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17年 33卷 3期
刊出日期:2017-03-15

专家论坛
述评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综述
胸腹部损伤
血管损伤
   
专家论坛
193 徐荣明 吕亮
胸腰椎骨折治疗的热点问题探讨
胸腰椎骨折的诊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长足进步,无论手术效果、致残率控制的满意度均较以往都有大幅的提升。但是在专业的诊治中仍存在种种分歧,无法得到明确的统一。现就存在的部分热点问题尝试阐述和探讨。
2017 Vol. 33 (3): 193-19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78KB] ( 389 )
197 孙天胜 张志成
胸腰段损伤分型和治疗原则
胸腰段的解剖结构及位置特殊,成为脊柱损伤最高发的部位,胸腰段损伤在临床上也最为常见[1]。当我们面对胸腰段损伤患者时,该如何选择治疗方法,如何选择手术入路,甚至如何选择内固定装置,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如何对胸腰段损伤进行评估。自1930年Böehler[2]提出胸腰椎骨折分型以来,胸腰段损伤的分型系统不断更新。Denis三柱概念[2]的提出,对胸腰椎损伤分类具有重要意义。能够真实全面描述和反映损伤机制和损伤状态就是一个好的分类方法,若还能够给出合理的治疗推荐,且简单易用,就能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所以在胸腰段损伤治疗前应仔细甄别损伤的类型。笔者就胸腰段损伤的分型及治疗原则进行讨论,希望能引起临床医师对胸腰段损伤的重视。
2017 Vol. 33 (3): 197-19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38KB] ( 317 )
述评
199 全仁夫 韩雷
不稳定脊柱骨折的治疗策略
脊柱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5%~6%[1]。其治疗应充分考虑骨折的类型、稳定性、脊髓损伤以及合并其他损伤的限度。目前不稳定脊柱骨折通常采取手术治疗,目的是最大限度解除脊柱骨折所引起的脊髓神经的占位、压迫,以挽救受损的神经功能;在此基础上恢复脊柱的正常序列和重建脊柱的稳定,恢复脊柱的支持和运动功能[2]。因此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对不稳定脊柱骨折尤为重要。本期集中刊出脊柱不稳定骨折的相关论文,笔者就其治疗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
2017 Vol. 33 (3): 199-20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69KB] ( 313 )
脊柱脊髓损伤
202 刘新宇 阎峻 原所茂 田永昊
小切口Schwab 4级截骨结合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治疗陈旧性胸腰段骨折伴后凸畸形
目的
探讨小切口Schwab 4级截骨结合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治疗陈旧性胸腰段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 2015年5月收治的14例陈旧性胸腰段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5例,女9例;年龄58~70岁,平均64.5岁。手术距初始骨折时间6~14个月,平均8.6个月。骨折畸形愈合10例,未愈合4例。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5~10.0分[(8.5±1.1)分]。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D级3例。后凸顶椎部位:T12 6例,L1 8例。术前局部后凸Cobb角39.5°~47.2°[(42.5±6.0)°]。均采用小切口Schwab 4级截骨结合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围术期并发症、术后Cobb角、椎间融合情况、内固定情况、脊髓神经功能、VAS等。
结果
手术时间(280±50)min,术中失血量(110±70)ml。术中及术后无节段血管或神经功能损伤、硬膜撕裂等并发症。与术前比较,术后局部后凸Cobb角6.2 °~12.1°[(9.3±1.7)°](P<0.05),平均矫正率78.1%。术后3个月CT片示112枚微创螺钉中,螺钉术后穿透率6.3%(7/112),均为1级螺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4~28.9个月,平均25.2个月。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Cobb角6.0 °~13.1°[(9.6±4.1)°](P<0.05)。未见矫正丢失,椎间植骨融合满意,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3例术前合并神经功能障碍患者,ASIA分级均恢复至E级。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腰背部疼痛VAS为(2.6±1.0)分(P<0.05)。
结论
小切口Schwab 4级截骨结合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治疗陈旧性胸腰段骨折伴后凸畸形,矫形效果满意,融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2017 Vol. 33 (3): 202-20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2126KB] ( 275 )
208 赵兴 朱刃 徐文斌 刘刚 方向前 范顺武
Ⅰ期后前路内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Ⅰ期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前路内固定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 2014年12月Ⅰ期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前路内固定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患者21例,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17~64岁[(38.7±11.4)岁]。损伤节段:T11 2例,T12 5例,L1 6例,L2 8例。骨折按AO分型:A型4例,B型7例,C型10例。胸腰椎损伤分类和严重度评分(TLICS)7~10分[(8.12±0.87)分]。神经功能采用Frankel分级:B级8例,C级11例,D级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观察神经功能改善、后凸畸形矫正、手术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
手术时间180~360 min[(234.5±57.3)min],术中出血量260~950 ml [(387.4±124.4)ml]。患者均获随访14~25个月[(19.8±3.5)个月]。18例Frankel分级至少改善1级。术前Cobb角为(-9.3±4.2)°,术后3 d为(4.1±5.3)°,末次随访时为(4.0±4.9)°,术后3 d 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 d 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脑脊液漏、血管损伤、切口感染、神经功能恶化等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
结论
Ⅰ期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后凸畸形矫正满意,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可作为严重胸腰椎骨折治疗的选择方案。
2017 Vol. 33 (3): 208-21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812KB] ( 255 )
213 韩雷 全仁夫 孙观荣 李强 胡文跃 田观明 徐金渭 徐建柱
经皮椎弓根螺钉结合伤椎置钉与骨水泥强化治疗中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经皮椎弓根螺钉结合伤椎置钉与伤椎骨水泥强化在治疗中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9年1月— 2012年1月收治的中老年OVCF患者62例,其中男22例,女30例;年龄55~70岁,平均61.3岁。骨折部位:T11 8例,T12 20例,L1 22例,L2 12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均为E级。根据手术方法分为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置钉组(A组,36例)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骨水泥强化组(B组,26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36~58个月,平均46.5个月。手术时间A组为(82.6±16.2)min,B组为(96.8±20.6)min (P<0.05)。术中出血量A组为(52.2±15.5)ml,B组为(40.5±10.2)ml,(P<0.05)。A组术前、术后3 d及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比和矢状面Cobb角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B组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87.8±2.5)%、(7.8±3.5)°]均优于A组[(82.6±3.2)%、(9.1±1.8)°](P<0.05)。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两组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4例出现骨水泥渗漏。围术期A组3例出现肺部感染,B组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均无内固定失败患者。
结论
经皮椎弓根螺钉结合伤椎置钉与骨水泥强化均可有效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但经皮椎弓根螺钉结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更有利于维持伤椎前缘高度比和防止后凸畸形复发。
2017 Vol. 33 (3): 213-21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894KB] ( 337 )
219 何磊 钱宇 金以军
后路内固定术中分步体内原位弯棒复位技术治疗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
目的
探讨后路内固定术中应用分步体内原位弯棒复位技术治疗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7年3月— 2014年3月收治的76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其中男48例,女28例;年龄18~57岁,平均40.4岁。损伤节段:L1 32例,L2 24例,L3 14例,L4 6例。根据术中弯棒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34例采用体外预弯棒技术(体外预弯棒组),42例采用体内原位弯棒技术(体内原位弯棒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及后凸Cobb角恢复情况、术前和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结果
76例患者获随访12~36个月,平均20.9个月。其中体外预弯棒组1例发生内固定松动,于术后9个月拆除内固定,余无内固定断裂发生。体外预弯棒组与体内原位弯棒组手术时间分别为(88.1±16.0)min和(79.9±14.7)min(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8.3±21.2)ml和(74.0±12.5)ml(P<0.01),术后引流量分别为(71.5±17.3)ml和(62.1±16.0)ml(P<0.05),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分别恢复(74.1±7.8)%和(79.5±8.5)%(P<0.01),后凸Cobb角分别恢复至(10.2±2.7)°和(8.8±2.6)°(P<0.01)。体外预弯棒组与体内原位弯棒组术前VAS分别为(7.5±0.9)分和(7.2±1.0)分(P>0.05),术后1周VAS分别为(2.9±0.7)分和(3.0±0.7)分(P>0.05),术后9个月VAS分别为(2.2±0.7)分和(1.9±0.7)分(P<0.01)。
结论
与体外预弯棒技术相比,后路内固定术中应用分步体内原位弯棒技术治疗腰椎爆裂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精准复位及有效减少中远期腰背痛等优点。
2017 Vol. 33 (3): 219-22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352KB] ( 384 )
225 张宁 李方财 陈其昕 陈维善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合并横韧带断裂的不稳定寰椎骨折
目的
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合并横韧带断裂的不稳定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8年1月— 2015年12月收治的17例合并横韧带断裂的不稳定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34~69岁,平均47.8岁。所有寰椎骨折均为Jefferson骨折(Levine-Edwards Ⅲ型)。横韧带断裂分型:Ⅰ型12例,Ⅱ型5例。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为(5.5±1.8)分,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均为E级。患者均接受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有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骨愈合情况。对所有患者行影像学评价,比较术前、末次随访VAS和ASIA分级。
结果
手术时间85~120 min,平均102 min。术中出血量90~150 ml,平均115 ml。患者均获随访10~20个月,平均17.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17例寰枢椎均实现骨性融合。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VAS恢复至(2.4±1.5)分(P<0.05),ASIA分级仍为E级。
结论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合并横韧带断裂的不稳定寰椎骨折,可以重建寰枢椎稳定,安全有效,减轻疼痛。
2017 Vol. 33 (3): 225-22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230KB] ( 281 )
230 李国庆 马维虎 孙韶华 陆联松 阮超越 赵华国 王扬
体位复位结合钉棒系统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爆裂骨折
目的
探讨体位复位后行后路小切口钉棒系统固定、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 2014年1月收治的35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其中男14例,女21例;年龄50~72岁,平均63.2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无明显神经症状。均体位复位后行后路小切口钉棒系统固定结合PKP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并发症情况,评估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高度及后凸Cobb角等。
结果
手术时间(49.6±6.8)min,术中出血量(45.6±7.8)ml。32例患者获随访9~18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后未发生椎管内骨水泥渗漏、螺钉断裂、松动等。术后腰背痛VAS较术前明显降低[(8.4±1.1)分∶(3.5±0.6)分]( P<0.05)。术后伤椎高度及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49.62±5.68)%∶(86.64±6.63)%、(28.12±1.06)° ∶(5.15±1.08)°](P<0.05)。在末次随访时,VAS进一步降低,且伤椎高度及后凸Cobb角轻微丢失。
结论
体位复位结合后路小切口钉棒固定加PKP可快速缓解腰背部疼痛,恢复伤椎高度,改善后凸畸形,且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少,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爆裂骨折安全、可靠和微创的方法。
2017 Vol. 33 (3): 230-23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2367KB] ( 261 )
235 徐正宽 陈刚 李方财 陈其昕
经皮伤椎椎弓根置钉纠正胸腰段骨折后凸成角的疗效
目的
探讨经皮伤椎置钉纠正胸腰段骨折后凸成角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4月— 2015年3月收治的97例无神经症状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均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术治疗。根据是否行伤椎置钉分为A组(伤椎不置钉组,47例)和B组(伤椎置钉组,50例)。每组又根据术前节段后凸角分3个亚组:后凸角≤10°(A1组11例,B1组16例)、后凸角10°~20°(A2组20例,B2组16例)、后凸角≥20°(A3组16例,B3组18例)。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各亚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节段后凸角、骨折椎体角等影像学指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37个月,平均21.2个月。两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VAS及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为(60.62±9.59)min,明显短于B组的(74.78±17.66)min(P<0.05)。两组均无内固定断裂、失效。两组术前节段后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节段后凸成角纠正B组为(7.97±5.09)°,优于A组的(3.76±1.67)°(P<0.05)。各亚组中,末次随访时节段后凸角纠正能力A1组与B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优于A2组(P<0.05),B3组优于A3组(P<0.05);末次随访时骨折椎体角纠正能力A1组与B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优于A2组(P<0.05),B3组优于A3组(P<0.05)。节段后凸角及骨折椎体角的角度丢失情况比较中,A3组角度丢失明显大于B3组(P<0.05)。
结论
经皮伤椎置钉治疗单节段胸腰段爆裂骨折可获得更大的胸腰段后凸角度纠正效果。当术前节段后凸角≥20°,建议伤椎置钉以达到更好的维持长期后凸纠正效果。
2017 Vol. 33 (3): 235-24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126KB] ( 311 )
241 赵士杰 全仁夫 翟晓军 陈恩良 李强 孙观荣 胡文跃
经口咽入路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寰椎骨折经口咽入路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8年6月— 2014年6月经口咽入路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21例横韧带完整的不稳定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1~57岁[(40.9±10.6)岁]。前1/2 Jefferson骨折12例,半环Jefferson骨折9例。患者均有明显的颈椎活动受限。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4~9分[(7.6±1.3)分]。术前颈椎活动度:屈曲(15.4±3.9)°,伸展(10.8±2.5)°,左侧屈(18.3±3.1)°,右侧屈(18.9±2.7)°,左侧旋转(21.8±5.8)°,右侧旋转(22.4±4.6)°。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 VAS;术后3个月复查颈椎X线片及颈椎CT、VAS,测量颈椎屈曲、伸展、左侧屈、右侧屈、左侧旋转、右侧旋转活动度,评估颈椎活动度;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
手术时间(86.3±25.3)min,术中出血量(120.5±33.3)ml。与术前比较,术后3 d VAS 0~3分[(1.6±0.4)分](P<0.05)。随访12~48个月[(23.7±5.9)个月]。与术前、术后3 d比较,术后3个月VAS 0~2分[(0.6±0.1)分](P<0.05 )。术后3个月颈椎活动度:屈曲(38.6±4.5)°、伸展(39.3±4.0)°、左侧屈(39.2±4.0)°、右侧屈(39.2±2.9)°、左侧旋转(66.8±8.8)°、右侧旋转(66.3±9.2)°,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切口感染、椎动脉/脊髓损伤。所有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未见内固定松动或断裂,颈部屈伸旋转活动无明显受限。
结论
经口咽入路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创伤小、愈合率高,可保留上颈椎活动功能。
2017 Vol. 33 (3): 241-24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2378KB] ( 300 )
247 叶林强 梁德 姚珍松 莫凌 余伟波 黄学成 唐晶晶 徐继禧 江晓兵
靶向椎体成形术与传统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传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靶向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 2015年12月收治的215例单节段OVCF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传统PVP组(126例)和靶向PVP组(89例)。靶向PVP向骨折区域穿刺置管及侧口推杆推注骨水泥。根据骨水泥在骨折区域的填充情况把传统PVP组分为填充充分亚组(110例)和填充不充分亚组(16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及渗漏类型、骨水泥在骨折区域填充情况及胸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结果
靶向PVP组的手术时间长于传统PVP组(P<0.05),两组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渗漏率、渗漏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向PVP组骨折区域均得到充足骨水泥填充,传统PVP组有16例(12.7%)出现骨水泥在骨折区域填充不充分(P<0.05)。靶向PVP组、填充充分亚组和填充不充分亚组的术前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2 d VAS均较同组术前显著降低(P<0.05),靶向PVP组与填充充分亚组的术后2 d 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填充不充分亚组的术后2 d VAS显著高于填充充分亚组和靶向PVP组(P<0.05)。
结论
与传统PVP治疗OVCFs相比,靶向PVP更能保证骨水泥在骨折区域充分填充,减少术后疗效不佳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技术。
2017 Vol. 33 (3): 247-25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797KB] ( 342 )
骨与关节损伤
253 曾明 付士平 夏荣刚
联合腱外侧半肌腱反转移位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ckwood Ⅲ~Ⅳ型肩锁关节脱位
目的
探讨经改良联合腱外侧半肌腱反转移位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ckwood Ⅲ~Ⅳ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7年10月— 2014年8月肩锁关节脱位患者64例,其中男53例,女11例;年龄23~65岁[(43.75±10.47)岁]。骨折按照Rockwood分型:Ⅲ型27例,Ⅳ型37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韧带重建组(行喙锁韧带重建结合锁骨钩钢板治疗术,26例)和内固定组(行锁骨钩钢板治疗术,38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两组患侧肩关节Constant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4个月,平均3.7个月。韧带重建组、内固定组术前VAS分别为(7.58±1.03)分和(7.15±1.03)分(P>0.05),术后3个月分别为(2.38±0.94)分和(2.08±0.99)分(P>0.05)。韧带重建组、内固定组Constant评分分别为(86.46±6.59)分和(87.68±6.59)分(P>0.05)。内固定组出现6例复发脱位,复发率为16%;韧带重建组未出现复发患者,复发率为0%(P<0.05)。
结论
应用改良联合腱外侧半反转移位重建喙锁韧带可降低肩锁关节脱位的复发率。
2017 Vol. 33 (3): 253-25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525KB] ( 340 )
258 宋斌 周云烽 陈娜 李卫平 宋卫东 陈仲 杨睿 侯景义 欧阳毅
Internal-brace™联合Brostrom改良修补术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
目的
探讨Internal-brace™联合Brostrom改良修补术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手术方法及近期手术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5月— 2016年4月收治的17例(17踝)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4~36岁,平均31.8岁。左踝6例,右踝11例。患者均行Internal-brace™联合Brostrom改良修补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切口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行前抽屉试验及侧方应力试验检查踝关节稳定性。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对疗效进行评估。
结果
手术时间45~84 min,平均64.5 min,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伤表现,切口Ⅰ期愈合。2周即开始完全负重。17例均获随访1~6个月,平均3.5个月。末次随访前抽屉试验及侧方应力试验均为阴性。背伸活动度、跖屈活动度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踝-后足评分从术前(36.2±13.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91.2±6.7)分(P<0.01);优15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
结论
Internal-brace™联合Brostrom改良修补术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利于切口愈合和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随访疗效满意。
2017 Vol. 33 (3): 258-26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2083KB] ( 398 )
263 曾金才 朱立帆 吴卫东 钱学峰 鞠文 蒋富贵
喙锁固定联合解剖锁定板治疗不稳定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锁骨远端骨折占所有锁骨骨折的10%~30%[1,2]。Neer[3]于1963年首次描述了该骨折,根据骨折线与喙锁韧带和肩锁关节的位置关系可将其分为5型:Ⅰ型发生在喙锁韧带与肩锁韧带之间,骨折无明显移位;Ⅱ型为骨折移位,可分为两个压型:Ⅱa骨折线在喙锁韧带内侧、Ⅱb骨折线在喙锁韧带中间伴锥状韧带断裂而斜方韧带完整;Ⅲ型骨折累及肩锁关节,无明显移位;Ⅳ型为儿童骨膜鞘骨折;Ⅴ型为粉碎性骨折、有游离骨片与完整的喙锁韧带相连。其中NeerⅠ、Ⅲ、Ⅳ型的治疗意见较统一,采用患肢悬吊固定非手术治疗,若Ⅲ型日后发生创伤性肩锁关节炎,可行锁骨远端切除。但NeerⅡ、Ⅴ型骨折移位明显,属于不稳定型骨折,非手术治疗骨不连发生率高,容易出现肩关节功能障碍、遗留慢性疼痛等,因此常需手术治疗[4,5]。应用较广泛的是锁骨钩钢板,虽然提高了骨折愈合率,但其术后并发症较多。近几年,锁骨外侧解剖型锁定钢板也开始用于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并取得满意的疗效[6,7,8,9]。与此同时,随着对喙锁韧带重要性的研究越来越多,术中是否需要附加喙锁重建联合固定仍有争议。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1月— 2015年12月我科采用锁骨钩钢板固定、单纯解剖锁定板固定以及解剖锁定板联合喙锁固定三种手术方式治疗不稳定型锁骨远端骨折共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喙锁固定联合解剖锁定板的疗效。
2017 Vol. 33 (3): 263-26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2833KB] ( 312 )
胸腹部损伤
268 张六伢 郑国平 陈维 孟小鹏 李远静
非手术和手术治疗连枷胸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非手术和手术治疗连枷胸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3月— 2016年4月收治的连枷胸患者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36~62岁[(49.8±10.3)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非手术组(28例)和手术组(32例)。伤后3,6个月摄胸部CT片,同时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对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比较两组肺膨胀不全、胸廓畸形、骨折延迟愈合、肺功能等指标的差异。
结果
手术组与非手术组伤后3个月比较,胸部CT肺膨胀不全、胸廓畸形、骨折延迟愈合发生率明显下降,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1秒率(FEV1/FVC)、最大自主通气量(MVV)增加,SF-36各观察指标得分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6个月,除胸廓畸形手术组6例(19%)与非手术组11例(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胸部CT、肺功能、SF-36各观察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组内伤后6个月与3个月比较,胸部CT、肺功能、SF-36各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手术组组内伤后6个月与3个月比较,胸廓畸形伤后3个月就基本固定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膨胀不全、骨折延迟愈合、肺功能及SF-36各观察指标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手术治疗连枷胸能促进骨折愈合,减少胸廓畸形,较非手术治疗更早改善生活质量,虽然6个月后非手术与手术治疗生活质量评价差异不明显,但胸廓畸形仍有明显差异。
2017 Vol. 33 (3): 268-27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479KB] ( 312 )
275 曹伯雄 李琴 卢明水 侯勇 周强 昝自亮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非手术治疗多发肋骨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
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非手术治疗多发肋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
检索1990 — 2016年Pubmed、Embas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收集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非手术治疗多发肋骨骨折疗效对比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非手术治疗在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呼吸机支持天数、肺部炎症比例、肺不张比例及肺功能相关指标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涉及799例患者,其中内固定组431例,非手术组368例。与非手术组比较,内固定组在住院时间(95%CI -11.00~-3.34,P<0.05)、ICU住院时间(95%CI -4.48~-1.29,P<0.05)、呼吸支持天数(95%CI -7.52~-1.54,P<0.05)、肺部炎症比例(95%CI 0.19~0.42,P<0.05)、肺不张比例(95%CI 0.24~0.57,P<0.05)、肺总量(95%CI 1.57~1.97,P<0.05)、用力肺活量(95%CI 0.98~1.27,P<0.0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95%CI 0.68~0.95,P<0.05)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多发肋骨骨折可明显提高患者康复速度、降低住院期间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更利于患者肺功能恢复。
2017 Vol. 33 (3): 275-28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2866KB] ( 383 )
血管损伤
281 张希全 葛世堂 陈众 董戈 郭峰
腔内介入术治疗急性肱动脉损伤的疗效
目的
探讨腔内介入术治疗急性肱动脉损伤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1年3月— 2016年8月收治的16例急性肱动脉损伤患者资料,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7~66岁,平均47.9岁。损伤血管部位:左上肢7例,右上肢9例。损伤类型:动脉内膜损伤13例,假性动脉瘤3例。应用腔内介入技术,实施支架置入及球囊扩张治疗。采用造影评估肱动脉血流恢复情况;记录手术时间;观察患肢远端动脉搏动及肢体缺血症状改善情况;随访观察支架阻塞情况,支架内再狭窄>50%者再行介入治疗;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1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30~75 min,平均45 min。置入支架后造影显示损伤肱动脉血流恢复通畅,假性动脉瘤消失,未见支架狭窄及对比剂外溢。术后局部疼痛、麻木等症状缓解,远端供血恢复好转,患侧肱动脉及桡动脉恢复强有力动脉搏动。患者均获随访3~36个月,平均16.7个月。3例假性动脉瘤未复发。2例术后支架内再狭窄>50%,再行球囊扩张后血流恢复通畅;14例支架通畅(再狭窄率<50%)。无一例患者出现缺血坏死、支架移位或断裂等并发症。
结论
腔内介入术治疗急性肱动脉损伤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2017 Vol. 33 (3): 281-28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315KB] ( 392 )
综述
285 赵兴 范顺武
胸腰椎爆裂骨折椎体后缘骨折块的形成机制和动态变化
胸腰椎骨折是最常见的脊柱损伤。排除病理性骨折,美国每年新增近35 000例胸腰椎损伤患者[1,2,3,4]。在Ⅰ级创伤中心,有4.4%的患者为胸腰椎骨折,其中19%~50%的患者伴脊髓损伤[5]。胸腰椎爆裂骨折是胸腰椎骨折的常见类型,约占所有脊柱骨折的10%~20%,占胸腰椎骨折的50%[6,7,8]。胸腰椎爆裂骨折往往伴随更高的脊髓损伤风险,是引起脊髓损伤最常见的原因之一[4]。椎体前高度丢失、后壁骨皮质连续性中断、后凸畸形、椎体骨折块突入椎管等是胸腰椎爆裂骨折常见的影像学表现[9,10,11,12,13,14,15]。其中椎体后缘骨折块(RBF)的出现是特征性改变,尤其在屈曲压缩暴力导致的骨折患者中,其发生率更高,它对判断神经功能损伤、椎管占位、骨折稳定性、后纵韧带断裂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研究热点也多直接或间接与其相关[11,14,15]。笔者以"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thoracolumbar fracture""retropulsed bone fragment""remodeling of the spinal canal""spinal canal remodeling""traumatic spinal canal stenosis"等作为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文献纳入标准:(1)文献类型为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综述;(2)文章研究内容与主题紧密相关;(3)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文献排除标准:(1)非英语的外文文献;(2)针对儿童、老年骨质疏松等特殊人群的研究;(3)肿瘤、感染、骨质疏松等导致的病理性胸腰椎骨折;(4)无全文的文献。共检索到2 441篇文献,最终纳入44篇。笔者回顾相关文献,就RBF的形成机制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综述。
2017 Vol. 33 (3): 285-28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10KB] ( 282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