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19年 35卷 12期
刊出日期:2019-12-15

专家论坛
颅脑损伤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综述
创面修复
创伤中心建设
创伤护理
韧带损伤
讲座
创伤救治培训
   
专家论坛
1057 王方永 洪毅
脊髓损伤恢复、康复与修复
在脊髓损伤临床、科研和教学实践中,常涉及脊髓损伤恢复、康复与修复等问题。目前对脊髓损伤特别是脊髓损伤康复这一术语存在滥用和使用不规范的情况。因此,需要对相关术语的使用进行规范。笔者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从脊髓损伤恢复与ICF残损分类、脊髓损伤康复与ICF活动和参与分类、脊髓损伤修复与恢复和康复的关系三个方面入手,全面分析脊髓损伤恢复、康复与修复的术语内涵,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同时对脊髓损伤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
2019 Vol. 35 (12): 1057-105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04KB] ( 313 )
脊柱脊髓损伤
1060 杨小彬 郝定均 贺园 孔令擘 张臻 张珂 闫亮 刘仲凯 惠华 贺宝荣
单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2019 Vol. 35 (12): 1060-106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029KB] ( 359 )
1068 曹臣 陈书连 高延征 张广泉 余正红 丁帅 张锴 邢帅 王耀斌
O形臂引导下导航辅助经皮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
目的  探讨O形臂引导下导航辅助经皮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1月— 2018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17~51岁,平均30.4岁。损伤节段:T11 10例,T12 15例,L1 11例,L2 4例。19例(22个椎体,98枚椎弓根螺钉)采用O形臂引导下导航辅助经皮内固定治疗(A组),16例(18个椎体,82枚椎弓根螺钉)采用C形臂引导下经皮内固定治疗(B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置钉准确率,观察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7 d及末次随访时骨折椎体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等。  结果  A组获随访2~12个月[(7.2±2.9)个月],B组获随访3~13个月[(7.1±3.3)个月]。A组和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0.5±11.2)min、(81.3±10.9)min(P<0.01)。完全在椎弓根内的螺钉A组为93枚(准确率95%),B组为74枚(准确率90%)(P<0.01)。两组患者未发生感染、肺栓塞、脊髓或神经损伤或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术后7 d A组和B组骨折椎体Cobb角分别为(9.4±2.1)°、(10.4±2.5)°,末次随访时分别为(9.7±2.3)°、(11.4±2.9)°,均较术前[(21.1±2.2)°、(20.8±2.5)°]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 A组和B组VAS分别为(2.3±1.1)分、(2.8±1.0)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0.7±0.7)分、(0.8±0.7)分],均较术前[(6.3±1.9)分、(6.8±1.2)分]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 A组和B组JOA评分分别为(21.1±2.2)分、(21.8±2.5)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4.9±2.2)分、(23.8±1.9)分,均较术前[(14.0±2.4)分、(14.1±2.2)分]明显增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C形臂引导下经皮内固定比较,O形臂引导下导航辅助经皮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在矫正骨折椎体后凸、改善患者疼痛及功能等方面疗效相当,但可提高置钉准确率并缩短手术时间。
2019 Vol. 35 (12): 1068-107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63KB] ( 233 )
1075 梅军 马迅 邢泽军 冯皓宇 陈晨 宋晓旭
单侧螺钉短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特殊类型上颈椎损伤
目的  探讨颈后路单侧螺钉短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特殊类型上颈椎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7月— 2017年5月山西白求恩医院收治的15例上颈椎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10~69岁[(41.9±20.9)岁]。创伤性寰枢椎脱位8例,先天性寰枢椎脱位1例,寰枢椎脱位合并齿突不连2例,Anderson Ⅱ型齿突骨折3例,陈旧性齿突骨折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颈枕部疼痛及单侧椎弓根纤细、椎动脉明显狭窄。患者均采用颈后路单侧螺钉短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记录术中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情况、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前和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患者脊髓功能和术后改善率。术后复查X线片观察内固定位置、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  15例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20.4±8.6)个月]。螺钉均一次性成功置入,术中未发生脊髓或椎动脉损伤。手术时间100~210 min[(131.3±32.0)min],术中出血量100~450 ml[(203.1±104.0)ml]。术前VAS为(7.9±0.9)分,术后为(3.7±0.8)分(P<0.01)。术前JOA评分为(12.1±4.4)分,末次随访时为(16.1±1.4)分(P<0.05),术后JOA改善率为68%。术后X线片显示颈椎序列恢复良好。1例术后1个月去除颈围保护后发生内固定松动,及时行二次手术固定再融合后未再发生相关情况,其余14例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或复位丢失,术后6~12个月均骨性融合。  结论  颈椎后路单侧螺钉短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能够重建颈椎的稳定性,缓解疼痛,促进功能恢复,可作为一种补充手术治疗解剖结构变异的上颈椎损伤。
2019 Vol. 35 (12): 1075-108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50KB] ( 368 )
颅脑损伤
1081 庄泽锐 郑灿坤 骆健明 彭福玲 甘浩川 韩明对 刘斌
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与非快速消散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消散与非快速消散患者临床特征及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1年1月— 2018年5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硬膜下血肿厚度≥5 mm、非急诊手术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33例;年龄18~80岁[(47.0±16.9)岁]。快速消散组27例,非快速消散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住院时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颅脑CT结果。  结果  快速消散组患者PT值和INR值分别为(11.9±2.1)s和1.1±0.2,非快速消散组分别为(10.8±1.0)s和1.0±0.1(P<0.05)。两组住院时间和G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首次颅脑CT硬膜下血肿厚度分别为(8.2±2.3)mm和(7.3±1.8)mm(P>0.05)。复查CT结果快速消散组硬膜下血肿厚度为(2.7±1.9)mm,明显小于非快速消散组(6.6±2.1)mm(P<0.01)。快速消散组CT示急性硬膜下血肿与颅骨内板之间低密度带发生率为93%,明显高于非快速消散组的36%(P<0.01)。复查CT,快速消散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增多发生率为74%,明显高于非快速消散组的15%(P<0.01)。快速消散组急性硬膜下血肿转归为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概率为4%,明显低于非快速消散组的18%(P<0.05)。  结论  急性创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和颅脑CT提示低密度带是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消散的两个重要指标。快速消散硬膜下血肿转变成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概率更低,提示急性硬膜下血肿出现快速消散现象可能作为预测预后良好的指标之一。
2019 Vol. 35 (12): 1081-108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42KB] ( 360 )
1087 范国锋 秦虎 杨柳 高勇 王增亮 汪永新
赫尔辛基CT评分判断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价值
目的  探讨赫尔辛基CT评分判断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的临床实用性及预后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9月— 2018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4例TB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1例,女33例;年龄14~84岁,平均49岁。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45例,9~12分42例,13~15分37例。按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将患者分为两组,26例患者为预后不良组(GOS 1~3分),98例患者为预后良好组(GOS4~5分)。分析两组TBI患者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及赫尔辛基CT评分对TBI后6个月不良预后和病死率的预测作用。赫尔辛基CT评分对6个月不良预后的敏感度及特异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根据曲线下面积(AUC)进行评估。  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在硬膜下血肿、颅内血肿、硬膜外血肿、血肿体积>25 cm3、脑室出血及鞍上池受压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在脑室出血、鞍上池受压、鞍上池消失与6个月病死率及不良预后相关(P<0.05);颅内血肿、血肿体积与6个月病死率及不良预后无相关性(P>0.05)。赫尔辛基CT评分可以独立预测TBI患者6个月不良预后及病死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OR死亡 =1.21,OR不良预后 =1.14)。赫尔辛基CT评分对6个月病死率的预测能力(AUC=0.85)优于对6个月不良预后的预测能力(AUC=0.76),且对6个月病死率和不良预后均具有预测价值。  结论  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脑室出血及鞍上池状态(受压或消失)是导致TBI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脑室出血、鞍上池状态是预测6个月病死率的主要危险因素。赫尔辛基CT评分可以独立预测TBI患者6个月不良预后及病死率,且对6个月病死率的预测能力优于对6个月不良预后的预测能力。
2019 Vol. 35 (12): 1087-109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59KB] ( 319 )
骨与关节损伤
1093 吴海洋 蔡贤华 刘曦明 尚冉冉 宋成璟 陈岩召 孙再杰
数字化术前设计辅助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在髋臼双柱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数字化术前设计辅助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DAPSQ)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1月— 2018年1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34例髋臼双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21~65岁[(43.0±14.2)岁]。17例采用数字化术前设计辅助DAPSQ治疗(A组),17例采用常规DAPSQ治疗(B组)。A组男11例,女6例;年龄22~64岁[(42.7±12.4)岁]。B组男13例,女4例;年龄21~65岁[(43.2±14.6)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质量Matta放射学标准评分、髋关节功能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34例患者均获随访12~62个月[(32.8±9.1)个月]。A组手术时间[(160.8±38.5)min]和术中出血量[(455.6±190.4)ml]均显著少于B组[(216.9±59.5)min、(780.2±211.6)ml](P<0.05)。两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Matta放射学标准评分、末次随访时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4例(1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B组出现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两组无一例出现螺钉进入关节腔、内固定失效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  对于髋臼双柱骨折,DAPSQ内固定可有效维持骨折稳定,无螺钉进入关节腔风险,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常规DAPSQ比较,数字化术前设计辅助DAPSQ治疗髋臼双柱骨折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2019 Vol. 35 (12): 1093-110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156KB] ( 295 )
1101 马翔宇 刘兵 刘欣伟 薛海鹏 杨超 周大鹏
X线透视及CT引导对骶骨Tile B、C型骨盆骨折或脱位置入S1骶髂关节螺钉准确性及疗效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X线透视和CT引导两种影像学监测方式进行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或脱位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7年1月— 2017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103例Tile B、C型骨盆后环骨折或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8例,女45例;年龄28~69岁,平均43.8岁。84例骶骨正常,19例存在骶骨变异。分别比较两种不同骶骨类型患者术后2 d X线透视(正常骶骨置钉46例,变异骶骨置钉11例)或CT引导(正常骶骨置钉66例,变异骶骨置钉18例)置入骶髂螺钉的准确率、置钉时间,采用Matta标准对术后9个月疗效分别进行影像学愈合和临床预后评估。  结果  对于正常骶骨,术后2 d X线透视下螺钉置入准确率[89%(41/46)]与CT引导[94%(62/6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变异骶骨,术后2 d CT引导的准确率[89%(17/18)]显著高于X线透视[55%(6/11)](P<0.05)。对于正常骶骨,X线透视下置钉时间[(39.1±4.9)min]显著短于CT引导[(54.7±3.8)min](P<0.05);而对于变异骶骨,两种方式置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时,对于正常骶骨,X线透视的影像学愈合优良率[100%,其中优秀74%(34/46),良好26%(12/46)]及临床预后优良率[100%,其中优秀83%(38/46),良好17%(8/46)]与CT引导[100%,其中优秀83%(55/66),良好17%(11/66);100%,其中优秀92%(61/66),良好8%(5/6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变异骶骨,术后9个月X线透视的影像学愈合优良率[73%,其中优秀9%(1/11),良好64%(7/11)]显著低于CT引导[95%,其中优秀56%(10/18),良好39%(7/18)](P<0.05),而临床预后优良率[91%,其中优秀55%(6/11),良好36%(4/11)]与CT引导[100%,其中优秀78%(14/18),良好22%(4/1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正常骶骨的Tile B、C型骨盆后环骨折或脱位,X线透视置钉准确率、影像学愈合优良率和临床预后优良率与CT引导相同,但置钉时间更短。对于变异骶骨,CT引导置钉准确率、影像学愈合优良率优于X线透视。
2019 Vol. 35 (12): 1101-110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25KB] ( 313 )
1109 李杰 王文凯 万青松 苏正兵 代宇驰 郝勇 罗刚
动态锁定螺钉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
目的  评价动态锁定螺钉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3月— 2018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6例胫骨骨折(AO 4A-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9例;年龄26~71岁[(51.6±14.3)岁]。18例采用动态锁定螺钉+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A组),18例采用普通锁定螺钉+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4,8,12,24周视觉模拟评分(VAS)、骨痂生长情况和骨折愈合率。同时评估内固定并发症情况,包括螺钉松动、螺钉断裂和钢板断裂情况。  结果  36例患者均获随访8~18个月[(12.2±2.7)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12周时,A组骨痂生长率分别为61%和83%,显著高于B组的28%和50%(P<0.05);术后8,12,24周时,A组骨折愈合率分别为17%、50%和100%,B组为6%、28%和8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均未发现与动态锁定螺钉直接相关的并发症或内固定失效。  结论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动态锁定螺钉系统可促进骨折断端早期骨痂生长。
2019 Vol. 35 (12): 1109-111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03KB] ( 279 )
韧带损伤
1115 宋维君 程杰 周凌 付志彬 谭城举
紧密缝合缩短跟腱增生愈合瘢痕组织修复Myerson Ⅲ型陈旧性跟腱断裂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紧密缝合缩短跟腱增生愈合瘢痕组织修复Myerson Ⅲ型陈旧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 2017年12月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收治的16例Myerson Ⅲ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9~71岁,平均40.6岁。致伤原因均为运动伤。跟腱断端缺损5~7 cm,平均5.2 cm。均采用紧密缝合缩短跟腱增生愈合瘢痕组织进行修复。记录手术时间及手术创口大小。应用Amer-Lindholm标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法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同时观察有无感染、跟腱再断裂、提踵无力、肌力下降、踝关节功能障碍、跛行及腓肠神经损伤症状等并发症。  结果  所有患者获随访11~41个月,平均26个月。手术时间25~51 min,平均37 min。手术创口4~12 cm,平均7 cm。根据Amer-Lindholm标准:优14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42.7±6.8)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95.1±4.9)分(P<0.05)。随访期间,无感染、跟腱再断裂、提踵无力、肌力下降、踝关节功能障碍、跛行及腓肠神经损伤症状等并发症出现。  结论  采用紧密缝合缩短跟腱增生愈合瘢痕组织修复Myerson Ⅲ型陈旧性跟腱断裂,术后跟腱功能评分显著提高,创口无感染,无并发症出现。
2019 Vol. 35 (12): 1115-111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04KB] ( 312 )
创伤护理
1120 罗兰 刘朝露 方茜 孙雯
骨折联络服务模式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骨折联络服务(FLS)模式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疼痛及再骨折率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贵州省人民医院疼痛科2017年1月— 2017年9月收治的117例OVCF患者资料。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8例,干预组5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FLS模式干预至出院后3个月。于患者入、出院时及出院后1,3个月分别采用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比较患者服药依从性;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价生活质量,该量表共包含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维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疼痛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再骨折发生率。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史、激素使用史、椎体骨折数/部位、致伤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出院后1,3个月Morisky服药依从性得分分别为(5.5±2.0)分、(6.3±1.8)分,均高于对照组的(3.5±2.2)分、(3.3±1.8)分(P<0.05);组内比较,各时相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出院后1,3个月SF-36 8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各时相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出院后1,3个月干预组疼痛VAS分别为(3.1±1.7)分、(1.8±1.3)分、(1.4±1.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2±1.7)分、(3.6±1.6)分、(2.7±1.8)分(P<0.05);组内比较,各时相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3个月干预组患者再骨折率均为2%,对照组分别为3%、9%,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FLS模式能有效缓解OVCF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出院后的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但不能降低出院后短期再骨折发生率。
2019 Vol. 35 (12): 1120-112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99KB] ( 297 )
创伤中心建设
1126 曾元临 陈海鸣 罗礼生 许先来 徐海港 刘志礼 刘升 傅斌 黄学锋 袁中平 吴利东 万毓华 唐尤佳 黄春明 饶鹏 钟红发 李伯和 张永安 唐建华 游波
江西省创伤急救中心建设要点分析
创伤是全球40岁以下人群的首要死因。目前我国的创伤患者救治体系尚不完善,创伤患者病死率高于发达国家。完善救治体系是降低创伤病死率模式的关键。为创新创伤急救服务模式、进一步推动建立江西省区域性创伤急救体系、提升创伤救治能力、降低创伤患者病死率及致残率,近期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创建江西省创伤急救中心达成了共识。笔者对江西创伤急救中心功能定位、基本要求、组织管理和评估核心指标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构建创伤患者救治体系提供参考。
2019 Vol. 35 (12): 1126-112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47KB] ( 397 )
创伤救治培训
1130 许永安 张茂 赵小纲 李占飞 白祥军 张连阳
中国创伤救治培训课程培训效果评价
目的  通过对参加"中国创伤救治培训(CTCT)"课程的学员进行调查,了解所在医院创伤救治的现状,评价CTCT的培训效果和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7年5月— 2018年5月参加CTCT培训的1 660名学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员的一般信息(性别、职业、职称、学科来源、从事创伤救治的年限)、所在医院的创伤救治情况(医院等级、创伤救治模式、每年严重创伤数量)以及学员建议的医院创伤救治模式、创伤救治知识学习途径、创伤培训的重复周期。在培训前、后进行测试,评价课程的培训效果和分析测试成绩的影响因素。  结果  (1)学员中男性1 230人(74.10%),医师1 356人(81.93%),中级及以下职称1 247人(75.12%),急诊科/急诊外科756人(45.54%),从业≥5年的899人(54.16%)。(2)学员中来自三级医院1 068人(64.34%)。医院的严重创伤救治模式以"急诊+会诊+分诊"为主(1 198人,72.17%)。每年严重创伤救治数量少于200例有1 014人(61.08%)。学员推荐急诊/急诊外科(1 210人,72.89%)、创伤外科/创伤医院(350人,21.08%)主导的创伤救治模式为主。(3)创伤救治知识可以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包括科室内部指南学习1 029人次(61.99%),病例讨论924人次(55.66%),自学879人次(52.95%),会议讲座767人次(46.20%),创伤课程382人次(23.01%),国内外进修285人次(17.17%)等。学员推荐的创伤救治培训重复周期主要为1~2年951人(57.3%)。(4)学员的课前成绩为(67.5±14.5)分,受医院等级、学科来源、学员职称、学员创伤救治从业年限、医院每年严重创伤救治数量影响,其中前两项为主要效应因素。(5)课后成绩为(83.8±11.6)分,较课前有明显提高(P<0.01),且不同亚组的学员均得到提高。影响学员课后成绩的主要因素为医院等级、每年严重创伤救治数量、学科来源、学员职称、医院每年严重创伤救治数量;影响课后成绩的主效应因素是每年严重创伤的救治数量。  结论  本次调查范围所涉及医院的创伤救治主要采取"多学科会诊+分散收治"的模式,学员较少接受过系统的创伤救治培训,其创伤救治知识水平、课前测试成绩受医院级别、每年严重创伤救治数量、学科来源、学员资历的影响较大;不同背景的学员之间的课前成绩差距较大。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创伤救治培训课程CTCT培训后,不同背景的学员成绩均得到明显提高,且不同背景学员之间课后成绩的差距明显缩小。
2019 Vol. 35 (12): 1130-113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26KB] ( 385 )
创面修复
1138 金文虎 李海 常树森 魏在荣 李书俊 吴祥奎 王达利
臀上动脉穿支蒂V-Y推进皮瓣治疗骶尾部压疮的效果评价
对于骶尾部压疮,常用皮瓣或肌皮瓣转移修复。皮瓣带蒂转移只能携带蒂部的穿支,且存在无效蒂,而螺旋桨穿支皮瓣解决了无效蒂问题,但是只能携带1枚穿支,会导致皮瓣切取面积受限或者无效蒂部存在皮瓣部分浪费。如何可以切取面积大的皮瓣而且保证血供可靠是临床棘手难题。笔者对18例骶尾部压疮患者采用臀上动脉穿支蒂V-Y推进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探讨该术式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为骶尾部压疮的皮瓣治疗提供一种安全可靠方式。
2019 Vol. 35 (12): 1138-114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98KB] ( 321 )
讲座
1142 何权瀛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疲劳驾驶及道路交通安全的关系
为深入了解疲劳驾驶与道路交通安全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之间的关系,笔者首先通过万方数据库检索2000年1月— 2018年12月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疲劳驾驶文献,根据文献分别简单介绍疲劳驾驶的定义、分类、分度、主要表现及产生疲劳驾驶的相关因素。此外,还详细介绍近年来国内有关OSA与司机嗜睡、道路交通事故关系的研究结果。强调指出OSA是引起司机白天嗜睡、疲劳驾驶,乃至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呼吁从司机中的OSA入手,进而有效地减少司机的疲劳驾驶和道路交通事故。
2019 Vol. 35 (12): 1142-114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10KB] ( 375 )
综述
1146 张振荣 王方永
脊髓损伤细胞修复的研究进展
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机制主要是替代受损神经元,保护宿主神经元,防止细胞凋亡,促进轴突再生和突触形成,促进髓鞘形成,分泌营养因子改善微环境等。多种细胞用于动物模型的脊髓损伤修复,均有一定的效果,但对完全性损伤患者的修复效果并不明显。由于脊髓损伤修复的困难性和高质量临床研究的复杂性,难以形成安全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以最大限度改善和恢复患者运功功能。为总结细胞疗法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促进研究人员对本领域的深入探讨,笔者就脊髓损伤后不同种类的细胞修复方法作一综述,对其现状和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总结,并对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趋势进行展望。
2019 Vol. 35 (12): 1146-115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51KB] ( 656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