟 殷德振 信效堂 逄凯 徐鹏 穆卫东
丝裂霉素C抑制大鼠创伤性骨感染软组织瘢痕形成的效果
目的
探讨丝裂霉素C在创伤性骨感染模型中抑制软组织瘢痕形成的效果及机制。
方法
120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创伤性骨感染组(B组)、创伤性骨感染丝裂霉素C处理组(C组),每组40只。B组、C组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骨折基础上制作创伤性骨感染动物模型。伤后15,30 d取材,HE染色观察组织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Masson染色观察胶原沉积程度,Western blot检测TGF-β1及Ⅰ型胶原的表达。
结果
HE染色显示,A组肌纤维排列整齐;B组伤后15 d肌纤维排列紊乱,至伤后30 d肌纤维出现漩涡状瘢痕组织;C组肌纤维紊乱程度较B组减轻。伤后15 d时,B、C组TGF-β1阳性表达分数均高于A组(P<0.05),而C组低于B组(P<0.05);30 d时,B、C组均高于A组(P<0.05),而C组低于B组(P<0.05)。伤后15 d时,B、C组胶原容积分数均高于A组(P<0.05),而C组低于B组(P<0.05);30 d时,B、C组均高于A组(P<0.05),而C组低于B组(P<0.05)。伤后15 d时,B、C组TGF-β1、Ⅰ型胶原表达积分吸光度值均高于A组(P<0.05),而C组低于B组(P<0.05);30 d时,B、C组均高于A组(P<0.05),而C组低于B组(P<0.05)。
结论
丝裂霉素C可通过下调TGF-β1及Ⅰ型胶原的表达抑制创伤性骨感染周围软组织瘢痕形成,为临床创伤性骨感染的辅助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17 Vol. 33 (7): 651-65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44KB] ( 326 )
658 王奇 唐洪 曾伟南 刘俊利 王富友 杨柳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仿生凝胶修复猪关节软骨缺损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Ⅱ型胶原(Col Ⅱ)-透明质酸(HA)-氧化硫酸软骨素(OCS)仿生凝胶修复猪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以及移植细胞在软骨修复中所起的作用。
方法
以巴马香猪为实验动物,构建保留钙化层的猪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以自体BMSCs作为移植的种子细胞,并进行羟基荧光素乙酰乙酸(CFDA SE)标记。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分为三组:A组(空白对照组,缺损不做处理)、B组(无细胞仿生凝胶组,缺损内植入仿生凝胶)和C组(BMSCs复合仿生凝胶组,缺损内植入CFDA SE标记的自体BMSCs复合仿生凝胶)。术后1个月处死动物并取材(于取材前24 h和48 h静脉注射BrdU标记液)。术后1个月,于取材前24 h和48 h静脉注射BrdU标记液后处死动物。取C组部分修复组织做冰冻切片,行DAPI染色及BrdU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对细胞进行观察、计数。对三组标本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染色,按照国际关节软骨修复协会(ICRS)评分方法进行大体和组织学评分。
结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对C组软骨修复组织中的细胞进行观察、计数,修复组织中有(97.3±2.6)%的细胞源于植入的BMSCs,其中有增殖能力的细胞占(76.6±2.5)%。大体观察显示:C组的软骨缺损区域大部分被乳白色组织填充,而A、B组仍可见明显凹陷。组织学染色显示:C组软骨缺损区域被软骨样组织填充且与周围正常软骨整合良好,可见少量软骨陷窝,Col Ⅱ和糖胺聚糖含量接近邻近的正常软骨;A组缺损区域基本无修复组织;B组缺损区域有少量纤维样组织。A、B、C组的ICRS大体评分分别为(0.5±0.6)分、(2.3±0.5)分、(8.3±1.0)分,ICRS组织学评分分别为(0.5±0.6)分、(4.5±1.0)分、(10.3±2.4)分,C组与其他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MSCs复合Col Ⅱ-HA-OCS仿生凝胶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可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植入的BMSCs是修复组织内细胞组成的主体,且在逐渐向软骨细胞分化。
2017 Vol. 33 (7): 658-66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76KB] ( 360 )
综述
665 田乃锋 徐华梓
脊柱屈曲牵张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
脊柱屈曲牵张损伤(flexion distraction injury,FDI)为非稳定性骨折,通常累及Denis分类[1]的中后柱,容易引起脊柱不稳定和后凸畸形[2]。分类上包括经典的Chance骨折[3](安全带骨折)和非骨性后部韧带复合体损伤,或者是新AO分型[4,5]中的B1和B2型骨折。B1型为经骨型损伤,椎体通常无明显压缩,以水平状的骨折线贯穿椎体延伸至椎弓根为典型表现。B2型为除B1型以外的所有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类型,它可以合并各种类型前中柱损伤(A1~A4型)。如果没有仔细体检或影像学解读,FDI可能误诊为单纯A型骨折。在诊断有疑问时,MRI脂肪抑制像检查有利于鉴别FDI或其他类型脊柱损伤[6]。FDI约占脊柱损伤的1%~16%[7,8,9],常发生于胸腰段[7,10,11,12]。目前,造成FDI的外伤因素主要是交通伤,其次为高处坠落伤[10]。由于FDI常由高能量损伤造成,合并胸腹部闭合性损伤比较常见,其中最主要的为小肠损伤和肠系膜撕裂[10,13,14,15,16,17]。约25%的FDI合并有部分或完全性脊髓神经损伤[10],及时手术将减少相关并发症。FDI发生过程中常伴发的压缩暴力会导致脊柱前中柱的损伤,约50%FDI患者合并有爆裂骨折[18]。关于FDI发生机制的阐述并不统一,早期典型的FDI多发生于系环型安全带的交通伤。由于安全带限制了局部节段,前向冲击力导致以安全带为支点的牵张暴力,继而造成了后方结构的损伤[19,20]。在后来的损伤模型中,将屈曲暴力和压缩暴力结合在一起同样可以造成FDI[21]。"运动轴心"的变化是用来解释FDI时前中柱不同损伤程度的理论之一。外伤时脊柱"运动轴心"越靠后,前中柱损伤就越重[7]。
2017 Vol. 33 (7): 665-66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92KB] ( 287 )
669 黄梦强 朱双龙 陈旭义 徐云强
基因修饰雪旺细胞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再生的研究进展
长久以来,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e injury,PNI)的修复一直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目前,外科手术治疗PNI的效果还不够理想,临床上,自体神经移植仍是修复PNI的"金标准"[1],但同时也有自体神经来源有限、易产生供区功能损害等缺点[2]。而异体神经移植会有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临床应用也极为受限[3]。雪旺细胞可产生并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为神经再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微环境,在PNI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4]。但是,雪旺细胞在修复PNI方面也有诸多缺陷。首先,雪旺细胞取材来源有限且取材过程会产生供区损伤[5]。其次,雪旺细胞自我增殖能力较弱,也不能够稳定持续地表达神经营养因子(时效局限性)[6]。更有研究表明,雪旺细胞在扩增5代后,形成髓鞘及促进轴突再生的能力会减弱[7]。以上这些缺陷使得雪旺细胞修复PNI的效果很不理想。
2017 Vol. 33 (7): 669-67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94KB] ( 404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