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19年 35卷 10期
刊出日期:2019-10-15
专家论坛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创伤中心建设
多发伤
创伤护理
解剖学研究
专家论坛
865
周英杰 黄勇
齿状突骨折微创治疗方法选择的相关问题
齿状突骨折是上颈椎骨折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由于齿状突血运较差,部分骨折愈合率较低,手术治疗可以增加骨折愈合的机会。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较,微创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不同类型齿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不尽相同,只有对齿状突骨折进行准确分型,选择准确的微创治疗方法,才能取得安全、有效的预期效果。笔者介绍齿状突骨折的常用分型方法和微创治疗方法的选择策略,并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为齿状突骨折的治疗和研究提供帮助。
2019 Vol. 35 (10): 865-87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037KB] (
417
)
脊柱脊髓损伤
871
徐顶立 蒋伟宇 阮超越 王扬 胡旭栋 陈云琳 许楠健 李豪杰 周树一 马维虎
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联合枢椎棘突肌肉血管复合体植骨与髂骨植骨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分析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联合枢椎棘突肌肉血管复合体植骨融合术和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联合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9月 — 2016年10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56例寰枢椎不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21例; 年龄9~59岁[(50.3±3.2)岁]。26例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联合枢椎棘突肌肉血管复合体移植术(复合体组),30例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联合髂骨植骨术(髂骨组)。术前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部疼痛和颈部活动受限,术前及术后均行X线片、颈椎三维CT检查评估并分析寰枢椎复位、移植骨骨融合及内固定情况。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融合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寰齿前间隙(ADI)和轴性症状评分,同时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24~30个月,平均27.4个月。复合体组和髂骨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21±0.25)h和(2.72±0.26)h (P<0.01),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27.3±45.4)ml和(277.7±43.4)ml (P<0.05),骨融合时间分别为(6.9±0.5)个月和(8.1±1.8)个月(P>0.05)。复合体组术前VAS为(5.45±0.69)分,术后1个月为(2.64±0.51)分,12个月为(0.91±0.70)分,24个月为(0.45±0.16)分;髂骨组分别为术前(5.18±0.75)分,术后1个月(2.45±0.52)分,术后12个月(1.27±0.19)分,术后24个月(0.41±0.18)分,两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各时相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体组术前JOA评分为(10.82±0.35)分,术后1个月为(12.73±0.65)分,术后12个月为(15.18±0.61)分,术后24个月为(15.64±0.15)分;髂骨组分别为术前(10.73±1.19)分,术后1个月(13.01±0.63)分,术后12个月(14.73±0.91)分,术后24个月(15.55±0.51)分,两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各时相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体组ADI术前为(2.28±0.59)mm,术后1个月为(1.83±0.56)mm,术后12个月为(1.71±0.56)mm,术后24个月为(1.59±0.67)mm;髂骨组分别为术前(2.23±0.60)mm,术后1个月(1.80±0.18)mm,术后12个月(1.67±0.69)mm,术后24个月(1.62±0.53)mm,两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各时相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性症状评估:复合体组优23例,良3例;髂骨组优21例,良9例(P>0.05)。术后均未出现因置钉所导致的脊髓神经损伤。髂骨组1例患者出现切口渗血,经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无切口感染渗液。
结论
寰枢椎后路钉棒内固定联合枢椎棘突肌肉血管复合体植骨和取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寰枢椎不稳均可以获得满意临床疗效,但复合体植骨融合术手术时间更短和术中出血量更少,是一种可行的代替方案。
2019 Vol. 35 (10): 871-87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987KB] (
332
)
880
陈志达 林斌 戴立林 黄砖枝 姚小涛 蔡弢艺
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合并椎板青枝骨折
目的
探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椎板青枝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1年1月 — 2016年5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收治的106例急性胸腰椎骨折合并椎板青枝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8例,女38例;年龄21~58岁[(39.5±7.1)岁]。伤椎分布:T11 9例,T12 16例,L1 28例,L2 42例,L3 11例。58例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其中男37例,女21例;年龄23~58岁[(38.7±6.6)岁]。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3例,B级9例,C级14例,D级27例,E级5例。48例行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21~57岁[(41.4 ± 5.8)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AS)、ASIA分级、硬脊膜破裂和(或)神经根卡压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4~72个月[(30.2±4.7)个月]。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时间为105~137 min[(113.5±21.3)min];术中出血量为235~310 ml[(252.2±28.6)ml]。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时间为52~85 min[(65.3±9.6)min];术中出血量为72~125 ml[(90.2±23.6)ml]。患者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的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VAS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1)。术后1年随访时,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患者的神经功能ASIA分级与术前相同,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患者的神经功能ASIA分级较术前显著提高(P<0. 01)。后路减压椎弓螺钉固定患者术中减压时发现硬脊膜破裂12例,马尾神经卡压5例;3例行单纯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术后出现神经损伤,再次行后路减压手术,术中均发现硬脊膜破裂和(或)马尾神经卡压于椎板青枝骨折中。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
结论
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及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椎板青枝骨折均能有效矫正后凸畸形、恢复椎体高度、减轻疼痛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椎板青枝骨折可能合并硬脊膜破裂和(或)马尾神经卡压,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无法松解卡压的神经纤维,需警惕二次手术的风险。
2019 Vol. 35 (10): 880-88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018KB] (
406
)
888
赵刚 王许可 禚汉杰 黄勇 周英杰
仿真优化手法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仿真优化手法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 — 2015年1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收治的136例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4例,女82例;年龄55~83岁,平均68.3岁。患者均为单节段椎体压缩骨折,压缩程度为≥相邻正常椎体1/3,≤相邻正常椎体2/3。其中骨折位于T11椎体18例,T12椎体39例,L1椎体38例,L2椎体23例,L3椎体11例,L4椎体7例。59例接受PVP结合仿真优化手法复位治疗(PVP组);77例采用PKP治疗(PKP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住院费用,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观察骨水泥弥散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d、1周、1个月、6个月、1年、2年及3年的病椎前缘和中部高度比值、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3年内手术椎体邻椎的再骨折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9~43个月,平均36个月。其中PVP组12个月后失访1例;PKP组12个月时失访2例,2年后失访1例。PVP组手术时间[(28.9±5.7)s]、术中透视时间[(54.0±13.4)s]均明显少于PKP组[(38.9±9.4)s、(101.0±6.7)s](P<0.01)。两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8.5%∶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住院费用[(1.0±0.3)万元]低于PKP组[(2.4±1.6)万元](P<0.01)。PVP组弥散系数(2.40±0.27)高于PKP组(2.29±0.19)(P<0.05)。术后各时相点PVP组及PKP组病椎前缘高度比值、中部高度比值和Cobb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相点PVP组及PKP组VAS、ODI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1),组间比较,术后1 d、1周、1个月、6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3年PVP组VAS、ODI明显优于PKP组[VAS:(2.5±0.8)分∶(2.6±0.9)分、(2.7±0.3)分∶(2.8±0.5)分、(2.8±0.6)分∶(2.9±0.7)分,ODI:(25.3±4.0)∶(26.8±3.9)、(25.8±4.1)∶(27.5±4.0)、(26.0±2.9)∶(28.6±3.9)](P<0.01)。3年随访提示PVP组相邻椎体再骨折率明显少于PKP组(0∶1.3%)(P<0.01)。
结论
对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仿真优化手法复位结合PVP较PKP手术时间和透视时间短,住院费用少,骨水泥弥散效果更好;短期止痛效果无明显差异,但远期疼痛缓解,功能恢复好,邻椎再骨折发生率更低。
2019 Vol. 35 (10): 888-89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85KB] (
494
)
骨与关节损伤
896
楚宇鹏 孔建中 胡艇 水小龙 吴祝期 江晨镝 施俊武
关节镜下锚钉与Ethibond缝线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对比关节镜下锚钉缝线桥技术与Ethibond缝线骨隧道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6月 — 2017年6月温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例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4例;年龄12~57岁,平均31.4岁。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6例,Ⅲ型12例。7例行锚钉缝线桥固定(锚钉组),11例行Ethibond缝线骨隧道固定(Ethibond缝线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ROM)、Lysholm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36个月,平均20.18个月。锚钉组手术时间[(87.1±8.6)min]长于Ethibond缝线组[(71.1±11.5)min](P<0.05)。术后3个月锚钉组与Ethibond缝线组ROM分别为(127.1±8.6)°、(124.1±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ysholm评分为(91.9±3.0)分 、(88.6±3.3)分;IKDC评分为( 85.6±4.1)分、 ( 79.9±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6,12个月ROM、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锚钉组与Ethibond缝线组Lysholm评分、IKD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关节镜下锚钉与Ethibond缝线均能实现对骨折的平面固定,在改善膝关节活动度、恢复膝关节功能方面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但锚钉组术后早期可获得更好的膝关节功能恢复。
2019 Vol. 35 (10): 896-90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35KB] (
394
)
902
马富强 王爱国 王翔宇 徐俊峰 杨树东 尚林 张小龙
切开复位截骨矫形治疗陈旧性pilon骨折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截骨矫形辅助内固定重建胫骨远端关节面治疗陈旧性pilon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7月 — 2018年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20例陈旧性pilon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1~45岁,平均31.5岁。初次受伤骨折根据AO分型:C1型4例,C2型7例,C3型9例,均为闭合性骨折。非手术治疗11例,手术治疗9例。骨折畸形愈合8例,骨折未完全愈合12例。其中胫骨远端后侧关节面塌陷8例,胫骨远端前侧关节面塌陷7例,内翻畸形3例,外翻畸形2例。均给予切开复位截骨矫形辅助内固定重建胫骨远端关节面治疗。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视觉模拟评分(VAS)、踝关节屈伸活动度、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7~36个月,平均26.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7个月,平均4.1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踝关节跖屈和背伸、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1.9±1.0)分∶(6.6±1.4)分、(31.6±2.4)°∶(18.5±4.4)°、(25.7±2.7)°∶(15.6±2.7)°、(79.6±7.3)分∶(42.6±5.6)分](P<0.05)。其中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优2例,良1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0%。1例术后7个月出现严重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行二次踝关节融合术。
结论
对于陈旧性pilon骨折,切开复位截骨矫形辅助内固定重建胫骨远端关节面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恢复踝关节功能。
2019 Vol. 35 (10): 902-90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69KB] (
367
)
907
周方伦 王利宏 单军标 李勇 徐国红
合并肺栓塞髋部骨折患者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合并肺栓塞髋部骨折患者的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5月 — 2019年1月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治疗的18例术前合并肺栓塞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59~96岁[(80.0±9.3)岁]。股骨转子间骨折10例,股骨转子下骨折1例,股骨颈骨折7例。诊断肺栓塞后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至少1周后复查示肺栓塞吸收好转、D-二聚体无二次升高。11例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组),予以髓内钉内固定术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7例选择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组),予以皮牵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髋关节疼痛情况。末次随访观察骨折愈合、肺栓塞转归情况及3个月内病死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3~22个月[(11.2±6.0)个月]。末次随访时,手术治疗组与非手术治疗组Harris评分分别为(92.1±2.2)分、(28.8±18.8)分(P<0.01);VAS分别为0(0,1)分、3(1,3)分(P<0.01)。末次随访时,手术治疗组5例内固定患者骨折均愈合,6例人工关节置换患者除1例死亡外,其余5例髋关节功能良好。末次随访两组肺栓塞均吸收,无肺栓塞复发。手术治疗组3个月内无一例死亡,非手术治疗组3个月内病死率为14%(1/7)。
结论
对于诊断为肺栓塞的髋部骨折患者,与非手术治疗比较,手术治疗利于恢复髋关节功能,缓解疼痛;手术治疗3个月内病死率更低。术前充分抗凝治疗1~2周后复查如肺栓塞吸收好转、D-二聚体无二次升高,可选择手术治疗。
2019 Vol. 35 (10): 907-91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82KB] (
360
)
创伤中心建设
913
杨鹏 陈恒峰 王龙刚 夏军 郭凤宝 张晓飞 陈都 陈雄辉 凌伟华 徐峰
创伤救治中心建设前后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江苏省省级创伤救治中心建设前后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2月 — 2017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1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0例,女162例;年龄19~80岁[(45.8±15.9)岁]。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8~57分[(28.2±9.3)分]。以江苏省省级创伤救治中心建设单位成立后救治的211例患者为观察组,省级创伤救治中心建设前救治的201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到达医院后至开始抢救的时间、从就诊到完成CT检查的时间、从提出输血申请到护士执行输血的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病死率。
结果
观察组开始抢救时间[(2.5±1.7)min]、完成CT检查时间[(36.2±11.6)min]、输血时间[(28.7±11.3)min]、抢救室滞留时间[(3.0±2.0)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5.4±2.6)min、(53.2±12.9)min、(46.5±14.1)min、(5.0±2.8)h](P<0.05或0.01);观察组病死率[3.8%(8/211)]明显低于对照组[8.5%(17/201)](P<0.05)。
结论
创伤救治中心建设能有效缩短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时间,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救治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2019 Vol. 35 (10): 913-91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65KB] (
457
)
多发伤
918
龚嵩 庄杨帆 陈继革 白祥军 李占飞 高伟
Nickalls体表定位法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在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Nickalls体表定位法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CVC)在成人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8月 — 2018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救治的83例成人多发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女35例;年龄21~84岁[(56.5±14.3)岁]。体重指数19.8~43.1 kg/m2[(27.6±6.5)kg/m2]。以颅脑损伤为主多发伤26例,以胸部损伤为主多发伤15例,以腹部损伤为主多发伤28例,以脊柱损伤为主多发伤8例,以骨盆骨折为主多发伤6例。损伤严重度评分(ISS)24~66分[(41.8±18.1)分]。患者均接受Nickalls体表定位法腋静脉CVC。16例为左侧组,采用左侧腋静脉作为穿刺静脉;67例为右侧组,采用右侧腋静脉作为穿刺静脉。36例为邻近骨折组,均合并与穿刺部位同侧的锁骨或第1~3肋骨骨折;47例为非邻近骨折组,不合并与穿刺部位同侧的锁骨或第1~3肋骨骨折。统计总体和各组的置管成功率,以及气胸、血肿或动脉损伤、导管异位、导管相关感染和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共有80例置管成功,总成功率为96%。其中右侧组成功率为97%(65/67),左侧组为94%(15/16)(P>0.05);邻近骨折组成功率为94%(34/36),非邻近骨折组为98%(46/47)(P>0.05)。气胸发生率为2%(2/83),血肿或动脉损伤发生率为5%(4/83),导管相关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2%(10/83),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83),未观察到导管相关感染。其中左侧组和右侧组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接近(气胸:0∶3%;血肿或动脉损伤:6%∶4%;导管异位:0∶1%;导管相关血栓形成:13%∶12%)(P>0.05);邻近骨折组和非邻近骨折组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接近(气胸:3%∶2%;血肿或动脉损伤:3%∶6%;导管异位:0∶2%;导管相关血栓形成:17%∶9%)(P>0.05)。
结论
Nickalls体表定位法腋静脉CVC在成人多发伤患者中的置管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对左、右两侧腋静脉均适用,也适用于合并邻近骨折的患者。但仍有较高的导管相关血栓形成风险,需要在置管期间加强抗凝、定期监测血栓。
2019 Vol. 35 (10): 918-92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87KB] (
413
)
创伤护理
924
张兰 余坷坪 胡维书 吴建梅 陈小华
强化胰岛素治疗对严重胸部创伤伴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强化胰岛素治疗对严重胸部创伤伴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0月 — 2018年10月重庆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严重胸部创伤伴应激性高血糖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26例;年龄25~61岁[(46.1±4.0)岁]。简明损伤定级(AIS)3~5分。30例接受常规胰岛素治疗(常规治疗组),30例接受强化胰岛素治疗(强化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 3, 5和7 d抽取两组患者静脉血,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淋巴细胞计数(CD14+、CD4+、CD4+/CD8+)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病死率、低血糖发生率。
结果
治疗前两组间血浆TNF-α、IL-6和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7 d,强化治疗组血浆TNF-α水平、IL-6和CRP水平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或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浆TNF-α、IL-6和CRP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第3天均达到高峰,随后逐步下降(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1 d,两组CD14+、CD4+、CD4+/CD8+淋巴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5,7 d强化治疗组CD14+淋巴细胞计数[3 d:(0.61±0.08)×109∶(0.55±0.09)×109,5 d:(0.68±0.05)×109∶(0.63±0.05)×109, 7 d:(0.77±0.07)×109 ∶(0.71±0.06)×109]、CD4+淋巴细胞计数[3 d:(0.29±0.04)×109 ∶(0.25±0.03)×109, 5 d:(0.32±0.04)×109 ∶(0.30±0.05)×109, 7 d:(0.34±0.03)×109 ∶(0.32±0.06)×109]、CD4+/CD8+淋巴细胞计数[3 d:(0.28±0.04)×109 ∶(0.26±0.06)×109, 5 d:(0.33±0.03)×109 ∶(0.31±0.06)×109, 7 d:(0.35±0.03)×109 ∶(0.32±0.06)×109]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或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第3天两组CD14+、CD4+、CD4+/CD8+淋巴细胞计数均不同程度升高(P<0.05或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强化治疗组院内感染发生率降低[57%(17/30) ∶30%(9/30)],机械通气时间缩短[(12.8±2.4)d ∶(7.4±1.2)d],住院病死率降低[27%(8/30) ∶10%(3/30)](P<0.05或0.01)。两组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严重胸部创伤伴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提升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恢复通气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2019 Vol. 35 (10): 924-92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53KB] (
359
)
解剖学研究
930
许中豹 赵福亭 罗利芳 邓亦奇 范文闯 穆卫东
骶骨侧块螺钉治疗骶骨骨折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目的
研究骶骨侧块可置钉区域解剖学特征,寻找侧块置钉安全通道,为骶骨侧块螺钉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60例成人骶尾椎CT资料,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25~78岁,平均45.7岁。将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重建骶骨骨折三维模型。将骶前孔外侧缘界线与棘突连线外侧分离为侧块可置钉区域,分析可置钉区域特点。根据可置钉区域特点置入最大圆柱体,确定螺钉置钉安全通道。测量总体和男女组间置钉通道长度、直径,最佳进钉点与相邻上下骶孔、骶正中嵴距离,进钉方向与矢状面、相邻上终板夹角。
结果
S1、S2侧块限制螺钉直径的因素为侧块横径,而S3、S4侧块限制螺钉直径的因素为椎间孔间距。S1~S4侧块可使用螺钉最大长度分别为30 mm、35 mm、30 mm、14 mm,最大直径分别为12 mm、9 mm、5 mm、5 mm;S1侧块螺钉最佳进钉点位于关节突偏外侧处,S2~S4侧块螺钉进钉点接近相邻上下骶孔外侧缘连线中点处,距骶正中嵴约2 cm;置钉内倾角逐渐增大,矢状面上略尾倾。男、女组间S2节段螺钉进钉方向与矢状面夹角[男:(35.8±1.2)°,女:(37.9±3.7)°]、最佳进钉点距骶正中嵴距离[男:(20.5±1.0)mm,女:(19.1±1.4)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测量指标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骶骨侧块内存在圆柱形骨性通道,在此通道内置钉安全可行,个体化测量可为侧块螺钉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19 Vol. 35 (10): 930-93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40KB] (
392
)
基础研究
936
方仲宁 陈祥荣 陈峻严 邬树凯 卢明智
丙泊酚对创伤性脑损伤后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后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
选取96只SD大鼠,采用改良Feeney法制备TBI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丙泊酚组、TBI组和TBI+丙泊酚组,每组24只。假手术+丙泊酚组和TBI+丙泊酚组给予丙泊酚50 mg/kg,1次/d。假手术组、TBI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伤后1,3,7,14 d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干-湿比重法检测损伤区脑皮质脑含水量,TUNEL染色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数,化学荧光法检测活性氧簇(ROS)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肌醇需求酶1(IRE-1)、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血红素加氧酶1(HO-1)、醌氧化还原酶1(NQO1)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蛋白的表达。
结果
与假手术组、假手术+丙泊酚组比较,TBI组和TBI+丙泊酚组伤后1,3,7,14 d mNSS、脑组织含水量、细胞凋亡数、ROS含量升高(P<0.05);与TBI组比较,TBI+丙泊酚组mNSS伤后7 d明显降低[(9.3±1.4)分 ∶(10.9±1.2)分](P<0.05),脑组织含水量伤后3 d明显降低[(81.0±0.8)% ∶(82.1±0.8)%](P<0.05),细胞凋亡数伤后7 d明显减少[(14.1±1.4)% ∶(15.6±1.6)%]且伤后14 d减少最为显著[(10.4±1.5)% ∶(13.2±1.4)%](P均<0.05),ROS含量伤后7 d明显降低[(61.5±4.0)RFU ∶(77.3±5.5)RFU](P<0.05)。与假手术组和假手术+丙泊酚组比较,TBI组和TBI+丙泊酚组IRE-1、CHOP表达显著升高(P<0.05),TBI组HO-1、NQO1和Nrf2表达明显降低(P<0.05), TBI+丙泊酚组HO-1和NQO1表达升高(P<0.05),而Nrf2的表达稍降低(P<0.05)。与TBI组比较,TBI+丙泊酚组IRE-1、CHOP表达降低(P<0.05),同时HO-1、NQO1和Nrf2表达明显升高(P<0.05)。
结论
大鼠TBI后,丙泊酚能够通过激活Nrf2-抗氧化反应原件通路,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和脑水肿,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2019 Vol. 35 (10): 936-94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15KB] (
370
)
942
徐杰丰 沈鹏 夏森林 高玉芝 刘少云 钱安瑜 李子龙 王茉丽 张茂
主动脉球囊阻断对猪创伤性心搏骤停的复苏效果
目的
探讨主动脉球囊阻断(ABO)对猪创伤性心搏骤停(TCA)复苏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取国产健康雄性白猪27头,体重(32.7±3.8)kg。猪TCA模型制作:采用血泵在20 min内匀速释放40%全血容量,然后经右心室诱发心室颤动5 min、心肺复苏5 min,并在心肺复苏同时启动液体复苏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12头)和ABO组(15头)。在心肺复苏开始时,ABO组进行主动脉横膈部位的球囊阻断;模型组仅放置主动脉球囊导管,并不实施球囊阻断。在心肺复苏1,2,3,4,5 min时,记录两组动物心肺复苏期间的冠脉灌注压(CPP)、前额局部脑组织血氧饱和度(rS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以及复苏完成后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复苏时间、除颤次数及肾上腺素用量等。复苏成功后5 min,检测动脉血气、动脉血乳酸及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的水平。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ABO组在心肺复苏期间的CPP、rSO2、PETCO2显著升高[CPP:1 min为(33.5±5.6)mmHg ∶(23.1±5.2)mmHg,2 min为(35.3±6.0)mmHg ∶(26.8±7.4)mmHg,3 min为(36.3±6.3)mmHg ∶(28.2±6.3)mmHg,4 min为(40.1±7.1)mmHg ∶(30.5±6.2)mmHg,5 min为(38.1±7.5)mmHg ∶(29.8±5.3)mmHg;rSO2:1 min为(45.4±5.2)% ∶(39.2±5.1)%,2 min为(47.2±3.6)% ∶(42.0±6.4)%,3 min为(47.7±3.0)%∶(41.5±5.4)%,4 min为(47.0±2.5)% ∶(42.1±5.9)%,5 min为(47.1±2.0)% ∶(41.5±7.4)%;PETCO2:1 min为(17.0±3.5)mmHg ∶(12.7±4.2)mmHg,2 min为(18.5±3.7)mmHg ∶(14.5±2.7)mmHg,3 min为(20.7±5.3)mmHg ∶(15.5±3.2)mmHg,4 min为(18.7±4.5)mmHg ∶(14.9±3.5)mmHg,5 min为(18.2±3.2)mmHg ∶(14.5±4.2)mmHg](P均<0.05)。ABO组ROSC率显著高于模型组[100%(15/15) ∶75%(9/12)](P<0.05),且前者的复苏时间缩短、除颤次数及肾上腺素用量减少[复苏时间:5(5,5)min ∶5(5,12.5)min,除颤次数:1(1,1)次 ∶1(1,4)次,肾上腺素用量:0.62(0.62,0.74)mg ∶0.64(0.59,2.59)mg](P均>0.05)。复苏后5 min,ABO组较模型组血乳酸水平明显降低、SjvO2值显著升高[乳酸:(9.6±0.8)mmol/L ∶(10.8±1.4)mmol/L,SjvO2:(50.0±8.6)% ∶(37.9±16.3)%](P均<0.05)。
结论
在猪TCA复苏期间,与主动脉球囊导管比较,ABO能够增加心脑灌注,改善复苏效果,可能为临床TCA的复苏救治提供有效的手段。
2019 Vol. 35 (10): 942-94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00KB] (
364
)
综述
948
何腾 李何阳子 王琳琳
脊髓损伤后炎症小体在脊髓功能恢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发现,炎症小体通过激活半胱天冬酶1(caspase-1)促进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的加工、成熟和分泌,引发剧烈炎症反应而加剧脊髓损伤。靶向炎症小体上下游通路进行干预调节可显著促进脊髓损伤后功能修复。笔者重点阐述脊髓内炎症小体的类型、脊髓损伤后炎症小体的激活方式以及针对炎症小体的潜在治疗靶点,以期为开展炎症与脊髓损伤修复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019 Vol. 35 (10): 948-95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94KB] (
424
)
953
陈聪 毋凡 覃茂鑫 刘忠奇 蔡城洲 王胜 林若兰 闫焱 李沂 刘明华
严重创伤后免疫炎症反应机制及相关临床干预研究进展
严重创伤后免疫炎症反应的病理生理过程极为复杂,尤其体现在免疫炎症反应的动态变化方面。在生理反应状态下,促炎与抗炎处于动态平衡,免疫炎症反应相对稳定,避免过度炎症反应或免疫抑制,减轻创伤对机体的进一步打击;在病理反应状态下,促炎与抗炎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同时还可导致持续性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PICS)。从而增加失控的炎症反应、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等严重并发症。当前对创伤后免疫炎症反应的研究工作也已扩展到基因层面,基因的过度表达和免疫应答介质的产生及增加很可能是导致免疫炎症反应紊乱的关键原因。笔者就严重创伤后的免疫炎症反应机制及相关的临床干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总结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2019 Vol. 35 (10): 953-96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056KB] (
693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