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17年 33卷 1期
刊出日期:2017-01-15

专家论坛
颅脑损伤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基础研究
专题综述
中华创伤杂志刊文综述
院士论坛
专题综述
创伤护理
   
院士论坛
1 王正国
全球道路交通安全情况
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178个国家道路安全现状的资料,发表了约1 000页的《全球道路安全现状报告》[1]。继"道路安全行动十年(2011-2020年)"项目后,2015年9月出席联合国大会的国家元首们又通过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 。该议程明确提出到2020年使全球道路交通事故死伤人数减半的目标,呼吁各国采取国际认可的各项措施,加强其道路安全,WHO还发表了300多页的《WHO 2015年全球道路交通安全报告》[2]。笔者以上述资料为基础,对全球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作一回顾,并就中国的有关情况作一分析讨论。
2017 Vol. 33 (1): 1-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543KB] ( 330 )
专家论坛
3 吴新宝
老年髋臼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髋臼骨折的发生率近年来呈递增趋势,患者平均年龄也明显上升[1,2,3]。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骨折类型复杂,其治疗方式和临床疗效暂无长期随访结果证实,因此,老年髋臼骨折的治疗方案目前仍有争议。笔者阐述老年髋臼骨折的诊疗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
2017 Vol. 33 (1): 3-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248KB] ( 314 )
6 王秋根
髓内钉固定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的相关问题
成人股骨干骨折指小转子下3~5 cm至股骨髁上3~5 cm范围内的骨折,发病率为0.1%~ 3%[1]。其发生有两个高峰:一是年轻男性人群,二是老年人群[2]。对于单股骨干骨折合并肺功能损伤以及双股骨干骨折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并不是简单的两两相加,其危重程度及预后与多发伤患者是相似的[3]。在损害控制后,双股骨干骨折仅是对肺功能损伤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4]。对于合并脑外伤的股骨干骨折,早期手术和充分复苏后手术的风险是相当的[5]。需要注意,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漏诊率高达31%,其中20%~40%存在同侧膝关节损伤[6,7]。笔者就髓内钉固定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
2017 Vol. 33 (1): 6-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444KB] ( 332 )
10 贺宝荣 郝定均
胸腰段椎体骨折分型对手术入路选择的指导价值
胸腰段椎体骨折常为高能量损伤所致,如何有效、合理地治疗胸腰段骨折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从经典的Denis分型[1]、AO分型[2]及修订版[3],到目前最为热门的胸腰椎损伤分类和严重度评分(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 TLICS)分型[4],无不是为了寻求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最佳解决方案。这些分类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采取何种治疗方案的问题,即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但缺乏对具体手术入路选择的指导。因此,笔者结合胸腰段椎体骨折分型,探讨其对胸腰段椎体骨折手术入路选择的指导价值。
2017 Vol. 33 (1): 10-1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210KB] ( 356 )
脊柱脊髓损伤
13 许正伟 贺宝荣 刘团江 郭华 郝定均
KumaFix内固定系统和后路U型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KumaFix脊柱后路钉棒系统(KumaFix系统)和后路U型钉棒系统在胸腰段椎体骨折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1年1月— 2011年7月收治的131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患者均满足胸腰椎损伤分类和严重度评分(TLICS)≥5分,同时脊柱载荷分享评分(LSC)≥4分,且≤6分。按抛硬币法随机分为A、B两组。A组(72例)采用KumaFix系统进行复位固定,并伤椎经椎弓根植骨,其中男41例,女31例;年龄20~53岁[(41.2±4.9)岁]。B组(59例)采用普通后路U型钉棒系统进行复位固定,并伤椎经椎弓根植骨,其中男33例,女26例;年龄21~51岁[(40.6±4.5)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椎体中央高度比值、椎体后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5.1~5.8年,平均5.3年。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72.5±21.8)min、(320.6±90.0)ml,少于B组的(104.3±20.7)min、(421.0±84.5)ml (P<0.05)。两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椎体中央高度比值、椎体后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A组椎体中央高度比值为(92.0±2.8)%,优于B组的(84.1±5.1)%(P<0.05)。两组术后ODI均优于术前,A组末次随访时ODI为11.9±7.1,优于B组的20.9±6.7 (P<0.05)。末次随访时A组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0%)低于B组(12%)(P<0.05)。
结论
对于胸腰段椎体骨折,与普通后路U型钉棒系统比较,KumaFix系统可进一步提高复位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避免内固定对相邻关节突的影响。
2017 Vol. 33 (1): 13-1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830KB] ( 292 )
19 阎崇楠 王欢 范波 崔少千 段景柱 金国鑫 张磊
前凸弯棒预加压固定对胸腰段椎体骨折复位稳定的影响

 

目的
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探讨不同弯棒角度对胸腰段椎体骨折复位后稳定性及应力的影响。
方法
(1)选择30岁健康男性志愿者的胸腰段三维CT数据建立有限元模型,对T11~L1皮质骨、松质骨、椎间盘、韧带和关节进行赋值,并建立T12骨折模型。加载T11~L1的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根据双侧连接棒角度分为直棒模型组和预弯棒模型组(前凸15°~25°)。在T11上终板施加400 N的压力模拟上身重力,同时施加10 N·m的力矩,使模型产生前屈、背伸、侧弯及旋转运动。比较两组胸腰段骨折复位后各工况下内固定物的应力分布情况。(2)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2年7月— 2016年7月胸腰段骨折接受内固定治疗的患者56例,按照术中连接棒角度分为直棒组(31例)和预弯棒组(25例),观察两组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胸腰段伤椎邻近椎体终板间角度变化及内固定情况。
结果
(1)在各工况条件下,两模型组固定方式均能较好地限制胸腰段位移。直棒模型组在前屈、背伸、侧弯、旋转的工况条件下连接棒的应力峰值分别为151 MPa、315 MPa、369 MPa、377 MPa,预弯棒模型组分别为110 MPa、239 MPa、281 MPa、189 MPa。预弯棒模型组在各工况下内固定物的应力集中范围均小于直棒模型组。(2)患者均获得随访4~33个月,平均21.4个月。术前后凸角直棒组、预弯棒组分别为(21.7±7.4)°、(20.3±6.8)°(P>0.05),术后前凸角直棒组、预弯棒组分别为(3.3±1.2)°、(8.3±2.8)°(P<0.05),末次随访时直棒组前凸角较术后减少(8.7±2.3)°,预弯棒组较术后减少(3.9±1.7)°(P<0.05)。直棒组内固定失效3例,预弯棒组无内固定失效。
结论
胸腰段骨折内固定术中对连接棒进行预弯形成15°~25°前凸固定并预加压,可减少连接棒的应力,减少内固定失效发生,脊柱的稳定性恢复更好。
2017 Vol. 33 (1): 19-2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92KB] ( 353 )
26 郑博隆 郝定均 杨小彬 闫亮 惠华 刘仲凯 郭华 贺宝荣
经横突冠状位中线与关节突移行部的交点置入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压缩骨折
目的
比较经横突冠状位中线与关节突移行部的交点置钉与传统经皮置钉方法治疗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 2014年5月收治的56例无神经功能损害的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26例,女30例;年龄20~47岁,平均37.1岁。伤椎上下相邻椎体为固定椎,将每个固定椎体的2枚螺钉按随机数表法采用传统经皮置钉(A组)或经横突冠状位中线与关节突移行部的交点置钉(B组)。测量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并根据关节面的损伤分级系统对每1枚螺钉分级。比较两种置钉方法术中确定进钉点的时间、确定进钉点的透视次数、患者接受的射线量、医师接受的射线量和螺钉长度。记录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对术后3个月持续性腰背痛的患者根据压痛点行小关节封闭治疗,比较两种置钉方法的持续性疼痛比例和封闭有效率。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大于术前椎体前缘高度(P<0.01);术后Cobb角小于术前Cobb角(P<0.01),且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较术后1 d无明显丢失(P>0.05)。B组的0级损伤螺钉数多于A组,而1级和2级损伤螺钉数少于A组(P<0.01),两组均无3级损伤的螺钉;B组的平均小关节损伤分级低于A组(P<0.01)。B组在确定进钉点的时间、确定进钉点的透视次数、患者接受的射线量和螺钉长度方面均优于A组(P<0.01),在医师接受的射线量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患者的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1)。A组持续性疼痛比例为47.3%,B组为24.1%(P<0.05)。A组封闭有效率为79.2%,B组为25.9%(P<0.05)。
结论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是治疗腰椎压缩骨折的有效手术方式,选择远离关节突的经横突冠状位中线与关节突移行部的交点置钉方式能减少对小关节的损伤,同时减少术后腰背痛的发生。
2017 Vol. 33 (1): 26-3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84KB] ( 292 )
33 李连华 刘智 王浩 高杰 郭永明 樊辰 李放 孙天胜
单侧和双侧伤椎固定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单侧与双侧伤椎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8年1月— 2013年10月收治的50例无神经症状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其中男37例,女13例;年龄24~51岁,平均36.0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3例,交通伤18例,砸伤9例。损伤节段:T11 6例,T12 16例,L1 20例,L2 8例。35例行单侧伤椎固定(单侧固定组,2010年12月后),15例行双侧伤椎固定(双侧固定组,2010年12月前)。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观察术前、术后、术后1年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脊柱局部后凸角度和椎体前缘高度的变化。
结果
50例患者均完成术后1年随访,均无椎弓根螺钉松动或断裂,也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单侧固定组与双侧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81.4±10.0)min、(194.0±65.4)ml、(10.3±1.3)d,(83.3±13.6)min、(212.0±61.9)ml、(9.9±1.5)d(P>0.05)。单侧固定组与双侧固定组术后VAS分别降至3分和2分,ODI降至73.9和72.1(P>0.05);术后1年两组VAS均在1分以内,ODI均在20左右(P>0.05)。单侧固定组与双侧固定组术后脊柱局部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分别为8°和11°,椎体前缘高度矫正分别恢复26.7%和32.1%(P>0.05)。术后1年伤椎矫正效果维持方面,单侧固定组与双侧固定组局部后凸Cobb角丢失分别为2°和1°,椎体前缘高度丢失分别为3%和2%(P>0.05)。
结论
单侧伤椎固定与双侧伤椎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矫形疗效相当,均可恢复伤椎高度,改善脊柱后凸畸形,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2017 Vol. 33 (1): 33-3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62KB] ( 387 )
专题综述
38 郑博隆 郝定均 杨小彬 闫亮 许正伟 郭华 贺宝荣
不同类型胸腰段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约90%的脊柱骨折发生于胸腰段[1],因为此处是生物力学的薄弱点[2]。通常将胸腰段骨折界定为T10~L2椎体的骨折。骨折的原因取决于患者的年龄。年轻患者常因高能量的损伤发生骨折,比如交通伤、高处坠落伤等;而老年患者因骨质疏松,低能量的损伤即可发生骨折,比如摔倒、剧烈咳嗽等[3]。20%~40%的胸腰段骨折合并神经损伤[4],特别是在高能量损伤后易出现瘫痪或畸形。即使患者未出现并发症,也可能因顽固性腰背痛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因此,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胸腰段骨折治疗的主要目的是:(1)避免神经进一步损伤;(2)重建脊柱的稳定性;(3)通过康复训练尽早恢复生活和工作。这些最基本的原则在近几十年没有发生变化,但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上却有很多研究进展。为此,笔者以"胸腰段" 、"骨折" 、"分型" 、"治疗"为中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3个中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并以"thoracolumbar" 、"fracture" 、"classification" 、"treatment"为外文关键词,在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 3个外文数据库检索,重点筛选2010年1月— 2016年10月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出126篇相关文献,其中中文文献41篇,英文文献85篇。文献纳入标准:(1)研究类型为回顾性研究、前瞻性研究、会议文献、综述;(2)研究对象为胸腰段骨折的分型和涉及不同类型骨折的治疗。文献排除标准:(1)研究类型为评论、讲座;(2)研究对象不包含胸腰段或不涉及分型和治疗;(3)重复发表的文献或阶段性报告。依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52篇文献,其中7篇中文文献,45篇英文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对不同类型胸腰段骨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7 Vol. 33 (1): 38-4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36KB] ( 431 )
43 宁广智 吴强 张蒂 冯世庆
胸腰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胸腰段脊柱骨折(thoracolumbar fracture,TLF)在脊柱脊髓损伤中较为常见[1],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多发与其特殊的解剖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胸椎较为固定,胸腰段则成为固定的胸椎与活动的腰椎之间的接合部,这使得胸腰段成为脊柱活动应力的集中点。此外,胸椎呈生理后凸,腰椎呈生理前凸,胸腰段作为两曲度的转折点,椎管容积相对较小,故骨折时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甚至导致截瘫等严重并发症,若不能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将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将给其家庭甚至整个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针对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治疗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经过多年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3]。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及生物力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从而提出了多种新的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
2017 Vol. 33 (1): 43-4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94KB] ( 337 )
颅脑损伤
47 刘慧权 张建宁 尹悦 柳兴军 陈子祥
抗血小板治疗对中老年轻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轻型创伤性脑损伤(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TBI)为伴有短暂意识丧失、伤后有逆行性遗忘、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在14~15分的颅脑损伤[1]。国内对mTBI的诊断标准(指单纯性脑震荡伴有或无颅骨骨折):(1)昏迷0~30 min;(2)仅有轻度头昏、头痛等自觉症状;(3)神经系统和脑脊液检查无明显改变[2]。其年发病率在美国可达503.1/100 000[3],其伤后颅内出血率大约为10% [4]。随着我国人口结构逐步趋向老龄化,因内科疾病如心肌梗死、脑梗死而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逐年增加,门急诊经常有伤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合并mTBI患者就诊。该类药物常常被认为会额外导致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增加病死率,已经引起广泛注意。但国内目前尚无该类患者是否会出现进展性脑出血及其预后的研究报道。为此,笔者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我院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合并mTBI的中老年患者病历资料,探讨长期服用该类药物对中老年mTBI患者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2017 Vol. 33 (1): 47-5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99KB] ( 310 )
骨与关节损伤
51 聂玉琪 汪国栋 孟乘飞 蔡贤华 刘曦明
三维数字规划结合导航与单纯导航下经皮髋臼前柱螺钉内固定术的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分析三维数字规划结合导航下经皮髋臼前柱螺钉内固定技术与单纯导航下经皮髋臼前柱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 2016年3月收治的19例采用导航下经皮髋臼前柱螺钉内固定治疗的累及前柱髋臼骨折患者,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21~66岁,平均39.3岁。骨折按AO分型:A3型17例,B1型2例。根据术前是否应用三维数字规划分为三维数字规划结合导航组(A组,9例)和单纯导航组(B组,10例)。A组常规行术前X线片、CT平扫以及三维重建等检查,并应用Mimics计算机外科辅助软件在健侧髋臼模拟手术置入前柱螺钉;B组行常规术前检查,不进行术前模拟规划。比较两组前柱螺钉置入时间、出血量、透视次数、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Majeed骨盆骨折评分等。
结果
19例患者均获随访3~12个月,平均8.4个月。A 、B组出血量分别为(14.1±3.0)ml、(15.1±2.2)ml,骨折复位优良率分别为89%(8/9)、80%(8/10),末次随访时Majeed骨盆骨折功能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9%(8/9)、80%(8/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每枚前柱螺钉置入时间为(22.4±3.4)min,少于B组的(29.4±4.5)min(P<0.05)。A组前柱螺钉置入透视次数为(24.9±3.8)次,少于B组的(30.5±5.8)次(P<0.05)。
结论
三维数字规划结合导航可减少导航下经皮髋臼前柱螺钉内固定术的螺钉置入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是一种有效的导航下经皮髋臼前柱螺钉内固定术的辅助手段。
2017 Vol. 33 (1): 51-5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55KB] ( 259 )
57 韩雷 胡云根 方伟利 金波 许世超
倒置微创内固定系统与Gamma钉治疗伴外侧壁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倒置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与Gamma钉治疗伴外侧壁骨折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列研究分析2010年6月— 2013年6月LISS倒置固定和Gamma钉内固定治疗的伴外侧壁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且随访>12个月的患者52例。根据内固定材料将患者分为两组:LISS倒置固定组24例,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62.5±12.4)岁。按AO分型:A2.2型6例,A2.3型5例,A3.1型5例,A3.2型6例,A3.3型2例。Gamma钉固定组28例,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60.4±18.6)岁。A2.2型4例,A2.3型7例,A3.1型9例,A3.2型5例,A3.3型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总失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情况、首次完全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
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24~36个月,平均30.2个月。Gamma钉固定组手术时间少于LISS倒置固定组(P<0.05);LISS倒置固定组总失血量少于Gamma钉固定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ISS倒置固定组术后首次完全负重时间较Gamma钉固定组延长(P<0.05)。术后1年LISS倒置固定组Harris评分[(86.1±12.4)分]与Gamma钉固定组[(83.3±11.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ISS倒置固定组髋内翻1例,骨折不愈合1例;Gamma钉固定组螺钉断裂1例,股骨头坏死1例,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倒置LISS及Gamma钉均能有效治疗伴外侧壁骨折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倒置LISS可恢复外侧壁的完整性;两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无差异。Gamma钉需避免术中外侧壁二次损伤;倒置LISS因偏心固定,术后不应强调过早负重。
2017 Vol. 33 (1): 57-6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08KB] ( 310 )
63 张毅杰 陈雁西 张坤 强敏菲 贾小阳 李浩博 姜雨晨
基于CT三维重建图像的胫骨平台形态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基于CT图像后处理技术的胫骨平台三维形态学研究及其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前计划的指导意义。
方法
将98例(男56例,女42例)正常成人胫骨平台(正常胫骨平台组)的多层螺旋CT扫描原始数据进行三维模型重建,应用三维空间点、线、面三元素结合的测量模式对胫骨平台进行三维形态学分析,比较正常胫骨平台三维测量参数性别间差异。并以此测量方法评估30例(男15例,女15例)胫骨平台骨折(胫骨平台骨折组)的三维形态,分析其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前计划中的应用。
结果
正常胫骨平台组在胫骨平台宽度、内侧前后径、外侧前后径上,男性正常值分别为(73.2±3.7)mm、(39.8±3.5)mm、(34.0±3.3)mm;女性分别为(65.5±3.7)mm、(34.8±2.6)mm、(29.8±3.5)mm(P<0.05)。在胫骨平台内翻角、胫骨平台内侧后倾角、胫骨平台外侧后倾角上,男性分别为(3.2±2.0)°、(7.3±3.0)°、(5.2±2.4)°;女性分别为(3.2±1.9)°、(8.2±2.5)°、(5.6±2.6)°(P>0.05)。胫骨平台骨折组三维形态学评估指标与正常胫骨平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胫骨平台测量中,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较高。
结论
基于CT三维重建图像的胫骨平台形态学研究为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术前设计等提供了一组科学、客观的正常参考数据。测量方法学可为胫骨平台骨折解剖复位的评估提供有效的辅助。
2017 Vol. 33 (1): 63-6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97KB] ( 344 )
69 张启栋 郭万首 岳德波 史振才 张念非 孙伟 刘朝晖 王卫国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Corail柄假体周围骨折原因与防治
目的
探讨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中发生Corail柄假体周围骨折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 2016年3月初次THA术中Corail柄假体周围骨折18例(18髋)患者,其中男7髋,女11髋;年龄42~81岁,平均57.6岁。原发疾病:炎性关节病6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髋,髋关节发育不良4髋,股骨颈骨折3髋。患者局部存在问题14髋(78%),其中合并骨质疏松11髋(61%)。术中发现股骨假体周围骨折15髋并采用双股钢丝环扎;术后X线发现术中隐匿性骨折3髋,其中1髋非手术治疗,另外2髋再次手术,1髋采用双股钢丝环扎固定,1髋切开复位钢板联合钢缆内固定。对术中出现骨折的原因进行分析。采用Harri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Beals和Tower评分标准行影像学评估。
结果
骨质疏松(P<0.01)、炎性关节病(P<0.01)、股骨近端解剖结构异常(P<0.01)、手术技术或操作不当(如术中过分追求假体与皮质紧密压配、假体型号选择不当、手术暴力等)(P<0.01)是造成初次THA术中Corail柄假体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主要原因。患者均获随访平均32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7个月。无假体松动及感染。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91.2分。Beals和Tower评分标准:优16髋,良2髋。
结论
严格选择患者,把握手术技术是预防的关键。一旦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稳定型骨折行钢丝环扎术即可达到稳定假体和骨折的目的,操作简单且临床效果满意。
2017 Vol. 33 (1): 69-7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83KB] ( 268 )
75 李宇能 孙旭 杨明辉 吴新宝 王满宜
早期全面手术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早期全面手术(ETC)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5月— 2015年5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8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45.1±13.1)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1例,高处坠落伤7例。Tile分型:B型8例,C型1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按照ETC理论接受治疗,急诊联合多科室抢救生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病情平稳后均于24~48 h内行Ⅰ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观察围术期并发症。采用Majeed骨盆骨折功能评分和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估患者手术疗效和生活质量,按照Matta临床评分标准评价手术优良率。
结果
3例死亡,15例生存。患者手术时间(120.1±22.2)min,术中出血量(355.9±56.4)ml,住院时间(8.5±1.6)d。围术期10例患者(56%)发生并发症,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例,肺炎1例,急性肺损伤2例,切口感染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例。患者均获随访12~21个月[(15.1±2.4)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Majeed骨盆骨折功能评分由术前(93.7±6.1)分降为(74.1±9.2)分(P<0.05);EQ-5D指数由术前0.96±0.04降为0.74±0.19(P<0.05);Matta临床评分患者手术优良率为80%。
结论
ETC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在短期内疗效满意,能够有效减少患者住院时间。但该技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根据手术适应证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2017 Vol. 33 (1): 75-7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04KB] ( 424 )
79 盛红枫 徐卫星 王瑾 卢笛 丁伟国 许新伟 张春
股骨近端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髋部最常见骨折之一,尤其好发于老年人,且这种骨折多为不稳定骨折(Jensen-Evans分型:Ⅲ、Ⅳ、Ⅴ、R型)[1]。由于老年人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或心肺方面等基础疾病,致死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原有基础疾病的恶化及长期卧床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因此,对于能耐受手术的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多倾向于尽早手术治疗,以尽可能让其能够早期下床进行活动,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风险,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3月— 2015年3月资料完整的81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观察对比股骨近端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InterTAN)与人工股骨头置换的临床疗效。
2017 Vol. 33 (1): 79-8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51KB] ( 309 )
基础研究
82 苏鑫洪 叶玉勤 贺晓生
小鼠创伤性脑损伤后微小RNA-124变化及其与轴突再生的关系
目的
探讨小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微小RNA-124(miRNA-124)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轴突再生的关系。
方法
将91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BI组63只和对照组28只。TBI组制作控制性脑皮质撞击伤模型,分别于TBI后12 h、1,3,7,14,21,28 d处死,取损伤区脑组织用于实验;对照组仅去骨窗,不予撞击损伤。分别采用HE染色进行损伤区观察,实时PCR检测miRNA-124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轴突标志物神经纤毛蛋白1(Nrp-1)、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微管相关蛋白(Tau)的表达水平。
结果
通过对TBI组小鼠行为及HE染色结果的观察,表明造模成功。通过PCR法测得miRNA-124的相对表达量在伤后3 d达到高峰(3.80±0.22),Western blot法测得Nrp-1相对表达量在伤后3 d达到高峰(2.006±0.179),Tau在伤后14 d表达量达到高峰(2.063±0.172),Gap-43在伤后12 h即持续高表达(1.355±0.093)(P<0.05)。创伤后由于直接损伤作用和损伤区水肿,轴突标志物阳性细胞数量在1 d时最少,之后缓慢恢复,14,21和28 d时数量达到TBI前水平,但形态较对照组发生明显改变。虽然TBI后1 d损伤区轴突标志物阳性细胞数量减少,但此时,miRNA-124和Nrp-1、Tau、Gap-43表达量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升高(P<0.05)。
结论
小鼠TBI后损伤区miRNA-124的表达增加可能与轴突再生有密切联系。
2017 Vol. 33 (1): 82-8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376KB] ( 338 )
创伤护理
88 潘利智 柳亚男 顾伟景 季英
经皮辅助关节囊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术期康复护理
目的
探讨经皮辅助关节囊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SuperPATH)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的康复护理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 2016年7月进行SuperPATH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30例,其中男7例,女23例;年龄75~91岁,平均77岁。术前运用多元化宣教,术后运用体位管理、心理支持联合超前镇痛及睡眠管理多维度强化护理及脱位护理并进行康复训练。根据焦虑自评量表(SAS)、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髋关节Harris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进行比较。
结果
术前1 d SAS评分为42.5~66.3分[(50.0±6.2)分],术后第5天为33.8~53.8分[(41.5±5.2)分](P<0.05);术前1 d SRSS评分为24~37分[(29.9±3.1)分],术后第5天为14~34分[(23.2±5.3)分](P<0.05);术前1 d Barthel评分为20~40分[(38.5±4.4)分],术后第2天为35~55分[(49.7±6.3)分],术后第5天为55~70分[(63.5±5.1)]分(P<0.05);术前1 d Harris评分为4~25分[(14.8±4.2)分],术后2 d为59~75分[(67.3±5.1)分],术后2周为66~85分[(79.2±4.3)分](P<0.05)。30例患者切口Ⅰ期愈合,均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针对性配合微创SuperPATH围术期康复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改善患者睡眠状态,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提升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并减少住院并发症的风险。
2017 Vol. 33 (1): 88-9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67KB] ( 297 )
中华创伤杂志刊文综述
93 胡鹭 向勇 刘国栋 曾琳
《中华创伤杂志》2016年主要刊文综述
2016年我刊共刊登论文252篇,组织了3D打印技术、颅脑损伤、骨与关节损伤、软组织损伤、脊柱脊髓损伤、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脓毒症等重点文章。其中院士论坛3篇、专家论坛23篇、专家共识2篇、规范与指南2篇、述评1篇。对转化医学、创伤救治与精准医学、创伤诊疗规范、新技术应用、各部位伤救治等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基本反映了我国创伤救治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研究进展。现将主要刊文内容综述如下。
2017 Vol. 33 (1): 93-9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76KB] ( 227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