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17年 33卷 5期
刊出日期:2017-05-15

述评
颅脑损伤
脊柱脊髓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脓毒症
个案报告
专题综述
专题综述
肩肘损伤
足踝损伤
创伤复苏
   
述评
385 蒋协远 蒋继乐
复杂肘关节创伤治疗的相关问题探讨
肘部创伤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治疗效果欠佳。肘部创伤中的肱骨远端骨折发病率约为0.083‰,并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升高,其中老年女性最为常见。随着坚强内固定和早期康复理念的发展,肘部创伤的治疗水平日益提高,简单骨折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复杂的肘关节骨折还存在着治疗方式不规范、遗留肘关节僵硬等问题。肘关节创伤机制较为复杂,往往合并骨、韧带和肌肉软组织损伤,单纯固定骨折而忽略软组织的修复和锻炼,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由于肘关节周围软组织覆盖较少,一旦剥离范围过大,内固定选择不当,容易出现异位骨化,产生肘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即使多次后续手术也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笔者对新鲜复杂肘关节的处理及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治疗问题进行评述。
2017 Vol. 33 (5): 385-38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784KB] ( 349 )
肩肘损伤
389 公茂琪 黄晓文 李国珅 查晔军 刘兴华 蒋协远
单一外侧切口和内外侧双切口治疗肘关节三联征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单一外侧切口和内外侧双切口治疗肘关节三联征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0年7月— 2013年6月手术治疗的57例肘关节三联征患者,按手术入路分为单一外侧切口(A组,32例)和内外侧双切口(B组,25例)。A组男21例,女11例;年龄(40.2±3.3)岁。B组男18例,女7例;年龄(39.1±2.6)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肘关节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Hastings & Graham异位骨化分级等。
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尺神经损伤、握力下降发生率较A组高(P<0.05)。平均随访时间25.9个月,A组肘关节屈伸、前臂旋转活动度[(123.4±6.5)°、(167.5±6.0)°]显著优于B组[(84.9±27.2)°、(136.5±8.5)°] (P<0.01)。A组MEPS总分[(95.8±1.2)分]显著高于B组[(84.9±3.1)分](P<0.01)。B组异位骨化较A组严重(P<0.01)。
结论
单一外侧切口较内外侧双切口可获得更好的功能结果,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也更低。
2017 Vol. 33 (5): 389-39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47KB] ( 353 )
397 李国珅 公茂琪 蒋协远 查晔军 刘兴华 李庭 张力丹
冠状突内固定后修复外侧副韧带与铰链式外固定架治疗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冠状突内固定后修复外侧副韧带与使用铰链式外固定架治疗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1年1月— 2015年6月手术治疗的34例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患者冠状突骨折均为O' Driscoll Ⅱ型,其中1亚型6例,2亚型24例,3亚型4例。冠状突内固定后修复外侧副韧带15例(A组),冠状突内固定后使用铰链式外固定架19例(B组)。记录待术时间、手术时间及出血量,记录末次随访的肘关节活动范围、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Hastings & Graham异位骨化分级。
结果
两组待术时间、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随访,其中A组中位数30个月,B组40个月。末次随访时,B组屈肘功能[145° (135°~150°)]较A组[140° (130°~145°)]更好(P<0.05)。两组伸肘角度、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前臂旋转范围、异位骨化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EPS(A组10例100分,3例90分,1例85分,1例70分;B组13例100分,1例90分,4例85分,1例8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的治疗中,解剖复位并固定冠状突后修复外侧副韧带和使用铰链式外固定架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2017 Vol. 33 (5): 397-40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47KB] ( 251 )
404 王玮 黄江 刘利民
尺神经前移与非前移对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骨折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肱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时尺神经前移与非前移对疗效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8年1月— 2015年12月74例肱骨远端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患者资料,其中男28例,女46例;年龄32~83岁,平均63.2岁。骨折按AO分型:A2型7例,A3型4例,C1型14例,C2型28例,C3型21例。根据术中尺神经的处理方法分为前移组(43例)和非前移组(31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术后尺神经炎的发生率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1.7个月。手术时间:前移组(110.9±20.8)min,非前移组(95.6±18.9)min(P<0.05)。MEPS:前移组优15例,良20例,中6例,差2例,优良率为81%;非前移组优10例,良15例,中5例,差1例,优良率为81%(P>0.05)。尺神经炎发生率:前移组9%(4/43),非前移组7%(2/31)(P>0.05)。术后两组伤口浅表感染各1例;延迟愈合前移组2例,非前移组1例(P>0.05)。
结论
肱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尺神经前移与否均能获得良好疗效,但不前移者可以缩短手术时间,也不增加术后尺神经炎的发生率,因此不推荐常规尺神经前移。
2017 Vol. 33 (5): 404-40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59KB] ( 331 )
408 白晓东 邢更彦 姜川 王明新 王振宇
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伴肱骨干骨折
目的
探讨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伴肱骨干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1998年7月— 2015年7月收治的58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伴肱骨干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27例;年龄18~86岁,平均63岁。按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42例,四部分骨折16例,其中合并肱骨头压缩性或劈裂骨折4例,伴发肩关节脱位38例。肱骨干骨折按部位分类:上1/3骨折36例,中、下1/3骨折19例,肱骨干多段骨折3例。均应用骨折解剖复位、肱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根据Neer评分系统评定疗效,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18年,平均8.6年。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24周,平均14.5周。Neer评分:优23例,良25例,可8例,差2例,优良率为83%。术后无感染,无神经、血管损伤。前屈上举功能受限6例;1例肱骨头部分坏死,应用冲击波治疗;1例切口愈合欠佳,远端渗出血性液3周,经换药治愈。
结论
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伴肱骨干骨折疗效显著,患者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
2017 Vol. 33 (5): 408-41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68KB] ( 316 )
414 谢继勇 谭响 皮昌军 魏文东 王欢 王光健 黄伟 胡宁 匡荣彬
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10月— 2015年10月收治的96例老年移位的闭合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44例;年龄62~74岁[(68.2±1.4)岁]。骨折根据Neer分型:两部分骨折27例,三部分骨折57例,四部分骨折12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组(观察组)和解剖钢板内固定组(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肱骨头内翻角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恢复情况(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3~24个月,平均18.5个月。对照组手术时间为(73.2±27.3)min,术中出血量为(270.9±34.8)ml,住院时间为(13.1±2.2)d 、骨折愈合时间为(122.9±18.9)d,肱骨头内翻角度为(4.2±1.3)°,VAS为(5.1±1.2)分;观察组分别为(51.2±14.8)min、(158.3±32.9)ml、(8.2±2.9)d、(93.7±18.4)d、(2.2±1.8)°、(2.0±0.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肩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98%)较对照组(90%)明显提高(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10%)较对照组(21%)明显降低(P<0.05)。
结论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较解剖钢板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骨折愈合,提高患者肩关节功能活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疗效满意。
2017 Vol. 33 (5): 414-41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75KB] ( 329 )
专题综述
419 陈辰 公茂琪 查晔军 蒋协远
创伤性肘关节异位骨化诊治的研究进展
肘关节骨折为成人常见损伤,占所有骨折2%、上肢骨折30%。异位骨化为非骨性组织如肌肉、神经和结缔组织中形成板层骨。肘关节骨折后发生异位骨化比例为15%~37%。创伤性肘关节异位骨化会严重损害手及上肢功能,且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成为骨科医师面临的一道难题。笔者以"异位骨化""肘关节"为中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获得329篇文献,以"heterotopic ossification""elbow"为英文关键词检索PubMed获得236篇文献,重点筛选2006年1月— 2016年12月的文献。文献纳入标准:(1)文献类型为期刊论文或综述;(2)文章研究内容与主题紧密相关;(3)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排除标准:(1)非中文及英文的外文文献;(2)针对非肘关节的其他部位异位骨化的研究;(3)无全文的文献。最终纳入文献中文2篇,英文57篇,共59篇。笔者就创伤性肘关节异位骨化的病因、诊断、预防及治疗等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更好地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2017 Vol. 33 (5): 419-42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50KB] ( 271 )
424 李庭 刘刚 蒋协远
桡骨头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桡骨头骨折是最常见的肘关节骨折,约占肘关节骨折的1/3,全身骨折的3% 。同时,桡骨头骨折经常合并其他肘关节骨折及韧带损伤。近年来,骨科医师和学者们愈来愈认识到桡骨头是肘关节的重要稳定结构,治疗桡骨头骨折的关键在于恢复桡骨头及周围损伤组织的解剖结构,维持肘关节的稳定性,采取的手段包括非手术治疗、桡骨头切除、切开复位内固定及桡骨头置换等,但针对不同类型骨折的最佳治疗方式目前仍有争议。随着对桡骨头重要性认识的加强及手术技术、内固定物和假体的发展,近年来出现一些手术指征过宽、手术治疗过度的现象,增加了患者的损伤及并发症,从而降低了治疗效果。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桡骨头功能解剖、生物力学、损伤性质等理解,正确认识不同治疗方式的适应证、利弊,从而以更小的损伤、更少的并发症、更少的痛苦、更快的康复使得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2017 Vol. 33 (5): 424-42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85KB] ( 292 )
颅脑损伤
430 黄永福 陈志斌 陈国锋
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降钙素原升高的影响因素分析
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作为感染的标志物之一,临床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为判断病情提供了新的依据。PCT可作为预测单纯颅脑损伤预后的指标之一。颅脑损伤患者合并感染时PCT也会升高,血清PCT对败血症敏感性最强,对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中度敏感,对颅内感染不敏感。但对于颅内感染,脑脊液PCT比血清PCT的预测价值更大。临床上,对于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检测PCT的目的一是鉴别是否存在细菌性感染,二是判断预后。但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往往比较复杂,往往存在多个可能导致PCT升高的因素,并且可能相互影响。因此,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1月我院56例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PCT升高的相关因素,进一步了解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PCT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救治提供参考。
2017 Vol. 33 (5): 430-43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81KB] ( 328 )
433 廖礼尚 张明伟 张云东
开颅手术治疗颅骨凹陷骨折致上矢状窦压迫的疗效
颅骨凹陷骨折压迫上矢状窦在颅脑外伤中并不少见,采用非手术治疗常常会并发急慢性颅内压增高、癫痫、偏瘫等并发症。而选择手术治疗,因其部位特殊,术中易出现上矢状窦大出血,处理非常棘手。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 2015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神经外科通过开颅手术成功救治的26例颅骨凹陷骨折压迫上矢状窦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手术疗效。
2017 Vol. 33 (5): 433-43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82KB] ( 273 )
脊柱脊髓损伤
436 姜良海 谭明生 刘楚吟 齐英娜 杨峰 移平 唐向盛 郝庆英
TOI分型对创伤性T型寰枢椎脱位治疗的指导价值
目的
探讨TOI分型对创伤性T型寰枢椎脱位(AAD)治疗的指导作用。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 2015年12月收治的创伤性T型寰枢椎脱位患者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38.4±14.7)岁。TOI分型:T1型15例,采用外固定治疗或非融合内固定治疗;T2型17例,采用融合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寰齿前间距(ADI)、脊髓有效空间(SAC)、寰枢关节活动度、Symon和Lavender脊髓功能分级、日本骨科学会(JOA)脊髓功能评分及颈肩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结果
患者随访6~54个月,平均32.4个月。术前ADI为(5.6±1.6)mm,末次随访时为(2.3±1.4)mm(P<0.01)。术前SAC为(12.0±2.9)mm,末次随访时为(15.4±1.9)mm(P<0.01)。末次随访时,T1型患者颈椎旋转活动度为102°~154°,寰枢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T2型为57°~93°,寰枢关节活动度丧失。按照Symon和Lavender脊髓功能分级,患者术前轻度14例,中度9例,重度8例,特重度1例;末次随访时轻度21例,中度9例,重度2例(P<0.05)。患者术前颈椎JOA评分为(9.9±3.2)分,末次随访时提高至(14.6±2.9)分(P<0.01)。患者术前颈肩部疼痛VAS为(6.0±1.6)分,末次随访时降低为(2.7±1.3)分(P<0.01)。
结论
根据TOI外科分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治疗创伤性T型寰枢椎脱位可达到重建稳定、提高神经功能的效果。对T1型寰枢椎脱位采用非融合固定治疗,可保留寰枢关节的活动度,对临床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017 Vol. 33 (5): 436-44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29KB] ( 316 )
足踝损伤
441 马文明 丁亮华 何双华 黄智慧 赵镒汶 曹成 王昆
超声辅助下经皮微创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
目的
探讨超声辅助下经皮微创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 2015年6月收治的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24例,其中男19例,女5例;年龄18~50岁,平均30.5岁。MRI检查示跟腱完全断裂,受伤至手术时间1~3 d。均在高频超声辅助下,采用改良经皮微创缝合跟腱断端。记录手术时间,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及Arner Lindholm标准评价对踝关节功能。
结果
手术时间35~60 min,平均42 min。术中未发生重要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损伤。患者均获随访10~18个月,平均14.5个月。无皮肤感染、坏死或跟腱再断裂发生,踝关节功能良好。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53~74分[(61.5±6.7)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91~100分[(97.1±3.2)分](P<0.05)。按Arner Lindholm标准:优21例,良3例,优良率100%。
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微创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可提高跟腱吻合的质量,避免损伤腓肠神经,降低术后跟腱再断裂、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理想方法。
2017 Vol. 33 (5): 441-44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30KB] ( 339 )
脓毒症
447 杨建华 王旭 张安强 黄宏 曾灵 王枭 陆红祥 文大林 蒋建新
创伤脓毒症风险预警诊断和预后评估模型建立与评价
目的
联合临床常用的检测指标和生物评分构建脓毒症早期预警诊断和预后评估模型,并探讨模型预警及预后评估的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 2016年5月收治的209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入院当天、伤后3,5,7 d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及百分数、单核细胞计数及百分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N/L)以及入院当天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感染相关序贯性脏器功能衰竭评分(SOFA)和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乳酸(LAC)等数据,构建早期预警的加权模型和预后评估的生物评分模型,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其在脓毒症预警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效果。
结果
入院当天,由APACHEⅡ评分、SOFA和MEWS联合的加权模型AUC为0.729。伤后3 d炎性细胞联合加权诊断模型AUC为0.680,生物评分AUC为0.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5 d炎性细胞联合加权诊断模型AUC为0.789,生物评分AUC为0.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7 d炎性细胞联合加权诊断模型AUC为0.706,生物评分AUC为0.7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3,5 d的生物评分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GCS和LAC联合的加权模型应用于脓毒症预后评估时,入院当天的AUC为0.838,伤后3 d的AUC为0.878,伤后5 d的AUC为0.947,伤后7 d的AUC为0.936。入院当天、伤后3,5,7 d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伤后3 d的生物评分对脓毒症有较好的早期预警效果。伤后5 d由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GCS和LAC联合的加权模型能有效预测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2017 Vol. 33 (5): 447-45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132KB] ( 373 )
创伤复苏
453 陆健 刘月高 钱永兵 金卫 田锐 俞康龙 李岩 王瑞兰
不同输血比例对创伤大输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评价不同浓缩红细胞(PRBC)∶新鲜冰冻血浆(FFP)比例对创伤大输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07年1月— 2015年6月收治的210例初始24 h输PRBC≥10 U的成人创伤大输血患者,并按24 h内PRBC ∶FFP比例分为四组:A组(PRBC ∶FFP≤1,41例)、B组(1<PRBC ∶FFP≤1.5,63例)、C组(1.5<PRBC ∶FFP≤2,30例)和D组(PRBC ∶FFP>2,76例)。观察并比较各组24 h内输血量及其比例、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过敏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溶血反应、充血性心功能衰竭和肺水肿等)、入院24 h后凝血功能变化[包括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C)、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预后变化[包括序惯性脏器功能衰竭评分(SOFA)、总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30 d病死率及死亡原因等]。
结果
A组PRBC输注量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1);输血后不良反应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输血后的凝血指标(PT、APTT、INR)较D组显著降低(P<0.05)。各组总住院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SOFA评分和30 d病死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1),A、B、C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D组死于大出血的比例也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1)。D组的生存时间最短,B、C组最长。
结论
伤后24 h内保持适当的输血比例(1.5<PRBC ∶FFP≤2)可改善创伤大输血患者的预后。进一步提高比例虽然可以改善凝血指标,甚至减少PRBC用量,但不改善预后。
2017 Vol. 33 (5): 453-45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06KB] ( 359 )
基础研究
459 汪九龄 何波 储瑞亮 毕杨 南国新
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肾脏的病理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肾脏的病理改变、血尿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
91只SD成年雌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A组,21只)、单纯脊髓损伤组(B组,35只)和双侧肾上腺切除组(C组,35只)。采用Allen打击模型(10×25 g·mm)于T10节段打击脊髓制备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暴露T10节段脊髓,肾上腺切除组于双侧肾上腺切除5 d后造脊髓损伤模型。各组分别于伤后6,12,24,48,72 h、1,4周取材,通过大体解剖和HE染色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学变化;于伤后6,12,24,48,72 h、1周观察各组大鼠肉眼血尿情况,行尿隐血检测。
结果
病理结果显示,B组伤后6 h即出现肾组织出血、水肿、炎性浸润,伤后12,24 h最为严重,伤后1周开始减轻,伤后4周基本恢复正常;C组肾组织病变程度较轻;A组无肾组织病理改变。B组肉眼血尿阳性率高于A、C组(P<0.05);尿隐血检测结果示A组伤后6,12,24,48,72 h、1周尿液中红细胞含量分别为(4.57±1.13)个/μl、(4.71±1.80)个/μl、(5.86±1.35)个/μl、(4.71±1.11)个/μl、(4.86±1.07)个/μl、(4.29±1.80)个/μl,B组分别为(134.00±63.14)个/μl、(59 770.00±18 327.42)个/μl、(26 477.43±19 658.81)个/μl、(550.86±213.01)个/μl、(68.29±17.40)个/μl、(9.00±2.16)个/μl,均高于A组(P<0.05);C组伤后24,48,72 h、1周尿液红细胞含量分别为(238.43±58.64)个/μl、(40.86±5.30)个/μl、(9.57±1.72)个/μl、(5.86±1.68)个/μl,均低于B组(P<0.05),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早期肾组织出现出血、水肿和炎症,这可能是损伤后血尿、肾功能衰竭、泌尿系感染的病理基础;切除双侧肾上腺后肾组织病理改变与血尿减轻,提示肾上腺相关激素与受体可能参与脊髓损伤后早期肾脏损伤的发病机制。
2017 Vol. 33 (5): 459-46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140KB] ( 332 )
综述
465 高悠水 孙玉强 张长青
髋臼后壁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后壁骨折是最常见的髋臼骨折类型。在Letournel髋臼骨折分型中,后壁骨折不仅是一类独立的类型,还常常合并后柱、橫形骨折等复合形式。后壁骨折的常见性及手术入路的单一性,使其成为创伤骨科医师最先入手和最常治疗的髋臼骨折。然而,近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后壁骨折的长期随访结果并不满意,甚至其功能结果差于复合类型髋臼骨折。这不仅与后壁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关系密切,也与临床医师处理后壁骨折的经验不足有关。后壁骨折指单纯后壁骨折类型,不包括复合骨折类型中同时累及的后壁骨折的情况。
2017 Vol. 33 (5): 465-46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68KB] ( 269 )
470 李明 庞清江 郑琦
髋臼四方区骨折内固定的研究进展
高能量损伤导致的严重髋臼骨盆骨折增多,此类创伤致畸致残率高,手术风险大;加之老龄化社会到来,骨质疏松性髋臼骨盆骨折也显著增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医疗和经济负担加重。Judet等于1964年、Letournel于1980年报告髋臼骨折的分类和手术研究,基于髋臼"柱"和"壁"的概念,把髋臼骨折分为五种简单类型和五种复杂类型,一直沿用至今。在Tile、Matta等众多学者的不懈努力下,髋臼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取得了很大进步。髋臼内侧壁在髋关节负重功能上不起主要作用,在生物力学上不属于关键结构,且毗邻盆腔脏器,显露困难,固定困难。单独髋臼内侧骨折很少见,被认为是柱和壁骨折的伴发次要骨折,因此很少被关注,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领域。髋臼内侧复位不良会导致髋臼和股骨头匹配不良、创伤性关节炎等严重并发症。
2017 Vol. 33 (5): 470-47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469KB] ( 315 )
个案报告
475 苏琦 田锐 朱献 王瑞兰
严重多发伤致六个系统功能障碍救治成功一例
严重多发伤患者伤情复杂、凶险,急诊处理十分棘手,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合并大出血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死亡的主要原因[1]。我院ICU于2016年6月收治1例交通伤致严重失血性休克,继而出现心、肺、肾、肝、脑及凝血共六个器官系统功能衰竭患者,经过2个多月的救治,痊愈出院。笔者通过此病例,探讨多发伤伴MODS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诊断及治疗方案,以期总结经验,提高诊治水平。
2017 Vol. 33 (5): 475-47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2367KB] ( 303 )
478 梁卫东 龚剑斌 钟武 何喜
陈旧性Hoffa骨折翻修一例
1869年Busch首次描述了股骨髁冠状面骨折,1904年Hoffa[1]将骨折定义为股骨外侧髁冠状面骨折。Hoffa骨折为关节内骨折,临床上少见。而Hoffa骨折因内固定失败重新翻修择更少见[2,3]。由于股骨远端髁部冠状位骨折的解剖特殊,其不愈合率及缺血坏死率较高,尤其是伴有移位骨折时,不愈合率更高。对于陈旧性Hoffa骨折骨不连,应尽快行手术翻修治疗,以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最大限度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笔者报告1例因治疗不当引起的陈旧性Hoffa骨折骨不连、内固定断裂,对其翻修治疗进行分析。
2017 Vol. 33 (5): 478-48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31KB] ( 324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