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18年 34卷 2期
刊出日期:2018-02-15

专家论坛
述评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个案报告
海外研究进展
   
专家论坛
97 杨惠林 李茂 孟斌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连诊断和治疗的相关问题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连主要表现为受到轻微损伤后,经过数周无症状期逐渐出现的腰背部疼痛、椎体塌陷和进行性加重的后凸畸形。过去认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连较为少见,但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其诊断率不断提高。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连呈进行性进展,难以自行愈合,可引起患者长期腰痛,如不及时干预,塌陷的椎体还会压迫脊髓,甚至导致瘫痪。随着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创伤较小的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常被用于对该疾病的治疗,以达到消除疼痛、稳定椎体的目的。
2018 Vol. 34 (2): 97-9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06KB] ( 310 )
述评
100 毛克亚
胸腰椎骨折微创外科技术相关问题探讨
微创脊柱外科技术是近年来脊柱外科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从早期激光和射频消融等微创介入技术,到现在内镜、通道和显微技术等。特别是随着近年微创化、智能化和精准化手术概念的提出,计算机辅助、数字化导航、机器人辅助等技术发展迅猛,微创脊柱外科技术更是获得长足的发展。在脊柱创伤临床中,如何选择适宜的脊柱微创技术,最大限度提高诊治疗效,减轻患者的社会、心理和生理负担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期“脊柱微创”重点专题主要从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两个角度展示脊柱微创技术的进展。笔者结合个人心得,探讨胸腰椎骨折微创治疗的相关问题,以飨骨科同道。
2018 Vol. 34 (2): 100-10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50KB] ( 380 )
脊柱脊髓损伤
102 钟睿 姜威 熊森 刘义灏 王润生 毛克亚
单侧弯角与直行入路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对照研究
2018 Vol. 34 (2): 102-10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65KB] ( 492 )
109 刘建恒 张巍 张晓勇 张里程 陈华 郭义柱 张群 张立海 唐佩福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的疗效
2018 Vol. 34 (2): 109-11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42KB] ( 364 )
116 厉锋 刘大勇 徐兆万 伦登兴 冀旭斌 庄青山 吴沁民 张扬 陈乃旺 张作栋
Halo-vest支架辅助下三期手术治疗特殊Anderson-D'AlonzoⅡ型、浅Ⅲ型枢椎齿状突骨折
目的  探讨Halo-vest支架辅助下三期手术治疗特殊Anderson-D'Alonzo Ⅱ型、浅Ⅲ型枢椎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7年1月— 2015年1月收治的15例骨折间隙>2 mm、齿状突移位>5 mm、骨折断端成角>11°的特殊Anderson-D'AlonzoⅡ型、浅Ⅲ型枢椎齿状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7~61岁[(44.5±10.9)岁]。在Halo-vest支架外固定、自发研制的齿状突导针瞄准器等配合下,分三期进行治疗。Ⅰ期:颈椎牵引复位后,行Halo-vest支架外固定术;Ⅱ期:Halo-vest支架外固定下,行齿状突导针瞄准器定位引导下颈椎前路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术;Ⅲ期:拆除Halo-vest支架,改行颈托外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及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定期复查颈椎侧位及张口位X线片和(或)寰枢椎CT平扫+矢状面及冠状面二维重建,评价螺钉位置、复位及骨折愈合情况等。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36个月,平均28个月。手术时间54~96 min[(71.3±11.9)min]。术中出血量5~60 ml[(32.6±16.8)ml]。无脊髓或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14例术后6个月可见骨性连接形成,1例出现假关节。末次随访时,1例假关节患者骨折断端骨质硬化,其余患者骨愈合良好。术前VAS为(7.3±0.6)分,术后1个月VAS为(1.6±0.7)分(P<0.05)。  结论  Halo-vest支架外固定辅助下三期手术治疗Anderson-D'Alonzo Ⅱ型、浅Ⅲ型枢椎齿状突骨折,术前可提供良好的稳定性,术后可促进骨折愈合及疼痛缓解,值得临床推广。
2018 Vol. 34 (2): 116-12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61KB] ( 373 )
121 范红松 刘连 敖俊 廖文波 伍富俊 刘磊
后路经肌间隙入路与开放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后路经肌间隙入路与开放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1月— 2016年1月收治的40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临床资料。手术均采用后正中切口,根据手术入路分为肌间隙入路组(A组)和传统开放入路组(B组),每组20例。A组男12例,女8例;年龄21~60岁[(41.5±9.6)岁]。B组男13例,女7例;年龄18~58岁[(39.1±13.1)岁]。其中A组行后路经肌间隙置钉、椎管减压、复位、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行传统后路开放置钉、椎管减压、复位、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椎管减压、复位、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程序相同。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随访伤椎椎管通畅率、责任节段前柱高度百分比及Cobb角。采用MRI评估术后椎旁肌的萎缩程度,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9~33个月,其中A组(19.3±5.6)个月,B组(22.5±4.9)个月(P>0.05)。手术时间A组为(240.5±38.3)min,B组为(258.5±43.7)min(P>0.05)。术中出血量A组为(525.0±168.2)ml,B组为(770.0±269.2)ml(P<0.05)。术后引流量A组为(190.1±78.9)ml,B组为(281.7±122.3)ml(P<0.05)。术后24 h及末次随访VAS A组分别为(6.4±1.0)分和(1.6±0.5)分,B组分别为(7.8±0.7)分和(2.2±0.4)分(P均<0.05)。末次随访时伤椎椎管通畅率、责任节段前柱高度百分比及Cobb角A组分别为(85.3±3.7)%、(85.5±2.7)%和(4.7±1.2)°,B组分别为(85.8±1.8)%、(88.8±1.3)%和(5.3±1.5)°(P均>0.05)。术后椎旁肌MRI评分A组为(2.1±0.6)分,B组为(1.2±0.6)分(P<0.05)。末次随访ASIA分级:A组A级7例,B级5例,C级6例,D级1例,1例E级;B组A级6例,B级6例,C级5例,D级2例,E级1例(P>0.05)。同组内末次随访时VAS、伤椎椎管通畅率、责任节段前柱高度百分比、Cobb角、神经功能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对于胸腰椎骨折脱位,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较,后路经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不仅能有效恢复伤椎椎管通畅率和责任节段前柱高度,还能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减轻术后腰背部疼痛、椎旁肌损伤,值得临床推广。
2018 Vol. 34 (2): 121-12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61KB] ( 390 )
130 张大鹏 毛克亚 强晓军 王征 赵永飞 杨光 王沛
椎体增强术后骨水泥分布形态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椎体增强术后骨水泥分布形态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9年5月— 2016年5月收治的1 324例(2 119个椎体)OVCF患者增强术后前后位X线片上骨水泥分布形态。其中147例因椎体再骨折接受2次及以上手术,椎体再骨折率为11.1%,105例患者发生包含1个或多个邻近椎体骨折,邻近椎体骨折率为7.9%。按椎体中央垂线、双侧椎弓根内缘垂线将椎体分为4个区,根据骨水泥在4个区的分布分为五型:Ⅰ型为1~4区;Ⅱ型为2~3区;Ⅲ型为1区和4区;Ⅳ型为1区和2区或3区和4区;Ⅴ型为1区或4区。由3名骨科医师随机对40例患者的X线片进行分型,进行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分析,并统计各型的并发症发生率及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  结果  分型的可信度平均为92.5%,Kappa系数平均为0.850;前后两次分型的可重复性平均为95%,Kappa系数平均为0.900。Ⅰ~Ⅴ型发生再骨折的邻近椎体分别为26椎(3.5%)、16椎(4.5%)、29椎(7.3%)、40椎(9.9%)、41椎(18.1%)。Ⅴ型中出现10例同一椎体再骨折和5例脊柱侧凸畸形,发生率分别为4.4%、2.2%。  结论  应用该种椎体增强术后骨水泥分布分型方法简单易行,可信度及可重复性好。骨水泥分布Ⅳ型和Ⅴ型发生邻近或同一椎体骨折及远期脊柱侧凸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类型。
2018 Vol. 34 (2): 130-13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95KB] ( 397 )
138 刘伟 陈武桂 孙靖 杨思振 李松涛 张莹 邱浩 周跃 初同伟
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及其对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  选取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行损伤段脊髓及坏死组织清除、功能生物材料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对术中所收集损伤脊髓标本,根据损伤时间分为急性损伤期(≤3 d)3例、亚急性损伤期(4~14 d)3例和慢性损伤期(>14 d)1例。HE染色观察损伤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微管相关蛋白2(MAP2)表达情况。  结果  (1)完全性脊髓急性损伤期主要表现为弥漫充血、液化,亚急性损伤期表现为炎症细胞浸润、脊髓液化,慢性损伤期主要为瘢痕修复。(2)HIF-1α慢性损伤期表达水平(24.67±0.51)高于急性损伤期(3.17±0.40)和亚急性损伤期(4.62±0.48)(P<0.05),且亚急性损伤期表达水平高于急性损伤期(P<0.05)。(3)TNF-α亚急性损伤期表达水平(17.60±1.17)高于急性损伤期(5.35±0.33)和慢性损伤期(1.81±0.17)(P<0.05),且急性损伤期表达水平高于慢性损伤期(P<0.05)。(4)MAP2急性损伤期表达水平(9.46±0.41)高于亚急性损伤期(3.25±0.42)和慢性损伤期(1.16±0.08)(P<0.05),且亚急性损伤期表达水平高于慢性损伤期(P<0.05)。  结论  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脊髓出现充血、液化、坏死并逐渐瘢痕修复等病理变化,损伤期间存在低氧、炎症、神经元凋亡和修复等多种现象,脊髓损伤后炎症因子主要表达于亚急性损伤期的微环境变化过程,缺氧主要参与了慢性损伤期病理变化过程。这可为临床完全性脊髓损伤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时机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依据。
2018 Vol. 34 (2): 138-14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018KB] ( 434 )
骨与关节损伤
145 陈龙 汪国栋 刘曦明 蔡贤华
3D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联合逆行前柱螺钉内固定或前环外固定支架治疗Tilt骨盆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3D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联合逆行前柱螺钉内固定或前环外固定支架治疗Tilt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6月— 2017年2月收治的49例Tilt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21~68岁,平均44.6岁。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两组:A组(28例)采用3D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联合逆行前柱螺钉治疗,B组(21例)采用3D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联合前环外固定支架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末次随访Majeed功能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  结果  49例患者均获随访6~16个月,平均12.7个月。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均较少。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末次随访Majeed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下地时间A组[(9.7±0.5)周]明显早于B组[(17.1±0.7)周] (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A组(4%)明显低于B组(29%)(P<0.05),且术后1,4,12周两组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均优于B组。  结论  3D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联合逆行前柱螺钉治疗Tilt骨盆骨折具有术后下地时间早、疼痛减轻、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Tilt骨盆骨折的一种可优先选择的手术方法。
2018 Vol. 34 (2): 145-15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40KB] ( 363 )
152 康锦 马林 郑铁钢 刘晓伟 许英杰 李铁军 赵明 李超 张伟 高杰 乔文海
Kocher-Langebeck入路中不离断髋外旋短肌群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后外侧Kocher-Langebeck(K-L)入路中不离断髋外旋短肌群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6月— 2017年2月治疗的28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5例;年龄26~71岁,平均43.6岁。髋臼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单纯后壁骨折9例,后柱伴后壁骨折14例,横断伴后壁骨折5例,患者均伴有后脱位。入院复位后给予胫骨结节牵引,术中均采取不离断髋外旋短肌群的K-L入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1 d、6周、3个月、6个月、1年摄X线片复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采用Matta复位标准评价关节面平整度。术后6个月根据改良Mere d'Aubigné-Postel评分系统评定髋关节功能。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0~24个月,平均16个月。手术时间76~120 min,平均94 min;术中出血量120~320 ml,平均265 ml。术前VAS为5~10分[(7.5±1.3)分],术后6个月为0~3分[(0.9±0.8)分](P<0.01)。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6~12周,平均10.1周。按Matta复位标准:优24例,良4例,优良率100%。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优23例,良5例,优良率100%。切口愈合良好,无液化、裂开等。共5例并发坐骨神经损伤,其中3例为一过性损伤表现,均于3个月内恢复。无感染、异位骨化等其他并发症。  结论  在髋臼骨折后外侧K-L入路中,不离断髋外旋短肌群可以完成内固定手术,骨折愈合率高,复位效果好,功能恢复满意,并发症少。
2018 Vol. 34 (2): 152-15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95KB] ( 344 )
157 朱福良 郑道明 时宇博 王云国 倪东馗 李立军 姜竹岩 海米提·阿布都艾尼 雪原
倒置髓内钉结合内侧微创钢板治疗C2、C3型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倒置髓内钉结合内侧微创钢板固定治疗AO分型C2、C3型股骨远端复杂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 2017年1月收治的38例股骨远端复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24~72岁[(45.6±2.5)岁]。骨折AO分型:C2型24例,C3型14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伤后至手术时间4~16 d,平均7.5 d。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外侧股骨髁单钢板固定组(单钢板组,20例)和倒置髓内钉结合内侧微创锁定钢板固定组(锁定钢板组,1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早期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0~24个月[(12.2±1.8)个月]。单钢板组手术时间为(110.5±35.4)min,锁定钢板组为(116.7±42.3)min(P>0.05)。单钢板组术中出血量为(450.5±120.7)ml,锁定板组为(455.2±130.4)ml(P>0.05)。单钢板组早期负重时间为(28.5±8.6)d,锁定钢板组为(18.7±4.9)d(P<0.01)。单钢板组骨折愈合时间为(8.5±2.2)个月,锁定钢板组为(6.5±1.6)个月(P<0.01)。术后1,6,12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锁定钢板组明显优于单钢板组(P<0.01)。术后6,12个月Barthel指数评分,锁定钢板组明显优于单钢板组(P<0.01)。术后两组均未发生感染。锁定板组未发生内固定失败、膝内外翻、下肢外旋畸形或脂肪栓塞等并发症;单钢板组发生钢板断裂2例,膝关节外翻1例,膝关节内翻2例(P<0.01)。  结论  与单钢板固定比较,倒置髓内钉结合内侧微创锁定钢板固定治疗AO分型C2、C3型股骨远端复杂骨折,具有负重时间早、骨折愈合率高、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该类型骨折较为理想的选择。
2018 Vol. 34 (2): 157-16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24KB] ( 463 )
164 季英 潘利智 柳亚男 顾建芳
高龄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利伐沙班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高龄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不同疗程利伐沙班对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2月— 2017年7月收治的95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年龄≥ 70岁,伤后24 h内入院;(2)经X线片确诊为新鲜移位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Ⅲ型或Ⅳ型;(3)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认知能力正常,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术后配合进行6周随访。其中男18例,女77例;年龄70~98岁,平均80.8岁。骨折Carden分型:Ⅲ型85例,Ⅳ型10例。患者均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口服利伐沙班2周组(A组,34例)、口服利伐沙班3周组(B组,31例)、口服利伐沙班5周组(C组,30例)。术后通过2,3,5周不同疗程分别给予每天口服1次利伐沙班10 mg。比较三组一般资料、术前及术后6周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术后6周输血率及DVT发生情况。  结果  三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压引流量、伴随基础疾病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患者术后6周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输血率分别为9%(3/34)、3%(1/31)、3%(1/30)(P>0.05)。术后DVT发生率A组为21%(7/34),B组为13%(4/31),C组为0,其中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龄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口服利伐沙班时间延长至5周可有效预防DVT发生,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2018 Vol. 34 (2): 164-16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32KB] ( 338 )
基础研究
169 张钰 孙广峰 聂晶
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吻合后外周血单核细胞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大鼠坐骨神经离断伤端端吻合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对对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3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坐骨神经离断组(模型组)、坐骨神经离断吻合组(缝合组)、坐骨神经离断吻合+PBMCs组(PBMCs组)和坐骨神经离断吻合+1640培养基对照组(溶媒对照组),每组6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均于梨状肌下缘0.5 cm处锐性离断左侧坐骨神经,缝合组、PBMCs组和溶媒对照组随即进行神经外膜吻合,PBMCs组端端吻合处给予细胞悬浮液0.2 ml约1×107个PBMCs,溶媒对照组给予0.2 ml 1640培养基。术后4周,HE染色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变化;TUNEL法检测对应脊髓的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对应脊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GDNF)蛋白水平。  结果  HE染色示模型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多呈空泡状,核固缩,胞体变形;溶媒对照组、缝合组部分细胞胞体收缩变形,部分神经元可见胞浆溶解,细胞质呈空泡状,部分细胞核固缩;PBMCs组可见部分神经元形态近于正常,细胞核居中,但仍可见部分神经元胞浆溶解,部分细胞质呈空泡状。TUNEL染色示凋亡细胞呈棕黄色,凋亡细胞计数空白对照组为0.44±0.10,模型组为5.78±1.11,缝合组为5.22±0.51,PBMCs组为2.56±0.42,溶媒对照组为3.78±0.19。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多(P<0.05 );与模型组比较,缝合组未见明显差异,而PBMCs组和溶媒对照组凋亡细胞明显减少(P<0.05 ),且PBMCs组较溶媒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 )。脊髓组织中BDNF蛋白表达:空白对照组为1.83±0.72,模型组为1.35±0.46,缝合组为1.29±0.44,PBMCs组为1.87±0.55,溶媒对照组为1.22±0.50;脊髓组织中GDNF蛋白表达:空白对照组为1.47±0.48,模型组为1.17±0.51,缝合组为1.46±0.67,PBMCs组为1.68±0.50,溶媒对照组为1.24±0.48。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脊髓中BDNF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GDNF蛋白水平有降低趋势(P>0.05);与模型组比较,PBMCs组BDNF和GDNF蛋白水平明显增高(P<0.05 ),而缝合组和溶媒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结论  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可导致对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凋亡,而采用端端吻合后给予PBMCs,可减轻大鼠坐骨神经对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凋亡,其机制可能与PBMCs促进脊髓组织中BDNF和GDNF蛋白表达有关。
2018 Vol. 34 (2): 169-17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38KB] ( 396 )
海外研究进展
175 徐又佳 林华 吴斗 刘强
国外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的临床建议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2013年报告,50岁之后,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女性可达50%,男性可达20%;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大约50%将会再次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目前的防治状况却不尽如人意。一项国际多中心调查显示,对于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约75%的骨科医师缺乏相应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知识,能够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开展骨密度评估的只有10%左右。同样,在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患者中,有42%~56%从未接受抗骨质疏松防治。
2018 Vol. 34 (2): 175-17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71KB] ( 358 )
综述
179 薛强 董艳 侯立军
创伤性视神经损伤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创伤性视神经损伤常见于颅脑外伤患者,以青壮年为主,由于视神经无再生功能,患者常常遗留视野缺损乃至视力丧失等症状,导致颅脑外伤较高的致残率。目前临床上治疗创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方案以激素治疗和视神经减压治疗为主,但临床疗效尚不确切,也无统一的治疗规范。近些年,以神经保护药物与神经营养因子治疗、神经移植、干细胞疗法和基因治疗为代表的一系列全新的治疗方案,为临床解决创伤性视神经损伤高致残率提供了新的思路。笔者检索近年最新文献,对创伤性视神经损伤的临床治疗现况及最新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医师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2018 Vol. 34 (2): 179-18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17KB] ( 427 )
184 黄海峰 孙立 田家亮 杨先腾 李姗姗 鄢志辉 申雨坤 田晓滨 谢泉
膝关节镜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静脉血栓栓塞(VTE)是髋膝关节置换手术及很多较大骨科手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VTE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症状性PE很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而随着静脉的回流,DVT也可能随时脱落形成新的PE。对于骨科大手术后VTE的预防已经受到全世界学者的高度重视。但膝关节镜术后VTE问题尚未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虽然膝关节镜术后VTE的发生率较低,且各研究间差异较大(0.42%~17.9%),学者之间也对术后是否常规抗凝治疗观点不一,但是因为每年膝关节镜手术的数量非常庞大,膝关节镜术后VTE的发生率也是不容忽视的。基于上述原因,一部分学者提出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进行分层,对于术后VTE发生风险较高的患者给予抗凝治疗。可见膝关节镜术后VTE的危险因素可能对患者的临床治疗产生影响。笔者综述可能影响其术后VTE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术后抗凝治疗提供参考。
2018 Vol. 34 (2): 184-19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08KB] ( 417 )
个案报告
191 刘丽 牟朝晖
手术创伤性颞浅动脉假性动脉瘤一例
颅外动脉瘤多发生在腹、颈、髂、股等大动脉,动脉硬化和外伤为主要原因,发生于颈外动脉终端分支-颞浅动脉动脉瘤非常罕见,外伤性颞浅动脉假性动脉瘤临床罕见。手术治疗创伤性颞浅动脉假性动脉瘤存在压迫、栓塞、自行破裂的风险,文献报道极少,因而对其认识不足,易延误诊断及治疗。由于缺乏真性血管壁,假性动脉瘤较真性动脉瘤更易破裂。如未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常导致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笔者报告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手术切口缘颞浅动脉动脉瘤患者,探讨手术治疗的效果,加深对手术创伤性颞浅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认识,以达到及时诊断、尽早有效治疗的目的。
2018 Vol. 34 (2): 191-19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27KB] ( 402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